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金曲獎 中嘉寬頻吉隆奪最佳影音出版獎

嘉義大學音樂學系曾毓芬教授,20年來在布農族田野採集調查紀錄而成的《越嶺~聆聽布農的音樂故事》,榮獲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金曲獎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中嘉寬頻|吉隆這次與台灣國樂團合作,報名參賽的《越嶺~聆聽布農的音樂故事》榮獲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越嶺》是嘉義大學音樂學系曾毓芬教授20年來在布農族田野採集調查紀錄,在臺灣國樂團委託下,邀集各領域藝術菁英共同創作而成的布農史詩音樂劇作品。《越嶺》不止是一個故事,而是整個臺灣布農族的史詩,全場以布農語演出,而臺灣國樂團秉持用國樂訴說臺灣最美故事的精神,扮演著重要的敘事抒情角色,將這項人類重要無形文化資產,重新賦予新的生命。 主辦單位表示,《越嶺》出色收音讓演奏為主體的表演展現絕佳動態,細膩的鏡位規劃將燈光、影像、腳色串起,將原本的音樂會昇華成為優秀的影音作品。 出席受獎的中嘉寬頻|吉隆總經理李宇屏表示,上一次獲得傳藝金曲獎是24屆,這次團隊再次拿到33屆的傳藝金曲獎,要感謝所有合作的優秀藝術工作者,更要感謝我們團隊每一個人用心的付出,因為努力的人,一定會被看見! 中嘉寬頻|吉隆總經理李宇屏進一步強調,吉隆團隊有優秀的影像製作與美編企劃能力,因此除了深耕基隆,紀錄在地的美好,曾經連續四年拿下金視獎最佳地方新聞獎。而在傳統藝術戲劇方面,吉隆也有製作出版發行的傑出表現。從過去到現在有很多入圍或得獎的傳統藝術劇團演出,都是團隊負責錄影製作的,中嘉寬頻|吉隆會更加努力,紀錄台灣在地優秀的故事,讓更多寶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及傳統藝術持續被記錄保存!

