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指標自我檢視有無代謝症候群!血壓、血糖、血脂都出問題如何改善?

代謝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疾病,而是血壓、血脂等出現危險訊號的統稱,治療包含許多面向。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林宗憲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9歲以上的民眾約34%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代謝症候群就有如慢性病前身,若未及時發現、治療可能會導致中風、心血管疾病等。 但代謝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疾病,而是血壓、血脂等出現危險訊號的統稱,治療包含許多面向。面對這樣複雜的健康問題,整合醫學健康診所院長劉士銘表示,若以整合醫學的模式介入,較能深度地與病患做諮詢,由功能醫學醫師、營養師共同診治,較能從根本改善代謝症候群或其他慢性病。 慢性病前身「代謝症候群」 5大指標自我檢視 代謝症候群有5大指標,整合醫學健康診所營養師沈宛徵說明,第一個指標是「腰圍」,腰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內臟脂肪比率有關,若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就符合代謝症候群其中一個診斷指標;第二個指標則是「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另外沈宛徵營養師提到,在抽血檢測上,空腹血糖≧100mg/dL;三酸甘油酯(TG)≧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都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這5項指標符合3項就是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有關 應及早介入預防 代謝症候群的成因與飲食、生活習慣等有相當大的關聯,民眾應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調整生活型態提前預防,若是已有代謝症候群,更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積極改善。 沈宛徵營養師表示,生活型態上除了飲食之外,生活習慣、壓力調整、睡眠、自律神經等其實都息息相關,都應包含在個人整體健康調理中,從最簡單的避免抽菸、喝酒等著手,此外「改善肥胖的程度」可能是首要工作,需根據檢測結果做飲食調理,另外生活習慣調整也包含運動,它對健康會有加成的作用。 整合醫學精準介入 有助改善代謝症候群 不過代謝症候群包含血壓、血脂、血糖等許多面向相當複雜,若無法透過自我健康管理改善,可進一步尋求家醫科、內科等醫療院所治療,另外「整合醫學」其實也能提供相關協助。 劉士銘院長表示,功能醫學、代謝體營養醫學或其他整合醫學模式的介入,其實能幫助民眾讓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指標不再進一步惡化,像在檢測上整合醫學可以做到更精密、更前端的細胞功能檢測,如:膽固醇次分析(包含緻密型膽固醇small dense LDL、氧化型膽固醇oxidised LDL等)或血糖次分析(包含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等)。 透過這些檢測對健康狀態有更精準地了解後,可進一步由「生活型態醫學」介入改善。劉士銘院長說明,所謂的「生活型態醫學」包含了飲食、運動、情緒壓力管理等,根據檢測結果,舉凡營養素補充,合併能量治療(如:靜脈雷射等)都是前端預防疾病的可能解方。 不同於傳統醫療模式 客製化提供健康計畫 整合醫學在檢測、治療上,與傳統醫療模式有些不同,較能根據不同需求精準介入,提供民眾較個人化、客製化的健康調理計畫。 劉士銘院長提到,雖然傳統醫療對急重症而言是好的治療模式,但對慢性病,特別是需從生活習慣介入的生活習慣病來說或許較有實證的功能醫學或整合醫學,也是另一個民眾可以考慮的治療模式。

