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里志工隊忙打掃 獲贈康乃馨

梅花里志工隊老中青三代為環境打拚。(台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提供)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五月十二日母親節,安南區梅花里志工隊一如往常為社區環境打拚,梅花里長林思萍贈送每人一朵康乃馨,慰勞志工們的辛苦,也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林思萍表示,一年多前打算成立環保志工隊,挨家挨戶拜訪及發傳單,大家感受到熱情,短短一個月就號召四十多人,向市府核備成立志工隊,目前志工隊已有五十五人,最年長的近九十歲,最年輕的是十一歲國小男童,老中青三代共同為環境打拚。 「很快樂啊!」年近九旬的長青志工陳秋香說,梅花里志工隊氣氛很好、很快樂,打掃環境兼做運動,她當志工將近二十年,是長保青春活力的祕訣。 志工林勝文打趣說,年紀大了「睏袂天光」,乾脆早起幫忙打掃,打掃完里長還會發早餐,很不錯。

Read More

台灣燈會甜甜圈 水博館新成員

安平燈區的作品「甜甜圈」移至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樹林區展示,別有韻味。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山上報導 台灣燈會結束了,為了延續美好的作品和氛圍所帶給民眾的感動,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將安平燈區幾件頗受歡迎的作品移到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保存,水道園區很開心迎來了新成員「甜甜圈」,希望作品能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也請遊客要愛惜。 水道園區表示,這五座由黃美惠、吳彥宏兩位年輕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以「圓」為創作核心,表達台南四百年多重文化的重疊和聯結,圓與圓串聯,作品以象徵團結的「甜甜圈」來作表達。有著色彩豐富彩繪,像極了可口的糖果色調,同時也想呼應台南美食與生活的「甜」。 這五座鮮豔、豐富多彩且有機柔軟的造型,展現的生命多樣性,透過水道園區光影、藍天、綠樹的襯托,展現出迥然於燈會期間的夜間風情,和水道園區氛圍相得益彰。 水道園區欣喜新成員加入,不過有鑑於長期以來的經驗,遊客對於園區設施或展覽作品過於熱情,也有少數人缺乏公德心,造成設施及展品遭破壞。 園方再三提醒,請遊客適度與作品合照,不要爬上去,希望這幾件作品能帶給大家新的感受。

Read More

扇鹽濕地潮間帶 打造生態步道

扇形鹽田空拍全景。(觀光旅遊局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扇鹽濕地潮間帶不僅發現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水域及濱水動物更達二十二科三十二種,生態豐富。市府觀光旅遊局配合扇鹽地景園區建設工程,打造一條觀察步道,方便遊客近距離追尋各類招潮蟹、彈塗魚的超萌身影。 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表示,扇鹽濕地潮間帶蘊含豐富養分,生態系統多元繁盛。扇鹽地景園區施工前進行生態調查,當時紀錄的水域及濱水動物共有二十二科三十二種。最特別的是發現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台灣旱招潮蟹在台灣僅呈點狀分布。此外,這裡還有乳白南方招潮蟹、弧邊管招潮蟹、北方丑招潮蟹、賈瑟琳丑招潮蟹、活力十足的彈塗魚等物種,適合親子共遊。 將軍青鯤鯓扇形鹽田所在的七股鹽場,不僅是台灣六大鹽場中最大的鹽場,也是鹽業史上最後一個鹽場。青鯤鯓扇形鹽田是重要的國家級濕地,更是台南濱海濕地生態保育的核心範圍。 台灣旱招潮蟹。(觀光旅遊局提供) 扇形鹽田結束曬鹽逾二十年,市府以展現濱海鹽業歷史風華、形塑扇形鹽田地景特色主題,向交通部觀光局爭取觀光前瞻建設經費,在扇眼處打造占地逾一公頃的扇鹽地景園區。 藝術家楊士毅在鹽田中軸線中點處創作出生命之樹。作品結合鹽地精神、呈現扇鹽之美,獲美國謬思設計大獎。純白的藝術裝置,也成為人氣紅不讓的打卡熱點。

