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老化!「2原因」也會加速白髮現身 「1關鍵酵素」助黑色素生成

臺安醫院皮膚科簡銘成醫師指出,除了自然老化外,缺乏特定營養素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加速白髮的出現。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白髮越長越多好困擾!只能靠拔掉、或是反覆染黑眼不見為淨?臺安醫院皮膚科簡銘成醫師指出,除了自然老化外,缺乏特定營養素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加速白髮的出現,他也分享了可促進黑色素生成和延緩毛囊老化的飲食清單。 「黑色素細胞」老化致白髮蒼蒼 缺「這些營養素」也有影響 簡銘成醫師說明,頭髮有兩套細胞,即毛囊細胞與黑色素細胞,其中頭髮的長度由毛囊細胞控制,而頭髮黑不黑,則是由黑色素細胞負責控制。人到了30、40歲,毛囊周圍的黑色素細胞就會先老化,導致白頭髮開始出現。此外,缺乏維生素B群、鐵、鋅和維生素D等營養素,以及壓力、吸菸、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有可能是頭髮變白的原因。 禿髮也會讓頭髮變白 2常見掉髮類型一次了解 若有禿髮問題,黑色素細胞的製造也會受影響,導致髮色變白。簡銘成醫師分享,臨床上最常見的掉髮是雄性禿與女性掉髮。雄性禿大多發生在男性,由於基因造成毛囊對賀爾蒙DHT過度敏感,尤其在額角M型與髮旋(地中海)處,毛囊會逐漸萎縮、頭髮掉落,最後導致光禿。而女性掉髮則更為複雜,除了賀爾蒙影響,營養素不均也是重要成因,另外在少數情況下,內分泌、自體免疫疾病也是掉髮原因之一,醫師通常會建議透過抽血報告進行診斷。 多吃「這些食物」抗白髮!做2件事可促血液循環 目前醫學上沒有針對白髮的標準治療,對此簡銘成醫師提供了臨床上的建議和看法,供民眾參考。「酪胺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關鍵酵素,含有酪胺酸酶的食物,例如鮭魚、大豆、堅果,還有水果類的香蕉、酪梨,可促進黑色素合成。深綠色蔬菜和維生素C如奇異果、柑橘類、草莓,還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則有助於抗氧化與延緩毛囊老化。另外,透過綠茶、紅酒、洋蔥、菠菜與甜菜根等食物,促進頭皮的微循環,對頭髮健康也能帶來幫助。 簡銘成醫師也建議,民眾在平時可進行適度運動和頭皮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毛囊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營養,同時要減少壓力、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吸菸和過度飲酒,回歸健康的生活型態。最後,有需要的民眾也可以前往皮膚科,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遇見精神狀態異常者怎麼辦?專家教你如何冷靜應對與尋求協助

民眾若發現周遭出現疑似精神狀態異常者合併自傷或傷人之虞時,應保持冷靜,避免直接衝突,可立即撥打110或119報案。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新版《精神衛生法》自113年12月14日施行,臺北市政府進一步修訂「處理干擾社區行為者通報及處置流程」,整合與凝聚衛生、警察、消防及其他相關機關的共識,形成密切合作網絡,建構完善且即時的24小時緊急精神醫療處置機制,強調網絡單位的合作、精進前端預防及危機處理,並強化精神疾病相關個案的通報流程,提升精神疾病病友的照護品質,兼顧社區安全與人權保障雙重目標。 疑似精神狀態異常自傷或傷人 應立即報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柏妤主任表示,民眾若發現周遭出現疑似精神狀態異常者合併自傷或傷人之虞時,應保持冷靜,避免直接衝突,可立即撥打110或119報案,由警察或消防單位到現場依《精神衛生法》第48條規定進行評估,警消人員與衛生單位聯繫,若確認為精神病人合併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即協助護送就醫;若衛生機構無法查明其身分或無法查明屬精神病人者,現場警消人員可立即致電「社區緊急個案醫療小組」,由精神醫療團隊提供線上電話諮詢,或必要時直接至現場判斷是否符合護送就醫或其他醫療處置需求。憑藉跨領域的配合與及時介入,能有效降低衝突、安全護送疑似病人至適當醫療機構就醫,提升疑似病人就醫的權益,也保障民眾的安全。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異常行為 精神疾病所致只是一部分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楊蕙年主任說明,社區內出現的異常行為未必是精神疾病所致,常見為物質使用(例如酒精、管制藥品或毒品)、生理狀況(包括腦部損傷及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與代謝失調)或急性心理壓力所引起的「行為急症」,可能出現情緒激動、幻覺或妄想等類似精神病的症狀。而真正因精神疾病惡化所引發的精神危機,僅佔所有案件中的一部分。 規則就醫接受治療 有助恢復穩定生活 楊蕙年主任強調,精神疾病病友若規則就醫接受治療,絕大多數能維持症狀穩定,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病友持續治療就能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過度將部分社會議題或滋擾行為歸因於精神疾病導致,容易造成誤解與污名化。若能更理解精神疾病、減少偏見,有助於病友勇於復健與逐漸復元,共創安心、包容與友善的社會氛圍。  

