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我的異想世界

台南市佳里國小六年三班    ◎黃秉顏 我是一隻螞蟻 孤單的在樹下覓食 快樂的在桌邊吃餅乾屑 安心的在巢穴裡過冬 我是一隻小蜜蜂 辛苦的在花間採蜜 奮力的在樹下抵禦害蟲 忠心的在蜂窩保護女王 我是一條魚 自由的在海中游泳 害怕的在岩石邊躲藏 無奈的在魚缸裡被飼養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這裡搜尋

■鄭聿 鄭聿 一打開手機裡的地圖,就看見題目這五個字。 即使不一定真的在這裡,也可以動動手指飛去那裡,我這一世渴望的超能力「瞬間移動」,大概只能在這個應用程式虛擬如願了吧。 輸入想去的地方,放大再放大,美食美景浮現眼前,這一帶有哪些小吃,一條路上開了多少手搖,宛如星空密密麻麻。加一兩項篩選條件,挑出順眼的幾間,接著我會讀一些評論,佐以理性分析:五顆星是送小菜或飲料的關係嗎,一顆星是挑剔服務還是針對食物——找適合的餐館就是這麼累人,喜歡規劃的我似乎也有點瘋。 畢竟出門在外,旅行的興頭一來,嘗過鹹的,要搭喝的,又想著甜的,不排除一天五餐。時間有限,肚子有限,錢包也有限,我會跟自己約定好:別把熱量浪費在不好吃的東西上。我明白事情不可能次次稱心的。不過無妨。餐點甚好、難吃也罷,比較尷尬的是中段班的還不錯啦、不必特地有空再來、該說點什麼但其實無話可說。真要寫幾句評語,約莫是開在住家附近不時光顧的那種,家常小吃。 我所謂的家常小吃,不帶貶損,因為距離帶來美感:假設店開在樓下巷口,伸腳就到,用餐的心情輕鬆隨意,沒什麼負擔。可若是跑到老遠的他方,光是美味是不夠的,這不僅是味蕾的口試,也要評比其他項目。 另有一種家常小吃,反其道而行,拉開了時間跟空間,變得更加豐富有層次。 記得小時候我家門口,偶爾有一輛攤車經過,阿伯一掀開鐵桶就興雲吐霧,滿臉蒸氣。他用長竹籤戳起一顆顆剔透的小肉圓,淋幾勺蒜蓉跟特製的番茄醬,彷彿什麼神物仙丹;那是我第一次吃肉圓,自此我就是蒸派。 我以為此刻社群的食物宗教戰爭,大半是這樣造成的:珍貴的回憶創生了派系,所有的分類都是歸屬。 當年經過我家的攤車可不只肉圓阿伯,一位賣臭豆腐的阿姨尚未出現,就先聽到擴音器放送。她的臭豆腐會先炸過,接著切小塊,再下一次油鍋,炸到金黃酥脆便瀝著,夾些清脆的台式泡菜一起盛盤;由於太接近晚餐時間,嘴饞還得跪求我媽買個小份的。結果,我這輩子不碰蒸的臭豆腐,全心奉獻給炸派,而泡菜也只吃台式的。 上述兩項是午後點心,我懷念的還有宵夜場——突然驚覺,難不成一天五餐的習慣是從小養肥的嗎? 通常在週六的晚餐後,我會跟著我媽散步去郵局對面的小型商展,掛著兩排黃燈泡的整條路,是一攤又一攤的生活用品,炸物煮食,遊戲機台以及投幣搖搖車。其中,最令小孩難以抗拒的是鹹酥雞。我照樣求我媽恩賜一些零錢,讓我買包加蒜不加辣的,拎回家配看當紅的《百戰天龍》,開一罐可樂在手,沉浸在馬蓋先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鹽酥雞的話,我是電視派。 這些蘸著回憶的小吃,由於不復存在的關係,品起來特別美味。 去年偶然看到一支網路影片,主持人專門走訪冷門的地方,那集主題正巧是我的家鄉。片尾介紹了一攤在地小吃,總是兩點一線移動,我仔細一瞧,卻是熟悉的身影——她說自己現在七十六歲,從二十七歲就推臭豆腐出來賣——我打開手機地圖,開始搜尋,發現以前就讀的國小不遠處,有個刀叉標記,叫做幽靈攤車阿嬤臭豆腐;原來阿姨已是阿嬤的年紀,我也長成了中年的樣子。流動的時間,確實是一輛幽靈攤車。沒有比這個更適切的比喻了。 我立刻把它儲存到喜愛的地點,頓時,也有了瞬間移動的感覺。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台灣食字 我的虱目魚的滋味