Read More

【一號人物】長友大輔專訪|日式設計粹取的亞熱帶風情

DFUN http://www.dfunmag.com.tw 新住民創意人,非臺灣的臺灣 「我來自日本,幾年前來到我太太的家鄉,如今很榮幸成為臺灣設計圈的一份子,未來會盡我所能貢獻這片土地。」2016 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上,一位日本設計師獲獎上台致詞,格外引人注目。  夏日清晨,在青田街巷弄裡的咖啡店。長友大輔穿著清爽俐落的黑色上衣,臉上堆滿笑容。他的神采與台上致詞的模樣相去無幾。這次聊的不只是設計,而是他豐富精彩的生命經歷。台灣這塊土地的風貌與特殊的人文景觀,讓長友大輔的設計觀點從東方的溫潤細膩中,也衍生出了異國的多樣包容性。從產品設計一直到建築空間,長友的作品同時具有跨國的思考與在地的方法。 長友大輔,畢業於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建築系,隨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之後在紐約的 TEN 建築事務所任職。 2009 至 2010 年獲邀至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高等建築研究所擔任計劃研究員。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的創辦人。 ▍「設計思考最重要的不是個人美感,而是開放的溝通與合作」——長友大輔 你好,我是來自九州的長友大輔 橫越四國的上空、在寬廣的近畿平原上呼嘯而過,阪神工業區的巨大廠房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地運轉,筆直成列的煙囪冒著濃煙,這裡是全日本第二大的工業生產地。18 歲的長友大輔坐在飛機上,凝望著窗外那些他未曾造訪過的地方,直直往北飛向東京。 來自九州宮崎縣的鄉下男孩,不同於一百多年前的薩摩(九州古名)祖先西鄉隆盛入江戶(東京古名)討伐幕府。也不像是其他那些在都市長大的同儕,他對於繁華世界長什麼樣子沒有太多概念。此次來到東京是為了學習建築,探索這個世界更多的未知面貌。 光是為了從宮崎縣來到東京求學,他就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最終進入了明治大學理工學部,選擇了當時最熱門的建築學科。 當長友大輔興奮地等待開學的時候,教授卻語重心長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花費很大的努力才來到這裡,但是不要期待太高。因為當你們畢業的時候,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這席話對於剛上大學的長友大輔來說實在難以理解。好不容易才通過了競爭激烈的入學競試,他現在滿腦子只想著要好好體驗這四年的大學生活,哪裡有辦法去深刻咀嚼這句話的意思呢? 四年過去了,當他跨出大學校門面對社會職場時,長友大輔才意識到教授在開學第一天所說的話是真的。當時正適逢日本泡沫經濟的高峰,整個房地產與建築業因為這波經濟衝擊而完全停擺。也是在那個時候,長友才開始認真思考未來工作的事情。 他曾經嘗試在不同的建築設計事務所與建設公司之間以兼職的方式四處接案,如此忙碌奔波卻只能領到相當低廉的薪水,他坦言那段期間是他目前人生中最灰心喪志的經驗。有一位同校碩士畢業的前輩,花了六年在大學努力獲得專業學術文憑,最終卻只能在一間小小的設計工作室領到一個月六萬日幣的薪資,即使公司願意負擔通勤費用,卻對生活負擔沒有太大的幫助。當他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往往也接近午夜了,下班後無處可去,最後只能用喝酒來緩解一整天的辛勞。 長友大輔看著如此優秀的前輩,努力到最後卻是這樣的工作處境。他不希望自己未來也是過著同樣的生活,這個時候他腦袋突然閃過家中的大哥曾經說過的話:「美國的薪資待遇比日本更好哦。」想著即使繼續留在日本狀況也不一定能立即改善,長友總算下了決定,要親自去太平洋彼岸那個巨大的國家看看。 此次的旅途遠比九州到東京更加遙遠,飛行時間至少要 12 個小時 54 分鐘。長友大輔坐在飛機上懷著雀躍又不安的心情,看著一望無際蔚藍色的太平洋,橫越了國際換日線的上空,穿過日夜的疆界。接著再次看到陸地,繼續往東穿越北美洲大陸,經過了無數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終於降落在甘迺迪機場,年輕的長友大輔即將首次面對異世界的巨大文化衝擊。 室內設計作品《TianLing Villa》。 巨大的文化衝擊!九州男孩在紐約 從九州到東京,雖然是遙遠的路途,但是依然在同一個世界裡。雖然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但是那裡的人都是同樣的膚色、說著同樣的語言,對長友大輔來說並沒有太吃力。 然而紐約卻是完全不同的地方,各式各樣的人,有著不同的膚色,講著不同的語言,每個人都來自世界各個不同角落。長友第一次在如此巨大的城市裡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過去在日本的生活經驗在這裡完全派不上用場。有著太多他無法理解的事物,當地的物價又是如此昂貴。因此才剛抵達紐約沒多久,長友又立刻被徬徨與不安的感受席捲了心頭,開始想著什麼時候才能回去日本。雖然他一直告訴周圍的朋友要來紐約唸書,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真正開始。抵達美國後,也才意識到在紐約要申請碩士是如此困難。最後,他決定硬著頭皮去請教已經申請入學的前輩們。 在準備申請入學的時候,就讓他深感日美兩地的教育文化差異。在日本,求學的重心始終放在瞭解專業的知識與技術,只要好好熟讀眼前的科目就能獲得好成績,即使到了大學階段,也依然是這樣的學習方法與教育模式。然而在美國,學校期待學生從自我動機與命題為學習的出發點,從小就持續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探索。 因此,長友大輔在美國學習到的第一課,就是必須更深刻地去認識自己,用更開放更自由的態度去面對過去的所學。他重新彙整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所有經驗,包含蒐集運動鞋的嗜好也放入了作品集的自我陳述裡。在這個探索歷程中,也讓他重新感受到日本的成長經驗對自己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很多人有機會遠渡重洋去美國,都希望能在當地尋找新的機會,而長友反而內心裡一直感覺自己終究會回去日本。 畢業後,長友大輔在當地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可以讓他在美國長期居留下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不是他想追求的人生目標。2008 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導致北美建築業受到沉重打擊,讓長友認真思考離開美國去其他地方尋找機會的念頭。正好此時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高等建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onia;IaaC)提供研究員職位,讓他決定偕同事業合夥人兼妻子離開美國去歐洲尋找新的機會。 