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百年山徑 北北基宜攜手會師

一場結合歷史走讀與自然體驗的「淡蘭百年山徑北北基宜會師及徒步走」活動,於六月七日上午在宜蘭縣礁溪跑馬古道公園隆重舉行。(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一場結合歷史走讀與自然體驗的「淡蘭百年山徑北北基宜會師及徒步走」活動,於六月七日上午在宜蘭縣礁溪跑馬古道公園隆重舉行。活動由宜蘭縣政府主辦,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共同攜手推動,吸引來自北臺灣各地的民眾參與,一同走入山林、探尋古道軌跡,親身感受淡蘭古道跨越百年的歷史風貌與豐富生態。 淡蘭古道自清代即為淡水廳至噶瑪蘭廳之間的重要交通路線,歷史軌跡綿延超過二百年,串聯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宜蘭縣四個行政區,是臺灣首條被認定的國家級綠道,亦兼具文化、歷史及生態旅遊之重要價值。自一○五年起,「北北基宜會師」活動由四縣市輪流舉辦,持續透過區域合作推廣古道文化與觀光整合,成為北臺灣推動文化觀光的經典典範。 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於活動現場表示,淡蘭古道是北臺灣共同的文化資產,其蘊藏的歷史記憶與自然風貌極具觀光潛力。未來也將持續與中央、地方及民間團體攜手合作,推動古道優化與國際交流,促進低碳永續的登山旅遊,讓淡蘭古道邁向世界舞台。 此次宜蘭所舉辦之會師活動,共規劃兩個場次、三條路線,分別於六月七日及七月十二日登場,鼓勵民眾依自身體力選擇參與。除了主場地跑馬古道外,基隆暖東峽谷步道亦屬淡蘭古道範疇,並於去年與日本宮城偶來步道的登米路線締結友誼,設有紅色小馬標誌與雙扇蕨石柱,成為熱門的拍照打卡景點。

Read More

退休體師腳痛 脊椎老化壓迫神經

  醫師李偉裕表示,84歲的退休體育老師因脊椎老化壓迫到神經,手術後恢復狀況。(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84歲退休體育老師,3個月前突然腳開始痛又麻,痛到幾乎不能走,到醫院檢查發現,第2、3節脊椎因老化壓迫到神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開刀。醫師採用「超微創側腹脊椎融合手術」,患者術後2至3天便能出院。患者透露,原本有其他醫師認為她年紀大,建議不要開刀,但她認為,「我有權力決定自己怎麼過日子」,術後恢復良好,讓她覺得手術是對的。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偉裕表示,患者在多年前因為脊椎退化,曾經動過脊椎第3、4、5節手術,隨著年紀增長,2、3節的脊椎又老化滑脫壓迫到神經,導致下半身麻又痛,造成行動不便而求診。 李偉裕指出,這種情況一般手術需從背部切開,拔除原本骨釘,過程中需切開脊椎肌肉,失血量多,大約1千CC,現在新型脊椎微創手術跟以前傳統不同,新型微創手術是從側腹進入,傷口只需3公分,手術過程中失血量大約只有100CC,少於傳統手術失血量上千CC,而且能避免背部肌肉脊椎的破壞,肌肉不用切開,不會造成萎縮,降低很多手術中的風險,而且不用拔除原本骨釘,對年紀大的患者負擔比較輕。 李偉裕說,這種新的微創脊椎手術進行已經6年,累積病例至少500件個案。由於該類型的手術需要較高的技巧與熟練的經驗,很多醫師不敢貿然進行,因此他在醫院成立「OLIF(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微創訓練中心」,特別開放他院醫師學習觀摩,讓更多的醫師學習新技術,目前已有許多醫師前往該院學習,李醫師希望能受惠更多的患者。 患者表示,她原本擔任體育老師、教打羽球,第一次脊椎手術前,很忌諱開刀,擔心手術後「人生就變黑白了。」家人帶著她四處求醫,跑遍中部各大醫學中心,最後才到大甲李綜合醫院,讓周遭的朋友很驚訝,紛紛問她,「怎麼選擇了偏鄉的區域醫院?」術後,她向朋友證明選擇沒錯。 患者說,這次雙腳再痛起來,檢查後發現是另一節的脊椎壓迫,詢問不少醫師的意見,有其他醫院的醫師認為她年紀這麼大,勸她不應該再手術開刀,但是覺得,自己有權力決定未來怎麼過日子,即使不能在體育場競賽,也不能靠坐輪椅過餘生,因此,決定再讓脊椎開刀,「術後到現在,我恢復的很好,我的決定沒錯。」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換季慎防流感新冠 中醫調養打好底子

