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術後仍有復發風險!「基因檢測」超前部署 提升治癒機會

早期肺癌就是相當常見的例子。高明蔚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早期肺癌指的是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腫瘤,包括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3A期之前,其復發風險約是15-20%。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雖然早期肺癌患者多數可以接受手術,但術後復發的風險依然存在,尤其是對於早期患者,其高達40%的復發率令人擔憂。除了定期追蹤,術後有哪些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的風險?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早期肺癌術後不可掉以輕心 腫瘤期別愈高愈易復發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高明蔚表示,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能早已潛伏於體內多處,即便手術切除腫瘤,也可能因隱藏的癌細胞再次復發。特別是對於具有易致癌體質的人,在接觸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後,更容易造成腫瘤復發。 早期肺癌就是相當常見的例子。高明蔚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早期肺癌指的是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腫瘤,包括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3A期之前,其復發風險約是15-20%。一旦進入3A期,復發機率高達52%,是早期肺癌的2倍以上;到了第四期已屬擴散期,此時治療重點則在於減少病人症狀、延緩病程惡化為主。 基因檢測力阻復發 EGFR基因突變風險高 高明蔚醫師指出,在亞洲肺癌病人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最高,而且相較於歐美,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更是高出2-3倍,其他常見還有ALK基因突變。研究也發現,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比沒有EGFR基因突變的人,有更高的復發風險。因此,針對可以開刀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術後會再進行EGFR基因檢測,以利後續醫師為病人制定更精準的治療計畫,降低疾病再復發的機率。 不過,EGFR基因檢測並不一定要等到術後進行,若病人在確診肺癌時,能藉由較小侵入性的方式(如抽血)取得檢體,識別出是哪一種基因異變,便能進行相對應的治療,提高治癒的機會。 術後輔助性治療 降低復發風險、增加存活機會 相關研究證實,病人若能在術後接受輔助性治療,不僅能減少復發機率,同時也可以增加存活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當前也有愈來愈多的治療藥物,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可提供不同的基因變異類型,進行輔助性治療選擇。 高明蔚醫師指出,研究顯示,帶有EGFR的基因突變的病人,在術後接續使用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而如果基因檢測結果為ALK,也有相對應有效的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可採用口服標靶藥物,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炎、甲溝炎、腹瀉及口角炎,若能及早發現,透過適當的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由於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治療期間應遵循醫療團隊的指導,密切監測療效與副作用,確保安全用藥。 但是,標靶藥物對於有特定基因突變者才適用,因此,若無基因突變,但腫瘤PD-L1表現量高者,一般會建議使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以獲得較佳的療效。 了解腫瘤特性精準治療 控制病情、提升治癒機會 高明蔚醫師分享了一位55歲男性病人的案例。該病人有抽菸史,就醫發現右下肺有腫瘤,診斷為第1期肺癌,經評估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檢查發現淋巴轉移,病情升級為第3A期。在醫師的建議下,他進行了EGFR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外顯子19缺失,隨後接受兩次化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三年來無復發跡象,恢復良好。 高明蔚醫師說,口服標靶藥物具有方便性,副作用較傳統治療輕微,也有相關藥物可以幫助病人緩解不適。從上述個案可以看出,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當的輔助治療藥物,可以更精準地控制病情,並提升治癒機會。 肺癌初期無明顯病徵 戒菸、定期篩檢杜絕癌危害 高明蔚醫師特別強調,肺癌正逐漸成為台灣的國病,其發生與吸菸密切相關,因此戒菸是預防肺癌的首要關鍵。此外,環境刺激和飲食習慣也可能增加致癌風險,建議外出時佩戴口罩,養成良好生活型態,以降低罹癌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攀升,這可能與烹飪時的油煙或祭祀時的香灰有關,因此特別需要加強防範;且這類女性病人,有相當高比例具有家族病史,建議家中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等親屬應進行健康檢查。 肺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或者症狀不具特異性,想要早期診斷肺癌,高明蔚醫師分享,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是目前國際公認唯一有效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也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提高存活率。

