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近視飆升又不愛戴?新型雙穩定弧角膜塑型片助攻視力控制與配戴舒適度

眼科診所許蓁祐院長指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近視發生的主因,除了過早接觸3C產品外,長時間待在室內、缺乏戶外活動,也導致近視逐漸低齡化。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現代兒童近視盛行率居高不下,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小六生中超過7成有近視問題,其中更有10.3%屬於高度近視。眼科診所許蓁祐院長指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近視發生的主因,除了過早接觸3C產品外,長時間待在室內、缺乏戶外活動,也導致近視逐漸低齡化。若能把握近視發展快速的黃金期及早介入處理,就有機會讓孩子重獲清晰的視力。 許蓁祐院長進一步說明,自然光比室內光更能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而多巴胺可抑制眼軸過度增長,避免近視度數加深,但台灣的教育體制多以長時間的教室內授課為主,家長也缺乏足夠的時間帶孩童到外面跑跳。因此,缺乏戶外活動也是促使近視產生的原因之一。 近視未處理3眼疾風險增!「角膜塑型片」成矯正視力新選擇 小朋友近視發生年齡越小,度數加深的速度會更快,若未及時處理,近視度數每年可增加約100度,同時也更容易演變成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不僅影響日常視力,未來罹患青光眼、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高。除了配戴眼鏡外,目前也有「角膜塑型片」可做為矯正孩子視力的選項。 許蓁祐院長表示,角膜塑型片是硬式的隱形眼鏡,構造為中間平坦、周邊彎曲。在睡覺時配戴角膜塑型片,讓眼皮覆蓋鏡片、鏡片再覆蓋角膜,經過一夜的配戴,隔天早上醒來角膜就會變得較為平坦,使光線能成像在視網膜上,讓視覺變得清晰;角膜周邊則變陡,產生「周邊離焦」效果,藉此讓眼軸緩慢地拉長、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 新型角膜塑型片「2特點」 提升舒適度增加配戴意願 目前角膜塑型片適用於9歲以上的兒童,許蓁祐院長指出,這正好是近視好發的年齡段,若能在近視度數加深前介入,效果將更顯著,因此一旦確診近視,醫師便會與家長討論是否要進行矯正。不過,要年幼的孩子配戴角膜塑型片確實並非易事。許院長說,傳統角膜塑型片較易產生異物感,隔天醒來眼睛感到刺痛不適,小朋友因而抗拒配戴。此外,擔心入睡不安穩、揉眼睛後鏡片可能「不見」等心理壓力,或是一開始配戴時小朋友會反射性閉眼,試戴時間拉長,也會讓孩子失去持續使用的信心。 與傳統角膜塑型片相比,新型角膜塑型片有具e值設計的「新型雙穩定弧」鏡片和高透氧材質等特點。許蓁祐院長解釋,高透氧材質能維持角膜健康,也降低角膜破皮的機率,減輕整夜配戴後的不適感,有助於增加小朋友繼續配戴的意願。 許蓁祐院長也提到,每個人的角膜形狀各不相同,新型雙穩定弧角膜塑型片考量e值參數,透過角膜地圖儀測量兩個軸向的弧度,為患者量身打造更貼合角膜的角膜塑型片,讓鏡片能在角膜上精準定位,不僅提升了鏡片的穩定性和配戴舒適度,塑型效果也更佳。相較起傳統角膜塑型片需要一兩週,視力才能達到穩定值,新型角膜塑型片配戴約三天,就可明顯看到視力清晰度的提升。 新型鏡片可因應多種角膜狀況 更易配戴減少家長困擾 許蓁祐院長指出,小孩配戴角膜塑型片時通常需要家長協助,如果過程中孩子抗拒、或是耗時過長,也會對家長造成極大困擾。新型角膜塑型片更服貼角膜,鏡片不會在眼球上滑動,讓配戴過程更順利、時間縮短,爸媽就會更有意願鼓勵小孩配戴。此外,過去往往需要多次試戴才能找到合適的角膜塑型片,代表家長、小孩必須頻繁往返醫療院所;新型角膜塑型片根據個人角膜情況打造,也能更快地配戴成功,減少來回奔波的次數,為家長免去一大麻煩。 可量身定制的新型角膜塑型片也能因應更多複雜的角膜情況。許蓁祐院長分享,有好幾個9、10歲的個案,角膜本身較平坦或是單眼皮,角膜塑型片不夠服貼角膜,造成角膜壓迫的幅度不足、視力進步有限;使用新型角膜塑型片更平貼角膜,也能加強視力矯正效果,這些小患者原本視力約為0.5至0.6,配戴三至五天後,現在一整天都能擁有1.0的視力。 注意鏡片清潔防感染 配戴時間應充足確保矯正效果 許蓁祐院長也提醒,孩子配戴角膜塑型片時,務必要注意鏡片的清潔跟保養,慎防細菌感染,同時要配合定期回診,讓醫師掌握視力矯正的情況,以及確認是否發生感染。再來,角膜塑型片的配戴時長應為7至10小時,許院長建議家長在臨近睡覺時間才讓孩子配戴,盡量不要配戴後又去寫功課、看電視等需要用眼的活動,避免鏡片移位、不在標準位置上,並確保充足的睡眠,才能達到預期的矯正效果。  

