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打造全台首創ESG評估機制 啟動企業轉型與綠領人才雙軌佈局

中原大學結合產官學界資源與實務經驗,推出「ESG評估機制」。中原永續力中心與天正國際合作之起始會議。(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因應全球對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高度關注,中原大學啟動雙軸佈局,全面推動企業永續實踐與綠領人才培育。除了透過「淨零轉型永續力中心」研發全台首創專為企業量身打造的「ESG評估機制」;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也將開設「綠領人才與永續發展」跨領域學分學程,鼓勵學生參與永續行動,打造多元進路的綠色職涯發展。 中原大學培養學生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力,希望未來能成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永續處二十一日表示,現行多數ESG評鑑機制多針對大型企業,資訊門檻高、操作成本高,往往讓中小企業望之卻步。許多中小企業面對永續壓力時,既不了解自身現況,也不清楚該如何開始揭露永續資訊。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中原大學永續力中心從「全人教育」理念出發,並呼應聯合國《二0三0永續發展議程》中「不遺漏任何人」的精神,設計出一套兼具健檢、輔導與揭露功能的全人導向永續評估工具,協助企業踏上從0到一的永續實踐之路。 此ESG評估機制架構涵蓋四大構面、十六項子構面,並參照國際GRI通用準則設計,揭露項目對應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一點七。評估問卷經由焦點團體討論、專家諮詢與企業實測反覆修訂,確保語意清楚、題項合宜。 中原大學永續長王玉純表示:「我們打造的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系統性方案,希望協助企業在清楚的架構下啟動永續行動,從理解現況到採取具體作法,都有脈絡可循。」。 中原大學校長李英明表示,中原大學教育理念第一條即明示:「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這與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不謀而合。

Read More

大甲綠色照顧站志工培訓暖心登場 用愛實踐「第三人生」願景

大甲區農會舉辦綠色照顧計畫志工培訓研習活動,五十位志工熱情參與、學習療癒手作等內容,呈現溫馨與充實感。(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大甲區農會為提升農業志工服務能量,推廣性別平等與靈性照顧理念,在日南綠色照顧站舉辦114年度綠色照顧計畫志工培訓研習活動,計有五十位志工熱情參與。活動融合專業講座、健康共餐、療癒手作等豐富內容,在溫馨與充實中,為志工注入滿滿正能量。 活動以「退而不休的第三人生-性平與靈性照顧 × 療癒手作體驗」為主題,邀請賽夏族資深安寧護理師暨護理講師根秀欽老師,分享其多年投入高齡照護與靈性陪伴的深厚經驗。根老師指出,「第三人生」並非人生的終點,而是一段充滿可能與意義的新旅程。她以溫柔真摯的語調,分享多則感人的實務故事,引導志工思考自我價值與陪伴的力量。她強調,語言是連結彼此的橋樑,像是「謝謝你」、「辛苦了」、「有你真好」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往往能在服務過程中帶來莫大的力量。她也鼓勵大家在志工服務中實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從家庭做起、影響社會,最終共創和諧的環境。 農會總幹事表示,除了講座,活動亦安排「健康舒食共餐」,讓志工在享用美味料理的同時,學習長者交通安全與反詐騙等生活安全知識,將關懷從學習場域延伸至日常生活。 下午療癒手作體驗課程,由「綠照門」掌門人甘蔗老師(甘明又)親自指導,帶領志工製作「艾草養生經絡敲打槌」。從植物認識、節氣文化,到手作實踐與敲打紓壓,每個過程都充滿互助與連結,讓志工們透過五感體驗,重新覺察身心狀態,將自然療癒的力量帶回家。

