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治療 穩定精神病友情緒

園藝治療不僅能安定病友情緒,也有助於減緩藥物可能帶來的不適。(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榮精神日間病房為病友打造專屬的園藝治療空間,充分利用院區空地,帶領病友栽種地瓜葉等作物。透過澆水、施肥、照護植物到收成,病友們逐步重建自我效能感,在園藝過程中找回生活秩序。這些豐碩成果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病友在復原之路上開出的希望之芽。 嘉榮精神部病房護理長石玉玲表示,園藝治療是一種溫柔而有力的輔助療法,透過親手種植與記錄植物成長,不僅能幫助病友培養專注力、執行力與規律作息,更能促進心理調適與人際互動。在照顧植物的同時,也學會照顧自己。 石玉玲護理長說,有病友運用務農經驗,將咖啡渣等有機肥料混入土壤,成功改善原本貧瘠的土地,讓作物長得枝繁葉茂,甚至一度收成豐盛到有商家上門收購地瓜葉,帶來滿滿成就感。這些豐收成果也常被帶進烹飪課中,化作一道道佳餚,病友們共同享用,從播種到餐桌,體驗付出、收成與分享。 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醫師指出,園藝治療不僅能安定病友情緒,也有助於減緩藥物可能帶來的不適,同時促進肢體活動與手眼協調。嘉榮精神日間病房除了藥物治療外,更在週一至週五白天規劃多元課程,將醫療與生活照護緊密結合,包括職能訓練、團體治療、娛樂治療、園藝治療及社會化課程,讓病友在支持性的環境中依照自身特質逐步建立規律生活,並在日常中培養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能力,逐步邁向康復與回歸社會的目標。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院長陳正榮表示,園藝治療的價值不僅在於栽種植物,更在於過程中為病友播下信心與希望。

Read More

經皮靜脈雷射 改善睡眠品質

醫師陳貝強表示,經皮靜脈雷射透過特定波長的低能量雷射光波,經由皮膚照射在靜脈分布密集部位,進而活化血液循環,可有效改善睡眠。(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39歲女性長期睡眠狀況不佳,每次躺在床上都輾轉難眠,可能需要1-2小時才能入眠,但睡不到3、4個小時就會醒來,又需要花1-2小時後才能入睡,嚴重影響生活。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陳貝強主任,除了搭配藥物,也執行經皮靜脈雷射,經過約6次療程,改善睡眠,患者已經可以深層睡眠。 陳貝強表示,經皮靜脈雷射屬於非侵入性療法,透過特定波長的低能量雷射光波,經由皮膚照射在靜脈分布密集部位,進而活化血液循環、促進血球功能與細胞內的能量產生,並達到抗發炎與強化代謝作用。因為紅血球活化,攜氧量能力上升,改善缺氧的狀態,會讓身體比較放鬆,比較容易入睡。 陳貝強建議,改善睡眠須規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時間,建立大腦穩定的「生理時鐘」。睡前環境優化,房間保持安靜、昏暗、涼爽;睡前避免手機、平板等3c產品。睡前避免咖啡因、酒精、過度進食;若睡不著,不要一直躺在床上,可起來做放鬆活動,例如閱讀、聽輕音樂,避免形成「床=失眠」的負向連結。 另,可練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幫助交感神經降溫、副交感神經活化。同時,規律運動,建議白天有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游泳、瑜伽等,但避免睡前2小時劇烈運動。曬太陽也很重要,有助分泌血清素,晚上血清素轉為褪黑激素,讓睡眠更深沉。必要時依照醫囑輔助藥物。 此外,要檢查潛在疾病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可能憂鬱或焦慮:情緒困擾會直接影響睡眠,需要心理和藥物治療並行,或是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常見失眠或睡眠行為異常,需針對病因治療。 陳貝強提醒,經皮靜脈鐳射會增加身體代謝,一天至少2000cc,幫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及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治療前也要飲食,避免血糖過低,女性要避開經期。  