Read More

中壢分局鐵娘子邱淑惠育兒兼進修 榮登警佐榜展現堅毅精神

邱淑惠身為職業婦女,需照顧兩名孩子,卻始終未放棄對警察專業的追求。(圖/中壢分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政府中壢警分局傳捷報!偵查隊三位偵查佐日前考取中央警察大學114年警佐班第45期,展現警界人員持續進修、精進專業的堅強意志。分局長林鼎泰特別致贈高級鋼珠筆表達祝賀與肯定,鼓勵三位同仁不忘初心、再創高峰。 本次警佐班考試競爭激烈,警佐一類共有357人報名,僅錄取65人,錄取率18.2%;警佐三類則有347人報名,錄取55人,錄取率僅15.85%,顯見入選難度之高。 錄取第三類的邱淑惠偵查佐身兼職業婦女與母親雙重角色,日常工作繁忙,還需照顧兩位年幼孩子,仍不放棄自我成長與對警察工作的熱情。她歷經一年努力備考,終於順利錄取,期許自己持續進步,成為孩子的榜樣與驕傲。 吳翰偵查佐則為第一類錄取人員,辦案經驗豐富、業務純熟,仍不自滿,勤於進修。他利用勤餘時間準備考試,在長官的支持與鼓勵下成功錄取。他表示,未來成為警官後將面臨更多責任與挑戰,但會持續堅守初衷,為警察工作全力以赴。 同樣錄取第一類的朱宸衛偵查佐從警15年,始終堅守崗位、積極辦案,為自我提升不畏挑戰。他感謝長官指導與同仁鼓勵,並表示考取後將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持續全心投入警政工作,服務民眾不懈怠。 林鼎泰在贈禮時勉勵三位同仁,「莫忘初衷,期勉持續學習、精進自我,為警察工作發光發熱,服務社會、守護治安。」

Read More

宮廟祈福不擾民! 桃園《輔導宗教遶境活動作業要點》今上路

桃市府鼓勵宮廟在舉辦遶境活動前主動申報與自主管理,展現現代信仰的誠意與智慧。(圖/民政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為促進宗教信仰活動與市民生活和諧共存,桃園市政府制定《輔導宗教遶境活動作業要點》,並率全國之先,導入「自主檢核表」制度,鼓勵宮廟在舉辦遶境活動前主動申報與自主管理,展現現代信仰的誠意與智慧,並於今年1月起即陸續邀集宮廟宣傳。目前要點已完成法制作業,將於今(10)日正式發布施行。 市府指出,此制度並非為了限制宗教活動,而是提供明確指引與溝通平台,協助宮廟規劃更完善、符合時代需求的遶境行程。檢核內容涵蓋使用環保鞭炮車與電子音響、集中燒紙錢以降低空污與噪音,並強化交通與安全措施,期望將「祈福不擾民」落實為宮廟文化的新價值。 桃市府期望將「祈福不擾民」落實為宮廟文化的新價值。(圖/民政局提供) 副市長蘇俊賓表示,新制度採「時間與區域限制」的管理方式,針對高密度住宅區公告為禁放爆竹區,並會依實際情形滾動修正,在保障宗教自由與居民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民政局說明,檢核表制度涵蓋遶境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路線與時間安排、活動內容,如施放鞭炮、煙火、燒香、紙錢,到環境維護與安全機制等,皆納入法規考量。市府呼籲宮廟在規劃之初即主動了解並配合執行,確保活動合法、平安、有序進行。此外,市府也同步推動「宗教活動事前申報機制」,建立「事前審查、活動期間協助指揮與清潔維護、事後檢討機制」三階段管理流程,串聯民政、警察、消防、環保等局處與各區公所,強化橫向聯繫與資源整合,提升活動品質與市民觀感。 民政局提到,城市進步,神明慶典也跟著進步,包括桃園景福宮、中壢仁海宮等地方指標性廟宇皆對新制度表示支持,認為有助宮廟提升自我管理,活動更加受到尊重與認同。市府未來也將陸續舉辦宣導說明會,協助宮廟熟悉流程與操作細節,落實制度精神。 民政局呼籲,所有敬天愛地、關懷社會的宮廟夥伴,一起落實「自主檢核表」這個小動作,讓神明遶境誠意滿滿,打造「神明開心、居民安心」的城市節慶新風貌。

