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崑大推動節能 連三年獲節能標竿獎

崑大節能診斷服務績優,榮獲台南市一一0環境教育單位「節能標竿獎」,總務長洪文港(左)與電機系副教授王瑋民合影。 (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節能診斷服務中心(EDC)積極投入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節能服務,更與台南市政府合作,參與台南市節電大聯盟活動,執行績效佳,榮獲台南市政府一一0績優環保志義工及環境教育單位「節能標竿獎」,這也是該校連續三年獲得此獎項。 崑大EDC於一0五年由經濟部能源局輔導設置,為全國最先設立EDC的私立技職校院,目前由電機系副教授王瑋民負責,搭配學校設備及專業師資,結合學校專題製作及校外服務課程,並提供鄰近中小能源用戶節能診斷,強化學校與業界的互動。 王瑋民表示,崑大EDC致力於學校USR節能服務,像是參與台南市環保局節電大聯盟計畫,輔導對象為台南大飯店及國泰人壽等;另參與台南市府節能輔導團隊,輔導環保局善化清潔隊、台南智慧交通中心、台南市政府永華大樓、下營區公所等;為中小能源用戶執行節能診斷服務,提供一般環境照度、溫濕度及紅外線檢測,主要還利用專業電力分析儀,即時量測照明、空調、空壓、馬達等設備耗電狀態,有效即時獲得節電建議參數。 除USR節能服務外,崑大校園內也落實節能減碳政策,包含校園照明全面汰換為LED節能燈具,同時增設智慧啟閉控制開關、宿舍熱水裝設熱泵系統及老舊中央空調汰換等,一0九年九月也於教研大樓電梯加裝電力回生裝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各項節電成效皆顯著。 崑大EDC參與節電大聯盟,協同專家團隊輔導台南地區其他用電大戶,提供相關建議讓資源共享,也回饋社會,執行效益受肯定,榮獲全國僅七單位獲獎的台南市一一0績優環境教育單位節能標竿獎。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宗教〉左鎮噶瑪噶居寺 建廟傳奇

台南市左鎮區噶瑪噶居寺如一座佛教藝術博物館。 (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左鎮噶瑪噶居寺是座藏傳佛寺,也是一座佛教藝術博物館,此寺是由當年僅27歲的洛本天津仁波切發願所建;仁波切表示,當兵期滿,正巧當時尼泊爾和印度的喇嘛和仁波切奔向各地弘法,當年在中華日報看到相關報導就前往重慶寺參與,並與佛結緣。 民國75年噶瑪噶瑪寺啟建,77年仁波切剃度出家,80年被夏瑪巴仁波切所認證,在印度錫金隆德寺,舉行坐床大典。後來仁波切回到西藏祖普寺尋根朝聖,前世的弟子已垂垂老矣,他到了前世閉關的關房,看到曾在夢裡的小屋,真如隔世。自此他許下推動「藏密在台生根」的弘法文化工程,同時創辦「蔣揚慈善基金會」等利生機構,實踐佛陀慈悲精神。 左鎮噶瑪噶居寺如一座佛教藝術博物館。(記者張淑娟攝) 仁波切說從小對奇怪的事就很感興趣,幼時在廟埕長大,還曾去拔過大道公的鬍子,只想知道神像會不會有感覺;當兵回來之後,在那個年代,正當達賴喇嘛逃到印度,陸續有印度和尼泊爾的仁波切,向世界擴散,同時也陸續來台,他也在因緣下在台南故鄉的重慶寺見到了仁波切,雖聽不懂但聲音熟悉又喜歡,他當下很有志氣的發願蓋一座廟,並向虛空禱告。 當時夢見自己在爬山,不慎掉下來,看到3尊佛祖拉手救了他,一道光由東方照進來,因此他由一路向東到左鎮,尋到了現在噶瑪噶居寺所在地,當初連廿萬元訂金都不知在哪?竟向地主允諾買地,如今一切圓滿,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洛本天津仁波切許下推動「藏密在台生根」的弘法文化工程。(記者張淑娟攝) 仁波切指出,物質和精神缺一不可,如同鳥的雙翅缺一不可,所以得先讓眾生都有飯吃,才能有精神來聞佛修行,蔣揚的創辦,就是為了利益眾生。