Read More

〈中華文薈〉關於詩:捕夢者

■楊渡 1、 馬蘇迪連續三天夢見他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先是父親、繼之妻子、兄弟。第四天,他夢見第二房妻子死了。她的眼睛像花朵,會在寒冷中變色,死前她的雙眸如兩顆熟透的黃燦燦的葡萄。馬蘇迪醒過來以後,到處請人詳夢,因為他並未娶第二房妻子。但沒有人能給他解答。他決定出發去找傳說中的捕夢者,也許他們可以推斷出夢中的含意。 有人告訴馬蘇迪,必須向東走,因為捕夢術源自哈札爾部族,當年這個部落曾居住在高加索的崇山峻嶺之中,那裡長滿烏黑的草。馬蘇迪於是拿著詩琴,沿海岸向東行走。直到有一天半夜,一個老頭兒把他叫醒,問他有沒有夢見過一個眼睛呈白葡萄酒的顏色,而眸子深處卻五光十色的女子。 「在寒冷中,他的眼睛會變顏色。像花朵一樣。」 「她死了。她死在我的夢裡,眼睛變成黃燦燦的葡萄。她是我的第二房妻子。」馬蘇迪回答。老者竟然大哭起來。他說,三年來,她的影像由一個人的夢,遷到另一個人的夢,他循著做夢者的足跡,步履艱難地追蹤到這裡,不料她竟然死了!馬蘇迪以為他就是找尋已久的捕夢者,才能這樣追蹤夢中的女子。不料老者回答說:「不是啊。我只是一個捕夢術的業餘愛好者。能由一個人的夢走入另一個夢的影像,只可能死在捕夢者的夢中。她走了數千里的路,只是為了死在你的夢中。你才是捕夢者!」 從此,馬蘇迪展開流浪的旅程,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捕夢術。 這個故事出自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Milorad Pavic’)的小說「哈札爾辭典」。 2、 我們是不是那個老者,為了尋找夢中的一個影像,千里追蹤,步履艱難?我們的愛與追尋,只是像老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愛情,找那個夢中的影像? 或者我們是馬蘇迪,為了了解夢中的含意,那生與死的迷團,五光十色的女子,展開生命的流浪之旅?在輪迴中,百劫不歸? 又或者,我們只是那夢中的眼睛會變幻顏色的女子,只活在另一個人的夢中,由一個人的夢飄向另一個夢,此生逝去之後,只是許多人夢中的影像? 你的眼睛晶瑩如露珠,而我只是妳眼中露珠的倒影? 我們存在過,或者未曾存在過? 3、 詩的寫作,像傳說中的捕夢術。我們追尋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影像,用音樂召喚出那些流動飄忽的愛情、父祖的感情、被沈埋的故事、現代的生活、因為壓抑而孤寂的靈魂、世紀末的祝福……。 為了準確,詩的寫作必須向難以傳達的地方冒險,找尋準確的文字與合適的聲音。尋找一個明白而清晰的調子,鮮明而俐落的形象,來表現古老而纏綿的情感,現代而迷離的生活,以及飄泊的勇敢與脆弱。在這種矛盾中,尋求平衡與和諧,就是詩藝的考驗。 暗夜傳燈人 4、 詩是個人秘密的花園。至少於我就是這樣。 平時,我們以某一種社會角色出現。人父、人子、採訪者、政論寫作者、有時是上班族。但在詩的國度裡,沒有人擁有特權,所有社會角色、意識形態、權力、利益、口號都失效,只有詩的創造,是唯一的真實。這個花園,只有自己才能種植出想像中的花朵,想望中的美。 然而,這個花園也只能生長在自己生活過的歷史與土地上。因而在波赫士的詩中,有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道的影子,古老的先祖翻越山巔的呢喃,孤寂的死亡;聶魯達的詩中,有智利人民的吶喊,愛的呼喚,土地的脈動。即使是愛情,也都是那土地的聲音,最動人的音樂。 這一本詩集《下一個世紀的星辰》中,讀者們將會發現,有台灣中部古老農村的生活形象,也有台北都會的側顏,更有傳統老街揉合著現代消費的模樣。