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罹嚴重氣喘一年進ICU五次!「生物製劑」助她重返馬拉松賽場

嚴重氣喘與一般氣喘雖然症狀相似,但程度更為嚴重,使用的藥物如吸入型的類固醇跟擴張劑,以及口服的類固醇等已是最高劑量,症狀仍難以緩解,急性發作時可能要依靠呼吸器穩定病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一位30歲醫院女員工,先前氣喘問題輕微,還能參與馬拉松比賽,卻在一次嚴重肺炎感染後,氣喘症狀急劇惡化。由於就讀幼稚園的小孩經常將細菌、病毒帶回家,患者只要稍微感冒,就容易誘發嚴重氣喘。在短短一年內,她曾五次緊急入住加護病房,三次因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治療,屢屢在生死邊緣掙扎。 收治個案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賴怡君醫師表示,患者罹患的是「非第二型氣喘」,由於生物標記數值正常,不符合傳統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因而無法申請用藥。去(2024)年新一代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無須考量生物標記的種類和數值就可獲得給付,賴醫師立即為患者申請並開始用藥,至今近一年,患者即使因感冒或流感導致氣喘再度發作,也不再需要住院治療。除了類固醇使用劑量減少,原先喘到走路都成問題的她,近期也成功回到馬拉松賽場。 嚴重氣喘與一般氣喘有何區別?僅控制單一發炎途徑是否有效 賴怡君醫師指出,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原因是長期發炎導致反覆的氣道阻塞,進而引發支氣管過度反應,主要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及喘鳴聲等,在夜間通常更為明顯。由於症狀表現多元,氣喘常被誤認為普通感冒、咳嗽,但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對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急性發作時甚至需要前往急診或住院治療。 嚴重氣喘與一般氣喘雖然症狀相似,但程度更為嚴重,使用的藥物如吸入型的類固醇跟擴張劑,以及口服的類固醇等已是最高劑量,症狀仍難以緩解,急性發作時可能要依靠呼吸器穩定病情。現今開始出現各類生物製劑幫助嚴重氣喘的患者,然而以往常用的生物製劑卻多以控制單一發炎途徑為主,少數病人仍因為其他生物標記控制效果不彰,而無法成功控制病情。 「非第二型氣喘」生物標記指數正常 傳統生物製劑效果不彰 賴怡君醫師表示,嚴重氣喘患者當中有70%屬於「第二型氣喘」。這類氣喘與第二型發炎反應相關,當患者接觸到特定的過敏源,如塵蟎或寵物毛髮時,會刺激第二型輔助T淋巴球分泌多種細胞激素,進而導致支氣管收縮、痰液增加,引發氣喘發作。目前的治療方式是以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E(IgE)、一氧化氮等的數值作為生物標記,區別氣喘患者的表現型和嚴重程度,再透過不同的生物製劑阻斷相應細胞激素的作用,針對性地控制嚴重氣喘的發生。 其餘30%患者則屬於「非第二型氣喘」,賴怡君醫師說明,與第二型氣喘患者不同,這些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無顯著差異,且氣喘發作通常不是由前述發炎物質引起,最常見是因為感冒、流感、病毒感染或天氣變化而導致支氣管收縮。由於致病機轉的不同,且傳統生物製劑多針對單一生物標記,無法成功抑制所有相關因子,導致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而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改善因為這些環境因子誘發的急性惡化,減少外界過敏原的干擾。 生物製劑納健保!助患者控制氣喘 提升生活品質 以往使用的嚴重型氣喘生物製劑機轉包括anti-IgE、anti-IL4,anti-IL5,藉由控制免疫途徑的單一生物標記,以減緩嚴重氣喘病人的發炎反應,而這些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需考量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E(IgE)等生物標記的數值。去年6月納入健保給付的新一代生物製劑,不需考慮生物標記就可使用。賴怡君醫師解釋,該生物製劑可從上游位置抑制人類黏膜表皮所分泌的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她形容,發炎反應就像傳球,當病毒等外來物質進入人體黏膜時,會往下傳遞到T細胞,最後被支氣管接住、引起發炎反應;從最上游位置抑制,意味著阻斷了「球」的傳遞路徑,就能防止支氣管收縮,從而達到控制氣喘的效果。然而無論何種生物製劑,都需注意注射過敏反應及類固醇劑量驟減的相關風險,患者應定期回診與醫師追蹤疾病情況。 賴怡君醫師分享,患者若依仿單指示定期回診使用藥物,同時搭配控制型的藥物,長期下來對於氣喘症狀及肺功能的改善,皆優於未用藥的患者。患者氣喘不再反覆發作,也避免了因持續發炎導致的肺部損傷,肺功能獲改善,容易喘、呼吸困難的症狀也得到緩解,增加患者外出活動的信心,整體生活品質也因此提升。 新藥給付免「這條件」成患者福音!規律用藥有望維持正常生活 賴怡君醫師指出,18歲以上的患者若經由胸腔科專科或過敏免疫科確認為控制不良的嚴重氣喘,並符合相關條件,即可獲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此外,傳統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包括口服類固醇劑量的累積。賴醫師表示,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肥胖、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導致皮膚變薄而容易出現瘀青和瘀斑。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沒有此項條件,患者不僅能更快用藥,還能避免長期服用類固醇帶來的各種副作用。 賴醫師也提醒,氣喘無法完全根治,即使患者病情已獲控制,仍要依照醫囑用藥,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控制體重、避開過敏原等。若患者擅自中斷治療,氣喘容易再次發作或惡化,因此患者務必按時回診,讓醫師能根據病情調整用藥方式,只要規律用藥,患者還是有機會維持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Read More

