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再進化!「四合一療法」降低復發率、延長存活

幾乎所有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都會復發,且隨著每次復發,間隔縮短、腫瘤負荷增加,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也會攀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一聽到多發性骨髓瘤,不少人誤以為是長在骨頭的腫瘤,但其實它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惡性變化的腫瘤,屬於血液腫瘤的一種。幾乎所有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都會復發,且隨著每次復發,間隔縮短、腫瘤負荷增加,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也會攀升。所幸,現今多發性骨髓瘤用藥也有相當大的突破性進展,為這個被視為難以治療的疾病帶來更多希望,達到延緩復發並增加存活時間的目標。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年長者 常以「CRAB」四大症狀表現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蔡淳光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發病從50歲後慢慢跟著年齡上升,平均確診年齡為70歲左右,屬於一種老年人疾病。臨床上,會將其典型4大症狀合起來稱作CRAB(螃蟹),C代表高血鈣(Hypercalcemia)、R代表腎功能變差(Renal failure)、A代表貧血(Anemia)、B代表骨頭病灶(Bone lesions)。 其中貧血是最常見的症狀,若出現頭暈、全身無力就要有所警覺。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骨髓瘤可能侵犯到骨頭,造成骨骼破壞,所以不少人是在骨折就醫才發現罹病。 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根治、易復發 首次治療非常重要 多發性骨髓瘤沒有辦法根治,且復發性高,每次有效治療的時間會遞減,因此,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當前較理想的治療策略!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符合移植條件,蔡淳光醫師說,若一開始診斷太晚或未能及時用藥,當器官已受損、腎功能已經變差,就很容易發生感染,使後續的治療變得更加棘手。此外,治療藥物所產生的各種副作用,也是骨髓瘤治療中隨時都要注意的,成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一大挑戰! 因此,「首次」治療非常重要,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年紀與身體健康狀況,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降低併發症如感染、神經病變等,達到疾病穩定控制、延緩復發、提升存活率之目標。 多發性骨髓瘤現行治療4大方式 組合療法為治療主流 以往化療藥物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一線選擇,但因為罹病者多為老年人,考量病人的年紀及身體耐受性,治療常有所限制,使整體的治療成效不佳。但是,隨著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更多元,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單株抗體等四大類,都是常見的治療手段,無論是治療疾病本身,或者預防併發症都有相當大幅度的進步,病人的存活率也有所改善。 蔡淳光醫師表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會使用蛋白酶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以及類固醇,搭配組合成「三合一療法」作為誘導治療,減少癌細胞數量,提升病人移植機會與成功率。但若病人具有高風險復發因子,疾病穩定期就會縮短,治療難度也會跟著提高,此時就需採更積極、更有深度的治療方式。 四合一加強治療深度 盼第一線治療跟上國際腳步 根據數據顯示,光是一線治療到二線治療間,約有二到三成病友死亡而無法接受到下一線治療。蔡淳光提及,相較於三合一療法,目前國際治療趨勢可於第一線治療加上單株抗體,採用「四合一療法」,期能讓病人獲得更深度治療,延緩復發,拉長存活年數。而目前台灣健保單株抗體給付於第二線治療。若能根據病人情況,適時將單株抗體納入第一線治療選項,增強治療效果,對病人而言以期能降低復發和死亡風險。 出現疑似症狀盡早就醫 遵從醫囑有效控制 蔡淳光醫師也分享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的重要性。門診間一名50歲男性患者,因背痛、貧血、骨頭痛就醫,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在接受「三合一療法」的積極治療後,身體狀況進步,之後順利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目前疾病狀況穩定,已返回工作崗位並於門診定期追蹤。現今隨著治療的進步,部分患者若能在確診的第一時間就加入單株抗體使用,以四合一療法加強治療深度,在早期能清除大部分骨髓腫瘤,達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提前為後續骨髓移植做好準備。 蔡淳光醫師提醒,多發性骨髓瘤症狀不具特異性,很容易輕忽,通常發現大多已經錯過治療黃金時間,使治療過程較為艱辛且預後效果不盡理想,所以早期發現是最重要的關鍵。因此,若有高血鈣、貧血、骨頭痛、腎功能變差等症狀出現,建議應及早就診確認病因,以提高治療效果。

