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哺乳室逾4千處 手機定位可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提供媽媽們安心、便利的哺乳環境,全國目前已設有超過4000處哺集乳室,國健署30日表示,在公共場所哺乳母乳是受到《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保障的權利,任何人都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違者可處最高新台幣3萬元罰鍰。 同時,法規也要求百貨公司、量販店、車站等符合一定面積的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國健署公布全國最新哺(集)乳室數量已超過4000處,且除了法規要求者,民間自願設置哺集乳室地點也已經超過1300處。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在民國99年立法通過,保障媽媽在公共場所公開哺餵寶寶母乳,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否則可以開罰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 同時,符合一定面積的公共場所,包括政府機關、公營事業、百貨公司、量販店、國際觀光旅館及一般觀光旅館、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車站等處,應設置哺(集)乳室供民眾使用,違者可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可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為鼓勵業者自願設置哺集乳室,亦明確規範哺集乳室除專供媽媽們哺乳或集乳使用外,不得作為其他用途,以保障哺乳媽媽們在需要時可以安心使用。 國健署最新統計,截止113年底,全國總共已有4049處哺集乳室。其中依法設置的哺集乳室共2698處;法定外自願設置哺集乳室則有1351處,以如學校、醫療院所及大型企業職場為主,數量上均增長。 國健署指出,為方便民眾查詢哺集乳室設置地點,國健署目前在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有「哺集乳室地圖」,民眾可透過手機定位查尋附近哺集乳室及樓層,或在外出前針對預定前往的鄉鎮市區做查詢,以及連結網路搜詢引擎地圖功能,確切得到前往哺集乳室的交通路線。

Read More

AI檢測儀深入社區 揪心房顫動

嘉基心臟血管科醫師蔡子賢說明心律不整的治療趨勢以及電燒術。(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心律不整是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其中「心房顫動」尤為常見,恐導致血栓、中風等嚴重後果。為強化早期發現與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國際扶輪社3470地區攜手,透過AI可攜式檢測儀深入社區,結合高成功率的心導管電燒術(射頻消融治療),推動公益心律不整篩檢。 嘉基指出傳統心電圖檢查受限於院所,難普及。AI心律檢測設備則可快速初篩,有效發掘潛在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每年逾15萬人因心律不整就醫,卻有近1/4未被診斷。 嘉基心臟內科醫師蔡子賢表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嚴重時引發中風或腎臟阻塞。電燒術已成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僅需30分鐘,住院1至2日即可出院,臨床成功率高達85%以上,嘉基累計已逾2千例成功案例。 會中分享3起典型成功案例,包括一名50多歲男子於社區篩檢中發現心律異常,進一步確診為心房顫動,經電燒治療後成功康復。他感動表示:「沒想到篩檢救了我一命。」 扶輪社即將就任總監莊和達表示,自去年8月起於雲嘉南澎辦理180場篩檢,篩檢人數逾1.8萬,檢出2100人心律異常。致力推廣腦中風預防篩檢的醫界泰斗高明見教授指出,台灣每15分鐘就有1人中風,能透過篩檢預警、快速連結醫療資源,是守護民眾健康的關鍵。 嘉基院長陳煒強調,醫療應走入社區,結合AI科技與公益行動,實踐預防醫學精神,守護每一顆跳動的心。

Read More

北榮建置早產兒生長曲線系統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30日指出,已與美國加州凱瑟醫療集團新生兒科醫師周甫聲合作,建置完成先進早產兒生長曲線系統,全面提升新生兒照護品質。 北榮指出,早產兒照護一直是新生兒醫療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其中「生長監測」更是確保早產兒健康發展的關鍵。醫療團隊透過持續追蹤早產兒的身高、體重與頭圍數據,不僅能即時掌握病情變化,及早評估潛在疾病風險,亦能依據生長狀況調整營養與水分供應,為每一位早產寶寶爭取最佳成長契機。 北榮表示,早產兒每日生長資料多以手寫紀錄或基礎電子系統管理,無法有效整合與進行分析,一般參考子宮內生長體重的標準,對於孕齡未滿34週的早產兒,難以真實反映其出生後的生長情形。因此,需要一套能反映不同孕齡、實際生長軌跡的專業早產兒生長曲線,協助醫師更精確評估早產兒的發展。 北榮指出,美國加州凱瑟醫療集團新生兒科醫師、凱瑟醫學院臨床副教授周甫聲蒐集超過30萬筆美國早產兒臨床資料,成功建立一套專業的早產兒生長曲線系統,這套經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教授林邑璁引介,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暨新生兒醫療中心主任鄭玫枝積極促成雙方展開跨國合作。 鄭玫枝指出,周甫聲授權這套系統導入北榮醫療資訊平台,這套「早產兒生長曲線系統」可讓醫直接查詢每日自動上傳的生長數據,並即時轉換為專業生長曲線與百分位,顯著提升新生兒照護效率、準確度與預警能力。不僅優化整體醫護流程,更展現資訊科技賦能臨床照護的無限可能,為台灣早產兒醫療建立全新標竿。