編按 民以食為天。飲食自是必需,然也是一種文化,且朝文明的方向前進。臺灣民豐物阜,對食的鑽研講究,極其誠懇與認真,乃有了獨一無二的「臺灣味道」。味道的煉就,在食材、在烹調、在爐具,而歸於心法。一種味道出來,廚師捧著菜盤,露出滿意的神色,尤有甚者,在完成一道菜餚時,手舞足蹈。可見食雖是人之所欲,卻也是一件深刻的生活藝術。島國日臻繁華,黃昏時萬家炊煙、百鳥回巢的景象,已不復見。然炊煙,是歸家的訊息、是柴火的溫馨、是宴客的心意,古人有「屋上炊煙屋下燈,客來汲井具瓶繩。雖然此是尋常物,一是承平見不能。」的吟詠。今日六都百市,華廈處處,現代化廚房的油煙機消滅了所有的炊煙。然老百姓心頭裏的炊煙,一直縈迴。這即我們常說的「人情味」的一種蘊藉。炊煙渺渺而古早味仍在。作家筆下,文字叢中,常有炊煙瀰漫其間。據知臺灣炊煙,已吹到世界上所有的華人區,同聲同味,這是寶島強韌的軟實力。 飲食文章為現時流行的文學品類。臺灣「食」字成了時髦的大寫。浸淫飲食文化,是知識,也是養生。作家必學有專精,親身品嘗,方才寫出優秀的飲食文章來。好的飲食文章,常始於色香味之美,而終於人情之善與真。西洋文論裏有非常專精的「食物詩學」(Food Poetics),食物在詩人眼裏或有不同的意象,並指向某些族群與傳統節慶來。文章一樣,常越過食慾的紅綠燈,而成為一種文化的書寫。食物納於胃,文字藏於心,其質雖異,其實一也。 ■水瓶子 水瓶子 兒時最喜歡回台南佳里外婆家,有能擄獲小朋友味蕾的豐富伙食。外婆巧手準備的稀飯,有時配上地瓜和入口即化的虱目魚肚,那滋味,至今仍讓我想起就不禁嚥了嚥口水。稀飯有時竟是甜的,飯後還有充滿日式風情的甜點。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冬天,外婆總能配合氣候與當令食材,每天變化出不同的菜色,那份細膩與用心,與在台北的飲食有著天壤之別,對每一次的外婆家之行都充滿期待。 母親嫁到台北後的家庭飲食 外婆的廚藝精湛,但母親似乎沒有得到真傳,從我有記憶開始,父母都要出門上班,中午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就得自己按下大同電鍋,等加熱完畢後取出食物。通常是一鍋滷肉吃好幾天,配上白飯就是我的午餐。 後來,母親做家庭代工並擴大經營,整個客廳、餐桌都堆滿了貨品。或許是因為賺了不少錢,冰箱裡總是豪邁地備有鮭魚、烏魚子、水餃。她會非常有效率地煎好許多魚,只要肚子餓了就可以微波加熱,五分鐘就能飽餐一頓。食材雖好,但料理變化不多,每天重複的滋味,讓那份豐盛也漸漸變得乏味。 家庭代工的熱潮沒有持續很久就結束了,母親也回歸到家庭主婦的角色。餐桌上開始多了魚類,除了鮭魚、土魠魚、秋刀魚,也開始出現虱目魚湯,食材來自台南寄來的冷凍虱目魚,以及母親對於兒時美味的記憶。然而,這與兒時在外婆家的記憶有著天壤之別。虱目魚的魚刺永遠除不盡,烏魚子總是又焦又硬,鮭魚、土魠魚也煎得油膩膩,這些營養的原型食物吃了好幾天都吃不完! 虱目魚的養殖與童年記憶 母親總是提起她兒時的記憶:每天天未亮,長工就會從養殖魚塭抓兩條新鮮虱目魚送到家裡。外婆會用各式料理方法烹調,或蒸、或煎、或滷、或炸、或紅燒。虱目魚肚湯的湯頭鮮甜甘醇,魚肚的脂肪也夠豐腴,有時候還能吃到Q脆好吃的虱目魚丸,那份對食物的熱愛與執著,讓我覺得外婆簡直像魔法師。 回顧青少年時期,為何在1980年代會有那麼多虱目魚可吃。原來主要原因是台灣養殖業在那時蓬勃發展,突破了技術困難。雖然總有寒流、颱風來襲導致養殖業受創嚴重的新聞播報,但也因此總有搶收急速冷凍的虱目魚可以享用。不過,這些虱目魚的魚刺都沒有處理掉,而母親可能沒有學習到處理魚刺的技術。 於是,我經常懷疑母親的兒時記憶是否幻想出來的,到底日本時代有沒有那麼好吃的虱目魚啊?曹銘宗老師在《虱目魚的身世》一書中提到,日本時代台南沿海鹽田有養殖虱目魚,養殖業收入豐厚多利,並考據各式文獻,對虱目魚的命名有許多推斷。這讓我相信了已經失智的母親的記憶。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母親童年時光裡,那條在晨光下閃爍著銀光的虱目魚。 這十幾年來,我只要到台南,一定會去吃虱目魚料理。有些攤子甚至還會處理魚腸、魚皮,甚至有虱目魚生魚片。這樣複雜的料理程序,現在有很多店已經不再供應了。這是我特別的虱目魚鄉愁,是外婆的手藝加上母親的兒時記憶的綜合體,算是我兒時在外婆家嘗到虱目魚料理的一種致敬。每一次品嚐,都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重溫外婆的溫暖與母親的童年美好。 虱目魚vs.鰻魚 如今,我經常到超市買處理好的虱目魚,或煎、或蒸、或煮湯,也經常煮給母親吃。她有時候會想起小時候長工送來虱目魚的故事,那雙因歲月而模糊的眼眸,在講述故事時會閃爍快樂的眼神。但,她一口也不吃,反而只想吃鰻魚飯。或許,在她心裡,鰻魚還是比虱目魚更顯高貴吧?

