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郵局發起捐熱血郵愛心活動號召全民助醫療

新竹郵局局長吳進益(捐血者)身心士卒挽袖捐血,提升血庫安全存量。(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響應社會公益,支持醫療用血需求,新竹郵局與台灣郵政協會攜手合作,發起「捐熱血,郵愛心」活動,邀請全民一同挽袖捐出熱血,助人助己。首場十一日於成功路停車場登場。 新竹郵局局長吳進益表示,捐血是一件簡單卻意義重大的事,除了能幫助急需血液的病患,還能促進捐血者自身的健康。中華郵政長期致力於公益活動,期盼透過此次捐血活動,帶動更多人一同響應,發揮「捐血一袋,救一家庭」的精神,並將這股正能量傳遞給社會。 廿一日也將於竹北愛心樓、廿二日竹東一銀前、廿六日竹北愛心樓,每日早上九點開始,期待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共同傳遞愛心。

Read More

颱風楊柳來勢洶洶 新北水利局全力戒備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因應楊柳颱風恐侵台,新北市府水利局十一日要求各區公所及相關單位針對易積淹水點,及溝渠、箱涵、下水道等巡查清淤作業,並啟動各區低地排水設施檢查、二處破堤施工查核、十九處河道內施工案件及八處分洪道檢查,以確保安全。水利局亦啟動移動式抽水機調度預佈、滯洪池降低水位,嚴陣以待、提早應變。 水利局指出,目前轄管八十九台移動式抽水機、八一三座水門、八十四座抽水站共三四一台抽水機組皆已完成功能測試,狀況正常;十八座橫移門檢查也全數完成檢查整備,後續視颱風動態、河川水位變化,若達必要條件經公告後將進行必要之啟閉操作及高灘地進出管制。 另已完成十座公共透水保水設施排空作業,以保持最大儲水空間,內部透過抽水站預抽機制與「新北市智慧防汛平台系統」即時掌握水情,外部則結合新北市首創的「偵水志工」機制,有效強化並落實整體防汛整備。 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將針對地勢低窪、易積水處將於颱風來襲前完成大、中及小型移動式抽水機組計廿七處廿九台佈設,並於分洪道、各區低地排水設施進行自主檢查。同時備有足夠數量之砂包,提供臨時搶險及區公所領取使用。

Read More

車禍骨折 電腦斷層揪早期肺腺癌

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肺部邊緣0.9公分的肺結節陰影(紅圈處)。(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車禍林姓男子因嚴重胸部創傷,緊急送至光田綜合醫院急診,經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多處肋骨錯位骨折,且伴隨明顯胸腔積血,醫師建議進行手術以清除血塊與骨折復位固定。沒想到,就在醫師與影像醫學科團隊仔細檢視電腦斷層時,意外發現林姓男肺部邊緣出現一處僅0.9公分的肺結節陰影,高度懷疑是早期肺腺癌。就這樣,讓這個原本可能潛伏多年、毫無症狀的病灶,因車禍而被提早發現。 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紀寰建議利用這次機會,直接切除可疑肺病灶,爭取最佳治療時機。手術順利完成後,病理報告證實為「肺腺癌」。所幸是顆小於1公分的早期腫瘤。 陳紀寰指出,該名患者屬於肺癌最早期的第1期,是所有肺癌分期中最輕微、預後最好的階段,不僅幾乎無症狀,治癒率極高。也正因為發現得早,處理及時,術後無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目前恢復良好,僅需定期追蹤觀察。 陳紀寰坦言,這類情況相當少見,若不是這場車禍促使就醫,恐怕要等到腫瘤擴大、侵犯到周邊血管神經或其他重要結構時,才出現症狀,但屆時也已錯過治療黃金期。 他說明,肺腺癌是目前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偏好生長在肺部邊緣,由於位置較靠外側,初期不易侵犯位置較內側的氣管、神經或血管,因此多數患者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可能在體內「無聲無息」潛伏多年,等到被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 在台灣「氣管、支氣管與肺癌」已連續蟬聯多年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1名,早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約9成,與晚期僅1至3成的存活率相比,差距極為懸殊。 陳紀寰提醒,光田綜合醫院將8月15日,在向上院區舉辦《呼吸的力量!肺癌防治到生活照護的全人健康行動》,活動將分享肺癌的預防與篩檢方式,幫助民眾守護健康。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膽結石