Read More

反覆關節疼痛 竟罹罕見腫瘤

醫師方啟榮說,若膝關節疼痛持續逾3個月,或活動時有卡住、腫脹現象,盡早就醫檢查。(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8歲林先生多年來飽受右膝關節疼痛困擾,甚至已在大型醫學中心接受過2次手術,卻仍反覆復發,日常走路、上下樓梯都成為折磨。後轉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查明病因為罕見的「滑膜軟骨瘤病」,經以關節鏡微創手術,並一次性完整清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現已恢復正常行走,重拾生活品質。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林先生原以為只是一般退化性關節炎,但持續性的疼痛與活動受限讓他求診於多家大型醫療院所,甚至動過2次膝關節手術,仍未明顯改善。由於病患症狀與典型退化性關節炎不盡相符,經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才找出真正原因。滑膜軟骨瘤病是一種罕見的滑膜細胞異常增生疾病,會在關節腔內產生多顆軟骨結節,在關節中游離、堆積,導致關節腫脹、卡住、甚至疼痛難耐。多見於膝、肩、髖等大關節,好發於30-50歲男性。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卡住感及活動受限。 他說,考量患者已接受過2次開刀治療且無效,醫療團隊以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處置。術中透過關節鏡從小傷口進入關節腔,清楚觀察滑膜與異常軟骨結節的位置,進而精準完整摘除病灶,並清除發炎滑膜,保留關節結構完整。術後隔天林先生即可下床行走,短短幾週內即恢復正常活動,長期困擾他的膝關節疼痛也完全解除。 方啟榮說,滑膜軟骨瘤病雖屬良性腫瘤,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關節持續破壞、活動受限,甚至日後退化加速。由於此病罕見、早期症狀與一般退化性關節炎相似,常被誤診或忽略。因此,若膝關節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或活動時有卡住、腫脹現象,盡早就醫檢查,必要時透過關節鏡進一步診斷與治療,可避免不必要的反覆手術與病情惡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倖存

■謝予騰 如何讓時光漂浮或洄游在 最透明的海裡?   漲退不定的浪,放假的下午 將陽光拍打成銀色的結晶 一股鹹與苦 味道不太相融。   偷偷哼著不敢讓人知道 仍在喜歡,卻已解散的樂團的曲目 像夜裡迎著月光 和影子跳一支為自己編織而 不被理解的舞。   為每個念頭都準備好幾處 足以藏身的破綻 繁衍一點自私與悲傷,想像往後 再也不須受人逼迫 或上班的日子。   雖說,不過浮生 但這或許已經是能遇見 最透明的洋流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第二天,沒有人死。」──閱讀喬賽‧薩拉馬戈《死神放長假》