近期隨著天氣變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流感也同時大流行,診間出現大量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的病患,不少人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面對這波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高峰,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隨時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保護防範措施。 目前在西醫的治療上,針對病毒型感冒多為對症處理,例如使用退燒藥、止咳藥、抗組織胺等方式來緩解不適。唯有確定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才會視情況給予抗病毒藥物。但病毒性的感冒多半需要靠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因此「調養身體、提升免疫」才是根本之道,而這也是中醫的強項。 中醫認為外感疾病多由風寒、風熱入侵,加上正氣不足無法排邪。治療上不只是讓患者「比較舒服」,更注重加強元氣、協助排邪,幫助身體更快痊癒、減少後續咳嗽遷延或虛弱易病的狀況。許多患者在接受中藥與針灸治療後,不僅恢復更快,整體體質也更加穩固。 在這段呼吸道疾病高峰期,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1.勤洗手、盡量減少摸眼口鼻。2.出入診所、捷運、賣場等共同空間,務必配戴口罩。3.有感冒症狀應盡快就醫,避免傳染他人。面對病毒威脅,中西醫各有治療專長,但中醫在這場防疫戰中,絕對能成為大家身體健康的堅強後盾!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

Read More

〈中華文薈〉作為神聖與世俗的通道──專訪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

於聯合文學辦公室。 ■沈眠 在實體出版書籍市場日益蕭條的時代,自二0一八年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的周昭翡不改其志地說:「書求有緣人,如果聯文做的書可以和喜歡這本書的讀者們相遇,就是幸運的了。」不過,她也不單純僅僅依靠信念而已,在出版實務上也做出許多調整,周昭翡滿臉燦笑道:「我們應該算是滿會辦活動的出版社,儘量把活動辦得精彩,用不同方式凸顯作者的性格,讓參與的讀者留下美好、生動且深刻的回憶。」   草根性和世界性兼容 一九六五年生於雲林北港的周昭翡,自覺有兩個特質交融在她的性格裡,一是宮廟文化對她的吸引力,北港媽祖、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遶境,信徒鑽轎底祈福、乩童、八家將的日常景象,對她來說並非是迷信,反倒有種親切感,「宮廟通常是社會的維繫中心,在廟口總是有各種小吃、很多人聚在一起聊天,我很喜歡那樣的熱鬧氛圍。這樣的草根性,也留在我的生命中。」周昭翡性格活潑,主導能力強,擅長與人交流,或就是童年種下的因子吧。 「但另外一邊,因為家世的關係,我祖父是台灣電力公司的主任,我們住的是日本洋樓規格的公家宿舍,父親則是農業機械的教師,外祖父那邊則是西醫,基本上家族大多是醫學和理工背景,姑姑們往往是讀商科,整體來說比較偏向於世界性。」她描述一個後來回想有點奇妙的記憶:「父親是技師型的老師,會去農田、開曳引機之類的。有一次,還帶我到一片栽滿向日葵的試驗農地。因為向日葵是中共的國花,基本上外面是看不到的。當時就有一種來到世外桃源的奇怪感覺。」 周昭翡主持台灣新浪潮電影導演萬仁,黃春明小說改編電影《蘋果的滋味》,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 周昭翡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鋼琴,喜歡關於音樂的各種故事,對藝術產生濃烈興趣。且當醫生的外祖父家有許多藏書,外祖父還一一在書上筆記心得,如曹雪芹《紅樓夢》、沈復《浮生六記》等,讀了就很感興趣。中學後,她更嗜讀課外書,如艾蜜莉.