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醫院領航全台首辦工作坊培育講師 擘劃吞嚥照護藍圖

  小港醫院領航全台首辦工作坊培育講師,以推動國人重視咀嚼吞嚥健康的重要性。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進一步幫助病患重建咀嚼吞嚥機能,恢復良好生活品質,小港醫院首次以培養具備教學能力之種子師資為核心目標,舉辦「114年咀嚼吞嚥專業照護師資人才培訓系列課程工作坊」,期望這群來自全台各地的專家,能成為全國推廣咀嚼吞嚥照護的專業講師,持續深化社區、醫療、長照的照護能量,推動國人重視咀嚼吞嚥健康的重要性。 小港醫院自2018年成立全國首座「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開始推動咀嚼吞嚥障礙專業人才培訓,讓第一線照顧者能進一步了解咀嚼吞嚥測試及評估技能的實務應用,以期能在臨床上早期辨識出病患咀嚼吞嚥障礙問題。 小港醫院攜手高雄醫學大學「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特別策劃「114年咀嚼吞嚥專業照護師資人才培訓系列課程工作坊」,系列課程自3月7日至4月20日共規劃十天密集訓練,內容涵蓋理論、實務、臨床操作、跨專業整合、創新工具製作與個案討論等六大核心主題,打造具臨床應用、教學推廣與創新能力的全方位吞嚥照護專業師資。 小港醫院馮明珠副院長表示,該中心的目標是要讓每個人都能享用美食到生命最後一刻,這八年來我們致力於對個案的照顧,發展各項治療流程,嘗試產品研發、教育訓練推廣及對政策的建言;本次工作坊吸引全台各地學員,包括新北、台中、高屏、花東等地,各學員的組成更是大有來頭,包括大學助理教授、臨床指導老師、牙體技術師、護理專任講師、護理顧問、口腔衛教護理師、居家護理所負責人等。 馮明珠說,在課程設計上,不僅針對咀嚼吞嚥障礙的解剖生理、復能方法、飲食調整、評估工具等基本知識深入探討,更安排咀嚼吞嚥障礙的評估方法實作、進食 技巧 與吞嚥輔助策略、內視鏡吞嚥檢查、吞嚥螢光攝影檢查、超音波檢測運用、吞嚥餐食製備、創意訓練工具實作等高階技術實務課程,讓學員從理論到實務皆能全面掌握。 小港醫院表示,此次工作坊透過理論講解及實作演練的結合,盼深化專業知識,教學推廣與創新設計能力,邁向全方位專業師資之路。

Read More

婦女會號召青年節挽袖捐熱血

本身有護士證照的台南市婦女會理事長童小芸表示,若捐血活動護理人員不足,她將換上護士服下場幫忙。(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南市婦女會聯合多個社團,選定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當天舉行,號召熱血的年輕人跳出來捐血,理事長童小芸表示,希望能達成單日三百袋以上的目標。 領有護士證照的童小芸表示,去年三百六十袋還是下午緊急從高雄調派一輛捐血車才有的成績,捐血中心假日也有護士不足的問題,若今年還是護士不足,她將穿上護士服跳下去幫忙。 由社團法人台南市婦女會、台南成大扶輪社協辦、再邀集東區婦女會、東區連心會、中西區婦女會、中西區慈心會、南區婦女會、南區三六五愛心會北區婦女會、北區仁愛姐妹會、安平區婦女會、安平區古堡姐妹會安南區婦女會、安南區慈愛會合辦的年度捐血活動,童小芸表示,希望成績能更上一層樓,超越去年的三百六十袋。 童小芸表示,一輛捐血車最大捐血量約二百袋,去年就因排隊等候捐血的人很多,公園捐血站只有一輛捐血車,擔心捐血的人不耐久候散去,緊急從高雄調來一輛,才能多募好幾袋的血。 而最根本的問題還不在捐血車,而在假日護士調動比較困難。所以三月二十九日雖只有一輛採血車,捐血中心將加派一位護士幫忙,若人手還不夠,她也將換上白袍幫忙,只是護理人員每六年得回訓一百二十個小時,她有點生疏,充其量只能幫忙跑跑腿、遞遞東西而已。 童小芸指出,目前捐血的年齡層有偏高趨勢,年輕的捐血人較少,面臨嚴重的「血齡斷層」問題。所以特別在青年節登高一呼,邀集熱血青年踴躍捐血救人。今年禮品除捐血一袋送全聯禮券兩百元之外,還有蕎麥麵以及料理刀具跕板組贈送捐血人。

