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2少棒賽來了! 預防青少年運動傷害 讓國球在健康基礎上茁壯

  U12少棒賽來了!有效預防青少年運動傷害,讓國球在健康基礎上茁壯。 (AI生成示意圖) 又到了兩年一度的「U12世界杯棒球賽」。在台灣,U12少棒比賽是推廣棒球運動的重要基礎,隨著賽事強度與比賽頻率的提升,年輕球員面臨的運動傷害風險也逐漸增加。這當中,骨關節預防醫學在青少年運動員的健康維護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處在發育階段的少棒選手,更需要有系統性的運動傷害預防措施。 少棒球員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 1.持續性投球造成肩肘的疲勞性傷害:這類傷害主要源自長期重複性的使用,特別是投手長時間重複投球動作,使得尚未完全發育的骨骼與軟組織出現壓力性損傷,因而疼痛不適,影響運動表現。 2.膝蓋與踝關節扭傷:由於練習或比賽時的快速跑壘、急停與轉向動作頻繁,膝蓋與踝部成為肌腱、韌帶受傷的高風險區域。 3.肌肉拉傷與疲勞性骨折:過度訓練導致肌肉過勞或骨頭在未發育完全時承受過大的負荷,常見於訓練量過高的情況,尤其是在小腿或是前足的骨頭。 「預防勝於治療」在運動醫學中尤其重要,透過科學並客製化的訓練安排、定期身體檢查與良好運動習慣的建立,能有效降低傷害發生率。常見的預防策略有: 1.控制投球數與休息日:遵循國際棒球協會與醫學建議,控制每週與每場比賽的投球數,並規定足夠的休息時間;尤其是夜間足夠的睡眠更為重要。 2.正確熱身與拉伸:賽前熱身與賽後拉伸不僅可提升表現,也能降低肌肉與關節受傷風險。 3.動作技術指導: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做出正確的投球與跑壘動作,避免錯誤姿勢造成慢性運動傷害。 4.定期骨骼與肌肉檢查:透過復健科、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能及早發現潛在的結構性問題,適時作治療。 5.鼓勵多元運動參與:避免過早專精單一運動,讓孩子有更多時間發展全身的肌肉與協調能力,有助於減少過度使用傷害;在國外雙棲球員表現優秀的很多。 教練與家長是小選手健康的重要守門人,必須了解孩子的身體在尚未發育成熟的前提下,不應一味追求成績而忽略疼痛所帶來的健康訊號。當發現孩子持續抱怨手肘或肩膀疼痛,應立刻停止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對於U12少棒選手而言,在快樂享受打球的當下,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與重視預防醫學,是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並持續熱愛棒球的關鍵,讓台灣棒球在健康的基礎上繼續茁壯。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北榮運用AI揪思覺失調症 準確率91.7%

  北榮應用醫療人工智慧技術開發腦影像平台,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達91.7%。圖為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楊智傑團隊2日發布智慧腦影像平台,應用尖端的醫療人工智慧技術,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達91.7%,這項研發並獲得美國愛迪生獎。楊智傑表示,系統可圖示出患者腦部異常部位,更容易與病人溝通。 一名30歲張姓患者因幻聽與被害妄想影響日常生活,經智慧腦影像平台檢測後,發現其腦島與顳葉區域有明顯異常,進一步確認為思覺失調症,並接受個別化治療建議。 楊智傑表示,思覺失調症是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全世界盛行率約1%,患者常出現幻覺、妄想與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病因涉及神經傳導異常與大腦結構及功能退化。 腦島是接收感覺與情緒的機關,也是思考感覺的中樞。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的患者,腦島運動都會非常地活躍。智慧腦影像平台系統可標註出腦部異常活動區域,讓患者對自己的腦部異常一目瞭然。   北榮精神醫學部醫師楊智傑主導開發智慧腦影像平台,可建構腦部三維立體視覺化功能,協助醫師判讀並與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病況。(記者傅希堯攝) 楊智傑指出,智慧腦影像平台建構超過1500名本土受試者資料,整合核磁共振造影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成功建立大腦老化預測指標與病灶變化追蹤機制,不僅能精準定位大腦異常部位,更具備三維立體視覺化功能,協助醫師判讀並與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病況。 北榮表示,智慧腦影像平台已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生策會國家新創獎、有庠科技發明獎,醫策會傑出醫療獎金獎,及美國愛迪生獎,並取得多國專利;也正與美國合作,擴大應用範圍。