Read More

挑選月子中心前 孕媽咪更該先知道RSV群聚感染的大小事

目前RSV尚無特效藥,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補充水分、使用退燒藥及維持呼吸道暢通。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近年來,嬰幼兒群聚感染案例頻傳,其中,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台灣兒童社區性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RSV具高度傳染性,據統計有九成嬰幼兒在兩歲前曾感染,部分可能因重症住院,甚至增加長期氣喘風險。專家建議,新手父母應積極預防,特別是在嬰兒離開醫院、入住月子中心或返家前,可考慮接種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選擇月子中心前  RSV防護規劃不可少 許多新生兒父母在懷孕期間,就開始搜尋適合的產後護理之家,希望找到設備完善、環境舒適、餐點營養的月子中心,以便產後獲得充分的休息調養。然而,若忽略了對RSV等病毒的防範,再舒適的安排都可能因群聚感染而打亂,不僅產婦無法安心調養,還可能因照顧生病的寶寶而疲於奔命。因此,在選擇月子中心時,除了考量設備與服務品質,也應該將感染控制等相關預防措施納入評估標準,確保新生兒能在最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群聚感染風險高 產後護理之家成隱藏熱點 禾馨婦幼診所卓靜怡醫師指出,RSV主要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而嬰幼兒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特別容易感染。帶有RSV的唾液與鼻涕殘留於物品表面,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尤其在密閉且人流密集的環境,如托嬰中心、親子館、幼兒園及產後護理之家,嬰幼兒之間的頻繁互動、無法徹底執行戴口罩與手部清潔,助長病毒快速擴散。此外,家中有大寶的嬰兒,可能因兄姊將病毒帶回家而受到感染;而產後護理之家訪客與照護人員的頻繁進出,都進一步提升感染風險。 RSV影響嚴重 併發症與長期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臨床數據統計,新生兒因RSV而住院的可能性是流感的16倍、腸病毒的7倍,是造成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卓靜怡醫師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流鼻水、咳嗽及發燒,但其病程發展速度與嚴重性可能超出家長想像。當病毒影響細支氣管時,可能引發喘鳴。寶寶因為呼吸道塞住不舒服,有可能躁動、奶量減少、或嗜睡、呼吸困難,還可能產生如肺炎、細支氣管炎、中耳炎或鼻竇炎等併發症,嚴重需住院接受氧氣治療或插管,甚至有死亡的風險。此外,感染RSV後,更容易併發其他細菌感染,讓住院期程拉長。即便康復,根據研究指出,嬰幼兒如果嚴重感染RSV,未來氣喘風險增加3-4倍,成為長期威脅呼吸道健康的隱患持續十年以上甚至到成年,還有高達六成的嬰幼兒會再度感染。 積極消毒預防 單株抗體提供有效防護 目前RSV尚無特效藥,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補充水分、使用退燒藥及維持呼吸道暢通。有鑒於此,卓靜怡醫師呼籲家長應日常做好預防措施,積極採取下列方式保護寶寶免於RSV威脅: 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減少嬰幼兒出入密閉人多場所,如有必要應戴口罩。(一歲以下不建議戴口罩以免影響呼吸道暢通,以大人保持安全距離為主) 嬰幼兒經常碰觸之器物表面,定期清潔消毒和維持通風。 生病時避免接觸嬰幼兒,以減少病毒傳播風險。 選擇產後護理機構時,審慎確認感染控制及相關預防因應措施。 接種單株抗體 施打單株抗體已成為國際衛生組織及針對嬰幼兒之疫苗政策推薦的預防手段之一,相較於疫苗需等待2-4週產生抗體的保護力,單株抗體直接提供有如「保鑣」的抗體,以對抗RSV感染。目前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幼兒,健保提供短效RSV單株抗體給付,保護力約可維持28-35天;另外同步歐美,現也有長效型單株抗體,其保護力可達五個月以上,能更長效防護嬰幼兒。 給新生兒最好的防護 離開醫院前接種單株抗體最佳 卓靜怡醫師建議,最直接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建立良好衛生習慣。此外,新生兒在離開醫院、進入產後護理之家或將返家前,應考慮接種單株抗體,確保嬰兒在免疫力最脆弱的時期獲得保護。這不僅能降低RSV感染機率,也能減少因重症住院的風險,和長期對呼吸道的負面影響。