Read More

〈生活休閒〉松山路巷弄粄條 饕客聞香來

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巷弄內美濃粄條開業已四十年。 (記者王超群攝) 信義區算台北市首善之區,能在這裡的巷弄中立足,歷久不衰,還能讓地方民代背書,位在松山路四六五巷一號的美濃粄條,要算是老字號的佼佼者。 營業時間週一到週六上午六時到下午七時,週日上午六時到下午三時,也許營業時間長,正是地方議員經常到訪,在走訪基層時順路果腹的理由和吸力。 和老闆說起有議員在臉書上推荐,老闆和老闆娘樂得合不攏嘴,連聲說「他(議員)常常來呀!」順手一指,就是議員最愛的座位。意思是,議員來了就喜愛坐這裡。 開業四十多年,油蔥香味滿蓋加上Q彈意麵,吃完還會想再吃!配上古早味的小菜及傳統餛飩湯在天氣冷的時候絕配。 在地美食當然要行家才知。不過,原物料上漲,小吃的吃食也不像早年那樣銅板價了,像這樣一頓有嘴邊肉,一碗青菜湯,再加乾粄條,要價一百六十元。 現在健身風氣漸盛,早年大家為維持體態,往往靠節食來減脂,如今則拜健身網紅不斷鼓吹,很多年輕人每餐飯都重視蛋白質的攝取。即使到小店吃,也圖個無肉不歡。美濃粄條搭上嘴邊肉,薑絲細細佐沾醬,還有什麼美味比這樣的平民美食更容易入口呢! 小店的門面不張揚,也沒有明顯的招牌,不過靠著口耳相傳,街坊和遠道而來尋找傳統美味的食客,也時常絡繹不絕。                 (記者王超群)

Read More

〈宗教〉古韻銅爐 水沉觀音 珍寶入地宮

信徒代表及捐贈者雙手捧持具歷史性、時代性的珍寶送入地宮。 (人間社提供)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佛光山2022年地宮珍寶入宮暨百萬心經入法身法會,3月3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菩提廣場舉行;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吳欽杉、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李永恒,以及高雄市立法委員林岱樺、高雄市議員、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及大樹區區長與各里里長等,近2000人觀禮。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智慧願心,建造48座位於佛塔正中央的地宮,供後世見證當代文明及珍貴文物;2011年佛館開館以來,舉辦第11次盛會,目前珍藏文物已存放28個地宮,共6265件,本次入宮文物計250件,存放第29至第30個地宮,預計10年後圓滿所有地宮文物入藏。 今年特別入藏文物有星雲大師將信徒張玉華供養的「梅花鹿香爐」捐給地宮收藏,此為中國銅爐工藝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巧生,遵循傳統「宣德爐」技藝所製作的古韻銅爐,由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招明護送。 陳學明捐贈珍藏的「水沉觀音菩薩像」,由心保和尚護送;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李又寧捐贈「漢白玉觀世音菩薩像」;黃憶人、陳慈萱伉儷捐「手工雕刻琥珀十八羅漢首」;林登隆贈「手雕自在如意佛手」等文物,未來世人都可在佛館地宮還原館倒數,期待每1百年地宮開啟,世代傳承見證歷史。 慧傳法師鳴鑼3響後,護送地宮珍寶的獻供、捧寶隊伍陸續由成佛大道啟程,心保和尚、退居和尚心培和尚、副住持慧倫法師和慧昭法師,以及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主法,因全球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心保和尚特別帶領大眾恭讀星雲大師〈為世界和平祈願文〉,祈願全球消災免難,兵戈永息;接著80位法師於主塔,以虔誠尊敬心接力傳遞,恭送百萬《心經》入塔剎藏經閣永存,今年百萬《心經》入法身計3萬2千份,截至目前入塔的《心經》共40萬份,祈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心保和尚為眾開示,讚歎大家對珍寶能喜捨布施,願意發願抄寫《心經》,才能成就今日殊勝因緣,人天歡喜;《心經》闡述佛教般若思想,也就是解脫的理念,大家想要度一切苦厄,想要心無罣礙,就必須照見五蘊皆空,世間雖然有,但是無常,如同幻化,世間本來如此。透過《心經》闡述,讓大家放下萬緣,解脫自在,故稱「般若為諸佛之母」,百萬《心經》入法身,代表要將佛法的般若智慧進入自心,願大眾增福增慧。