文/沈默 畫/紀宗仁 如果說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定義大師,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是結構大師,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是無限大師,那麼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對我來說,無疑是如果大師,《盲目》(1995)是如果某一天有大量的人莫名的瞎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里斯本圍城史》(2001)則是如果校稿人把史實記載的「是」改成「不」歷史會變什麼樣,而《死神放長假》(2014)更狂了,如果死神罷工了,死亡的事實被暫時停止以後會是什麼樣呢?是不是該國度的人就獲得了永生不死? 小說的開頭是石破驚天的「第二天,沒有人死。」其強度與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百年孤寂》(1967)的「許多年後,奧雷里亞諾‧波恩地亞上校在面對執行槍決的部隊那一刻,憶起了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午後。」、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1979):「你正準備閱讀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最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列夫‧托爾斯泰(  )《安娜‧卡列妮娜》(1877):「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蛻變》(《變形記》,1915):「某日早晨,古瑞格‧參薩自不安的夢境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蛻變成一隻陰森巨大的害蟲。」足以相比擬。 如果永遠無人死去,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是人類進入了天國嗎?薩拉馬戈很快就顯現了他驚人的想像力與寫實能量,舉凡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哲學等人類文明領域,全數發生劇變,於是我們不得不會發現,這根本就是地獄。一旦人不死,許多現行制度都會遇到問題,醫院該如何消化那些越來越多活死人呢?保險公司該怎麼應付保單呢?將完全沒有任何收入的喪葬業該何去何從?教會的麻煩也很大,究竟死神與上帝哪一個更有力量? 薩拉馬戈藉由神奇的設定,帶領我們深入思維、感受、探索不死國度的恐怖,剛好對倒於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人類之子》(2006)──這部電影反過來提出:如果人類再也無法生育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恐怖模樣呢?所以電影開頭出現的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十八歲少年如何成為背負人類過多關注的明星,而他的死去儼然末日一般地重擊所有人。《死神放長假》和《人類之子》都企圖翻覆人類的生死觀,去追索更生命本質的問題:何謂生死? 《死神放長假》有三個主要的死之變異,首先是死神忽然不幹了,直接休息七個月,於是所有人都不死──但這個不死並非好事,因為很多病危者抑或發生交通事故的人全身都血肉模糊,即便現代醫學回天乏術了,但他們總是不死,吊著一口氣,也就對家庭、醫療體系造成長期的養護問題。而死亡只是被隔離在國度外,只要越過邊境,到另外一個國家,這些將死者依然會死,也就發生了有人私運自家人到國境,甚至讓黑守黨趁勢擴張,經營送死生意,海撈大財。 其後死神復工了,但她又帶來了新的變化,每個死期將至的人都會收到一封紫羅蘭色信函,預告一星期後將喪命。好了,這又產生另外的社會問題,人究竟該怎麼面對自身的死?反應又會是什麼呢?薩拉馬戈在小說中為我們一一指明。 《死神放長假》的第三變奏是死神發現有一封死亡預告信寄送失敗,而且她再投遞出,仍舊會被退回。這就讓死神大為不滿,於是無所不在的她就無形地現身於大提琴樂手的家中,密切關注無論才華或相貌都平庸的此人究竟有何本事,且直接化為人類女子靠近他──原本是要送死亡通知給他,最終卻與他墜入愛河,共度良宵後,死神用一根平常的火柴(是的,不是運用神力直接讓火焰吞食)點燃了死神的最後通告信,勾銷了大提琴手的死期:「死神回到床上,用兩隻手臂摟住男人,不明白自己是怎麼了,從不睡的她輕輕闔上眼皮。第二天,沒有人死。」小說的最後一句跟開頭的第一句是一樣的,但意義完全不同,一個是對人類的咒詛,一個卻是充滿了愛與祝福。 這裡的死神也就像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電影《慾望之翼》(1987)裡那個愛上凡人的天使,拋棄了不朽,變成擁有肉身的人,從黑白世界踏入了彩色繽紛的世間,愛情也就誕生了。 《死神放長假》如樂章般變換旋律,但主題都是對人類的反思,而薩拉馬戈以小說為大提琴,拉出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音樂的致敬,連死神都能感動,「文學似乎與音樂一起生活在最完美的和諧之中,和諧本來是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芙蘿黛蒂的女兒,現在則是和弦的科學。」我以為,《死神放長假》是薩拉馬戈從死亡深處煉出、人類隱隱然超越了上帝與死神的禮讚之歌。

Read More

看不清疑白內障 竟是黃斑部病變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0歲的洪先生近1個月來總覺得左眼看不清楚,眼科診所檢查,診斷為白內障並建議手術治療。他不放心,前往長安醫院尋求第2意見,發現真正的病灶其實是黃斑部裂孔。眼科醫師彭書昱指出,許多民眾常將視力模糊歸咎於白內障或老花眼,忽略黃斑部病變的可能性,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彭書昱以相機比喻說明,我們的眼睛就像是一台相機,白內障手術等同更換鏡頭,黃斑部則是相機底片。底片一旦損壞,無論如何更換鏡頭,影像品質都無法改善。洪先生的黃斑部裂孔正是此種情況,解釋了視力持續模糊的原因。 黃斑部裂孔是一種必須盡快動手術的眼疾,目前沒有藥物或治療可以替代。他為洪先生安排微創黃斑部手術,這項手術傷口極小,術後恢復快,黃斑部本身的復原則需要較長時間。術後洪先生遵醫囑趴臥休息數週,黃斑部慢慢恢復。經過1個月的悉心休養,黃斑部裂孔成功癒合,視力逐漸恢復,重拾正常生活。 黃斑部裂孔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高度近視、眼部外傷、黃斑囊樣水腫等也是危險因子。患者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直到遮住正常眼睛才發現視力模糊、物體扭曲或閱讀困難,因不會引起疼痛而容易被忽略。 彭書昱提醒,高齡人口增加,黃斑部病變已成中老年視力退化主因之一。臨床上不乏白內障術後視力未改善,最終確認為黃斑部病灶的案例。若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應儘速接受眼底鏡或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檢查,正確診斷方能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稻香