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巴塞隆納,那裡是全球建築師所憧憬的夢幻之都,充滿著許多美麗的古典建築。歐盟的簽證政策,讓長友大輔和妻子得以享受歐洲的旅行自由與文化風情。另外一方面,也因為在 IaaC 的研究機會讓他們得以接觸到全球性的建築議題,IaaC 在應對全球性的建築議題上具有領導性的地位,包含經濟政策、環境永續發展、能源議題、社會實驗等等的全球化討論, IaaC 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聚集來自全球的專家進行共同研究。 在 IaaC 的經驗,豐富了長友大輔過去對建築實踐的想像,也讓他開始關注更多社會性議題,並意識到這些議題的重要性。即使打造美麗的建築仍然佔據不少內心的盼望,但是另外方面,關注建築的社會與環境責任,也是同等重要的價值態度。建築師的責任不單單只是想著如何把美麗的建築做出來,更該思考建築如何回應環境議題上的挑戰。 2021 年屏東落山風藝術季作品《跟風・起舞》。 重返熟悉又陌生的亞洲 2010 年,長友大輔最終決定回日本,並開始經手一些來自東京與九州的計畫。由於妻子兼合夥人是臺灣人,所以也決定同步在臺灣尋找業務機會。然而當他帶著海外經驗與工作習慣去接觸日本企業後,才發現事情不如他所預期的那麼順利。「回到熟悉的家鄉,卻被視為外來者。」這是很多有海外經驗日本人返國後的共同經歷。不少日本公司比較偏好選擇應屆的大學畢業新鮮人,因為他們可以將他從頭培養成適合公司內部文化的人。對於有海外經驗的日本人來說,他們反而很難再融入原本的體制環境裡。長友舉了一個笑話為例:「在典型的日本會社,如果有人對公司政策提出疑問,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是日本人,因為日本人不會問為什麼。」雖然是笑話,但是也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日本社會文化的特性。 長友大輔起初仍試圖維持兩地工作模式,在臺北與東京之間來回奔波。一開始他覺得臺灣的設計環境相對於日本尚未成熟,所以希望把主要業務集中在日本,辦公室也是以東京為主。但隨著臺灣的專案計畫越來越多,他開始評估如果要繼續接洽臺灣的建築專案,長期下來很難繼續在東京駐紮。 因緣際會下,長友大輔在交大有一些教學機會,他帶領團隊負責了一個「蘭花屋」的專案計畫並參加了歐洲的綠建築國際競圖,藉由這次的機會交大建研所的曾成德老師順勢邀請長友在交大全職任教。由於交大是國立大學,當長友以國立大學教師身份活動時,也免不了必須受到一些行動上的侷限,無法再讓他隨時隨意地出國。也因此讓長友最終決定把事業重心完全駐紮在臺灣。 有了這次的教學經驗,讓長友又接獲了中原大學的邀請,擔任室內設計系的設計指導教師,同時也協助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舉辦了一些國際事務活動,這些經驗讓長友與臺灣的建築設計人際圈越來越親近。離開中原後,長友又被推薦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擔任全職的教師職位。不同於在中原任教的經驗,長友必須花費更大的心力在教學任務上,同時仍然也有工作室的日常勤務需要維持。 臺北仁愛國小健康中心改建計畫。 多年的跨國經驗,讓長友大輔能以全球眼光在不同地方去思考共通性的問題。他希望在亞洲也能創造像是 IaaC 針對議題上的討論,並有效地利用當代的技術方法去回應這些問題。「日本的社會系統已經被建置多年了,所以短時間要接受新的方法或思維比較困難。」長友大輔提到他選擇臺灣的其中一個理由「臺灣相較於日本,有更多機會空間去嘗試全球性議題的新思維與新方法。」 雖然最起初抵達這裡的時候,長友仍然有返回日本的想法。但是隨著在臺灣越來越多的機會找上門,也認識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幾個重要指標性的作品都是在臺灣完成的,甚至在這裡籌組了家庭。在臺灣的第一年,長友和妻子迎接了他們第一個新成員。一開始長友盡可能對她說日語,因為總認為有一天會回到日本。隨著在臺灣待的時間越長,原本的起心動念也越模糊。現在,對於第二個孩子,長友笑著說:「也許把中文學好,對他在這裡的未來會更有幫助。」 「日本人很喜歡將所有的事情系統化、規格化、標準化,但是臺灣相對上比較不那麼追求這件事情。」長友坦承日本與臺灣在這方面的差異,一開始讓他感到不太習慣「即使是在大企業、學校組織裡,他們也不太完全遵照規則去做事。」他認為這個差異並不代表是優點或是缺點,而是為了因應不同的背景條件,所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日本人追求組織化這件事情固然對於組織分工有好處,但是也容易讓自己變得太死板僵硬。當在面對多變多樣的環境時,適應性就沒辦法那麼好;臺灣人相對日本人比較能接受多樣性與變化,特別是在面對跨越不同國家文化的全球市場,臺灣人會顯得更有競爭優勢。「臺灣人比較容易主動欣賞外來文化,也享受文化差異帶來的驚奇感。但是日本人則是相反,雖然他們對於不同的文化也願意欣賞,但是最終還是喜歡自己的文化多一點。」長友認為,正是因為如此日本人很少會去關注其他國家,只關心自己國內的事情,所以對外來新事物並不是那麼感興趣。 如果經濟是在一個發達的狀態下,對國內的關注自然有助於幫助內部市場發展。但是一旦國內經濟停滯,要繼續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就會越來越辛苦。但是對日本人來說,要改變自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這本來應該是那些大型會社有能力去擔負的任務。「作為一個長期在海外的日本人,我也會疑惑為什麼改變對他們來說這麼困難?」近幾年在臺日往返過程中,長友也逐漸能理解這當中的難處,雖然很想幫忙自己的出生地做一點什麼,但是畢竟人已經深耕在臺灣了,他坦承自己看著日本的現狀確實也會感到擔憂。 臺灣燈會作品《脈動》。 臺灣燈會作品《脈動》。 無論是什麼差異,總是能找到可以溝通的方式 在臺灣的時間待得越久,長友大輔也開始能感同身受臺灣人在各方面的處境。作為學校教師,有些時候也會需要帶著學生出國參加活動。他提到有一次帶著學生去法國參加活動,主辦方要求他們將「臺灣」易名為「中華臺北」,同時也限制國旗的露出。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有些人是第一次出國,首次出席國際場合竟然遭遇不友善的對待,讓他們備感挫折,甚至當場哭泣了起來。另外一次的經驗,則是學生們私下帶了國旗在歐洲某個城市廣場拍照歡呼「這種對自我國家身份的情感,不會在日本人身上看到。」長友認為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從來不需要去思考或討論身份議題,因為這是一出生就理所當然擁有的東西。「直到看著臺灣人在國際場合所遭遇的處境,才讓我第一次思考這件事。原來身份認同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東西。」 出生地的「身份」並不會因為離開而有所改變,然而以新住民的身份進入另外一個地方是需要努力與付出的。然而即使在怎麼努力融入一個新的環境,不同身份的邊界依然會持續存在。特別是在臺灣的生活,反而讓長友大輔更深刻感受到自己作為日本人的部分,這種體悟是在日本的時候不會特別意識到的。 長友大輔在四個不同的地方都有生活與工作經驗,最終也和臺灣人共同組成家庭。事實上也早已習慣在不同邊界之間的穿梭往返,這些邊界在他心裡面永遠不會是阻礙,而是更多的溝通、同理與合作。他提到自己的太太兼事業伙伴 Minnie…