Read More

大腸直腸癌轉移「標靶」增治癒奇蹟 縮小腫瘤升存活率

癌細胞侵犯肌肉,就已是癌症三期,癌細胞轉移就屬四期,就都要先標靶加化療,才可確認能否手術。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大腸直腸癌已在多年前邁入精準治療時代,就算癌細胞轉移至肝臟,仍有望透過標靶藥物快速縮小腫瘤,提升手術切除機率,有望大幅延長存活時間。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張家崙分享,診間個案就有一名卡車司機,在就醫時腫瘤轉移至肝臟與肺臟,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基因無突變,接續透過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搭配化療,成功快速縮小腫瘤,在接續手術切除後,至今已超過五年穩定控制疾病,在臨床上可說是已經治癒了大腸直腸癌。 標靶藥物帶來新展望 腸癌存活期有望突破30個月以上、能手術治療還可拚治癒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強調,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治療越單純,治癒率也越高,0期時癌細胞仍在腸黏膜,只要內視鏡就能移除,如果一期,癌細胞已侵犯腸黏膜下層,除了內視鏡切除,再加上部分腸道切除,但到癌細胞侵犯肌肉,就已是癌症三期,癌細胞轉移就屬四期,就都要先標靶加化療,才可確認能否手術。 張家崙主任也說,既然稱為「標靶」,就一定先找到靶,不同標靶藥會針對不同癌細胞特性產生效用,治療前醫師會先檢測RAS基因是否突變,若確認沒有突變,就可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阻止癌細胞生長,臨床經驗中,約60%病患RAS基因未突變,可以使用這款藥物對抗癌症。 張家崙主任補充,就算確診時腫瘤轉移非常嚴重,仍可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把對抗癌症戰線拉長,同時也能穩定生活品質,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第一線使用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配合化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能有10至13個月,根據病人狀況,存活期可望突破30個月。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有三宗旨 個管師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張家崙主任指出,針對癌症治療,許多醫院都有設立癌症中心,臺北市立萬芳醫院也有癌症中心,讓醫生們能共同討論出,各癌症治療準則,在統一方針下給病患最好處置,同時也協助政府統計數據,讓衛生部門能瞭解統計現象,調整癌症公共衛生政策。 張家崙主任提到,其實對癌症病患而言,癌症中心個管師相當重要,在治療期間,患者承受著藥物副作用,想要聯繫醫療單位時,個管師能及時給予關懷與協助,個管師也會主動關切自行中斷治療病人,希望他們能回到正規醫療,讓治療能回到正軌,在不同治療目標下,每位患者都安心受到照護。 張家崙主任也提醒,早期大腸直腸癌幾乎沒有症狀,要靠篩檢才能找出,政府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協助判斷腸道是否有癌化現象,如果家中有一等親,曾經罹患大腸直腸癌,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自行提前至40歲,一旦發現有鉛筆便、異常便秘、排便次數異常,最好立刻就醫檢查。