Read More

暴雨來襲釀水災 桃園水務局成立災害應變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前往災害應變中心關心災情。(圖/水務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依據中央氣象署最新氣象資料及桃園市水務局雨情資訊,今(10)日上午10時35分發布桃市全區列為豪雨地區,其中八德、平鎮、楊梅、龍潭、大溪,平鎮與楊梅等7區已陸續發生強降雨,因瞬時雨量過大導致部分地區陸續出現積淹水災情,截至上午11時初步統計,桃市已接獲通報38件積淹水事件,水務局已通知開口廠商進行處理。為防止豪雨災害擴大,並為迅速處理災情,市府災害應變中心於上午11時開設。 市長張善政指示,請工務局、水務局及各區公所等工程單位特別注意在建工程及地下道警示系統;請八德、平鎮、楊梅、龍潭、大溪,平鎮與楊梅等7區公所特別注意災情,並將移動式抽水機等設備待命;新聞處除發布新聞稿提供正確訊息外,也鼓勵市民朋友下載「水情看桃園」App,即時瞭解各地方水情狀況或通報淹水點;請水務局監視各地近年常積淹水點現況,例如文明路及文化一路口之A8捷運站前及東門溪之龜山工業區等地,並藉由瞬間雨量較大機會瞭解排水系統是否順暢。 為防止豪雨災害擴大,並為迅速處理災情,桃市府災害應變中心於上午11時開設。(圖/水務局提供) 水務局表示,針對所轄滯洪池為39萬1368公噸之滯洪量作尖峰雨量操作,如大樹林、龍山、西埤、士校埤進行操作抽放水作業,亦請北區水資源分署進行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減量供水僅保留必要民生用水量,水務局並針對32座水門進行啟閉,以防止農田灌溉排水水量進入都市計畫區內。另水務局與桃機公司於LINE平台防汛專區保持密切聯繫,後續若桃園機場有防汛物資需求,可由平台請求水務局支援。在桃市易淹水地區如興邦路口、自強三路及自強七路口、吉林三路及松江南路口、蘆竹區中興區208號、桃鶯路及興隆街口、茄苳路91巷等10處預布抽水機15台,以防止因雨勢過大而導致淹水。在防汛物資整備方面,水務局已備妥砂包1萬1200個、消波塊805個、立方塊2184個、抽水機28部,可供桃市調度使用。 水務局亦指出,市府已開發之「水情看桃園」APP,具有淹水點即時推播及氣象局警報推播功能等,歡迎民眾利用手機及平板電腦下載,另此次水災支援淹水通報功能,可供淹水住戶即時通報,水務局將登載市府應變資訊平台,盡速指派相關單位協助處理,發揮政府資源有限民力無窮,相互支援協助即時掌握活動區域即時淹水情形,並提早應變降低災害風險。 水務局提到,該局已通知各區公所配合進行積淹水區勘災及協助排水應變,同時呼籲市民注意市府發布淹水警訊,避開淹水區域,另處低窪地區或鄰近河川區之住戶請可進行水平或垂直避難,隨時注意相關防災資訊,以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Read More

