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膽道支架」6月健保給付!造福「惡性膽道阻塞」患者,提升醫療品質

為確保國民基本醫療需求和健康利益,健保署將持續爭取健保預算,努力將具有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需求的新醫材納入健保,建立更完善的癌症治療給付,以減少民眾經濟負擔。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為持續提升癌症治療品質,中央健康保險署除已納入大腸金屬支架及十二指腸支架之外, 6月起將再擴增給付新醫材「金屬膽道支架」運用於緩解惡性膽道阻塞。預估1年約4千多名癌友受惠,健保挹注約1.7億點。 「惡性膽道阻塞」透過置放支架 將膽汁引流至腸道緩解不適 健保署表示,惡性膽道阻塞的發生原因可能是由於惡性腫瘤生長導致膽道狹窄,或惡性腫瘤轉移造成膽管壓迫所導致,病人可能出現黃疸、皮膚癢、腹痛、發燒、食慾不振等症狀。臨床上治療膽道阻塞,採手術切除腫瘤,亦可使用引流管將膽汁導引至體外,或置放支架將膽汁引流至腸道,緩解病人不適症狀。 「金屬膽道支架」健保給付 支架暢通率較佳、降低再介入次數 膽道支架材質可分為塑膠膽道支架和金屬膽道支架。為提升癌症照護品質,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在無法切除或臨界可切除的惡性肝外膽道狹窄病人,「金屬膽道支架」相較健保原給付塑膠膽道支架具較佳的支架暢通率、延長暢通時間,同時可降低再介入次數,提升臨床療效及品質。 經113年3月份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特材部分)討論,自113年6月1日起將金屬膽道支架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健保署特別感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提供專業意見,共同為提升病人安全及醫療照護品質努力,讓醫師依病患病情選用合適醫材種類,增加治療選擇。 持續爭取健保預算 建立更完善的癌症治療給付 石崇良署長表示,為確保國民基本醫療需求和健康利益,健保署將持續爭取健保預算,努力將具有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需求的新醫材納入健保,建立更完善的癌症治療給付,以減少民眾經濟負擔,並增進醫療價值與民眾健康。

Read More

大義覺迷》地震地震!別怕,再大一點就都更了!