Read More

捐血年齡放寬 16歲、70+都能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日公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有條件放寬捐血者年齡,並調整體重、體溫規定;增訂蟲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等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的情形,即起上路。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這次修正重點,首先是放寬年齡下限由原本的17歲下修為16歲,上限也新增70歲以上者只要有2年內的捐血紀錄、並取得醫師同意就可捐血。 在體重方面也不再以性別為要求「女性45公斤以上,男性50公斤以上」,改成捐全血者只要45公斤以上;捐分離術血品包括血小板、白血球或血漿為50公斤以上。 至於台灣血液基金會規定,如果是正在或曾經服用口服A酸,必須在停藥滿1個月後才能再次捐血。王德原說,台灣血液基金會主要是擔心畸胎風險,因此依第3條22款「其他經捐血機構評估,捐血有危害捐血者或受捐血者健康或危害健康之虞」,明列暫緩捐血時間。 在牙科手術方面,王德原說,考量接受洗牙、拔牙、根管治療等醫療行為者,嘴巴內可能會有傷口,導致傳染病病原侵入風險,恐引發受血者敗血症,規定暫緩7天捐血。 食藥署表示,先前曾引發關注的是否解除「男同志捐血禁令」一事,最新公布的捐血標準則沒有變動,仍維持有男性間性行為者不得捐血。未來仍將持續關注國際科學研究及法規進展,適時研議修正相關規範,以確保國人用血安全及血液捐供平衡。

Read More

中醫有效調理長新冠後遺症

疾管署統計顯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高峰預估落在6月底、7月初。COVID-19病毒仍在社區流行,且近期天氣陰晴不定,增加民眾感染機會。COVID-19症狀不一定會發燒,通常喉嚨會非常劇痛、刀割般的痛,且有可能嗅覺或味覺喪失、異常、呼吸困難、胸悶、喘,症狀具有多樣性,近期確診患者還可能伴隨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也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資料,感染COVID-19病毒後,約有10~20%的人會出現中長期症狀,稱為「後新冠症候群」或「長新冠」。常見後遺症包括「呼吸道症狀」、「消化道症狀」、「神經症狀」;其中,神經症狀還包含失眠、憂鬱、腦霧、嗅味覺異常。 COVID-19屬於中醫「疫病」範疇,因為感受「疫戾」之氣而發病,為中醫溫病學範疇。溫病後期大邪已退,往往因正氣已虛,甚感乏力,時祛邪無力而致餘邪殘留;或因素體痰濕粘滯斂邪,在溫病恢復期重視養陰,慎用溫補之品。 中醫依體質證型開處方,常見分類包括: 1.肺胃陰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口乾咽乾、乾咳少痰、自覺低熱等。常用處方為沙參麥冬湯加減。 2.脾胃氣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稀軟。處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 3.氣陰兩虛型:常見症狀為體倦、呼吸不順、咽乾口渴、容易流汗。處方生脈散加減。 4.肝鬱氣滯型:常見症狀為憂鬱、焦慮、失眠、胸悶、腹脹、咽梗感。處方為半夏厚朴湯加減。 5.清氣不升型:常見症狀為注意力不集中、腦霧、認知功能下降、記憶衰退、視物不清、困倦乏力。處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感染COVID-19後的體質調整是中醫強項,中醫師會以辨證論治的方式,根據體質給予不同處方,幫助病患盡快恢復健康狀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日常保健與預防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充足睡眠,勿過度勞累,適度運動增強體力,維持飲食營養均衡,忌烤、炸、辣的烹調,保持排便暢通,減輕腸胃負擔,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Read More