勃朗特《咆哮山莊》、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三浦綾子《冰點》、史蒂芬.褚威格《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等等,沉浸其中,越讀越深。 大學一年級周昭翡原讀國貿系,她自言極不感興趣,二年級轉至文化大學文藝創作組。文藝組教學環境自由歡暢,教師有當代文學名家李昂、羅智成、張大春、施淑、胡品清等。她回憶道:「李昂當時教一九三0年代在臺灣被禁的小說,張大春帶我們讀一九四九年後的臺灣小說,施淑則是領我們進入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羅智成永遠是黑色系衣裝,教授現代詩。最有印象的是胡品清,她留法,翻譯了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打扮十分時尚,即便七十歲,仍舊穿著很辣的短裙、帶著墨鏡,很有法國少女感,堪稱學校的奇景。這些老師都讓我領會到創造的風格與獨特性。」 2025年2月台北國書展聯文展位。 一九九三年,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那一年,周昭翡遠赴歐洲,除去維也納耽聽各種音樂表演,也算是一圓音樂夢,同時亦與友人驅車前往捷克,尋訪卡夫卡的故鄉。「通關還遇到困難,因為沒人看過臺灣護照,很費了一番工夫。當年的捷克霧茫茫的、落後蕭條的街景,跟現在觀光勝地的模樣大不相同。總之,我對文化、藝文帶著強烈的認同感。」   副刊、雜誌和出版社 因緣際會,畢業後,性格活潑的周昭翡進入希代出版社做企劃。「當時,希代出版一批年輕創作者,比如張曼娟、侯文詠、吳淡如、郭強生、林黛嫚、王定國等都有書在希代出版,其中好幾位簽約出六本書,而且拍作者沙龍照直接當作書封,把作家包裝成明星的做法當時很引起爭議。我自己一九九零年也在希代出版一本小說集《等待漲潮的人》,其中一篇談到二二八,因為我一位在美國當醫生的舅舅與當時旅美異議份子過從甚密,被列入黑名單,我聽得一些事,就成為小說題材。那時有一回跟楊照聊起,他讀過我這本,滿驚訝那時有人寫到二二八。」 一九九二年,因林燿德看了周昭翡的書邀她參與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彼時林燿德與正中書局合作《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在他熱情引介下,周昭翡入正中書局開始了她編輯的生涯。「當年是後來立緒文化創辦人鍾惠民擔任總編輯,策劃了生死學、女性主義等等系列,新穎深刻的路線,而且採責任編,也就是說編輯、活動、企劃自己都要會,對職涯頗有助益。」 隔年,希代認識的作家老友林黛嫚推薦周昭翡,至梅新主編的《中央日報副刊》當編輯,「鍾總編說我在正中如果繼續下去很快升任主編不是問題,不過我太嚮往報社,還是決意前往《中副》。因於交接的緣故,有三個月時間是重疊的,早上九點至四點去正中,然後立刻到中央副刊上班,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書籍與報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工作節奏,有更多的刺激與學習。」 一九九六年,《中央副刊》主辦「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規模盛大,非常成功,共發表了六十幾篇論文,周昭翡主要負責聯絡、接待與會者,中國作家學者很多首次到台灣,如北島、虹影、趙毅衡、陳思和、陳平原等,「因為作家、教授們居住於瑞典、英國、中國等,簽證辦理細節繁複,還得幫他們去換各國貨幣。但那真是報紙副刊盛世,雖然已近尾端,我終是趕上一點點。又常隨梅新與作者聚談,尤其如商禽、洛夫、管管等,南腔北調,有種奇妙的文化融合。梅新也主編《現代詩》,後來有鴻鴻和零雨等,也常碰到面。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記憶。」 一九九七年,梅新驟逝,報紙副刊的黃金時代四野結束了。一九九八年,在《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初安民的邀請下,周昭翡到聯合文學雜誌擔任主編。二00八年,再次受初安民邀請到其創辦的《印刻文學生活誌》任副總編輯,直到二0一二年方結束了長達十四年,有如打仗一般的文學雜誌編輯生涯。 