無論為人民居住品質、居住安全,或經濟發展計,都應全面實施都更;但是我們的政府、專家學者,及眾多老百姓都只會唉聲嘆氣,大有為的政府你們究竟在幹甚麼呀?都更就真的只有靠地震嗎?(中央社) 作者/王建煊 人類居住的地球並非都是平靜安穩,天然災害地震、洪水、颱風、火山爆發、瘟疫…太多太多了,倒霉中獎,就完蛋。我今年86歲了,對我來說,並沒有遇到甚麼了不得或擔心害怕的天然災害,但對於地震降臨時,心中仍有不知所措的恐慌,使人感到自己真的十分渺小。 地震時,自己會一直想:接下來不知會發生甚麼事?時間就在不知、擔心、害怕中一分一秒鐘度過。像今年4月花蓮發生7.2級地震來說,夜裡睡在床上,妻子抓住我的手,以恐慌的聲音說地震,地震!我也只好抓著她的手,略給她一點安慰,別無他法。 下床跑嗎?跑到哪裡去?天花板,電燈會不會掉下來,砸到我們;聽說跑到廁所比較安全,因大樓房子倒了,等待救援時可以找到水喝,種種高明的胡思亂想都出現了,但仍找不出能付諸行動的保命動作;最後我想到的方法是兩人睡一個枕頭,另一個枕頭蓋在兩人的頭上,萬一有東西掉下來,頭部傷害會輕一點,或許不致馬上死掉,其他就都不管了,因為也無他法。 確實是管也管不了!2010年海地地震死了一萬人,1976年7月28唐山大地震死亡24-65萬人,台灣的921大地震死亡2,000人。天災的來臨雖然管不了,但想辦法管一管,總還是會讓傷害減少一點。 例如前面提到的,夜睡床上地震時,用一枕頭蓋在頭上,萬一有東西剛好落在頭上,不致立刻喪命,看似無用的小動作,總比一切聽天由命要好一點,上天是不會看顧懶人的,你說不是嗎? 這篇《大義覺迷》,王老先生為甚麼要大談地震呀?因為地震雖然凶狠,甚至防不勝防,但有防備總還是好一點。例如地震時我們常看到許多年歲已久的大樓,整棟倒塌,死傷無數。因為這棟大樓跟我一樣是逾齡老朽,風吹草動,就會倒掉,但是現在大家居然無視這種風險! 這種隨時會有危險的高齡30年老屋,全台灣共有483萬戶,其中半數247萬戶因為過於老舊,房屋現值未達課稅門檻而免徵房屋稅。政府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人命關天的事呢?答案是有,但沒有屁用!為此政府訂有「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但20多年來,核准的危老重建的房屋僅2,988件。大家在談危房重建時面臨諸多問題,專家們分析原因有四:法令見解不一、制度不夠完整、務實面不夠、人性貪婪杯葛,以致整合過程曠日費時。在各方皆無解時,大家想出的最快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拜託「地震」先生來一次大地震,這些危樓就都可以重建,新住戶就可免掉地震的死亡恐懼了。 這個問題,在馬英九先生任台北市長時,我就關心到了。有次我對當時的馬市長說,老舊房屋更新趕快做,否則一旦遇到大地震那就災難無窮了;當時馬市長的回答我現在仍記憶猶新,他用很誇張的語氣說:啊!這太困難了,我們累得半死,也只做了幾件而已。當然有困難,其中尤其有少數所謂的釘子戶,條件拉得高高的,否則就不簽字、不同意,都更就這麼擱置在那裡。 一直到現在我還遇到一些朋友,有這樣的問題,他們說搞了快20年了,還沒有下文了,看樣子自己死了,還不會有結論。我安慰他們,不要心急,已等了幾十年了,就再等等,有天地震來了,房子倒了,都更就有望了!他們說,我們現在已年過80歲,等不到了。我說沒有關係,總有一天會重建的,新房就留給兒孫住嘛! 大家都知道,建築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大家想一想,建棟房子幾乎涉及各行各業,所以建築業一發達,各行各業都水漲船高,繁榮起來;所以無論是為人民居住品質、居住安全,或經濟發展計,都應全面實施都更;但是我們的政府、專家學者,及眾多老百姓都只會唉聲嘆氣,大有為的政府你們究竟在幹甚麼呀?都更就真的只有靠地震嗎? (作者為前監察院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同步刊登) 前監察院長王建煊

Read More

桃園智農科技媒合會登場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媒合會」於昨日隆重舉行。(圖/農業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馨儀 「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媒合會」於昨(21)日隆重舉行,桃園市農業局與農業部為分享智慧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成果,並建立農民、農民團體以及青年農民與科技服務業者的合作平台,而辦理此重要的媒合會。 農業局長陳冠義表示,桃園市作為北台灣重要的糧倉,農業產值高達109億元,農業產銷班更達205班,蔬菜、果樹、花卉、稻米、茶及畜牧業等蓬勃發展,憑藉著完善的科技產業供應鏈和豐富的人才基礎,桃園市具備了發展智慧農業的獨特優勢。 農業部與市府也成功辦理41場次的媒合對談,讓科技服務廠商與農民1對1交談。(圖/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說明,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力缺工等挑戰,該局也提出了一系列智慧農業相關計畫,如「智慧農耕共享」、「AI智慧農遊」及「智慧農機專案補助」等計畫,以降低農民進入智慧農業的門檻,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並整合「農業空間管理遙測圖資」、「智慧農業防災平台」和「野生動物處置案件資料庫數據管理」等功能,促進各項智慧農業技術的協同工作,提高農業生產流程的效率,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管理。 農業部科長楊承叡也在媒合會分享,農業部建立了「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智慧農業科技服務機構能量登錄機制」,旨在提供更多科技服務選擇給農民;目前已有90家技服業者完成登錄,提供各種智慧農業相關服務,包括監控系統、「數據收集/管理/分析」、預警、「自動化耕種/養殖/加工」及農務管理系統等,農業部也推出「農業數位盤點星點計畫」、「智慧農業業界參與建立生態系計畫」及「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業界科專」,促進農民與科技服務業者之間的合作,提供更多智慧農業相關服務選擇。 農業局提到,昨日媒合會現場安排了眾多智慧農業廠商展示,包含無人機農噴服務的擎壤科技、微氣象站設置的安吉氣象決策資訊有限公司及蜂巢數據科技;衛星監測影像辨識的悠由數據;自動化澆灌的翼詠科技;數據監測的歐亞新;自動控制的智食良果等多家智慧服務廠商在現場展示各種最新科技,並演示如何落地在農業的各個領域,從種植、病蟲害管理到收穫,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效益;此外,在這場活動,農業部與市府也成功辦理41場次的媒合對談,讓科技服務廠商與農民1對1交談,切身了解農民的需要,專門打造農民所需的智慧科技服務,讓農民事半功倍,省工又高效。 農業局強調,將持續推動智慧農業科技的應用和發展,並提供相應的培訓和輔導措施,並致力於促進農民、農民團體和科技服務業者之間的合作,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永續發展。

