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劍突下入路 完整切除胸腺瘤

  醫師蘇英傑提醒,胸腺腫瘤無症狀,如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5歲陳姓女子身體不適,檢查意外發現罹患胸腺瘤,位於胸腔中央靠近心臟與大血管,經達文西手術系統結合「劍突下內視鏡入路」,以微創方式進行,術中運用高解析3D視野與靈活機械手臂,成功完整切除腫瘤,術後3天順利出院,恢復良好。 奇美醫院胸腔外科自2012年引進達文西手術系統以來,累積超過114台手術經驗。為持續提升手術品質,近期創新結合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與「劍突下內視鏡入路」進行胸腺腫瘤切除手術,有效克服傳統手術的視野與操作限制,為病人帶來更低疼痛、更快恢復的新選擇。 胸腔外科主任蘇英傑指出,胸腺腫瘤位於胸腔中央,鄰近心臟、大血管與神經,傳統手術常需大範圍開胸,術後疼痛與併發症風險高。「劍突下內視鏡入路」具備雙側膈神經與無名靜脈視野良好、肋間無傷口、術後疼痛減輕等優勢,但受限於胸骨壓迫與器械活動角度,執行上仍具挑戰。 蘇英傑表示,達文西系統具備高解析3D立體影像與靈活多關節手臂,可彌補劍突下入路在視野與器械靈活度上的不足,使腫瘤周圍組織辨識與剝離更加安全精準,提升完整切除與檢體取出的成功率。 截至今年6月底,奇美醫院已完成多例達文西輔助胸腺腫瘤手術,臨床成果穩定。胸腔外科團隊未來將持續推動機器手臂微創技術,結合術前3D規劃與術中導航系統,朝向精準醫療與病人安全雙目標邁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泰國曼谷基督教堂見聞

■劉孔伏 從事學術研究數十載,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在時間上有閒暇都要研究一番,道教和佛教自不待言,國外的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都有興趣。因此,我和國內教會教堂神父、牧師都有接觸交流,聽他們滔滔不絕地講經論道。 一座城市治理得好與壞,首先就看其交通出行方便與不方便。這次客居泰國曼谷市郊,出行也非常方便,交通多元化,有地鐵輕軌、私家車、出租車、小蓬車、摩托車、小蓬觀光車、公交線路車等等,任由乘客選擇。公交線路車票價最低,奇怪的是平時乘客並不多,上下班時間乘客多一些。有些公交線路車發車班次少,乘客有時要等較長時間,我有一次等了兩小時才坐上車。 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國民大多數都信佛拜佛,心態平和,與人為善。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不少,體現了泰國政治和宗教政策民主自由,凡是宗教都會給國家社會注入向上向善的力量。清晨早起,在一個華人基督徒引領之下,老天爺幫忙,我們很快就坐上公交線路車,前往來到曼谷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是以禮拜堂為中心,前面有較大的停車場;禮拜堂左邊是圖書館兼飯廳,後樓上是教堂辦公室;禮拜堂右邊是參加禮拜者休閒聚談場所,還有供小孩玩耍遊樂設施;禮拜堂後面是住宅和幾間會議室。整個教堂佔地面積較大,草坪也不小,在曼谷是首屈一指的。 教堂主持者馬修牧師聽聞我是歷史學家,特地出來在草坪幾張桌椅處,與我見面交談,馬上就贈送了一本《聖經》,滿足了我多年願望。這時十點鈴聲響起,禮拜彌撒就要開始了,我和馬修牧師急忙進入禮拜堂,今天參加了彌撒的有一百多人,幾乎坐滿了禮拜堂。絕大多數是受過洗禮的基督教徒,少許如我者是尚未受過洗禮的信眾。宗教講究儀式感,彌撒按程序進行,氣氛莊嚴肅穆。 首先是全體起立,亙相問候致意,這一下就拉近大家的距離,頓覺親切感。然後大家唱讚美詩,有的讚美詩曲調莊重高雅,弦律優美,給人以力量;有的讚美詩曲調生動活潑,悅耳動聽,使人輕鬆愉快。讚美詩並非千篇一律地讚美上帝耶穌,也有不少貼近現實生活,詞句優美動人,詩味無窮。然後是馬修牧師講經論道,他語調抑揚頓挫,臉上表情豐富,不時輔以手式,把枯燥的經文和故事講得活潑生動,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聽他的講經論道就是一種享受,令人百聽不厭! 這次曼谷基督教堂做禮拜彌撒,出人意外地認識了巴基斯坦一對姊妹花,可算得上奇遇吧。禮拜彌撒開始後不久,這對姊妹花就進來了,大概是等公交線路車耽誤遲到了。我身邊恰巧有兩個空椅子,她們很有禮貌地輕聲問了一句,就決定選擇坐在我身邊。她們之中,妹妹大約十七、八歲,姊姊二十歲出頭,兩人都很漂亮。她們似乎不太像巴基斯坦人,身材長相上似有差異,肯定在遺傳基因裏注入了歐美人混血。特別是姊姊長得很美,臉上稜角分明,高鼻梁,有一雙明亮深邃的眼睛,身高在一米六以上,比妹妹高一頭。倘若姐姐身穿牛仔褲配白襯衫,手托下巴,目視遠方,那麼真是美國電影中的美人明星。如此絕妙的美麗畫面,人間少有,你能想像像嗎?這樣的奇思妙想,猶如天馬行空,異想天開,這不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麼? 當然,教堂是神聖的地方,莊嚴肅穆,不容許人們胡思亂想。我和她們專心致至地聽馬修牧師講經論道,虔誠地做彌撒程序,只有在間歇時才與她們簡單低聲地交談幾句,一見如故,心領神會。做完彌撒後,我和她們一起進餐吃飯,才開始談笑風生,暢所欲言。她們聰明伶俐,說話一點就通,和我這個老頑童完全沒有代溝。原來她們家就在我住的樓上,我是新入住的,還沒見到認識她們。吃完飯休息一會,她們邀請我一同乘公交線路車回家,好像就成了老熟人,好朋友。 這次在國外基督教堂做禮拜彌撒增長了不少見識,與國內的基督教堂大不相同,真是令人有點難以言說!