Read More

中華郵政114年度暑期親子集郵研習營 板橋郵局58組親子歡欣研習同樂

板橋郵局一一四年暑期親子集郵研習營五十八組親子歡欣研習同樂。 (板橋郵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為落實集郵向下扎根、鼓勵學童培養優良休閒嗜好,中華郵政一一四年暑期親子集郵研習營第二波十九日、二十日登場;其中板橋郵局有五十八組親子歡欣參與,為美好的暑假生活增添歡樂色彩。 板橋郵局一一四年暑期親子集郵研習營,參加的小朋友完成集郵展頁準備銷戳紀念。 (板橋郵局提供) 為期兩天的集郵研習課程生動活潑,每名講師使出渾身解數,包括「看郵票說故事」帶領學員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郵樂園」介紹集郵相關知識、「我是郵票設計師」認識郵票元素,繪製獨一無二的郵票、「手寫傳真情」傳授信封與明信片書寫格式。 還有「快樂動手做郵集」讓學員獨立完成集郵展頁並訓練自我表達及「我是小郵通」介紹中華郵政的各項便利服務,現場並設置臨時郵局,讓參與學員和集郵人士蓋戳銷票,留下美好紀念。 這次集郵營並首次結合金融防詐宣導,提升家長與學童對金融安全的危機意識外,亦安排團康活動與益智遊戲,讓大小朋友同樂,增進親子互動。 板橋郵局副局長吳聰明表示,集郵研習營旨在讓學員體驗「益智、怡情、會友」的集郵三益,感謝家長們的信任、支持與肯定,帶孩子參與快樂難忘的課程活動,不論是透過故事了解郵票典故、發揮創意親手繪製郵票,都能讓孩子充分學習並成長,這次「以郵會友」的難得機會,期待明年再相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詩卷中的澄清湖;不滅的湖光