Read More

強化工業區消防安全 桃消山峰分隊防火管理人座談會登場

山峰分隊今日在「經濟部平鎮產業園區服務中心」辦理防火管理人座談會。(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鑒於夏日將至,氣溫逐漸上升,逐漸進入用電高峰期,桃園市消防局第四大隊為確保平鎮工業區消防安全於今(22)日在「經濟部平鎮產業園區服務中心」辦理防火管理人座談會,邀集平鎮區各公司、工廠防火管理人一同出席。 山峰分隊表示,此次座談會目的在於在提醒業者落實消防安全設備維護、檢修合格申報,場所用火、用電與瓦斯安全,自衛消防編組訓練經驗分享以及地震過後建築結構與設備之自我檢查等重點。消防安全設備檢修申報有了重大變革,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修結果不符規定者「應先改善缺失」再「合格申報」,違反規定者,逕行舉發無改善期,未遴用防火管理人及未制定防護計畫者最重可裁罰30萬元,從此消防安全再無空窗期,大幅提升場所自身安全。 未遴用防火管理人及未制定防護計畫者最重可裁罰30萬元。(圖/消防局提供) 山峰分隊接著提到,為確保各場所實施自衛消防編組訓練更加完善,此次經驗分享將針對新修訂法令宣導、防火防災與避難逃生觀念、關門理論、防煙區劃及劃設相對安全區等項目列為宣導重點,並把家庭防災與企業防災相結合,透過防火管理人的平時教育訓練,讓場所每位員工得到更完整的資訊與觀念,印象更加深刻,學習更有效率。 山峰分隊長黃嘉男強調,企業防災的關鍵在「預防」,預防的關鍵在「員工」,強化員工最好的方法在於「落實管理與教育訓練」, 唯有防火管理人的觀念正確了,才能全面落實自衛消防編組訓練,守住預防與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確保企業財產及員工生命安全。  