裝心臟支架仍出現「狹窄」 部桃醫曝主因

心臟支架置放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重要方式,部分患者在手術後數月或數年內,可能因多種因素導致支架內再次狹窄。(示意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一名49歲男子去(2024)年因急性心肌梗塞接受心臟支架置放手術,本以為危機已過,近期卻因胸悶不適持續一至兩個月,再度至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門診就醫。經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本放置的支架出現「支架內再狹窄」現象,導致血流再度受阻,需重新治療。 部桃指出,心臟支架置放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重要方式,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減少心絞痛與心肌梗塞的發生。但部分患者在手術後數月或數年內,可能因多種因素導致支架內再次狹窄,對治療成效產生影響。 部桃心臟內科醫師洪志偉表示,支架內再狹窄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內膜增生——手術後血管壁可能過度修復,造成內膜細胞增生,使血管重新變窄;動脈粥狀硬化進展——若血脂控制不佳,膽固醇斑塊可能持續堆積於支架內部;血栓形成——若病人未依醫囑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支架內易形成血栓,造成阻塞。 洪志偉提醒,預防再狹窄,最重要的就是規律服藥與生活習慣管理。患者應按時服用阿斯匹林及P2Y12受體拮抗劑等抗血小板藥物,切勿自行停藥。同時,使用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能穩定血管內斑塊、減少再狹窄機率。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是預防關鍵,這些慢性疾病都會加速血管硬化。 部桃心導管室護理師楊茹婷也補充,飲食調整與生活型態改變對於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她建議患者避免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減少油炸食物、紅肉與加工食品,多攝取橄欖油、堅果與深海魚等優質脂肪來源。同時,增加高纖蔬果與全穀類,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穩定血糖;減少高鈉與高糖飲食,可預防高血壓與糖尿病惡化。 此外,戒菸與規律運動也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策略。楊茹婷指出,吸菸會促進血管收縮與內膜增生,是支架再狹窄的高風險因子。建議患者依個人體能狀況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 洪志偉強調,「心臟支架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術後更需要用心經營健康。」透過規律服藥、健康飲食、控制慢性病與良好生活習慣的全方位照護,才能有效延長支架壽命,避免心血管疾病再次發作,讓患者穩定長久地維護心臟健康。

Read More

長庚大學工設系畢展登場 為當代設計注入新能量

學生郭倬君、洪祈崴、謝欣蓓(由左至右)設計「臭彈繪本 Bluff Book」拉近隔代溝通的距離。(圖/長庚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2025年畢業專題成果展,昨(9)日至4月13日起在學生活動中心三樓登場,共有47件作品,同學們以設計回應自我與社會的深層關懷。其中謝欣蓓、郭倬君、洪祈崴在老師簡詩穎指導下設計「臭彈繪本 Bluff Book」,長輩跟兒孫「講古」的時候可即時生成AI插圖,拉近隔代溝通距離,獲得全國競賽金賞大獎殊榮,設計創意備受肯定。 工設系系主任陳文誌表示,今年展覽主題為「一白能心,百態自成」,同學們希望以設計的創新思維,剖析人性與社會的百態,重新勾勒人類的情感、解構資訊與數據重新定義秩序、突破物質的邊界連結人性,最後回歸設計的本質。作品涵蓋醫療設計、互動體驗、文創工藝、家具輔具、永續與桌遊設計等多元面向,呈現四年設計專業學習以及跨域創新與實作的成果。 學生魯宇芩(圖右)、馮梓茵(圖左)設計永續教育玩具「逮丸魚仔攏來共 Fishy Tales」,讓兒童探索海洋生態之美。(圖/長庚大學提供) 工設系介紹,此次展覽以「百態」為核心概念,透過「勾勒」、「解構」、「邊界」、「本質」四大展區,構築觀展動線與作品分類。展場設計採高低錯落展櫃與半開放式框架,觀眾可選擇順向「由簡入繁」或逆向「去蕪存菁」方式參觀,最終回歸「一白能心」的內在初衷,呈現設計在生活中的豐富樣貌與深刻價值。 學生陳溢朗、謝彤妤、鄭寗(由左至右)所設計的「Ocean Eye 智能浮潛裝備」,即時偵測使用者的身體狀況,增加水下安全性。(圖/長庚大學提供) 工設系提到,展出作品中,「臭彈繪本」不只拿到「2025 Great Design 奇想設計大賽」美化人生組「金賞獎」,也同時摘下「最佳行銷獎」,抱回28萬獎金,並正式入圍第11屆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未來教育」類。團隊成員觀察長輩喜歡跟晚輩話當年,但時空背景不同,年輕一代可能想像不到舊時社會的生活畫面,因此設計「臭彈繪本」,把長輩口說內容轉成文字,再由AI圖像生成模型即時產出故事插畫,可顯示在螢幕上或列印成回憶卡,讓彼此互動更添趣味與溫度。 長庚大學工設系2025年專題畢展,作品豐富,即日起在學生活動中心三樓登場。(圖/長庚大學提供) 工設系指出,本屆已經有三件作品參加全國競賽獲得4項佳績,除了「臭彈繪本」,還有謝彤妤、鄭寗、陳溢朗同學的「Ocean Eye 智能浮潛裝備」,榮獲「2025 Great Design 奇想設計大賽」創新科技組「佳作」。魯宇芩、馮梓茵以「逮丸魚仔攏來共 Fishy Tales」獲得「金趣咪獎木育玩具創作競賽」優選。 長庚大學提到,該校工設系自1994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培育具備獨立思考、創新實踐、人文關懷、國際視野與前瞻科技應用之設計專才。系所教學除產品設計基本訓練外,更積極朝向「醫療設計」與「跨領域創新創業」兩大重點方向發展,融合AI科技、永續理念及社會責任,為當代設計注入新能量。 長庚大學表示,此次展覽將從4月9日至13日在學生活動中心三樓盛大展出,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歡迎全校師生與民眾自由參觀,亦安排導覽、互動體驗與現場問答交流,讓設計不僅止於展示,更成為與社會對話的平台。工設系也邀請對創新設計、醫療應用、永續議題等領域有興趣的各界朋友,歡迎共同見證年輕設計師們的創意百態與成長軌跡。

