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90大展」國美館隆重開幕 展現「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的創作與教學成就

「廖修平90大展」22日於國美館舉辦開幕式。(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廖修平90大展」22日在國美館舉辦開幕式,展出內容以「求藝歷程」、「創作過程」、「教學與推廣」3個主題區,呈現廖修平橫跨版畫、油畫、雕塑等多元媒材創作,並透過不同面向切入,帶領觀眾深入瞭解這位戰後時期重要的資深藝術家,今年恰逢廖修平90歲生日,更具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特別感謝廖修平將如此重要的回顧展放在國美館,以及對版畫藝術的卓越貢獻與推廣,包括創立版畫學會與推動「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李靜慧提到,國美館自2018年以來,透過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積極推動藝術史研究與資深藝術家展覽,如江明賢、黃才郎及莊普等重量級藝術家。文化部未來將與全國美術館合作,攜手將台灣美術推向國際,打造「藝術福爾摩沙」時代,讓台灣藝術發光發熱。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廖修平不僅是「台灣現代版畫之父」,其油畫與立體作品也極具藝術價值,曾於巴黎著名的「十七工作室」學習,這間著名的版畫工作室曾有畢卡索、馬蒂斯、夏卡爾等世界級大師在此創作,廖修平憑藉卓越技術與東方元素融入版畫,獲得創建者海特(Stanley William Hayter)的讚賞。廖修平也是「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的創立推手之一,此展自第11屆起由國美館主辦,即將邁入第22屆,成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版畫雙年展之一。此次回顧展不僅展現廖修平在國際間的成就,更彰顯他在台灣版畫藝術的卓越地位。 藝術家廖修平表示,他一生的藝術創作歷程,從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再回到台灣師範大學服務,自己在教學中始終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與嘗試,不拘泥於老師的指導,培養創作的自主性。廖修平特別感謝各界藝術朋友的支持,展覽不僅呈現其版畫代表作,也包括油畫與其他類型的藝術創作,期望藉此機會讓觀眾全面了解自己多元的藝術創作歷程。 國美館表示,廖修平1936年生於台北,自年輕時便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天賦,1955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在學期間的作品屢次入選美展,逐漸奠定了在藝術界的地位,並逐步探索不同藝術領域,而其1960年代前往日本及法國留學的經歷,則奠定日後以版畫創作為主的堅實基礎。廖修平善於將東方美學與現代藝術語言相結合,並在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中,展現出濃厚文化底蘊與深邃的思想內涵,從早期《人體與風景系列》到最新《吉慶系列》作品,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探索精神,並反映對人生、自然及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 除了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廖修平在藝術教育領域也有卓越的貢獻,自1973年起回到台灣師範大學任教,引領及培養新一代藝術家,被譽為「台灣現代版畫推手」及「版畫師傅」,出版的《版畫藝術》一書,成為許多藝術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促進版畫技法的普及和提升;而除了投入台灣的版畫教學,廖修平還將藝術理念帶到中國與日本等地,始終堅持藝術的創新與傳承。廖修平曾說,「選擇了藝術,這是一條孤獨又漫長的道路,沒有捷徑,要以堅毅的信念,懷抱熱情及理想,持續不斷地走下去」。 「廖修平90大展」不僅透過13個風格鮮明的創作系列精選作品,回顧廖修平長達數10年的藝術生涯,更首次公開展示他最新創作《吉慶系列》作品,展現出不斷突破自我、追求藝術極致的精神。此外,規劃「教學與推廣」主題區,呈現其一路走來在教學推廣領域的重要影響力,邀請民眾即日起至6月29日展覽期間,到國立台灣美術館一同見證這位藝術巨匠的非凡之路。

