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市圖、樂天桃猿鼓勵全民閱讀 借10本書可換2張球賽門票

市民只要持個人借書證至桃市圖總館或任一分館,借閱10本書,即可獲得2張樂天桃猿主場平日賽事球票,每人最多可兌換6張,數量有限,換完為止。(圖/市圖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立圖書館再度與台灣樂天桃猿棒球隊跨界合作,自7月28日至8月28日推出「閱讀加碼贈,暑假看球趣」活動。凡至桃市圖各館借閱10本書,即可兌換2張樂天桃猿主場平日賽球票,每人最多可兌換6張。活動鼓勵市民在暑假期間培養閱讀習慣,也為親子共讀與共同觀賽創造美好回憶。 市圖表示,為推廣閱讀風氣並深化在地運動文化,市圖與樂天桃猿攜手合作,暑期再次推出「借書送球票」活動。即日起,市民只要持個人借書證至桃市圖總館或任一分館,借閱10本書,即可獲得2張樂天桃猿主場平日賽事球票,每人最多可兌換6張,數量有限,換完為止。 暑期「借書送球票」好康活動。(圖/市圖提供) 市圖提到,活動主題為「閱讀加碼贈,暑假看球趣」,延續今年3、4月首次合作成果,當時針對36所國小發行的《生活學習冊》融合「永續」、「在地」、「運動」、「閱讀觀察」等主題,成功吸引親子共同參與,並兌換超過400張球票與辦理2場球場導覽,深獲好評。 鼓勵民眾走入圖書館,從閱讀中提升素養,也透過棒球觀賽強化家庭間的情感連結,讓暑假成為充滿學習與熱情的季節。(圖/市圖提供) 市圖館長施照輝表示,「閱讀就像棒球,需要反覆練習與沉澱。希望藉由閱讀與運動的結合,讓孩子透過書本建立思維能力,也能在球場中學習團隊精神與熱情。」 樂天桃猿隊地域連結部主任林嵩焜更推出加碼福利,凡於球員日平日場次進場,加入Rakuten Monkeys後援會LINE官方帳號並完成綁定,即可獲得當日限定球員卡一張,詳細球員日將公告於樂天桃猿官方臉書,敬請球迷留意。 市圖表示,期望透過此項暑期加碼活動,鼓勵民眾走入圖書館,從閱讀中提升素養,也透過棒球觀賽強化家庭間的情感連結,讓暑假成為充滿學習與熱情的季節。借書學知識,看球增熱情。邀請市民朋友共享這場知性與熱血並存的閱讀盛事。更多活動詳情可關注市圖官網、樂天桃猿臉書。

