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鈣不足 4NG習慣易骨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7歲以上國人的鈣質皆未達足夠攝取量,健檢機構也示警,客戶近半數骨質減少,鈣質攝取不足加上骨質流失後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營養師提醒,應儘早養足骨本以預防骨質疏鬆。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高可欣表示,鈣質確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骨質的儲存與流失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年輕時未建立「足夠骨本」,中年甚至更早就可能面臨骨密下降的問題。 尤其不少民眾更可能有些不良生活習慣,像是:每天至少1杯濃咖啡;喜歡高油、高鹽重口味食物;很少運動;肥胖或過度減肥;喜愛待在室內或過度防曬等,就可能會導致骨密度不足,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使骨骼難以承受外力,甚至因跌倒而骨折、劇痛或壓迫性骨折,影響生活品質。 足夠的鈣能幫助保持骨密度,維持骨骼健康。高可欣表示,平時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鮮奶、乳製品、小魚乾、海帶、豆干、黑芝麻等。也能夠透過小技巧在日常中增加鈣質的攝取,如喝豆漿或牛奶時加入黑芝麻粉、外食小菜挑選涼拌海帶及小魚乾。 高可欣表示,必要時也可透過保健品補充,市售產品選擇多且型態多樣,錠狀為最常見且攜帶方便的形式,液態及粉劑較易入口,適合有吞嚥困難或年長者,可依照自身需求挑選,挑選建議:複方優於單方,同時含有鎂、硒、維生素D等協助骨骼建構的營養素;劑量足夠200-300毫克,分次補充吸收效果較佳,視需求量每日2~3次;天然來源且吸收率較高的海藻鈣尤佳。 高可欣表示,除了鈣,還有許多協助骨質建構重要營養素,包括維生素D、K、鎂、磷等,這些營養素都能從食物中獲取,並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深綠色蔬菜、每週1-2次深海中小型魚類,並減少高鹽及加工食品,避免高鈉增加鈣流失,過多磷影響鈣吸收。

Read More

〈中華副刊〉高山、低谷、曠野

■原翎力 內在性總有一處野性大森林︰充滿高山、低谷、曠野,偶而瀑布與溪流轟隆隆傾洩、經過,雖然也會遇見了一座座叢林與舊橋,只是季節轉彎處的豔色四溢,令人選擇遺忘舊事纏意的悶騷動。我曾在春季離去,也曾在夏季再次接近,卻不曾遺失高尚信誓,而秋季來訪,我依然關懷依戀不捨的那整冊深藏心櫃的五線譜,雖然冬季襲來,我還是靜默靈視音符無聲跳動在安詳的大琴鍵。字字詩句也曾偶而擱淺、停滯在最神秘的深靈秘室,沒有句點。 並非困局、末路僵局,而是瞬間虛空投擲了一個問號墜落心海,驚醒了海豚家族在遷徙儀式,特別關注時間的囑咐,沒有回首。思念讓我孤獨行走低谷。休憩瞬間,遙望巨大曠野在前方,四周背景是叢叢高山峻嶺,凝視我的出現,而我總是滿懷驚嘆號對峙無限擴展綿延的填充題,在岔路上,等待我寫下最深情的想望。在這座森林,猶豫不決是精神氣質。偶而迷路,這已是常態思路語法在偏離熟悉。陌生?令我苦思嶄新行路需要智勢感性膽識。