Read More

蔡佳麟見偶像沈文程 唱到爆哭

  蔡佳麟(中)與偶像沈文程合唱,突NG爆哭。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蔡佳麟與偶像沈文程在《超級冰冰Show》合唱出道曲,思緒萬千湧上心頭,突然爆哭流下男兒淚,導致錄影中斷。 由白冰冰、陽帆、台一線、郭忠祐以及蔡家蓁主持的《超級冰冰Show》,本週邀請到歌王沈文程來到節目中,直接開場演唱經典曲〈五月十一彼下埔鄉〉,聲音依舊高亢響亮,讓主持人大呼他是妖怪,嗓音更勝以前。 節目中,白冰冰邀請沈文程與蔡佳麟合唱〈男兒的心聲〉,沒想到,看到沈文程感動不已的蔡佳麟,想起從吊車司機走到現在台語歌本土一哥的辛酸,突然爆哭,錄影中突然NG,讓大哥級沈文程伸手拍拍他的背給他溫暖,兩位男子漢英雄惜英雄的互動,更是感動所有人。

Read More

錢薇娟旗袍扮相 好靚

《全明星出發吧!》前進香港,錢薇娟穿上旗袍,同行成員直呼「好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明星出發吧!》赴香港展開海陸空之旅,錢薇娟古典旗袍扮相流出,畫面震撼。 實境綜藝《全明星出發吧!》本季即將完美收官,卜學亮、姚元浩、郭泓志三位星級領隊,與小幫手顏佑庭繼續帶著前韓國女團CLC成員莊錠欣ELKIE、全明星霸主錢薇娟、全明星女神吳心緹,三位進行「香港海陸空之旅」。 此行眾人一起穿越時光回到過去,親身體驗古典優雅的東方傳統服飾「旗袍」,更是錢薇娟難得展現出不同於運動場上的古典優雅風情。只是見到合身的旗袍,錢姐無奈對著店員表示:「穿得下嗎?妳確定?」 店員用廣東國語回應:「不用擔心,很寬(曠)的。」錢姐妙回:「我的肚子也很曠的。」當錢姐換上旗袍之後,隨即讓眾人驚豔,直呼:「小姐,妳好靚!」 《全明星出發吧!》本週六晚上8:00台視首播、週日晚上8:00八大綜合台播出、OTT平台Netflix、LINE TV、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 影劇館+,本週日晚上10:00全面上架、MyVideo隔週六晚上8:00上架 。

Read More

《穿越黑暗擁抱你》黃國倫寇乃馨拍台灣首部直屏劇

  黃國倫、寇乃馨製作首部台灣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籌備大半年,黃國倫、寇乃馨創Meowshort直屏劇平台,喊話年產百部,首部台灣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即將在Meowshort平台上線,特來站台王瞳也有意以戲換歌加入演出。 黃國倫、寇乃馨21日舉行「劇光前行」首屆短影劇峰會,偕戲劇指導王月、女主角于齊薇及多位新生代演員與大眾見面,王瞳也特來站台力挺。 被問及是否也參加演出時,王瞳笑說,有人說黃國倫老師跟寇乃馨是戲劇界的小白兔,那她就是唱片界的小白兔,所以很期待跟兩人合作,「我們就來互惠,就一部戲來交換一首老師寫的歌。」 寇乃馨說,直屏短劇已勢不可擋,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導演、演員、原創劇本,是時候用新的賽道、載體,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戲劇,希望能讓台灣的短影劇發光發熱! 所以去年十月,寇乃馨跟黃國倫找了幾位好友一起投了近千萬元,開始拍攝台灣第一部直屏偶像劇《穿越黑暗擁抱你》,邀請林隆璇的兒子林亭翰、方文琳的女兒擔任于男女主角。也請出戲劇教母王月擔任戲劇指導。

