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卿惠關懷將軍弱勢修繕戶

副市長趙卿惠(左五)關懷將軍區弱勢長者,並向協助修繕團隊致意。(將軍區公所提供) 記者黃文記、翁聖權∕綜合報導 副市長趙卿惠六日率員前往將軍區玉山里關懷弱勢修繕戶陳水和,並由參與公修繕的三民營造副總高義明說明修繕規劃。另,新營區公所針對住屋損毀慰助案件受理超過六千件,目前已核撥超過九成五,累積金額超過八千萬元。 將軍區公所表示,案主陳水和年逾六旬,因丹娜絲颱風期間屋瓦受強風吹落,由於案主無力自行修繕,經市府積極媒合,由桂田及三民營造伸出援手,協助完成屋頂修繕工程。 副市長趙卿惠六日偕同民政局長姜淋煌、參議方澤心、將軍區長許博森等人到場致贈中秋禮品、涼被等。 桂田、三民營造副總高義明指出,能參與此項公益修繕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希望能拋磚引玉,號召更多企業投入公益。 新營區長陳宏田帶領廠商協助認養弱勢戶。(公所提供) 另,丹娜絲風災造成許多房屋受損,新營區共有卅四戶弱勢家庭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協助媒合的愛心廠商認養,逐戶進場修繕,至今已經有廿二戶完成修繕,讓受災家庭得以儘早搬回安全住所。 新營公所指出,丹娜絲風災後,新營公所積極受理慰助申請與審查,並加速核發慰助金,針對住屋損毀慰助案件新營區受理超過六千件,目前已核撥超過九成五,累積金額超過八千萬元。同時,市府也特別重視轄內弱勢家庭住屋災損問題,結合各地廠商的愛心認養機制,一齊投入修繕。

Read More

追思故院長鄭良誠 新樓醫感念奉獻

新樓醫院於一九八五年重建,鄭良誠接任院長。 (資料照片)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新樓醫院重建首任院長鄭良誠於美西時間二0二五年八月十三日安息主懷,享年九十三歲。台南新樓醫院六日上午舉行追思紀念禮拜,由董事長宋信喜牧師主禮,除新樓醫護人員外,醫界與各方親友也現身追思,緬懷鄭良誠對南市醫療的貢獻。 新樓醫院於一九八五年重建為現代化醫療大樓,以因應近帶醫療需求,時年五十三歲的鄭良誠醫師毅然放下美國安穩的生活,回台接任新樓醫院院長一職。 新樓醫六日召開追思禮拜,特別彙集鄭良誠照片製作影片讓會眾一同回顧共事的時光。(新樓醫院提供) 鄭良誠在重建初期帶領僅有卅人的團隊,一手操持院內清潔到醫療業務,一步一腳印推動醫療團隊擴展、興建多棟院區。針對偏鄉、就醫不便地點,逐步建設安南診所、麻豆新樓醫院等,為新樓醫院打下堅實的醫療與教學體系。 鄭良誠於美西時間八月十三日下午兩點辭世。六日追思禮拜中,新樓院方邀請前董事長黃仁村、前院牧部主任冬聰凜及現任院長劉啟擧分享回憶。 記憶中的鄭良誠,不僅醫術精湛,更具宏觀視野與慈愛胸懷。總是謙卑正直、以身作則,陪伴並鼓舞團隊。院長夫婦更以親切幽默的生活態度融入醫院,留下無數溫暖身影。院長的兩位弟弟也先後加入耳鼻喉科與牙科,三兄弟同心奉獻,成就充滿愛的見證。 宋信喜牧師讚許鄭良誠一生如《詩篇》所述「上主作我美好牧者」,勇於承擔使命,實踐「愛人如己」的信念。 新樓醫院長劉啟擧強調,鄭院長已安息主懷,惟其留下的精神與典範將永遠活在新樓歷史中,新樓醫護也將秉持其精神,貫徹守護病人、服務社會信念,讓愛與醫療長存不息。