35歲男腹痛、腹瀉一年 「吞膠囊」揪出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視疾病侵犯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可從口腔延伸至肛門任何一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35歲男性業務員近一年來反覆腹痛腹瀉,也常因為腹脹導致食慾不佳,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檢查後發現是少見的克隆氏症,病人會因為小腸反覆發炎導致腸胃道症狀,所幸治療後,症狀已明顯改善,體重也停止往下掉。 克隆氏症易誤認腸胃炎或腸躁症 膠囊內視鏡協助診斷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視疾病侵犯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可從口腔延伸至肛門任何一處,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少數病人會有血便問題,疾病初期容易以為只是單純腸胃炎或腸躁症而被患者忽略。 章振旺主任提及,小腸疾病較難以利用傳統腸鏡檢查一窺全貌,臨床上會仰賴膠囊內視鏡補足此一盲點,對克隆氏症早期發現與評估病灶嚴重程度有極大幫助。 「膠囊內視鏡」大小如魚肝油 尋找不明出血、隨糞便排出 馬偕紀念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林煒晟表示,膠囊內視鏡大小如常見的魚肝油,裝有微型攝影機,吞服後經自然腸胃腸蠕動通過患者的胃腸道,全程拍攝消化道影像並回傳影像,檢查毋須住院,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作息,視患者狀況檢查約8至15小時完成,膠囊在24至48小時即隨糞便排出體外,全程無痛。 林煒晟主任說,膠囊內視鏡不僅能協助克隆氏症診斷,也可用於尋找小腸不明出血來源、小腸腫瘤等病變,且具有侵入性低、視野廣、病人舒適度較高等優點,但對於腸道已狹窄、有阻塞風險或懷孕婦女、裝有心律調節器者則不建議使用,提醒在執行時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再進行。 腸胃道症狀反覆逾一個月 應儘快就醫檢查   章振旺主任提醒,若反覆發生腸胃道症狀且時間持續超過1至2個月都未好轉,應有警覺盡快至醫院進一步檢查,詳細告知醫師病史以利醫師診斷。雖然克隆氏症目前仍難以完全治癒,但患者若能積極配合治療計畫,並定期回診追蹤,即使急性期緩解仍配合醫囑持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不自行停藥避免再次惡化的情況下,均能穩定控制病情,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AI教你講客語!桃園客家局長范姜泰基:語言在文化才會在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客家人口有90多萬人,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承擔了客家文化發展的使命,《桃園電子報》專訪了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他說明了客家局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以及在客家文化活動上如何將觸角更向外推廣。 客家文化推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如果客語流失了可能什麼都要滅失,范姜泰基講述他自己的經驗,他表示,從小在台北長大,父母親都是桃園客家人,父母在家裡溝通時都是說客語,他們小孩子都聽得懂,但很少講,剛來桃園的時候其實很沒有信心,但因為小時候客語的基礎,來到客語環境後,發現拉回來好像沒有那麼難。 桃園客家局推動客語家庭。