Read More

為何韓國醫美價格較具優勢?蒼藍鴿解析赴韓前應注意的醫美關鍵

蒼藍鴿(吳其穎醫師)指出,韓國醫美因自產儀器、保養型療程與高接受度,打造出價格相對可負擔的模式;但療效偏向穩定保養,與台灣偏好「立即見效」差異大,赴韓前應釐清需求與期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韓國被譽為亞洲醫美重鎮,不只是因為技術成熟,更因價格親民,吸引許多台灣民眾特地飛去「進廠保養」。但為什麼韓國醫美總給人一種「便宜又有效」的印象?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醫師)點出兩大關鍵:市場結構差異與民眾的消費習慣,讓韓國醫美產業能建立出相對具成本優勢的就醫模式。 為什麼韓國醫美成本優勢高?蒼藍鴿:國產儀器幫大忙! 首先,韓國醫美在設備端就先贏一波。蒼藍鴿指出,許多常見的電波拉提、音波、雷射等高端儀器,就是韓國自家生產的技術。這意味著診所不需負擔進口費用、關稅或高昂維修費,整體成本大幅下降。 反觀台灣,很多儀器都得從歐美進口,不只價格高,維修、保固也不夠即時。韓國醫美能以更低的設備成本提供療程,自然也能把價格優勢反映到消費者身上。 醫美像洗牙?韓國人走的是「保養型」打法 除了硬體優勢,韓國的醫美文化本身也走出不一樣的路。蒼藍鴿提到,整形與醫美在當地幾乎是日常,甚至不少年輕人成年禮收到的不是手錶,而是「整形基金」。韓國人對醫美接受度高,市場夠大,自然能壓低單次療程價格。 最大不同在於療程的心態。台灣民眾偏好「一次有感、維持久」,像音波、電波拉提這類療程,常會一次用較高能量,希望維持半年到一年。而韓國則傾向低能量、小劑量、頻率高的保養方式,每三到四個月就會回診,把醫美當成定期保養,跟洗牙、做臉一樣平常。 這樣的「少量多次」模式,讓韓國診所穩定有回流人潮,能靠規模經營降低單價。也因為療程負擔較輕,消費者更願意頻繁回診,診所自然能把成本攤提到更多人身上,打造具可負擔性與連續施作特色的療程設計。 有人說效果不如預期?蒼藍鴿:觀念沒對齊才會失望 不少台灣人赴韓後抱怨:「怎麼做完沒什麼感覺?」蒼藍鴿提醒,這通常是因為期待和實際療程設計不一致。 台灣人習慣「一次到位」,偏好高能量療程,希望立即看到外觀能有變化;但韓國醫美講求「維持現況、穩定保養」,兩者方向不同。 所以,如果抱著「強效療程」期待赴韓,卻選了當地流行的低能量保養療程,效果當然會落差很大。 韓國醫美費用門檻較低?關鍵在於你的需求與認知 不可否認,韓國醫美在資源、技術與價格上都有優勢,但蒼藍鴿提醒:「長期成本仍須依照個人療程設計與預期效果評估。」尤其是療程頻率拉高後,長期累積的費用未必比台灣便宜。 價格是不是相對可負擔,要回到個人需求與期望。如果你追求快速見效,可能會對韓式醫美的保養型設計感到無感;但如果你本身就重視長期保養、預防老化,那韓國模式就會很適合你。 蒼藍鴿最後叮嚀:赴韓前,先搞懂這幾件事 赴韓醫美前,你應該先搞懂: 當地流行的療程設計與能量設定 自己期待的是「立即改變」還是「穩定保養」 與當地醫師溝通目標,確認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只有調整好觀念、了解文化差異,才能評估韓國醫美之旅能否符合個人需求。  

