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修
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代表的是台灣民主社會的普遍看法。(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六月中旬率大學生參訪團到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在敦煌出席「兩岸弘揚中華文化」活動致詞時提到,「我的主張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強調「和平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武力的威脅」,而「民主就是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這段話獲得不少正面迴響,台灣多持肯定態度,不過也引來陸方學界的不同看法。
在場的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隨即表示,「台灣前途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決定」,藉此傳達中共的官方立場,不過也難掩飾台灣與大陸對於兩岸政治關係最終安排的巨大差異。
針對馬前總統的談話,大陸的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近期表達幾點意見,表示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不同意排除武力統一的可能性。其次,他提到台灣民眾的意願固然要尊重,但既然台灣同胞也是中國人,兩岸統一的進程就應由全體中國人共同決定。
綜上,金燦榮認為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是其個人意見,不過與實際情況存有差距。最後,他強調,「兩岸統一的主導權掌握在大陸手中,台灣更應重視大陸的態度與主張」。金燦榮也點出大陸對馬時代的評價,認為馬英九主政的八年其實「有點耽誤了祖國統一進程」,因為「不統、不獨、不武」政策雖有效促成兩岸關係回溫與熱絡往來,卻也受到美國的約束與影響,為統一附加了很多條件。然而,他認為,「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會因某些人的意志而改變」。
換言之,宋濤與金燦榮都傳達大陸官方的一貫想法,亦即兩岸統一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歷史大業之所趨。反之,馬英九代表的是台灣民主社會的普遍看法,認為統獨不是當前兩岸最迫切的議題,更不是掌權者相互較量的籌碼,任何政治安排都應遵循民主程序並符合多數民意方可成功。
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多半支持兩岸應維持各方面的往來,認為交流互動能降低誤判、減少衝突風險,但相當厭惡中共動輒以軍事威脅、外交壓迫或經濟制裁等手段恫嚇台灣。若檢視馬英九、蔡英文與賴清德三任政府的多項民調結果即可發現,兩岸關係不到二十年光景就從互動良好急速惡化到相互仇視。這當中除了刻板印象的既定立場,更多的是彼此誤判與主政者政治操作。
國民黨尊重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走向的選擇,且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不排斥兩岸統一的選項,但堅決反對必然引爆戰爭的台獨。相較於中共的強壓行徑與民進黨的激進作法,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才符合兩岸人民的需要與期望。更重要的是,國民黨深知解決統獨爭議並非最迫切問題,消弭台海衝突風險並增進兩岸互信諒解是重點,這與中共「給我統一、其他免談」的想法截然不同,也是國共之間的最大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是事實,唯台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民國領土也是我國憲法之規定,中共不能逼迫台灣民眾接受其統一條件,民進黨也不該玩弄政治話術欺騙國人。當前兩岸僵局的最大癥結除了台獨,就是台灣民眾無法相信大陸政治制度,而中共不願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更是破壞兩岸互信的致命傷。
簡言之,和平應是解決兩岸歧見的唯一方式,而民主是達成和平的不二路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人或政黨都不能違背民意。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且尊重台灣民意,民進黨該回頭遵憲行憲,兩岸才有相向而行的機會。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