Read More

桃園無照男釀車禍!自行車騎士頭部重創

但林姓男子為無照駕駛,且疑似因疲勞未注意車前狀況釀成事故。(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日前,桃園市蘆竹區大竹路發生一起嚴重車禍,腳踏車騎士與自小客車發生擦撞,導致騎士當場意識不清。經消防人員緊急到場處理後,騎士被送往經國敏盛醫院進行救治;警方調查,雙方皆無酒駕行為,但林姓男子為無照駕駛,且疑似因疲勞未注意車前狀況釀成事故。 蘆竹警分局表示,事故發生於本月9日晚間23時46分,地點位於大竹路326號前。26歲林姓男子駕駛自小客車沿大竹路往大園方向行駛,行經事故現場時車頭偏移,先撞擊前方同向騎自行車的34歲楊姓男子,隨後又撞上路旁停放的一輛自小客車。楊姓騎士因頭部重創被緊急送醫救治。 行經事故現場時車頭偏移,先撞擊前方同向騎自行車的楊男,隨後又撞上路旁停放的一輛自小客車。(圖/讀者提供) 消防局第三大隊指出,當天晚間23時49分,消防局接獲報案稱在蘆竹區大竹路全國電子門前發生車禍,隨即派遣大竹消防分隊的救護車趕赴現場。現場調查顯示,腳踏車騎士與汽車發生擦撞,騎士當時已意識不清,經現場初步處置後,立即送醫。 楊姓騎士因頭部重創被緊急送醫救治。(圖/讀者提供) 警方指出,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車駕駛人若未領有駕照駕駛小型車,將處1萬8千元以上2萬4千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同時呼籲駕駛人切勿疲勞駕駛,務必隨時留意路況,確保行車安全,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Read More

新坡消防分隊推廣防災知識進校園 4大體驗主題加強學子印象

新坡分隊於今日轄內新坡國小舉辦「小小消防員體驗營」。(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為提升國小學童的防災知識與應變能力,桃園市消防局第三大隊新坡分隊於今(18)日轄內新坡國小舉辦「小小消防員體驗營」,此次活動約160名國小四年級學生參加,讓學童在有趣體驗中學習防災應變知識。 新坡分隊說明,此次活動分四大主題,第一項「地震專家」,藉由地震車震動平台模擬地震發生,讓學生實際體驗地震發生時如何應變,落實「趴下、掩護、穩住」口訣操演;第二項「救護專家」,教導學生實際操作CPR心肺復甦急救術,並設置練習用安妮,讓每位學生皆能實際演練,加深印象。 新坡分隊接著提到,第三項「應變專家」設置煙霧體驗屋,藉由煙霧製造機模擬火災濃煙,讓學童實際體驗濃煙環境如何低姿勢避難,學習正確的逃生應變方法;第四項「風火專家」宣導家庭防火防災知識,例如如何防範一氧化碳中毒、推廣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及火災模型宣導避難知識等。 新坡分隊表示,此次活動旨在透過實際操作與體驗,讓學童能在趣味中學習防災知識,建立正確的安全觀念。活動結束後,老師及學生皆表示收穫滿滿,每項體驗活動皆讓學生印象深刻,特別感謝消防哥哥姊姊們的耐心教學。 新坡分隊長吳興黌表示,希望透過實際操作與體驗,讓學童能在趣味中學習,寓教於樂也能加深學童印象,達到良好的宣導成效,期待防災知識從小扎根,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不幸發生時也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Read More