心臟手術照護 規律用藥復健佳

  醫師林伯翰表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才是關鍵。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0歲王奶奶罹患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返家療養;但術後初期經歷傷口搔癢、局部麻木及睡眠品質下降等不適,遵照醫囑持續照護傷口、規律用藥並進行復健運動,恢復情況良好。 嘉榮心臟醫師外科林伯翰指出,手術只是治療的起點;術後照護與患者本身的配合,才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常見的術後搔癢、麻木屬於神經再生過程,通常會隨時間改善;但若發現傷口紅腫、突起或有小膿泡,可能與體內縫線未完全吸收有關,須盡速返院就診。 在飲食方面,術後初期應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以促進復原;待穩定後則轉為低脂、低膽固醇、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型態,避免攝取豬油、內臟、蛋黃與魚卵等高膽固醇食物。濃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也須避免,以減輕心臟負擔。 活動方面則應採漸進式復健,避免彎腰、提重物及劇烈運動,胸骨尚未癒合期間尤其需小心。可從散步與伸展運動開始,逐步訓練胸肌與耐力。洗澡宜待拆線後3~4日,確認傷口無感染方可淋浴。 林伯翰也提醒,「戒菸」對術後患者至關重要,吸菸會導致血管收縮與血壓升高,不僅延長恢復時間,更提高再次發病風險。 至於性生活恢復,建議以「體能指標」評估;若能不吃力地快步行走或上下樓梯,通常代表可逐步恢復性生活。但仍應因人而異,謹慎進行。 林伯翰強調,心臟手術的成功不止於開刀順利,更仰賴術後全方位照護與患者積極配合。呼籲心臟病友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落實定期回診與追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提升生活品質,早日重拾健康人生。

Read More

自製低糖冰品 糖友也能清涼一夏

  營養師表示,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只要掌握含醣食物與份量概念,就能放心享受夏日冰品而不讓血糖失控。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控制血糖不是不能吃冰,而是要吃對、吃巧!」門諾醫院營養師陳淑珠2日在糖尿病友會中表示,6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水果與乳品都含醣,需留意攝取量。例如糙米、南瓜、玉米、馬鈴薯雖看似蔬菜,其實屬於全穀類;若與主食同餐攝取,應一併納入醣類總量計算,以免血糖飆升。 至於水果方面,她建議每天攝取2份,每份約為1顆拳頭大小,並分開2餐食用,避免一次攝取過多。尤其2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盡量1餐吃1份,並建議可將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的點心。 針對冰品選擇,陳淑珠建議,像「仙草愛玉杏仁冰」這類無糖版本相對安心;若選擇紅豆芋頭冰,則需留意糖與醣類攝取,因紅豆與芋頭都屬於全穀雜糧類,應納入當餐主食計算,建議可減少飯量或與家人分食,避免攝取過量。 陳淑珠強調,熟紅豆50克、芋頭55克,大約等於吃了1/4碗飯;如果再加上糖漿或黑糖醬,就是會讓血糖飆升的高風險組合。 她鼓勵病友在家自製低糖冰品,如用仙草乾煮成仙草茶;愛玉籽搓揉成愛玉凍後,加檸檬汁做成檸檬愛玉;或者以茶葉水加鮮奶做成奶茶,鮮奶再搭配無糖豆漿用鮮奶的乳醣增加無糖豆漿的口感,營養又減糖,避免市售冰品高糖高熱量的陷阱。

Read More

每天有3.3人等不到器捐離世

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團隊攜器捐宣導布條登上玉山前峰,象徵推廣器官捐贈精神勇往直前,為等待移植的病人發聲。 (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全球面臨器官來源不足的嚴峻問題。截至6月,全台仍有超過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3.3人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失去生命。等候人數前3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眼角膜及肝臟。 台中慈濟醫院響應器官捐贈10週年推廣活動,醫院大廳器捐紀念牆旁設置器官捐贈宣導攤位,社服室社工師、器官捐贈協調師向大眾宣導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協助有意願的大德簽署器捐同意書,將愛心化為具體行動。 吳先生簽署器捐同意書,分享家人因意外接受大量輸血救回一命,感恩社會大眾的無私付出,他每年固定捐血,並認同器官捐贈的理念。而他的2個孩子在醫療領域工作,分別擔任護理師和藥師,一家人用行動實踐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透過器官捐贈幫助到需要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今年6月底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萬0171人,等於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重獲新生,見證器官捐贈帶來的生命奇蹟。 吳先生(左一)因家人在緊急時刻接受輸血而獲救,認同器官捐贈理念,簽署同意書希望將愛延續給更多人。(記者徐義雄攝) 該中心資料指出,台灣的器官移植醫療水準已達世界級標準,器官移植3年存活率約70~93%,5年存活率達5成以上,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 台中慈濟醫院社服室社工團隊以創新方式擴大宣導效果,社工室主任林怡嘉等3人登上玉山,在前峰拉起器捐布條推廣器官捐贈,展現醫護人員對推廣器官捐贈熱忱與決心。