文/秀實 畫/江金榮  澄清湖,白天是莫奈的睡蓮,晚上是梵谷的星夜。 2019年底移藉高雄,隨即遇上新冠疫情。2020.2-2022.6兩年間,睽違港都。然留下一些想念的分行句子,沓沓如蚯蚓拖泥,且看〈念想高雄〉:「……水的靜止或流動都是一種豐盈,我想到澄清湖午後的雲影……應試七律的頷聯在深宵揮就,頸聯在反復啄磨中∕先是蓮潭之月,而後象徵以寶寶,以枯枝,然後以獸……保靖街的夜色和富國公園的樹影一貫沉默∕給一個背影以無人知曉的喧嘩,跫音卻如此安靜∕蛋黃般的左營懸浮在渾沌的山嵐海霧中∕燒焦了的西子灣,在關掉了爐火後冷卻如哈瑪星∕一城燈火黯落的深宵,我點起夜燈,點起無盡的想念∕六合與瑞豐的慾望在淋浴間裏擴張,一泓水返照出我的庸俗∕登旗山過愛河穿過無名的巷弄,每間畫廊的每一幅畫∕都在訴說色彩和線條的脆弱,我奮力不停地以沉默對抗……」涉及這個城的景點或地誌竟達十個之多。詩以長句,述說了我極其複雜糾結的情懷。而終結於:   我返來,許多的事物都遠去,  書寫成了我在這個港口城市的  安慰   我是一個很「宅」的書寫者,極少出門,生活圈即共享單車五元車資的騎行時間,吃飯、添置食物與日用品是我外出的兩個藉口。高雄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極其豐富,網絡裏時有推介,然我感到索然寡味,寧願宅於書齋泡一杯阿薩姆或肯尼亞。然去澄清湖卻意外有4-5回之多。疫情後與我一起重返高雄的,是雁鴨。據記載:一九六零年雁鴨群聚澄清湖,一九八五年仍有上千隻,但到一九九四年只剩零星幾隻。後終至絕跡。然二零二二年復於澄清湖發現雁鴨的影踪。我庸碌無才,懷裏只有軟弱的文字。且看〈雁鴨重返澄清湖〉:「……和我一樣雁鴨重返高雄城∕我築室於繁華的左營∕雁鴨不改其本性仍堅持在∕得月樓沉砂區的泥灘上∕嬉遊與覓食∕∕左營晚上燈火通明,街道如流∕澄清湖的夜是一面鏡子∕它收納了螢火和∕樹的影子」。澄清湖是在繁華重重圍困中的一塊淨土。我曾在水漾會館那裏喝咖啡,耽擱一個下午,直至天色微昏螢火三兩才離去。當日情境,有詩為證: 午間一時來到澄清湖畔的咖啡  館 猝不防墮入一個良辰美景之中 非湖畔詩人,自不必謬讚眼下  的湖光山色 我是婕詩派的創立者,懷抱中  有可指點的江山 也有不可多得的妃子。她蜷曲  身軀匿藏於我的詩中   文字是奇妙的,抵達到最核心。翻閱當時的相片,美景如在眼前。然重讀詩句,即情懷未逝。末處的「婕詩派」背後有一個妃子,她隱藏在我的詩中,保質期是永遠的。 澄清湖白天屬於「莫奈的睡蓮」,晚上則屬於「梵谷的星夜」。當然,也會讓人想到民國初年「湖畔詩派」的詩人來。時維1922年,四位年輕詩人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在杭州結成「湖畔詩社」。提倡唯美的白話詩創作。當中詩人汪靜之更被譽為「白話愛情詩之鼻祖」。然十九世紀的英國也曾出現過湖畔派(Lake Poets)的詩人組織,包括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0-1834)和羅伯特﹒蘇塞(Robert Southey, 1774-1843)等所形成的詩歌流派。各人風格不同,然皆卜居於英國北部昆布蘭湖區,存異求同,結成詩派。作品多詠嘆當地湖光山色之美,頗有歸園田居之旨趣。 環湖的景物,美不勝收。只要負手緩步,偶或扶欄休歇,眺望湖面。鷺鷀貼水,彩鴨逐浪,久之而「詩意」滋生,於一枝分岔的八里香,於一座偏遠的五角亭。背後的高雄城堡,時光倥偬,雲影怵忽,而這裡日照是緩慢的,一如《婕詩派》的詩行,委婉而行,不惹紅塵,不沾俗流,朝海峽而去。湖光不滅,這湖,這曲橋樓臺,這綠水藍天,還有對岸的中興塔,仿如清人納蘭詞裏的「湖柳如煙,湖雲似霧,湖浪濃於水」,同文字永遠的流傳下去。

Read More

失智症用藥 醫籲有條件納健保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廣公司顧問趙守博與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20日指出,失智症是不會只找有錢人,而目前失智症用藥雖價格高昂,但如對比罹病者後續照顧及社會與家庭付出的成本,呼籲健保應有條件將失智用藥納入給付。 王培寧接受趙守博主持之廣播節目訪問表示,失智症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可能是代謝症候群、三高、腦部受傷、類澱粉蛋白質堆積等,但失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有些病人在初期會有焦慮、暴躁、恐慌等不好的情緒表現,當發現家中長者有這類情緒時,應盡速就醫。 趙守博指出,衛生署前署長林芳郁、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佘契爾等名人也都得有失智症,回想他們過去是多麼的傑出又意氣風發,著實非常令人感慨與惋惜。王培寧指出,目前醫學界仍無法治癒腦部退化造成的失智症,但是可以減緩發病的病程,提早發現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王培寧指出,失智的比率是隨年齡增加,65歲失智比例為8%,85歲則為20%,到了95歲則高達40%至50%,而肢體的運動與腦部的活動對減緩失智是非常重要的,孤獨更是失的危險因子,所而旅遊、唱歌、打麻將與學習藝術及知識,不但能動腦,過程中並可增加與社會的接觸,讓長者精神愉悅。 趙守博表示,希望老兄弟、老姐妹們能好好規劃豐富的退休生活,不要把自已活成等吃飯、等睡覺、等死亡的「三等」老人,活動時也要注意個人安全,上下樓梯用扶手,平日走路拄拐杖,要快樂的、健康的媽好生活。