Read More

魏廷宸熱愛刺繡 學習不放假

南應大美術系魏廷宸(右)加入刺繡研發中心團隊,從學生變成刺繡小老師,堅定工藝傳承使命,榮獲教育部USR最佳亮點故事獎。 (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應用科大全球刺繡研發中心執行「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加入團隊的美術系七技六年級學生魏廷宸,從大一到大三堅定工藝傳承使命的刺繡小達人故事,在教育部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計畫亮點故事」中,榮獲「最佳亮點故事獎」。 南應大刺繡研發中心主任廖元民表示,帶領團隊執行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計畫,旨在落實產業人才培育,文化永續傳承,參加教育部USR線上博覽會計畫亮點故事,在二0四件計畫投稿中,榮獲最佳亮點故事獎,為三十六件獲獎計畫之一。 該亮點故事獎,主要講述南應大美術系七技六年級學生魏廷宸,從四年級開始修讀刺繡研發中心開設的傳統刺繡課程,中心老師問他為什麼對刺繡感興趣?其回答因常在廟裡看到刺繡,覺得傳統刺繡工藝很厲害,剛好在學校佈告欄看到中心的傳單,發現學校竟然有開設刺繡課程便報名。 在刺繡中心,總會看見魏廷宸揹著各式美術課程用具來上中心開設的傳統、日本、機械、立體刺繡等課程,默默努力學習,甚至利用暑假與寒假每天到中心做刺繡,下午再回家做美術作業,因為他認真學習的態度,和風雨無阻的熱忱,慢慢的他從學生的角色變成固定課程班底。 最後魏廷宸也變成中心的工讀生,從學生變成小老師,透過大手帶小手活動協助中心辦理的國中、小體驗活動,讓傳承向下扎根。南應大更冀望能夠培訓更多優秀的孩子,讓學生帶領更小的孩子將這項傳統工藝傳承下去永續發展。 廖元民表示,「傳承」其實不是口頭說說就好,而是要融入生活打動人心,南應大的傳承工藝之路,才正要在這片土地上發芽茁壯,透過大手帶小手的理念將刺繡技藝傳承下去。南應大USR計畫培育產業所需人才,提升年輕學子對於刺繡文化學習認知,攜手推廣刺繡美學。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社論〉停電不缺電 只是蔡政府自欺欺人