Read More

統一集團「玲廊滿藝」掀線上購畫新頁

統一集團「玲廊滿藝」掀線上購畫新頁。(統一集團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統一集團全新藝文品牌「玲廊滿藝」,為落實讓藝術走進生活的品牌理念,持續策畫線下實體畫展,繼5月份於台南奇美博物館盛大開幕畫展後,11月移師北部,攜手20位台灣本土藝術家,在星巴克特色門市舉辦「拾光,Light up your day」藝展,帶來乘載著溫暖的藝術品,希望讓每一位您,能拾起時光的溫柔,望向未來。同時,於藝展期間,除現場展出的作品,千餘幅作品於博客來線上藝廊旗艦館同步展開購畫活動,最高可獲10%購畫折扣。 「玲廊滿藝」以「讓藝術走入生活」為推展理念,結合擁有千萬會員的博客來網路書店,將千餘幅原創作品上線至博客來平台,突破實體藝廊的空間限制,也讓過去一般民眾認為難以親近的藝術品,透過線上豐富的藝術品導覽,能以安心、便利的方式,尋得有所共鳴的藝術品,解決想購入原創畫作卻不知道可以利用哪個管道的困擾。自5月份正式上線後,廣受民眾迴響,未來計劃新增雕塑品、玻璃窯燒等類型,提供更多元的藝術品選擇;此外,也將持續進行實體畫展全台巡演,讓民眾能於現場領略藝術品細緻之美。 「拾光藝展」接力給暖,星巴克漢中門市化身藝術殿堂。(統一集團提供) 實體策展繼台南首演後,今天移師台北星巴克漢中門市,11月30日前,在四樓藝展現場拍照,並上傳自己的FB或IG並hashtag玲廊滿藝拾光藝展(#玲廊滿藝拾光藝展),於星巴克漢中門市點餐時出示畫面,即可現場享有購買兩杯特大杯相同風味/冰熱/容量 皆一致的飲料,其中一杯由星巴克招待乙次!