Read More

錯過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部桃「動脈取栓治療」助她康復

動脈取栓治療是在急性腦中風發病後6至24小時的治療選擇,但需透過更多影像檢查分析來輔助治療決策。(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一名68歲林太太凌晨被發現倒臥家中,緊急送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因出現右側無力症狀伴隨意識障礙,經急診初診斷為急性腦中風;然而根據通聯記錄判斷,發病時間已超過靜脈溶栓的「黃金3小時」,也超過健保署去(112)年10月起放寬的3至4.5小時治療限制,因此醫療團隊緊急啟動機械動脈取栓治療的評估,經由血管攝影顯示左側中大腦動脈近端完全阻塞,在符合取栓條件且家屬簽署同意後,於24小時內完成取栓治療。 部桃進一步指出,依據檢查顯示大腦血管成功再灌流、TICI評分為滿分3分。神經重症科醫師張懷仁表示,擴大靜脈溶栓的時間窗格可造福腦中風病人,保留更多的大腦功能,而動脈取栓治療是在急性腦中風發病後6至24小時的治療選擇,但需透過更多影像檢查分析來輔助治療決策,醫療難度更高,卻也有更高的醫療價值,有機會降低中風對大腦的破壞、是未來腦中風治療趨勢。 林太太在術後第三天開始進行重症階段的早期復健介入及呼吸器脫離訓練。部桃內科加護病房職能治療師陳怡說明,早期復健介入在遵循整體醫療目標下進行,以此案為例,職能治療介入是透過「活動參與」來提升病人的警醒度、改善注意力片段等認知缺失,藉此增加對自身現況和醫療計畫的理解及配合度。 陳怡接著提到,這樣有助於加速呼吸器脫離計畫、提升醫療處置的效益,並提早建立家屬對後續復健期的概念。林太太雖年過60仍是注重保養儀容,平時熱衷於股票投資,更是女兒口中的理財高手。職能治療透過環境改造策略、教導家屬善用會客時間,結合病前的習慣和興趣增加患側邊的感覺刺激給予,並透過簡單的日常梳理活動,使用健側手照鏡子梳頭髮、擦乳液等。林太太警醒的時間可逐漸拉長,注意力也不再片段、問答反應時間明顯縮短、複雜度也有所提升,甚至能獨坐於床邊執行日常盥洗活動,最終在入院11天順利脫離呼吸器,並轉至普通病房進行後續復健計畫。 部桃強調,該院重症醫學科運行跨專業的團隊合作模式,在取栓處置後密切監測術後變化,釐清腦中風的原因,透過藥師協助嚴格調控血壓,呼吸治療師執行呼吸器脫離訓練,職能治療提升警醒度、認知功能及預防譫妄,促進生活自理恢復,營養師著重在病人重症營養建立,物理治療師加強心肺功能及咳嗽能力,護理師進行病人護理及意識監測,專業各司其職並互相加成提升醫療照護的精準度。

Read More

中原大學李承宇脫穎而出 錄取「比哈佛還難錄取的」奇點大學

中原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李承宇以拓展生化感測技術主題,錄取奇點大學領導者執行計畫。(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中原大學培訓頂尖教授,效法被譽為全球最聰明、最創新的奇點大學,獲得亮眼成果。該校化學系助理教授李承宇以「拓展生化感測技術」主題代表中原大學,參加奇點大學「領導者執行計畫」徵選活動,在全球菁英中脫穎而出錄取通過。未來,可望將研究成果發展為實際應用項目,衍生校園企業,推動科技與醫學領域之創新變革。 中原大學提到,奇點大學是2008年由Google與美國太空總署合辦的新型未來學院,非一般傳統學位授予機構,全球頂尖人才趨之若鶩。奇點大學以整合各領域菁英的能力高度聞名,強調跨學科合作及全球網絡的建立,校友和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匯聚全球包含金融、商務、科技、製造、健康等領域的菁英,帶來的後續效益十分可觀,吸引全世界人才競相申請。其嚴格的審核標準與高昂的學費,讓這所大學成為創業課程中的獨角獸,更被媒體封為「比哈佛大學還難錄取的大學」。 中原大學化學系李承宇(圖中)參加奇點大學領導者執行計畫,期能將研究成果具體化,改善人類生活。(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表示,該校自2023年10月起,在校長李英明指導下,由理學院院長吳宗遠主辦規劃,結合工學院、產學處及研發處等單位之資源,推出「中原起點to世界奇點」之教師創新創業人才培訓計畫。由理、工、電資三個學院共推派5位教師參加培訓,並邀請校外院士級的各領域傑出學者進行最前沿訊息揭露,以及創新創業的轉折分享,希望能促成教師組成校內創新創業團隊,參與奇點大學執行計畫,最後將研究成果具體化,申請校園衍生企業。 中原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李承宇(左1)帶領學生參與2024全國化學年會。(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提及,目前於中原大學化學系任教的李承宇,於2022年2月加入中原。2019年他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生化與生物醫學科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時,適逢疫情,在封城的情況下,申請參與了COVID-19快篩研發團隊,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此次申請奇點大學短期領導者執行計畫,希望能解決產品從實驗室到市場中間可能面臨的問題,拓展生化感測技術的應用價值。 李承宇指出,生化感測技術的宗旨,就是利用科技降低檢測的門檻、時間與成本,同時提升檢測的準確性與靈敏度,讓非專業訓練的人員能在沒有儀器設備下一樣能執行準確且快速的篩檢。然而,從實驗室到市場化的過程還有許多困難需要解決,而奇點大學的培訓計畫能給予解決這些問題的資訊。 經過中原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訓計畫的洗禮,李承宇提出計畫書代表中原參加奇點大學領導者執行計畫徵選,錄取率估僅1%。當收到錄取通知時,李承宇開心地無法置信,並對培訓計畫充滿期待。他表示,參加奇點大學不僅可以獲得不同領域的合作機會與幫助,實現將所學技術轉為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同時這些經驗也可以帶回學校,分享給其他校內老師們,讓更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未來,他也會繼續致力於更多種類的快篩開發,降低使用者操作門檻與檢測成本,提高醫學檢測的普及率。 吳宗遠表示,中原大學明年即將邁向建校70年,而「創新、創意、創業」三創一直是以理工為起點的中原大學傳統校風之一,如何讓三創這個「起點」成為未來中原大學特色的「奇點」,是全校齊心努力的目標。李承宇很幸運獲得「千載難逢」的入學資格,他期許李承宇在奇點大學受訓完成後,回到中原大學,能開設新型式的三創課程,做為中原70後,創新、創意、創業的新起點。