本月一日上午,蔡英文與八大工商團體代表會晤時才表示,政府將維持供電穩定,但三日就發生全台大停電。(取自總統府網站) 在蔡總統保證穩定供電不到兩天,台灣再度發生無預警大停電,五百五十二萬用戶受到影響,損失估計超過百億。此次全台大停電不僅再次暴露台電的營運管理問題,也顯示蔡總統不缺電的承諾根本就是空頭支票,更證明民進黨的能源政策經不起考驗。 台灣的電力系統以往管理嚴格,很少發生嚴重事故。但蔡英文上台後,重大停電事件頻傳。二0一七年的八一五大停電,導致全台五百九十二萬用戶受到影響,財產損失數億元;去年五月十三日停電,約四百一十五萬用戶受到影響,台電損失四點七億元。四天之後,再度緊急分區停電,影響約二百萬戶,損失一點一億元。 本月一日上午,蔡英文與八大工商團體代表會晤時才表示,政府將維持供電穩定。沒想到下午新竹科學園區就發生大規模電力壓降事件,不但影響多家大廠,周遭區域也出現跳電。更諷刺的是,兩天之後,由於興達電場開關場事故,半導體、光電、石化、鋼鐵等產業嚴重受創;全台六十二座工業區,其中四十八座受到波及,科技園區五百二十一家廠商停電,且部分用戶停電長達十二小時,堪稱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停電事故。 按照官方說法,這四次大停電幾乎都與人為疏失及電網故障有關,而非供電不足所致。從台電公布的數據看來,從二0二一年到二0二七年,將可達成備用容量率百分之十五、備載容量率百分之十的目標,似乎也供電無虞。然而,頻繁的大規模停電證明只要出現意外,就算維持一定程度的備載容量,台灣仍然會停電,也就是台灣在一切都正常的狀況下縱使不缺電,但只要人為疏失、甚至一隻白鼻心,都會導致大規模停電。 舉例來說,去年的五一三停電事件,當天備轉容量率為百分之十點零一,也就是當天最大發電能力應該比全國用電尖峰還多出三百六十七萬瓩;而興達電廠發電量僅占全台發電量的百分之三點八八,總發電量不過二百二十萬瓩,就算四部機組全部當機,也應該綽綽有餘,為什麼還會停電、限電?這次的情況亦復如此,當天備轉容量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四點六一,就算興達電廠九部機組都出問題,電力也應當十分充裕,為什麼還會出現長達十二小時的停電? 說穿了,早有專家質疑台電為了營造電力供應充裕的假象,備轉容量一直在灌水,就像這次台電宣稱備轉容量率百分之二十四點六一,若扣除光電、風電,實際不到一成;再加上為了符合「政治正確」,台電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但無論太陽能或風能,都要看天吃飯,既不穩定,也無法成為基載電力。這也就是看來台灣不缺電,但只要出點意外就會停電的重要因素。 另外,脆弱的「管網輸儲」基礎建設,導致缺乏緊急應變與抗災能力,一直是台灣電力系統的老問題,從林全當行政院長時就提出強化電網韌性的計畫,但歷經賴清德和蘇貞昌兩位院長,電網仍舊不穩定,蔡英文也還在「對既有的電網設計進行總體檢,並加速進行必要的重新規劃和調整」,可見蔡政府明知問題癥結,卻不當成施政最優先目標。這當然是供電不穩定的關鍵。 總之,民進黨政府用不缺電來規避能源政策失衡、電力供應不穩的過失,縱能推卸責任於一時,卻掩蓋不了頻頻停電的狀況。而且,事實將會證明,台灣究竟缺不缺電?

Read More

新市地瓜裂果 符救助標準

新市區的地瓜大量裂果,損失慘重,農政單位前往現場勘查損失情形。 (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吳孟珉、翁聖權∕綜合報導 新市區近期採收的地瓜(甘藷)嚴重裂果,廠商收購量不若去年一半,農民苦不堪言,市府農業局六日邀集農糧署、嘉義農試所前往田區現場開挖,發現裂果超過三成以上,有些地瓜田甚至收成量只剩兩成,初步判定符合災害救助標準,將通報農委會啟動救助。 嘉義農試所賴永昌博士表示,造成地瓜的裂果,主要是吸收過多水分,天氣暖和後就爆裂,研判應與日前連續下雨,雨後天氣變暖,才會造成地瓜大量裂果。   勘查小組前往受災農田勘查後,發現甘藷裂果情形相當嚴重。(農業局提供) 新市地瓜農五日反映採收的地瓜裂果嚴重,收成量不到去年一半,包括市議員陳碧、立委陳亭妃、市長黃偉哲及新市區長譚乃澄、市府農業局獲悉農損災情後,都及時向農委會農糧署通報。   受天候影響地瓜收成對半砍,立委陳亭妃及議員陳碧玉為農民爭取災損。(陳亭妃提供) 六日上午十點,包括農業局農務科長許文耀、新市區長譚乃澄、市議員陳碧玉、農糧署及賴永昌等一行人,前往新市區大營里、港墘里及永就里的地瓜田現場開挖了解地瓜受損情況。 勘查現場,每塊田區都找三處地點,開挖兩米二以了解受損情況,發現裂果確實嚴重,每個地點好的地瓜都不到四公斤,裂果的都有七、八公斤,有的甚至裂果超過七成,平均下來至少都有三成以上的損失。 由於新市區地瓜種植面積近三百公頃,經多點現勘後發現地瓜裂果是全面性,初步判定已經符合天然災害救助標準,但有些農民已經採收完成,擔心無法獲得補助。   新市區的地瓜大量裂果,損失慘重,農政單位前往現場勘查損失情形。(記者林相如攝) 農業局長李建裕表示,依據天然災害救助標準,地瓜每公頃救助金為兩萬四千元。農民若有災損,請向土地所在地公所通報,俾利加速勘災作業,協助農民早日復耕生產,維護農民權益。 陳亭妃表示,好幾個縣市農作物傳出災損狀況,希望中央與地方會勘與救助的動作要加快。