Read More

最新亞太視力健康調查出爐!民眾憂「看不見」衝擊日常 對眼疾卻缺乏認知

「就有部分患者未按時回診,或選擇非專業的治療,最終導致永久失去視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 「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結果出爐!調查發現,儘管多數民眾對視力問題的威脅有所警覺,但對眼科疾病的認識和預防措施的落實仍有不足。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賴旗俊院長指出,若民眾缺乏病識感,容易延誤治療時機。特別是黃斑部病變可能造成永久的視力喪失,而目前有眼內注射藥物可用於治療,也已納入健保給付,呼籲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阻止視力持續惡化。 調查:民眾擔心視力受損影響生活 預防措施卻不足 賴旗俊院長說明,本次亞太視力健康調查針對民眾對眼科疾病的認知,以及視力受影響後的行動進行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南韓、香港、泰國等亞洲8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的民眾參與,其中台灣有600人接受調查,占總樣本數的13%。針對調查結果,賴旗俊院長歸納出「兩好三壞」的現象。其中「兩好」包括民眾對視力健康問題警覺性高,推測與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等3C產品,容易察覺到視力變化有關。其次,民眾也認知到視力受損將影響生活、工作,顯示民眾普遍對眼睛健康的重視程度高。 「三壞」方面則包括:對眼科疾病認知不足、預防行動消極,以及照護者負擔沉重。賴旗俊院長解釋,以黃斑部病變為例,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視網膜靜脈阻塞(或稱眼睛中風,RVO)這三類濕性黃斑部病變相當常見。這些「視力刺客」可能嚴重損害患者視力,甚至造成失明,但多數受訪民眾對此仍缺乏認知。 儘管不少民眾表達對視力健康的擔憂,但賴院長表示,民眾在預防措施上卻顯得不夠積極,多數人並未定期進行眼科檢查。調查同時發現,當疾病發生、需要治療或檢查時,患者往往面臨沉重的負擔,不僅可能影響工作,照護患者的壓力也對家庭造成衝擊。「這三方面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重點目標,希望能提升民眾對眼科疾病的認知與重視。」 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恐喪失視力 每日1動作做自我檢查 「黃斑部是眼睛最重要的組織,像是閱讀文字或開車時看紅綠燈等需要精確視覺的活動,都仰賴健康的黃斑部,所以黃斑部受損,人生就會變黑白。」賴旗俊院長指出,尤其黃斑部為眼部神經組織,一旦受損目前仍無法再生,而且眼睛也不能進行移植手術,因此視力的傷害往往永久不可恢復。若民眾未能及早發現黃斑部病變,錯失治療黃金時機而導致視力喪失,就會連帶失去日常生活與工作所需的各項能力。 為及早發現黃斑部病變,賴旗俊院長建議民眾可每日進行自我檢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逐一觀察兩眼視力是否有差別、周遭的直線是否出現扭曲、顏色有無異常變化,或有無揮之不去的黑斑。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尋求視網膜科專科醫師的協助。如果已確診為黃斑部病變,患者務必遵循醫師建議定期回診追蹤。「就有部分患者未按時回診,或選擇非專業的治療,最終導致永久失去視力。」 賴院長提醒,55歲以上的族群,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特別注意黃斑部病變的發生。即使是一般視力健康的民眾,院長也建議40歲後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睛檢查,若眼睛出現不適或任何視力異常,就要提高警惕、及時求醫。 黃斑部病變要積極治療 搶救視力阻惡化 賴旗俊院長指出,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若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控制病情、挽救視力。目前治療方式以「眼內玻璃體藥物注射」為主,無論是單機轉或雙機轉的眼內注射藥物,健保皆有給付,患者經過專業醫師的檢查和評估後,符合給付條件即可使用。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所有疾病的關鍵,眼科疾病也是一樣。」賴旗俊院長強調,民眾千萬不要諱疾忌醫,甚至尋求非專業的治療,以防視力持續惡化,唯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望控制病程發展。患者確診黃斑部病變後,初期治療頻率可能較高,需每月回診一次;待病情穩定後,患者可依據個人狀況再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Read More