(圖/翻攝自新聞處) 范姜泰基表示,推動客家事務的核心是語言,如果語言不在了,文化就不在了,所以怎麼讓客語向下紮根、向下傳承,是很重要的,客家局在這裡面花了很多的功夫。 桃園客家局舉辦「有AI哈客松競賽」。(圖/翻攝自新聞處) 范姜泰基認為,要讓語言傳承下去有幾個拼圖,一個是學校、一是家庭和個人零碎學習時間,若這三塊可以拚在一起,至少可以減緩客語流失的速度,盡可能讓客語在各種環境存續下去。因此,在學校裡面推沉浸式教學、客華雙語教學;在家庭,去年開始推客語家庭計畫,鼓勵在家庭裡各代間說客語;在個人方面,準備做創新的嘗試,結合AI設計出一個系統,讓想在閒暇時對客語有興趣的人,透過這應用程式,以育樂方式來接觸、學習。 平鎮幼兒園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圖/翻攝自客家局) 范姜泰基並表示,去年舉辦了客語學習創新徵件競賽「有AI哈客松」創意點子大賽,吸引很多年輕人參與,交出不錯的客語學習軟體,這可說是初步試驗,因為今年客家局要執行一個大型客語學習軟體計畫,擔心自行規劃時會有盲點,因此透過比賽徵點子、徵技術的過程,把大家的意見收進來。去年幾個得獎的團隊創意都很好,其中有虛擬男女朋友對話的客語軟體;也有透過輸入個人學、經歷等資料,由AI軟體依照興趣和專業取向生成短文,成為個人客製化的客語教材。 新學屋幼兒園是桃園市首間全客語幼兒園。圖:翻攝自客家局 范姜泰基表示,這些競賽得獎的點子,都會成為今年在設計較大型客語學習軟體時的內容條件,他們會要求得標廠商一定要透過AI,而且要遊戲化,還必須要有過關檢核的功能,希望能吸引學習者願意每天上線闖關,增加學習的誘因。 范姜泰基說,去年和一些廠商接觸時,有些廠商的想法是很制式化的,與現有的國中、小客語教材結合,設計成客語學習軟體,但這與客家局現行思考有些不一樣,這種學習方式,學習者要花很長時間循序漸進,而且不能挑,只能照著課程走,與客家局想要推動個人零碎化學習的目標不太貼合。 范姜泰基表示,所以客家局一開始設定這個AI客語學習的軟體功能要相當精確,就是個人化零碎學習,而且要有趣。現在AI可以做的事情比預期的多很多,用手機拍一個杯子,軟體就會告訴你杯子的客語發音,這是AI圖像辨識的基本功能,但客家局需要推動更進一步的,去年「哈客松」就給了客家局很多不同想法。 在幼兒園推動客語教學方面,范姜泰基舉例,今年客家節慶天穿日,他到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平鎮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互動,發現小朋友對這節慶都非常了解,還能用客語應答,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小朋友透過活動來了解傳統,過程中老師也以遊戲的方式教學客語。 范姜泰基說明,客語沉浸式教學,學習上要有50%的客語使用量,這不僅在課堂上,包括從小朋友一進來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上都包括在內。另外還有全客語幼兒園,桃園去年有了第一間全客語幼兒園,是位於新屋的新學屋幼兒園。目前全國只有8家全客語幼兒園,推動的困難點在於,除了客語使用程度要達到8成以外,社區和家庭都要有客語的配合,營造客語場境,希望讓小朋友從小有以客語為母語的環境,以後再重新拾回客語的機會就會很高,所以客家局很重視幼兒園這一塊,希望在小朋友2、3歲時埋下種子。 范姜泰基指出,現行沉浸式客語幼兒園無法成為全客語幼兒園的關鍵在於師資不夠,客語幼教老師要有幼教執照,而且要會客語,所以客家局盡量放寬條件讓薪傳師開班,讓有興趣的幼教老師多一些學習客語的機會。 在客家文化保存上,范姜泰基表示,每個人對客家的理解和想參與的程度不一樣,這其中有一些是淺客家和非客家的人,有一批是深客家,所以在辦活動和分析時會分成兩塊。淺客家和非客家會透過一般節慶活動把這些人口吸引過來,如魯冰花季來參加的人不一定都是客家人,但他們參與這項活動可了解魯冰花在桃園龍潭是特殊的存在,因為龍潭一直都是茶葉重要的產區,鍾肇政寫了《魯冰花》,其後有了電影、有了音樂,讓魯冰花有更高的能見度,其中並配合一些小旅行的規劃,還有跟茶有關的體驗,如擂茶的手作、茶園的導覽等,讓來參加的民眾不僅只有賞花而已,藉由這活動可以浸淫在客家的文化中,這就是希望對淺客家和非客家的民眾來做的事情。 