Read More

中榮兒童門診變身侏羅紀公園

為提供兒童更友善、舒適的就醫環境,台中榮總重新整修已使用22年的兒科門診空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為提供兒童更友善、舒適的就醫環境,台中榮總重新整修已使用22年的兒科門診空間,日前舉辦剪綵啟用典禮。新的門診空間融合童趣及巧思,天花板設置雲朵燈,牆面有小火車模型和恐龍壁貼,讓兒童一踏入候診區就像展開奇幻療癒旅程,有效降低兒童對就醫的不安感和焦慮情緒。 候診空間設計靈感以「火車過山洞」為核心概念,入口處採用溫暖明亮的黃色框景,引領視覺進入中心區域。當穿越入口「山洞」後,彷彿進入立體繪本世界與恐龍相遇,歡迎大小朋友用眼睛觀察、四處探索這個「侏羅紀公園」主題空間,打造沉浸式冒險體驗,讓就醫過程充滿探索樂趣。 台中榮總傅雲慶院長指出,兒科門診自民國92年啟用以來,隨著13個兒童次專科持續擴展,看診人數、疫苗接種及注射治療量逐年攀升,舊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感謝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吳春福董事長和欣上原公司施權航董事長的愛心支持,讓就醫的小朋友擁有更友善、充滿童趣的看診空間。另外,醫院特別打造2組主題公仔搭配嶄新空間,歡迎家長在候診時與孩子一同探索。 中榮兒童醫學中心主任王建得說,全新啟候診區設有12診間,候診空間採用明確分區設計,動線規劃流暢便利,色彩明亮溫馨,營造療癒舒適就醫氛圍,有效提供每日平均400人次的服務量。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冰鎮綠豆湯