Read More

國際獅子會視力巡檢列車抵善化

國際獅子會300E-1區十一日在善化舉辦免費視力篩檢活動,提醒民眾要多重視視力檢查。(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善化報導 國際獅子會300E-1區十一日在善化舉辦免費視力篩檢活動,現場提供巡檢的結果,以左鎮國小為例,雖然位處偏遠,當地青山綠水,但超過三成六的學童疑似近視,顯見3C產品普遍,讓視力健康大受挑戰。 「獅心有愛、展新視界」免費視力篩檢發表會在善化區公所舉行,現場有視力檢測巡迴車,為鄉親提供服務。包含電腦驗光、眼壓、屈光度、眼鏡度數、老花度數、黃斑中心視野,還有眼底照相與眼底斷層掃瞄等項目。 維護視力教育及行動委員會主席陳靚蔚表示,從去年九月開始巡迴雲嘉南免費視力檢測,有近八百位大小朋友受檢,並透過闖關遊戲,讓幼兒了解視力保檢的重要。 陳靚蔚說,巡檢列車檢測過程只需要十分鐘,立即給予專業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去年十一月初到左鎮國小巡檢,原以為當地青山綠水,學生的視力應該很好,但受檢的五十一名學童,竟有二十一位疑似近視需矯正。 善化區長譚乃澄則說,感謝國際獅子會用心投入,引進價值六百萬元巡檢車到場服務鄉親,未來期能多舉辦,造福地方民眾。

Read More

高雄客運公車追撞微電車 印尼籍女子卡車底急救中

高雄客運車追撞車禍兩外籍微電車騎士重創。(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一輛高雄客運車11日傍晚17時許,在高雄市路竹區中山、保民路口追撞前方自小客車後繼續往前滑行,撞擊兩輛由外籍女子所騎乘之微電車,導致其中一名女子卡在高雄客運車底。警消單位獲報後迅速到場,119人員合力將該女子救出,但已無反應、無呼吸,經緊急處置後,立即送往岡山秀傳醫院急救。目前湖內警察分局已完成現場測繪及蒐證,並將進一步調查事故肇因與責任歸屬。 高雄市警察局湖內分局11日傍晚17時許獲報,在高雄市路竹區中山、保民路口有公車追撞事故,警消單位獲報後迅速到場查處,經查57歲鍾男駕駛高雄客運車沿路竹區中山路(台一線省道)南往北行駛時,追撞前方60歲王姓男子所駕駛之自小客車後,繼續往前滑行撞擊兩輛分別由印尼籍38歲努姓女子及越南籍28歲胡姓男子所騎乘之微電車,導致印籍女子卡在高雄客運車底。警消合力將該女子救出,初步檢傷發現其胸部受創,現場OCHA,經緊急處置後,立即送往岡山秀傳醫院急救。 湖內警察分局呼籲,大型車輛駕駛人要留心視線死角,隨時注意是否有行人或車輛通過,保持安全距離,確保行的安全;機慢車騎士更應注意,切勿行駛在大型車左右兩側附近,應先禮讓大型車先行,與大型車併行時也應保持2公尺以上的間距,才能確保自身平安。

Read More

基市警局7警官職務調整

記者張上耕∕基隆報導 基隆市警局基於現階段推動治安工作需要,為有效發揮整體治安功能,參據各適任人選的品德操守、專業能力、工作績效、發展潛能、職務倫理及內外勤職務歷練等原則作通盤檢討,期能適才適所,發揮所長,提升整體治安效能。 市警局共計調整七名警官內、外勤職務,分別訂於三月十一日及十三日報到。調整職務警官人員包括一、防治科科長戴豐益調派民防管制中心主任。二、訓練科科長鄭正雄調派防治科科長。三、第四分局副分局長許耀宏調陞訓練科科長。四、局長室秘書高玉憲調陞秘書科科長。五、婦幼警察隊副隊長李惠煌調派第二分局副分局長。六、保安警察隊副隊長張新明調派婦幼警察隊副隊長。七、交通警察隊副隊長廖尉賓調派第四分局副分局長。