Read More

咳不停可能是「嚴重氣喘」!生物製劑精準助攻 偏鄉往返治療不再麻煩

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氣喘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其中要注意是治療上,若病患使用高劑量或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被歸類為嚴重型氣喘,這時得規律用藥才能有效控制;衛福部桃園醫院內科部主任李世偉醫師指出,但對於偏鄉民眾而言,礙於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導致無法定期回診用藥或難以及時介入控制,在治療上相對會碰到一些困境。 偏鄉醫療資源、人力不足 氣喘患者面臨治療困難 「偏鄉的氣喘患者在臨床上具有獨特性。」事實上,對於偏鄉氣喘的患者而言,即便獲得治療控制,但長期下來的用藥需求,加上若又演變為嚴重氣喘,恐怕得面臨許多治療難題;李世偉醫師說,「包括醫療資源、人力等不足都是偏鄉醫療面臨的問題,尤其氣喘治療是需要花許多時間衛教,除了醫師,也會需要護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醫療團隊來幫助患者獲得全面照護,此外,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可能也會影響患者對於氣喘的認識及治療的接受度,增加了治療上的挑戰。」 生物製劑提供多種給藥選擇 偏鄉氣喘患者治療福音 在氣喘臨床治療上,依照程度可分為5個等級,一旦進入第4、5級就屬於嚴重氣喘,得使用較高劑量或合併多款藥物治療,若控制不理想,嚴重時會引起後遺症,幸好隨著醫療進步,目前臨床上,已有多種生物製劑適用治療嚴重型氣喘,且能提供2週一次、2個月一次等多種給藥頻率的治療選擇,換句話說,對於偏鄉氣喘患者而言,能減少往返交通治療的不便性,也能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生物製劑精準打擊發炎物質 有效控制氣喘症狀 李世偉醫師解釋,氣喘致病機轉主要是當患者吸入過敏原後,促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許多發炎物質,這時身體就會產生一連串過敏反應,若演變為嚴重氣喘,且經治療後仍控制不佳,建議可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精準阻隔發炎物質持續傳導,減緩氣喘症狀,其中生物製劑又分成好幾類,包括抗免疫球蛋白E(IgE)、阻斷IL-4、IL-5的生物製劑等,治療上會依據不同嚴重氣喘症型,給予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像嗜酸性白血球偏高的嚴重氣喘患者,則可使用阻斷IL-5生物製劑治療,一旦控制良好,經評估也可減量口服類固醇用藥甚至停止用藥。 偏鄉民眾長期氣喘控制不佳 生物製劑助攻治療 一名住在桃園尖石鄉氣喘患者,礙於早期還未有生物製劑治療,這名患者時常因氣喘發作因而住院,並施打類固醇治療,即使出院後仍得長期口服類固醇控制氣喘,但依舊控制不理想;李世偉醫師提及,直到生物製劑開始用於臨床應用,便提供給這名患者新的治療選擇,臨床上,也根據患者氣喘病症申請健保給付,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如今患者氣喘不僅控制良好,也不需再使用類固醇治療。 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符合健保條件就能申請 相較口服類固醇等治療可能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生物製劑目前應用於臨床治療上,副作用較為輕微,但仍須先經由醫師評估氣喘嚴重程度,且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才能申請相關生物製劑治療,以達到降低氣喘發作頻率,甚至進而改善肺功能;李世偉醫師呼籲,氣喘引起的發炎過敏反應,若長期未控制良好,就有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情況,因此遵循醫師指示,挑選適合的用藥治療選擇,即使是偏鄉民眾也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腎友憂低蛋白飲食引起肌少症 酮酸胺基酸助維持營養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多,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0年新增長期透析人數為1萬2381人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多,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0年新增長期透析人數為1萬2381人,事實上,對於腎友而言,因蛋白質代謝產物的尿毒素會增加腎臟負擔,因此必須採以低蛋白飲食,但最困難往往就是不易妥當控制,導致增加肌少症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洪東衛指出,事實上,藉由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不僅能補充足夠蛋白質,也能減少尿毒症的發生。 三高、肥胖及吸菸 恐埋下誘發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 慢性腎臟病之所以會在台灣這麼普遍,關鍵在於早期症狀較不明顯,直到隨著疾病進展,出現明顯症狀才確定已衍生疾病;洪東衛醫師表示,包括三高、遺傳多囊性腎臟病、長期不健康飲食、肥胖以及吸菸等都是危險因子,另外,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等也都可能衍生腎臟問題,許多人甚至經一般篩檢後,發現有蛋白尿、血尿或泡泡尿等情況,或水腫等現象,才發現原來是慢性腎臟病的表現。 三個月以上eGFR皆小於60 醫:就屬腎功能異常 事實上,慢性腎臟病依照疾病進展分成五期,前兩期屬於早期腎臟病,但到了第三期以上就已進入中度的慢性腎臟病,而做為評估腎臟功能的指標就是健檢報告中常見的eGFR(腎絲球濾過率值);洪東衛醫師提及,若長達三個月以上eGFR皆小於60,且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通常就是腎功能出現異常,可確定為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應進行低蛋白飲食 減少腎功能負擔 洪東衛醫師舉例說明,治療上,若為早期慢性腎臟病透過藥物能幫助延緩腎功能惡化,並合併控制三高問題以及飲食,若到第五期以上且尿毒症狀嚴重才會需要進入洗腎階段,值得注意針對第三期以上的腎友,考量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絲球濾過率以及腎絲球壓力,加速腎功能衰退,因此臨床上則會建議腎友進行低蛋白飲食控制。 低蛋白飲食易衍生肌少症 酮酸胺基酸療法助一把 不過臨床最常見患者無法適當執行低蛋白飲食或因胃口不好等因素,衍生肌少症問題,面對治療上困境,現在也有「酮酸胺基酸」藥物能夠助一把,不僅不會造成腎臟負擔,甚至還能做到保護腎臟的目的;洪東衛醫師解釋,酮酸胺基酸會經由「轉胺」作用,將含氮廢物(尿毒素)轉換成人體必須的胺基酸,換言之,不僅能補充到胺基酸,也能減少尿毒症產生,維持身體所需營養。 低蛋白+酮酸胺基酸 維持腎友最佳營養狀態 目前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在臨床上也已行之有年,因此腎友也不需擔心有酮酸中毒等副作用;洪東衛醫師補充,許多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也都建議以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的方式,治療慢性腎臟病,效果也都非常顯著,重點在於腎友能藉由酮酸胺基酸取得身體平衡,在限制低蛋白飲食的同時,還能補充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降低肌少症的風險,也能減少尿毒症等症狀發生,對於腎友而言是最佳的治療選項。 遵循醫師用藥且改變日常習慣 腎友控制病情不二法門 預防勝於治療,腎友最重要還是得從日常習慣以及觀念等調整開始做起,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東衛醫師呼籲,尤其是重度腎臟病患者,飲食還是得把握低蛋白、低油及低鹽等原則,且注意是否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或肌少症等問題,並遵循醫師指示適時補充酮酸胺基酸,才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