■每真 決定獨旅,目的地,台東。從台南坐火車經過南迴,享受著無邊際的藍,其實心中最掛記著是那金黃色的氣味。金黃稻浪,心裡還沒靠近就聞到稻香,清雅芬芳。夏日炎炎,我在池上,騎著租來的電動腳踏車,乘著微風,循著田中的道路穿梭,享受這片金黃香氣,半百的我,告訴自己每年都要來一次追尋金黃色的溫暖及香氣,它總是迷人,且扣我心弦。 我真的那麼愛稻香嗎?事實上,我曾那麼恐懼稻子的氣味……。 在貢寮的農村裡,每次的收割期,兄姊們彎腰在割著一株一株的稻子,約十五株堆在一起,念小學的我用雙手環抱著一大欉稻穗,快步趨前拿給父母打榖,打穀聲隆隆作響,是收割的奏鳴曲,有奏著父母親收穫的喜悅,但我,是好逸惡勞的。剛開始,我常被稻榖細毛蟄傷,腳在田裏,踩著灰棕色的泥巴,常折返跑,跑來跑去,有時需要很用力才能跑得動,汗涔涔滲濕了衣服,日頭又貼心的將它晒乾,我們重覆著收割打榖的動作,將一畦畦的金黃稻田順利征服了。稻穗脫榖後,稻田的風光像極了剪完頭毛的小綿羊,輕鬆可愛。 年復一年,每有二期收穫,有好幾次,當綠油油的稻子在開花時,我的皮膚就不自覺的癢起來,汗水就在心裏滴了幾滴,假想敵在心中演練了好幾遍。雖然知道,父親是個腳踏實地的農夫,雖然知道父母養育八個兒女的辛苦,雖然知道下田收割是不怎麼有錢的農夫之子的宿命。但,每半年維持一週下田的收割期,總是讓我筋骨痠痛,皮膚叛逆。有好幾次想了許多理由及藉口要逃離這個勞動稻田場,但都被眼明手快的稻田作戰指揮官——媽媽,識破而就範,我只能乖乖服從。在田裏跟著家人們奮力作戰,一家十口,戴著斗笠,穿著乾淨的長衣長褲不久,泥巴就自動不規則的黏滿衣服,在田裏,任憑筋骨敲打,皮膚跟我頂嘴,我都忍著,忍著……。 有好幾次,幾個開車的都市人,拿著相機拍著我們正在收割的農村圖,我心中不是甚麼好滋味,想著:「這有什麼好拍的?」但看著他戴著墨鏡,開著白色轎車,心中也羨慕起來……。 而這一愰也過了二十多年,終於在我二十七歲那年,老農夫婦兒女各有自己的職業,無暇返家協助務農,夫婦倆終於決定鳴金收兵,不用在田裏作戰了。 時隔二十多年,我望著池上的金黃稻浪,稻子的香氣,自然而然的跑到我的嗅覺中,那種香,是帶有甜味的,是苦盡甘來的甜,在腦海及心中的往事刻痕,我的筋骨柔和,皮膚光滑自在,享受著在陽光下,金黃色稻穗帶來了甜美,也想起了在天上的稻田指揮官那大桑門,想起了農夫老爸扛著稻穀包帥氣的模樣,眼角濕了,但嘴角卻揚起來了。

Read More

半癱非中風 揪心臟黏液瘤

醫師鄭伊佐說明,心臟黏液瘤為良性腫瘤,只要妥善治療預後都能良好。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旬婦人突發右側肢體癱軟,家人原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找出真正元凶不是一般的血管性中風,而是一顆超過5公分、長在左心房的心臟黏液瘤。醫師以微創開心手術切除腫瘤,婦人順利康復出院,重拾健康人生。 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解釋,心臟黏液瘤是心臟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良性腫瘤,約8成生長於左心房,黏液瘤質地柔軟、形狀像果凍,隨心跳在心房與心室間擺動。一旦腫瘤阻塞瓣膜出口,干擾血液流向全身,形成血栓,血栓流出阻塞血管導致腦部缺血,出現中風症狀。 婦人的腦部影像確實顯示缺血性中風跡象,檢查卻找不到常見的血管性病變,直到執行心臟超音波掃描,那顆隨心跳搖晃的黏液瘤終於現形。若未及時發現並即時處理,婦人可能會再度中風,甚至因腫瘤阻塞心臟血流,引發致命性問題。 鄭伊佐評估,病人年過6旬,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身體條件良好,加上腫瘤位置適合微創路徑,決定採取右側胸肋間進入,從周邊建立體外循環後、從左心房切開取出腫瘤與其根部,再以心包膜補片修補的方式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婦人在手術隔天即脫離呼吸器,醫療團隊安排早期復健介入,婦人出院前右側肢體功能已明顯改善,僅感覺右手稍有遲鈍,術後預期身體功能可以隨時間逐步恢復。 儘管心臟黏液瘤屬良性,位置與特性,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阻斷血流就會造成急性威脅。只要及早發現並妥善處理,預後通常良好。醫病間的信任與溝通是治療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