「雜誌是介於出版和報紙之間的媒體,報紙太快了,出版社編輯有時又有點悶,沒有那麼活潑。雜誌能夠專心地做一個專題,而且帶著跨域性,廣泛接觸到社會的各種層面。」談到雜誌時期專題,周昭翡最有印象的是做封面人物林俊頴的《我不可告人的鄉愁》,「這本書很難操作,如何傳遞給讀者是個難題,加上臺語寫作,卻又有現代性,光一篇編輯室報告我就重寫了四次之多。」 但最嚴酷的記憶還屬九二一大地震和納莉颱風,「前者是大停電,後者是整個辦公室大淹水,編輯室都癱瘓了,但雜誌出刊還是必須如期上市,所以有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們都在印刷廠上班。另外,《聯文》承辦第一屆臺北國際詩歌節,邀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勒比海詩人德瑞克.沃克特來台,但因九一一事件,住在紐約的沃克特,回不了家拿護照,來不了。」回想往昔編輯之難,隨時得因應突發狀況,周昭翡格外有感。 黃春明在2020年以87歲高齡出版長篇小說《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新書發表會現場合影。 編輯之道永無止盡 二0一二年後,編輯路走滿二十年的周昭翡,覺得自己應該喘口氣了,雙親年事漸高也期許自己更多陪伴,決意停下腳步。唯文學與她的繫絆並不斷止,不但經常擔任文學獎評審,也在《中華日報:中華副刊》寫專欄,還有《聯合報:聯合副刊》撰書評,以及於楊渡主導的廣播節目主持《為臺灣文學朗讀》節目,日子過得充實,毫無閒置感。 二0一八年,聯合文學出版社發行人邀請周昭翡出任總編輯一職,五年未上班的她初初到任感到茫然,實體書的銷售困境令人無所適從。不過,周昭翡很快就調整過來,甚有人緣的她先拜訪熟識的前輩作家,如將奚淞五十年前刊登於白先勇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封神榜裡的哪吒》重新出版,且獲得白先勇首肯寫序。由於與黃春明生日同一天,周昭翡總會在生日當天致電黃春明祝賀,兩人頗有情誼,手不輟筆的黃春明遂以九十高齡陸續交給她兩本長篇小說出版。 周昭翡坦誠地說:「因為有這些文學大佬們的支持,我更有信心做下去,就主動出擊想找一些可塑性大的新人作家。二0一九年我們出版李琴峰得群像新人獎的《獨舞》,賣得沒有特別好,尤其是後來Covid-19來了,整體出版業更嚴重受創。通路書店甚至會直接告知我們不要再送書過去了,因為幾乎完全沒有人來逛書店。二0二一年因疫情分流上班之時,傳來李琴峰以《彼岸花盛開之島》獲得芥川賞的消息,非常轟動,她之前在聯文出版的兩本書立刻大賣,無疑給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除了經典作家與新人,周昭翡也關注到冷門邊緣或在台灣被忽略的作品,如香港作家劉以鬯都沒有好好引介,她大手筆出了一套五冊劉以鬯作品集、日本小說家多和田葉子已是國際知名,但台灣並不易讀到。無論離島金門或馬祖蘭嶼、或台灣最南端屏東,有好作品都列入其出版書單。「非主流,缺乏介紹者,才更應該讓人知道。一本書的閱讀,可以讓我們深入創作者的生命歷程,實在是無比划算的事。」 「疫情解凍之後,書籍販售仍舊慘烈,一點都沒有要回來的意思。」周昭翡苦笑道:「現在讀者太分眾,注意力四散,也不只書籍如此,連大資本化的電影也同樣黯淡。我們就是全力做好能做的,盡可能為每一本書設定配套,有些是作者自己的概念,有些是我們的發想,比如奚淞《給川川的札記》,結合他擅長的剪紙藝術窗花教作。羅智成好幾部詩作如《荒涼糖果店》、《迷宮書店》、《預言又止》搭配展演,有朗讀、歌唱、多媒體投影。王婷《甜祕密》找了畫糖人現場表演。高苦茶《汝忘了余之容顏嗎?日本武俠隨筆》新書發表會則有居合拔刀道示範。《迴盪在西門町的歌聲:紅包歌星的故事》作者澤庵丁直接帶了一趟紅包場之旅的活動。」 藉由現場活動去發酵,周昭翡清晰地指出聯文推書的步驟:第一波,通常是親友或忠實讀者;第二波是在書出版的一兩個月之後,藉由新書分享會帶動,刺激新的關注;第三波會導向各類讀書會,讓書的討論更多元多樣。周昭翡動情地講:「我們希望文學能夠更長長久久,因此必須創造書與人的共同記憶,讓讀者感到新奇,產生不同面向的感動。以前當雜誌編輯,覺得該會的都已經學到了,但現在發現,其實需要學習的編輯之道永無止盡。」 出版社既肩負推廣文學的使命,同時也必須在市場裡存活,周昭翡找到了聯文之書的生存法則,作為神聖與世俗的通道,一步一步地朝著新舊雜合、本土與世界交融前進。如許又現實又理想的態度,或能金石為開吧。