Read More

悼梨泰院罹難者 丁一宇日本粉絲會延期

韓國男演員丁一宇因梨泰院萬聖節踩踏事件,順延日本粉絲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韓國男演員丁一宇為了紀念梨泰院萬聖節踩踏悲劇中的罹難者,將日本粉絲會順延! 丁一宇近期在日本舉行粉絲見面會,分別於日本七個城市愛知、宮城、北海道、福岡、兵庫、東京與大阪;從10月16日起跑,目前剩東京與大阪的見面會還未舉行。 不過,已經在29日抵達日本的丁一宇,卻因為臨時聽到韓國傳來的意外消息,決定將兩場粉絲會順延原定11月1日於大阪、11月4日於東京的見面會,但這兩場活動之前已因丁一宇的簽證問題延期過一次,目前又因為梨泰院事件緊急順延,要延到哪天目前也尚未公布! 丁一宇在《真心給我一滴淚》中飾演「引渡使者」,與南奎麗有精彩對手戲,目前週一至週五晚間8至10點正在緯來戲劇台播出!在劇中,南奎麗飾演才剛訂婚的新嫁娘,因為看到未婚夫與閨蜜出軌,情急之下開車發生意外,重度昏迷時她的靈魂出竅中遇上丁一宇飾演的「引渡使者」,指引她一條可以回到人間的路;而引渡使者在人間也有未完成的事情,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Read More

吳青峰大方分享人生歌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吳青峰近期登上了10月號VOGUE數位封面,在訪談中,不僅聊到了內心深處的個性,青峰也熱情分享屬於自己的人生歌單,也預告加碼宣布11月份《馬拉美的星期二》MV沙龍開張,未來每雙週的星期二將公開一首新歌MV。 吳青峰近期工作滿檔,除了發行新專輯《馬拉美的星期二》之外,還登上了台北時裝週壓軸演出,並拍攝了VOGUE數位封面,身著時尚大衣穿梭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劇院及球劇場。青峰笑說自己個性有點像藤蔓,如果有一個可以將就的地方,就會在這上面長出屬於自己的姿態,然後找到樂趣。 聊到人生歌單,青峰表示,包括讓他喜歡上流行樂的王菲〈胡思亂想〉、首次歌唱比賽選歌的齊豫〈橄欖樹〉、在政大金旋獎演唱的孫燕姿〈我要的幸福〉等,都是靠這些歌曲來記錄自己人生重要的點點滴滴,不僅陪伴他度過人生每一刻,也造就出如今創作力十足的吳青峰。 此外,先前曾預告《馬拉美的星期二》更多MV影像將陸續於星期二釋出,31日曝光吳青峰《馬拉美的星期二》MV沙龍日期,除了11月1日即將上線的〈……當幽靈失靈〉,未來11月15日、11月29日將再帶來兩支新歌MV,令觀眾們滿心期待。 吳青峰新歌〈……當幽靈失靈〉歌曲邀請到大提琴家Yoed Nir一同合作,歌曲講述創作過程中,有很多糾纏不放的回憶及過去,像幽靈般一直在身邊飄忽不定。有趣的是,MV拍攝日是恰巧是鬼門關前一天,在結束拍攝收工時鬼門也剛好關了,讓青峰笑說:「我們真的見證了幽靈失靈的那一刻。」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巧奪天工~談清代錦上添花軋道瓷器

