本報綜合報導
少子化加健保給付等因素衝擊,醫院面臨招不滿兒科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呼籲,政府應推動3歲前全人照護、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打造願景、帶動兒童醫療往前衝。
30年前李旺祚剛到台大服務時,健保還未上路,當時很多弱勢病童過世後,家屬只能拿接受病理解剖的補助,填龐大醫療費。
隨著健保制度實施,很多弱勢家庭有了平等看病機會,但李旺祚直言:「健保改革的腳步太慢了。」總額成長追不上新藥新科技發展,只好用砍藥價等方法減少支出,造成很多隱形傷害。
另一個問題在於兒童醫療給付過低。李旺祚說,台大兒童加護病房若要打平收支,占床率要達到至少120%,開了就是賠錢;但規模不足的醫院不見得能做到。兒科看診時間比成人病患多了好幾倍,就算給付已有所加成,相對來說仍偏低。
台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去年首次出現招收不到一半狀況。李旺祚強調,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倡議政府應推動3歲前兒童全人照護、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當小孩子生的越來越少,加強預防醫學工作很重要,政府若能提供0~3歲幼兒完整評估發展、體質等,後續疾病發生率若因此下降,台灣可望成為國際借鏡典範。
另,現在政府提出很多補助計畫申請,但通常都有期限;應該要讓願意投身兒科醫療人員無後顧之憂,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絕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確保經費來源,從臨床、教學到研究,讓全台小朋友都能得到同樣水準以上的照顧,也會讓年輕醫師看到願景,帶動台灣兒童醫療往前衝。
談到近期年輕醫師「直美」現象,也就是年輕醫師完成學士後醫學訓練(PGY)就直接受聘到醫美診所。李旺祚認為,不應該苛責那些不願留在醫院奮鬥,或是所謂「直美」的醫師;應該從不同層面去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
在臨床第一線治療病童的馬偕兒醫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庭吉說,隨著少子化,也許兒科臨床需求變少,但醫療工作分很多面向,包括教學、研究、服務等,可以考慮把時間拿來研究跟教學,甚至國際醫療。當醫院做出區隔,若還能加上好的升遷制度,就能吸引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