■栩栩 栩栩 猛暑日,輕易不出門。日頭焦毒,地面龜裂,走不到半個街區,立覺頭暈目眩兼烘出一身淋漓油汗。我怕熱,每逢入夏血條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滑落谷底,為了自救,不惜謝絕訪客取消邀約,關門開冷氣,二十四小時吹好吹滿。我打定主意須臾不離冷氣房,除非,除非為了一盞碧幽幽涼絲絲的綠豆湯。 綠豆不是稀罕物。論價,雜糧行秤斤論兩地交涉買賣;論用途,茶點粉皮外,小學自然課堂拿濕棉花孵綠豆芽,道教科儀灑豆驅疫辟邪,甚至老一輩人填充枕芯,用的也還是綠豆。處處少不了它。五榖中,稻黍稷麥菽,綠豆遠遠排不上號,然而這絲毫無損於它的雅俗共賞,本來,魅力和重要性完全是獨立事件。 諸般百搭萬用中,又數綠豆湯最廣受歡迎。 在我長成的九0年代,普通家庭盛夏常備甜湯,家庭甜湯以實惠便利為原則,綠豆湯無疑是首選。煮豆,選豆至為關鍵──挑粉綠豆,油綠豆中看但不易對付──選對豆子,餘下步驟簡單得不得了,不外乎耐心煮至皮綻花開,熄火,依各人口味擱糖。與其趁熱,綠豆湯晾涼了喝更有滋味,涼還不夠,最好凍得生寒,熱呼呼的綠豆湯談不上錯,但意思差了不只那麼一點。於是守了半日爐灶還要再冰鎮上半日,小時候我曾自作聰明扔冰塊進去,現在,我會自己走開。 說來平易,講究人卻自有種種講究的文章可作。市售綠豆湯一般自成一家,偶爾也順帶供應紅豆湯薏仁湯,如此,冬夏的生意都兼顧了。但不會再多。這份自矜也同樣反映在口味上:除了徹底凍透,某些店鋪甚至微帶焦香,一說是為了省時省瓦斯,豆子先預炒過;純論風味,我以為此法頗類冬瓜茶。焦香不是人人能欣賞,但區隔路線之餘,無形中也彰顯了小小一碗甜湯包羅多少巧妙的匠心與慧心。 不光是煮豆手路有別,連帶著配料也各有各的偏執。綠豆和薏仁向來合拍,和百合、蓮子也是公認的好搭檔,不過,像我這樣的台南人泰半偏愛在綠豆湯裡摻點粉角(hún-kak)。粉角形如骰粒,通體晶瑩,一望煩鬱先減去大半,入了口,熬化的豆沙裡雜以一枚枚極富嚼勁的粉角,鬆潤,彈牙,口腔裡彷彿生出五線琴弦,叮叮咚咚,火氣俄頃消散一空。平時我對豆類談不上特別好感,粉角嘛,單吃不過爾爾,一加一大於二的奧祕我始終參不透,只能說,這組合是無敵的。 飲至碗盞見底,腹中裊裊升起一縷涼意,透心沁脾肺。綠豆湯固然不比冰淇淋爽利,但越是迂迴,餘韻也就越拉越悠長。籠罩在這彎繞的片刻的清涼中,我時而想起唐魯孫梁實秋那一代人,老先生餐桌上偶有一碗綠豆稀飯,充飢用,意義全然迥異於出自閒情張羅的點心。 現今綠豆稀飯罕有,萬幸想喝碗冰鎮綠豆湯解暑倒還不難。近年坊間流行綠豆蒜綠豆沙,比如金華街的「人算不如綠豆蒜」,又比如宜蘭「北門綠豆沙牛乳大王」和台南「双生綠豆沙」。綠豆蒜綠豆沙取其柔滑綿膩,可視為綠豆湯的變奏,偶爾想換換口味,我也跟著排隊買一碗,但不因此而少喝了綠豆湯。 畢竟,記憶還是忠於本格的好。