Read More

恩主公醫院「113年護師節大會」表揚院內臨床優良人員 

五一二國際護師節,恩主公醫院舉辦「一一三年護師節大會」表揚院內臨床優良人員。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五月十二日是國際護師節,恩主公醫院舉辦「一一三年護師節大會」表揚院內臨床優良人員,院長黃信彰感謝護理同仁在新冠疫情期間,展現堅強毅力,就有如南丁格爾的精神一樣;他並承諾會增加護理同仁的薪資與福利,並改善工作環境,打造幸福職場。 五一二也適逢母親節,黃信彰院長也準備了康乃馨花束,送給院內的女性醫護同仁和看診民眾,祝福大家母親節快樂。 五一二國際護師節適逢母親節,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贈送康乃馨花束給院內醫護同仁。 (記者吳瀛洲攝) 恩主公醫院「一一三年護師節大會」主題為「有護理師才有未來,護理創造經濟實力」,表達透過策略方式投資護理,能夠推動健康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活動中並表揚院內臨床優良人員,包括廿二護理師與三名醫師,共廿五人獲得表揚,感謝他們這段時間對醫院及病人的辛勤付出。 院長黃信彰並承諾會增加護理同仁的薪資與福利,及改善工作環境,打造幸福職場;他並指出, 恩主公醫院近年積極與各校護理相關科系進行產學合作,去年更和新生醫專成立了第一個公費專班,未來會有更多優秀人才可以加入行列。另明年恩主公醫院將逢教學醫院評鑑,院方誓言全力努力通過評鑑。

Read More

蘇澳豆腐岬海邊浮屍飄上岸 老翁疑落水溺斃

九十歲張姓老翁十一日晚間晚餐後外出散步,被二名年輕人發現,趕緊報警,經海巡隊、消防人員撈上岸。(北部分署第一岸巡隊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二名年輕人十一日晚間到宜蘭蘇澳鎮豆腐岬海邊散步丟石頭,突然發現一具浮屍飄上岸,嚇得趕緊報警,海巡隊、消防人員撈上岸後,查明這位九十歲張姓老翁於晚餐後外出散步,幾小時過後發現人時已是冰冷屍體。 十一日晚間近十時,有二名年輕人在豆腐岬海邊邊玩邊丟石頭,突然看見一具浮屍飄上岸,嚇得趕緊向警消報案,海巡隊、消防人員撈上岸後,警消從外觀研判是一名男性長者,附近里長及代表也都趕到。 里長表示,死者是九十歲的張姓老翁,住在豆腐岬風景區附近,平時吃飽飯後有散步的習慣,十一日晚一如往常出門散步時,家人卻遲遲等不到老翁回家,擔心出意外故詢問南建里里長沈國村,請幫忙找人,亦向警方報案。里長也趕緊連絡報案家人前來指認,確定是晚間失蹤的張男,身體沒有外傷,家屬認為老翁不慎落水溺斃,對死因沒有意見。

Read More

婦幼2成尿失禁 黃金期就醫早擺脫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兒童與婦女都有2成左右受尿失禁困擾,尤其生產過後發生尿失禁的比例可以高到4成,但這些受尿失禁困擾者中卻只有2成的人就醫。母親節前夕,台北慈濟醫院特別攜手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台灣楓城泌尿學會及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號召全台灣各地共13家醫院,於5月10日共同舉辦「媽媽寶寶乾爽特攻隊」衛教講座,呼籲民眾重視婦女及兒童尿失禁早期就醫治療的重要性。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尿床的經驗,隨著大腦的控制能力日趨成熟,若孩子持續尿床卻延誤治療,即有可能讓尿失禁的困擾持續到長大。兒童尿失禁最常見的現象為尿床,也叫「夜間遺尿症」。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泌尿專家楊緒棣副院長表示「夜間多尿」、「膀胱過小」以及「大腦覺醒中樞不敏感」是造成尿床的3大原因,要視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並針對不同原因進行藥物治療。 至於女性尿失禁,無論是哪個年齡層都有20%的人因此困擾,生產之後更有多達4成的女性會出現產後應力性尿失禁,若能早期診治,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就有機會得到立即的改善;且約有7、8成的人可以透過產後減重與凱格爾運動等骨盆肌肉的復健得到改善。其他新的保守性治療如磁波椅刺激骨盆肌肉、陰道雷射等也有相當的治療效果。楊緒棣副院長指出,保守治療半年以上仍然有嚴重尿失禁者,可以透過各式手術協助改善,讓每一位母親乾爽一生。 以8歲的吳小弟為例,大班時仍然每天包尿布,加上哥哥也因尿床問題正在接受治療,吳媽媽因而警覺帶孩子就醫,之後吳小弟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經診斷為「膀胱過小」及「大腦覺醒中樞不敏感」所致,經過服藥以及作息的調整,吳小弟的尿床狀況大幅降低。 同樣為尿失禁所擾的33歲張小姐,從小到大夜晚都會尿床,困擾非常久,成年後被診斷為成人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分娩之後則是只要跑步、咳嗽及打噴嚏都會漏尿。尿失禁這個秘密跟隨她30幾年,直到日前規劃與友人同住,為避免尷尬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服藥一週後症狀獲得改善。 楊緒棣強調,兒童尿失禁的黃金治療期為6歲,6歲以前可以持續觀察,若是狀況沒有改善,6歲後就要積極治療,每年約有5成以上的孩子會康復。反之,若沒有進行治療,約有15%的孩子會自然痊癒,而到高年級時仍持續尿床的機率為1-2%,因此若孩子仍有尿床症狀,務必要就醫。