Read More

蕭煌奇唱器子主題曲 喊太催淚

  蕭煌奇演唱電影《器子》主題曲,入戲到想哭差點唱不下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蕭煌奇2025第一首新歌是電影《器子》主題曲〈默聲〉21日全球上架,蕭煌奇透露,演唱時入戲太深,感覺自己就像男主角張孝全,「唱到想哭出來,有唱不下去的感覺!」 犯罪動作電影《器子》中,張孝全飾演「最強老爸」,不但展開一連串殘暴驚悚的復仇,祭出激烈反擊的動作場面,後段更交出催淚的感人戲碼。 主題曲〈默聲〉由《器子》電影配樂吳欣穎打造。蕭煌奇稱讚:「這首歌旋律寫得很有層次、很有寬度,唱的時候就比較有張力。知道電影故事再唱起來會身歷其境,好像自己就是男主角,好像會唱到聲嘶力竭,唱到想要哭出來,會有唱不下去的感覺!」 不過,蕭煌奇也分享錄音時的小插曲,「唱這歌剛好是小年夜的下午,那天身體狀況不是那麼好,稍微感冒之類的,所以唱出來雖然滄桑,但如果還能重唱的話,可以把這首歌唱得更好。」 〈默聲〉這首為了電影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已全球上架,完整MV也同步正式上線!電影《器子》將於4月11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高市現代畫學會雙年展「邊陲的中央 -挑戰AI的思維」 串聯8家藝廊聯展回應科技時代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推出雙年大展「邊陲的中央-挑戰AI的思維」。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即日起在文化中心至真一、二館舉辦雙年大展「邊陲的中央-挑戰AI的思維」,同時攜手高雄八間藝文空間合力聯展,透過藝術串聯城市藝文涵養,打造遍地開花的當代藝術盛會,展期至四月一日。 雙年展的總策展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王富娘指出,這樣的展覽方式,在高雄是首創;至真堂的主場展覽,集結四十位藝術家、七十二件作品,探討人工智慧(AI)技術對人類思維、創作模式的衝擊,並試圖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尋找藝術的核心價值。 尤其,在面對AI的浪潮下,藝術創作是否受到衝擊?或有更大的發展動能?高市現代畫學會想藉由這次的雙年展,藝術如何回應這場變革?尤其AI技術的日新月異,也讓創作形式發生劇變,更挑戰藝術家對「獨創性」的認知。 雙年展的總策展人王富娘打造遍地開花的當代藝術盛會。 (記者王正平攝) 主場策展人蘇志徹丟出「邊陲的中央」這一主題,不僅探討高雄及南部藝術的文化定位,更回應全球藝術生態在AI時代的變革。藝術家透過繪畫、裝置及數位媒體等形式,表達他們對AI技術的反思,從被動適應到積極迎戰,詮釋人類獨有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蘇志徹認為,AI其實很簡單,只透過電腦,將藝術極大化同時極端細膩化,並將創作過程極度精簡化;其中最讓藝術界無法忍受的是,它將模仿行為合理化、規格化甚至量化,一時間讓藝術家不知如何因應。 以往,學院派教育總告訴學生,藝術之路沒有捷徑,一步一腳印持之以恆,才有可能走出一片天,卻被強調效率、速度、精確且完美的AI完全顛覆,但讓藝術創作者無法心服的是,軟體工程師皆非藝術家,他們對藝術的認知,只是拆解、分析、重組和複製,歸根究柢,想像力依舊是科學的罩門,更是程式設計難以跨越的障礙。 王富娘也點出這次雙年展的最大特色,不僅在至真堂的主展場,還擴散至高雄八間藝文空間,以「遍地開花」的展覽模式,將藝術帶入社區,促進藝術與市民的互動;各展館策展人將圍繞「邊陲的中央」發展子題,探索AI與藝術交匯的多種可能性,讓不同面向的觀點,共存對話,深化展覽的文化內涵。 例如,四月十二日起在橋頭白屋藝術空間登場的《邊陲的中央》:叫我Honey,策展人林麗華聯手南風劇團團長陳姿仰,企劃雙年展中,唯一一場展演兼具的藝文活動,想透過表演者的「藝術語彙」,達到另類創作的思維。 林麗華指出,展演場地就在橋頭糖廠,量身訂做以「幸福·歡樂」為主題,橋頭糖廠舊稱「橋仔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啟用於一九0一年(明治三十四年),曾引領臺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歲月。而「糖」,總出現在愉悅場合,情人節戀人們用巧克力傳情,新人結婚奉上喜糖,分享結婚的喜悅,根植在文化底層或個人的記憶中,糖與甜蜜幸福等美好事物畫上等號。 至於,三月二十二日起在新思維人文空間登場的《邊陲的中央》:堅定的浪漫,策展人李錦明想以全新角度,呈現浪漫主義,打破過往刻板印象,探索當代藝術中,持續的活力與思想深度。而「堅定的浪漫」用意,強調藝術家對美學與理念的堅持,並透過挑戰既定的規範與語言,創造出充滿對抗性、矛盾性,以及詩意的藝術語境。