Read More

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參訪龍華科大 肯定學校人才培育厚實能量

龍華科大設備先進,獲世界百大日本東北大學教授陳強(左)高度肯定。(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致力成為亞洲最佳電子領域人才培育基地的龍華科技大學,建置「3D數位電路板設計暨智慧製造類產線工廠」、「(5G)行動通訊模組測試與調校類產業環境工廠」及「高速傳輸介面電子構裝設計與測試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等3座教育部億元級類產線實作基地及相關實驗室等完善新穎設備,日本知名電磁工程領域專家、日本東北大學教授陳強日前獲邀擔任該校國際論壇講者及論文評審,實地參訪學校時極為肯定,盛讚學校在電磁領域的產學研發與實作能量,已超越排名世界百大的日本東北大學。 龍華科大副校長陳逸謙表示,陳強是電磁工程、天線與微波技術領域知名學者,曾擔任IEEE天線學會東京分會主席並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其領導的日本東北大學電磁工程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天線工程,微波/毫米波技術工程,環境電磁工程,以及計算電磁學等,在電磁學學科具有極大影響力,許多微波天線領域的重要發明都出自該研究室,研究室還培養出包括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在內的眾多著名學者。 龍華科大致力成為亞洲最佳的電子產業領域實務人才培育大學。(圖/龍華科大提供) 陳逸謙指出,相較於日本及台灣的國立大學相關設備大多分散在各教授主導的研究領域或某段製程,未能充分整合,陳強認為龍華科大的類產線實作基地則十分具有優勢,該校3座基地及實驗室等先進設備自正式啟用後,有效整合電子產品開發、電路設計、佈局、產品製作、元件貼裝、產品檢測、電性測試及產品驗證等各階段製程,不僅能夠滿足產業少量多樣的彈性需求,提供廠商從設計、開發、製造到量測的一體化服務,有效強化技術研發能量並與產業深度鏈結。 龍華科大長期深耕產學合作,培養務實致用人才,獲業界高度評價。(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表示,該校師生團隊並持續透過產學合作了解業界需求,由產業提出問題,團隊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協助某科技公司成功開發「高頻高速軟板連接器」,這項技術後來轉移至總部位於美國的全球前三大半導體公司。另外也協助某科技公司成功開發出用於射頻元件測試的小型無電波暗室,能在無雜訊干擾環境下進行精密測量。不僅提升該公司在RF元件設計與製造上的自主性和專業水準,而且也增強其在國際RF元件市場的競爭力。 龍華科大日前獲日本ほぼ電子週刊特別報導,有助拓展產業與學術國際視野。(圖/龍華科大提供) 此外,龍華科大提及,高速傳輸領域,2024年不再由5G獨領風騷,第七代Wi-Fi 7無線網路技術陸續定規加速推進,其傳輸速度預期將比現有Wi-Fi標準快三倍以上,並需滿足更嚴格電磁相容性條件,這些都是業界未來發展關鍵指標。龍華科大「高速傳輸介面電子構裝設計與測試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則協助國內知名上市電子公司的Wi-Fi 7裝置進行重要測試。成功定位 Wi-Fi 7裝置的干擾源及受干擾源,這對於降低設備電磁干擾和提高訊號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陳逸謙強調,龍華科大不僅為合作企業在市場商機中增加競爭優勢,更通過這種產學合作模式充分印證了基地的務實規劃。而龍華科大在提升電子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厚實能量,不僅獲得世界百大日本東北大學權威教授肯定,日前也獲得日本ほぼ電子週刊特別報導,有助拓展產業與學術國際視野,期能與夥伴學校與合作企業加速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