畢業即就業!桃竹苗分署「大專就業學程計畫」創造青年、企業雙贏

113學年參與補助大專就業學程計畫之學校共計補助15所,辦理69項學程。(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補助大專校院辦理就業學程計畫」,協助大三、四生透過學程訓練,畢業後順利接軌職場;為推動計畫,該分署將於10月25日上午9時在元智大學及10月30日上午9時在明新科大各舉辦114學年度「大專說明暨媒合會」,歡迎學校及企業踴躍參加,現場說明會結束隨即有學校與企業媒合活動,提供雙方交流合作機會。 許多青年在求職時常感到茫然困惑,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工作或是否能勝任,為協助青年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職場工作無縫接軌,桃竹苗分署補助各大專院校推動就業學程計畫,一年最高補助80萬元,若符合重點產業之企業,透過實際的工作崗位訓練,讓學生在學期間就提早進入業界實習並獲取薪資,進而幫助大專生提升職涯規劃能力和增加競爭力,113學年參與補助大專就業學程計畫之學校共計補助15所,辦理69項學程,內容包含數位資訊、醫療服務、綠能科技及財務金融等10大領域,113年度參與大專就業學程之學生約1500人,相較前一年度增加近400人。 為協助青年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職場工作無縫接軌,桃竹苗分署補助各大專院校推動就業學程計畫。(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112學年桃竹苗轄區內總計有275家國內知名企業參與大專就業學程,涵蓋包括熱門的半導體業、生醫業、觀光餐飲業及物流業等產業,學生進場實習後,其中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招募電機工程師、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招募護理師、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招募餐飲服務專員及宜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招募倉儲物流人員之留任起薪,均高於桃竹苗轄區平均薪資3萬3859元以上,統計前一年度學程結訓之就業率近80%,另有符合大專青年預聘計畫重點產業的巴恩斯航太股份有限公司留任每月薪資達5萬元以上。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指出,青年為國家永續發展與創新的動力,為協助青年順利就業,勞動部已於去(112)年5月起推動「投資青年就業方案第二期」,大專青年預聘計畫即屬方案重點推動措施,歡迎有興趣的企業及大專院校來洽談合作事宜,或直接聯絡該分署窗口03-485-5368分機1338張先生或1334周小姐,相關資訊可至青年職訓資源網查詢。此次桃竹苗分署114學年度「大專說明暨媒合會」,也歡迎學校報名、企業報名。

Read More

每2位紅斑性狼瘡病友就1位恐併發腎炎!醫提醒遵循醫囑治療

統計顯示,每兩位狼瘡患者中就有一位會出現腎臟的併發症,稱為狼瘡腎炎,且此併發症可能會隨時間而惡化,導致腎衰竭,因此不可忽視。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我們人體正常免疫系統是一個砲口朝外、抵抗外敵的防疫系統;而自體免疫疾病中最有名的全身性紅斑狼瘡則是一個免疫調控失去平衡而導致砲口朝內,攻擊了身體各式各樣的系統和器官。」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解釋道。全身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常見影響身體的部位,包括:皮膚、頭髮、關節、血液、血管、肺、心、腎、神經系統及腦。統計顯示,每兩位狼瘡患者中就有一位會出現腎臟的併發症,稱為狼瘡腎炎,通常在診斷後五年內出現。狼瘡腎炎在兒童相對於成人患者更常見,且此併發症可能會隨時間而惡化,導致腎衰竭,因此不可忽視。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 陳政宏醫師 紅斑性狼瘡需長期控制 和平共存、遵循醫囑是關鍵 狼瘡在過去由於治療困難,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吳昭儀醫師表示「這種說法需要調整了」,狼瘡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疾病,目前國際上都有標準建議的治療方式。狼瘡的治療並非幾天或幾個禮拜就能控制,而是需要長期乖乖吃藥才能讓疾病處於穩定的狀態。因此,建議患者要學習如何與疾病和平共存。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 吳昭儀醫師 臨床上患者在病情控制住的情況下,有機會把藥物種類及數量降到很少或甚至只留一種,然而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需透過主治醫師的診治與判斷,切勿自行換藥或停藥。吳醫師強調:「患者必須配合醫師的用藥,才有機會良好的控制狼瘡。」 狼瘡治療目標: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傷 研究顯示,穩定控制疾病活性和可能造成復發的風險因子、及早使用正確的治療介入並降低類固醇使用量可讓器官損害的機會降到最低。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包括奎寧、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等。吳昭儀醫師說明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和其他多種副作用,患者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用藥。國際共識已經提出了新建議,大劑量類固醇僅作為疾病活動期間使用的銜接療法(bridging therapy);針對長期使用,國際共識也進一步降低口服類固醇的每日可接受臨界劑量。亦即把類固醇的角色定義在”使用時間盡可能縮短,劑量盡可能降低;在醫師評估適合的狀態下,以停用為最終目標”。 吳昭儀醫師提醒治療方案通常需要患者與醫師共同討論,以找到症狀控制及藥物副作用之間的平衡點。因此,她呼籲患者們不要灰心,與主治醫師一起努力、穩定控制狼瘡。 Reference Lupus (SLE) Versus Arthritis. https://versus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conditions/lupus-sle/. Brent, L. H., MD. Lupus nephritis: Practice Essentials,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0369-overview#:~:text=Lupus%20nephritis%20is%20clinically%20evident,clinical%20manifestations%20of%20kidney%20disease. Musa, R., Brent, L. H. & Qurie, A. Lupus nephritis. StatPearls -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17/ (2023). Pan, L. et al.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Read More