Read More

劉若英首部執導影集 秦漢久違回歸台劇

  秦漢(右)、謝盈萱在《忘了我記得》中飾演父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劉若英首部執導華語影集《忘了我記得》,促成秦漢、謝盈萱、霍建華譜寫一段關於成長、遺忘與陪伴的溫暖故事。 《忘了我記得》20日公布將於5月23日全球獨家於Netflix上線,首度擔任影集編導的劉若英也分享心情:「這是我的第一部劇集,是一部『生活感』和『生命感』很強烈的作品,我覺得也很貼切現今社會的狀況。希望大家能在又哭又笑中得到感動。」 睽違多年回歸台劇,秦漢也坦言,其實一直都持續有在拍戲,是因為遇到了疫情才被迫停止;「那年我72歲,年輕時算過一次命,說我拍戲到72歲就結束了,我心想還真準,剛好發生了這麼個世界級的大事件。」 聊到和導演劉若英的合作,秦漢表示,兩人曾一起拍攝《南京1937》,雖無深交但也算舊識,加上張艾嘉也算是共同好友,所以當劉若英邀請演出父親的角色,沒看劇本就答應了。 謝盈萱也分享,「我因為拍攝這齣戲更認識奶茶姐,也看見了她很溫暖的一面,她是很為演員著想的導演。」 首次合作就和謝盈萱飾演父女,秦漢也大讚她真的是一個很棒又很努力的女演員,他說,「從第一次見到她,一直到拍完戲都沒有什麼不同,她一以貫之,一直就是那麼落落大方表裡一致,對我這個老爸也很照顧,和她相處很溫暖自然!很榮幸一起合作。」

Read More

彭佳慧6月攻蛋 新單曲同步上架

  彭佳慧6月將在台北小巨蛋開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金曲歌后Julia彭佳慧6月7日即將在台北小巨蛋舉辦「一路這樣愛過來」演唱會,全新單曲、也是演唱會主題曲〈總有一首歌會提醒我愛你〉也同步上架。 〈總有一首歌會提醒我愛你〉是由金曲獎最佳製作人許哲珮創作、製作,兩位金曲得主首次合作,當許哲珮給彭佳慧聽DEMO時,彭佳慧一聽就有被打中的感覺,表示「就是它了。」歌曲呼應著演唱會「一路這樣愛過來」的主題,因此成為彭佳慧今年發行的全新國語專輯中,搶先推出的暖心單曲。 才剛結束巡迴演唱會的彭佳慧,現在同步錄製著全新國語專輯和籌備台北小巨蛋演唱會,處於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但她樂在其中,享受著最愛的歌唱工作。 只要沒有工作,她一週至少運動健身3-4天,「會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上台演出。」她也表示,這次的演唱會將細數所有過去的經典作品,也包含新專輯裡即將帶給大家的驚喜,會好好地、一首一首地唱,一段一段地說,畢竟真愛的故事,不論複習幾次,都有不同的細節能被回憶起。