Read More

〈生活休閒〉阿嬤巧手灌大腸 再現庶民美食

李靜(右)和黃阿英(左)兩個好朋友常在一起研究好吃料理,默契無間,也是著名的美食阿嬤。(記者楊淑芬) 糯米大腸是民間美食,美味無比,但工序繁複,需要有人手相助,才不會太辛苦,高雄永安著名的美食阿嬤李靜和黃阿英趁著天氣大好,2人相約一起來灌大腸,談談笑笑,為兒子孫兒們儲備美食。 灌大腸最重要的要先買一付上好的大腸,很早就吩咐豬販留下一整副大腸,清洗大腸非常重要,要徹底清洗乾淨,才不會有味道,而且讓腸衣清脆好吃;要先翻面把大腸內的肥油一一剪除,再翻回來,依序用麵粉、檸檬、啤酒,一次一次的清洗,最後的清洗程序是用大把鹽巴徹底洗過,鹽巴會去除前面的味道,並且讓腸衣清脆好吃,全部清洗乾淨,再依個人喜好切成15公分左右的長度。 大腸內的餡料有糯米、花生、芋頭;花生比較麻煩,不易熟爛,最好前一天就先泡水,並且以快鍋燉過,確保會煮爛;爆香料則有紅蔥頭、蝦米,細火先爆,待香味四溢,再加上絞肉、芋頭丁,以小火慢炒,最後放進糯米、花生翻炒,再以適度的胡椒、五香、鹽巴調味,這鍋餡料還未放進大腸,就已經香味傳千里。 李靜和黃阿英2人長期一起工作,默契十足,2人分執腸衣兩端,黃阿英負責把餡料放進大腸,李靜把整條大腸推勻,並且把2頭的腸衣往內塞,避免餡料外洩;過程如果大腸腸衣破掉,則以牙籤快速縫補,大腸腸衣在清洗過程,或是放餡料時,很容易破裂,先以牙籤縫起來,放到沸水中去煮時,腸衣會收縮,餡料就不會掉出來。灌好的大腸一條一條,潔白肥美,像冬眠的蠶寶寶。 剛灌好的糯米大腸,白白胖胖,像一隻蠶寶寶。(記者楊淑芬攝) 煮一鍋熱水,待水沸,一一放進大腸,略略翻動,避免黏在鍋底,大火滾過後,再以小火慢煮,大腸特有的香味已經浮現,小火慢煮整整一個小時才可以熄火,熄火後再悶15分鐘,才會確保全部熟透。 趁熱切盤,再佐以蒜頭醬油,這樣的美味會令人記憶一生啊。 待大腸涼透,李靜教導孩子們,分開包裝,幾條分包冷凍,食用時先解凍,切片油煎兩面金黃,一樣美味重現,一個上午的努力,就把美食珍藏起來了。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副刊〉醫生 今晚我要看「擔心」