Read More

老菸槍暴瘦火燒心 揪3期食道癌

新竹台大醫師劉廷芳提醒,避免菸酒,若有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速檢查,有助早期診斷與治療食道癌。(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63歲老菸槍,近一個月出現體重減輕與吞嚥困難情形,僅能進食軟質、流質食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病患前往醫院檢查確診為第3期食道鱗狀細胞癌,進行前導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結束,後續將接受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目前第一階段治療結束後,腫瘤部分緩解,已恢復正常飲食。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劉廷芳表示,食道癌常見症狀包括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黑便、聲音沙啞等。其中,又以吞嚥困難最常見,也是最早出現警訊;早期食道癌可以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 或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若是如案例病患腫瘤較為嚴重的情形,則建議接受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然後再進行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若身體因素無法接受切除手術,則會建議進行治癒性同步放射線與化學治療。 劉廷芳表示,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在食道癌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助於手術前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整體存活率。放射線治療療程通常依腫瘤大小、位置及整體治療計畫規劃,一般約需接受20至30次照射。 劉廷芳提醒,食道癌最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抽菸,吸菸不僅顯著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亦與多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包括口腔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肺癌、胃癌等,呼籲民眾盡早戒菸。

Read More

〈彩繪人生〉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 化石達人王坤愉走出憂谷 推動自然教育

化石達人王坤愉以正向自我能力治癒憂鬱症。 王坤愉於1984年畢業於台北師專,就回南投縣中寮故鄉,全心全力投入偏鄉小學教育,常常帶著學生深入山瀾田野自然教學,重新燃起於1979年偶然發現一顆5億4千多萬年的翁戎螺化石的熱情,從此教學之餘終身投入化石採集工作。 王坤愉教學之餘足跡踏遍南投縣中寮地區3百多條大大小小溪河、山澗、暗溝,終身為台灣尋寶,展開一段跨時空的對話,還原了3千多件化石的生命史詩。 王坤愉畢生心血,長期尋寶發掘包括5億4千多萬年的20顆翁戎螺化石,全部近1200件的化石寶貝,基於濃濃的故鄉情,真心誠意全捐南投縣中寮鄉公所成立「中寮化石館」,再捐出1800萬年鸚鵡螺化石給南投縣政府,全心推動自然科學教育。 王坤愉於2007年爆發憂鬱症,6年後再度發病,唯有罹患憂鬱症的人才知道發作時生不如死,但是王坤愉按醫師處方箋吃藥,並且堅信如實的實踐他自己發明的「12道光芒療癒法」,其中以「相信您一定會好起來!」這一信念最重要,他以正向能力看待人生,以自我能力治癒憂鬱症,而且讓它不再復發。 王坤愉已從生命憂鬱旅程走出來,方能提出解決藥方,沒有哭泣過長夜的人,不足以道人生。

Read More

生理時鐘亂了 增罹癌風險

黃軒醫師提醒,「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是否常覺得腦袋昏沉、專注力下降,甚至在飲食控制下仍然發現體重緩慢上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這些困擾背後,往往與人體內一個容易被忽略卻舉足輕重的「生理時鐘」有關。 黃軒指出,生理時鐘並非抽象概念,而是一套在細胞內精密運作的分子機制,負責調控睡眠、代謝、免疫反應與基因修復。當時鐘運作失調,身體就像一座工廠出現亂流,能量代謝與情緒調控大受影響,長期甚至可能提高癌症風險。 人體的「主時鐘」位於大腦視交叉上核,主要依靠光線調整。每天早晨曬太陽,就如同替生理時鐘「打卡」,讓身體節奏重新歸位。相反地,若長期熬夜或日夜顛倒,時鐘就會「走鐘」,導致睡眠品質惡化、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 除了睡眠,飲食時間也深受生理時鐘影響。黃軒強調,「我們常在意吃什麼,但卻忽略了什麼時候吃。」研究發現,若將每日進食時間壓縮在8到12小時內(例如上午8點至晚間8點),能有效改善血糖、膽固醇及脂肪代謝。相反地,若半夜還在進食,就如同工廠不停加班,最終導致效率低落、系統崩壞。 對於長期夜班者,挑戰更為嚴峻。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9年已將「長期夜班」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因子。黃軒提醒,夜班打亂生理時鐘,讓細胞DNA修復功能下降,癌症風險隨之上升。他建議輪班族盡量保持固定作息,下班後拉上遮光窗簾,確保一段完整的睡眠,減少對健康的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治療同樣與生理時鐘息息相關。所謂的「時間治療學」(Chronotherapy)指出,相同藥物在不同時間服用,療效與副作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抗癌藥與降壓藥,早晚服用效果差距顯著。 「生理時鐘就像身體的隱形鬧鐘,」黃軒提醒,維持規律作息、早晨曬太陽、固定進食時間、避免熬夜,這些看似小事,卻是守護健康的關鍵。當時鐘維持穩定,精神、體重、血糖乃至免疫力,往往都會一併改善。