Read More

中壢監理站前進大園區「高齡駕駛人交安宣導暨換照服務」10/25登場

透過數位設備能讓高齡者生動瞭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圖/中壢監理站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新竹區監理所中壢監理站為了提升高齡者交通安全意識,結合國道公路警察局第一公路警察大隊及桃園市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訂於10月25日上午10時至11時,於大園區橫峰社區發展協會舉辦高齡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導暨換照服務,除透過行動監理車宣導高齡駕駛換照制度提供現場換照服務外,並同宣導高齡駕駛換照制度相關業務資訊。中壢監理站也提醒民眾,欲於現場換照者,須先完成體檢相關項目。 中壢監理站長田文斌表示,透過數位設備能讓高齡者生動瞭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宣導活動過程中長者能初步評估自身是否適合繼續駕車,若確定不再使用駕駛執照,現場將及時為長者辦理駕照自願繳回註銷,以達簡政便民之理念。 中壢監理站說明,在活動中亦協助辦理汽燃費約定轉帳扣款、電子帳單,以及線上申辦日文譯本及無肇事紀錄,性別平等及漂書等宣導服務,歡迎踴躍參加。

Read More

老人送餐服務經費出問題?詹江村怒批周軒栽贓桃市府

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助理周軒凌晨在臉書上發文指桃園老人送餐服務七月起就付不出錢。(圖/翻攝自周軒臉書)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助理周軒凌晨在臉書上發文指桃園老人送餐服務七月起就付不出錢,而市府各式活動仍辦的風風火火,今(23日)上午議員詹江村議會質詢時痛批送餐服務款項是中央補助,7月起撥款就開始遲延,桃市府想辦法先墊支讓送餐機構持續運作,該被檢討的是民進黨主政的行政院,周軒魚目混珠栽贓,桃市府應該要強力反擊。 詹江村表示,這是民進黨一貫的伎倆,拿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來混淆視聽,桃園社會局委託民間機構辦理的老人送餐服務,從7月第三季起費用的確有些問題,但這是中央補助款遲延撥下造成的,桃市府已用其他經費撥補給送餐機構讓送餐不致中斷。周軒身為立委助理查一下就會清楚不可能不知道,臉書發這樣的文還誣指桃市府活動辦得風風火火,偏偏排擠老人家餐費。 詹江村要求備詢的副市長蘇俊賓對這種不實的言論一定要有所反擊,蘇俊賓表示會要相關局處澄清,以正視聽。