Read More

肺阻塞當心「心肺共病」!應自我評估早期發現、正確規律用藥控制

肺阻塞(COPD)是一種呼吸道、肺部慢性發炎的疾病,不過這慢性發炎的狀況除了會影響肺部之外,其實也會經由血液循環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 心臟緊鄰肺部,兩者相互影響,因此肺阻塞(COPD)患者常會產生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肺共病」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危害。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提醒,胸悶、咳嗽甚至有點喘的情況,有時其實就是心肺共病的問題,民眾若遇到這樣的狀況不只需至心臟科,可能也要前往胸腔科求診,尤其又有家族史、抽菸或碰到環境相關問題時(如:環境汙染、油煙等)更應尋求胸腔科醫師協助。 肺阻塞不只影響肺功能 還須留意「心肺共病」風險 肺阻塞(COPD)是一種呼吸道、肺部慢性發炎的疾病,不過這慢性發炎的狀況除了會影響肺部之外,其實也會經由血液循環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而肺部旁邊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臟,因此肺阻塞患者常會有「心肺共病」的產生。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像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硬化等情況,事實上也是肺阻塞患者相當常見的問題,根據台灣過去的調查顯示,約有4成肺阻塞患者會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 因此,肺阻塞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減少心肺共病的產生。長期抽菸、環境暴露等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民眾若有咳、痰、喘、悶等肺阻塞常見症狀都應提高警覺。鄭世隆主任認為,抽菸的族群若在40歲以上,菸癮已經超過20年,而且長期咳嗽、濃痰,甚至走路、活動時有比過去喘的情況,都應該盡早進行評估、診斷。 高危險群快用1問卷自我評估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肺阻塞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來做自我評估,鄭世隆主任提到,像PUMA問卷,透過7個簡單的題目包括性別、年齡、症狀等,就可以評估民眾是否有肺阻塞風險,如果評估後分數大於5分以上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有肺阻塞的情形,需進一步檢查來確定診斷。 肺阻塞患者若能越早期診斷、越早期治療,治療效果將會更好。鄭世隆主任表示,目前肺阻塞的治療藥物以吸入型藥物為主,有單一成分的單方藥物,也有二合一的複方藥物,或是三合一藥物,醫師會根據患者肺阻塞的嚴重程度做不同藥物的選擇來改善患者的症狀以及肺功能。 正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 才能讓疾病獲良好控制 此外,依醫囑定期服藥、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也很重要,正確使用、規律使用藥物才可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亞東醫院臨床藥學科主任王明賢提醒,由於吸入型藥物種類非常多、操作方式非常複雜,所以民眾一定要透過醫藥人員正確的用藥指導跟衛教,熟悉操作方式後,才有可能正確使用。 像每支吸入劑都有它不同的操作步驟,民眾在與醫師、藥師、個管師等醫護人員溝通時一定要切記這些重要的步驟。王明賢主任也指出民眾最常出錯的2個步驟,第一是開始使用的步驟錯誤,第二則是吸入的方式錯誤,提醒民眾可以透過與醫護人員溝通、反覆操作熟悉,以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 平時也要注意「這些」 全方位照顧守護自身健康 而當病情改變或因年紀、環境刺激、過敏原接觸等影響,使得藥物與症狀沒有達到很好的平衡時,民眾也應盡早回診評估是否需做藥物調整。王明賢主任表示,有呼吸道疾病的民眾平時一定要監測自己的呼吸道功能狀況,如果發現喘鳴聲較明顯、較容易因某些動作或環境變化而有呼吸不順等情形時,都建議應提早回診。 除此之外,鄭世隆主任提醒,肺阻塞的患者平時也要從減少外在刺激的暴露、接種疫苗避免感染、營養均衡、適度運動等著手,透過全方位的照顧才能讓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更好。