Read More

南大視設系年度系展

南大視設系舉辦年度系展《藝盞燈下》。(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正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二、第三藝廊舉辦年度系展《藝盞燈下》,展期至九月十四日止,歡迎藝術同好蒞臨參與。 南大表示,視設系今年的展覽主題為《藝盞燈下》,象徵創作者在微光之中對藝術的專注與熱情。展覽以多元媒材交織,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創新思維,作品涵蓋西畫、水墨、版畫、攝影、複合媒材及平面設計等。每件作品皆映照出創作者的獨特視角,不僅展現技法上的精進,更蘊含對藝術本質與生命體驗的深刻反思。 南大視設系指出,展覽名稱另寓意著「一盞燈光下的創作時刻」。光影的明暗交錯,映射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色彩的層次轉換,引領觀者走進創作的幽微與燦爛,體驗藝術在靜謐之中綻放的力量。 南大表示,視設系此次系展作品眾多且風格多樣,既是對學生學習歷程的總結,也是藝術創作者勇於突破與探索的展現,期盼與台南市民及藝術愛好者分享創作的美學與精神,並在交流中激盪更多對藝術的思索與啟發。

Read More

新營高工升學傳佳績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新營高工今年升學績效大放異彩,共有一百六十三人次成功考取公私立科技大學,其中五十七名學生錄取國立科大。 新營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指出,該校在一一四學年度的升學成績優異,應屆畢業生共有一百六十三人次成功考取國內公私立科技大學,其中五十七名學生錄取國立科大。今年更令人雀躍的是,有學生錄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為全校師生帶來莫大鼓舞。 新營高工校長李秋嫺表示,這項成果不僅展現了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學習實力與不懈努力,更體現了學校長期推動素養教育、技職專業課程以及自主學習的成果。

Read More

〈陽明交大研究〉咀嚼吞嚥能力 與腦神經功能有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3日指出,該校團隊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這兩項動作都與腦神經有關;咀嚼能力好不代表吞嚥能力也好,而肌肉狀態與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互補,能咬又能吞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 陽明交大牙醫系與陽明交大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合作,針對逾百名不同年齡層的健康成人,進行咀嚼與吞嚥測試,並搭配磁振造影掃描人腦神經網路,印證咀嚼吞嚥與人腦心智功能存在密切關聯,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 陽明交大表示,研究發現,在低強度的咀嚼條件下,能顯示出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如增加咀嚼難度,例如口內有較難咬碎的異物時,前額葉功能連結較強的年長者,有較好的咀嚼效能。 研究團隊指出,由於前額葉是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區,這意味著咀嚼功能除了傳統認為與缺牙程度有關,更與大腦認知功能息息相關,例如年長者剛裝上新的假牙,或是吃特別難咬爛的食物,需要學習與適應,這些都仰賴腦功能活動。 吞嚥功能出現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路徑,研究顯示,良好吞嚥表現顯示小腦與基底核的連結增強,與動作和節律性運動有關的腦區連結,反映出維持吞嚥穩定性的神經機制;與民眾認知相反的是,研究發現,咀嚼能力好,不必然表示吞嚥能力也好。 此外,團隊也發現咀嚼與吞嚥都有良好表現的參與者,上臂與小腿圍明顯較其他組大,反映出肌肉狀態與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彼此互補,這代表能咬又能吞,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 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教授林嘉澍說明,這系列的研究結果不僅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系統健康的關聯性,更突顯在牙科門診中,對年長者評估咀嚼與吞嚥能力的重要性。 林嘉澍提到,這些新的研究證據也顯示年長者攝食的關鍵在於如何克服咀嚼困難的狀況,人腦神經結構與功能對年長者如何飲食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顯示口腔與跨領域醫學的整合對高齡健康的重要性。