腎臟長水泡莫慌!口服藥搭配血壓控制 有助延緩腎功能惡化

臨床上多囊腎的治療以積極控制血壓為主,建議優先使用ACEI或ARB類的藥物,延緩腎功能惡化。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多囊腎全名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是造成國人罹患尿毒症的元兇之一,目前台灣逾七萬名洗腎病人中,約有一成爲多囊腎,比例並不算少。患者因腎臟長滿大小不一的水泡,而被稱爲「泡泡腎」,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被發現,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水泡逐漸增生,就會導致腎功能下降。統計顯示,逾半數多囊腎患者會在60歲前進入透析,目前已有口服藥物可經醫師評估後使用,協助延緩洗腎年齡。 無症狀的多囊腎 控制血壓是首要任務!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林素如主任解釋,多囊腎是家族遺傳疾病,主要與PKD1和PKD2基因缺陷有關,患者多在中壯年發病。病患在幼年時期腎臟的功能與外觀並無異常,之後水泡會隨著年齡增長持續增生,病患會因腎臟腫大而引起腰、腹、背部不適,也常伴有血尿、蛋白尿、腎結石、泌尿道感染、高血壓及囊腫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而正常的腎臟組織因受到破壞使得腎功能逐漸下降,最後會因腎衰竭而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此外,部分病人會同時合併有肝臟囊腫、腦內血管瘤、心臟瓣膜或主動脈結構異常等。臨床上多囊腎的治療以積極控制血壓為主,建議優先使用ACEI或ARB類的藥物,延緩腎功能惡化。 口服藥有助延緩洗腎 多喝水減輕腎臟負擔! 儘管無法根治,但健保已開放有條件給付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有研究指出該藥物可協助延緩腎功能惡化,臨床使用時仍需由醫師依個人狀況綜合評估。林素如主任進一步說明,此類口服藥物是目前針對多囊腎最具有實證性的藥物,研究證實它在延緩腎功能惡化方面有正向幫助。不過,少部份病患使用後會影響其肝功能,因此需定期監測其肝功能。此外,日常生活中腎臟的一般性保養也不可被忽略。 由於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會減少腎臟重新吸收水分的作用,因此患者需攝取足夠水分。林素如主任補充,水量的建議攝取量會依據個人狀況調整,一般而言,冬季每日建議攝取至少2500cc,夏季則需喝足3000cc以上的水份。飲食上,則應減少鹽分、避免加工食品與高湯類,以減輕腎臟負擔。也不建議在無醫師指示下使用非處方藥或保健食品,若有相關需求,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 中壯年發病機率高 洗腎家族史務必篩檢多囊腎! 自109年起健保放寬給付條件以來,林素如主任已有幾位病人使用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四、五年,腎功能狀況都得以維持穩定。其中一位患者在使用用藥物後,腎功能下降幅度相較預估減緩,顯示在個案中具一定穩定性。不過,林主任也強調,除了藥物本身,病人的配合度也很重要,包括是否按時服藥、補充足夠水分、避免使用對腎臟有害的藥物等等,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林素如主任提到,多囊腎患者普遍有家族史,親族多半有多囊腎病史或是因腎功能異常而洗腎。目前國內醫學中心已具備相當完整的基因檢測技術,可以進行相關分析與家族追蹤,提醒有洗腎家族史的民眾,務必至醫院篩檢評估,一旦發現有多囊腎,才能及早得到妥善治療、避免年紀輕輕就面臨洗腎危機。

Read More

桃市圖「夏日閱讀季」推出徵文活動 邀父子寫下心內話

桃園市立圖書館誠摯邀請市民參與年度最具溫度的閱讀活動「2025夏日閱讀季」。(圖/市圖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今年夏天,桃園市立圖書館誠摯邀請市民參與年度最具溫度的閱讀活動「2025夏日閱讀季」,結合父親節推出的「好書交換」與「親子徵文」雙活動,讓閱讀不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橋梁。 市圖表示,今年以「真情」為主軸,鼓勵市民透過分享書籍,傳遞對父親的感謝與思念。活動自6月23日起進行第一階段「溫馨收書期」,民眾可至全市各分館指定收書點捐書。第二階段將於7月22日「大暑」節氣展開「喵書郎卡牌任務挑戰」,完成任務即可獲得限量盲包卡牌1包,8月9日則於全市分館同步舉辦實體書籍交換,邀請大家用一本書向父親說聲謝謝。 書不只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心意的承載體。(圖/市圖提供) 市圖提到,除了交換書籍,今年特別推出「爸爸/孩子,我想對你說……」親子徵文活動,開放父子雙向書寫心聲。參與者皆可獲得活動點數30點,優選者可獲得電影票2張與紀念品,佳作則贈送電影票2張。優秀作品將於8月初於總館5F「療心角落」及圖書館社群平台展示,讓更多人感受文字中深刻的親情。 市圖館長施照輝表示,「書不只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心意的承載體。」他強調,今年以「溫馨陪伴」、「真情互動」為設計核心,透過書籍與文字讓親子之間的情感得以流動與交流,讓圖書館不僅是借書的地方,更是情感凝聚的文化心臟。更多活動詳情可至市圖官網查詢。