Read More

擺脫痔瘡之苦 專家帶您認識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隨著病患對手術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LHP)」便應運而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痔瘡是很多人都可能面臨的困擾,許多人都聽說割痔瘡很痛,所以遲遲不敢就醫。過往常見痔瘡手術包括傳統的手術切除、橡皮筋結紮、硬化劑注射、訂書釘痔上黏膜切除術(PPH)、痔動脈結紮術(HAL)等,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如今已有更溫和有效的方式來治療痔瘡,其中之一就是雷射痔瘡消融手術(Laser Hemorrhoidoplasty,LHP)。 痔瘡是什麼?傳統痔瘡治療常見的問題 在台灣,痔瘡非常普遍,超過50歲的中年人,大約一半以上都曾經歷過痔瘡的困擾。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營東醫師表示,痔瘡的成因包括: 反覆便秘或腹瀉,導致上廁所用力過度 如廁時間太長,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 肥胖或懷孕造成的腹腔壓力升高 這些因素會讓肛門周圍的血管持續受到壓力,血液持續滯留在靜脈叢中,逐漸擴大,最後形成痔瘡。 李營東醫師也提到,在過去,嚴重的痔瘡經常採取手術切除的方式(痔瘡切除術)來根治,而傳統手術是直接將痔瘡組織全部切除,因此術後疼痛相當明顯,而且會持續數週,往往需要強力止痛藥才能緩解;此外,長達2至8週的冗長恢復期也是一大問題。 近年來,除了開刀切除,臨床上也有其他手術方法,例如橡皮筋結紮、硬化劑注射、訂書釘痔上黏膜切除術(PPH)、痔動脈結紮術(HAL)等。然而這些方法都有侷限性,需要多次治療。因此,患者和醫師們一直在期待更舒適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出現。 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誕生 擺脫術後疼痛 隨著病患對手術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LHP)」便應運而生。李營東醫師表示,這種手術會將一條細小(約0.2公分寬)的雷射光纖導入痔瘡組織內部,接著發射特定波長的雷射脈衝,使痔瘡內的血管組織受熱凝固,讓腫大的痔塊縮小,並逐漸被纖維化固定在原位。因為雷射能精確地針對病變組織發揮作用,因此不需要傳統的切除,周圍正常的肛門組織幾乎不受傷害。 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優點有: 疼痛感輕:因為傷口小,大多數患者術後疼痛感較輕微,使用止痛藥的需求減少,大約在術後1到2天就可以正常生活。 恢復期短:雷射凝封痔瘡的血管後,不會留下大傷口,多數人在2週內可以完全康復。 感染風險低:因為屬於微創手術,感染風險相對較低,也比較不用擔心排便會大量出血。 術後照護方便:其他的手術方式因為有大範圍的傷口,因此返家後,往往需要定時用溫熱水進行泡盆,來減緩疼痛,以及清潔排便後不敢用力擦拭的肛門口。但泡盆通常只能在家進行,對繁忙的現代人來說非常的不便。雷射痔瘡消融手術術後無需泡盆,如果手術部位有悶熱感,只需要多沖涼水、或是用保冷袋墊在屁股下,就可以緩解。 因為這些優點,大多數接受過雷射手術的患者的滿意度都非常高。 痔瘡分級影響治療選擇 醫師解析適合族群 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傷口小、復原快、術後照護方便,但並非所有痔瘡患者都適合這項手術,需經醫師評估後決定治療方式。李營東醫師說明,此項手術一般適用於中度(II至III級)的內痔患者,或是害怕疼痛、因工作無法請長假的人,可考慮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來進行治療。 然而,痔瘡過於嚴重(IV級)的患者可能無法單靠雷射手術來解決,這種情況醫師多半會建議雷射結合其他手術方式(例如加做痔動脈結紮、黏膜固定術等)來進行治療。 擺脫痔瘡困擾 專家建議及早就醫評估 痔瘡雖然惱人,但隨醫療技術進步,治療方式也變得更加溫和。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以微創、低痛、快速恢復的優勢,成為許多患者的治療新選擇,一旦發現有痔瘡症狀的患者,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意見,以及早擺脫痔瘡帶來的不適,重獲輕鬆自在的生活!