Read More

不只感冒!咳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肺癌等 如何區分?4重點醫師評估必問

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肺癌、支氣管擴張、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都有可能是咳嗽的原因。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咳嗽是相當常見的呼吸道症狀,也是大部分人覺得較不易治療的問題,像感冒時往往其他症狀都治好了,但最後常會剩下咳嗽問題沒有完全改善,此外過敏、氣喘,甚至肺癌都有可能導致咳嗽,原因繁多也讓咳嗽變得更不易治療。究竟咳嗽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辨別評估幫助就醫治療呢?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啓偉一一解答! 咳嗽可能是「這些」原因 治療前醫師常問4問題分辨 咳嗽原因相當多,陶啓偉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咳嗽的原因包含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肺癌、支氣管擴張、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未必都與感冒有關。 因此必須診斷出正確原因,才能提高咳嗽治癒率。陶啓偉主任認為,咳嗽有沒有痰、痰多不多、有沒有血絲、咳嗽的時間等,對於病因分辨以及後續治療都相當重要,所以在治療咳嗽時,醫師通常會問病人以下問題: 有沒有痰 痰的顏色 痰產生的量 咳嗽的時間點(如:白天容易咳或晚上躺下睡覺時容易咳) 咳嗽有痰可能是哪些疾病?乾咳只是過敏刺激? 如果有痰,陶啓偉主任表示,這時就要考慮患者是否為急性的肺炎,而且當痰的顏色濃稠且深時,通常意謂著已遭到感染,治療時會考慮使用抗生素來控制,並進一步確認感染的原因,另外也需檢視病患的感染情形是不是由其他原因所導致的繼發性感染,如:有些病人是因為肺癌導致氣管阻塞產生阻塞性肺炎。 而痰液的顏色、有沒有血絲也是需要關注的一部分,陶啓偉主任提到,若是痰中有血,也就是有所謂「血痰」的情況,可能是肺結核、氣管擴張症、肺癌等,這時務必要盡快就醫,以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如果是「乾咳」,透過聽診聽起來在支氣管內較無雜音的咳嗽時,也不要以為沒有痰就沒事了。陶啓偉主任表示,當氣管受到異物或髒空氣刺激時常會造成乾咳,不過乾咳也常見於心臟衰竭、胃食道逆流的病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部份肺癌患者可能也會以乾咳為主要表現,因此民眾切勿輕忽。 注意咳嗽時間 慢性咳嗽更應積極找出病因 另外,咳嗽的時間也很重要,陶啓偉主任提到,由於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的病人可能會在晚上睡覺躺下來時比較容易產生夜咳,因此醫師會詢問咳嗽的時間點作為評估考量。 而且咳嗽一般會分為急性咳嗽、慢性咳嗽,通常也是以時間來作區分,陶啓偉主任表示,比較常見的感冒、急性支氣管炎,一般會在一週內痊癒,但如果咳嗽持續超過3週就稱為「慢性咳嗽」,這時需特別注意,一定要積極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雖然原因眾多而且通常也不好治癒,但務必要耐心配合醫師,找出真正的原因並依病因進行根本治療,還是有機會可以把慢性咳嗽治療得很好。 參考資料:https://medical_info.chgh.org.tw/page.html?type=topicNews&id=78

Read More

毒癮戒斷難熬?北榮桃分院「這療法」助患者擺脫控制

成癮者可在每天的空閒時間,前去醫院給藥窗口服用一口美沙東。(圖/北榮桃分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毒品濫用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挑戰,對公共安全與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目前常見的毒品中,尤以海洛英對人體的傷害最為嚴重。對於重度成癮者而言,若無法每隔8小時定時使用毒品,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感到痛苦難耐,甚至痛不欲生。這些患者往往將全部心力投入於獲取毒品,無暇他顧,難以正常工作與生活。此外,因共用針頭,感染愛滋病或肝炎等傳染疾病的風險亦大幅提高。 當今的文明社會,民智已開,可將這些成癮者視為病人而非犯人,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更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方法來協助他們擺脫毒品的控制。其中美沙東替代療法就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成癮者重獲新生。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長彭家勛表示,該院提供美沙東替代療法,成癮者可在每天的空閒時間,前去醫院給藥窗口服用一口美沙東,然後繼續去工作崗位上班,無需承受戒斷症狀的折磨,亦無感染傳染病的風險。透過這項治療,患者能夠穩定就業、領取薪資,重新建立平穩健康的生活。民眾如需協助,建請聯絡03-286-8001轉2006,以便獲得相關諮詢與支援。

