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動工就先坍塌!復興區比該路「整片消失」緊急封閉

比該路「比佛利山莊段」昨日下午發生大面積坍方,整段道路幾乎被掏空。(圖/復興區公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因蝴蝶颱風為桃園市復興區山區帶來降雨,造成土石鬆動,比該路「比佛利山莊段」昨(15)日下午15時許發生大面積坍方,整段道路幾乎被掏空,所幸當時路上無人車通行,並未釀成傷亡。但由於坍方造成交通中斷,當地居民及遊客出入受到影響,目前僅能改道中心路作為替代通行路線。 據悉,比該路早在去(113)年10月康芮颱風侵襲後就已出現地基鬆動、路面下陷情況,原住民族行政局先前已核定4500萬元經費,預計補助辦理「華陵里比該道路比佛利前下邊坡基腳崩塌災害復建工程」,近期也正要上網招標,未料尚未動工就發生崩塌,讓情況更加嚴重。 目前路基地質脆弱,仍有持續崩落之潛在危險。(圖/復興區公所提供) 受此次坍塌影響的區段通行住戶約11戶、33人,若連同農戶及露營業者計算,影響戶數達15戶、約45人。復興區長蘇佐璽表示,目前路基地質脆弱,仍有持續崩落之潛在危險,避免災害持續擴大,會以公所爭取、市府核定的4500萬元災害準備金立即進行搶災、路基的復健與道路的修復,替代道路也立即進行除草、路障的清除以及避車彎道的改善,後續若經費若仍有不足處將立即向市府申請。

Read More

擴充學前教育量能!八德這2處非營利幼兒園開工

大成非營利幼兒園模擬圖。(圖/工務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筱寧 桃園市政府於今(16)日辦理「八德區大成及福元非營利幼兒園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由市長張善政親自主持儀式,與大家共同見證教育基礎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此案工程主要新建「福元非營利幼兒園」、「大成非營利幼兒園」兩棟全新園舍,提升桃園幼兒教保服務品質,擴充學前教育量能,為打造優質育兒環境邁出堅實的一步。 工務局提到,近年來八德區人口成長快速,學區幼兒就學人數逐年攀升,教育資源及幼兒托育需求亦日益增加,桃市府為因應當地幼兒就學與教育品質,推動幼兒園新建計畫,並新建福元非營利幼兒園、大成非營利幼兒園,以打造安全友善的優質教育空間,將來園區與周邊鄰里社區互相支援,營造多元共融的教育環境,工程預計於116年上半年完工,總經費約2億6982萬元,其中教育部補助約7031萬元,其餘由桃園市政府負擔。 福元非營利幼兒園模擬圖。(圖/工務局提供) 「福元非營利幼兒園」位於八德區建興街,基地面積約2686平方公尺,建築為地上2層,園區空間規劃完善,設有2歲班活動室2間、3到5歲班活動室3間,預計可容納約104名幼兒,另規劃辦公室兼健康中心、遊戲室、教保室、廚房、電信總機室及儲藏室、電氣及消防泵浦室等,並設置入口接送區、戶外遊戲區,以及規劃6輛汽車及17輛機車停放空間。此案建築物量體採低矮及減法設計,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1樓以環狀動線交織,型塑出充滿活力的奔跑走廊,成為孩童遊戲與探索的多元空間,校園場域與周邊興豐公園相互呼應及串聯,創造出自然與知識交融的環境,讓孩童在遊戲中學習在自然中成長。 「大成非營利幼兒園」位於八德區廣福路,基地面積約2055平方公尺,建築為地上3層,規劃2歲班活動室2間、3至5歲班活動室4間,預計可容納約128名幼兒,園內設施包含辦公室兼健康中心、遊戲室、教保準備室、會議室、多功能活動室、多功能戶外活動平台、廚房與廁所,以及相關附屬空間等,另規劃戶外遊戲空間與家長接送區,並設置汽車及機車停放空間。此案建築量體順應基地長形地貌配置,設計理念以「遊戲活動空間」為核心,採用單側走廊教室形式,透過半戶外走廊與戶外空間串聯,整體空間設計強調幼兒園與周邊社區融合,營造出兼具學習與互動共融共好的友善環境,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歡樂學習與生活的優質校園。