走出膝關節疼痛困境!再生醫療技術為患者重拾行動力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和《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期盼創新醫療科技能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攜手知名生技公司寫下臺灣再生醫療全新里程碑,是《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發佈實施以來,全台首度發表完整追蹤一年、具備統計意義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果。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刷新軟骨再生率 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近年飽受「膝關節疼痛」的公衛專家何美鄉醫師特別出席記者會見證。 圖說:呂紹睿醫師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加上「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治療結果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 據衛福部公布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六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知名生技公司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 再生醫療技術推動 臺灣超越國際水平 此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是目前台灣規模相當大且具有完整性的重要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展現出國際水準。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和《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期盼創新醫療科技能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兩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 圖說:何美鄉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 守護屏東偏鄉長者的劉力鈞醫師,他非常感謝呂醫師團隊為其終結長達10年的疼痛,讓他繼續為國境之南的耄耋耆老病患服務。劉力鈞分享康復經歷表示,治療之前,他不管走路、下車都痛,最多只能走幾百公尺,因為血液循環不好,即便身處熱帶的屏東也得穿上厚襪子保暖。他在接受呂紹睿醫師的ACRFP之後,每日可以自如行走1~2公里;進一步接受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後,不僅可以連走5~10公里,甚至可以陪伴家人前往阿里山步道健行。 「ACRFP」技術搭配細胞治療 加速患者康復 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九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而倍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

Read More

器官捐贈如何進行?從意願簽署到檢驗、手術 器捐協調師說明背後流程!