Read More

氣喘不規則用藥恐喪命?中年男靠插管+葉克膜撿回一命

台灣胸腔暨加護重症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響應2025世界氣喘日,同時呼籲民眾,氣喘的控制需要耐心與長期配合,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是氣喘患者,長年從事體力工作疏於規律用藥,不料,去年因急性嚴重氣喘發作送醫,抵院時因氣道阻塞過於嚴重,氧氣難以順利進入肺部,醫護人員緊急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治療,合併啟用葉克膜(ECMO)進行肺部輔助,才成功脫離險境,從鬼門關前走一遭。後續患者依靠穩定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搭配施打生物製劑的方式,逐步穩定病情,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 氣喘=支氣管慢性發炎 規律用藥才是穩定的關鍵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唯有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降低發炎反應,避免氣喘發作。若患者因症狀忽隱忽現而自行停藥,僅在發作時才倉促使用急性藥物,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可能導致支氣管長期發炎,進而提高急性惡化與住院的風險,因此,正確且規律的用藥,是控制氣喘的關鍵因素。 急救藥物非萬靈丹 靠它恐釀致命危機! 現代人生活節奏忙碌,不少氣喘患者未遵循醫囑治療,總要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才自行前往藥局購買成藥,導致「用藥不規律、隨意購藥」的情況屢見不鮮,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周昆達醫師強調,「這樣的用藥習慣,對於氣喘患者很危險!」。在氣喘治療中,控制型藥物與急救藥物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控制型藥物過去多為口服形式,如今則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只要每日規律使用即可,是預防氣喘發作與維持呼吸道穩定的「根本治療」。 相對地,急救藥物如短效型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SABA),則是在氣喘症狀發作時,迅速緩解呼吸不適的「應急解方」,應限於急性惡化或有症狀時使用。周昆達醫師進一步提到,氣喘治療的目標不僅是減少發作,更重要的是維持正常肺功能與良好的生活品質,這必須從「完整控制疾病」的角度出發,他補充,「急救藥物不是萬靈丹,反覆持續使用效果可能會打折扣,且沒有辦法改善發炎的根本只會掩蓋問題,無法從根本改善氣喘體質。」 氣喘冰山理論揭示疾病真相 穩定用藥是關鍵解方 氣喘不只是「發作時才需要注意」的疾病,「氣喘有如冰山」,表面可見的症狀——如呼吸困難、胸悶、喘鳴與咳嗽等,僅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真正深藏水面下、經常被患者忽視的,則是更為關鍵且危險的病理變化,包括「呼吸道慢性發炎」、「呼吸道過度敏感」以及「呼吸道重塑」等。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劉景隆醫師指出,這些潛在病變才是導致氣喘反覆發作、病情惡化與肺功能持續受損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氣道重塑,因長期慢性發炎造成氣管結構改變,可能導致永久性肺功能下降,即使未來症狀看似緩解,也無法完全恢復健康狀態,因此,氣喘患者即使症狀暫時消失,也不代表疾病已被控制,更不該因此自行停藥或僅於發作時才使用急救藥物。劉景隆醫師提醒,「唯有規律、長期使用控制型藥物,並定期回診接受完整評估,才能有效壓制呼吸道深層發炎,防止不可逆的結構改變,從根本控制病情,守住呼吸健康。」 響應世界氣喘日 醫界積極推動吸入治療平權 為強化病患對氣喘的認知與照護,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將每年5月第一個星期二訂定為「世界氣喘日」,而今(2025)年度將強調”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呼籲各國正視吸入性藥物的可近性與可負擔性,確保所有氣喘患者都能獲得穩定且持續的治療。 台灣胸腔暨加護重症醫學會除了響應國際倡議,同時呼籲民眾,氣喘的控制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與長期配合,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唯有規律使用控制型藥物、遵循醫囑回診追蹤,才能真正遠離氣喘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重拾穩定且健康的呼吸生活。  