桃園魯冰花季。(圖/翻攝自客家局) 在深客家上的方式就不太一樣,范姜泰基表示,他們非常重視客家的傳統祭典、祭儀上,比如說,客家人非常注重聖蹟亭的祭儀,這是對讀書人所寫的紙張的重視,整個儀程上是非常客家的。還有歌唱,客家的老山歌和平版,桃園客家歌謠班很多,透過傳唱帶出客家文化的傳承。在手段上要讓歌謠班有很多的歌曲可以唱,過去遇到的問題是許多歌謠是有版權的,私下唱沒問題,但要在公開活動上唱就必須要授權,讓歌謠班的成果發表受限,因此去年客家局有個「發電機計畫」,和有客家歌曲版權的唱片公司簽約,拿到5年的版權,提供給所有的歌謠班、山歌班,讓大家盡情的唱,只要不是拿來營利就可以,解決了許多問題,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裡面歌曲的內容。 桃園桐花季。(圖/翻攝自客家局) 除此之外,范姜泰基表示,客家局過去的政策方法與幼兒園、小學有所接觸,但高中以上似乎比較少,所以該局去年在思考這問題時,編了一筆預算針對高中和大專院校,讓他們更接觸客家。今年要做的是與學校音樂性樂團合作,讓他們創作客家歌、唱客家歌,只要是好的,就安排他們到客家活動中表演;另外也輔導表演社團、表演科系,與客家局活動結合創作短劇本,如果可以還不錯,安排到小學、幼兒園去表演,這樣不僅輔導了高中以上社團,也可以讓學童了解傳統文化。 桃園市客家局支持客家音樂發展、輔導藝文團體在表演中融入客家文化。(示意圖/翻攝自客家局) 范姜泰基表示,現在的流行歌手對音樂很有想法,有些會融合過去傳統元素,以政策立場來說,是要輔導他們長大,客家局有一個很重要業務就是在輔導藝文團體,是有些經費補助的,而且不限於在桃園立案的團體,只要來桃園演出就可以提出申請。每年底客家局都會公告申請的原則,其中當然要與客家文化相關,有些團體沒接觸過客家文化,如果想藉這機會踏入客家文化領域,客家局都歡迎。過去大部分最簡單的都是用客家歌曲展現,但藝文演出不僅只有音樂而已,客家局還會檢視表演中所使用的客家元素有多少,透過這種方式輔導藝術團體,不僅他們受益,對於觀賞的民眾也是個接觸客家文化的機會。 客家局在和其他局處舉辦活動時也都會撥出經費參與如仙草花節、富岡鐵道節等。范姜泰基強調,客家人不是封閉圈起來社群,他是散佈在這社會裡,比如有AI哈客松競賽與青年事務局、智發會合作,年底的萬聖節,客家局也很積極參與,在其中融入客家元素。 客家局有許多場館,范姜泰基表示,有些場館由於先前選址的關係,來客量不是那麼多,比如位於八德的桃園北區客家會館,一年約有十萬人來客量,但那是不夠的。該館舍位置是在霄裡崖線上,很多局處在這崖線上都有所規劃,客家局希望北區客家館成為動線中繼點,未來市立醫院可能在附近興建,離北區客家館很近,因此客家局也在思考未來北區客家館的定位,可能要更符合醫院進出民眾的需求。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部分,范姜泰基指出,目前定位在工藝性園區,裡面草地很大,地方希望有一些休憩設施,客家局希望設置的共融式遊具能跟崙坪的工藝相符合,這規劃了許久,也跟地方辦了公聽會,現在向中央申請經費也已有些著落。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後湖溪。(圖/翻攝自新聞處) 至於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范姜泰基說,2023年來客數有150萬,是所有場館中最多的,以客家局來講,最簡單就是外包OT出去,但不是那麼簡單,海螺館外觀很漂亮,也是看夕陽、網紅打卡、拍婚紗的好地方,但裡面商業空間不夠,因此客家局在思考與附近一些景點設施結合,如青年事務局在旁邊有一個青年學習體驗園區可以住宿、進行戶外活動,還有正在改造中的後湖溪,依但處理完成,可以玩立槳等水上活動,這些景點設施可以整合成一天、兩天的旅遊行程。且永安漁港是少有的客家漁港,附近還有石滬,有機會體驗海洋客家獨有的牽罟文化,因此,海螺館是桃園珍珠海岸線重要的亮點,市府正在積極規劃中。 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圖/翻攝自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官網)  