Read More

馮翊綱攜相聲進校園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推動傳統與創新交流

葛瑪蘭基金會藝術進校園首站邀馮祤綱到宜商演說。(葛瑪蘭基金會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長期致力於藝術教育文化的深耕,今年特別邀請台灣當代知名相聲大師馮翊綱,將創新相聲藝術帶入宜蘭地區的高中職校園,期望透過他的演講,激發學子對創作藝術的概念,並提升口語表達技巧。 此次活動的首場十九日在宜蘭高商舉行,並特別邀請校內最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地方戲曲社參與演出。游芷晴與李糧辰同學展現京劇「十八棍」把子套路,讓傳統戲曲與創新說唱藝術在舞台上激盪交流,為宜蘭學子的多元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馮翊綱老師長期深耕創作、他創立的「相聲瓦舍」融合相聲文化與現代劇場理論,首場活動他以「這村子很有戲」進行精彩的說唱演出,隨後將傳統戲曲的脈絡做了介紹讓學子們對歌仔戲、相聲、國劇等都有進一步的了解。 宜蘭高商校長洪重賢表示,透過葛瑪蘭文化基金會,同學能從中學習口語表達技巧,理解說唱藝術,並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葛瑪蘭文化基金會不僅贊助宜蘭縣各高中職學生的愛心午餐,也捐助獎學金協助孩子成長,更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這次更將演出帶入各高中職校園,讓學生有更直接的學習體驗,我們深表感謝。 葛瑪蘭文化基金會董事陳世圯則表示:「我們推動在地文化發展,宜蘭高商是是推動戲劇教育的重要學校,因此我們特別邀請馮翊綱老師這位國內頂尖的相聲藝術家,來分享相聲藝術與戲曲。我們希望宜蘭不僅是歌仔戲的發源地,未來也能成為國內相聲藝術的新據點,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目標。」