不論是器官捐贈、大體老師等其實都可以作為一種生命的延續,把愛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當生命走向盡頭時,你是否想過自己遺留下的身體該怎麼辦呢?有些人會事先計畫自己的安葬方式、葬禮儀式,有些人則是選擇當大體老師,也有人希望做器官捐贈,讓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延續下去。不過若要捐贈器官,需要經過哪些流程呢?北榮器官移植小組組長暨器官捐贈協調師廖麗鳳一一說明。 如何簽署器官捐贈?可以指定器官、捐贈對象嗎? 想要做器官捐贈,必須要先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除了在路上或活動中,看到器官捐贈宣導攤位可以前往簽署外,其實還有其他的管道。廖麗鳳協調師表示,像每個醫療院所的服務台、社工室幾乎都有相關服務,以北榮來說,每天固定都有志工在宣導牆處進行服務,也會有協調師利用快閃活動提供服務。 如果不方便到醫院簽署,也可以在線上簽署意願。廖麗鳳協調師提到,民眾前往「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網站,就有專區能幫助民眾進行線上簽署,相當方便。 簽署意願後,便會註記在健保卡及衛福部後台。廖麗鳳協調師表示,在簽署意願時可以選擇要捐贈哪些器官、哪些不捐,也可以指定捐贈,不過僅限五等親內,而且不能只指定一個器官其他都不捐,一定要捐贈超過一個以上同時受惠給其他人,而三等親內若有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待序位還可優先往前。 簽署意願≠可以捐贈 捐贈前須經過「這些」評估 不過,簽署只是表達意願而已,最後能不能捐贈還是要經過醫療評估。廖麗鳳協調師說明,若捐贈當事人發生不幸或生命末期已呈現腦死狀態,經臨床判定為不可逆的死亡時,就會依據當事人器官捐贈的意願並和家屬進行諮詢,開始啟動器官捐贈的流程。 首先在捐贈器官前,會先進行一連串的檢驗評估,廖麗鳳協調師表示,B肝、C肝、梅毒、愛滋等傳染病檢驗是一定要先做的檢查,當檢查結果出來後,還要做抗原、抗體等器官配對相關檢驗,檢驗完畢後會經過第一次、第二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通過後,如果是意外死亡,一定要檢察官相驗通過後才能進行器官捐贈手術。 在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前,捐贈者都會住在加護病房獲得良好照顧,以維持血壓、血氧等生命徵象穩定,確保其器官都處於灌注良好的狀態。廖麗鳳協調師表示,由於進入刀房進行手術出來後,捐贈者就是一個遺愛人間的大體了,因此住在加護病房的這段期間,會開放時間讓家屬和捐贈者好好地道謝、道愛、道別。 器官捐贈手術如何進行?手術後會被棄之不理嗎? 而捐贈者的器官摘取手術和受贈者的器官移植手術,幾乎會同步準備並在同一天進行。由於捐贈的器官不一定只有單一一種,而且器官會依照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的系統分配給各個所需的醫院,因此捐贈者的手術過程可能會有不同的團隊、不同的醫院參與。 廖麗鳳協調師說明,如果捐贈者是外院的患者,受贈者是本院的病人,跟雙方聯絡後,確定受贈者能前來接受手術時,會先將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液交叉比對,確認為陰性才會進行手術,手術當天本院的醫療團隊會前往外院進行摘取手術;如果捐贈者是本院的患者,那摘取手術就會全程由本院安排,包含捐贈者什麼時候要進刀房、有哪些醫院團隊會參與、什麼時候開刀等。 進行捐贈手術後,醫療團隊會持續關懷捐贈者家屬,廖麗鳳協調師表示,除了會提供醫療費用減免、喪葬補助外,受贈者還會製作感謝卡向捐贈者家屬致意,在告別式當天院方也會致意並給予關懷,甚至過了一段時間後都還會持續關心捐贈者家屬,像北榮每年會舉辦2次捐贈者家屬聯誼活動,進行靜態療癒、後續關懷等,並不是捐完後就不予理會了。 生命旅程別避談死亡 提早了解更知道如何面對 在迎接「生」時,人往往會感到相當喜悅,但面對「死」時,常會讓人想逃避,甚至對生死議題避而不談,但人生總有下車的一天,雖然這一天或許還離我們很遙遠,不過不妨從現在開始慢慢思考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 廖麗鳳協調師也認為,現在大家比較避諱談論死亡的議題,生死教育如果能更早一點介入校園,讓孩子提早認識死亡議題,才能幫助民眾在未來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不論是器官捐贈、大體老師等其實都可以作為一種生命的延續,把愛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Read More