Read More

勞動部「微型創業楷模獎」揭曉 桃竹苗分署助2公司獲殊榮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左二) 與轄區企業主鍾良信 (右二)、企業主呂志平(左一)一同合影。(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勞動部最具指標性的創業獎項「2024微型創業楷模獎」,今(113)年度微型創業楷模參選人數超過百位,不僅競爭激烈,更需經歷評選過程的層層關卡,從初選、複選到決選,最終由10位優秀創業家獲獎,其中由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所輔導「華照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鍾良信,以及「希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志平,在全國眾多優秀參選人競爭中脫穎而出。 桃竹苗分署說明,微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常面臨營運、資金及行銷等各項挑戰。因此,勞動部每2年辦理微型創業楷模評選,表揚創業者奮鬥克服困難歷程,鼓勵創業者積極經營事業發展。為了解決創業者所面臨的創業困境,分署持續於創業過程中提供多元化創業協助措施與服務,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創業家有力的支援。 企業主鍾良信 (右) 從勞動部次長許傳盛(左) 手中接下獎座。(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桃竹苗分署表示,鍾良信創立「華照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創業起源於他觀察到水產養殖業受到寒害、水體缺氧影響,導致個體發生病害或死亡,為避免汙染水質造成環境及經濟損失;同時也希望降低消費者改善環境的成本,因而促使他更專注於水質管理的提升,成功研發推出節能環保產品,獲得專利認證能提升水質之餘也輕鬆節電,成功開發產品且申專專利,提升公司產品保護力度、品牌知名度及營運效益,不僅促進環境保護,更在市場上樹立了卓越的口碑,值得讚賞而獲此殊榮。 桃竹苗分署接著提到,呂志平創立「希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業起源於他逛百貨公司時,看到玻璃上的大長頸鹿貼紙,便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靜態圖案動起來,並構想出在節能模式下能讓玻璃有更多元圖案變化,成功研發推出節能產品,獲得專利認證能延長維持畫面顯示效果且更省電,商品擁有獨特性,專注於節能技術和前沿創新,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而榮獲此獎。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說,該分署多年一直致力於為促進微型企業積極創業及永續發展,推動創業協助及輔導措施,以提升微型企業者創業能力以達促進就業為目標。微型企業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常面臨各種問題,因此,創業者可透過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就業保險失業者創業貸款」等各項創業輔導措施取得免費資源協助及顧問諮詢,提高微型企業者創業能力並取得營運資金順利實現創業夢。歡迎有創業需求的民眾洽詢免費創業諮詢專線0800-092-957或上微型創業鳳凰網站。

Read More

血糖波動沒感覺?醫師推薦的監測工具讓你控糖很有感!