Read More

開學了 當心肺鏈突破性感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9月開學季到來,群聚活動易使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升高。研究顯示,逾8成兒童突破性感染的「血清型3」不可輕忽,醫師呼籲,幼童家長應把握出生後6個月關鍵時刻,追加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強化保護。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COVID-19疫情後,全球醫界將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肺炎鏈球菌並列「F4」呼吸道病原。其中,肺炎鏈球菌是唯一的細菌,也是兒童健康的最重大威脅之一。 台灣自2015年實施新生兒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後,嬰幼兒感染人數雖明顯下降,但5歲以下幼兒與高齡長者仍是高風險族群,且突破疫苗保護力、造成「突破性感染」的比例不低,提醒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本土研究指出,2015-2019年間,在研究當中,18歲以下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約84%為突破性感染,其中血清型3、19A、19F位居前3名。且進一步發現,大部分突破性感染發生於2至7歲幼童,可見學齡前兒童發生突破性感染機率逾8成。 邱政洵表示,目前台灣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規劃為:2個月、4個月、12至15個月各接種一劑PCV13。但由於1歲前兩劑間隔過長,醫界建議6個月時可自費追加一劑PCV13或PCV15,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本土研究及國內流行病學報告均顯示,2至5歲是國內幼童感染高峰期,若2歲前未完成4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考慮自費補強,重建健康防線。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中藥調理更年期代謝症候群

更年期是指婦女自具有生殖能力的時期逐漸進入不能生育的時期,這個過渡期稱為「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對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可以維持血管的彈性和通暢。在更年期前,女性發生粥狀動脈硬化、心血管阻塞的機率皆低於男性。但根據臨床統計,更年期開始後的10年,女性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皆顯著上升,且容易熱潮紅、夜間盜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更高。 在《黃帝內經》提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即指出女性在四十九歲左右會面臨生理上的變化。更年期間產生的常見不適症狀有:熱潮紅、盜汗、胸悶、心悸、陰部乾澀、失眠等,症狀主要與腎精虧虛有關,另外與中醫的心、肝、脾密切相關。中醫向來主張固本培元的治療方法,調整身體五臟六腑的氣血陰陽平衡,改善更年期全身諸多症狀,維持人體的健康。 中藥紅麴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肪,紅麴是以蒸熟米飯接種紅麴菌,發酵而成的一種紅色米麴。紅麴在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次級代謝物質,有益人體,其中Monacolin K具有調節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並且優先降低總膽固醇及LDL(壞的膽固醇)。可降血壓:γ-胺基丁酸(GABA),為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達到降血壓的效果。能抗氧化:有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的能力,能減少肝臟及血管損傷。也可抗發炎:有助於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指標「CRP」。 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多蔬果」是增進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戒除各種多油高糖分的加工食品,如蛋糕、麵包、含糖飲料,也應盡量少吃高鈉的食物,如醃漬食物、加工罐頭及微波食品等。最後,提醒大家,可藉由維持良好作息、適度運動、多接觸大自然,以正向的心態迎接更年期。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Read More

縮胃手術致死 王銘嶼遭廢執照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安泰醫院王銘嶼今年7月遭檢舉執行縮胃曠腸手術致病患身亡,衛生局3日指出,經多次深入調查後,已處分命王銘嶼自8月7日起停業2個月;另再陸續發現涉多項違規,依法裁處包括安泰醫院外科業務停業3個月,醫懲會亦決議廢止王銘嶼執業執照,相關案情併移送地檢署偵辦。 衛生局指出,8月22日召開醫師懲戒會,因王銘嶼執行手術未符國際標準涉「過度醫療」,經決議依《醫療法》第25-1條廢止其執業執照。 此外,王銘嶼於臉書刊登醫療廣告未完整揭示醫療風險,依《醫療法》第86條處罰鍰新台幣10萬元整。另王銘嶼113年7月於博田國際醫院執業未依規定製作病歷,依《醫師法》第12條處罰鍰新台幣2萬元整。 此外,王銘嶼未經核准擅自輸入醫療器材,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主動移送檢調。 衛生局並指出,有關安泰醫院容留王銘嶼執行爭議手術,該院明顯有業務管理疏失不當且致患者傷亡、使用非合法醫療器材執行手術及管制藥品流向不明等多項違反《醫療法》規定,依法處罰鍰新台幣10萬元整,並命該院自8月28日起外科門診、住院業務停業處分3個月。 衛生局亦查獲該院縮胃曠腸手術收費超出「高雄市醫療機構暨醫事機構收取醫療費用標準」,超收達67人,依《醫療法》第22條第2項規定每案裁處新台幣5萬元罰鍰,共計罰鍰新台幣335萬元,限今年9月30日前將超收費用返還。該院負責醫師違反同法第68條第1項規定,處罰鍰新台幣1萬元整。