Read More

桃園月嫂涉虐嬰挨罰 竟持續PO廣告徵照顧對象

桃園市議員黃瓊慧痛批,「在桃園虐嬰根本沒成本」,只付出6000元代價。(圖/黃瓊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中壢區3月發生月嫂涉嫌虐嬰事件,該名月嫂還被婦幼發展局開罰6000元。不過,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黃瓊慧指出,該名月嫂被許多媽媽控訴惡行,疑似已是慣犯,市府僅對她開罰6000元,且月嫂仍能持續在網路上打廣告徵求照顧對象,根本是默許虐嬰行為。對此,社會局回應,該局已介入調查,若確定月嫂不當對待幼兒,最高可罰60萬。婦幼局則說,該名月嫂沒有辦理居家式托育服務人員執業登記,呼籲家長應找有合格登記證書的托育人員。 黃瓊慧今(16)日在議會質詢時表示,青埔有名母親花費12萬元聘請到府「月嫂」照顧剛出生一個月的嬰兒,結果竟透過自家安裝的監視器發現,月嫂在照顧過程中多次用力搖晃寶寶,甚至狠狠搧巴掌。該名母親將資訊Po 上網後引起眾多家長共鳴,有更多人出面指控這名月嫂早已有多次惡行,懷疑並非單一個案。該母親第一時間向社會局與婦幼局通報,沒想到市府僅對月嫂開罰6000元,且此人至今仍可在網路上刊登廣告繼續徵求照顧對象,繼續帶嬰。 家長控訴月嫂涉嫌虐嬰。(圖/黃瓊慧提供) 黃瓊慧痛批,「在桃園虐嬰根本沒成本」,只付出6000元代價,這樣根本是默許、甚至鼓勵惡劣托育者繼續行兇。她要求市府盡快整合現有資訊對此案重啟調查,提高對不當托育行為的懲處,保障嬰幼兒人身安全,遏止類似案件再度發生。 其他家長控訴同一名月嫂的惡行。(圖/黃瓊慧提供) 對此,婦幼局回應,該名月嫂未取得居家式托育服務人員執業登記,經該局調查確有提供幼兒照顧服務情事,3月時已依兒少權法第90條及桃市處理違反兒少權法統一裁罰基準,裁處6000元罰鍰。 婦幼局提醒,從事居家式托育服務不論是在宅或到宅提供幼兒照顧服務,均應於縣市政府完成辦理執業登記,才可以提供服務。家長如有托育需求,應檢視是否領有合格登記證書。此外,月嫂服務應以照顧產婦,協處家事為主,如果主要是照顧新生兒,除完成月嫂訓練課程外,應具備資格並先完成托育人員執業登記。 社會局則表示,該局家防中心獲報後已去訪視,要求月嫂提出說明,本(4)月將交由委員會審議,如有不當對待幼兒,可處6到60萬罰鍰。涉及刑事部分則由檢警調查中。

Read More

失智婦誤搭陌生車不肯下 桃警及時化解烏龍揭真相

老太太有失智傾向,忘了弟弟因病長期住院中,今天可能以為弟弟要帶她出去玩而獨自出門。(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桃園市桃園區今(16)日上午7時40分許,一名失智的71歲李姓老太太獨自外出,陰錯陽差坐上計程車後,又將張姓男子的車誤認成兒子的車,上車後不願離開,張姓男子無奈只好向桃園警分局求助,警察趕抵後隨即安撫其情緒,並聯繫家屬到所認領。 大樹派出所說明,警方接獲民眾報案,指稱長沙街有民眾糾紛事件,警員黃蓉蘋及黃冠銓立即趕抵現場瞭解。報案人張先生表示與太太準備開車送小朋友去學校,突然一位老太太開啟後車門上了車坐好,不管怎麼勸說都不下車,只好報案請員警協助。員警請老太太下車,但她堅持這是兒子的車拒絕下車,甚至破口大罵,員警安撫其情緒並將老太太帶下車,好讓張先生送小朋友上學。員警詢問周邊民眾沒有人認識老太太,先將她送返所內休息,經過查詢老太太姓李,員警馬上聯繫家屬到所認領。 警方提到,老太太的女兒接獲通知後立即到所,她表示老太太有失智傾向,忘了弟弟因病長期住院中,今天可能以為弟弟要帶她出去玩,獨自出門攔了一輛多元計程車,司機以為是預約的乘客,就載老太太出發,等發現訂單被取消才知道載錯人,立即停路旁讓老太太下車,老太太又把張先生的車,當成是兒子的車才會上車坐好,以後會多加注意老太太行蹤,避免她再走失,對於員警的熱忱幫助非常感謝。  