但它的存在,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真實。一種矛盾的和諧,微妙的平衡。但它不是想表現生活的素描,也不是台北都會的模樣,而是一種內在的「調子」。 5、 這本詩集想追尋的,是一種「調子」,一種音樂,和對古老詩藝的追求。 如同許多評論者所說過的,詩的音樂性,在中國的傳統詩藝中,有非常光榮的傳統,是非常重要的質素。但現代詩的自由體裁,卻使人日漸遺忘音樂,遺忘為了表現悲傷,表現纏綿,表現殘酷,表現複雜,我們要尋找一種恰當的節奏、音調。它是一種內在旋律的尋找,也是詩藝艱難的過程與歡喜的所在。 詩人尋找字句。正如電影「永遠的一天」裡所描述的,詩人為了尋找一個字句,流浪於各地,甚至用錢買一個他未曾聽過的字句時,是如此辛苦。因為他想找的是傳達出這人生的矛盾與複雜、追尋與失落、悲傷與歡喜,生命的死亡與再生。他尋找字句,一個象徵,一個隱喻,或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動詞。詩人只是為了要像音樂家那樣,把準確的音符,放在適當的地方,去表現輕與重,高與低,沉與浮,甚至只是想追問一個字句的意義。但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呢? 為此,導演安哲洛甫洛斯讓電影裡的詩人在回憶與現實中糾纏,不斷追問「明天,什麼是明天?」 直到最後,他的死去的妻子回答他:「明天,就是比永遠多一天」。 這一本詩集,想呈現追尋的調子。 6、 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他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喜歡稱自己首先是一個讀者,然後才是詩人、作家,他願意用讀者的角色來看詩。所以他希望自己寫的詩,是可以了解的。晚年的詩也愈寫愈明白,但想達到的意義卻愈來愈深沉。 由讀者的角度出發,我也希望這一本詩集是可以了解,可以懂的,而不是一堆想像的堆砌,或者作者的獨白呢喃。  同樣的,由讀者的觀點,我希望可以介紹自己喜歡的音樂。 古老的歐洲有一「Celtic」民族,其音樂傳統古老而悠遠。現在,比較集中的遺留在愛爾蘭的音樂風格中。午夜聽聞,會彷彿沉侵在大霧中,前方是茫茫的海洋,霧氣濃如汁液,只有船行的微光、遠方的燈塔,在海面上的霧中渺渺閃爍。這時,安靜的深夜傳來遠遠的、由低沉而緩緩上升的船笛的聲音,悠長、遙遠,如古老的呼喚,如海洋的嘆息,如深沉的心跳節奏。 Celtic即是霧中傳來的笛聲……。 我期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捕捉到那樣的感覺。即使我知道,那是非常艱難的旅程。 因此我明白,詩人只是從一個人的夢流浪到另一個人的夢,我們只是夢中的影像,追蹤夢的捕夢者。  楊渡簡介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 1958年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紀實文學等,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其著作《未燒書》獲第34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首獎。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澎湖灣的荷蘭船》等十餘種。 最新出版:《大學的脊梁》、《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暗夜傳燈人》。