文/吳坤峰 圖/吳恩宇 垂陽路上的一間皮膚科診所,那晚開診一小時後,診所櫃台前等掛號的人們,排成一條貪吃蛇的隊伍,彎曲回轉,終究,門內放不下它的身子,它扭出了門外,攤上了人行道。 我位於蛇的咽喉處,在室內,櫃台旁,算算再等四人就掛到號,但心中卻忐忑不安,因為這條蛇正在一點一滴吞噬自己。九月,防疫要求安全人距,室內需1.5公尺,看自己前後,排隊的人幹麻把彼此靠得那麼近,彷彿覺得靠近些掛號時間就縮短些,人與人距離不足五十公分。寬慰的,至少大家都戴好口罩,至少嘉義市相較北部的安全,沒事。 要看診的不是我,是小兒。幾日前,他阿姨驚見他腰身上那微小的青青胎記(我叫它小青),從小照料他的姨,便擔起了心。對他說「請爸媽帶你去看醫生」。 偶有新聞報導,人身上忽然多了一顆誌或是胎記變大、變深,就要小心體內的病變,可能是五臟六腑捎來的地獄訊息。 過了幾天,兒子仍沒動靜,姨的心挑著扁擔,上上下下,失眠了。姨只好告知我們她的擔心,要做父母的我們帶兒子去看醫生。 看著兒子腰子上的小青,我記得好像是他出生時已存在,床母做的記號,有點像胎記,這胎記雲淡風輕般幽微,小小幾絲,不明顯。12年了,我覺得小青看來還是老樣子。不過親人擔心,今晚我請兒子走一趟診所,給醫生看看!兒子受不了我們的大驚小怪,不耐說著:「幹麼看醫生。就說,只是一個小小烏青。」其實小青長得很清秀、嫩綠的臉不黑。 「姨說感覺它變大了。我長大了,身上的這烏青不就跟著變大。」聽來合情合理。但生命的走向,有時是不適用理性的邏輯判斷的,這樣的一絲想法及姨的擔心,說服了我。 「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為什麼你們不相信我。」 診間的門開開合合,好不容易輪到我們。待兒子坐上診療椅,醫生問要看什麼? 兒子無語,看著醫生。對啊!要看什麼,我一時不知如何說起。小青靜靜臥在他腰上,無病無痛,不吵不鬧,那到底要看什麼?如何開口,才能避免醫師臉上跑出三條線。 實話實說。我說著阿姨的擔心,兒子露出他腰上的小青,醫生戴著單眼放大鏡筒,套在小青身上瞧,端詳一番,抬起頭道﹕「肉芽而已,沒事。」 「就這樣。」我問 「對,就這樣。」   醫生沒事要說,我不知要說什麼,場子有點尷尬,我們以迅電不及掩耳的腳步,退出了診間。 整個看診不到一分鐘。出了診間,回過神,忘了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我將面前的門又打開,探頭問。醫生見我的尷尬,給了我溫暖的回答,「不然開個擦臉的藥」,不過還是忍不住說:「不擔心他臉上那些豆豆,反而擔心身上那胎記」。我報以禮貌性的微笑,心滿意足答,「好啊!」 有時來診所掛診,不為那身上的病痛,而是心中那挑事的擔子,「擔心」了。 若能把事有個圓滿,使愛你及你愛的人安心,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擔心時,使點力將擔子裡的事安穩落地;擔心時,試著診斷找藥方,去除事症,心中沒事,也就不擔心。

Read More

左鎮首家超商 今年暑假開張

左鎮區農會常務監事李茂昌報佳音,左鎮首座超商動工了。(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台南偏鄉左鎮區即將有區內第一家超商。左鎮區農會常務監事李茂昌表示,今年暑假可望落成,未來將由農會租用來經營,與左鎮驛站相輔相成,吸引更多遊客駐足並認識左鎮的農特產品。 李茂昌表示,左鎮早期是山區的重要農產品市集所在,隨著東西向快速道路和外環道啟用而式微,如今左鎮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觀光發展前景看好,但商店太少,超商一直是全區民居的盼望。 台廿線左鎮段有化石館、藏傳佛教噶瑪噶居寺,再加上左鎮鄰近的山上區有花園水道博物館、新化區有老街等,讓台廿線每逢假日就湧入車潮人潮,但台廿線左鎮段卻沒有一家超商。 李茂昌表示,左鎮的超商已動工了,今年暑假可望落成,設計的外觀相當特別,未來與左鎮驛站互為芳鄰、相輔相成,超商也將由農會租用來經營,預期將可吸引更多路過的遊客停駐,同時帶動左鎮驛站的商機,讓大家更認識左鎮的農特產品。 對於左鎮將有第一家超商,學校學生也相當期待,認為有超商就意味著左鎮的發展又向前一大步。左鎮國小表示,有超商進駐對左鎮而言是件好消息,希望地方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學校景觀、著重科技和雙語的教學特色,可希望車程僅半小時的南科家長,將左鎮國小納為子弟就學的考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