Read More

曹松清個展《馬祖‧藍眼淚》中原大學登場 結合AR打造感官饗宴

中原大學舉辦《馬祖‧藍眼淚》個展,藝術家曹松清於畫作<紅花石蒜>前留影。(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來自馬祖的藝術家曹松清帶著他對故鄉的深切情感與當代藝術創新的實驗精神,即起至5月10日於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舉辦個展《馬祖‧藍眼淚》,展出40餘件以故鄉馬祖為主題的繪畫與科技互動裝置作品。曹松清以精湛的油畫與壓克力技法描繪海天景色,融合擴增實境(AR)等多媒體技術,重現馬祖著名自然奇觀「藍眼淚」的神秘與詩意,打造一場融合科技美學與多媒體互動的感官饗宴。《馬祖‧藍眼淚》開幕茶會於今(16)日中午熱烈展開,曹松清除了與現場師生分享創作歷程,也親自帶領導覽。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介紹,曹松清生長於馬祖,國中畢業後隨家人遷居桃園八德,長年耕耘於媒體與藝術創作,累積豐富的社會觀察與敘事經驗。多年來,他持續投入藝術創作,直到中年仍好學不倦至國立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進修並取得碩士學位。曹松清以畫筆梳理自身與故鄉之間的深刻連結,生動記錄了馬祖的壯麗海天與濃厚人文。作品忠實再現馬祖崎嶇的岩岸與蔚藍海天,用厚實筆觸流露出對家鄉深切的眷戀與對自然無比的敬畏。 中原大學舉辦《馬祖‧藍眼淚》曹松清個展。左起為中原大學主任秘書閻亢宗、藝術中心主任陳敏慧、藝術家曹松清。(圖/中原大學提供) 曹松清表示,「創作對我而言,是一種不斷回望與召喚故鄉的過程。馬祖是我靈感的起點,也是情感的歸屬。」他說,桃園是他第二個故鄉,很榮幸能在中原大學發表個展,期盼進入展覽會場的師生和民眾都能領略馬祖的自然與文化之美。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舉辦《馬祖‧藍眼淚》個展,展出藝術家曹松清40餘件作品。(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提到,此次展覽橫跨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一、二樓空間,展出作品包含〈藍眼淚〉、〈岩光〉、〈美好時光〉等系列油畫及裝置創作,呈現馬祖獨特的自然地貌與文化氛圍,刻劃藝術家曹松清對土地的深情凝視與詩意轉譯。曹松清以故鄉為主題,調出島嶼的色彩,將畫作背景平塗以擁抱當代,並以馬祖在地花崗石顆粒為繪畫語彙,勾勒出觀者對馬祖的初步印象。 馬祖藝術家曹松清於中原大學舉辦個展,展出多幅以「藍眼淚」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表示,此次展覽亮點之一,是大規模導入擴增實境(AR)與互動裝置技術,觀者可透過行動裝置啟動作品中的動態光影與聲音,進一步延伸視覺與感知體驗。觀眾只需以手機掃描畫作,即可觸發與畫面情境相連結的聲音、動畫與影片,配合虛擬美術館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多感官體驗。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指出,《馬祖‧藍眼淚》曹松清個展恰逢「藍眼淚」旅遊旺季,引發話題,其筆下那曾被CNN評選為「世界15大自然奇景」之一的瑰寶——藍眼淚,在此展中將以獨特光彩閃耀呈現,彷彿喚醒在外馬祖人對故鄉的深沉記憶與情懷。展覽免費開放參觀至5月10日止,歡迎各界到場欣賞,共同走入這片充滿光影與詩意的馬祖藝術風情。中原大學藝術中心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10時至下午17時、周六下午13時至下午17時、周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Read More

桃園年燒3千萬手續費 林政賢籲加速停車格智慧化

林政賢就停車格智慧化、廣一停車場施工交通動線等議題提出質詢。(圖/林政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議會今(16)日進行交通局工作報告,市議員林政賢就停車格智慧化、廣一停車場施工交通動線、南山街打通案平交道的具體設置規劃、Youbike2.0開放敬老卡使用等議題提出質詢。 林政賢指出,桃園市目前共有1萬9709個收費停車格,若民眾使用紙本單據至超商繳費,市府每筆需支付4.3元手續費,一年下來約需3000萬元公帑。反觀行動支付每筆僅需0.5元,效益明顯。他呼籲交通局加快智慧化腳步,提升行政效率、減輕財政負擔。交通局長張新福回應,今年將建置1萬個智慧停車柱及4200個地磁感應器,預計智慧停車設施覆蓋率可達75%,並期望民眾使用行動支付比例可提升至30%。 桃園後站廣一停車場施工期間的交通亂象,林政賢指出,該區預計116年完工,期間延平路在尖峰時段車流擁擠,違規停車、違規迴轉、機車佔用計程車專區等亂象頻傳,交通規劃與實際情況脫節。他強調,相關問題長期困擾市民,交通局應儘速改善。局長張新福表示,目前已召開會勘並檢討相關動線,預計一週後完成新交通動線設計,兩週內完成調整,以紓解交通壓力。 在南山街打通案方面,此案涉及交通局、鐵路局與交通部等單位,平交道的設置是關鍵節點,應積極協調並加快腳步,避免拖延整體工程進度。張新福回應,平交道經費約為1億元,市府正持續與鐵路局及交通部協商爭取中。 此外,林政賢也關切敬老卡使用範圍,呼籲桃園市應比照雙北市,儘速開放敬老卡可使用於YouBike 2.0電輔車。林政賢表示,敬老卡本為鼓勵長者增加外出活動與社會參與,YouBike本就屬於公共運輸,桃園不應落後其他直轄市。