Read More

中壢警長電台獻聲 教民眾識詐守護荷包

中壢警分局長林鼎泰日前受邀參與警廣台北94.3「燈會關注MI」特別節目。(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康彣 2025台灣燈會期間,警察廣播電台在主燈前設立燈屋,讓警廣資訊不僅在空中,更進一步與大家同在,中壢警分局長林鼎泰更於日前受邀參與警廣台北94.3「燈會關注MI」特別節目,林鼎泰在節目中除了介紹燈會資訊及告知民眾燈會周邊交通管制措施外,也呼籲民眾提升識別詐欺的能力,避免成為詐騙集團的受害者。 林鼎泰指出,當前投資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以目前最受害金額最高的「假投資」手法為例,詐騙集團不斷以高報酬、虛擬貨幣、內線交易再到抽選股票購買權等手法,持續用不同的話術騙取民眾信任,誘使民眾將財產匯出或交付車手,更甚者會誘使民眾抵押房產借款,最終造成慘重損失。 林鼎泰還說,根據中壢分局統計的最新資料,自今年起至2月20日,分局已受理496件詐騙案件,總受騙金額高達2億7000多萬。其中,以「假投資」手法為最常見,共112件,受害金額也最高,高達1億4000多萬元;受害金額第2高的,為結合「假投資」與「假交友」的變化型手法,受害金額達9300萬多元。光是這2種手法的遭詐金額就占了全受害金額的85%,損失之高,民眾實在不可不慎。 為提升民眾防詐能力,除了防詐三步驟「停、看、聽」之外,林鼎泰更提出了網路資訊「零信任」的心法。他強調,民眾遇到投資資訊應保持冷靜,並仔細反覆查證投資平台的合法性,千萬不要因為看到投資名人被盜用或AI生成的假影片而輕易相信,最後,有任何疑慮請第一時間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警方一定提供協助。而為增進防詐意識,中壢分局臉書也舉辦了抽獎活動,邀請民眾積極參與。 最後,林鼎泰表示,中壢分局除了落實執行各項重點警政工作,也積極參與2025年台灣燈會安全工作,依據現場人潮和車流狀況調整引導策略,確保活動期間的交通順暢和安全。並呼籲民眾儘量利用大眾運輸前往賞燈,並在需要時向警方或服務站尋求支援。分局反詐宣導團隊持續秉持「多一人知道 少一人受騙」的精神,持續提升大眾防詐意識,保障民眾的財產安全,讓每位市民都能安心生活,享受美好的燈會時光。

Read More

桃捷第2億旅次即將誕生!燈會壓軸開賣限定一日票

桃捷公司將在2月22日推出限定版面的「快樂桃子號」一日票。(圖/桃捷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捷公司在疫情後透過優化營運模式使得運量持續提升,原本2億旅次預估在114年3月產生,恰逢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舉辦,由於A18、A19兩大展區相互串聯,各展現獨具特色的燈飾作品及光環境裝飾,使得機場捷運運量大幅增加,第2億旅次的乘客可望提前在燈會結束前後產生。桃捷公司也製作限量1000張「快樂桃子號」為票面的一日票,在2月22、23日燈會壓軸的倒數二日,在機場捷運除A20外的全線車站旅客詢問處,以半價優惠開賣,讓旅客能同時暢遊機捷沿線景點和參觀燈會。 「快樂桃子號」是2025台灣燈會於桃園捷運限定推出的彩繪列車,在2月3日上線後即吸引旅客爭相追車。桃捷公司將在2月22日推出限定版面的「快樂桃子號」一日票,延續燈會期間「桃捷一日票5折優惠」,原本一張320元的一日票,在燈會期間只要160元,就可以把限量票卡帶回家,大家要把握機會,在燈會的最後2天蒐藏入手。 原本一張320元的一日票,在燈會期間只要160元。(圖/桃捷提供) 2025台灣燈會在A18燈區的「無限樂園」主燈和A19燈區「光的遊戲場」,吸引了大批民眾搭乘機捷賞燈,也因此運量快速累積,原本預計在3月初產生的第2億次旅客,可望提前在2月23日燈會結束前後誕生。此次第2億旅次的幸運兒,可以獨享基北北桃都會通定期票12個月及限量商品福袋,總價值接近2萬元;前後各5名旅客也可得到基北北桃都會通定期票2個月及福袋,這11位幸運旅客也都加贈限量的「快樂桃子號」一日票。 今(114)年台灣燈會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透過光影及燈藝串起台灣多元文化以及創新潛力,也極具桃園在地特色,第2億旅次伴隨著台灣燈會產生,別具特殊意義。機場捷運沿線景點越來越豐富多元,包括購物、飲食、文化、體育等,大家快把握台灣燈會的最後時間,購買限量的台灣燈會「快樂桃子號」一日票,可當天不限次數搭乘機場捷運,享受機捷沿線一日遊。