Read More

〈彩繪人生〉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 自閉畫家吳承祐 畫中有話

吳承祐在多彩的畫作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吳承祐2005年出生於屏東,畢業於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綜合職能科,現為自由畫家,一歲10個月時,被高雄長庚醫院診斷中重度「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從小身受自閉症所苦,成為以醫院為家早療課程、治療的常客。 母親楊麗華表示「吳承祐6歲時,無師自通以原子筆描繪出生動的昆蟲,他對於線條的描繪、以及色彩的明亮飽和度很敏感,但很少有老師願意教導自閉症孩童繪畫」最難能可貴的是家人不離不棄,母親楊麗華更是專職全心全力陪伴,讓吳承祐畫出一道光明。 他以原子筆和彩色筆創作,成為各項繪畫比賽的常勝軍,在屏東特教學校美術專業的陳俐如導師、朱薇諺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2023年精選38幅作品,涵蓋水彩、彩色筆、炭筆、蠟筆、油畫棒等創作,於屏東勝利星村第一次舉辦個人首展《畫中有話》,多幅作品由民眾愛心義購,引起全台極大迴響。 吳承祐沉浸在自己宇宙裡,因為豐富顏色變化,流露出藝術家的情緒、感情與想像。 繪畫是吳承祐的另一個生命,不但讓他可以表現情緒想法,也透過色彩視覺刺激,帶給他更多生活趣味,打開對外溝通的另一扇窗,他為更上一層樓,學習紙黏土、水彩、渲染、寫生、捏塑等全方位藝術,彩繪人生,畫出光明,見證「天生我材必有用」。

Read More

〈中華學園〉那場火災讓我知道

台南市善糖國小五年甲班 ◎王歆妍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隔壁發生過一場火災,那時的情景嚇壞了我和外婆,也讓我體會了重要的道理:遠親不如近鄰。住在遠方的親戚得知消息後紛紛打電話來詢問與關心,卻不能即時出現在現場來幫忙受驚嚇的我和外婆,反而是住在附近的鄰居幫我們做了許多事,連續幾日的協助和噓寒問暖,讓我們很快地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那一天我和外婆在家裡看電視,突然附近的鄰居紛紛地跑了出來並且相互詢問說:「那戶人家是不是發生火災了?不然怎麼會濃煙密布?」還不知情的我們一直到隔壁鄰居王伯伯來敲門,我們才恍然大悟,趕緊撥打119尋求消防車的救助。幸好火勢沒有繼續延燒,也沒有人受傷。我們都很感謝王伯伯的幫忙,其他的鄰居有人忙著指揮交通,以免塞車;有人幫忙清理積水,大家同心協力度過這次的災難。 相反,我阿公情形就沒那麼樂觀了。平時阿公就喜歡存放汽油在家裡,以方便隨時加油,我們怎麼勸告他都不聽。當時火災現場就是阿公家,阿公去上班不在家,有鄰居聞到臭味出來探看,發現火苗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房子被火吞噬。等消防車撲滅火後,阿公的3樓早已燒得面目全非,匆忙趕回家的阿公欲哭無淚。那一天也有鄰居站在家門口無動於衷的看著火勢的延燒,由此可知大家對阿公平常存放易燃物的行為是很有意見的。 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可以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幫忙我們許多事情,這次的火災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平時我們可以跟鄰居主動問候、一起參加社區活動,可以表達出彼此的善意、增加互動的機會。如果鄰居有困難時,我們也可以適時地伸出援手,讓我們從這一秒開始、從每一個善意開始做起,睦鄰其實很簡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