Read More

外木山淨灘 清出近50公斤海廢

  青籌會青年志工與救國團基隆市團委會及海洋大學校園獅子會聯合舉辦外木山淨灘活動。(記者鄭鈞云攝)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為慶祝三二九青年節,基隆市青年節籌備委員會的青年志工與救國團基隆市團委會及海洋大學校園獅子會聯合舉辦「外木山淨灘活動」,彰顯青年朋友們對海洋環境的關懷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淨灘活動青年志工展現愛護海洋的心,總共吸引將近三十位基隆在地的青年朋友及救國團義工的熱烈響應,救國團總幹事陳建成也到場勉勵志工,淨灘成果豐碩,總計清理出將近五十公斤的海洋廢棄物,如浮球、纜繩、保麗龍及寶特瓶等,青年志工們以SDGs的永續城鎮與社區為主題,透過守護環境的積極行動促進永續發展。 基隆市青年節籌備委員會主席彭柏豪同學表示,這次外木山淨灘活動辦理的相當成功,感謝基隆市的青年志工、青籌會委員與救國團的義工們共同辦理,感謝基隆在地的青年朋友對海洋環境維護的積極參與,希望透過實際的淨灘服務呼籲青年朋友對故鄉投入更多的關懷,攜手守護我們的地球,共同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Read More

沈士展個展白息無聲 靜默中感受呼吸

  沈士展「白息無聲」個展,透過作品引領觀者進入無聲的對話空間。(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台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邀請藝術家沈士展舉辦「白息無聲」個展,並由沈士展透過極簡而深邃的視覺語言,引領觀者進入無聲的對話空間,體驗「呼吸」與「沉默」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個展將展至四月十一日,歡迎到海大藝文中心展示空間感受沈士展所構築「無聲勝有聲」的藝術世界。 沈士展分享他的創作歷程,指出藝術是生活的延續,也是對自我與世界的探索,從觀察、體驗,創造出許有不同的能量,作品靈感來自瑜伽與太極拳的呼吸法,透過材質柔軟、可塑性強的輕黏土創造出極簡、直接卻又富有聲音視覺層次的藝術語言,讓觀者在靜默中重新發現自我。 「白息無聲」系列作品以白色為主要視覺元素,結合時裝設計開啟藝術表達的無限語彙,平面輸出影像傳達肢體、作品和環境的吞吐,而雕塑作品則透過材質與造型,將呼吸的韻律從靜謐無聲轉化為可讀可視的具體敘事,沈士展老師的創作從視覺進入聽覺,讓觀者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重新思考語言與溝通的本質。 藝文中心主任謝忠恆表示,沈士展的藝術與人生扣合,即使旅途中仍不間斷創作,從作品中感受到日積月累重複的力量與永恆之美,以獨特的布雕塑、輕黏土的質地鋪陳和量體表達,讓環境與人群產生更深層的締結。

Read More

天橋平台吊裝 喜豬橋南向封閉12晚

  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十四日起進行鋼構吊裝,喜豬橋南向車道夜間將封閉十二天。(記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及市區範圍,因工程進度所需,自三月十四日至二十五日進行鋼構吊裝工程,施工時間在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屆時封閉「喜豬橋」南向車道,請用路人小心減速行駛。 基隆市為延續基隆港區海洋廣場兩側廣場景觀工程,已完成東西岸廣場景觀工程連接,「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及市區範圍工程」預計於中正路上方打造一座跨越中正路的景觀天橋平台,串接東岸郵輪廣場及市民廣場,未來民眾可從海洋廣場一路步行至東岸市區,不必穿越馬路。   基隆港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十四日起進行鋼構吊裝,喜豬橋南向車道夜間將封閉十二天。(記者王慕慈攝) 市府說,該案全力趕工,預計自一一四年三月十四日至三月二十五日進行天橋平台主體鋼構吊裝工項。施工期間將封閉喜豬橋南向車道,現場設有義交進行交管及引導,完成後即重新調整回原四線車道。