Read More

30歲冷氣師傅罹「嚴重氣喘」頻送急診 生物製劑治療半年讓他成功復工

劉健生醫師指出,一般急性感染如感冒,通常兩週內就會痊癒,但如果「喘、悶、咳」其中一種症狀持續超過三週,就要懷疑可能是亞急性或慢性氣管發炎,醫師會做進一步檢查氣喘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氣喘已成現代社會常見疾病之一。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介於7.5%至11.5%之間,儘管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讓氣喘患者的急性惡化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有下降,但推估目前仍有近10萬人深受嚴重氣喘所苦。這些患者症狀控制困難、容易發生急性惡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劉健生醫師表示,現在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可用於阻斷氣管發炎反應,幫助控制嚴重氣喘的發生,成為目前重要的治療選項之一。 呼吸道症狀難改善 需長期依賴類固醇?可能就是「嚴重氣喘」! 「嚴重氣喘」和一般氣喘要如何區分?劉健生醫師說明,根據嚴重氣喘的臨床治療指引,患者在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合併一種或多種其他控制型藥物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嚴重程度達到需赴急診或住院治療,就會判斷患者可能屬於嚴重氣喘。他解釋,一般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後,病情通常有機會趨向穩定,但部分第二型或非第二型氣喘患者對傳統藥物反應較差,胸悶、咳嗽、喘等症狀持續存在,或是需要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甚至合併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症狀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代表患者的情況是未受控制的氣喘甚至是嚴重氣喘。 劉健生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患者一旦嘗試減少類固醇劑量,氣喘往往就會隨之發作,換言之,患者可能需要長期使用較高劑量的類固醇。不過,長時間的類固醇使用可能帶來諸多副作用,劉醫師舉例,類固醇可能會促進糖質新生,引發月亮臉、水牛肩、血糖過高、骨質疏鬆等問題;其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則可能造成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患者較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等感染。因此當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的類固醇治療時,就會考慮採用其它藥物,生物製劑作為治療選項之一,已被證實能有效控制部分氣喘患者的急性發作,但實際療效仍需依病人情況和醫師評估為準。 「生物製劑」阻斷氣管發炎反應 醫曝使用時機 劉健生醫師說明,這群嚴重型氣喘中的病人當中,致病原因約70%來自第二型發炎反應,又稱為第二型嚴重氣喘(Type 2 severe asthma)指的是以第2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為主,且呼吸道中常見浸潤了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s)的氣喘類型。這種型態的氣喘,是由於IL-4、IL-5、IL-13等細胞激素的參與,以及嗜酸性白血球和過敏性發炎所驅動。 而氣喘治療所使用的生物製劑,如anti-IL5、anti-IgE單株抗體,原理都是透過控制相對應的生物標記,阻斷上述發炎傳導路徑,抑制細胞激素的釋放,避免其持續攻擊氣管和產生後續的發炎反應,如此一來就有機會達到氣喘的控制。患者若因氣喘反覆急性發作,而需要前往急診或住院,或是類固醇劑量已達到每日早晚各一顆以上且持續使用超過半年,醫師會在評估患者狀況後,為符合條件的患者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 劉醫師也分享,一位30多歲的冷氣師傅被診斷為「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已經使用高劑量ICS-LABA和長效型膽鹼抑制劑(LAMA)進行治療,但仍頻繁出現急性發作,期間更有兩次症狀嚴重惡化、需緊急送往急診使用針劑全身性類固醇。經過六個月增加口服類固醇治療後,醫師診斷患者為嚴重氣喘且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並搭配吸入型藥物。患者至今已有半年未出現急性氣喘發作,也不再使用急救藥物,除了按時用藥、定期回診追蹤外,其餘日常生活已回歸正常,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不過,生物製劑在使用前須先確認患者對藥物本身或其賦形劑有無過敏,且各類生物製劑有相應的年齡限制,因此建議應經由醫師評估,並根據仿單適應症使用藥物,以確保用藥安全。 喘悶咳三週以上需警覺!延誤治療可致氣管損傷 症狀更難控制 劉健生醫師指出,一般急性感染如感冒,通常兩週內就會痊癒,但如果「喘、悶、咳」其中一種症狀持續超過三週,就要懷疑可能是亞急性或慢性氣管發炎,醫師會做進一步檢查氣喘的可能性。氣喘是氣管的慢性發炎反應如果未能在早期控制,隨著年齡增長氣管損傷逐漸嚴重,症狀就更難控制,因此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啟動治療。 此外,劉健生醫師提醒,患者應特別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可能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進而對氣管造成額外傷害,加劇氣管的發炎和重塑,建議可依醫師評估接種相關疫苗加以預防。另外,氣喘屬於慢性病,目前醫學上認為難以達到完全痊癒,治療目標為長期的穩定控制,呼籲患者務必遵循醫囑規律用藥,以防擅自停藥導致症狀反覆發作,甚至出現病情惡化。