Read More

光催化合成失智藥 僅需1/4成本

中山大學副教授廖軒宏(右4)團隊施展光催化的「逆向合成魔法」,僅需1/4的成本,即可提升生產效率近千倍。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用光來改造分子!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團隊施展光催化的「逆向合成魔法」,突破藥物與材料科學,利用更環保的光催化,僅需1/4的成本,即可提升生產效率近千倍,合成出阿茲海默症藥物中的重要成分。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期刊》。 廖軒宏指出,傳統化學規則下,分子相當「懶惰」,能坐不站、能躺不坐,最愛待在舒適穩定的環境;然而,這些分子結構其實具備相當的爆發力,只要促使它們「動起來」,賦予活性,即可讓分子進入高能狀態,對人類更為「有用」。在此前提下,科學家都希望找到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活化分子的方法,而廖軒宏團隊的研究成果恰好對症下藥。 廖軒宏說,傳統的有機合成方法主要遵循「Downhill合成策略」,透過降低能量來獲得更穩定的產物,他們則顛覆傳統方法,利用光能操控分子結構,採用了截然不同的「Uphill逆向合成策略」,有如台東知名景點「水往上流」,看似違反自然趨勢,實則利用光催化技術,在合成分子的過程中提供額外的光能量,克服熱力學障礙,讓分子在溫和的環境下,進入高能狀態,施展逆向合成魔法,完成過去不可能的任務。這不僅能精確獲得高價值的化合物,達到特定的化學轉化,也能藉此創造全新的藥物與材料,為未來的綠色化學與精準醫藥開發提供了新的可能。 廖軒宏解釋,為使分子達到不穩定的活性狀態,過往的策略經常需要佐以強鹼或重金屬催化劑來強迫反應進行,增加環境負擔與操作難度。而在這場「光的革命」中,「光催化」這項核心技術,能精準調控分子的變化。光催化技術再與曾獲諾貝爾獎、對藥物開發至關重要的「掌性磷酸催化劑」相結合,得以更精準地取得特定鏡像化合物,不僅能合成醫藥領域具抗菌、抗癌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也能合成阿茲海默症藥物中的重要成分。 這項研究不僅可能改變未來合成藥物與材料的方式,讓製藥更有效率、讓製備過程更環保,同時為有機化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反應型式,能夠在溫和條件下獲得高選擇性的產物;未來有望在藥物與材料科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突破。這項研究成果獲國際化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化學會期刊》接受和肯定,顯示其在化學領域的重大影響。

Read More

早療個案攀升 民團籲增加量能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國教行動聯盟24日舉行記者會,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實際療育量能增加卻有限,導致許多個案可能無法獲得即時療育,國教盟呼籲政府應儘速增加早期療育量能,並全面檢討制度缺失,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落實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 國教盟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從2017年23,535人增至2024年39,145人,但每年療育量能卻有限,例如2024年通報需求39,145,療育量能僅增加1,483人,意味著早療量能供不應求。 國教盟提到,早療的聯合評估要排隊,進入療育服務還要再等,家長發現兒疑似遲緩後,要在第1年就要進入療育服務幾乎不太可能,部分安置機構需早療的兒童比率高,但資源卻不足;每延遲1年治療,孩子的遲緩程度就可能增加20%,錯過0至3歲黃金治療期,未來特教生比率就可能拉高,量能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國教盟表示,很多家庭發現孩子狀況的時間較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政府若投入1元早療經費,未來就可減少3元特教經費,呼籲政府重新定位早療方向,不要視為福利政策,而是當作基本的醫療權和教育權,並導入早療喘息服務,如開放長照車接送早療兒童,減輕照顧者身心壓力,以提升家庭功能穩定性。 國教盟也提出3大訴求,呼籲政府擴大早療資源,增聘治療師並增設早療據點,縮短評估與療育等待時間;導入喘息接送服務,將長照車納入早療體系,讓早療兒童能有穩定的車輛與人力接送;同時改革早療補助制度,讓經費能符合實際需求,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以利資訊透明。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間奏曲 世界是一棵大樹