Read More

關聖帝君1866年聖誕 蘇俊賓赴楊梅奉天宮參香祝壽

奉天宮恭祝關聖帝君聖誕千秋。(圖/民政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18)日上午前往楊梅區奉天宮出席「關聖帝君1866年聖壽千秋祝壽慶典法會」,與地方信眾一同參香祝壽。蘇俊賓表示,奉天宮不僅是楊梅地區重要的信仰與文化中心,更長年投入公益慈善、推廣關公忠勇仁義精神,造福地方。 蘇俊賓提到,去年參加楊梅區公所舉辦寒冬送暖時,奉天宮就與其他善心單位共同捐贈禮金及物資給轄區內弱勢家庭,對地方貢獻良多。另外,奉天宮也正興建「關聖帝君文化走廊」,預計年底完工,畫作內容採自中華關聖文化世界弘揚協會的忠義千秋關帝聖像典藏版郵票套票,之後將成為楊梅地區結合信仰、文化與教育的亮點設施。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了解關聖帝君畫作故事。(圖/民政局提供) 民政局表示,奉天宮原名「勸善堂」,創立於清光緒26年(1900年),由原新屋區埔頂村遷至現址後,與富岡「勸化堂」合併更名為「奉天宮」,主祀關聖帝君,又稱關公、協天大帝、文武雙聖,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具代表性的神祇之一。廟宇建築採中國北方式宮殿設計,極具歷史與藝術價值,長年為楊梅、新屋地區的重要信仰據點。 民政局提到,除了宗教功能,奉天宮亦積極回饋地方、熱心公益,114年度響應楊梅區公所春節送暖活動,募集資金購置保暖衣物捐贈弱勢家庭;113年度捐贈清寒獎助學金,嘉惠楊梅與新屋區學生;每年重陽節亦主動慰問百歲人瑞,致贈壽麵與禮金,持續以實際行動溫暖社會。 奉天宮關聖帝君文化走廊年底完工。(圖/民政局提供)

Read More

桃園運用千塘之鄉優勢 推動小水力發電

桃園市小水力發電推動聯盟交流會。(圖/市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8)日上午於市府1602會議室,出席「桃園市小水力發電推動聯盟交流會」。張善政表示,桃園擁有豐富埤塘資源與穩定水源,為推動小水力發電的理想場域,市府已全面啟動相關規劃,善用天然條件積極導入小水力技術,開創綠能新局。 張善政指出,桃園已停止於埤塘及公有土地上設置大規模光電設施,目前僅發電量有限的屋頂型空間尚可使用;風電拓展則受土地及海域管轄限制,近期颱風對南部地區光電設施的影響,也突顯再生能源發展多元並進的重要性。小水力發電具備穩定性高、環境衝擊低及就地供電等優勢,可有效補足綠電缺口。市府已整合水務局、經發局及農業局三大局處啟動規劃,並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可望迅速展現實質成果。 桃園市長張善政。(圖/市府提供)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表示,綠能已是全球趨勢,小水力發電對桃園更具特殊意義。桃園為全台埤塘密度最高城市之一,並擁有兩條水量穩定大圳,具備發展潛力。桃園市是少數由政府主導系統性規劃小水力發電的縣市,有助企業取得綠電憑證,加速綠電推動與資源整合,推動城市綠能轉型。 環保局表示,市府已規劃於南崁溪水汴頭及4-1號、12號攔河堰設置微水力發電設備,提升桃園再生能源使用占比。目前桃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1,110MW,包含76%太陽光電、12%水力、9%風力,以及其他前瞻能源。市府將持續投入小水力發電研究與發展,以因應極端氣候衝擊,提升能源韌性。 環保局指出,啟動「桃園市小水力發電推動聯盟」是實現再生能源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市府整合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及各地管理處資源,結合企業力量,加速技術推廣與綠電供應,發揮桃園水資源優勢,穩健邁向淨零轉型。此外,《桃園市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已於今(114)年6月獲中央核定,其中「產業綠能」為四大推動主軸之一,桃園未來將以埤塘、河川與水資源回收中心為基礎,發展具規模的小水力發電,落實永續城市願景。