Read More

太用力拉小孩手恐脫臼!醫:1部位未發育完全 家長日常「4動作」增風險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師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至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家長抽時間陪孩子玩,可幫助增進親子關係,但有時沒注意恐不慎致小孩受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師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至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家長太用力拉小孩的手,或是玩飛高高和轉圈圈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保母手的發生。 醫揭「保母手」發生原因 小朋友「手打直不敢動」要注意 翁梓華醫師說明,「保母肘」的醫學專業名詞是「橈骨頭端脫位」,也稱「扯肘症」或「牽拉肘」。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還沒完全,當他們的手臂突然受到拉扯或牽引的力量,橈骨頭就會從環狀韌帶中滑脫,造成半脫位狀態。這時橈骨會被環狀韌帶卡住,小朋友又怕痛,手就會一直維持在打直不敢動和手心朝下的姿勢。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動作可能無意間就釀成保母手。翁梓華醫師舉例,小朋友兩手被大人拉著玩轉圈圈,以及被拎起來飛高高,都是風險高的遊戲。此外,家長情急之下也容易不小心強拉小孩的手,例如小孩跌倒時,大人拽住手想拉住他,或是過馬路時突然用力拉著小孩走,提醒家長們務必提高警惕。 「保母手」復位不難 1狀況要小心骨折風險 翁梓華醫師也分享,保母手處理起來相當簡單,通常醫師喬一下小朋友的手,過10至15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活蹦亂跳。常見的復位方式是將手固定在小朋友的手肘上,接著將小朋友的前臂外翻,再往上折起,在復位時手肘處多數會感受到「啵」的復位感覺。 ​不過,由於復位過程中伴隨疼痛,小朋友會大哭,同時習慣將手維持在之前「不會痛的姿勢」,較難判定是否復位成功。翁梓華醫師指出,這時就會讓小朋友用發生脫臼的手拿手機看影片,沒問題就代表復位成功。如果復位後手還是無法動,建議家長帶小孩到醫院急診進行X光檢查,確認是否伴隨骨折問題。 家長要養成「這些習慣」 6到10歲仍發生可能是「真骨折」 ​翁梓華醫師提醒家長,為避免保母手的發生,在帶孩子時應養成以下習慣: 別拉小孩的手腕,以牽手掌和扶手臂為主。 避免玩飛高高、轉圈圈等具危險性的遊戲。 小朋友跌倒的時候,儘量以扶「腋下」為主。 ​最後翁醫師也指出,保母手大多只發生在1到5歲的小朋友身上,如果6到10歲的小朋友仍出現上述的情形,可能是真的「骨折」,此時就務必就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