李祐任 作者簡介:李祐任(Nicolas Lee),「吾懷淡室主人」,現為台南文物協會會員,平日熱心協助會員解答瓷器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代陶瓷。 中國瓷器歷經明代晚期的支離破碎到了清代開始蓬勃發展 繼上回我們提到明代晚期萬曆朝因為入不敷出的窯廠開支而廢了御窯,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有了論件計酬的窯工制度,使得製瓷工藝能夠大大的提升。清代瓷器到了乾隆時期是大放異采的時候,可說以全國之力極力發展也不為過,所有品種的研發、製造史所未見,軋道瓷器便是其中之一。 圖一 耙花錦地與留白 軋道又稱為耙花製作工序繁複 清代宮廷在活計檔裡頭稱作「錦上添花」,是乾隆時期創燒的釉上彩裝飾技法的一種,而景德鎮當地則是一直習慣用「耙花」這個詞,感覺更能夠與匠人或工手正常溝通;「軋道」聽起來似乎像是比較偏向學術的名詞。 官窯軋道瓷器的製作工序相當繁複:拉胚成型,青花寫款,吹掛白釉,高溫燒製成瓷,在白瓷上設計並打稿合適的留白圖案,在已經高溫成瓷吹上低溫粉彩釉料用細針筆耙(剔地)出軋道圖案(見圖一,匠人在白釉梅瓶上施作),耙花圖案常見鳳尾草(又稱狼萁草,蕨類,在景德鎮煉做釉藥,在清代瓷器紋飾中常見)、卍字回紋;再進入烤花爐進行第二次燒製固定耙花錦地,防止後續裝飾留白處時破壞耙花錦地;接著出窯後裝飾留白處再進窯第三次燒成,這樣就完成一件錦上添花瓷器,若是口沿需要描金,或是乾隆、嘉慶瓷器常見在內堂施以松石綠釉(圖二)就需要再第四次入窯燒製,軋道瓷器除了工序繁複之外,多次入窯增加損壞機率也會影響製瓷成本。 圖二 乾隆胭脂紅釉軋道盤 錦上添花一詞在清宮活計檔出現是在乾隆五年,那時候大部分琺琅彩瓷品種研發在宮廷造辦處,時任督陶官的唐英遠在九江景德鎮,為了配合乾隆皇帝對藝術創作的企圖心,費盡巧思開創新樣,用粉彩表現錦上添花技法,在乾隆七年便進呈六十二件錦上添花瓷器,此後活計檔記載便常見乾隆命造各種錦上添花瓷器,(有關活計檔案,參閱成功大學圖書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甚至在奏摺中命唐英在製作時「胎骨要薄些」,並由宮中匠人將皇帝喜好造型鏇以木樣交由唐英家人或太監帶至景德鎮依樣燒照,可見乾隆對此品種之重視;按「唐英督陶文檔」(2012,學苑出版社)收集記載的文獻來估算,一件錦上添花的杯碗瓷器從成型、打樣、錦地、加彩、多次窯爐燒製需耗費至少十兩銀的製作工錢成本(大清會典記載,清代早期知縣月俸約三兩),由此可見乾隆一朝好大喜功是以國力製瓷官窯。 圖三 乾隆民窯藍地軋道皮球花杯 圖四 乾隆民窯綠釉軋道杯 圖五 乾隆民窰藍釉軋道蓋碗 清代民窯瓷器中亦有不少軋道錦上添花瓷器 當時的瓷業制度官、民窯之間相互交流,清代官窯設立之初便以官搭民燒的方式進行,官所需,民來作,官窯流行什麼,匠人也把官窯工藝帶到民窯作坊,以供市場需求,在乾隆民窯的什錦杯盤中就有藍釉、綠釉、黃釉、白釉等錦上添花品種(圖三、四、五),從現今資料研究這些軋道品種瓷器在當時要價昂貴,精品絕非一般民間老百姓所能負擔消費。軋道瓷器續燒(圖六、七)到晚清民國時期甚至現代皆有製作生產(圖八),但是質量美感不同於初創之時,雖偶有佳作但不及前朝精美。 圖六 道光 藍地軋道開光花卉紋杯 圖七 道光 白地軋道海屋添籌故事紋杯 圖八 現代工藝耙花開光山水杯 軋道錦上添花瓷器關注與收藏 瓷器收藏在古玩圈一直佔有不小的比例,清代精品瓷器受到大力追捧,不同於青花、單色釉給人的樸實審美,軋道錦上添花瓷器給人華麗閃耀,登場的騷動受到不少新興藏家的喜愛,無論官、民窯皆有一定的稀缺性與十足的收藏潛力,在古玩市場尋寶的師友建議可以留意關注收藏。 撿漏與聽故事 — 玩古玩的眾多樂趣之一    倪孝強 作者簡介:倪孝強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玉器。 在古玩市場裡,「撿漏」是永遠的話題。撿漏的意思不是真的撿到東西,而是用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買到便宜。就像在路邊遇上大特賣,在一堆商品用很便宜的價錢挑到知名品牌的感覺。這也是古玩愛好者的樂趣之一。在以前那個網路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帶著些莫以名之的怪「家私」回家找資料,後來發現是寶物的傳奇故事常讓人津津樂道;不像現在資訊透明,連大墓發掘的過程都能上網直播,每年出土了那些文物,拍賣場上的即時成交情況都是上網一打關鍵字就森羅在眼前,甚至行內出現了「天下無漏」的新名詞。資訊易得的好處是讓有心學習文物的後進朋友多了許多的資源;壞處則是資訊易得到讓人眼花撩亂,許多摻混了廣告的內容也以知識的面貌出現,一不留神就走偏路了。 圖一:小玉錛的正反兩面。5公分左右的長度,拿在手上還挺順手的。 當年還被叫小朋友或年輕人時,喜歡跟在前輩大哥們的旁邊,因為常有機會聽他們聊到他們跑大陸找東西的經歷和心得。甚麼跑鄉下買貨,看到農民的房子是拿漢墓的磚砌的;小朋友拿著漢璧在地上當玩具玩之類的故事都曾耳聞過。雖說有些故事誇張的成份居多,但每回聽完都張大眼,覺得開了眼界。這件玉錛(圖一)是當年一位愛講故事大哥的,常看到他和來攤位上的朋友說他跑大江南北的經歷。他的東西黑漆麻烏的多,白白嫩嫩的少;往往是奇形怪狀,但配上他說的故事卻又覺得東西似乎合理了起來。很多去他那開心買了東西回家,卻自己發現古怪或被同好們打槍,古玩界管這叫「吃藥」。記得那天是個炎熱沒風的下午,玉市沒甚麼人,只有我在他攤子上。當時好奇拿著這黑黑的玉錛把玩,第一眼就感覺:上面似乎有刻圖案(圖二)?問了揮汗如雨躺在躺椅上,直吹電風扇還喘大氣的他,沒有像其餘大哥在場時的精彩故事,反而是:「小兄弟你想太多了,是幾道刮痕啦!要的話有傷算你便宜,另外幫我買兩瓶啤酒!」 圖二:小玉錛的刮痕特寫。淺淺似有若無的痕跡,卻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圖三:興隆窪文化出土玉錛,比我的寬度稍寬一些。翻拍自《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第148頁。 帶回家研究了許久,覺得有些像刮痕,又有些像圖案,總之是沒甚麼頭緒,陷入五里迷霧之中。後來考古相關資訊漸豐,知道了這器型叫做「錛」,是可以用來切割或刮削的隨身工具。在以玉(石)為工具的年代,不只距今7500-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有這器形(圖三),就連遠至俄羅斯貝加爾湖畔的Glazkovskaya文化也有類似玉器出土(圖四)。而這綠到發黑的玉種則接近紅山文化知名的C型龍(圖五)。後來在鄧聰老師的《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書上一件黑石人面引起了我的注意(圖六)。石人面的U字形是以石器重複刮蹭而成,所以大哥說是幾道刮痕其實也沒錯。類似的刮痕後來也很少看到,是否代表了甚麼特殊的意思,恐怕只能期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了。 圖四:俄羅斯Glazkovskaya文化玉錛,翻拍自《東亞玉器》圖版第253頁。 圖四:俄羅斯Glazkovskaya文化玉錛,翻拍自《東亞玉器》圖版第253頁。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撿漏」是永遠的古玩話題,但心態還是隨緣些的好。能在上萬件大特賣的商品中,找到拿球桿打馬球標誌的正牌POLO衫,是運氣加上眼力的禮物;更多的是買回了拿著旗子打馬球標誌的仿冒POLO衫,卻還自喜著:「這一定是球隊隊長!」,一場美麗的誤會呢! 圖五:知名的墨綠色玉種紅山文化C型龍之一,翻拍自《又見紅山》第80頁。 圖六: 興隆窪石人面近拍,翻拍自《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第176頁。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挺過疫情、地震 池上秋收節 周華健壓軸唱