Read More

血液透析通路影響洗腎效果、生活品質!醫師分析常見通路及「新選擇」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秋陽表示,良好的透析通路是影響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對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來說,適合的透析通路與治療效果、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目前血液透析常見通路有哪些?又該如何進行選擇呢?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秋陽一一解答! 長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核心提問: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通路? 李秋陽醫師表示,急性期的腎病患者臨床上通常會先置放「暫時性導管」,並在3個月內進行評估,如果患者需要長期洗腎就會建立「廔管」作為血液透析通路,一般而言,會以「自體動靜脈廔管」與「人工動靜脈廔管」為優先。 自體動靜脈廔管:使用患者本身的動靜脈建立通路,適應性高、感染風險較低且併發症少,是長期血液透析的首選。不過需要1至3個月較長的熟成期,且血管條件要求較高,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可能無法順利使用。 人工動靜脈廔管:皮下植入人工血管後,連結到患者動靜脈形成通路。優勢在於通路熟成期僅需2-4週,但較自體血管易生成血栓阻塞,感染風險較高。長期使用仍可能面臨血管狹窄、阻塞等問題,甚至需要反覆手術或放置支架。 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 無廔管可用時的治療新選擇 當自體動靜脈廔管與人工動靜脈廔管皆不適用時,李秋陽醫師指出,除了雙腔導管,「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下稱合金人工血管)是一項新選擇。自體或人工廔管皆需動脈、靜脈2個吻合端,而合金人工血管則是1個動脈吻合端即可,在臨床經驗上,術後病人手指頭麻木、血液循環不良等不適感較小。其次,合金人工血管的回心管路大小固定,能減低回心血流量所造成的心臟負擔,與雙腔導管相比,發生感染率較低。如果患者曾做過多次廔管手術,或是沒有適合的通路時,就可以考慮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合金人工血管。 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與雙腔導管相比,其發生感染率與血栓阻塞風險較低,然而合金人工血管仍有阻塞風險,且單次置放費用較高。醫師認為較適合已無通路可用、導管依賴患者或無法頻繁進行手術者。 40年洗腎患者,靠合金人工血管重拾生活品質 李秋陽醫師表示,一位78歲的女性腎病患者,治療近40年,長期下來左手管路狹窄,且右側乳癌手術、淋巴切除,於中央靜脈放置支架後仍阻塞。就診時外院已幫她建立自體廔管於右手,但術後右上臂仍腫脹疼痛,為中央靜脈阻塞症候群。患者擔心若在慣用手上建置廔管會影響生活便利,所幸在李秋陽醫師的建議下,將左手管路改用合金人工血管設置通路、並關閉右側廔管,得以維持生活品質。 透析通路有不同的適合對象 建議經醫師評估再行選擇 良好的透析通路是影響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李秋陽醫師提醒,血液透析通路有許多種類,各有不同的適合對象,建議民眾應與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血管條件、慢性疾病、生活需求後再選擇,方能安心治療腎病又兼顧生活品質。