Read More

44.5%VS65.7% 肝癌早期診斷台不如日

本報綜合報導 肝病是台灣國病,雖然近年死亡率下降,但多數國人因沒有病識感,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約有3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醫師指出,篩檢推廣多年,民眾意願仍不高,使台灣肝癌早期診斷僅44.5%,低於日本65.7%,也使肝癌末期與死亡率偏高。 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肝病患者不容易察覺肝臟出問題,等到症狀出現,通常大多已是肝病末期,造成治療困難;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出現,扭轉了「肝癌總是發現太晚」悲劇,但至今台灣初診斷為早期肝癌比率仍然偏低,僅占整體44%。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健康台灣」以2030年台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為目標,早期發現肝癌是關鍵之一,鄰近的日本超過6成肝癌是早期發現,所以日本晚期肝癌僅占6%,台灣末期肝癌卻高達33.8%。 根據健保署去年統計,依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的病人,即使不幸罹患肝癌,約77%是在早期被發現,有很高機率可以根治或控制,楊培銘以他手中個案為例,若在診間發現有肝臟問題,透過定期篩檢,即使發現罹癌,高達9成是早期患者,可以開刀切除或電燒根治。 楊培銘說,雖然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迅速又方便,是揪出肝臟等器官病灶的重要利器,但台灣民眾配合肝癌篩檢順從性不如日本高,至今民眾對於肝病缺乏病識感,B肝或C肝患者至少半數不自知,其中超過一半不積極追蹤。 「人人都能重視肝臟健康,就有希望加速肝病從台灣消失」,楊培銘表示,肝基會自1994年成立以來,就積極呼籲推動有B、C肝民眾,至少每半年要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B、C肝,也要每年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1次。 楊培銘進一步提醒,如果已有肝硬化,必須每3個月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與肝細胞發炎指數,包含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與丙胺酸轉胺酶(ALT)。

Read More

受檢民眾逾8成異常 肝苦人不知? 54.8%有脂肪肝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全台各地30家醫療院所同步為民眾進行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共檢驗5661位民眾,竟然有4616人發現異常。(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人健康情況堪虞!脂肪肝恐成台灣新國病,肝基會20日在全台舉行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患脂肪肝比率54.8%,醫師發現脂肪肝釀肝癌比率逐年攀升,40歲以下族群脂肪肝問題是未來肝癌防治關鍵。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昨日在全台各地30家醫療院所同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共檢驗5661人,竟然有4616人出現異常,占比高達81.5%,其中131人疑似有肝癌及性質不明的肝腫瘤,11人有肝硬化情況,且有3103位受檢民眾有脂肪肝,占比54.8%。 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有脂肪肝民眾占整體的54.8%,顯示脂肪肝正悄悄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不僅患病率升高,脂肪肝已明確被證實可能進入「慢性肝病三部曲」,由單純脂肪肝惡化為肝炎、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最終甚至導致肝癌。 楊培銘表示灣過去30年專注於防治B型與C型肝炎所致的肝癌,確實已見成效,B肝疫苗普及讓帶原者大幅減少,C肝則因新一代口服藥問世,治癒率大幅提升。然而,正因為B、C肝逐漸受到控制,脂肪肝導致肝癌的比率也日益上升,將成為下一個肝癌防治的關鍵戰場。 肝基會指出,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脂肪肝問題,是未來肝癌防治關鍵,特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全球醫界備受關注,鄰近的日本及歐美國家也出現類似趨勢,與營養過剩、肥胖密切相關,甚至不再只是單純的代謝問題,而是潛在的癌症風險因子。 肝基會指出,本次檢查發現有498人為肝實質病變,另有1225人為血管瘤及肝囊腫等良性肝腫瘤,脾臟腫大者有48人,膽息肉有612人,其他胰、脾、腎臟等腹部腫瘤有98人,肝內鈣化點、膽結石、胰、脾、腎囊腫與腎結石等其他問題者則有2149人。