未受疫情及強震影響,周華健等歌手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準時開唱。(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金黃飽滿稻穗搖曳下,29日迎來邁入第14年的2022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邀請有「國民歌王」美譽的周華健、嗓音甜美的周蕙、以及曲風多元的原住民歌手Matzka,在秋季金黃飽滿、迎風搖曳的稻浪中演出,觀眾如痴如醉,在後疫情時代讓人療癒。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表示,0918的強震,各方的關心湧入池上,溫暖池上人的心,也讓池上鄉親及外縣市民眾一再詢問今年是否繼續辦理,但池上撐過來了,籌備工作也沒有間斷。10月18日農夫們祭天拜地後,割下第一把金色稻穗,展開舞台搭建。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前有疫情、後有強震發生,但秋收節仍在鄉親的堅持下,29日、30日準時登場,感謝各界14年來對秋收節的鼎力支持。 嗓音甜美的周蕙在秋季金黃飽滿、迎風搖曳的稻浪中演出,撫慰觀眾的心。(記者鄭錦晴翻攝) 已經第11度主持秋收的曾寶儀,她表示,今年舉辦的意義特別不同,經歷疫情、地震、各種離散後,大家依舊沒有放棄自己,聚在這裡歡慶秋收,盼透過美好音樂,撫慰恐懼不安心靈。 來自台東排灣族歌手Matzka,韻律感十足的Be Okay中揭開序幕,他與16名舉著「儘管道路崎嶇,池上永遠是你心的方向」牌子的池上國中生,在陽光下大聲合唱,畫面特別溫馨。Matzka也獻唱3首母語歌並表示:「不論發生什麼事,只要我們在一起,一切都會be okay」,希望用歌聲帶來力量。 首次參加的周蕙說,則以白色禮服在稻海中登場。周蕙表示,能來到池上是一種肯定,尤其現場一陣陣大風,得穩穩的把氣吐出來,相當不容易,盼能把心裡的歌聲唱給這片土地,期待這幾天的大風能把好能量傳遞出去。 唱壓軸的周華健一上場則引來觀眾歡呼聲,大方帶來「張三的歌」、「花心」、「朋友」等10首耳熟能詳作品,讓現場時不時來個大合唱,也不忘稱讚秋收舞台,是他入行以來最美的舞台。他說,COVID-19疫情前曾喊再唱5年,現在覺得不甘心,還要繼續唱。