Read More

推動文化傳承 范姜泰基盼讓客家走進桃園各個角落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客家人口有90多萬人,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承擔了客家文化發展的使命,《桃園電子報》專訪了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他說明了客家局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以及在客家文化活動上如何將觸角更向外推廣。 在客家文化保存上,范姜泰基表示,每個人對客家的理解和想參與的程度不一樣,這其中有一些是淺客家和非客家的人,有一批是深客家,所以在辦活動和分析時會分成兩塊。淺客家和非客家會透過一般節慶活動把這些人口吸引過來,如魯冰花季來參加的人不一定都是客家人,但他們參與這項活動可了解魯冰花在桃園龍潭是特殊的存在,因為龍潭一直都是茶葉重要的產區,鍾肇政寫了《魯冰花》,其後有了電影、有了音樂,讓魯冰花有更高的能見度,其中並配合一些小旅行的規劃,還有跟茶有關的體驗,如擂茶的手作、茶園的導覽等,讓來參加的民眾不僅只有賞花而已,藉由這活動可以浸淫在客家的文化中,這就是希望對淺客家和非客家的民眾來做的事情。 桃園魯冰花季。(圖/翻攝自客家局) 在深客家上的方式就不太一樣,范姜泰基表示,他們非常重視客家的傳統祭典、祭儀上,比如說,客家人非常注重聖蹟亭的祭儀,這是對讀書人所寫的紙張的重視,整個儀程上是非常客家的。還有歌唱,客家的老山歌和平版,桃園客家歌謠班很多,透過傳唱帶出客家文化的傳承。在手段上要讓歌謠班有很多的歌曲可以唱,過去遇到的問題是許多歌謠是有版權的,私下唱沒問題,但要在公開活動上唱就必須要授權,讓歌謠班的成果發表受限,因此去年客家局有個「發電機計畫」,和有客家歌曲版權的唱片公司簽約,拿到5年的版權,提供給所有的歌謠班、山歌班,讓大家盡情的唱,只要不是拿來營利就可以,解決了許多問題,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裡面歌曲的內容。 桃園桐花季。(圖/翻攝自客家局) 除此之外,范姜泰基表示,客家局過去的政策方法與幼兒園、小學有所接觸,但高中以上似乎比較少,所以該局去年在思考這問題時,編了一筆預算針對高中和大專院校,讓他們更接觸客家。今年要做的是與學校音樂性樂團合作,讓他們創作客家歌、唱客家歌,只要是好的,就安排他們到客家活動中表演;另外也輔導表演社團、表演科系,與客家局活動結合創作短劇本,如果可以還不錯,安排到小學、幼兒園去表演,這樣不僅輔導了高中以上社團,也可以讓學童了解傳統文化。 桃園市客家局支持客家音樂發展、輔導藝文團體在表演中融入客家文化。(示意圖/翻攝自客家局) 范姜泰基表示,現在的流行歌手對音樂很有想法,有些會融合過去傳統元素,以政策立場來說,是要輔導他們長大,客家局有一個很重要業務就是在輔導藝文團體,是有些經費補助的,而且不限於在桃園立案的團體,只要來桃園演出就可以提出申請。每年底客家局都會公告申請的原則,其中當然要與客家文化相關,有些團體沒接觸過客家文化,如果想藉這機會踏入客家文化領域,客家局都歡迎。過去大部分最簡單的都是用客家歌曲展現,但藝文演出不僅只有音樂而已,客家局還會檢視表演中所使用的客家元素有多少,透過這種方式輔導藝術團體,不僅他們受益,對於觀賞的民眾也是個接觸客家文化的機會。 客家局在和其他局處舉辦活動時也都會撥出經費參與如仙草花節、富岡鐵道節等。范姜泰基強調,客家人不是封閉圈起來社群,他是散佈在這社會裡,比如有AI哈客松競賽與青年事務局、智發會合作,年底的萬聖節,客家局也很積極參與,在其中融入客家元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