Read More

翁意外墜樓骨盆/薦椎骨折 跨科別治療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2歲的吳先生因意外從3樓高摔落,緊急送至醫院急診,雖然當下意識清楚、血壓正常,但心跳高達150下,瀕臨休克狀態。經影像檢查發現,傷者不僅有不穩定的骨盆骨折及薦椎骨折,還有骨盆腔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所幸,在放射科、加護病房及骨科跨團隊合作下,吳先生順利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任范姜治澐表示,因傷者下背及右大腿疼痛無法活動,加上瀕臨休克狀態,因此先以骨盆固定帶予以固定,並給予靜脈輸液及輸血來穩定生命徵象,再立即由放射科醫師進行骨盆腔血管攝影及栓塞止血,並安排於加護病房做後續照護及觀察。傷者止血後生命徵象穩定,術後3天轉入一般病房進行復健治療,一週後順利出院。 范姜治澐進一步說明,在台灣每年約有200例骨盆骨折,其中可分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脆弱性骨盆骨折,及因重大外力造成的創傷性骨盆骨折。 嚴重的骨盆骨折常合併有身體多處骨折、神經血管損傷或其他生殖泌尿系統之多重外傷,若發生骨折粉碎或傷及髖臼,更會大大增加手術困難度,即使積極治療,仍可能造成坐骨神經損傷,或是日後產生股骨頭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後遺症,需進行後續人工髖關節置換。

Read More

中醫調理焦慮症

■陳俊銘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本能反應,每個人面對事情,抗壓能力不同,大部分的人都能自然的度過焦慮狀態,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感受。但一部分的人,焦慮會成為一種不自主且常態性出現的狀態,因抗壓能力的下降,稍有刺激便會誘發焦慮。 焦慮的症狀常見如顫抖、肌肉緊繃、坐立不安、戰戰兢兢,及易受驚嚇、煩躁、心悸、胸悶、冒冷汗、口乾、頭暈,還有情緒失控,甚至怕自己死掉。 一般來說,病態性的焦慮特點包括:一、焦慮表現程度超過情境刺激的程度許多。二、焦慮的程度達到明顯影響個體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際等功能。 一般焦慮症涵蓋以下範圍:1.廣泛性焦慮症:指的是過度且持續不斷的擔心莫名的事物,且沒有一定的對象,沒有理由。2.畏懼症:不是很實際的害怕某些特定東西的地方,例如一般性的畏懼,怕蛇、小動物…等。3.社交畏懼症:害怕與陌生人交談,不敢獨自外出。4.恐慌症:突然產生極端的焦慮不安,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常有將死的恐慌感。5.強迫症:出現重複性的動作或意念,明知其不合理仍無法控制。 中醫治療焦慮症首重寧心安神,疏肝理氣,常用方如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養心湯,溫膽湯,黃連阿膠湯等,配合芍藥甘草湯放鬆,加減茯神、酸棗仁、遠志、柏子仁、百合、生地、合歡皮、夜交藤等,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 另外配合星狀神經節穴位注射,放鬆交感神經,改善焦慮症有很好療效,焦慮症的患者長期處在容易緊繃的狀態下,交感神烴系統一直無法放鬆,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讓交感神經放鬆休息,有助焦慮恐慌的緩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南市醫232人受檢 188異常

醫師牟聯瑞(左)正為民眾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今年免費為民眾作腹部超音波檢查,共有232人受檢,初步統計,檢查有異常者高達188人,占8成,包括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脾腫大、其他腹部腫瘤…等,已安排後續追蹤檢查與門診治療。此外,檢出109人有脂肪肝,比率達47%。 南市醫表示,為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20日參與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發起的「今年超了沒?全台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大型公益活動,南市醫為232位年滿4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檢查,盼能早期揪出肝臟病變,降低肝癌憾事的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