健檢時可以測量空腹血糖、血糖平均指標「糖化血色素」和糖水試驗,這些指標能幫助民眾早一點發現血糖異常的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45-64歲的「壯世代」糖尿病盛行率為12.7%,血糖異常比例隨年齡增長有上升的趨勢。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臟血管疾病風險,需特別注意。 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提醒,血糖問題透過症狀可能不易察覺,因此監測相當重要,有監測才有機會發覺問題,健檢時可以測量空腹血糖、血糖平均指標「糖化血色素」和糖水試驗,這些指標能幫助民眾早一點發現血糖異常的狀況。 血糖異常無聲無息 可透過「這些」方法察覺血糖問題 壯世代常有三高情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再加上體重、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就容易產生糖尿病或心血管相關疾病。馬文雅主任表示,其中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55歲,但也有不少人即使已經發生糖尿病卻不知道,因為血糖偏高未必會有症狀。所以有糖尿病前期,那這種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其實是壯世代(45-64歲)很容易發生的問題! 但是血糖問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需要定期監測才有可能及早發現,馬文雅主任提到,通常測血糖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到醫院抽血,如果想在家自己監測的話,最常用的就是血糖機,透過扎手指滴血測量出自己的血糖值,不過除了這些傳統測量方法外,現在其實有新的測量工具叫作「連續血糖監測(CGM)」。 馬文雅主任說明,CGM測的其實不是血糖,它是植在皮下,測量皮下葡萄糖的濃度去跟血糖做對應,跟傳統血糖機最大的不同在於血糖機看到的是點,而CGM看到的是趨勢,它有點類似行車記錄器,像在錄影一樣記錄一段時間後去看血糖的波動。 CGM只要在皮下植入軟針配戴感測器,並將發射器裝在感測器上,與接收器連線後,就能透過手機APP看到自己血糖的連續變化相當方便。馬文雅主任表示,使用CGM能大幅降低民眾扎針的頻率,只有在儀器需要做校正,或是需要多一個訊息來做比對的時候再去扎針測量血糖就好。 糖友&亞健康族群皆可用CGM 了解血糖變化、控制疾病 透過連續血糖監測能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進而在慢性病的控制及預防上提供幫助。馬文雅主任指出,研究上顯示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接受胰島素治療都很鼓勵使用CGM,比較知道胰島素劑量該如何調整,也能減少低血糖的風險。 另外沒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也能透過CGM找到血糖控制不佳的盲點。馬文雅主任提到,像有些人吃某些食物血糖會比較高,但自己不曉得,透過CGM觀察後才會發現;也有病人很小心控制,每次血糖數值都不錯,但不知道為何糖化血色素都有點高,使用CGM後發現罵小孩時血糖會升高,才知道除了食物外,原來還有其他影響因素,這是過去單點量測指尖血糖數值不能回答的。 而一般亞健康族群,若是比較關心自己的身體,想要將糖尿病風險降到最低,或是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好奇,也可以考慮使用CGM。馬文雅主任分享,自己曾使用過一次,發現原來在不同狀態下吃一樣的東西,血糖波動會不太一樣,這是自己過去從沒觀察過的,覺得相當有趣。 CGM與傳統血糖機相輔相成 選擇適合的才有助血糖監測 不過CGM能及時看見血糖變化,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焦慮、緊張,馬文雅主任提到,甚至聽過有些人裝了CGM後不太敢吃東西而變瘦的,提醒民眾情緒、壓力也會影響血糖,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工具會有不同的反應,每個人習慣不同,傳統血糖機、CGM是相輔相成的,使用時機也有點不同,民眾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達到監測血糖的目的。

Read More

早期肺癌也要基因檢測?術後有哪些輔助治療可減少復發?醫師來解答!

很多人以為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早期肺癌能透過手術治療,但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凱靈指出,肺癌1B期術後5年復發率就有約45%,2期則有約60%,到了第3期更可高達70%以上,而且超過一半的病人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復發率會更高,尤其是在腦部轉移的部分,風險會比其他患者更高。 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隨著期別增加,復發、轉移風險也會隨之提升,目前針對晚期肺癌患者,多會建議做基因檢測以利精準用藥,那早期肺癌也要進行檢測嗎?術後是否也能使用標靶藥物來減少復發呢?李凱靈醫師一一解答! 早期肺癌術後治療新趨勢 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應用 很多人以為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李凱靈醫師表示,針對早期肺癌患者,目前臨床上的標準流程是以手術為主,術後再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目的主要是為了選擇適合的術後輔助治療,由於早期肺癌開完刀後復發率仍然很高,所以在術後加上輔助治療是目前早期肺癌治療的關鍵。 從化療到標靶藥物 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的進展 過去傳統輔助治療主要是以輔助性化療為主,李凱靈醫師提到,輔助性化療療程大約2-3個月左右不算太長,很多病人其實都可以承受它的副作用,後來也陸續研發出其他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使用,讓早期肺癌患者術後有更多的治療選擇,若經基因檢測證實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用口服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常見的副作用如皮膚炎、甲溝炎、腹瀉、口角炎,只要及早發現,就能用適切的藥物控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藥品的反應不同,治療期間請配合醫療人員監測療效及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免疫治療與個人化方案 降低早期肺癌術後復發風險 而沒有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患者,其實也可以在術後使用免疫治療來降低復發的機會。醫師會根據病人狀況,決定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並監測藥物的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建議病人可與醫療人員討論,共同決定治療方向。 基因檢測如何改變早期肺癌患者的術後治療 李凱靈醫師分享,過去曾有位60多歲女性患者,是醫院同仁的家屬,於政府機構上班,透過健檢發現肺結節,經診斷證實為第二期肺腺癌,由於患者擔心輔助性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會影響生活品質,剛好術後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她有EGFR基因突變,經過討論後決定使用口服標靶藥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到現在兩年多了都沒有復發的情況,也沒有特別的藥物副作用。 標靶藥有望降低復發率 但早期診斷才是治療關鍵 針對有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患者,李凱靈醫師認為,比起輔助性化療,會更建議使用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不過早期診斷才是肺癌治療的關鍵,定期檢查、定期篩檢相當重要,尤其是肺癌高風險族群更應重視,若透過檢查發現有肺癌也不用太擔心,現在治療發展非常迅速,可以讓早期肺癌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後。