Read More

桃園觀旅局推出五大主題旅遊小冊 潮流設計實用又好看

桃園市觀光旅遊局以五大主題旅遊推出風格鮮明的小冊系列。(圖/觀旅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觀光旅遊局全新觀光摺頁今(18)日正式亮相,以五大主題旅遊推出風格鮮明的小冊系列,結合食、宿、遊、購、行等觀光資源,全面呈現桃園多元且精彩的旅遊魅力。此次摺頁內容涵蓋濱海風光、山城秘境、文化體驗、美食品味及親子手作等面向,讓旅客依興趣自由選擇,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桃園旅遊體驗。 觀旅局表示,此次五款觀光摺頁跳脫傳統文宣形式,創新導入「潮流掛飾」概念,每款摺頁皆搭配專屬造型吊卡,包括碗公、小魚、山峰、公路與雲朵等造型,象徵各自代表的旅遊主題風格。整體視覺設計以幾何拼貼與大膽色塊呈現,不僅吸睛有型,也讓旅遊摺頁搖身一變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旅遊穿搭配件,兼具實用性與收藏價值。 桃園市觀光旅遊局全新觀光摺頁跳脫傳統文宣形式,創新導入「潮流掛飾」概念。(圖/觀旅局提供) 觀旅局提到,五大主題摺頁分別為「吃吃的愛-打卡桃園美食、「山山惹人愛–暢遊大龍門」、「愛橫簡單–探索北橫」、「海蠻喜歡–漫遊珍珠海岸」、「桃人喜歡–旅遊體驗」。內容集結旅遊景點、美食亮點與各式旅遊體驗推薦等資訊,也標註YouBike站點與台灣好行路線,鼓勵民眾以低碳方式暢遊桃園,同時亦精選多條自行車遊程,推薦旅客以輕鬆步調騎遊桃園,細細品味山海風光與在地風情。 桃園市觀光旅遊局整合桃園觀光資源,更透過創意設計重新詮釋旅遊文宣的潮流樣貌。(圖/觀旅局提供) 觀旅局表示,五款全新摺頁不僅整合桃園觀光資源,更透過創意設計重新詮釋旅遊文宣的潮流樣貌,讓旅行也能展現個人風格。民眾可於桃園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中壢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及高鐵桃園站旅遊服務中心免費索取;也可至「桃園觀光導覽網」線上下載電子檔,歡迎大家蒐集五款主題摺頁,一起漫遊桃園、玩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Read More

偷拿別人家信箱選舉公報 他:想拿去回收賣錢

龜山派出所。(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龜山區一名63歲男子14日晚間徒步經過萬壽路二段時,擅自取走某住戶信箱內的選舉公報與投票通知單。事後,龜山里長接獲里民反映,於昨(17)日上午9時許向龜山警分局報案,警方1小時內就查到涉案的拾荒男子,他聲稱以為是要回收的,準備拿去變賣。目前該選舉公報已由里長交還給受害住戶,拾荒男則被依竊盜罪嫌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 龜山派出所說明,昨日上午9時龜山里長向龜山派出所報案,有民眾的選舉公報在信箱內遭不明人士竊取,員警受理後積極調閱沿線監視器畫面,鎖定嫌疑人行蹤,10時許查獲以拾荒為生的涉案男子,他聲稱當時見信箱內有紙張,誤以為是可回收物,便取走準備變賣,所幸最後選舉公報有從回收堆放處中找回,目前已由里長發還住戶。全案依涉嫌竊盜罪移送桃園地方檢察署偵辦,警方也告誡男子不得再犯。 龜山分局呼籲民眾,信箱內文件皆屬重要個人文書,不得任意拿取。針對此次事件,龜山分局亦強化轄區內重要路段及社區出入口巡邏密度,並深入里鄰與民眾互動,提升防竊意識與社區安全,共同維護地方治安。