Read More

未抽菸、無家族史竟肺癌第4期!標靶治療+達文西手術讓32歲男父親節「重生」

陳百璽主任指出,晚期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必定會面對藥物失效的情形,不過有研究顯示,如果晚期肺癌患者進行手術,可以延長病人使用藥物的時間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2歲A先生,咳嗽1多個月仍未改善,前往醫院進行胸部X光檢查,發現肺部有異狀。由於A先生年紀輕、沒有抽菸,也沒有肺癌家族史、危險因子暴露史,原先以為只是肺炎,但在電腦斷層影像中卻看到四期肺癌的典型病灶,進一步切片檢查確定就是第4期肺腺癌。 透過標靶治療縮小腫瘤後,A先生於去年父親節進行達文西手術。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表示,過去肺癌有「3B期後不開刀」的觀念,但現在不同於以往,晚期患者手術雖然不能治癒,但能延長標靶藥的失效期,再透過達文西手術處理更能增加安全性,而A先生也在父親節這天手術後獲得「重生」。 晚期肺癌治療新觀念 手術治療有1目的不再無意義 由於過去臨床上,3B期後的肺癌患者接不接受手術,對於存活率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往往不會考慮手術治療。但陳百璽主任指出,晚期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必定會面對藥物失效的情形,不過有研究顯示,如果晚期肺癌患者進行手術,可以延長病人使用藥物的時間。 因此現在3B、3C甚至是4期肺癌,臨床上都會考慮加入手術治療。針對肺癌,目前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外,還有內視鏡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等不同方式,民眾該如何選擇呢? 陳百璽主任表示,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恢復慢,臨床上通常會將其作為緊急狀況時的「必要手段」,但一般情況之下手術方式大多會傾向於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而如果以安全性來說,達文西手術應該會是目前的首選。 ▲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璽 達文西手術穩定度提升 減少風險、增加手術安全性 肺部是人體相當複雜且重要的器官,有肺動脈、肺靜脈等大血管經過,還有許多神經、淋巴、氣管組織分布,若要將肺部腫瘤與各種組織、血管分離並清除乾淨,其實有一定的手術風險。 陳百璽主任指出,像內視鏡手術器械長達30多公分,若要剝離組織、血管等,穩定度相對來說其實較差,若由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可以精準控制,器械操作時不會因為一點點人體手部動作影響而產生晃動,手術操作越穩定,越不容易傷及組織、血管,對病人來說也越安全。 尤其是晚期的肺部腫瘤,即使術前已接受其他治療縮小腫瘤,但周圍都已纖維化與附近組織沾黏,手術相對複雜、困難。陳百璽主任提到,根據他的臨床經驗,使用達文西手術處理這些複雜的個案效果會更好、更安全。 達文西手術預後好、恢復快 肺癌應早期發現、治療 除了穩定、安全以外,陳百璽主任表示,達文西手術還能將淋巴結廓清得更乾淨,幫助疾病控制,病人的預後更好、復發率下降,另外術後疼痛也將減少,並可縮短引流管放置時間,恢復期會比內視鏡手術更快,能縮短住院天數,讓患者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現在肺部腫瘤手術,如:肺葉切除術、肺節切除術,採用達文西手術其實都有健保給付。陳百璽主任提到,如果沒有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民眾也可以考慮透過商業保險來減輕經濟上的負擔。 肺癌的手術、治療方式越趨多元,現在能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百璽主任提醒,肺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建議以下族群,應每2年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0歲以上 有肺癌家族病史 抽菸 本身已罹患其他癌症的患者