Read More

〈中華文薈〉既隱於詩,復顯於文 ——學者詩人楊宗翰

■楊宗翰 2024年5月與黃春明於明星咖啡屋合影,〈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在這寫的。 詩是永遠的初戀: 從為詩狂,到隱於詩   我常跟學生說:能夠為詩而瘋狂,是多麼幸福的青春。跟現在吾輩只能困在帳單房貸、考績評等、體衰保健的議題相較,他們的生活樣態或日常作息,還真是讓人羨慕。我讀大學時,絕不會錯過誠品每個月「詩的星期五」,像是追星族一樣看著洛夫等前輩在台上朗誦,整個氣氛迷人到極點,空氣中都是幾分苦澀幾分甜的詩味。白靈老師在耕莘小劇場辦「詩的聲光」,可能是缺人吧,竟把我也拉去演。我只好應付一下必修的聲韻學期中考,飛快繳卷後騎機車急馳下山,就是為了趕演詩劇。林煥彰〈十五‧月蝕〉原本不算難懂:「八點鐘,月在我二樓∕企圖穿窗而過∕∕十五那個晚上,∕我捉住了她∕所以,你們就有了一次∕月蝕∕∕而午夜∕她將衣裳留在我床上∕所以,那晚∕她∕特別明亮」,而我被導演要求先屈身蹲在一個橘黃色大筒子裡,算好時間再跳出來,大跨步蟹行橫走。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在演什麼,只覺得肢體可以這樣展示,既害羞,又得意。近日發覺YouTube上竟還找得到三十年前的演出影像紀錄,幸好畫質甚差,什麼都看不清楚。果然印證了,模糊的青春才是最美。 那次「詩的聲光」跟我們一起登台瘋詩的,還有大前輩管管。這位文學史上超級大玩家兩年前逝世,享耆壽92歲。那一輩資深詩人都對我極好,甚至有時容忍我刻意胡搞,譬如把寫實風格的詩投稿給《創世紀》,把不避艱澀或超現實風的詩投稿給《笠》。年輕氣盛的我,不知道從哪借來的勇氣,覺得別人都搞不懂,所以自行翻譯了「意象派」的信條,投稿後也蒙《笠》採納刊出。我在2000年這篇〈意象派諸信條新譯〉中寫道:「古有所謂『詩辯』者;生此紛紛詩壇,擾擾詩潮之世,以此『譯辯』明志,誰云不宜?余豈好譯哉?余不得已也!」現在看來,就是兩個字:屁孩。 雖然樂於為詩瘋狂,但我後來幾乎完全走向文學評論,很少寫詩。立志要寫《台灣新詩史》後,更要求自己把創作放到這書出版之後再談。沒想到這本新詩史花了廿年才問世,中間實在蹉跎耽誤太久。去年既然出版了新詩史,今年我就該重回創作隊伍,遂推出第一部個人詩集《隱於詩》。遲到總比不到好。人生已過中場,不能浪擲耗費。回到寫作隊伍,容我隱藏於詩。   校園是日常生活的重心。與語創系導生班在北教大合影,右一為楊宗翰。 行動派的機智編輯生活: 像我這樣一個編輯   六年級世代的文學人,有不少曾經或正在以編輯為業。這個「業」可以是職業,可以是事業,也可以是志業。我這幾年對「以編輯為業」很感興趣,故先後主編了《大編時代》與《話說文學編輯》兩本書,欲藉助眾人之力,一方面重現過往瘂弦等偉大編輯的事功與啟示;另一方面也想激勵一下吾輩或更年輕的文學人,別再一天到晚喊著或自比為「小編」。小編滿街走,氣短志不高,還能夠承擔什麼大任?「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大在對於編輯這份職業∕事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文藝可以成學,編輯足以成家,所以我主張這些大編應該被正名為「編輯家」。其言行必須記錄,其編事值得研究。 這些編輯家中兼有詩人身分,於編事及創作上皆卓然成家者,至少有楊牧、向明、張默、瘂弦、蕭蕭、白靈、向陽……我認為應該冠他們以「詩人編輯家」榮銜。當我在擔任編輯、講授編輯、研究編輯、想像編輯時,這些「詩人編輯家」都是學習的模版跟最好的典範。不過世代有別,環境殊異,我們這些歲數坐四望五的「六年級生」,畢竟再也回不去前行代的紙本媒體盛世了。我在公元兩千年前後開始接觸編務,何其有幸,見證到紙媒王國的夕陽餘暉;在編輯工作之餘,還因緣際會成為部落格或新聞台的首批投入者。在homepage或blog上,每個人都突然變成(自己的)總編輯,過癮極了。可以單槍匹馬,可以詩妖8P,一時之間好不熱鬧。豈料廿年過去了,一切都變成失效連結,再怎麼refresh都杳無蹤影。想起來也蠻可怕的:原來網路世界遇到金流斷絕,任何遺跡都可能被完全移除。 像我這樣一個編輯,廿年過去了仍然在編編寫寫,樂此不疲。昔日我曾編過《勁晚報》副刊,待過出版社與雜誌社,邊做邊學該如何編輯、企劃、業務、行銷、策展;現在既主編學報《臺灣詩學學刊》,又替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譯之華》(Florescence)選稿件與訂專題,偶爾也受邀策劃雜誌或協力專案。雖然身居學院圍牆之內,但能夠藉此維持編輯手感,我很樂意,也很珍惜。尤其這些編選企劃都是文學之事,而我本來就很想終生作一名文學編輯——堂堂正正、不容蔑視、不需理由的文學編輯。因為我篤信:文學,就是最好的理由。   楊宗翰文集《顯於文》,2025年由華品文創出版。 立足台北,超越性別,讀寫人生——談《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   閱讀能不能傳?創作可不可教?——身為一位以「語文與創作」為所屬系所名稱的大學老師,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那是指接受過至少四年、超過一百多個學分的專業訓練下,最終能順利通過的畢業生,理當對閱讀與寫作兩者具有相當能力。換言之,這個肯定的答案通常侷限在學院圍牆之內。那麼在學院圍牆之外呢?幸好台灣社會還有「讀書會」跟「寫作班」的存在,讓日常生活裡除了正式學校體制,文學愛好者仍有可以精進自身讀寫能力的練功房。 