桃園幸福路電纜地下化完工 張善政打造安全美麗公共空間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經國兒童遊戲場暨幸福路電纜地下化完工視察」。(圖/桃園市工務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長張善政於今(17)日前往桃園區,出席「經國兒童遊戲場暨幸福路電纜地下化完工視察」活動。此次視察的工程位於桃園市桃園區汴洲里,隨著經國重劃區的發展及人口快速成長,市民對居住環境品質的需求日益提升。 經國兒童公園內的部分設施因年久失修,遊戲場老舊且未能符合現行法規標準,因此市府針對公園內的遊戲設施、無障礙步道及景觀燈照明進行了全面規劃改善。此外,為了執行電纜地下化專案,需預留供電設備,幸福路(經國路至春日路)將優先辦理,以保障交通安全並提升公共空間的美觀。 此次經國兒童公園的改善工程涵蓋了公園內行走動線的優化、遊具設施的更新及景觀燈照明的改善,旨在提升公園使用者的體驗。特別的是,遊戲場的設計融入了當地文化元素,以附近的「土地公(明德宮)」為主題,並在設計階段邀請民眾參與,透過兩階段的工作坊,融合民眾的想法與期待,增設筊杯造型的土丘、滑梯、攀爬設施及鞦韆,創造高低起伏的動態感。此外,針對孩童遊玩高峰時間(約下午3至4點)進行了日照模擬,確保遮陰效果充足,響應「遊戲場熱傷害防制」政策,為孩童提供舒適的使用體驗。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經國兒童遊戲場暨幸福路電纜地下化完工視察」。(圖/桃園市工務局提供) 該改善工程獲得內政部「兒童遊戲場環境設施改善計畫」補助款新臺幣350萬元,總工程經費約1,000萬元,於今(113)年2月15日開工,歷時7個月,於今(113)年9月15日完工,全面提升公園設施的安全性、美觀性及使用效能,為市民提供更加友善與舒適的公共休憩空間。 在幸福路電纜地下化工程方面,施工路段長約300公尺,於109年開工,今(113)年10月完工,工程經費為新臺幣446萬6,872元,由本府及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各負擔一半。此次工程計劃移除29支電桿,地下化長度約300公尺。改善期間,各單位攜手合作,包括在地里長、台電公司及市府團隊多次會勘協調,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 為維護市民安全及市容,張善政自上任後積極推動電纜地下化工程,自104年至今(113)年編列電纜地下化經費計9億2,500萬元,優先針對重劃區、拓寬道路及重大建設周邊進行電桿下地工程。截至今(113)年9月30日,已完成地下化長度140公里,移除電桿約4,771支。 市府養工處將持續推動提升本市的公園品質,讓更多市民享受到優質的綠化公共空間,並持續推動專案提升地下化比率,清理天空中的「蜘蛛絲」,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品質,維護用電品質,讓桃園成為一個更適合居住、工作與休閒的城市。