Read More

婦科病服藥變胖 中醫減重15kg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42歲女子因子宮內膜異位症,依照醫師建議服藥,出現體重上升以及水腫等副作用;接受中醫減重搭配體質調理,已成功減下15公斤。 為恭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婕表示,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調整減重方式,而不是單純限制熱量攝取。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耳穴按摩、飲食調整等方法,不僅能減重,還能調整身體機能,改善氣色、促進代謝,達到健康瘦身的效果。 近年中醫減重實證醫學研究逐漸增加,許多臨床試驗與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中醫療法如針灸、中藥、飲食調理在減重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少。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針灸可促進代謝、調節荷爾蒙,並有效減少體重、腰圍與BMI;耳穴貼壓如耳神門、胃點、內分泌點可協助抑制食慾;中藥如荷葉、山楂、茯苓、黃耆等則能幫助減重,並改善血脂與腸道菌群。 中醫減重講求「調整體質、平衡代謝」,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提供減重策略。為恭醫院中醫減重門診備有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透過檢測數據可更精準地設計減重計畫。 王婕指出,體脂率過高的脂肪型肥胖族群適合使用針灸、埋線配合降脂中藥調理,加速燃脂代謝;體水分率比例異常的水腫型肥胖族群適合艾灸與利水消腫中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肌肉量過低的肌少型肥胖族群則適合健脾益氣中藥搭配高蛋白飲食與適量運動。 王婕提醒,配合中醫減重的同時需要養成均衡健康且可長久進行的飲食方式、擁有充足的高品質睡眠,以及培養適度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復胖。飲食上建議遵循3多3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成年人每日應睡滿7小時,培養早睡習慣,且睡前2小時避免進食;每週需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

Read More

掌握3大黃金法則 吃飽又能瘦

醫師蔡明劭強調,減重不是懲罰,而是學會照顧自己的開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減重總讓人聯想到節食與飢餓。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指出,真正有效且長久的減重秘訣為「吃得剛剛好,還能吃得開心」,提供3個簡單又有效的黃金法則: 1.211健康餐盤,吃得營養又飽足:掌握餐盤比例,輕鬆控制熱量。一半擺蔬菜,例如葉菜或當季蔬果;1/4為蛋白質來源,如豆腐、雞肉或魚;最後1/4則是地瓜、糙米等好澱粉。這樣搭配不僅熱量適中,還能讓人有飽足感。 2.選擇看得出原形的食物:「食物越簡單,越不容易胖」,原型食物指未經過度加工、保有原貌的天然食材,如地瓜、雞蛋與蔬菜等。這類食物不易囤積脂肪,相較於加工食品如香腸、甜點等「熱量炸彈」,更適合長期攝取。 3.養成飲食記錄習慣,讓真相幫你瘦:許多人以為自己吃不多,卻苦於體重停滯,其實是忽略了「無意識進食」。建議使用APP記錄每日飲食,或簡單拍照記錄,就能清楚看出是否有多餘熱量來源,例如含糖飲料或零食。當飲食變得可見,更容易做出健康選擇。 蔡明劭強調,減重不是懲罰,而是學會照顧自己的開始。當飲食、睡眠與運動達到平衡,瘦下來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