■陳俊銘 東方人的膽結石以總膽管結石和肝內結石較多,西方人以膽囊結石居多。據統計肝內結石的發生率約占所有膽石症的30-50%。 總膽管結石發生在肝管以下到十二指腸乳頭開口之間的膽管,肝內結石則發生於左右肝管以上的肝內膽管,發生的原因通常和細菌感染有關。通常,膽色素的排泄是在肝細胞中和葡萄糖結合成為水溶性的抱合體後,由膽汁經腸道排出;如果膽管遭細菌感染,細菌分泌的一種酵素增加,便會分解這種抱合體,游離出膽色素。總膽管和肝內結石便是游離的膽色素和鈣離子結合沉澱的結果。 在臨床上,這類結石病人常有先天性肝內膽管彎曲,或細菌感染後導致組織萎縮,使肝內膽管狹窄,增加結石沈澱的機會。如果胃腸常發炎,細菌可經門脈系統進入肝內或直接進入肝內膽管,容易形成膽管感染結石。膽囊和膽管的位置雖然相近,兩種結石的成分、發生率及預後卻迥然不同。膽囊通常以膽固醇結石為主,40歲以上,肥胖,生活富裕,女性較易發生。總膽管和肝內結石的成分主要是膽色素鈣,病人以鄉鎮及貧窮落後地區較多,男女無顯著差異。 總膽管及肝內結石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發燒和黃膽。膽囊結石的疼痛雖較嚴重,但很少發燒,黃膽也很輕微。不論總膽管或肝內結石,倘若膽管發生阻塞而未加以治療,很容易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嚴重則造成菌血症,急症須開刀和引流。 中醫治療膽結石以疏利肝膽氣機,清利濕熱,通竅活血,軟堅散結為主,方以紫胡疏肝湯,龍膽瀉干湯合菌陳蒿湯為主,加減化石草、黃芩,黃連,車前草,金錢草,佛手,乙金,丹參,赤芍,夏枯草,生白芍,甘草等。可時保養以加味逍遙散,通竅活血湯,茵陳五苓散加減化石草,陳皮等。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保持肝內膽管及總膽管通暢,膽汁排泄疏暢,就不會形成總膽管或肝內結石。控制飲食的質與量,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可預防膽囊結石的產生。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 30歲女痛到不能睡

中醫師林襄穎表示,王女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經中醫治療狀況有效改善,病患可減輕西藥用量。(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0歲王姓女子因兩手手指手腕疼痛,中西醫推拿針灸、復建或吃消炎止痛藥都無效,且病情愈來愈嚴重,甚至膝蓋腫痛、走路跛行,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檢查才得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約半年仍不見成效,常膝蓋痛到無法入眠,經天寶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診斷為「風濕交雜、寒熱交錯」體質,中藥治療1個月即改善,發炎指數大幅下降。 林襄穎表示,「膝蓋腫痛、走路跛行」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寫照。王女到風濕免疫科檢查,抽血發現類風濕因子高達655(正常值是20IU/ml以下);C反應蛋白1.42(正常值是1mg/dl以下);紅血球沉降速率42(正常值為20mm/hr以下)。3項發炎指數都非常高,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未見有效改善,常膝蓋痛到無法入眠,最後才尋求中醫治療。 林襄穎說,王女走路跛行,經診斷為「風濕交雜、寒熱交錯」體質,必須「去風勝濕、兼除寒熱」,因此採用忍冬藤、桑枝、羌活、防風、獨活、秦艽、牛膝、威靈仙等中藥治療,其中,忍冬藤、桑枝可疏通經絡;羌活、防風、獨活、秦艽可去風濕兼除寒熱;牛膝乃藥引引藥性到膝蓋;威靈仙可通行經絡去風濕。 王女服用中藥後,每個月抽血指數,可以明顯看到3個發炎指數不斷下降,類風濕因子從原先655下降至81.4;C反應蛋白從原先1.42恢復至完全正常 ;紅血球沉降速率從原先42恢復至完全正常。 風濕免疫科醫師認為王女病情有明顯改善,已囑咐減輕西藥藥量,經過中藥治療,她膝蓋痛完全恢復,夜間終於可入睡,白天自由行走,手指手腕也幾乎不痛。

