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企業聲音 經濟部強化匯率支援行動全面啟動

經濟部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匯率風險, 召開記者會說明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匯率波動的相關措施。(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為協助以出口為主的產業因應新臺幣匯率波動,特別是受升值衝擊較大之中小企業,可以穩定營運並降低匯兌風險,經濟部已成立「協助產業因應匯率變化任務小組」,搭配金融機構及相關輔導團隊,提供匯率避險工具與融資支援等資源,全力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匯率變動。 面對近期外匯市場波動,尤其新臺幣升值對出口型中小企業造成經營壓力,經濟部已啟動跨單位任務小組,納入中小企業、產業、貿易相關部門,密切關注匯率變化,並針對產業及中小企業需求與因應作法進行討論,同時也針對相關議題,主動與相關財金部會橫向聯繫協調,全力協助中小企業管控風險。此外,經濟部也鼓勵中大型企業優先採購本國中小企業產品或服務,並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開拓多元市場、協助訂單媒合,強化出口韌性以應對升值挑戰。 經濟部表示,為紓緩企業因匯率波動導致的營收減少或資金周轉困難,已提供多項政策融資協助方案,降低個別企業資金壓力。員工數30人以內之中小企業,可申請「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專案貸款」,貸款額度最高3,500萬元,享有低利率、最高10成保證及利息補貼;員工逾30人且營收下降15%之中小企業,可申請「疫後振興專案貸款」,貸款額度3,500萬元,同樣享有低利率及最高10成保證;另有「外銷貸款優惠信用保證方案」,提供中小企業最高1億元融資保證,並享最高9成保證及手續費減免等多項優惠,有需求之中小企業可直接洽各金融機構提出申請,或洽詢經濟部「馬上辦服務中心」取得相關資訊。 此外,經濟部亦與輸出入銀行合作,透過「強化貿易金融貸款方案」、「加強輸出保險準備計畫」,提供出口貸款及輸出保險優惠,進一步協助中小企業降低出口風險、拓展海外市場。 經濟部傾聽產業聲音,確保提供最即時有效的服務。有關匯率避險問題,可以在經濟部「馬上辦服務中心」網站(https://0800280280.sme.gov.tw/ )的匯率避險專區「常見問答」、「外匯工具」簡介與圖卡,得到最新資訊;「馬上辦服務中心」電話諮詢專線(0800-280-280)也即時回應中小企業詢問,如有需要將轉請130位榮譽會計師提供財務諮詢診斷服務,協助中小企業進行避險。經濟部並於「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https://www.smelearning.org.tw/ )開設線上課程,以提升中小企業對匯率風險的認識與應對能力。另外,經濟部已協調8家公股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兆豐銀行、第一銀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臺灣銀行、臺灣中小企銀)及多家民營銀行於網站設置「中小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專區」,使中小企業便於查找運用,落實避險工具普及與使用。

Read More

因應科技發展 航港局預告商港法擬新增無人載具進港規範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預告修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草案。 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修正草案重點如下:國際上針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雖已投入不同領域研究,惟現行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仍處研發中階段,考量商港往來船舶頻繁,為避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未經同意即進入商港區域水域,影響港內船舶航行安全,訂定本點予以規範。 據了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於一百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公告,並歷經六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日期為一百十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Read More

臺中關7月17日辦理貨物標售 歡迎各界踴躍投標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中關訂於本(114)年7月17日辦理私貨及逾期貨物標售。本次標售貨物有電動自行車、智能馬桶、岩板、鋁箔、梭織布及棉製印花床包組等,將於本年7月14日至16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開放民眾申請看貨。 上述貨物不論廠商或個人,皆可參與投標,有意參與標購者請備妥押標金額之現金或支票,至該關3樓業務二組法務緝案課繳交押標金後領取投標單,再以限時掛號郵寄,於開標當日(7月17日)中午12時30分前寄達該關(地址:臺中市梧棲區臺灣大道10段2號 聯絡電話: 04-26565101分機301)。 投標民眾至臺中關索取看貨證、押標、開標,或到各倉庫看貨等作業,請攜帶個人身分證件。相關資訊請至該關網站(http://web.customs.gov.tw/taichung)首頁「資訊公開」項下之「標售公告」項目頁籤,點閱下載標售須知、貨物組別清表及押標金額表等資訊。