Read More

走出重鬱低谷!新型鼻噴劑治療為患者帶來改善契機

研究顯示,重鬱症患者若經歷多次發作,未來復發與病程慢性化的風險將顯著增加,每次復發都可能讓自殺風險升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38歲的陳小姐是一名企業經營者,過去一年深受憂鬱情緒所苦,嚴重失眠、疲憊與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她曾嘗試多種抗憂鬱藥物以及40次重覆經顱磁刺激療法(rTMS),但病情未見改善,甚至多次萌生自殺念頭。 在一次嚴重憂鬱情緒的衝動行為後,她被送至急診室。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嘗試新型抗憂鬱鼻噴劑。治療在24小時內發揮效果,她的情緒明顯改善,原本反覆出現的負面想法也逐漸趨緩。完成標準療程後,她恢復日常工作,並重新找回自信與生活希望。 陳小姐的經歷是無數重鬱症患者的縮影。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台灣有超過三千人因自殺離世,近9成與憂鬱症有關。對於像陳小姐一樣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而言,一般的抗鬱劑治療往往難以奏效,而新型療法的出現,也讓部分患者在接受專業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進一步提升希望與信心。 重鬱症:無聲的掙扎與反覆發作的挑戰 重鬱症是一種嚴重且持續的情緒障礙,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患者常感到極端低落、難以感受到快樂,甚至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導致個人功能與人際關係受損。重鬱症也會影響睡眠、食慾、活力、專注力與決斷力,導致患者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甚至萌生結束生命的念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皇吉表示,不是所有重鬱症患者都能透過標準療法改善病情。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憂鬱症,即在使用至少兩種足夠劑量、不同類別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各達6至8週後,病情仍無顯著改善。許多患者經歷了多種合併多線藥物的治療策略,仍難以達到有效緩解,在屢次挫敗的治療經驗中,更容易加重無助與絕望的感受,進而提高自殺的風險。 此外,重鬱症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研究顯示,重鬱症患者若經歷多次發作,未來復發與病程慢性化的風險將顯著增加,每次復發都可能讓自殺風險升高。若未能妥善治療,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憂鬱症,拉長病程達2年以上,對患者與家屬帶來極大挑戰。 新型鼻噴劑:為難治型憂鬱症與合併自殺意念的重鬱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近年來,隨著對腦部神經傳導機制的深入研究,針對難治型憂鬱症及伴隨急性自殺意念的患者,已發展出不同機轉的抗憂鬱治療。其中,基於麩胺酸(glutamate)機制的抗憂鬱鼻噴劑成為新突破。此療法於2019年獲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核准,並在2022年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通過用於治療合併急性自殺想法或行為的重鬱症患者。 與傳統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調節劑)需4至6週才能發揮療效不同,林皇吉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在合併口服抗憂鬱藥的前提下,有部分合併急性自殺意念的患者,其情緒症狀在24小時內出現顯著改善,經過約4週療程後,有超過半數患者憂鬱程度獲得緩解。 面對憂鬱症:多元治療與心理支持並行 林皇吉醫師指出,患者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與醫療團隊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除了藥物治療外,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及心理、社會支持對於情緒調節也至關重要。 此外林皇吉醫師也強調,家屬與照護者應多給予患者理解與陪伴,提供適時的關懷與支持,避免責備、批判或施加額外負擔的「關愛」,並協助患者遵循治療計畫。若發現患者有嚴重自殺傾向,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從傳統藥物到新興的神經調控技術,如重覆經顱磁刺激療法(rTMS)、電痙攣治療(ECT),以及現今的抗憂鬱鼻噴劑,醫療團隊將依據醫學的進展,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林皇吉醫師呼籲,雖然重鬱症的治療可能較為複雜,但若能早期辨識病徵並積極治療,多數患者仍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及功能表現。透過專業醫療與社會、心理支持的整合照護,患者才能走出憂鬱深谷,逐步回復充滿期待與意義的生活。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

Read More

盤點桃園客家場館 范姜泰基推薦來珍珠海岸線這樣玩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客家人口有90多萬人,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承擔了客家文化發展的使命,《桃園電子報》專訪了客家事務局長范姜泰基,他說明了客家局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以及在客家文化活動上如何將觸角更向外推廣。 客家局有許多場館,范姜泰基表示,有些場館由於先前選址的關係,來客量不是那麼多,比如位於八德的桃園北區客家會館,一年約有十萬人來客量,但那是不夠的。該館舍位置是在霄裡崖線上,很多局處在這崖線上都有所規劃,客家局希望北區客家館成為動線中繼點,未來市立醫院可能在附近興建,離北區客家館很近,因此客家局也在思考未來北區客家館的定位,可能要更符合醫院進出民眾的需求。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部分,范姜泰基指出,目前定位在工藝性園區,裡面草地很大,地方希望有一些休憩設施,客家局希望設置的共融式遊具能跟崙坪的工藝相符合,這規劃了許久,也跟地方辦了公聽會,現在向中央申請經費也已有些著落。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圖/翻攝自客家局) 後湖溪。(圖/翻攝自新聞處) 至於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范姜泰基說,2023年來客數有150萬,是所有場館中最多的,以客家局來講,最簡單就是外包OT出去,但不是那麼簡單,海螺館外觀很漂亮,也是看夕陽、網紅打卡、拍婚紗的好地方,但裡面商業空間不夠,因此客家局在思考與附近一些景點設施結合,如青年事務局在旁邊有一個青年學習體驗園區可以住宿、進行戶外活動,還有正在改造中的後湖溪,依但處理完成,可以玩立槳等水上活動,這些景點設施可以整合成一天、兩天的旅遊行程。且永安漁港是少有的客家漁港,附近還有石滬,有機會體驗海洋客家獨有的牽罟文化,因此,海螺館是桃園珍珠海岸線重要的亮點,市府正在積極規劃中。 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圖/翻攝自桃園青年體驗園區官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