Read More

緩解考前焦慮 專家建議善待自己

中山醫大辦理高中心理營,教導高中生克服負面情緒的技巧。(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大學申請入學面試與國中會考日期逼近,許多考生及家長感受到壓力倍增。面對考生害怕考不好、家長擔心孩子表現失常等負面情緒導致的焦慮情緒,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玉蓮建議用「自我慈悲」緩解焦慮,幫助考生和家長度過考前的情緒挑戰。 黃玉蓮指出,該校辦理高中生心理學系探索營隊時,發現高中生的負面情緒來源不外乎考試、人際、父母及家庭問題,其中又以升學壓力為最大宗。考期逼近,有學生出現失眠或腸躁症狀,影響作息,干擾考前準備,導致家長也焦慮孩子是否會影響臨場發揮。 面對壓力與不確定性的自我批評焦慮,建議大家利用美國心理學家Dr. Kristin Neff (克莉絲汀‧娜芙)所提出的「自我慈悲」方式來緩解。著重心理層面的自我對話的練習,首先以「善待自己」的角度出發,試著提醒自己「不是只有你焦慮、不是只有你受苦、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共同經驗」,有效幫助自己不感到孤單;其次,放下自我批評「寬以待己」,想像如果好友同樣擔心升學放榜結果,你會用怎樣的溫柔與支持方式來陪伴?用同樣的方式來陪伴自己,把自己視為一個值得好好善待的人;最後,透過「專注當下」,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美好的事物上,感受可以好好呼吸就是美好的事,藉此來轉換焦慮心情,自己慢慢的找回平靜的心。 中山醫大心理系主任何應瑞指出,近年發現高中學生面對考試壓力與升學引發高度焦慮情況的心理反應增加,該系在辦理心理學系探索營隊時,介紹系所特色與授課方式外,特別安排專業教師與業師共同教導高中生面對情緒壓力的紓解方法,了解心理學知識如何應用在職場、人際上的技巧。何應瑞說,高中生反覆練習「面對它、做準備」,將在心理營學到的知識運用在自身的情緒照顧,提升心理適應性與抗壓性,度過負面情緒的風暴。

Read More

瑜伽課程 助癌友減緩癌疲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張小姐在例行產檢時,意外發現罹患卵巢癌3期,需立即終止妊娠、切除子宮。面對治療的不安全感、治療後的副作用,以及醫師告知未來可能無法懷孕噩耗,除接受專業治療,接觸了癌友瑜伽課程,試著轉念思考,正視自己身體所需。 友信慈善基金會從2020年起陸續與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乳癌病友協會等合作推出癌友瑜伽課程,課程結合正念減壓,呼吸練習與瑜伽伸展,幫助逾300名癌友減緩癌疲憊與走過癌低潮。 據統計,80%癌友學員在完成為期8週的癌友瑜伽課程後,均反映能明顯改善因癌症或治療所導致的疲憊感。 友信慈善基金會董事Jeffey表示,癌友瑜伽課程已邁入第4年,盼能透過瑜伽舒緩癌因性疲憊症,並協助結束療程癌友,提高生活及睡眠品質,加速返回正常生活。 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蔡愛真也指出,瑜伽對乳癌姐妹來講是一項身心調適非常好的運動,尤其是特別設計規劃的課程,不只減輕治療期間的不適且兼顧生活品質的提升,期待姐妹們把握難得的機會,一起來體驗學習,邁向更健康和美好的人生!詳細課程訊息,請至乳癌防治基金會官網及友信慈善基金會FB查詢。