Read More

乳頭出血拖1年 驚見乳突瘤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乳癌是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一名婦人因單側乳頭出血、乳暈下方腫脹、抽痛,就醫診斷為良性乳管內乳突瘤,醫師提醒,雖屬良性腫瘤,但若伴隨乳管非典型增生,癌變機率將提高4至5倍,民眾應自我檢查與定期追蹤,才能及早發現異常。 45歲黃女士約1年前開始出現左乳頭斷斷續續出血的情況,因為沒有摸到硬塊或疼痛的症狀,所以她並不特別在意,直至3個月前左乳暈下方開始腫脹,且抽痛的情況越來越頻繁才就醫。 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左乳暈下有1個約7x6公分的腫瘤,導致乳頭歪斜變形,且輕輕觸壓便會有血狀分泌物滲出,超音波檢查顯示為一囊狀腫瘤伴隨有許多乳突狀突起。 因為腫瘤壓迫造成乳頭乳暈嚴重變形,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後,同時進行乳頭乳暈的微整型手術以恢復外觀,後續病理報告化驗為良性乳管內乳突瘤。 大千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陳以涵表示,乳管內乳突瘤是從乳房的乳管上皮細胞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婦女,發生率不低,約為2-3%。主要表現為乳頭血狀分泌物,部分病人可能會伴隨乳房疼痛或是觸摸到乳房腫瘤。 乳管內乳突瘤可分為單一性或多發性,單一性乳突瘤大約占90%,常以乳頭流血來表現,且大多小於1公分,觸診、乳房攝影及超音波都不易偵測出來,因此可施行乳管攝影檢查,亦即將顯影劑打進乳管中進行X光照射,幫助定位腫瘤位置。而多發性乳突瘤較少出現乳頭血狀分泌物,超音波檢查時可能會發現不規則脹大的乳管,透過乳房攝影則可能會有不規則分布的鈣化點。 雖然乳管內乳突瘤為良性腫瘤,但若伴隨乳管有非典型增生,未來轉變成乳癌的機率會提高4至5倍。因此臨床懷疑為乳突瘤時,建議進行手術切除,一方面可解決乳頭反覆流血的困擾,同時也能透過病理化驗,確認是否有癌化的表現。若是多發性乳突瘤的病人,手術後仍需定期追蹤。