Read More

在桃園大廟景福宮結婚!開漳聖王、月老神君見證新人喜結良緣

桃園歷史悠久的信仰中心「桃園大廟景福宮」首次舉辦婚禮。(圖/陳毅翻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毅 桃園歷史悠久的信仰中心「桃園大廟景福宮」,今(12)日首次舉辦婚禮,殿內喜氣洋洋,洋溢著濃濃的幸福氛圍。新人潘俊哲與徐潔怡於今日良辰吉時,選擇在桃園景福宮開漳聖王與月老神君暨眾神的神聖見證之下,締結良緣,完成終身大事,成為桃園大廟景福宮史上首對在廟中結為連理的新人。 這場融合信仰與傳統的婚禮,吸引許多信眾駐足觀禮,新人攜手向主祀開漳聖王暨眾神致上虔誠敬意,感謝神恩庇佑,也特別向月老神君祈求永恆姻緣。新人在眾神明與親友祝福中,完成終身大事,場面溫馨感人。 新人表示,他們都是桃園大廟虔誠信徒,此次婚禮會來大廟舉行、包含結婚日期都是請示開漳聖王,聖王公做主。 桃園大廟主任委員簡征潭及委員監事也在旁觀禮,簡征潭特別致贈「聖王公999金牌」給新人,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滿。 簡征潭表示,此次婚禮為桃園大廟寫下新頁,祝福這對新人也感謝神明庇佑,未來也將評估是否開放更多信眾於大廟舉行重要人生儀式甚至擴大舉辦集團結婚,讓信仰文化融入生活,更貼近民眾。 桃園大廟主任委員簡征潭特別致贈「聖王公999金牌」給新人,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滿。(圖/陳毅翻攝)

Read More

騎士違規拒檢心虛逃 員警一路緊追最終自摔落網

經查,37歲的許姓男子為毒品通緝犯,為了躲避查緝才會心虛逃跑。(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桃園警察分局小檜溪派出所員警今(12)日凌晨1時50分許,在桃園區中山路巡邏時,發現一名機車騎士轉彎未打方向燈,立即上前攔查。不料該名騎士見警察靠近,隨即加速往中壢方向逃逸,行徑可疑。 據悉,過程中該名騎士一路逃竄,員警隨即通報啟動攔截圍捕,最終在中壢區興仁路二段,騎士因不慎滑倒摔車,員警立即上前將人控制。經查,37歲的許姓男子為毒品通緝犯,為了躲避查緝才會心虛逃跑。 警方表示,已依法將許男逮捕歸案,全案後續將依規定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  

Read More

桃園民政局聯合海葬登場 32位先行者回歸藍色擁抱

今年共有32位先行者選擇海葬,以豁達姿態回歸藍色擁抱。(圖/民政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政府今(12)日上午8時舉辦聯合海葬,殯葬管理所於中壢區殯葬服務中心懷恩廳舉辦追思會,今年共有32位先行者選擇海葬,以豁達姿態回歸藍色擁抱。民政局總計,近年來環保葬接受度升高,今年1月實施的「生前預立環保葬意願登記」服務,上路3個月就吸引667位民眾登記。 民政局長劉思遠表示,隨著殯葬觀念改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放下入土為安的傳統,選擇花葬、樹葬、海葬等環保葬,讓逝者以永續方式長存。桃園市自97年開始,與台北市、新北市聯合舉辦海葬活動,今年邁入第18年,迄今已服務454位先行者完成海葬心願;另外,樹葬也持續增加,109年樹葬件數為894件,113年則成長至1653件,近5年間成長近2倍。 桃園市政府舉辦聯合海葬,殯葬管理所於中壢區殯葬服務中心懷恩廳舉辦追思會。(圖/民政局提供) 民政局提到,為鼓勵民眾選擇環保葬,桃園市聯合海葬全程不收任何費用,家屬只要攜帶火化許可證及相關證明,即可報名。另外,民政局於今(1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生前預立環保葬意願登記」服務,讓民眾可於生前註記環保葬意願,往生後得以依自身意願處理身後事,截至3月31日止,已有667人完成登記。 桃園市聯合海葬全程不收任何費用,家屬只要攜帶火化許可證及相關證明,即可報名。(圖/民政局提供) 民政局表示,為了提供良好殯葬服務,桃園市政府持續更新殯葬設施,「桃園殯葬綜合大樓新建工程」編列16億5000多萬元經費,規劃設置禮廳、遺體處理中心、火化場、冷凍室、家屬休息室等,紓解殯葬設施量能不足情形,預計116年9啟用;另「中壢殯葬服務中心火化場暨停車場新建工程」編列9億4000多萬元經費,規劃設置12座火化爐、187個汽車停車格及118個機車停車格,預計115年6月啟用,提供中壢殯葬所周邊的停車需求。 民政局表示,為了提供良好殯葬服務,桃園市政府持續更新殯葬設施,「桃園殯葬綜合大樓新建工程」編列16億5000多萬元經費,規劃設置禮廳、遺體處理中心、火化場、冷凍室、家屬休息室等,紓解殯葬設施量能不足情形,預計116年9啟用;另「中壢殯葬服務中心火化場暨停車場新建工程」編列9億4000多萬元經費,規劃設置12座火化爐、187個汽車停車格及118個機車停車格,預計115年6月啟用,提供中壢殯葬所周邊的停車需求。  