Read More

印尼共學團訪基隆 新住民體驗多元文化

從花蓮專程來到基隆的張美君,指導製作印尼竹琴。(記者張上耕翻攝) 記者張上耕∕基隆報導 為慶祝印尼國家音樂日,移民署基隆市服務站十一日邀請多元文化培訓講師兼「印尼共學團」負責人張美君女士,以及團隊夥伴許羅熙娣女士,從花蓮專程來到基隆,向來自大陸、越南、印尼、緬甸及日本等國家十五位新住民及家屬,指導製作竹琴並帶領大家體驗印尼爪哇舞蹈,現場洋溢出歡樂愉悅及多元民族融合的氛圍,讓新住民及其家屬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張美君來自印尼泗水,結婚來台生活二十多年,育有三位子女,不僅具有多年教學與文化推廣經驗,也具有廣播主持經驗,在台灣積極投入在多元文化教育、印尼語教學、傳統工藝與音樂文化的傳承等,並參與社會公益服務。羅熙娣來自印尼東爪哇,依親來台灣十餘年,與先生育有一雙兒女,目前在花蓮縣中正國小擔任印尼語老師。 為了在台分享印尼當地有趣的遊戲與文化,張美君成立「印尼共學團」,教導新住民家庭成員一起跳舞與快樂學習,並由羅熙娣擔任舞蹈團團長,實現上台表演的夢想,讓新住民子女了解到母親的家鄉,也讓更多的居民認識印尼多元文化。 活動首先由羅熙娣開場,教導在場學員印尼舞蹈「Poco-Poco」,這是一首來自印尼北馬魯古特爾納特市的舞曲,具有「可愛、有趣」之意。接著由張美君簡報介紹印尼竹琴文化,並說明竹琴曾多次入選世界紀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傳統竹琴是由竹子所製成,音色清脆動人,然而,一首曲目的演奏,必須要由七支不同音調的竹琴相互搭配才能完成。 基隆市服務站主任毛兆莉謝謝張美君和羅熙娣讓基隆新住民及家屬認識印尼音樂藝術文化,提升新住民多元文化素養與內涵。

Read More

新北AI智慧健康產業體驗創新日 21企業參與

  新北市府「AI智慧健康產業體驗創新日」昨日登場,邀集廿一家AI智慧健康設備企業參與期盼打造新北成為AI智慧健康照護的領頭羊。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經發局「AI智慧健康產業體驗創新日」十一日登場,集結廿一家企業展示最新AI科技與健康照護應用,也有長者體驗AI智慧醫療設備,及企業媒合交流,現場氣氛熱絡;市長侯友宜到現場與長輩們親切互動,並表示每一項科技應用,都應該成為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的橋梁,盼藉由這次活動,讓科技與健康共築宜居城市。 侯友宜指出,透過導入AI智慧健康科技,能即時掌握長者健康及給予醫療協助;新北市轄內有六多家資通訊產業及二千六百多家健康醫療業者,居全國之冠,隨著AI在健康產業發展逐漸成熟,市府偕同廿一家企業向民眾推廣AI智慧健康設備,希望透過技術交流及跨域合作,共同打造新北成為AI智慧健康照護的領頭羊。 侯友宜表示,新北市總人口逾四0四萬人,其中高齡者達七十六萬,人口占比十八點七%,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此市府近年也積極推廣「新北動健康APP」,方便民眾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並於十四個偏鄉地區導入遠距醫療,及「輔具Easy Go App」運用AI圖像辨識技術,精準匹配適合的輔具,運用智慧科技全方位照護每名長者。 新北市府「AI智慧健康產業體驗創新日」昨日登場,AI智慧健康產業相關科系的學生也前到參與。(記者吳瀛洲攝) 經發局表示,這次「AI智慧健康產業體驗創新日」活動現場劃分專屬論壇、商機媒合及體驗展示三大專區,共吸引超過三百名民眾(長者)與專業人士參與;參與的廿一家企業包括泰博科技、麗臺生醫、維斯感創、全日罩健康等,展示最前端的AI智慧健康裝置、即時健康監測、AIOT認知訓練等創新應用。商務媒合區亦吸引許多智慧健康設備企業代表、科技公司及高齡協會組織等參與,進行技術交流、跨領域合作。 現場專題論壇座更是無虛席,由六名業界專家針對「終身學習」、「健康管理」、「自主照護」三大主題,探討AI技術如何協助高齡者維持社交活力及提升健康照護效能,增強長輩對未來生活品質提升的信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