Read More

提升心理健康 擬設70處心衛中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統計顯示,自殺已重回前10名。專家3日指出,導致自殺常見的原因與無法處理急性壓力,或長期飽受精神疾患困擾等有關。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訓練人人都能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期強化國人心理韌性。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說,國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推估其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到2010年前後已攀升至25%,之後雖然逐漸下降,但仍然逾20%。 另,加上衛福部公布113年十大死因,自殺重回榜單,凸顯健康問題出現挑戰。而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已被國外證實,可以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是引進澳洲的「心理健康急救」方案,類似心理CPR,口訣為「傾、聽、給、鼓、勵」,透過12小時課程教導民眾,針對憂鬱、焦慮、精神病、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教導包括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疾病等狀況情境。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提醒,不是生病才開始治療,進步到要做到健康促進。國人心理韌性需要被關注,各地衛生所初期布建時,主要是照顧當地民眾生理健康,照顧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較慢。 因此,陳柏熹說,後續將推廣設置心理健康衛生中心,此次的心理急救方案也優先訓練心理健康衛生中心的人員,今年目標訓練200人,未來希望完成1500名的訓練,同時,也希望今年底之前,可以完成建置全台70處的心衛中心。(珍惜生命,請撥打1995。)

Read More

43歲男不菸酒 揪1.7公分肺結節

醫師吳晨宇說,判斷肺部病灶可能惡性與否,需評估尺寸大小、外觀及質地等多項因素。(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3歲陳先生無抽菸、喝酒習慣,因心律不整多次於醫院就診,轉診至成大醫院執行心臟燒灼手術時,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部一顆1.7公分的病灶。經胸腔外科評估後,陳先生接受胸腔鏡輔助左下肺節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確診為肺腺癌第1期,恢復良好,定期追蹤。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晨宇指出,肺癌為全球癌症死因首位,隨著治療的進步,肺癌存活率已有進步,但在台灣,肺癌仍連續多年高居癌症死因第一名。而肺癌死亡率主要與診斷期別相關,去年台灣衛福部統計,約一半個案確診時已第4期,5年存活率僅約1成,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則可大幅提高。 他說,隨著國內篩檢計畫的推動,越來越多個案在X光檢查無異常時,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腫瘤。判斷肺部病灶是否可能為惡性,不但依尺寸大小,評估外觀及質地也是重要依據,若病灶為實心結節,大於0.8公分且具有惡性特徵,可考慮直接手術或3個月內追蹤;若為非實心結節,一般稱作毛玻璃樣結節,因生長速度較慢,則不一定需要立即手術或密集檢查。 吳晨宇說,對於需要手術治療的病患,醫師會依個別狀況與病灶位置,提供不同手術方式,像針對小顆病灶,肺節切除術需要較精細的手術技巧,相較肺葉切除術可保留較多肺功能。成大醫院近年成立智能複合式手術室,能在麻醉後定位病灶再作切除,手術更為精準,也免除病患在清醒狀態執行定位的疼痛與不適,成醫亦致力發展微創手術,幾乎所有病患都可透過單孔胸腔鏡完成手術,相較傳統開胸或多孔胸腔鏡手術,傷口更小且術後恢復更快。 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包括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一般人則可考慮在45-50歲之間做一次LDCT檢查,若結果正常,每2-3年追蹤一次即可。

Read More

成功登大人 共譜青春大學首部曲

成功大學三日舉辦「第十五屆成功登大人」新鮮人成長營。(成大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三日舉辦「第十五屆成功登大人」新鮮人成長營,成大校長沈孟儒帶領主管歡迎新鮮人加入成大大家庭,並勉勵新生盡情學習享受大學生活,將此刻初來乍到的徬徨與不安,蛻變為在畢業典禮上對未來充滿希望且閃閃發亮的眼睛。 成大將於八日開學,為了歡迎今年三千二百多名新生的到來,本週登場的「成功登大人─新鮮人成長營」是專為大一新鮮人設計的精彩營隊。 三日活動集結創意、知識、娛樂,內容包含:講座、展覽、大型實境闖關及盛大的園遊會和晚會,由熱情的學長姐們帶領新生一起成為成大人,共譜青春難忘的大學首部曲。今年新推出的「成大新生體驗任務」,邀新生完成活動任務拿獎勵,除了及早探索自我職涯發展,也能在溫馨滿滿的校園陪伴中開展大學生活新旅程。 沈孟儒給予新生兩點重要的學習提醒,一是盡情學習享受大學生活,並且勇敢求助。他鼓勵新生深化專業知識並加強跨領域學習養成硬實力,接受生命教育與美感教育培養軟實力。同時,鼓勵新鮮人多結交朋友;若心情不好要勇敢說出來,勇於求助。人生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成大師長很願意提供協助。他期待猶如小樹苗的新生能成大好好學習,未來帶著成大人具有團隊合作、同理心以及韌性的三項重要特質貢獻社會。 成大迎新,延續陪伴服務的熱忱,去年推出即廣受好評的「成大新生支持辦公室」,今年推出專門為新生量身打造的「成大新生體驗任務」。盼藉由心理測驗、興趣與職場能力測驗引導大學新鮮人探索自我,並踴躍參與社團博覽會、圖書館導覽、UR大學部研究及金融理財等多元主題活動,廣泛認識校園。

Read More

小海葵魚遇上白海豚 用繪本說海洋故事 守護藍色家園

市府教育局舉辦「海洋科普繪本徵選比賽」,柳營國中、東陽國小獲獎。(市府教育局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市府教育局舉辦「海洋科普繪本徵選比賽」,以「永續海洋」為核心,鼓勵學生以文字與圖像創作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展現創造力與想像力。經過評選,東陽國小作品《藍色任務:第14號海洋村的行動》勇奪國小組特優;柳營國中作品《小白與小吉的海洋奇幻冒險》則獲得國中組優等,表現亮眼。 榮獲國小組特優的《藍色任務:第14號海洋村的行動》,由東陽國小師生共同創作,呼應SDGs第十四項「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作品以小海葵魚「小葵」的視角,帶領讀者面對油汙、塑膠、誤捕等海洋危機,並透過「藍色海洋重建聯盟」的行動,傳遞「從自己做起」的積極信念。 榮獲國中組優等的《小白與小吉的海洋奇幻冒險》,由柳營國中學生發想,以台灣特有的白海豚姊弟為主角,展開一場探索台灣海域及太平洋「海垃圾帶」的奇幻旅程。 故事觸及珊瑚白化、海洋垃圾與污染等嚴峻課題,並藉由角色對話引導讀者反思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作品不僅緊扣海洋議題,更提出具體改善方向,兼具教育深度與啟發性。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本次繪本徵選評選標準涵蓋主題設定、故事創意、版面構圖、內容知識正確性與文字表達流暢度,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展現了豐富想像力與多元視角,也深化對海洋議題的理解。這些原創作品兼具教育性、藝術性與科學性,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充分展現台南學子將在地關懷與全球視野緊密結合的教育成果。