Read More

U12少棒賽來了! 預防青少年運動傷害 讓國球在健康基礎上茁壯

  U12少棒賽來了!有效預防青少年運動傷害,讓國球在健康基礎上茁壯。 (AI生成示意圖) 又到了兩年一度的「U12世界杯棒球賽」。在台灣,U12少棒比賽是推廣棒球運動的重要基礎,隨著賽事強度與比賽頻率的提升,年輕球員面臨的運動傷害風險也逐漸增加。這當中,骨關節預防醫學在青少年運動員的健康維護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處在發育階段的少棒選手,更需要有系統性的運動傷害預防措施。 少棒球員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 1.持續性投球造成肩肘的疲勞性傷害:這類傷害主要源自長期重複性的使用,特別是投手長時間重複投球動作,使得尚未完全發育的骨骼與軟組織出現壓力性損傷,因而疼痛不適,影響運動表現。 2.膝蓋與踝關節扭傷:由於練習或比賽時的快速跑壘、急停與轉向動作頻繁,膝蓋與踝部成為肌腱、韌帶受傷的高風險區域。 3.肌肉拉傷與疲勞性骨折:過度訓練導致肌肉過勞或骨頭在未發育完全時承受過大的負荷,常見於訓練量過高的情況,尤其是在小腿或是前足的骨頭。 「預防勝於治療」在運動醫學中尤其重要,透過科學並客製化的訓練安排、定期身體檢查與良好運動習慣的建立,能有效降低傷害發生率。常見的預防策略有: 1.控制投球數與休息日:遵循國際棒球協會與醫學建議,控制每週與每場比賽的投球數,並規定足夠的休息時間;尤其是夜間足夠的睡眠更為重要。 2.正確熱身與拉伸:賽前熱身與賽後拉伸不僅可提升表現,也能降低肌肉與關節受傷風險。 3.動作技術指導: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做出正確的投球與跑壘動作,避免錯誤姿勢造成慢性運動傷害。 4.定期骨骼與肌肉檢查:透過復健科、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能及早發現潛在的結構性問題,適時作治療。 5.鼓勵多元運動參與:避免過早專精單一運動,讓孩子有更多時間發展全身的肌肉與協調能力,有助於減少過度使用傷害;在國外雙棲球員表現優秀的很多。 教練與家長是小選手健康的重要守門人,必須了解孩子的身體在尚未發育成熟的前提下,不應一味追求成績而忽略疼痛所帶來的健康訊號。當發現孩子持續抱怨手肘或肩膀疼痛,應立刻停止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對於U12少棒選手而言,在快樂享受打球的當下,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與重視預防醫學,是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並持續熱愛棒球的關鍵,讓台灣棒球在健康的基礎上繼續茁壯。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北榮運用AI揪思覺失調症 準確率91.7%

  北榮應用醫療人工智慧技術開發腦影像平台,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達91.7%。圖為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楊智傑團隊2日發布智慧腦影像平台,應用尖端的醫療人工智慧技術,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達91.7%,這項研發並獲得美國愛迪生獎。楊智傑表示,系統可圖示出患者腦部異常部位,更容易與病人溝通。 一名30歲張姓患者因幻聽與被害妄想影響日常生活,經智慧腦影像平台檢測後,發現其腦島與顳葉區域有明顯異常,進一步確認為思覺失調症,並接受個別化治療建議。 楊智傑表示,思覺失調症是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全世界盛行率約1%,患者常出現幻覺、妄想與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病因涉及神經傳導異常與大腦結構及功能退化。 腦島是接收感覺與情緒的機關,也是思考感覺的中樞。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的患者,腦島運動都會非常地活躍。智慧腦影像平台系統可標註出腦部異常活動區域,讓患者對自己的腦部異常一目瞭然。   北榮精神醫學部醫師楊智傑主導開發智慧腦影像平台,可建構腦部三維立體視覺化功能,協助醫師判讀並與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病況。(記者傅希堯攝) 楊智傑指出,智慧腦影像平台建構超過1500名本土受試者資料,整合核磁共振造影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成功建立大腦老化預測指標與病灶變化追蹤機制,不僅能精準定位大腦異常部位,更具備三維立體視覺化功能,協助醫師判讀並與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病況。 北榮表示,智慧腦影像平台已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生策會國家新創獎、有庠科技發明獎,醫策會傑出醫療獎金獎,及美國愛迪生獎,並取得多國專利;也正與美國合作,擴大應用範圍。

