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光復鄉災情慘重,水深一度高達近一層樓,路上不少車輛泡水,街道彷彿成了河道。(中央社)
樺加沙颱風挾帶豪雨,導致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十餘人死亡、三十多人失聯,還有許多人被迫離家。這場不完全算是意外、甚至是可預防的悲劇,中央和地方政府雖然都早有預防,但死傷仍然如此慘重,當然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萬事莫如救災急,在搶救善後告一段落之後,絕對應該認真追究責任。
去年四月地震,導致山體鬆動,加上今年七月薇帕颱風來襲,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很快形成堰塞湖和將近兩百公尺高的天然壩,研判滿水位時水量超過九千一百萬噸,對下游的光復、鳳林及萬榮三鄉鎮造成嚴重威脅。八月十二日,楊柳颱風襲台時,監測即發現馬太鞍溪堰塞湖風險已達高風險等級,氣象署當時預測,颱風若直撲花東,累積降雨量超過一千毫米,堰塞湖就可能提前於八月十八日發生壩頂溢流。這表示氣象署早已了解,只要狂風暴雨,堰塞湖可能提前溢流,帶來巨大災難。
然而,八月十三日,花蓮立委傅崐萁提出質詢,要求處理降低潰壩風險,當時農業部卻以「評估沒有立即潰壩的危險」回應。八月底行政院雖指示農業部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針對壩體狀況、風險推估、工程因應對策及疏散撤離作業等議題持續討論,卻始終認為以工程手段介入在技術上與時效上根本無法達成,各種引流洩壓方案均不可行,只能以監測、預警和疏散處置。
就事論事,颱風究竟會帶來多少雨量?事前確實很難精準預測;但防災猶如作戰,必須「料敵從寬」。林保署雖自八月中旬起,每天更新可能發生溢流的推估時間,也明知壩體即使暫時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若一旦溢流,會因不同情況造成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風險」,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卻沒有往潰壩的最壞狀況預防,一直都以溢流的狀況模擬,以致大部分的災民都是採取「就地垂直避難」方式,也就是住樓上或往屋頂避難,結果絕大多數的死傷偏偏都是因為垂直避難卡住。試問,主管機關誤判形勢,低估溢流造成潰壩的可能性與危險性,難道沒有責任嗎?
其次,在責任尚未釐清之際,中央就急忙推卸責任,強調此前已九度聯繫花蓮縣政府,要求儘速執行疏散撤離工作;並且抨擊已發紅色緊急通報單,花蓮縣長徐榛蔚還出國,災情發生時徐榛蔚不在國內。彷彿中央政府已經盡到一切責任,死傷都是因為花蓮縣府的顢頇、輕忽造成。
平心而論,對於撤離民眾,花蓮縣府確實責無旁貸,出現死傷也難辭其咎。不過,縣府在潰壩前已多次通知當地民眾撤離,依據中央劃設的範圍、提供的門牌套圖,縣府再確認撤離戶數、人數;發布黃色警報後,二十一日十一時就通知鄉鎮公所下午執行撤離工作,次日紅色警戒後持續提醒,一切都按照程序處理。試問,按照中央同樣標準,縣府這樣不是也算盡力了嗎?再說,徐榛蔚九月十八日就已出國,接到警訊後立刻在二十二日緊急趕回,災變發生當日一大早就指揮所屬進行撤離作業,為什麼民進黨要抹黑她?
儘管花蓮縣府已按照要求通知撤離,但是執行卻不夠徹底,主因之一是民眾普遍不了解堰塞湖潰壩的嚴重性,誤以為只要跑到樓上就可以避難,所以縣府無法強制執行撤離。話說回來,「垂直避難」是中央指引,執行的縣府有錯,指揮的中央政府難道就沒有錯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