Read More

高血壓頭劇痛,一查驚見「動脈瘤」 新型「雙向血管攝影機」解腦中風危機

阮郁修醫師指出,動脈瘤是人體動脈管壁長時間因血流衝擊,導致壓力不平衡而產生的氣球狀突起,常見發生在腦部、胸部和腹部。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持續在追蹤高血壓的84歲范奶奶,日前因為連續兩週的劇烈頭痛,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她顱內內頸動脈有顆達4毫米且形狀不規則的「動脈瘤」。為避免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出血,醫師透過最新型的雙向血管攝影機,以微創僅 0.5 公分的切口自鼠蹊部伸入導管,執行「支架輔助線圈栓塞手術」,阻斷動脈瘤的血流供應,進而讓動脈瘤栓塞,讓范奶奶不再為頭痛所苦,同時解除動脈瘤破裂可能造成的中風危機。 動脈瘤發生率女高於男 三高與抽菸也是危險因子 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神經影像科主任阮郁修醫師指出,動脈瘤是人體動脈管壁長時間因血流衝擊,導致壓力不平衡而產生的氣球狀突起,常見發生在腦部、胸部和腹部。由於有八成的動脈瘤沒有症狀,多數病人是在腦部高階影像檢查中檢查出來。 動脈瘤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期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糖尿病、吸毒或自體免疫疾病病人,且女性多於男性,發生率約為2比1;若是停經後女性則是高達3比1,媽媽遺傳給孩子的機率也較高。 新型雙向血管攝影機高解析、輻射劑量減少 提高手術安全性 動脈瘤只要沒有破裂,大多可以透過血管內栓塞治療,從鼠蹊部大血管置入導管與導絲,精細地將支架置放於動脈瘤口,隨後再將線圈塞入動脈瘤中,阻擋血流。 阮郁修主任提到,今年一月引進的新型雙向血管攝影機擁有大螢幕、高解析度和輻射劑量低三個特點,可應用於全身各處血管病灶的診斷與治療。腦部動脈瘤通常在2至4毫米,所以在新型儀器的高清顯像下,醫師可以看得很清楚,也能看到兩個不同面向的情況,避免導絲刺穿動脈瘤或小血管;此外,輻射劑量比舊型儀器降低至少30%,手術時間縮短約三分之一,都再提高了醫療人員與病人的安全。 動脈瘤破裂死亡率高達三成 日常這樣做防範未然 阮郁修主任提醒,動脈瘤破裂就是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高達三成以上,且會造成肢體和認知功能障礙,因此戒菸、控制血壓、穩定血糖可以預防動脈瘤的發生。而若是有家族史的女性,建議可以接受腦部高階影像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Read More

國道大型車死亡事故占4成 警曝肇因前5名

今年1到4月大型車死亡事故共發生10件,其中分心駕駛共5件。(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國道公路警察局統計今(113)年1到4月大型車死亡事故共發生10件,占所有死亡事故四成,比去年同期增加4件。其中分心駕駛共5件,占五成,經分析多為撿拾物品、恍神、未注意車前狀態等。另分析大型車全般事故肇事因素前5名,第1為「變換車道不當」占24.7%,第2為「未保持安全距離、間隔」占16.9%,第3為「裝載不當」占13.5%,第4為「分心駕駛」占13.1%,第5為「爆胎、零件脫落」占9.5%。 公警局指出,分析大型車常見違規,許多駕駛與前方車輛跟車太近,長途行駛時也常發生分心駕駛,如喝水、撿拾車內物品、看手機等,沒有注意車輛前方路況有變化,等到要閃避時已經來不及,往往釀成嚴重追撞事故。國道警察現利用高架橋制高點、行進間錄影採證,逕行舉發未保持安全距離、任意變換車道違規、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等違規。另外民眾也可錄影採證任意變換車道、惡意逼車等違規行為,於公警局網站上傳檢舉。 行駛高速公路時切勿分心,應隨時注意車前狀態及大型車視覺死角。(圖/警方提供) 公警局提醒民眾,行車前應檢查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行駛高速公路時切勿分心,應隨時注意車前狀態及大型車視覺死角,保持適當安全距離與間隔;若途中感到疲累或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可前往鄰近服務區或就近下匝道駛離國道,並稍作休息後再繼續行駛。發生事故無人受傷車輛尚能移動,請做好警戒後並初步拍照後,盡速移置安全處所等候警方處理,以避免二次事故之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