Read More

國稅、地方稅傻傻分不清楚?桃園地稅局長姚世昌教你分辨

桃園市地稅局長姚世昌。(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今(114)年5月房屋稅2.0版開徵後,由於桃園市為第一年調整新舊房屋一體適用新的地段率計算房屋稅,許多民眾房屋稅暴增,《桃園電子報》專訪了桃園市地方稅務局長姚世昌,他特別說明了其中緣由,並說明桃園地方稅的結構正處於轉型期、針對地方稅務業務做介紹。 位於桃園的稅務機關,除了市政府的地方稅務局外,還有一個北區國稅局,很多民眾經常搞混。姚世昌解釋,81年以前除了北高兩市有國稅局外,各地方縣市只有稅捐稽徵處統一課徵地方稅及國稅,在81年台灣省成立北中南三區國稅局,把國稅收回自徵,就沒有委託稅捐稽徵處代徵。 房屋稅屬於地方稅。示意(圖/截自freepik) 姚世昌進一步說明,國稅部分比較偏向虛擬行為,如營業稅有交易買賣勞務,交易後有營利事業所得稅,股東有賺錢有薪資有分紅就有綜合所得稅,股市交易有證交稅,這是國稅前3大項,再來是貨物稅、遺產贈與稅,以及特種銷售稅,如珠寶、遊艇買賣等,還有菸酒稅。 每年4月會開徵牌照稅。(示意圖/截自freepik) 姚世昌說,地方稅比較好理解的,就是不會動的,如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車子的牌照稅、娛樂稅、印花稅、契稅等7項,固定開徵的有3種,每年4月開徵牌照稅、5月房屋稅、11月地價稅。至於土地增值稅和契稅屬於機會稅,有房屋交易才有,訂合約有印花稅,打高爾夫球、看電影則有娛樂稅。 打高爾夫球有娛樂稅。(示意圖/截自freepik) 姚世昌說明,以桃園來講,去年國稅實徵2335億,地方稅417億,兩者差了將近2000億,桃園國稅加地方稅佔全國7.3%。全國稅收佔比最高的是台北市。今年桃園的地方稅目標要成長到425億,但恐怕會受到去年開始央行的信用管制,貸款縮減,影響到桃園房屋交易,讓土地增值稅會不如預期。 姚世昌分析各縣市的地方稅結構並指出,台北市的結構比較好,房屋稅、地價稅相當穩定成長,土地增值稅排在第3。而桃園到去年為止最大稅收來源都是土地增值稅,今年可能會改變,希望房屋稅的實徵能超過土地增值稅,如果再過幾年地價稅也能超過,桃園就會和雙北一樣有穩定的稅種,稅收起伏就不會太大。111年桃園土地增值稅是150億,前年最慘只剩80幾億,差了將近一半,這對當時桃園市政府編列預算時相當困擾,所以地稅局希望今年能出現黃金交叉,讓房屋稅成為桃園第一大稅。今年的房屋稅2.0版,預估桃園會增加17.7億的稅收,其它縣市也都有成長,桃園因為實施新舊房屋一體適用地段率關係,增幅會比較大。

Read More

用實際行動力挺桃消 她捐贈中壢興國分隊救護車

桃園市民曾惠蘭捐贈救護車1輛給消防局興國分隊。(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民曾惠蘭感念桃園市消防局人員勤務繁忙之中,仍能提供每位市民專業且有條不紊的處置與關懷,因此希望捐贈救護車1輛給消防局興國分隊,小愛化作大愛之實際行動來支持消防救護工作,未來將幫助中壢地方上更多需要緊急救護服務的病患。 消防局表示,此次捐贈興國分隊的救護車,新式外觀如車頭鏡像119字樣,可讓前方車輛第一時間察覺,進而禮讓救護車;另車身的巴騰堡格紋設計,在一般車燈照射下,能維持視線500公尺內清晰可見的高辨識度,確保救護人員執行緊急救護行車安全無虞,將為中壢地區注入了救護新戰力。 救護車將為中壢地區注入了救護新戰力。(圖/消防局提供) 消防局長龔永信表示,隨著桃園市人口大量移入以及機場捷運的發展,轄區位於中壢區,為桃園市區交通樞紐人口密集處,轄區救護案件多樣化,為消防局救護勤務第三繁忙之單位。 消防局提到,該局將持續邁進,積極充實各項救護裝備,辦理各式救護訓練,使軟硬體實力同步提升。該局連續3年蟬聯甲組團隊金質獎,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康復出院人口比率及旁觀者急救率逐年提高,今日獲配新式救護車,期許消防人員能如虎添翼,挽救更多寶貴的性命。