Read More

〈陳建宏醫師講專欄〉醫學臨床診斷骨折 與保險理賠骨裂的差異

圖右紅圈處為完全骨折,很明顯;圖左紅圈箭頭處為不完全骨折,骨表面僅有裂痕。(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有一家長帶跌傷小朋友來診間,X光顯示橈骨遠端有細微裂痕,家長拿出一張其他診所開的診斷書問:「醫師,這傷勢到底是骨裂還是骨折?為何保險公司人員說,這不是骨折,而是骨裂,只能賠部分」。我答稱,醫學診斷書上寫的就是骨折(Fracture),屬於不完全骨折,無需手術,用石膏固定即可;至於骨裂並非醫學名詞,而是保險公司方便理賠用的分類。 在醫學上,骨科專業定義「骨折」是骨頭結構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總稱。只要骨頭因為外力或病理原因而出現斷裂、不連續、裂縫,無論大小、深淺或型態,皆稱為骨折。依骨折的型態可細分為:1.完全骨折:骨頭完全斷裂成兩段或多段。2.不完全骨折:骨頭表面或部分結構出現裂痕,沒有完全斷開,例如青枝骨折(兒童常見)。3.壓迫性骨折:常見於脊椎,因為外力或骨質疏鬆造成椎體高度壓縮。4.病理性骨折:由腫瘤或骨質疏鬆導致骨頭脆弱,輕微外力就造成骨折。 為什麼會有「骨裂」這個名詞?骨裂其實就是屬於不完全骨折的一種表現方式,並非獨立的醫學診斷,骨裂這個名詞在正統的醫學教科書、國際疾病分類、骨科文獻裡都不存在。保險公司對骨折的理賠金額通常依「嚴重程度」分級賠償,骨頭完全斷裂及僅有裂痕,賠償金額高低不同。於是保險公司在理賠實務上,用骨裂來理賠不完全骨折,是合理的,只是民眾難免希望以完全骨折來要求保險公司理賠,結果造成醫學專業用語與大眾理解出現落差,病人以為「骨裂≠骨折」,但在醫師眼中「骨裂=骨折」,而保險公司「用骨裂理賠不完全骨折」。 診間我常常需要花時間跟病人解釋,骨折有輕微像髮絲狀裂痕,也有嚴重如粉碎性斷裂,但醫師開的診斷書一律是「骨折」。至於保險公司怎麼定義骨裂或骨折,那是契約的問題,並非醫學問題。對骨折病人治療流程取決於:受傷部位(手腕、腳踝、脊椎…)、骨折型態(穩定或不穩定)、病人年齡、骨質狀況、功能需求(運動員vs.上班族)。輕微骨折可能只需要石膏固定,嚴重則需要鋼釘或鋼板固定。 醫學使用精準的語言很重要,就像「癌症」不能隨便被稱為「腫瘤」;「感冒」不能混淆於「流感」;「骨裂」這個模糊的詞,易讓病人誤認為是一個比較具「安全感」的診斷。身為骨科醫師,在此要傳達一個正確的觀念「醫學上只有骨折,沒有骨裂」,骨裂僅是保險方便理賠術語,非醫學名詞。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沙袋砸爆骨盆腸外露 手術4H救回