Read More

護牙也能護腦 延緩失智症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多項研究指出,牙齒數目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聯,口腔健康有助預防失智。 根據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觀察,牙齒數目愈少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高,也會影響咀嚼功能,進而影響營養攝取與消化吸收,同時也可能降低社交意願,導致孤立與憂鬱,進一步加速大腦退化。 口腔醫學科主任醫師周怡江指出,咀嚼動作能促進腦部血流,活化與記憶、學習有關的海馬迴與前額葉。若長期缺牙或牙周病導致咀嚼功能下降,可能使大腦刺激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牙周病為造成牙齒脫落主因之一。牙周病是慢性發炎疾病,長期下來可能不只影響口腔健康,也會增加系統性發炎指數,進而影響腦部健康。糖尿病、抽菸等習慣也與牙齒脫落與失智風險有高度關聯。 周怡江提醒,保護牙齒從日常生活做起,首先是徹底清潔牙齒,每天三餐飯後及睡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預防牙菌斑堆積與牙周病發生。 其次是定期牙科檢查與洗牙,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口腔健康。65歲以上可利用健保補助,每3個月接受一次洗牙服務,並視牙齒狀況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塗氟強化牙齒。 第3是及早治療牙周病,若經檢查有牙周病徵兆,應遵循醫師建議盡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造成牙齒鬆動或脫落。若已有牙齒脫落,應積極進行修復,如配戴假牙等,維持正常咀嚼力。 周怡江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不可分。除了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更可能是守護大腦、延緩失智的重要一環。

Read More

正前開髖關節置換 不再跛行

  醫師劉廷瑜指出,正前開髖關節置換術(DAA)與傳統手術相比,術後疼痛感較輕、出血量少且復原期更短。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經營小吃店的黃姓男子平時作息正常、無酗酒等習慣,去年出現雙側髖關節疼痛與跛行現象。某日他的姊姊看診時,偶然看到院內張貼的「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衛教海報,發現疼痛、走路不便、無法搬重物的特徵與弟弟症狀高度吻合,帶他就醫確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黃姓男子曾嘗試以減壓手術減緩病情惡化,情況仍未好轉;經接受正前開髖關節置換術(DAA)治療。目前右側髖關節已順利完成手術,手術當天傍晚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約2週即恢復正常工作,恢復情況優於預期,也明顯改善跛行問題。尚未開刀的左腳,仍有疼痛、無法搬重物的困擾,讓他明顯感受到手術前後的差異。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指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是因股骨頭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股骨頭細胞逐漸壞死的髖關節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髖部疼痛、跛行,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多好發於30~50歲男性,高風險因子包括長期酗酒、使用類固醇或髖關節曾創傷者。但臨床統計,有近半數患者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初期更容易誤認為單純老化,錯失治療黃金期。 劉廷瑜表示,對於病程進展至中後期的患者,DAA在美國已逐漸成為主流,超過半數的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皆採此術式;與傳統手術相比,術後疼痛感較輕、出血量少且復原期更短。此種手術係經由大腿前側進入,從肌肉與肌肉的間隙進入髖關節,可避免損傷髖部肌肉與肌腱,大幅降低術後疼痛,且傷口小、位置隱密位於鼠蹊部的皮摺(比基尼傷口),適合需快速重返工作或注重外觀的族群。