春之躍動 文/柏森 畫/戴麗英 世界是一棵大樹,我停留著。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待在兒童頻道前,電視上播出那龐大王蟲的軀殼,一切藍色都在漂浮,森林如海洋,搖曳且蘊育。 孩子時期的我們都在想,什麼時候能像娜烏西卡那般乘著飛行器穿梭,孩子,純粹的心靈,一樣對這世界重複提問:我們需要更多廝殺來換取自由嗎? 《風之谷》想說自然,說更多的卻是人。如宮崎駿其他部動畫,人一直是個深刻、多樣的題材。所以當孩子開始涉世,重疊著各樣雜多之經驗,回頭重新審視人與世界的關係時,驚覺娜烏西卡已經給了我們絕一的答案──愛。 有的人或許認為娜烏西卡是過於完美的性格角色,他勇敢、純真、心充斥博愛,厭惡爭奪作為重要手段,直到他將王蟲幼子帶回風之谷時,他仍然一心希望「愛」是可以召喚回和平。 在他精神底,愛似乎是理解本身。 由此,世界是一棵大樹,娜烏西卡墜入地底時輕輕倚靠著風化的巨木,細胞與細胞之間,有流水經過,儘管死亡,卻仍然傳遞著。 整座腐海到了一定時間會開始散佈孢子,猶如雪,迴盪之間也衍生了樂音。我永遠記得小時候的自己看到這幕是相同地震撼,看似埋藏死亡的威脅,卻帶來永恆的福音。 其中一幕記得深刻,娜烏西卡仰望巨大樹木,幽藍色調緊密如同一種召喚。他輕輕向前靠近,感覺身心和巨木融為一體,就此趴在其中。 只是聆聽著,流動而過的事物。 他感動地落淚,因為生命曾經存在。 幾年後的現在到影院去看首次在台灣上映的《風之谷》,幀幀畫面細節一覽無遺。當劇情裡盲眼的婆婆說起牆上關於神話的刺繡,我難以分心地直望那身著異國衣著的使者。 遙遠神話使得人明白歷史存在,盲眼婆婆念起歌謠,金色草原上的未來將有一位異邦使者來到,重新為這片土地到來平衡與共和。 電影未竟之事在漫畫中完整設定,包括「火之七日」的概念,對於異邦者的重述和神話的降臨,相當純熟。 重回電影本身,我仍思考,是什麼使人們願意去信任? 而充斥敵意的世界將話語分散、歧義,嘗試言說的人各有立場,他們擁護自身,為自己的利益戰鬥、出賣或者脅迫彼此。 在我心中,娜烏西卡代表著非屬於私我利益的存在,他心中即有風之谷這一座「城邦」──顯示出他深刻的愛的嚮往,便是從認識之間出發。 人該如何認識,起初便是想要瞭解的心情。 娜烏西卡的死去,意味著世界的寧靜。他獻出生命,來換取共和的實現。蟲子、森林、風、人類,以及那撼動所有心智的靈魂,最終超脫成愛。 我們一直迴盪在「愛」這個主題,似乎它必須是如此崇高而不可抵達的事物。 然而在整趟故事裡,娜烏西卡所展現給觀影者、讀者的愛,卻充斥著複雜情感的選擇。有時它隱喻著世界,有時它分散在人與人的羈絆,更多時候,它是需要做出選擇的堅定。 影廳裡,娜烏西卡的死亡反而還未洗滌,直到原先憤怒的王蟲與悲情、善妒、乃至無辜的人類,一同靜默時,情感帶引我來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激動。 我甚至明白,那或許是理想中我們曾擁有的一念永恆。 王蟲接續以觸手伸往死亡的軀體,他們感受著某個偉大,不過也是渺小的生命之一。忽然間娜烏西卡睜開,逐漸甦醒。 直至那刻,我的情感再無處可逃,它疊複在先前所提的遙遠神話。 而愛,已從那遙底重回我們心中。 感覺飽滿,感覺神聖。是生命足以如此神聖,因著它的有限,使人們明白無限本身是純然。 結局索然曖昧,我記得在宮崎駿的《出發點》中提及,電影的結局並非原先設定上的「復活」,而是死的震撼最終給予人們極大的醒悟。 無論是早已埋藏在敘事主軸中的「世界受到樹木們的淨化」,人從完全主動的位置(自心以為能宰制世界),漸漸轉為被動(受世界影響,必須意識到萬物、他者的存在)。 娜烏西卡這個角色的輪廓勾勒,或多地也給出了人(作為一個能動者)的釋放──人是否完全處於兩極化的狀態,在於行動的企圖如何展現。 則,人亦有可能在於灰色地帶,既是主動亦是被動的姿態。 而我如此深刻想像,或許也因此相信,當娜烏西卡在這「偶然」之中甦醒,並腳踩金黃草原如曾經的傳說時,我想它重新標示了這部電影的精神定位: 理解是愛的最崇高。

Read More

早餐1杯五穀粉 翁血糖狂飆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盧泰潤強調,透過正確飲食、運動習慣及藥物輔助,能讓減重、控糖事半功倍。(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70多歲陳姓阿伯有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前期病史,長期服藥控制穩定,然而過去1年來糖化血色素持續上升,惟恐發展為糖尿病因此就醫診治,醫師協助調整飲食並搭配自費口服減重藥,經3個月治療不僅成功減重,糖化血色素也獲得控制。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盧泰潤經查發現,陳老先生飲食內容多以澱粉為主,蛋白質少,且每天早上都飲用沖泡五穀粉作為早餐,因五穀粉研磨精細易被人體吸收,導致血糖飆升嚴重波動。除了調整飲食外,也開立口服劑型的腸泌素類藥物(Semaglutide),經用藥與飲食調整,體重與血糖都成功下降。 盧泰潤表示,近年,醫學在減重領域出現突破性發展,許多安全性高且可兼顧外貌與健康的減重藥先後問世。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瘦瘦針,而Semaglutide屬腸泌素類藥物,能夠有效抑制食慾,原用於糖尿病控制血糖,近年也被當作減重藥物,用於肥胖患者不僅能減重,還可改善血脂肪、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的發生率。 口服劑型Semaglutide除可控制體重,還可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肪與降低心臟病2次發作的機會。不過盧泰潤也指出,服藥期間也應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未來即使停藥後食慾上升,健康的飲食方式、甚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能有效控制體重及肥胖相關疾病。 盧泰潤強調,透過飲食調整與口服減重藥輔助,能夠在減重同時控制血糖與心血管風險,藥物與生活習慣並行是邁向健康的關鍵,而減重不僅為了外貌,也是維護健康的長期投資,民眾如有體重管理需求,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透過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安全有效地達成健康目標。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南美館快閃散場後