Read More

〈中華文薈〉原始人的一天

■余遠炫 這是一系列有趣且可愛的圖文書,雖然說的是原始人的一天,卻是啟發孩子去想像,原始的人類是怎麼開始走向文明的。讀歷史有時需要想像力,因為歷史是史官親身紀錄或是蒐集資料,並給予判斷的結果。但有些沒有紀錄或是太過遙遠僅有寥寥數字,就需要填補空白。 因為有了文字記錄,所以就開始了「信史」的產生,但事實上「信史」在人類漫長發展的階段裡,僅只佔有一部分,絕大多數的時間,被我們稱為「遠古傳說」甚至「神話」的這些階段都很漫長。原始的人類,在甚麼東西都缺乏的情況下,開始累積生活經驗,然後做出改變,而這些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而是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在偶然中迸發出來的。 以吃東西為例,我們現在可以吃到各種烹煮、燒烤的美食,但其實原始人類就像動物一樣,以生食為主,這種「茹毛飲血」的生活,就是原始人類的日常,當人類開始知道使用火的時候,人類的文明就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熟食」產生,讓遠古人類開始遠離因生食帶來的疾病與,也愈來愈懂得使用「火」烹調食物,甚至用火鍛造器具。 不管是在東方與西方的神話傳說中,火的出現,就是人類的一大進程,所以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天火,最後被天神宙斯處罰,用鐵鍊鎖在高加索山,並派老鷹每天啄食肝臟,就可知道「取火」這件事情,是干犯天條的重要大事,並留在神話故事裡,讓後人發現,原來從原始走向現代是這麼不容易,而且值得歌頌。 原始人類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干犯天條」的事情就不只一樁了,不管是吃的、穿的、住的與用的,都慢慢地脫離原始而走向文明。雖然這些改變真的很慢,有的甚至要經過數萬年才出現,而有些發明更是因為「偶然」的原因而出現。早在兩萬九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知道始用陶器,原來在學會使用火之後,遠古人類很偶然的把黏土放在火堆旁,結果發現經過火烤的黏土竟然變硬,於是想到這些變硬的土壤,可以裝水、裝食物,這項容器革命就此產生,解決了人類的問題,而且更從日常生活使用中,變成了對神明的禮讚與崇拜。 文字的發明,則讓這些文明得到紀錄,也成為「信史」的重要依據。史書上記載說,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了中國文字。倉頡的發明竟讓「天雨粟鬼夜哭」,雨下的宛如粟子般的大,狂風暴雨的聲音宛如鬼神嚎哭,簡直就是驚天動地把人嚇壞。因為文字帶來嶄新的文明,但也產生如「文字獄」那樣可怕的災難。古人因此對文字產生敬畏之心,記載文字的紙張需要送到「敬字亭」焚燒,才能表達對文字的敬重。  原始人比現代人聰明嗎?這個答案顯而易見,現代人要比原始人更聰明。因為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基因學習到了許多的改變。但可是試著想想,當原始人類還沒有完成進化時,他們遇到生活難題時,又是如何關關難過關關過。這系列的《原始人的一天》呈現「度秒如年」的原始人類生活樣態,用生動有趣的圖文與「原始人大百科」、「知識便利貼」資訊,讓讀者了解我們的文明發展與對歷史的想像。 跟著原始人過一天,不但可以獲得讀書的樂趣,也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喔。開卷有益,就從得這本趣味的圖文書開始吧。 阮咸追求鮮卑胡女 ■余遠炫 竹林七賢中還有一位也姓阮的阮咸,他是阮籍的侄子,在竹林七賢七人中只比王戎年紀大一點,他精通音樂,最擅長彈奏琵琶,還改良琵琶,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樂器就稱為「阮咸」——他的名字成了樂器的名稱。