Read More

20年來首見諾氏瘧自菲移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日公布,新增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年來首見「諾氏瘧」,即起提升菲律賓瘧疾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一級。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30多歲外國籍男性,6月上旬至菲律賓巴拉望島旅遊,自述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且於當地進行自然生態旅遊活動時曾被蚊子叮咬。 個案6月19日入境台灣前即出現頭痛、發燒、茶色尿、肌肉痛、嗜睡等症狀,6月25日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6月27日因呼吸困難、頭暈、少尿再次就醫,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諾氏瘧原蟲感染。個案目前住院治療中,由衛生單位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國內已20年未曾檢出境外移入諾氏瘧,羅一鈞指出,前次檢出為2005年的60多歲本國籍男性,同樣是到巴拉望島從事生態旅遊時遭蚊子叮咬,返台後發病確診。這次新增個案為歷年來第2例境外移入諾氏瘧。 諾氏瘧是流行於東南亞長尾獼猴和豬尾獼猴的瘧疾,由諾氏瘧原蟲引起,透過當地的瘧蚊傳播,2004年以來東南亞國家報告人類感染諾氏瘧原蟲案例逐漸增多,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越南、緬甸、印尼均有。 羅一鈞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除提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落實防蚊措施。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

Read More

脊萎納健保 成醫收治首例

  醫師吳博銘說,過去曾被視為無藥可醫的SMA,現有治療藥物問世並納入健保給付。成醫今年展開首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獲有效控制。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去年健保署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給付條件。成大醫院今年展開首例SMA患者13歲少女的治療,治療迄今4個多月病情獲得有效控制,運動功能明顯進步,患者坐姿更穩定、手腳活動能力提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顯著增強,對照顧者的依賴減少,信心也提升。 小兒神經科醫師吳博銘指出,SMA是一種罕見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會影響控制自主肌肉運動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漸進性的四肢肌肉無力萎縮、吞嚥異常,甚至因呼吸肌肉無力而影響生命。SMA過去曾被視為無藥可醫,如今隨著治療藥物問世、健保納入給付,提供更多改變的契機。他鼓勵尚未接受治療的病友積極就醫。 成醫為SMA病友打造完善的治療照護計畫,整合神經部、影像醫學部和復健部等專科資源合作,提供病友全方位支持。SMA藥物需經由腰椎穿刺注入脊髓腔,而患者常伴隨脊椎側彎,施打藥物技術難度高,影像醫學部醫師的專業可大幅提升注射精準度與舒適度。復健部醫師則根據患者狀況規劃個別化訓練,透過適當的復健訓練與定期功能評估,幫助患者強化肌力、恢復活動能力,進一步鞏固治療成效。整體照護流程緊密銜接,期望讓病友在治療之路上獲得最大支持,提升生活品質與自信心。 吳博銘說,SMA患者的治療與照護不易,目前國內具備SMA治療資源的醫療院所仍屬少數,成醫跨科團隊順利整合、啟動治療,提供患者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也在罕見疾病患者的照護上添一份助力。

Read More

含糖飲 早發性大腸癌禍首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醫界近年發出警訊,罹患大腸癌的年輕族群正在急遽增加,甚至已有20多歲患者確診晚期。醫師直指「含糖飲料」是早發性大腸癌激增的潛在推手。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預估,今年美國將有超過10萬人被診斷出大腸癌;其中,20~49歲的年輕患者比例持續攀升。與此同時,65歲以上年齡層的發生率卻出現下降,這項反差凸顯「大腸癌年輕化」已是不容忽視的趨勢。 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發表〈為何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一文,引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針對303名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的調查發現,攝取高糖飲食與罹患早發性大腸癌之間呈現高度關聯。每天飲用2份以上含糖飲料(如含糖汽水、手搖飲)的民眾,罹癌風險增加逾2.18倍;即便每天只喝1杯,風險也上升16%。若從青少年時期(13~18歲)開始天天喝含糖飲,罹癌風險更暴增32%。 長期以來,紅肉與加工食品常被視為大腸癌的風險來源。但該研究顯示,含糖飲料對年輕人健康的影響更為直接、顯著。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指出,63%的美國成年人每天至少喝1杯含糖飲品。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可能解釋,為何美國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自2011年起每年平均上升約3%。 黃軒提醒,許多年輕患者在確診時已為大腸癌晚期,甚至擴散至肝、肺等器官,錯失黃金治療期。呼籲民眾應及早改變飲食行為,減少含糖飲料攝取,以天然無糖茶、水或自製低糖果昔替代,為腸道健康與長遠人生加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