Read More

子宮肌腺症 她尿液逆流腎水腫

中醫師林襄穎說,「氣滯血瘀」體質可採用「行氣化瘀」中藥,包括木香、烏藥、川楝子等,可改善經痛與腰痠背痛,預防腎水腫。(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子宮肌腺症常造成患者經痛,46歲陳姓女子因罹患子宮肌腺症,長期經痛,甚至伴隨解尿困難,檢查才知竟是腎水腫所致,經手術改善又復發,中醫調理好轉;天寶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提醒,若經痛伴隨腰痠背痛應提高警覺,尤其出現頻尿、夜尿、尿痛、解尿困難,甚至尿不出來,就得當心是否子宮肌腺症造成泌尿系統發生問題! 林襄穎表示,陳姓女子患有子宮肌腺症多年,經痛愈來愈嚴重,經痛而且伴隨腰痠背痛,出現解尿困難必須用力解尿、頻尿等等症狀,直到最後完全尿不出來,膀胱脹痛,只好掛急診使用導尿管導尿,她才知道事態嚴重。 陳女因為子宮肌腺症造成子宮腫大,進而沾粘壓迫輸尿管,尿液無法下達膀胱,反而往上逆流回腎臟,最後腎臟水腫所以才會腰痠背痛甚至尿不出來。婦產科為陳女安排手術,情況果然好了1年,1年後症狀再發,經痛和腰痠背痛,她怕又像上次那樣必須急診導尿,於是求助中醫治療。 林襄穎診察後發現陳女屬於中醫「氣滯血瘀」體質,因而採用「行氣化瘀」中藥,包括木香、烏藥、川楝子、香附、川芎、赤芍、牡丹皮等,果然經痛與腰痠背痛逐漸減輕,且小便十分順暢,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更重要的是,超音波顯示她的子宮不再繼續變大,腎臟也無水腫。 林襄穎呼籲女性患者,腰痠背痛不見得只是單純月經症候群,尤其子宮肌腺症若經痛伴隨腰痠背痛,甚至排尿困難,要快檢查治療,急性期可由婦產科處理,慢性期有中醫採用「行氣化瘀」中藥治療,可改善經痛與腰痠背痛,更可避免泌尿系統受損。

Read More

疏於保濕 16歲異膚患者皮膚苔癬化

醫師郭晏如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良好的治療計畫,也需落實日常皮膚保養,才能有效控制、穩定病情。(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炎炎夏日,對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來說更是一大挑戰。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雖難以根治,但透過合適的治療與細心的日常照護,仍能有效控制、穩定病情。 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醫師郭晏如表示,16歲的小文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面對高溫與課業壓力的雙重夾擊,她經常出現四肢彎曲處與頭頸部的紅腫搔癢,皮膚因長期搔抓逐漸變得粗厚,甚至出現苔蘚化現象。雖已接受健保生物製劑「杜避炎」注射治療,但因疏於日常保溼,回診時仍出現皮膚乾燥、泛紅等不適症狀。小文坦言「我不喜歡擦乳液,我不喜歡那種黏黏的感覺。」 郭晏如指出,臨床上會依病人病況,搭配紫外線照光治療法、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等方式進行治療,以達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的目標。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皮膚屏障本就較為脆弱,其中約3成病人更具「纖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皮膚保水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汗水、灰塵與過敏原刺激。若只倚賴藥物消炎,卻忽略修復皮膚屏障,就像滅火卻不修復重建基地(皮膚屏障),治療成效將大打折扣。 郭晏如建議,可選擇不含香精、酒精與色素的保溼乳液或乳霜,並養成每天塗抹2至3次的習慣,強化皮膚防護力、減少復發機率。同時,夏季應穿著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尼龍等刺激性材質,並於流汗後適時擦乾肌膚,降低刺激與搔癢感。醫療處置方面,除了生物製劑,臨床常見治療亦包括紫外線照光、免疫調節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等,可依病人病況個別評估、搭配使用。 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穩定控制需醫療與生活雙管齊下,病人應與醫師共同訂定治療目標,並落實日常護膚保養,才能降低急性發作風險。