Read More

外遇有責也可提離婚!「大離婚潮」即將襲來?

張進豐指出,未來修正案如果通過,離婚的條件將大幅放寬,很可能引發「大離婚潮」。(圖/張進豐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離婚」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由」?近日許多輿論針對112年憲盼字四號解釋文,認為「民法」親屬修正案,對於「一方有責,一方無責」解釋範疇,因分居一定期間,認為有責一方不能提起離婚是違憲,因此未來法案如果通過,有責的一方也可向法院提訴訴訟離婚。前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現職進豐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張進豐對此表示,離婚的條件如果大幅放寬,很可能引發「大離婚潮」,這樣的議題須全民面對,會導致如何的社會問題後續也值得觀察。 張進豐指出,這次的民法修正案關於離婚的要件,增加了一個法定的離婚事由,就是夫妻之間在五年之內如果有累計三年以上沒有共同生活的事實,即可訴請離婚。另外,將造成無法維繫婚姻生活中有責的一方,不可提出離婚訴訟的規定刪除,換句話說,將來如果這兩項的修正通過施行之後,勢必會使離婚的條件大大放寬。亦就是,增加了這項法律事由之後,如果夫妻之間已經無法共同生活,且時間也達三年以上的話,就可以訴請離婚。 張進豐強調,就算造成這種無法共同生活的事實,有責的一方亦可向法院申請離婚。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引發大量的離婚訴訟,是很值得觀察的現象。依照現行法的規定,夫妻間除了兩願離婚外,如果要訴請法院離婚,必須要有相當的條件,如果這項修正案未來通過,將離婚條件大幅放寬,則夫妻任一方有離婚的想法但卻苦無理由,就可以援用「夫妻之間在五年之內如果有累計三年以上沒有共同生活的事實」來訴請離婚。因此,法案通過後是否會造成大規模的「離婚潮」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恐怕是要大家認真面對的嚴峻課題。  

