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慈
從台北搬回雲林鄉下不久,朋友帶著家人來訪。怎麼招待客人用餐?想了許久,後來我到菜園採了韭菜,包成水餃,餃子煮熟後,把餐桌搬到三合院後面的龍眼樹下,吃了一頓「野」餐,賓主盡歡。朋友回去,我卻被家中長輩責備,說我怠慢了客人。原來長輩認為遠來的客人,理應大魚大肉,請到餐廳好好招待才是盡地主之誼,怎可以吃鄉下的小菜?
宴客是一門藝術,滿漢大餐、國宴等,是高規格的禮遇,婚宴也必須是山珍海味,讓賓客不醉不歸,才能體現主人的誠意。每年到了尾牙,老闆宴請員工,犒賞一年辛苦的工作,也要魚肉珍味,豐盛的饗宴,賓主盡歡。這是應酬犒賞的餐會,要讓參加餐會的來賓,感受的禮遇,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宴賓客講究到名餐廳,講究美食,追求的是排場,講究的是豐富、昂貴,這是社會風氣。
朋友之間的飲宴,少數人的聚餐,要如何安排呢?王維宴客詩《臨湖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在湖上對飲,面對山光水色,文人風雅,不需山珍海味,小菜幾盤,清酒幾盞,拋卻天地間的俗務,離開繁華的世界,這樣的餐聚,真是心曠神怡。每次想起詩聖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的情味,就是好友見面,在鄉村野地生活的主人,把家裡栽種的蔬果,自家養的雞鴨,做成簡單的飯食,就著此時此刻的氣候,一起就食談天。若有十五月圓,在窗下映著月光,賞著夜景;若有落雨,春雨也好,夏雨也罷,澗聲蛙鳴。鄭谷「顧渚一甌春有味,中林話舊亦潸然。」好景與君共,能有共鳴,心意相通,就算無言。
只要知足,生活並不艱困。看看現代人,除了民俗節慶,一般人過紀念日有數不完的名目。家庭裡,光是慶生會就有吃不完的生日宴;職場上經常有會餐,慶功宴……到處都有牛排館、宴會廳、烤肉店、羊肉爐……應有盡有,連鎖速食店四處林立,選擇性多,想聚餐、唱歌,不須選日期,想吃就吃,想去就去,約了就走。吃什麼不重要,重要是跟誰一起吃。這就與呂泉生創作演唱的閩南語歌謠〈杯底毋通飼金魚〉的意思一樣:「杯底毋通飼金魚,好漢剖腹來相見……興到食酒免揀時,情投意合上歡喜。」
如今回想那頓菜園裡的水餃餐,我還是非常歡喜,因為那滿滿的誠意,是給真正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