Read More

適應性放射治療 臉頰肩頸大面積腫瘤 35次銳視刀縮小

57歲口腔癌第一期患者,去年起經銳視刀治療後,目前腫瘤體積已縮減到200立方公分,應用新型療法,不僅大幅提升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痊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7歲口腔癌第1期患者去年確診後,經手術清除癌細胞並恢復良好,去年底再發現嘴唇再出現0.5公分腫瘤,手術切除後持續追蹤,沒想到今年5月突然從左臉頰到肩頸處,長出約350立方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面積太大,手術風險高,因此先進行銳視刀適應性放射治療,1個半月進行了35次治療,最後腫瘤體積也縮減到200立方公分左右,後續再安排進行化療與手術,提高完整清除腫瘤的成功率。 「銳視刀」是結合放療化療共同治療的最新技術,童綜合醫院去年底起採用此尖端設備,累計超過200位患者的治療案例,不僅大幅提升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痊癒。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放射治療是一種使用高能放射線來縮小腫瘤、破壞癌細胞、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一個療程通常需要幾週的時間內進行多次放射線照射;隨著病情及每天的變化,腫瘤可能會發生位置或是大小的變化,造成治療劑量的不確定性,而這些變化需要隨著每次治療調整放射照射範圍,才能精準打擊腫瘤,保護正常器官。 童綜合醫院引進結合「治療」與「監測」的銳視刀,是結合放療化療共同治療的最新技術,被稱為最新的癌症剋星。(記者陳金龍攝) 葉啟源指出,「銳視刀」結合治療與監測的新型療法,擁有Hypersight技術,可以在短短6秒內擷取錐形束電腦斷層影像,並具有直接在影像上計算劑量的能力,搭載使用適應性放射治療的設備,精準聚焦輻射劑量於病灶,促使腫瘤受到最大殺傷力,不僅提高治療效果並縮減患者療程天數。 葉啟源說,患者在銳視刀治療機台上會再由新世代影像導航技術HyperSight進行掃描。這兩組影像會進行比較,以確定是否有任何變化。如果有變化,醫師會和物理師討論適時的調整治療計畫和放射劑量,這就是適應性放射治療,治療模式可適用於各種腫瘤。

Read More

疼痛/彎曲困難 嬤人工膝關節置換

醫師林宗志說,ROSA機械手臂可協助骨科醫師更精準執行每一項手術步驟。(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年近80歲的陳女士,數年前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接受左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然而右膝的病情也逐年惡化,直到最近幾乎無法彎曲、疼痛難耐,醫師運用ROSA機械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協助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擺脫長期膝蓋疼痛與無法彎曲的困擾,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部醫師林宗志指出,ROSA手術相較於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兩大明顯優勢。首先,不需要傳統術式的大腿骨髓內定位釘,可有效減少手術出血與術後大腿疼痛。其次,藉由術前與術中即時精密的測量與規劃,手術過程無需進行軟組織鬆解或額外切割,能保留更多原有組織,減少術後不適與縮短恢復時間。 醫師說,ROSA機械手臂可協助骨科醫師更精準執行每一項手術步驟,大幅提升手術準確度與一致性,也減少因個別操作差異帶來的術後風險。對病患而言,不僅手術過程更安全,術後也能更快下床活動、恢復行動力。以陳女士為例,手術隔天便能自行下床行走,甚至不需助行器支撐,讓她直呼「這次真的輕鬆太多!」 林宗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使關節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引起關節腫脹與疼痛,隨病情惡化更可能侵蝕軟骨與骨頭,造成關節變形與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膝關節炎患者若有長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情況,應盡早就醫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造成對稱性關節破壞,及早介入能延緩惡化,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Read More

戴護腰別忘運動 小心形成靠腰依賴症

護腰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台北榮總復健部醫師林威廷提醒,無論哪種護腰,都應短期使用,以免肌肉「失憶」,變成一個這輩子都非常依賴護腰的人。(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使腰痛成為常見的困擾,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威廷指出,許多人會選擇護腰來幫忙「撐腰」,但不建議長期穿戴,應規律運動來增強腰椎周圍肌肉,避免腰部肌肉萎縮,而產生「靠腰依賴症」。 食藥署提醒民眾,護腰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能在短期內幫助穩定腰部、緩解疼痛,特別是在急性腰痛發作、術後恢復期,或長時間搬提重物時,護腰就像是腰部的「靠山」,但護腰效果並非「戴上就有效」,其保護作用關鍵在於是否正確選購與適當使用,並搭配日常保健,才能避免產生「靠腰依賴症」 食藥署指出,護腰能對腰椎及腰部軟組織提供支撐和保護,建議在疼痛加劇或從事可能引起疼痛的動作時才使用,除非依醫師指示,否則不建議長期穿戴。 林威廷表示,除非是過度依賴護腰無法手術的長者、長時間勞務工作者因工作繁重等情況,才會建議考慮長時間配戴,否則都應短期使用,以免肌肉「失憶」導致核心肌群功能下降,變成非常依賴護腰的「靠腰依賴症」。 林威廷指出,至於使用時間長短應視症狀為主,沒有一定規定的時間,沒有症狀就不用配戴,重點是要從日常保健著手,包括增加脊椎穩定性、進行核心穩定訓練,尤其不要維持固定姿勢太久,像是久坐等,每20、30分鐘就應起來動一動。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民眾於休息時應取下護腰,並搭配規律運動,訓練腰部肌肉避免萎縮;如果出現發燒、下肢無力、體重下降、大小便失禁,嚴重疼痛也就是視覺類比量表大於7分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不能自行使用護腰處理症狀。 食藥署表示,使用護腰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產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