Read More

嫗尿失禁 水凝膠填充注射改善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81歲陳姓老嫗多年來飽受尿失禁合併夜尿困擾,長期依賴護墊維持日常生活。醫師診療發現陳嫗有應力性與急迫性尿失禁,除以藥物與非侵入性磁波椅治療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並進行尿道水凝膠填充系統注射手術,術後門診追蹤排尿功能正常不再出現尿失禁。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表示,尿失禁對許多女性而言,是尷尬又難以啟齒的困擾,導致長期隱忍。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台灣54歲以上女性中有23.4%飽受尿失禁之苦,相當於每4位婦女中就有1位深受其擾,而65歲以上女性比例更達3分之1。現代醫學對尿失禁已有完整評估與分級方式,早期診斷能提升治療效果。 李高漢說,常見尿失禁類型主要有應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並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造成心理壓力和社交困難,亦可能同時發生混合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常發生於咳嗽、打噴嚏、運動或搬重物時,與骨盆底肌肉或陰道結締組織鬆弛有關;急迫性尿失禁則是突然感到難以控制的尿意感,及一旦覺得想尿尿就會出現尿失禁,內褲會有「濕意」。 應力性尿失禁程度分為輕中重和極重度4級。新一代非侵入性骨盆底肌改善療程磁波椅,透過高頻能量刺激深淺層肌肉,改善頻尿、漏尿、夜尿、尿失禁及產後漏尿。療程只需28分鐘6次即可見效,安全性高且獲台灣衛福部TFDA及美國FDA認證,具臨床實證,滿意度高達95%。 陰道雷射則透過雷射刺激膠原蛋白新生,改善陰道彈性與支撐力,從而減少漏尿。研究顯示每月1次,連續3~4次效果最佳,無需麻醉幾乎無痛,不影響日常生活。 李高漢說,尿失禁雖常被視為年齡或產後「必然宿命」,但實際上透過適當診斷與分級評估,可針對不同病因採用個人化療程,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

童易怒暴躁 罕見自體免疫腦炎

醫師陳俐文說,神經免疫新興領域剛發展20年,成醫也是自2010年開始收治「自體免疫腦炎」病例,目前每年約有2個病例。(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歲女童曾因腦膜炎及抽搐就醫治療,抽搐已獲控制,但未能確認明確感染病源,最近突然變得易怒暴躁、不會說話,精神反應異常及抽搐,送成大醫院確診「自體免疫腦炎」。住院治療5天後,女童語言表達能力恢復,動作障礙改善,情緒也已穩定。出院後門診追蹤,認知與學習能力皆恢復,抗癲癇藥物也完全停用,生活與就學一切正常。 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陳俐文說,兒童腦炎大部分發生原因不明,有一部分與中樞神經感染相關。而近年研究發現,自體免疫抗體攻擊神經細胞也會引發腦炎,若未及時診斷治療,最後大多容易致命,但若能正確診斷並使用免疫藥物治療,患者有極高機會痊癒。兒童腦炎雖然罕見,一旦發生,常需入住重症加護病房密集監測神經功能,並多面向使用藥物和進階儀器治療。 她說,案例女童在數週內出現多重神經症狀,包括精神異常、語言障礙、動作障礙、抽搐與意識改變,腦部發炎並未找到病原感染證據,高度懷疑為自體免疫腦炎。經進一步作腦脊髓液檢查,才確認為「抗NMDA受體腦炎」,後續接受大量類固醇與免疫球蛋白治療。 陳俐文說,自體免疫腦炎是一種神經免疫疾病,體內抗體誤認神經元為外來物,進而攻擊中樞神經所導致的腦部發炎反應。兒童自體免疫腦炎症狀特異且多樣,包含精神異常、語言退化、動作怪異、抽搐、意識改變等,若未及時治療,約一個月左右可能面臨最嚴重症狀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心律不整或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嚴重症狀。然而,只要在初期正確診斷並給予免疫療法,可大幅降低進展為重症的風險,即使已進入自律神經失調期,積極使用後線免疫調節藥物,仍有機會完全恢復。