其實樂器阮咸是一種根據西域傳來的琵琶改良的,唐朝人在阮咸的墓裡發現他的存在,但因為不認識這種樂器,就把他成為阮咸。 阮咸沒有作品留在世上,他最出色的就是對音樂的了解,是當時的音樂家與音樂評論家,當時把他對音樂的解釋稱為「神解」,就可以知道他對音樂的精通。當時晉武帝司馬炎請幕僚荀勗根據古禮做樂器,阮咸認為聲音太高又帶點悲傷的感覺,認為荀勗在製作樂器時,用的尺是現代人的,不是古人的,所以比較不一樣。阮咸也因此得罪了荀勗,被貶去當個小官。晉武帝其實認為阮咸是個莫名其妙的人,處處不講禮法。 當阮咸還是個少年的時候,他喜歡上姑母家的一個鮮卑族的女生,這個女生在他姑母家當婢女,身分地位不是很高。阮咸的媽媽去世的時候,姑母帶著鮮卑女要離開阮咸家,阮咸非常緊張,因為姑母本來答應,要把鮮卑女生留在他們家,但因為阮咸媽媽去世,姑母竟然又突然要帶鮮卑女走,還在守孝的阮咸顧不得自己穿著孝服,竟然借了客人的驢子追趕姑母與鮮卑女,姑母只好同意讓鮮卑女,跟著阮咸回家。 有人問阮咸:「為什麼不好好守孝,反而去追鮮卑胡女?」阮咸回答說:「人種不可失。」如果用現在的優生學來看,阮咸的作法好像也有他的道理,但他的母親才過世,他卻追著鮮卑女,這種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很荒唐失禮的,所以阮咸遭到眾人嘲笑,但阮咸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後來鮮卑女為阮咸生了個兒子,名叫阮孚。 阮咸瘋狂的事情還不只這一件,他喜歡跟族侄阮脩喝酒,族人圍在一起喝酒的時候不用酒杯,而是坐在酒甕前對飲。正當他們喝酒喝的開心的時候,出現了一群豬也聞著酒香要來找酒喝,於是阮咸就乾脆與豬群一起喝酒,行為相當瘋狂。 魏晉時期,每到七月七日的時候,當時的民眾都會把家裡最華豪的衣服拿來曬,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也是追求時尚。但阮咸曬的東西跟人家不一樣,他把一種叫做犢鼻褌的短褲拿出來曬,這種短褲通常是傭人穿的,阮咸一點都不在意別人的異樣眼光,反而很自在地說,都是曬衣褲我跟別人沒兩樣啊。 晉武帝當家的時候,山濤推薦阮咸當吏部郎(人事主管),晉武帝卻認為阮咸的作為違背禮法,不適合當人事方面的官員,改用另一個名叫陸亮的人。晉武帝晚年時,阮咸也因生病過世,在竹林七賢人物中,算是命運還不錯的一個。 余遠炫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桃園中壢地區客家子弟,新聞是他的職業,曾擔任記者、主管等職。爾後投入青少年寫作。近年致力古典小說改寫與詩詞賞析,希望把優秀的古人作品與觀念帶給今人。著有《未來公民──中國文學》(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兒童讀物獎)、《落鼻祖師》、《神探狄仁傑之金釵奇謀》、《大巡撫與小飛毛》、《春秋爭霸》、《從前從前有一條龍》、《一年二班小警察》以及《基測作文不可犯的五十個錯誤》等多本書。 以下是余遠炫的自我簡介:我是余遠炫,一個熱愛文字的工作者,也是穿梭於廣播、電視的媒體人。曾經有人說我提筆能寫開口能說,看到球賽會轉播,這樣的說法雖然滿切合實際的,但我其實更希望以多元的方式,透過文字與影音的方式,展現包括文學、生活與藝術的絢麗。 我的本職工作是媒體記者,從1989年七月進入媒體工作,一直到現在都仍在媒體服務。但我的興趣很廣泛,又因從小培養讀書習慣,至今每天都要閱讀些書籍,包括各類歷史讀物、推理小說與兒童文學,都是我愛閱讀的範圍,除了閱讀書籍之外,我也嘗試文學創作,並透過影音的方式,廣播或者是電視,介紹歷史與文學讓更多人認識文史的領域。 有人說現在是文史式微的時代,而且在重商重利的氛圍中,文史難以發展。但我卻相信,文史訓練是成為一個人的核心內在,不管從事哪項工作,都不能忘記成為一個人的價值,詩與遠方都是我們所嚮往的美好,應作如是觀。