Read More

防治帶狀疱疹 打疫苗是最佳保護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近年病例逐漸上升,特別在中高齡族群中發病率明顯攀升,醫師建議,帶狀疱疹防治關鍵疫苗接種是最佳保護。 帶狀疱疹發病率高,約1/3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根據統計,60歲者的發生率約為每千人6~8人,80歲則達每千人8~12人。台灣高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帶狀疱疹相關門診與神經痛後遺症的個案也隨之增多。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高齡者與免疫力較差者是帶狀疱疹高危險群,除了急性期不適外,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抗病毒藥物可控制急性皮疹發展,但對神經痛的預防效果有限,且現行止痛藥物對緩解效果也不理想。此外,帶狀疱疹會透過飛沫、體液等途徑傳染,發病前2~3天到水泡結痂前期間傳染力較強。若家中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兒或孕婦,應避免接觸。 許智恭表示,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方法,目前市面上有2種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僅需接種一次,價格較低,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且5年後保護力明顯下降。美國已於2020年停用。 非活性重組次單元疫苗2021年於台灣核准上市,採用佐劑系統AS01,能誘發強而持久的免疫反應,11年後預防效力仍達87.7%。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完整接種需2劑,間隔2~6個月,第1劑建立基礎保護力,第2劑進一步強化免疫反應。年輕族群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發燒、肌肉痠痛等反應,反映免疫系統活性旺盛;而年長者通常反應較溫和。 許智恭建議,即使曾罹患帶狀疱疹者,仍建議日後接種疫苗,防止再次復發。不過,不需在急性發病時立即接種,建議等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施打時機。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導自演

詩‧畫/琹川 誰在春天點燃一枚炸彈 爆開的綠 四濺的紅 漫天灑落的金色光片 世界響起了奔放旋律 風中不斷舞動的身影 忽地 曠野深處傳來一聲雷吼 誰 張開了明晃晃的眼睛 森林之王翻身躍上 曦光初臨的高巖 俯視沈眠中無數的甦醒 照見 春 披一身斑斕沿途輕歌而去

Read More

夏日尿路結石多 醫籲多喝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炎夏期間尿路結石患者明顯增加。醫師指出,常見尿路結石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泌尿系統的結石;水分流失及水分攝取不足等,都是罹患尿路結石的危險因素。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表示,當腎臟結石大於1.5公分,造成疼痛、血尿,造成尿路阻塞或感染頻率會持續增大或反覆發生,包括從事無法及時就醫(航空業、遠洋業等)行業的民眾,建議進一步治療。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亦建議治療。 林嘉緯說,民眾一般在健康檢查時,可透過X光、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得知有無尿路結石,若有腰痠腰痛、血尿、下泌尿道症狀(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也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他提到,中興院區針對腎臟結石的治療,除了體外震波碎石及傳統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外,新型的軟式輸尿管鏡提供患者無額外傷口、更安全、恢復時間較短、疼痛感也較低的手術治療方式。

Read More

〈醫師專欄〉守護脊椎健康 擁活力舒適人生

■黃建榮 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退化問題日益普遍,不僅影響活動力,更可能降低生活品質。日常保養成為延緩脊椎退化、減輕不適症狀的重要關鍵。 首先,良好的姿勢習慣能有效減輕脊椎負擔。長時間低頭、久坐不動或姿勢不良,容易加速頸椎與腰椎的退化;建議坐立時應保持脊椎挺直,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每30分鐘應起身活動數分鐘,促進血液循環並減輕脊椎壓力。此外,彎腰搬重物、盤腿久坐、躺床上看書或使用手機,也都是應避免的不良姿勢。 其次,規律且適當運動對脊椎健康至關重要。包括散步、游泳、瑜伽及伸展操等,這些低衝擊性的運動能增強核心肌群與背部肌肉,提供脊椎更多支撐力。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以保持脊椎彈性與肌肉強度。尤其在進行伸展操或瑜伽動作時,應注意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脊椎,保持動作柔和緩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束腰的使用時機亦需留意,適合在搬重物、進行需久站或久坐的工作時使用。然而,長期或過度依賴束腰可能造成肌肉退化,建議短時間配戴,並逐漸透過運動增強自身的核心肌群力量。 若已出現明顯脊椎退化症狀,透過專業復健治療能有效緩解不適。常見的復健療法包括熱療、電療、牽引治療及徒手治療等,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引導與評估,能客製化改善脊椎退化帶來的疼痛與不適。此外,日常生活也應注意營養均衡,尤其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骨骼密度與強度;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習慣可能加速骨質流失並影響脊椎健康。 65歲王先生過去長期坐辦公室,忽略姿勢與運動,出現嚴重的腰椎退化問題,經過半年多的規律運動及復健治療,搭配短期束腰輔助,現在不僅腰痠背痛的情形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另一位45歲李女士,因為職業關係需久站,常感到下背痠痛,後經調整姿勢習慣並規律伸展運動後,症狀已獲明顯緩解。 保持良好的姿勢、規律運動、適當使用束腰、及早進行復健治療,為延緩脊椎退化、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步驟。平時落實日常保養,守護脊椎健康,維持身體活動力與舒適感,透過健康生活型態,可實現活力舒適的快樂人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