Read More

閱讀創作也能玩AI!桃市圖推9大課程啟動學童想像力

在AI與數位素養成為新世代核心能力的浪潮中,桃園市再度搶先布局。(圖/桃市圖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在AI與數位素養成為新世代核心能力的浪潮中,桃園市再度搶先布局。桃園市立圖書館與經國國中聯手主辦,結合康寧大學、長庚科技大學跨域資源,共同推出結合閱讀、AI與創作的跨域營隊「書中黃金創客屋」。活動將於7月10日至18日登場,活動場地涵蓋市圖總館及經國國中創客中心,預計吸引上百名國中學生參加。 此次營隊以「閱讀×創作×科技」為核心,透過跨域設計課程,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透過觀察、理解、實作,發展個人化的創意作品,打造屬於自己的「故事製造機」。桃市圖館長施照輝指出,圖書館正朝向「知識實踐場域」轉型。「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來讀書,而是透過閱讀激發好奇,進而實作創造,希望孩子們透過閱讀、理解到實作,形塑屬於自己的學習軌跡,這正是黃金創客屋的精神。」經國國中校長陳新文也表示,「面對未來,我們不能只教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整合生活、人文與科技,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 此次營隊以「閱讀×創作×科技」為核心,透過跨域設計課程,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打造屬於自己的「故事製造機」。(圖/桃市圖提供) 桃市圖也搶先曝光九大跨域課程主題,「當AI遇上芳療」,運用AI分析氣味與情緒連結,創作專屬香氛,提升情緒感知力;「讓AI說故事」,生成式AI輔助創作與簡報表達,強化數位素養與溝通力;「VR虛擬黃金屋」,沉浸式學習空間體驗,結合遊戲化與圖書館建築元素;「月亮日記×身體覺察」,結合生理教育、芳療與情緒主題閱讀,實踐SEL素養;「創意擴香石設計」,結合圖書元素製作造型香氛石,激發美感與動手能力;「短影音創作」,用手機拍攝、剪輯AI創作故事,表達觀點與情感;「齒輪裝置手作課」,基礎工程應用結合閱讀靈感,創造可動裝置;「淡彩與閱讀手帳」,透過水彩與紙藝表達閱讀感想,培養審美與書寫力。 營隊由施照輝與陳新文共同策畫,邀請康寧大學院長陳秀珍與長庚科大助理教授陳逎葒參與課程設計,導入情緒照護、健康關懷與感官設計等專業內容。營隊將於6月16日開放報名,對象為桃園市中小學生。採主題小班制,課程資源豐富,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同學與家長請關注桃市圖ACCUPASS網站及官網活動頁面查詢。  