Read More

他「流感剛痊癒」突胸悶暈倒 竟是併發心肌炎

心肌發炎時,心臟收縮功能下降、也可能造成心律不整,嚴重時會造成休克、動脈血栓引發中風、心臟驟停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55歲有糖尿病及肥胖的吳先生,上週流感才剛痊癒,白天在公司突然胸悶、心悸後暈倒叫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是急性心肌炎合併休克。 流感併發心肌炎 早期症狀不具特異性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指出,流感併發心肌炎特別對於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是非常需要留意的。心肌炎是一種心臟肌肉細胞發炎的病症。心肌發炎時,心臟收縮功能下降、也可能造成心律不整,嚴重時會造成休克、動脈血栓引發中風、心臟驟停風險。 而心肌炎早期可能無症狀,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初期症狀可能有頭痛、肌肉痠痛、發燒、喉嚨痛、腹瀉等,因此確立診斷上相對不容易。後續可能發生:胸悶、胸痛、心律不整、昏厥、全身疲倦;當惡化成心臟衰竭時,開始出現呼吸急促、尿量減少、下肢腿部水腫等。 心肌炎恐留後遺症 需長期使用心臟衰竭藥物 黃晨祐表示,心肌炎治療以支持性治療為主,即密切觀察心臟各項功能變化,等待已發炎心肌細胞逐步恢復;但臨床上發生猛爆性心肌炎時,可能暫時需要強心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暫時節律器,甚至是體外循環維生系統(葉克膜)支持。 要注意的是,心肌炎即使臨床上已痊癒,細胞的慢性發炎仍會持續對心臟功能有不良的重塑化,許多患者幾年後會進展為擴張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是常見心臟衰竭的病因之一,後續患者可能需要長期使用心臟衰竭藥物以維持心臟功能。 預防勝於治療 接種疫苗嚴加預防 黃晨祐提醒,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易察覺,若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痊癒後,後續又發生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悸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排除併發心肌炎的可能。 除了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之外,預防流感重症併發心肌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專家建議接種對象包括年滿6個月未滿 5歲幼兒、50歲以上成人、具有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不全者、任何孕程懷孕婦女、長照機構照顧者和肥胖族群。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 281期

Read More

研究:日行「這步數」或可降憂鬱症風險 醫推每天多走100步護身心健康

近期有一項刊登在知名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在比較成年人每日步行的步數和憂鬱症發生率後,發現每日步數較高的人,憂鬱症狀也較少。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大家都知道步行能為健康帶來諸多好處,近期有一項刊登在知名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在比較成年人每日步行的步數和憂鬱症發生率後,更進一步發現每日步數較高的人,憂鬱症狀也較少。根據CNN的報導,該研究第一作者、西班牙卡斯提亞拉曼查大學(University of Castilla-La Mancha)健康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Bruno Bizzozero-Peroni指出,這次的研究再一次證實,無論運動的類型或強度為何,鼓勵人們多運動是預防憂鬱症的策略之一。 日走五千步與憂鬱症狀減少有關!每天多走一千步 憂鬱症風險或可降9% 這項研究回顧過去33項觀察性研究,分析了96,173名18歲及以上成年人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與每日步數少於5,000步的人相比,步行達5,000步以上與憂鬱症狀的減少相關,而與每日走少於7,000步的人相比,走7,000步以上的人患憂鬱症的風險也相對較低。研究人員指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每日步數與較少的憂鬱症狀之間存在顯著關聯,與較低的憂鬱症發生率和風險也有關。此外,該研究也發現,每日步數增加1,000步,也與較低的憂鬱症風險有關。未參與研究的英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R)資深研究員Brendon Stubbs,在接受CNN採訪時進一步指出,每天只要多走1,000步,就有可能將未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9%。 不過,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暨助理教授Karmel Choi對上述研究進行評論時指出,由於納入分析的研究大多是觀察性研究,且主要關注的是一般人,而不是憂鬱症患者,因此步數的增加是否有助於改善憂鬱症,未來還需要更多相關研究支持,但運動確實已被證實與降低憂鬱症的風險有關,「與心理健康相關文獻一致表明,一定程度的運動總比完全不運動要好」。 專家:運動是天然抗憂鬱劑!可逐步增加步數助對抗憂鬱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臨床醫學教授Marc Siegel在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也表示,包括上述研究在內,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運動與情緒改善有關,可謂是一種天然的抗憂鬱劑。他說明,每天多走路不只對心理健康有益,對生理層面也有正面影響。在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等「快樂荷爾蒙」,這些物質都對提升心情有所幫助。 精神科醫師Richard A. Bermudes指出,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步行能影響大腦神經網路,對改善情緒、憂鬱症和焦慮症有重要作用。他也表示,久坐不動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感到沮喪,建議正在與憂鬱症鬥爭的人「一步一步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每天多走100步。至於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也可以安排15分鐘的休息時間出去走走,讓大腦也能得到適當的鍛鍊。