Read More

駝背變矮…當心是骨鬆警訊

恩主公醫院昨日舉辦「骨鬆日」,宣導民眾關心骨鬆問題。(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母親節前夕,恩主公醫院10日舉辦「骨鬆日」活動,家醫科醫師黃駿豐指出,若出現「駝背、變矮、腰痠背痛關節痛」3大警訊,很有可能就代表有骨質疏鬆症,建議找醫師診斷並進一步治療,提醒65歲以上女性一定都要做骨質密度篩檢。 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表示,據國民健康署的數據顯示60歲以上民眾約16%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尤其老人因為骨鬆的問題容易增加跌倒風險,一旦跌倒就會引發很多併發症,鼓勵長者應做骨密度檢測預防骨鬆。 家醫科醫師黃駿豐表示,若曾經有使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要持續使用才有治療效果。他指出,台灣約8成的骨質疏鬆患者使用Prolia(保骼麗)進行治療,曾有名已治療2、3年的個案,因故延後了1個月才去打針劑,結果手就意外骨折了。他特別提醒骨鬆治療患者絕不能延遲用藥與治療,如果有換藥需求也應該和醫師進行討論。 黃駿豐並為民眾解除喝茶和咖啡會造成骨鬆的迷思,他表示,只要飲食中有足夠的鈣,一般茶或咖啡所含的微少草酸量並不足以影響鈣質的吸收,而咖啡類中以有含奶的拿鐵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攝取那些食物能幫助鈣質吸收,營養師林美怡表示,富含乳酸的發酵奶類如優酪乳、優格、乳酪,富含維生素D的蛋黃、鮭魚、沙丁魚、牛奶、魚肝油能調節骨、血鈣恆定,有優質蛋白質的雞肉、豆腐、牛肉和含有鎂的綠色蔬菜、堅果類、蛋、魚、燕麥、大麥和豆類都能幫助促進蛋白質吸收。 林美怡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以個人體重乘上1.1公克,以7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每日蛋白質攝取為77公克,每日鹽分建議量為6公克約納2400毫克;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建議鈣攝取為1000毫克。

Read More

憂鬱症女性 易罹心臟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迎接母親節,比起禮物或美食,不妨從關照媽媽的身心健康做起。在全球,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不僅如此,根據研究指出,被診斷出憂鬱症的女性比憂鬱症的男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病。 2024年4月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期刊:亞洲》期刊的研究由日本多位學者進行,採用JMDC(Japan Medical Data Center)的索賠數據庫中的資料進行追蹤和回顧,時間從2005年到2022年,篩選出412萬5720份的參與者,年齡介於18-75歲,其中約57%為男性,且將憂鬱症患者確定在初次檢查前已經過臨床診斷的人。 結果發現,憂鬱症診斷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比率在男性中為1.39,女性則為1.64;在憂鬱症導致心臟病發作、胸痛、中風、心臟衰竭和其他事件的危險比率上,女性均高於男性。 研究者表示,體內的荷爾蒙和發炎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兩個因素,憂鬱和焦慮則是壓力源,它們會對身體造成發炎破壞,使血管硬化和斑塊聚積。 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說明,憂鬱症跟心血管疾病一向都被認為是雙向關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較易罹患憂鬱症,反之亦然。女性在月經週期、懷孕、停經期受荷爾蒙改變的影響,比男性更重視週遭人際關係;扮演不同的角色時的矛盾與衝突,均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且罹患率高於男性。 詹佳真建議,母親節除了安排聚餐外,不妨陪伴母親做運動、坐下來話家常,讓母親的身心更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女性,再怎麼忙每天都空下30分鐘給自己,可以是放空、放鬆、滑手機、追劇或逛街採買自己的物品,不是為了家庭或孩子的需求,就是自我照顧的概念,尤其有更多人需要照顧時,更要先照顧好自己。 葉雅馨提醒,身旁有憂鬱情緒的家人,可以跟她說:「想聊聊嗎?」或「想做什麼都可以告訴我,我陪你」,切記避免說:加油、不要想太多或你是可以的…等看似正向卻是易成為另種壓力的言語,也不要一直給建議,她需要的常只是你陪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