Read More

部桃深化新南向醫衛合作 助柬埔寨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本年度部桃特別安排來自柬埔寨的六位醫療人員來台進行臨床技能訓練。(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持續以專業實力參與我國醫療外交,自113年起承接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今(114)年已邁入第二年,與柬埔寨當地醫療機構的合作更加穩固。部桃院長楊南屏表示,透過台灣醫療技術、品質管理與臨床實務的深厚經驗輸出,正協助提升柬埔寨地區醫療照護品質,也展現台灣醫療軟實力於國際間的影響力。 部桃表示,本年度該院特別安排來自柬埔寨磅針省Kroch Chhmar Referral Hospital的六位醫療人員來台進行臨床技能訓練,期望透過實務操作與學習,加強雙方交流,促進實質醫療合作。此次訓練由骨科部與護理部主責,量身設計內容,讓來訪人員參與臨床照護流程見習,涵蓋病患評估、術後照護與護理技巧等面向,並與院內專業人員深入交流,建立良好互信基礎。 部桃安排柬埔寨團隊參觀「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圖/部桃提供) 除了臨床訓練,部桃更安排柬埔寨團隊參觀「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全面認識我國在醫療器材、藥品與智慧醫療方面的發展與實力,進一步協助建立台柬雙方醫療產業合作契機,拓展台灣醫療產品於新南向國家的市場能見度。這樣的安排不僅是醫療人才交流,也讓我國醫療產業在國際舞台展現競爭力。 楊南屏強調,部桃將持續發揮醫療專業與服務熱忱,在國際醫療合作領域中扮演積極角色,深化與新南向國家的連結,協助強化東南亞地區的醫療量能,並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醫療體系中的能見度與戰略影響力。醫療外交不只是援助與分享,更是國際夥伴關係的建立與深化,部桃也將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前行。

Read More

女山友爬南插天山摔骨折 桃消第四大隊耗16小時救援

下山搬運除考驗救援團隊斜坡拖拉技能,更是對搜救者體力的考驗。(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來自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的13名山友11日相約到桃園市復興區爬南插天山,當天下午14時許,其中一名65歲女性山友不慎摔傷,無法自行下山,消防局獲報後,集結共33人組成救援小組,穿越激流,翻越巨石,攀登巨木,耗費將近16小時,克服夜晚濕滑的山路,於昨(12)日上午7時50分許將女山友順利救下山,隨後送往國軍804醫院治療。 第四大隊表示,南插天山屬雪山山脈,海拔1907公尺,攀登困難高,故山友間流傳一句話「沒有三兩三,別爬插天山」,攀登路徑需渡過溪流接著持續陡上爬升近1300公尺,民眾沒一定的登山經驗很容易迷失、受傷。有13名山友於11日相約攀爬南插天山,其中1名女山友不慎摔傷無法下山,留下3名山友協助照護,等待搜救人員協助搬運下山。經了解,受傷的女山友第一次攀登南插天山,平時有運動習慣,摔傷後左小腿腫脹疼痛無法行走。 第四大隊將女山友順利救下山,隨後送往國軍804醫院治療。(圖/讀者提供) 第四大隊進一步提及,警消研判報案人座標點為南插天山三角點附近,入山後至少需6小時以上才可接觸報案人,考量路徑沒有直升機吊掛點,僅可以人力搬運下山,需集結龐大搬運量能,便召集特搜隊與眾分隊集結之山域救援小組成員共33人,挺進摔傷者座標點,救災人員穿越激流,翻越巨石,攀登巨木艱險前進,因天色漸暗識別度降低嚴重影響團隊移動速度,搜救團隊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中穿越近3公里之等高線,考驗著警消人員的膽識,與攀登安全技術能力,於11日晚間22時5分許接觸女山友,經高級救護技術員評估傷勢,研判患者左腿脛骨疑似骨折無法行走,搜救人員以SKED捲式擔架打包患者開始折返登山口。 第四大隊指出,下山搬運除考驗救援團隊斜坡拖拉技能,更是對搜救者體力的考驗,歷經將近16小時高強度救援後,於隔日上午7時50分患者順利返回登山口,並由救護車送往國軍804醫院救治;此次救援難度高,幾乎耗盡所有救災人員體力,在夜晚濕滑的等高線上照護搬運患者,就如同走鋼索一樣,持續打磨著救援者的意志與心智,也辛苦警消用一整夜的心力讓這次艱難任務平安落幕。 第四大隊表示,南插天山是雪山山脈著名的中級山,山形峻峭挺拔,登山客入山就需一路陡上爬升1300公尺,不建議無登山經驗的民眾冒然前往嘗試,登山客如沒有足夠體力,也容易遇險或受傷;提醒民眾攀登南插天山,應先下載離線地圖並評估自身體能狀況,如沒有一定基礎千萬不可冒然入山,登山前應將登山計畫告知家人或留守人員,並盡可能找有經驗的人相伴,做好萬全準備再出發。