Read More

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 華醫大教官施秝淇獲頒個人獎

中華醫事科大施秝淇教官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卓越,榮獲個人獎殊榮。(校方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一一四年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評選出爐,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施秝淇教官以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卓越,獲得個人獎殊榮,也是全國大專院校唯一獲此殊榮者,全校師生與有榮焉。 施秝淇教官對於獲此殊榮歸功於中華醫大長期深耕全民國防教育且成果斐然,為了能在校園推動國防教育,學校特別企劃「大手牽小手」活動,深入推廣防制藥物濫用宣導,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此外,中華醫事科大在全民國防課程與活動設計上也持續創新,推展多元教育模式,具體作為包括,推動全民國防週系列活動,安排多元體驗,讓師生近距離認識國軍,深化國防觀念。 課程中融入國防知識,並舉辦營區參訪、國軍裝備展示、特戰部隊降落傘體驗及海軍潛水裝備體驗,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國軍專業與使命。還與南部地區人才招募中心合作,定期舉辦招募活動,並於運動會、校慶園遊會設置國軍招募攤位,展示裝備,促進師生與國軍交流。 有感於台灣位處地震帶,以及每年均有不少颱風侵襲造成傷害,中華醫大的國防教育也安排舉辦校園複合式防災演練、國家防災日地震避難演練、防溺宣導等,強化師生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進一步提升全民防衛動員能量,並號召學生志工深入高中、國中、小學與幼兒園,以互動遊戲與有獎徵答方式,讓國防教育更貼近生活並向下扎根。

Read More

首爾國際發明展 南應大幼保師沈繻淯包辦金銀銅

南應大幼保系副教授師沈繻淯(左)跨域研發作品,在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金銀銅獎,向校長劉修祥呈現成果。(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幼保系副教授沈繻淯從幼兒生活到跨域研發作品,參加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一舉奪下金、銀、銅獎。 其中金牌獎作品具有可更換圖案之組合餐具,融合「通用設計」與「模組化思維」,餐具不僅具備日常功能,更能透過更換圖案,讓用餐化為一場學習、互動與想像的旅程,兼具趣味性與文化意涵,深獲評審青睞。 以「讓圖像動起來,讓故事立體化」為理念設計的作品「圖像輔助教具」,突破傳統幼兒教具的平面限制,結合光影、色彩與敘事結構,創造互動式學習體驗。作品兼具教育性與創造力,獲得銀牌肯定。 銅牌獎「腳踏車研發計畫」,由七位成員組成的跨領域團隊共同開發,設計兼顧創新與實用,並融合運動健康與生活便利,充分展現團隊合作能量。

Read More

越南2中學訪曾文農工交流

曾文農工舉辦「新住民國際交流」活動,歡迎越南二所中學師生到訪。(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國立曾文農工舉辦「新住民國際交流」活動,歡迎來自越南潘登流中學、達爾曼中學師生,透過台越雙語交流,讓學生加深文化理解,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曾農迎賓隊伍在校門口列隊,學生手持傳統藝術兵器引導貴賓入校。曾農校長謝旻淵則與越南師生握手致意。禮堂裡掛上「TWAIS×TLM&PDL 一一四年新住民國際交流校際互訪」雙語標題,並展示台越兩國國旗,越南師生帶來表演,展現對台灣文化的尊重。 曾文農工舉辦「新住民國際交流」活動,校長謝旻淵(中)與越南師生相互贈送紀念品,象徵友誼長存。(記者盧萍珊攝) 謝旻淵指出,校方已連續三年舉辦台越交流,持續打造多元共融的學習環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今年七月與胡志明市丁善禮中學舉辦英越語雙語國際生活營,體育班排球隊也曾前往胡志明市交流;另與日本京都農藝高校保持年度交流,展現長期國際教育合作成果。 謝旻淵與越南潘登流中學及達爾曼中學代表互贈紀念品,謝旻淵強調,國際交流深化師生對新住民文化的理解,期許未來持續與姊妹校合作,透過多元交流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國際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