Read More

強化印太嚇阻 美擬撥3600億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當地時間三日公布「一項大而美法案」的國防預算條文,要求撥款一百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用於「太平洋嚇阻計畫」,內含擴大軍事演習、提升印太部隊戰備實力,並強化台灣防衛能力。 參議院軍委會共和黨籍主席韋克爾表示,「一項大而美法案」國防部分的立法條文由參、眾兩院的軍委會、白宮及國防部緊密合作起草,聚焦現代化美國軍隊、強化邊境安全及提升國家安全等。 國防預算涉及多個面向,從造艦與海事工業基礎到美國總統川普力推的「金穹」飛彈防禦計畫都包,整體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一千五百六十多億美元的國防支出。 在「印太嚇阻」項下,法案要求撥款一百二十億美元擴大軍事演習並提升印太部隊的戰備狀態、取得保衛西太平洋部隊及進行軍事行動所需的能力及基礎設施,並強化台灣防衛能力。 韋克爾曾透露,這項先前未曾公開細節的措施,目的在因應美軍當前最迫切的需求。他表示,內容聚焦於強化造艦、飛彈防禦與太空感測等關鍵領域,並加強美軍部署,尤其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作為防範衝突的廣泛戰略一環。 眾議院軍委會主席羅傑斯則透過聲明表示,參眾兩院軍委會承諾將落實總統川普的「以實力促和平」國防方針,進行世代性的軍事投資。

Read More

六四36週年 朝野挺自由民主

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三十六週年,北京加強維安。圖為維修中的天安門城樓。(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三十六週年,國內朝野政黨四日分別發表看法。政治領袖一致認為,應該拒絕遺忘莫忘歷史,確保世代自由民主。 今年是六四事件三十六週年,北京未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天安門廣場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街頭盤查變多,維安較平常日更為嚴謹。 民進黨主席、總統賴清德說,不僅拒絕遺忘歷史,更要在每一天落實核心價值,抱持自信與韌性,確保世世代代在自由的土地上成長茁壯。 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致詞提到,每年的六四,台灣社會基於普世價值點亮紀念的燭光。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只為了悼念歷史,更是為了延續這份精神。 賴清德說,台灣經歷白色恐怖,至今持續努力落實轉型正義;台灣更經歷民主化洗禮,在歷史的分水嶺上,從威權走向民主。感念前輩的犧牲奉獻,深知自由的可貴,更不能漠視威權主義擴張對全球民主與法治的侵害。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中常會表示,三十六年前發生在北京天安門的事件,年輕學子為自由民主奮鬥,全世界均曾聲援。三十六年後的今天,民主自由的呼聲依然在世界各地發出,大家共同紀念六四事件,捍衛民主自由,莫忘歷史。 朱立倫指出,今天對民主自由的呼聲,不僅存在於北京、天安門,也存在於首爾、台北,只要有任何違反民主自由的行為,人民與青年的力量都會全力發聲,共同為民主自由努力。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透過臉書表示,所有掌握權力的人都應該警惕,若有一天讓所應該團結、保守安寧的人民失去對任何話語的信任,就是證明掌權者沒有擔起作為政治領袖基本責任的一天。 黃國昌以「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為題發文,引述在天安門廣場遭到射殺的一位年輕人寫給父母,身亡後被發現的遺書。

Read More

日相盼早日與李在明會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四日致電新當選並就職的韓國總統李在明,除祝賀他當選外,並表示陸方願與韓方一道「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共同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李在明贏得韓國總統大選,日本政府內部人士對此抱持審慎、樂觀交織的複雜態度。李在明過去曾以「敵對國家」等強硬言論對待日本,雖然近來發言強調重視日韓合作,但日本方面也出現擔憂的聲音,關切「No Japan」時代是否回歸。 日本首相石破茂上午在首相官邸祝賀李在明當選與就任,並表示,「儘量愈快舉行領袖會談愈好」 美國白宮官員則表示:「美韓同盟依然堅固。儘管南韓舉辦了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美國仍擔心並反對中國對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干預與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