Read More

捐血年齡放寬 16歲、70+都能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日公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有條件放寬捐血者年齡,並調整體重、體溫規定;增訂蟲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等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的情形,即起上路。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這次修正重點,首先是放寬年齡下限由原本的17歲下修為16歲,上限也新增70歲以上者只要有2年內的捐血紀錄、並取得醫師同意就可捐血。 在體重方面也不再以性別為要求「女性45公斤以上,男性50公斤以上」,改成捐全血者只要45公斤以上;捐分離術血品包括血小板、白血球或血漿為50公斤以上。 至於台灣血液基金會規定,如果是正在或曾經服用口服A酸,必須在停藥滿1個月後才能再次捐血。王德原說,台灣血液基金會主要是擔心畸胎風險,因此依第3條22款「其他經捐血機構評估,捐血有危害捐血者或受捐血者健康或危害健康之虞」,明列暫緩捐血時間。 在牙科手術方面,王德原說,考量接受洗牙、拔牙、根管治療等醫療行為者,嘴巴內可能會有傷口,導致傳染病病原侵入風險,恐引發受血者敗血症,規定暫緩7天捐血。 食藥署表示,先前曾引發關注的是否解除「男同志捐血禁令」一事,最新公布的捐血標準則沒有變動,仍維持有男性間性行為者不得捐血。未來仍將持續關注國際科學研究及法規進展,適時研議修正相關規範,以確保國人用血安全及血液捐供平衡。

Read More

中醫有效調理長新冠後遺症

疾管署統計顯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高峰預估落在6月底、7月初。COVID-19病毒仍在社區流行,且近期天氣陰晴不定,增加民眾感染機會。COVID-19症狀不一定會發燒,通常喉嚨會非常劇痛、刀割般的痛,且有可能嗅覺或味覺喪失、異常、呼吸困難、胸悶、喘,症狀具有多樣性,近期確診患者還可能伴隨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也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資料,感染COVID-19病毒後,約有10~20%的人會出現中長期症狀,稱為「後新冠症候群」或「長新冠」。常見後遺症包括「呼吸道症狀」、「消化道症狀」、「神經症狀」;其中,神經症狀還包含失眠、憂鬱、腦霧、嗅味覺異常。 COVID-19屬於中醫「疫病」範疇,因為感受「疫戾」之氣而發病,為中醫溫病學範疇。溫病後期大邪已退,往往因正氣已虛,甚感乏力,時祛邪無力而致餘邪殘留;或因素體痰濕粘滯斂邪,在溫病恢復期重視養陰,慎用溫補之品。 中醫依體質證型開處方,常見分類包括: 1.肺胃陰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口乾咽乾、乾咳少痰、自覺低熱等。常用處方為沙參麥冬湯加減。 2.脾胃氣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稀軟。處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 3.氣陰兩虛型:常見症狀為體倦、呼吸不順、咽乾口渴、容易流汗。處方生脈散加減。 4.肝鬱氣滯型:常見症狀為憂鬱、焦慮、失眠、胸悶、腹脹、咽梗感。處方為半夏厚朴湯加減。 5.清氣不升型:常見症狀為注意力不集中、腦霧、認知功能下降、記憶衰退、視物不清、困倦乏力。處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感染COVID-19後的體質調整是中醫強項,中醫師會以辨證論治的方式,根據體質給予不同處方,幫助病患盡快恢復健康狀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日常保健與預防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充足睡眠,勿過度勞累,適度運動增強體力,維持飲食營養均衡,忌烤、炸、辣的烹調,保持排便暢通,減輕腸胃負擔,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Read More