Read More

海外演出邀約竟是詐騙 桃警攜手火舞表演者提醒求職陷阱

謝姓火舞表演者現身分享自己遇到詐騙的經驗,希望不要再有更多民眾受騙。(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警察局為提升民眾反詐意識,今(19)日於「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活動現場舉行「打詐儀錶板」記者會,公布近期詐欺案件高發案類與打擊成果,並推廣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網站。桃園市警察局局長吳坤旭表示,民眾可善用該網站,轉告親朋好友最新詐騙手法,以降低遭詐風險。此外,曾因接到海外邀約演出,前往泰國卻被載到詐騙園區的謝姓火舞表演者,日前平安獲救返台,也特別現身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不要再有更多民眾受騙。 吳坤旭說明,市警局今(114)年1月份詐欺案件受理1556件、財損9億8080萬餘元,與去年12月份同期比較,受理數減少457件、下降約22.7%,財損大幅減少7億1603萬餘元、下降約42.2%)。警方將打詐列為治安重點工作,全力打擊詐欺集團,今年1月份該局共計查獲詐欺集團27件、犯嫌141人;查扣不法所得1420萬餘元,比去年同期查扣增加1289萬餘元。而在警民合作方面也有大幅提升,於金融機構成功攔阻詐騙匯款金額達1億613萬餘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61萬餘元。 吳坤旭說,市警局分析前5大高發詐欺案件受理件數比例,依序為假投資詐騙433件、網路購物詐騙196件、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146件、假買家騙賣家詐騙124件、假交友徵婚詐財詐騙60件,警方將持續精準分析數據,掌握近期整體詐欺犯罪發生趨勢、針對高發詐欺手法加強防制。 桃園市警察局分析前5大高發詐欺案件受理件數比例。(圖/警方提供) 今日市警局也播放識詐影片,更邀請海外求職詐騙被害人謝姓火舞表演者到場現身說法,並播放預錄影片說明遭海外求職詐騙過程。謝男因於網路上收到火舞表演邀約而飛往泰國,卻遭接機人員控制後直接載往詐騙園區,並遭強迫從事詐騙、負責聊天之工作,所幸後來平安獲救。 此外,市警局副局長劉印宮與謝男也一同接受警察廣播電台專訪,提醒民眾看到「高薪免經驗」、「打工求職包食宿」必定是詐騙,接到海外工作時更應再三確認工作內容及流程細節,以免遭詐騙集團覬覦而受害。 桃園警犬隊亦於活動現場協同識詐宣導,吸引許多民眾駐足觀看,透過警犬生動的表現,提升大家對詐騙手法的警覺心。此外,活動也安排了與民同樂有獎徵答,透過趣味互動方式,加深民眾對防詐知識的印象,讓識詐宣導更貼近生活。最後,警方呼籲,「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活動將持續至2月23日,民眾參加時應提高警覺,注意自身財物安全,並多加利用大眾運輸工具,祝大家快樂出門,平安返家。

Read More

欠債1.5萬當街被毆 目擊者曝:他滿臉血上救護車

陳男向許男討債時,夥同金男徒手毆打對方,導致許男頭部受傷。(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康彣 桃園市一名59歲許姓男子向44歲陳姓男子借了1萬5000元沒還,昨(18)日晚間19時許陳男夥同友人35歲金姓男子前往中壢區中山東路一段昨向許男討債,雙方發生口角,後續陳、金男竟當街毆打許男,中壢警分局獲報後到場將陳、金男逮捕,並通知119將受傷的許男送醫。 有目擊者在Threads提到,「被打的一直喊救命,然後兩個男的試圖把被打的押上車,男生一直掙扎,警察十分鐘就到了,看他滿嘴血上救護車了。」 對此,普仁派出所回應,許、陳男有債務糾紛,陳男向許男討債時,夥同金男徒手毆打對方,導致許男頭部受傷。員警獲報後火速到場將陳、金2嫌逮補,訊後依妨害自由、傷害等案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