■蘇佳欣 2024年七月14日下午,在南美館舉行的表演結束,由LaLa合唱團與台南佛朗明哥舞蹈,歌舞合體快閃後,Snow與我之間的那種似有若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突然湧上心頭。從以前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幾年,我們不曾有什麼合照,有的是心靈交流而已,那便就足夠了。老實說,在現代快速變遷的世界,即使有了厲害的AI,也不一定有真情真愛。驀然回首來時路,才發現我們兩人一直都沒變。 想到我們都變那麼老了,自己都會嚇一大跳。想當初還青春,一起歷經了出版社編輯,曾經用手寫稿、用紅筆校稿的時代,想當初要跨越千禧年時,還在糾結要如何電腦排版,殊不知道不久的未來,是完全要用word寫文章的世界。同事就是有老同事才好,同世同代共事,妳懂我要講的,妳講的我也懂。 要我服老沒問題,但是不要太常回想當初比較好,我會不自覺就感傷起來。時間在走,人心在變,不變的還是朋友。幾個月前與當志工的Snow在南美館偶遇,我向她詢問幾個藝術的問題,對於看不懂美在哪裏的我來說,以為多問一些,也許會多懂一點。 即使人在現場,仍然看不明白展場中的標語,及其所代表的意義,特別是那句「藝術是自由的力量」,用日文的片假名與漢字共通表現出來,簡單到「不明所以」。Snow回答:「或許身心障礙是不自由。相對來說,藝術是自由的。」我想了想,猜測這是南美館志工的標準說法,或是Snow個人的想法?心中OS許久,又不免自我懷疑:「難道身心健全就自由嗎?」 我的想法經常在空中飛翔,有時記錄,有時放棄,有時不小心說太多,有時卻講得太少。直到Snow靈光一閃,抓住瞬間,「何不讓歌唱與舞蹈結合呢?」我又回想起屬於上世紀熱鬧的編輯會議,大家總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解答或整合。Snow話不多,但都對。她總是登高一呼的那個人,我總是支持相信的那個人。這回身體力行,我終於懂了,有時歌舞的感染力,甚至超越文字,某個程度來說,更具有自由的力量。 歌舞合體高潮結束後,我從樓上望下看她一人忙進忙出,與美術館人員討論事後種種細節,我沒聽到他們說什麼。可想而知光鮮亮麗的表演背後,還有後續要處理要歸位的問題。我在二樓寄出「台南400」的明信片,給那些曾經在台南,現在去遠方的朋友。不禁又想到那句流行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跟遠方的田野」。Snow和我並沒有選擇詩或遠方的田野,我們都選擇最平凡但不苟且的生活,與日常最貼近的台南,在陽光灑落或光影交接處,唱跳著心中的鼓聲若響。那麼,到底合唱一開始,那個男聲,是啊啊啊的悲傷,或是哈哈哈的快樂呢?我還是就要問我的Snow。

Read More

徒步迎媽祖 醫教保健重點

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林佳佳提醒,身體的健康跟信仰一樣重要。(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三月迎媽祖」熱潮即將展開,為期數天進香將吸引破10萬以上信眾參與。醫師提醒,長途步行、日夜作息顛倒和人潮環境,可能造成身體負擔。信眾進香前應做好準備:徒步保護、應對氣候、防護呼吸道和飲食安全,確保4大健康重點完成信仰之旅。 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林佳佳觀察歷年信眾進香情形發現,長時間徒步容易導致足部水泡、肌肉受傷、關節疼痛是常見的健康隱患。建議信眾應穿著舒適透氣襪子和鞋子,鞋底避免過硬或過於磨損,可在腳底與小腿使用肌貼或穿護膝,減輕徒步負擔。若腳底起水泡切勿直接剝除,應以酒精或生理食鹽水消毒再蓋上紗布,減少摩擦和細菌感染。 進香距離和時間都不短,日夜交替氣溫變化大,容易中暑或保暖不夠。白天曝曬時間長,需適時到陰涼處休息,每小時補充適量水分避免脫水。搭配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預防低血糖與體力透支。農曆3月夜間溫度仍偏低,信眾應準備防風外套,適時添加衣物,防止受寒感冒或低溫症。 進香沿途燃放鞭炮、燒香等習俗,使空氣煙霧瀰漫。林佳佳表示,煙霧中微粒易刺激呼吸道,過敏體質或氣喘病人可能會誘發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建議人人備好口罩隨時戴上,易過敏體質的信眾要攜帶抗過敏藥。 進香行程食宿環境不固定,衛生條件參差不齊,腸胃炎或病菌傳播風險較高。應隨身攜帶酒精或乾洗手液經常清潔,吃東西前務必採濕洗手方式,雙手確實清潔後再進食,減少病菌傳播機會。 進香陣容常見高齡或有慢性病的信徒參與,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長時間行走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甚至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務必量力而為;慢性病人要隨身攜帶藥物並照醫囑服用,要避免行程影響服藥時間,如果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應休息並就醫。