醫師吳坤達說,患者開刀4小時救回,但骨盆破裂仍需休養。(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2歲男性,日前不小心被高處墜落的沙袋砸中,骨盆幾乎爆開,直腸破裂外露、膀胱也破裂,患部血肉模糊,大量失血休克,緊急送往李綜合醫院苑裡院區開刀治療,由於事發突然,患者命在旦夕,根本來不及做斷層掃描,馬上送入手術室開刀,花了4個多小時搶救患者,手術至今1個多月,患者逐漸恢復,已經能正常進食。醫師說,當時根本跟閻羅王搶人,讓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回。 駐診在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外科主治醫師吳坤達表示,患者在晚上7點多被送到醫院,當時他正在運動,接到手術電話後連衣服都來不及換,馬上趕到醫院準備開刀。由於患者到院時已經休克,開放性傷口失血至少2千CC,生命危急,因此馬上進手術室,會同麻醉科醫師隋善中、骨科醫師李詔信、泌尿科醫師黃品叡,總共四位醫師一起手術。 「這是目前為止我看到最血肉模糊的手術。」吳坤達說,深怕患者有生命危險,在還沒有做電腦斷層,第一時間便送到手術室,4名醫師合作,一邊開刀一邊修復患者傷口,手術中才得知,患者會陰部有25公分的開放性傷口,膀胱破裂、直腸破裂外露、骨盆還嚴重骨折。 吳坤達透露,曾經多次處理被砂石車輾過個案,骨盆都被輾碎,經常來不及照電腦斷層,因此憑經驗戴著手套觸診患者肛門,確認有無碎骨片,邊清洗邊縫合,還要避免患者被糞便感染。 吳坤達表示,在醫師團隊合作下花了4個多小時,進行剖腹探查術、D環結腸造口術、會陰肌皮瓣重建術、膀胱一期修復術、骨盆開書型骨折切開復位外固定術,術後患者住加護病房1週逐漸穩定,家屬為了就近照顧,轉院到台中榮總。 吳坤達說,患者轉院兩天後便拔除呼吸器,然後轉到普通病房,現在還住院治療中。由於骨盆嚴重碎裂,研判至少還要4個月才能康復,膀胱也還在修復,近期便能拿掉尿管,最嚴重的是患者肛門括約肌已經失去功能,日後只能靠永久性的腸道造口(也稱為人工肛門),維持正常消化道的功能。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2歲男性,日前不小心被高處墜落的沙袋砸中,骨盆幾乎爆開,直腸破裂外露、膀胱也破裂,患部血肉模糊,大量失血休克,緊急送往李綜合醫院苑裡院區開刀治療,由於事發突然,患者命在旦夕,根本來不及做斷層掃描,馬上送入手術室開刀,花了4個多小時搶救患者,手術至今1個多月,患者逐漸恢復,已經能正常進食。醫師說,當時根本跟閻羅王搶人,讓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回。 駐診在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外科主治醫師吳坤達表示,患者在晚上7點多被送到醫院,當時他正在運動,接到手術電話後連衣服都來不及換,馬上趕到醫院準備開刀。由於患者到院時已經休克,開放性傷口失血至少2千CC,生命危急,因此馬上進手術室,會同麻醉科醫師隋善中、骨科醫師李詔信、泌尿科醫師黃品叡,總共四位醫師一起手術。 「這是目前為止我看到最血肉模糊的手術。」吳坤達說,深怕患者有生命危險,在還沒有做電腦斷層,第一時間便送到手術室,4名醫師合作,一邊開刀一邊修復患者傷口,手術中才得知,患者會陰部有25公分的開放性傷口,膀胱破裂、直腸破裂外露、骨盆還嚴重骨折。 吳坤達透露,曾經多次處理被砂石車輾過個案,骨盆都被輾碎,經常來不及照電腦斷層,因此憑經驗戴著手套觸診患者肛門,確認有無碎骨片,邊清洗邊縫合,還要避免患者被糞便感染。 吳坤達表示,在醫師團隊合作下花了4個多小時,進行剖腹探查術、D環結腸造口術、會陰肌皮瓣重建術、膀胱一期修復術、骨盆開書型骨折切開復位外固定術,術後患者住加護病房1週逐漸穩定,家屬為了就近照顧,轉院到台中榮總。 吳坤達說,患者轉院兩天後便拔除呼吸器,然後轉到普通病房,現在還住院治療中。由於骨盆嚴重碎裂,研判至少還要4個月才能康復,膀胱也還在修復,近期便能拿掉尿管,最嚴重的是患者肛門括約肌已經失去功能,日後只能靠永久性的腸道造口(也稱為人工肛門),維持正常消化道的功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