Read More

桃消龍潭分隊正妹救護員 勇奪全國十大傑出救護技術員

114年「十大傑出救護技術員」名單出爐,桃園市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尤詩妤以亮眼表現脫穎而出。(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114年「十大傑出救護技術員」名單出爐,在與來自全國消防局推薦的優秀救護人員激烈角逐中,桃園市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尤詩妤以亮眼表現脫穎而出,奪下殊榮。十大傑出救護技術員獎項是由台灣急診醫學會邀集緊急醫療救護專家及消防署官方代表共同遴選,評分標準包含救護事蹟或災難處理、救護教育、品管研究、其它特殊貢獻等項目,該獎項已連續辦理逾10年,是緊急救護界中最具指標性的榮耀之一。 消防局表示,尤詩妤目前任職於龍潭分隊,已在第一線服務達9年之久,取得高級救護技術員訓練合格後,尤詩妤積極運用所學幫助患者在黃金時間內獲得急救,提升存活機率,包括執行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時,給予氣管內管插管與急救藥物,成功使用患者恢復自主循環、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執行12導程心電圖及給予藥物,落實與醫院交接,有效縮短接受進階治療時間及為過敏性休克患者及時施打腎上腺素等。 尤詩妤目前任職於龍潭分隊,已在第一線服務達9年之久。(圖/消防局提供) 此外,消防局提到,尤詩妤更是國內外救護競賽的常勝軍,2022年曾出賽馬來西亞第四屆院前救護錦標賽一舉奪冠,在全國呼吸道插管暨心肺復甦術競賽亦獲CPR組及機械CPR組冠軍殊榮,可貴的是尤詩妤透過參與競賽與持續進修,將最新的救護技術導入分隊,強化高品質CPR、AED操作、院前12導程心電圖判讀及復甦後照護等關鍵技能,使同仁面對緊急傷病患時處置更為標準化與精確。 對此殊榮,尤詩妤謙虛地表示,參與救護競賽及教學,是自我精進的最佳途徑,可以提升救護學識、技能及急救品質,將所學與熱情帶給周遭同仁,最終回饋給每一位患者,是身為救護人員最大的肯定。 消防局長龔永信接獲捷報後,表達對尤詩妤的祝賀,讚許尤詩妤在緊急救護的用心付出與優異表現,此次獲獎更是實至名歸,也希望藉此鼓舞第一線救護同仁的士氣,更期許能以尤詩妤為標竿看齊。  

Read More

備戰世壯運卻膝蓋不聽使喚 「1治療方式」讓他重擁夢想

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從去年就積極備戰「雙北世壯運」三鐵項目的35歲阿傑對運動十分狂熱,只是近來運動表現明顯下降,他也發現膝蓋常有痠痛感,雖然還不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卻十足影響了運動表現,因而到振興醫院骨科部黃祥霖醫師門診檢查,才發現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醫師囑咐他要減少運動,強度和頻率都要降低,以免年紀輕輕就要換人工膝關節。這對阿傑猶如一記晴天霹靂,而且聽說置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運動會有所限制,難道他的「世壯運」夢想將成為泡影? 運動不當 年輕人也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黃祥霖醫師指出,錯誤的運動習慣會讓關節提早退化。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大約6.5個人當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置換人工關節非唯一選擇 黃祥霖醫師說明,一般最常聽到的關節疼痛治療方式,不外乎透過玻尿酸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以減緩關節不適,但這二種治療都並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關節置換手術對於老年人、嚴重持續疼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但對於年輕患者或初、中期的關節炎,卻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之後的人工關節重置更是一項辛苦且對周邊軟組織破壞更多的手術。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安全有效 越早介入治療潛力越大 黃祥霖醫師提及,國內在109年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脂肪中的幹細胞是成人中最容易取得的間質幹細胞,且脂肪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再生修復以及免疫調節的能力,透過局部麻醉、不需住院,再經由特殊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進而達到修復受損的組織。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治療時機為Kellgren-Lawrence分級II–III級(輕中度退化),若軟骨已嚴重破壞,關節空隙明顯縮小,治療效果有限。因此,越早介入,幹細胞修復的潛力越大。 相比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細胞治療具低侵入性(關節注射即可)、治療次數少(僅一至二次劑治療),除了舒緩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外,還能幫助關節內透明軟骨的增生。 黃祥霖醫師強調,國內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研究顯示,治療後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六成,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進步約三至七成。國內目前已有超過一百個案例,療效和安全性都十分良好。  