Read More

頂尖的傳統藝術在桃園 蘇俊賓圖文推薦三元宮

三元宮因保存良好,得以完整保留傳統工藝,這一狀況可說是「奇蹟」。(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桃園市定古蹟再加一!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昨日於臉書發文分享八德三元宮即將列為市定古蹟的消息,並貼出他多次造訪所紀錄的四幅手繪的三元宮系列畫作,包含張火廣「龍虎堵」、葉金萬「斗燈」以及陳天乞「交趾牌頭」。他表示,這座廟宇匯聚多位大師作品,在傳統工藝上具極高價值,並且有系統的完整保存,堪稱台灣廟宇中的頂尖之作,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三元宮這座重要文化資產的精彩之處。 蘇俊賓指出,八德三元宮的工藝作品,匯集了大木匠師葉金萬、徐清、交趾陶剪黏大師陳天乞、石雕大師張火廣等人的精湛工藝,且作品皆以系統化的保存、流傳,這在台灣廟宇中,要能夠同時具備真的十分罕見。他解釋道,許多台灣古廟在歷經多次修復後,早期大師的作品逐漸被新的工法或模組化製作取代,已經難以保持原貌。而三元宮則因保存良好,得以完整保留這些傳統工藝,這一狀況可說是「奇蹟」。 隨著八德三元宮即將成為市定古蹟,桃園市不僅多了一座美術館。(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 三元宮之所以成功保存這麼多傳統藝術精華,蘇俊賓認為,歸功於歷屆管理委員會成員的努力。他特別提到,包括呂林小鳳主委、簡榮霖等委員,對廟宇的傳統價值非常重視,並投入大量心力進行調研,使得這些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在他探訪期間,委員們如數家珍的描述著廟宇的故事和修復過程中的掙扎,以及留下這些傳統藝術的過程,這份對待廟宇的熱忱讓他深受感動。 此外,蘇俊賓也特別在臉書分享了四幅以三元宮為主題的親筆畫作,這些畫作是他多次參訪廟宇後所創作,反映了他對三元宮藝術價值的深刻感動。他表示,本次能夠見證八德三元宮在桃園市古蹟與歷建文化景觀審議會中獲全體委員一致通過列為市定古蹟,實現了他多年的心願。隨著八德三元宮即將成為市定古蹟,桃園市不僅多了一座美術館,也肩負起了守護這座文化資產的責任。蘇俊賓也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精采廟宇,獲得應有的重視。 文化局表示,八德三元宮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為1920年代多位名匠合作完成之建築,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於94年6月業經登錄公告為歷史建築。廟方管委會於113年6月提送指定古蹟申請表,經過現勘及文資審議會議程序,經全體委員認可符合古蹟指定之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基準,可作為本市文資及傳統工藝教育推廣之代表場域,市府後續將持續與廟方共同合作落實古蹟保存、文化教育推廣與管理維護工作 蘇俊賓也特別在臉書分享了四幅以三元宮為主題的親筆畫作,這些畫作是他多次參訪廟宇後所創作。(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

Read More

台東冰咖啡創意大師賽 龍華科大劉逢立「野地的呼喚」摘金

劉逢立以融合原住民傳統香料作物「刺蔥」的作品「野地的呼喚」獲得學生組金牌。(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2024台東冰咖啡創意大師賽日前揭曉成績,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學生劉逢立以融合原住民傳統香料作物「刺蔥」的作品「野地的呼喚」獲得學生組金牌,展現精湛技藝,技壓群雄。台東縣長饒慶鈴特別對劉逢立的成就表示嘉勉,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其金牌作品,期望學生們能發揮創意,推廣優質農產品,進而帶動觀光,協助台東咖啡文化走向國際。 自2022年以來,台東縣政府成立了「太平洋左岸台東咖啡」區域品牌,結合「慢」經濟理念,融入在地文化,以多元視角注入創新思維,讓人們透過咖啡的香氣與風味,體驗與台東在地文化的連結,進而建構屬於台東的咖啡「慢」文化,鼓勵青年返鄉就業,活絡地區經濟與觀光發展。 劉逢立回顧比賽過程,強調從北部前往台東的旅程對體力和時間的把握是一大考驗。(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屆大賽的主題為「南島咖啡節—衝出你的野」,劉逢立的指導老師何鈺櫻在賽前特別邀請來自台東布農族的四年級學姊,協助劉逢立深入了解「南島文化」及原住民飲食特色。團隊從校園中發現與南島文化息息相關的構樹及野菜,進行多方學習與嘗試,最終決定將「刺蔥」作為創作主題。 在尋找刺蔥的過程中,團隊感謝林口打鹿岸原住民人文主題餐廳的協助,成功取得這種難以在北部找到的食材。劉逢立表示,刺蔥的特殊香氣與勁道,正符合此次比賽的主題。 何鈺櫻老師指出,將新鮮刺蔥融入飲品是一大挑戰,靈感來自於劉逢立的名字與「鳳梨」的相似,最終決定將鳳梨與刺蔥結合,經過多次嘗試,成功調製出平衡的配方,誕生了這杯「野地的呼喚」。 劉逢立回顧比賽過程,強調從北部前往台東的旅程對體力和時間的把握是一大考驗,但感謝當地合作夥伴提供的支援,讓他能夠順利備料並專心訓練,最終獲得勝利。 龍華科大觀休系主任林昕翰強調,系上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培養專業職能,並透過與產業的緊密合作,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