Read More

胸背劇痛 主動脈剝離好發半夜 醫籲3高患者起床務必保暖

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會經歷劇烈前胸痛到後背,好發於半夜至清晨,3高患者起床切記保暖,避免受寒誘發血壓急速飆高而增加風險。圖為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交通部前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去世,輔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游皓鈞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複雜而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會經歷劇烈前胸痛到後背,好發於半夜至清晨,三高患者起床切記保暖,避免受寒誘發血壓急速飆高而增加風險。 胸腔科醫師黃軒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內膜因某些原因撕裂,血液進入內膜與中膜之間,形成真假腔,導致血流異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主動脈破裂、重要器官缺血甚至死亡。主動脈剝離通常通發生於50到70歲間,但近年來年輕人病例逐漸受到關注,雖其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其致命性卻不容忽視。 游皓鈞指出,主動脈剝離好發族群分為先天因素與後天因子,結締組織異常的馬凡氏症等先天性心臟病屬於前者,但臨床上主動脈剝離患者更多是因抽菸,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未控制妥當的患者。 游皓鈞表示,主動脈剝離典型症狀是前胸痛到後背,幾乎都會痛到冒冷汗,當急診室醫師聽到類似主訴,會盡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但可怕的是主動脈剝離非典型症狀,因主動脈影響全身器官血流,造成表現型態多元,胸悶、下腹痛、腳突然沒力等,都可能是徵兆,增加診斷困難。 游皓鈞表示,血壓高容易出現主動脈剝離,正常來說血壓在清晨最高,接近中午時分會開始下降,直到傍晚再漸漸升高。主動脈剝離好發於半夜至清晨,除了按時服用控制三高藥物,在氣溫變低時要特別注意,起床一定要穿薄外套,不要突然冷到,周邊血管收縮恐使血壓飆高。 黃軒表示,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尤其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而要預防主動脈剝離的關鍵在於控制危險因子和定期健康檢查,包括控制血壓等,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避免吸菸、濫用藥物,並進行規律的運動和健康飲食,同時維持穩定心情,避免心跳及血壓受影響。

Read More

健保虧損 專家籲參考星制度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針對目前面對健保虧損,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提出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台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 陳自諒受邀至清華大學EMBA在專職班,在「董座的經營哲學」課程和學子作「我從醫師到院長的變形記」專題演講,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 談到健保虧損,陳自諒說,可參考新加坡醫療分級制度,設置醫療儲蓄帳戶,政府強制規定,每人薪資的一部分須存入個人醫療儲蓄帳戶。其次是大病保險,遇到大筆醫療開銷時,由政府提供的保險協助支付;另外,還有社會安全網,針對經濟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提供補助,以及自費與政府補助並行,公立醫院設有不同等級病房,病房等級越高,自費比例越高。 陳自諒說,台灣要落實新加坡模式仍有3大挑戰,首先,社會接受度問題,台灣民眾已習慣「低負擔、高覆蓋」的健保模式,若要改為部分自費,勢必會引發強烈反彈。其次,薪資結構不同,新加坡薪資較高,強制儲蓄較易推行;但台灣薪資較低,若強制扣款存入個人醫療帳戶,可能影響民生開支。第3,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新加坡幅員較小,醫療資源集中管理相對容易。台灣健保應採漸進式改革方向,導入部分自費機制,參考新加坡的分級病房制度。 陳自諒指出,台灣可先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以降低全民健保的長期財務壓力。其次,強化分級醫療,限制小病先由基層診所處理。第3,適度調漲健保費率,提高高收入族群的負擔比例,使財務運作更穩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