追溯其最早型態,應屬上個世紀五0年代的「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校長李辰冬(一九0七~一九八三)是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擔任燕京大學教授,一九四九年東渡來台。一九五三年八月,李辰冬首度以中華文藝函授學校之名登報招生,次年元月正式開課。他一次開設小說班、國文進修班、詩歌班三個班別,分別聘請謝冰瑩、梁容若、覃子豪擔任班主任。五月,李辰冬又創辦函授學校之代表刊物《中華文藝》,其中便設有函校作業批改示範與學員作品發表,可謂從教學指導、批改評閱、投稿發表,盡可能地照顧到各種層面與不同階段。函授學校雖然跟正式教育制度有別,但在那個時代真正幫助了許多渴望增進文藝知能的青年。軍旅詩人向明就是因為五0年代報名了函校詩歌班,在覃子豪指導下愈發堅定創作志向。還有好幾位讀過函校的寫作者,都像向明般奉獨身在台的覃子豪為師,並輪流照顧罹癌的他走完人生一程,可謂更加彰顯函校此一體制外文藝殿堂的魅力。 比函校發展更進一步者,則是遍地開花的「讀書會」跟「寫作班」。追求自由,掙脫束縛,本為當代文學一大特質。所以發自民間社會、跟校園脫勾的「讀書會」與「寫作班」,完全不用理會任何課綱(全名為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束縛,可任憑主事者一己之喜好或偏愛來規劃。雖然如此,但本地具規模、有歷史的「讀書會」,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道道美麗的人文風景。譬如洪建全基金會於一九八七年成立的「素直友會」,長期推動閱讀風氣與協助會務運作,目前參與其中的讀書會團體約有六十家之多。而「寫作班」大抵又分為團隊或個人兩種模式,前者如「耕莘青年寫作會」及其開設之各式文學課程或營隊;後者如作家阿盛,在一九九四年辭去媒體工作後創辦的「寫作私淑班」,小班教學、自宅授課,堪稱是第一個由知名作家創設的現代文學講堂兼私塾。 這本《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的作者群,全數出自同一個團體,並且兼具上述之函授學校、讀書會、寫作班三重性質——只差在過往紙本郵寄的函授,今日已轉為同步視訊、雲端授課、電郵或Line通訊。會出現此一堪稱「神奇」的文藝團體,最早出自汪詠黛二00四年受託於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成立的「生活寫作班」,二00九年又有由四、五十人組成之「黛媽咪讀書會」。至二0一0年向台北市社會局登記立案,創設「臺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二0一六年再改名為「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痛快地撕下了二分法的性別標籤(儘管在黛媽咪讀書會時期,就曾有「天字第一號男學員」)。該協會稟持「先讀後寫」原則,讓成員先厚植閱讀根基,再鼓勵大家結合努力與天分,嘗試提起筆寫作。百餘位協會成員中,職場退休或銀髮族占比甚高,尚無光鮮「文學履歷」的他們常會被視為「寫作素人」。但若經常關注文學媒體版面或各式文學獎結果,便會發現協會成員屢有斬獲,獲刊、獲獎頻率甚高,豈容無知者小覷!僅就二0一三年跟一八年,能夠從成員已公開發表作品中,精選為前後兩部《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即可發現他們以筆為鋤,努力耕耘,其用心實不亞於所謂的「寫作達人」。若要說到有何差別,我倒是更為欣賞書中所錄文章,顯現之生活體悟與生命感受——寫作「達」人之文,美則美矣,往往就欠了這點「素」味。 二0二二年八月承蒙汪詠黛盛情邀請,有緣赴協會「生活寫作班」講了一場。當天在《OR旅讀中國》會議室開放線上同步轉播,也讓我首度見證了協會諸君的尊師重道、認真聆聽與周詳考慮,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演講經驗,連會後合照的笑容都特別燦爛。我想他們已經很習慣了,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就像協會會員們先以聽代讀,再嘗試寫作,繼而鼓勵投稿,最後成果又精編細校為這部《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3》。同樣身為文學愛好者的我,很期待能夠跟大家一起走下去,繼續立足台北,超越性別,讀寫人生。 楊宗翰簡介 楊宗翰,一九七六年生於臺北,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台灣詩學學刊》主編。著有詩集《隱於詩》,文集《顯於文》,論集《有疑:對話當代文學心靈》、《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曾主編《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等九書,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書,並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世紀典藏‧賈平凹」等系列出版品。另有與孟樊教授合著之《台灣新詩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