Read More

減重手術易致癌?醫師說:反而降低罹癌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肥胖與多種癌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肥胖可能導致一些癌症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肥胖問題逐年增長,現代醫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其中內視鏡縮胃手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成為廣受患者青睞的減重選擇之一。ESG手術在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中皆可達到一定的減重效果,坊間對於ESG手術後患者的癌症風險,許多人會有一些疑慮。以目前的研究顯示,ESG手術本身並不直接增加癌症的風險。 肥胖問題易導致罹癌風險增加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肥胖與多種癌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肥胖可能導致一些癌症的發展: 例如乳腺癌、結腸癌和胰臟癌等。透過ESG手術減重,可以降低這些癌症的發生風險。吳東龍醫師說,接受ESG手術患者的減重效果以減少的百分比計算,因此BMI較高的患者在數字上減重似乎較多,但實際效果與BMI較低的患者相當,約可降低15-20%的體重,適合的群體包括BMI超過27且合併肥胖相關疾病者,或BMI超過30者。 ▲吳東龍醫師補充,手術前醫師會進行詳細的胃鏡檢查,以確保患者胃部健康,並排除幽門桿菌感染。 改善肥胖問題 有助降低三高進而避免罹癌 臨床試驗顯示,ESG手術對改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顯著幫助。吳東龍醫師指出,成功的減重手術可改善肥胖引發的代謝問題,並緩解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此外,ESG還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如食道癌和大腸癌。 有些患者對ESG仍存疑慮,擔心手術風險,吳東龍醫師說,ESG屬於內科內視鏡手術,無需切開皮膚,因此不會留下外部傷口,術後恢復速度快,通常隔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對於擔心術後胃癌風險的患者,吳東龍醫師補充,手術前醫師會進行詳細的胃鏡檢查,以確保患者胃部健康,並排除幽門桿菌感染。若檢測到感染,醫師會進行治療,以降低風險。 長期健康目標的維持 應從生活改變 減重手術後,吳東龍醫師則建議,患者應漸進式恢復正常飲食,初期以流質飲食為主,逐步過渡至軟質食物;術後也應避免含糖飲料,以穩定控制體重,避免復胖。ESG手術的恢復速度較快,且不會導致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因為其並不涉及胃部組織切除,而是改變胃的結構。 內視鏡縮胃手術作為一種創新且低侵入性的減重方法,對BMI達標的肥胖患者有顯著幫助。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改善多種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吳東龍醫師提醒,雖然手術本身具有一定效果,患者仍需在ESG手術後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達成長期健康目標。 ▲吳東龍醫師提醒,雖然手術本身具有一定效果,患者仍需在ESG手術後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達成長期健康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