Read More

總是手滑握不住東西?小心是健康警訊!物理治療師推6招練握力

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無論是洗手、脫衣服、刷牙或是滑手機等日常行為 ,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根據《衛報》報導,一項針對17個國家、14萬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握力較弱的人,發生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較高。多項研究也顯示,握力不足與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肥胖、認知能力下降等多種健康問題有關。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指出,握力測試非常方便,不需要複雜的機器設備,也不用測量肌肉量或體重。因此也成為臨床上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握力反映健康狀況 「這些日常活動」可自我評估 家醫科Ramit Singh Sambyal醫師說明,握力可以反映全身力量、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和心血管的韌性。根據他的觀察,50多歲但握力弱的患者,往往會出現疲勞、體脂率較高等問題,就算是輕微的疾病後復原也較慢;相反地,握力較強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好的功能性體適能(functional fitness),復原速度也相對較快。 握力的類型有壓握力(用來握手或拿啞鈴)、捏握力(像轉鑰匙或拿盤子)和支撐力(像是提購物袋的動作)等,需要運用到手指的屈肌、伸肌,以及手腕、前臂,有時還包括上臂和肩膀的肌肉。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也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例如觀察自己能否打開緊閉的罐子、擰乾抹布,或輕鬆地提起水壺。 握力器恐傷肌腱 物理治療師教你這樣練握力 那麼可以使用握力器進行鍛鍊嗎?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警告,這種反覆的抓握動作可能因負荷過重而造成肌腱損傷或病變,提醒民眾針對全身的功能性訓練更為重要。她也推薦6種較為安全的握力訓練方法: 居家訓練: 伏地挺身:初學者可以從站立推牆的動作開始,逐步進階到傳統的水平伏地挺身,可以嘗試改變兩手之間的距離,以及選擇用拳頭,或只用指尖支撐。 擰乾毛巾:將毛巾浸濕,用雙手抓住並向兩個方向擰乾,幫助改善前臂和手部屈肌的力量。 捏握:找家中最重的書本,用手指和拇指以「捏握」方式夾住,看看能維持多長時間。可以嘗試調整手臂位置,例如在身體兩側、前方或舉過頭頂,以及肘關節的彎曲程度。 健身房訓練: 吊單槓:盡量延長抓住單槓的時間,可以改變手部位置來鍛鍊不同的手部和前臂肌肉。這個動作同時能訓練肩部肌肉,對改善握力非常重要。 俯身槓鈴划船:重量越重,手臂肌肉、肩膀、肩胛骨和核心肌群就需要越用力,因此可以激活全身多處的肌肉群。應逐步增加重量,如果擔心姿勢不正確,應尋求專業人士指導。 倒著舉壺鈴、過頭肩推:抓住壺鈴的把手,並讓把手在下,在完成過頭肩推動作時,努力保持手腕挺直,動作要緩慢、控制好壺鈴。這個動作可訓練手臂和手部肌肉,同時提高肩膀、肘部和手腕的關節控制和穩定性。