Read More

新一代阿茲海默症用藥登台 早期評估介入成治療趨勢

一森診所院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特約醫師王培寧提醒,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兆,全台預計有70萬名的潛在患者,及早治療至關重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隨著高齡人口迅速增加,失智症儼然成為國人健康的重要課題。根據統計,全台失智症患者人數已突破35萬人,其中七成罹患阿茲海默症。許多患者在發病初期常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若能及早辨識、及早介入治療,有機會延緩病情進展,爭取更多高品質的生活時間。 70萬人潛藏失智風險!醫警示:輕度認知障礙恐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一森診所院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特約醫師王培寧指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被視為失智症的前兆,患者會自覺記憶力變差、理解力下降,例如突然忘記熟悉的電話號碼,或閱讀理解速度不如以往。這些變化雖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但在處理較複雜的任務時,會明顯感受到困難。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學會的調查,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18%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換算下來,全台約有70萬名潛在患者。「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三分之一會在五年內發展為阿茲海默症。」王培寧醫師提醒,若不及早介入,隨著高齡化加劇,將對個人、家庭乃至整體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失智症照護成本驚人 行為症狀加劇照護困難 根據國內調查顯示,一名失智症患者每年平均醫療支出約53.3萬元,若再加上聘請外籍看護、入住機構等費用,對家庭而言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更棘手的是,失智症常伴隨情緒不穩、妄想、缺乏病識感等行為問題,即使患者行動力仍佳,卻容易走失,照護人力常因此而不足,甚至產生排擠效益。此外,失智症不像失能可以從外觀判斷,往往在申請長照資源時被低估,也讓家屬承受更大壓力。 臨床症狀前20年就發病?阿茲海默症精準分期助攻治療規劃 所幸,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已從傳統的「輕、中、重度失智」邁向依據腦中生物標記進行的精準分期。醫學研究證實,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早在臨床症狀出現前20年就已悄然發生,腦中開始累積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等有毒物質,這些即為關鍵的「生物標記」。王培寧醫師表示,目前透過血液檢查、正子攝影(PET)或腦脊髓液檢測等方式,已能有效偵測腦中蛋白沉積情況,協助醫師將病程分為0至6期。例如,雖然尚無症狀,但帶有基因且腦部已有病變可歸類為早期(第1期);出現主觀認知衰退為第2期;進一步惡化為MCI則可能進入第3或4期。這種精準分期對診斷及後續治療規劃具有關鍵意義,也為新藥應用打下基礎。 新一代阿茲海默症針劑登台 臨床應用逐步展開 為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全球醫藥界近年積極投入新療法的研發。目前已有新一代抗體藥物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陸續可望導入臨床使用。據了解,部分醫療院所正評估引進相關療程,原則上屬於個案評估、自費使用,實際費用依個別病況與治療計畫而異。 該類藥物為靶向β-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主要針對符合特定診斷條件的早期患者。部分國際研究也指出,該藥物可能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但實際效果仍需視患者個別健康狀況及臨床反應而定。 不過,王培寧醫師也提醒,是否適用新療法,應由醫師依據完整的疾病分期、影像檢查等條件進行評估。由於相關療程時間較長、費用相對較高,建議民眾與專業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 新藥並非人人適用!及早治療仍是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新藥僅限用於類澱粉蛋白沉積造成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進入中重度病程者,或為血管型、路易氏體型等其他類型失智症,則無法使用。未來除了針對類澱粉蛋白的藥物外,「tau蛋白抗體治療」也進入研發階段,若未來能與現有療法併用,有望延長認知穩定期,進一步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王培寧醫師最後呼籲,當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初期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越早介入,若能掌握黃金治療期,對病人與家屬而言,無論在健康、生活甚至經濟層面,都能大幅減輕負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