Read More

陳妃婷水墨畫展 與麻雀對話

六甲區長陳啟榮(左)邀請在地藝術家陳妃婷辦個展,讓藝術生活化。(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六甲報導 六甲在地藝術家陳妃婷以「轉角遇到愛」為主軸,利用田間稻穀豐收與站在電線桿上的麻雀發想,創作有趣又令人玩味的《豐收組曲》,讓刻板印象的吵雜麻雀成為幸福象徵。陳妃婷水墨畫個展現正在六甲區公所松鶴藝文走廊展出。即日起到明年二月七日止,展出時間配合區公所上下班時間,上午九時到下午四時,例假日及中午十二時到十三時休息。 高中才沉浸美術領域的陳妃婷,為求突破,繼續攻讀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這次特別提供二十一件作品展出。 陳妃婷說,第一次在自己家鄉辦個展,精心挑選研究所論文作品,除有數字1314《一生一世》、2020《愛你愛你》創作,還有以稻穀豐收與麻雀對話的《豐收組曲》,讓人感到幸福、展現生命力。

Read More

任賢齊新MV雲南取景 哭腫眼

任賢齊新歌MV遠赴雲南等地拍攝。(相信音樂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歌手任賢齊推出新歌「在路上」,分享男人家庭事業有成後卻對生活沒有想像。MV遠赴雲南香格里拉、麗江等地拍攝,任賢齊不只出現高山反應,更因為放煙拍攝嗆到哭腫眼睛。 「在路上」談及男人心事,任賢齊表示,這是多年來的心聲,像之前在節目「披荊斬棘的哥哥」播出只要談到家人就眼眶紅,「我已經隔離第12次了。隔到自己也有點迷失。之前在節目中眼紅紅,是因為唱的歌,談的內容剛好講到奶奶,又讓我想起爸媽,我就泛淚了」。但他也說,隨著科技進步,能夠與家人每天視訊見面。 「在路上」由廣告導演木瓜執導,遠赴雲南香格里拉、麗江、高山植物園雪山、普達措國家公園、雲南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金沙江虎跳峽谷等地取景。

Read More

「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頒獎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左四)與文學類得獎者。(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第二十一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二十八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大樓舉辦頒獎典禮。期間舉辦四場研習講座,共計七百五十六件作品參賽,共選拔出五十九件優秀得獎作品,獎項分為「文學類」、「圖畫書類」及「心情故事類」,組別有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社會組,總獎金一0一萬元,鼓勵更多新秀投入藝文創作。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出席頒獎典禮時表示,文化部的核心工作包含獎勵藝術創作者,提供藝術創作者更好的創作環境,並藉由營造藝術欣賞環境,提升整體國民美學,進而讓創作者的作品進入市場,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文薈獎即是為了發掘這些身心障礙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天分,提供充分的舞台及環境讓其發揮。 多次擔任文學類評審的翁世雄老師指出,文薈獎參賽者在文字裡找到心靈的出口,雖然身體囚禁在潛水鐘,然而心靈卻能如同蝴蝶飛舞。同是多屆圖畫書類評審的葉宗青校長認為,所有文薈獎參賽者都非常優秀,而得獎者們更準確描繪出與障礙共存的體悟,演繹精彩動人的生命故事。 文化部表示,文化部及所屬機關接力辦理文薈獎競賽達二十一屆次,多年來參與角逐獎項的身心障礙作者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長期積累的豐碩成果構築出障礙藝文的主體性,展現充滿生命力的獨特風采。 文化部指出,文化多樣性是台灣社會最珍貴資產,《文化基本法》揭示「保障所有族群、世代與社群之自我認同,建立平等及自由參與之多元文化環境」的文化方針,期許未來持續促進同理、交流共融,攜手共創友善平權的藝文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