Read More

誤擦類固醇險毀膚!藝人自述玫瑰斑復原歷程:堅持正確治療才有希望

黃幼鳴醫師提醒,臉紅並不代表一定是玫瑰斑,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也可能有類似表現,若自行購藥使用錯誤,反而可能延誤正確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林韋彤、林宗憲報導 每當天氣變化或面對壓力時,有些人臉部會出現泛紅、刺癢甚至膿皰,讓人誤以為是過敏或青春痘,其實這可能是「玫瑰斑」的徵兆。玫瑰斑又稱酒糟,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每年四月是「國際玫瑰斑月(Rosacea Awareness Month)」,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呼籲大家認識這個疾病,並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避免錯誤用藥導致病情惡化。 玫瑰斑症狀多元 不只臉紅!還可能眼睛發炎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顧問黃幼鳴醫師指出,玫瑰斑最典型的症狀,是在額頭、兩頰、鼻子、下巴等臉部凸出區域,出現固定性的泛紅斑,且容易因天氣變化、飲食刺激或情緒起伏反覆加重。 除了紅斑,患者也常有刺癢、緊繃、水腫、微血管擴張、長出膿皰丘疹等表現。若合併皮脂腺與纖維組織增生,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類似「鼻瘤」的變化。此外,玫瑰斑也常伴隨眼部症狀,如乾眼、針眼發炎等,需要特別留意。黃幼鳴醫師補充,若在運動後、吃辣或喝酒後,臉部紅腫久久不退,也應提高警覺,「這可能都是早期識別玫瑰斑的重要線索。」 臉紅≠玫瑰斑 正確鑑別診斷是治療關鍵 黃幼鳴醫師提醒,臉紅並不代表一定是玫瑰斑,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也可能有類似表現,若自行購藥使用錯誤,反而可能延誤正確治療。 同時進一步指出,玫瑰斑患者中,常伴隨毛囊蟎蟲增生,若有臉部粗糙如橘皮、毛孔粗大、搔癢或眼睛乾澀、反覆針眼等現象,更應考慮進行蟎蟲檢測,確認病因後才能對症處理。 早期介入降低惡化 晚治療恐需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邱品齊理事長指出,玫瑰斑若能早期診斷治療,可大幅減少血絲生成、持續泛紅、膚質粗糙、刺癢、丘疹膿皰等後續問題。若置之不理,發炎將很可能惡化,導致膚況越來越糟,「嚴重時可能需要多次雷射,或施打肉毒桿菌素處理紅斑與血絲,花費時間與金錢都會增加。」邱理事長提醒。 同時也提到,玫瑰斑屬於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治療期間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重症者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初步穩定後仍需持續追蹤觀察,以避免復發。 現代治療趨勢 整合式對策更有效 對於玫瑰斑的治療,邱品齊理事長表示,現在趨勢是整合式管理,根據患者的不同問題,搭配使用口服藥、外用藥、雷射、光電治療,並結合情緒管理與睡眠品質改善。「不是單純吃藥、擦藥而已,還要一起處理生活中可能引發惡化的各種誘因,才能真正穩定膚況。」他強調。 協會也鼓勵患者記錄「玫瑰斑日記」,追蹤自己的病情波動,找出容易誘發的因素,如情緒變動、悶熱、飲酒、使用不當化妝品或醫美治療等,作為日常防護的重要依據。在保養品選擇上,也應選擇成分單純、無酒精、無香料、低刺激的產品,並在使用新產品前先進行局部試用,避免額外刺激。 藝人親身經驗:錯擦類固醇導致膚況反撲 復原歷時一年半 藝人余皓然分享親身經歷,曾因臉上反覆出現十幾二十顆丘疹與膿皰,聽從朋友建議使用類固醇藥膏,起初皮膚短時間明顯改善,讓她一度依賴,從小範圍擦到全臉。 然而,經年累月使用後,皮膚開始反撲,出現大量膿皰且無法控制,醫師診斷為過度使用類固醇引起的反效果。「醫師要我停掉所有藥物與保養品,給皮膚一個最單純的環境。」余皓然回憶道。之後經由包括口服藥與簡單保養等正規診治,歷經一年半才讓膚況逐步恢復。她坦言,這段時間身心壓力極大,尤其還需持續錄影化妝,但仍堅持配合醫囑,每段時間回診追蹤,才有今天的改善成果。 鼓勵病友:資訊發達不要怕 尋求專業協助最重要 余皓然也呼籲,當皮膚出現異常狀況時,應優先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而非聽信親友建議。「朋友家人雖出於好意,但不是專業醫師,無法提供最正確的治療方法。」她強調,只要及早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沒有什麼是無法改善的。 民眾可上協會網站找尋「驗蟎診所」 針對玫瑰斑可能合併的毛囊蟎蟲問題,黃幼鳴醫師提醒,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官網設有「就醫指南」,可查詢全台提供蠕形蟎蟲檢測服務的診所。「只要看到有小蟲符號的診所,就代表有提供驗蟎服務,民眾可以先打電話確認。」他補充。若長期有臉紅、乾癢、眼部不適等情形,建議及早就醫,避免自行錯誤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復肌膚健康與生活自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