心臟手術照護 規律用藥復健佳

  醫師林伯翰表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才是關鍵。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0歲王奶奶罹患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返家療養;但術後初期經歷傷口搔癢、局部麻木及睡眠品質下降等不適,遵照醫囑持續照護傷口、規律用藥並進行復健運動,恢復情況良好。 嘉榮心臟醫師外科林伯翰指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與患者本身的配合,才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常見的術後搔癢、麻木屬於神經再生過程,通常會隨時間改善;但若發現傷口紅腫、突起或有小膿泡,可能與體內縫線未完全吸收有關,須盡速返院就診。 在飲食方面,術後初期應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以促進復原;待穩定後則轉為低脂、低膽固醇、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型態,避免攝取豬油、內臟、蛋黃與魚卵等高膽固醇食物。濃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也須避免,以減輕心臟負擔。 活動方面則應採漸進式復健,避免彎腰、提重物及劇烈運動,胸骨尚未癒合期間尤其需小心。可從散步與伸展運動開始,逐步訓練胸肌與耐力。洗澡宜待拆線後3~4日,確認傷口無感染方可淋浴。 林伯翰也提醒,「戒菸」對術後患者至關重要,吸菸會導致血管收縮與血壓升高,不僅延長恢復時間,更提高再次發病風險。 至於性生活恢復,建議以「體能指標」評估;若能不吃力地快步行走或上下樓梯,通常代表可逐步恢復性生活。但仍應因人而異,謹慎進行。 林伯翰強調,心臟手術的成功不止於開刀順利,更仰賴術後全方位照護與患者積極配合。呼籲心臟病友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落實定期回診與追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提升生活品質,早日重拾健康人生。

Read More

自製低糖冰品 糖友也能清涼一夏

  營養師表示,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只要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概念,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控制血糖不是不能吃冰,而是要吃對、吃巧!」門諾醫院營養師陳淑珠2日在糖尿病友會中表示,6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水果與乳品都含醣,需留意攝取量。例如糙米、南瓜、玉米、馬鈴薯雖看似蔬菜,其實屬於全穀類;若與主食同餐攝取,應一併納入醣類總量計算,以免血糖飆升。 至於水果方面,她建議每天攝取2份,每份約為1顆拳頭大小,並分開2餐食用,避免一次攝取過多。尤其2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盡量1餐吃1份,並建議可將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的點心。 針對冰品選擇,陳淑珠建議,像「仙草愛玉杏仁冰」這類無糖版本相對安心;若選擇紅豆芋頭冰,則需留意糖與醣類攝取,因紅豆與芋頭都屬於全穀雜糧類,應納入當餐主食計算,建議可減少飯量或與家人分食,避免攝取過量。 陳淑珠強調,熟紅豆50克、芋頭55克,大約等於吃了1/4碗飯;如果再加上糖漿或黑糖醬,就是會讓血糖飆升的高風險組合。 她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如用仙草乾煮成仙草茶;愛玉籽搓揉成愛玉凍後,加檸檬汁做成檸檬愛玉;或者以茶葉水加鮮奶做成奶茶,鮮奶再搭配無糖豆漿用鮮奶的乳醣增加無糖豆漿的口感,營養又減糖,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