Read More

「這些高風險群」降血脂靠飲食、運動不夠!醫揭藥物治療介入時機

患者在血脂達標後,仍須定期回診追蹤、掌握血脂數值,降低心血管事件再次發生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血脂控制不佳,小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嚴重可導致死亡!降血脂可以靠飲食和運動就好嗎?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基業醫師指出,血脂控制目標會因患者情況不同而有差異,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者,屬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控制目標較一般人嚴格,只靠生活習慣調整相對難達標,建議及早啟動藥物治療。 張基業醫師說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一種因動脈血管壁因粥狀硬化斑塊堆積,造成血管狹窄而引起的疾病,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臟病,在腦部則可能引發腦中風。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壞膽固醇」過高是引發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疾病、吸菸、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有家族史、早發性停經等,都屬於ASCVD的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惕。 血脂異常多無症狀!ASCVD風險越高 控制目標越嚴格 血脂控制是預防ASCVD的重要方式,而壞膽固醇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患者個別情況而定。張基業醫師指出,一般患者通常建議LDL-C應低於130 mg/dL;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年長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則希望低於100 mg/dL。已有血管阻塞或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患者,會期望降得更低,建議在70 mg/dL以下;若同時患有糖尿病,或LDL-C已低於70 mg/dL,心血管疾病仍反覆發作,則建議降至55 mg/dL以下,能降得越低就越好。 不只壞膽固醇會影響血管健康,張基業醫師也指出,血脂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可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高密度膽固醇(HDL-C)又稱「好膽固醇」,則有助於血管清除斑塊,因此總膽固醇和非HDL-C(總膽固醇減去HDL-C)也應納入血脂控制的考量。他同時提醒,血脂異常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須透過抽血檢驗才能確認。 只靠飲食或運動降血脂?醫:高風險族群應搭配藥物治療 患者經常詢問,能不能只靠飲食或運動降低血脂。對此,張基業醫師指出,透過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和纖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控制,約能使膽固醇降低15%至30%;若配合跑步、快走、騎腳踏車等中高強度的運動,則比只靠飲食再降5%,同時可提升好膽固醇。不過,特別是對高風險族群而言,血脂控制目標較嚴格,靠飲食和運動仍無法降到理想指標,就會建議配合藥物治療,尤其LDL-C數值大於190 mg/dL、糖尿病伴隨血脂異常、ASCVD風險評估高於20%等情況,應及早啟動藥物治療,避免延誤血脂控制時機。 藥物治療方面,張基業醫師說明,他汀類藥物是血脂控制的一線治療,而非他汀類藥物則作為輔助,在患者對他汀類藥物副作用不耐受,或治療效果受限時使用,幫助患者達到LDL-C的控制目標。非他汀類藥物則包括: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膽酸螯合劑、纖維酸鹽衍生物、菸鹼酸等。 目前較新的非他汀類藥物選擇為「PCSK9抑制劑針劑」,有助於從源頭抑制PCSK9蛋白的產生,而PCSK9蛋白過多會干擾肝臟清除壞膽固醇。張醫師表示,PCSK9抑制劑配合原有藥物的使用,可幫助LDL-C額外再降低45%至60%,不過實際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患者怕要一輩子用藥 長效針劑有望提高用藥順從性 患者經常擔心降血脂藥一用就是一輩子,張基業醫師指出,高風險患者確實很難靠生活改善達成血脂目標、需藥物輔助,但積極配合治療,且生活習慣得到充分控制,仍有機會減少藥物劑量。過去的PCSK9抑制劑需兩週施打一次,現有新型的長效針劑,可半年施打一次,對提高患者在長期療程的用藥順從性也有幫助。 針對膽固醇降太低會失智的說法,張基業醫師表示,過去的回溯性研究確實有此發現,但後續的綜合性研究已證實,降血脂藥物和膽固醇降低,並無證據支持其可能導致失智症或其他疾病,目前國內外指引對膽固醇的建議都是「越低越好」。另外,雖然較高的HDL-C對心血管有益,但根據觀察性研究顯示當HDL-C超過60mg/dL後,對ASCVD的預防效果不會再增加,甚至有研究指出超過100 mg/dL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推測過高的原因可能與遺傳或HDL-C結構異常有關。 積極控血脂讓他重返鐵人三項賽 醫籲打破用藥迷思 張基業醫師也分享,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60歲患者,BMI約為26至27,LDL-C約110 mg/dL,為輕微偏高,因屬於高風險族群要盡快控制血脂,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患者同時非常嚴格控制飲食、積極運動,成功將體重減輕20公斤,LDL-C降到30至40 mg/dL,體力、精神都變好,甚至能像年輕時一樣參加鐵人三項競賽。 患者在血脂達標後,仍須定期追蹤、掌握血脂數值,降低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張基業醫師呼籲,ASCVD的預防仰賴血脂的穩定控制,健康飲食和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非常重要,高風險患者更是應配合規律用藥,避免因對藥物存在誤解,而延誤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