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童星葉泓毅 力拼逐步邁向男神

最強童星葉泓毅 力拼逐步邁向男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最強童星」之譽的葉泓毅戲約不斷,升上國中後,把握暑假期間打工,不但工作已滿檔,也如願合體SHE,還被Ella陳嘉樺誇獎演戲演得很好,讓葉泓毅整個人開心到不行,自詡努力磨練演技,向偶像看齊。Ella陳嘉樺 誇讚演技 葉泓毅9歲入行以來戲約不斷,加入達騰娛樂2年在老闆辛誌諭及專屬經紀人沈建宏的安排下,增加了跟許多大咖演員合作的機會。諸如《逆局》仔仔周渝民、Ella陳嘉樺、謝承均等,飾演汪東城、朱軒洋、謝承均、黃新皓的童年時期,一步步儲備接班男神的實力。 隨著戲約不斷,也因接演的角色難度變高,讓葉泓毅花了很多時間揣摩練習,其中,為挑戰演出殘疾人士的角色,劇組特別安排表演老師細心的教導,葉泓毅也看了一些影片來揣摩觀察走路的型態和表情。 葉泓毅說,演出這樣的角色真的很不容易,自己必須要不段的練習,要謝謝導演跟表演老師教導很多技巧,收穫滿滿。近期也被Ella陳嘉樺誇獎演戲演得很好,讓葉泓毅整個人開心到不行地說,雖然一起拍戲時間不長,但Ella姐姐見到他都很關心他,「讓我很踏實,這樣一整天拍戲都很開心。」 葉泓毅也說,之前在ELLA陳嘉樺生日時,意外見到SHE合體,「我第一次看到大明星本人,一開始還沒有認出來!太驚喜了!當我在YouTube 看到Ella 姐姐唱歌的影片時,我覺得她的歌聲好好聽,希望我也可以像Ella姐姐一樣會唱歌也會演戲。」 今年暑假過後即將升國二,適應了一年的國中課業,也好不容易長高了10公分,除了排滿工作之外,葉泓毅也希望再長高一點,也能把台語練好,這樣就可接演不同的角色演出。

Read More

彰化生活美學館推出李錫佳教授油畫個展 歡迎到館欣賞

李錫佳教授(左)以油畫表現主義及老莊自然哲學創作,館長尹彙武歡迎大家到館來欣賞。(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十四日推出「心體為美‧詩心畫語李錫佳油畫個展」,該展覽由鄉愁的呼喚展開存在、生機、流轉、化境等四個子題。美學館說,李錫佳教授為彰化人,現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曾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美術學院研究擔任兼任教授,學術專長為表現主義及老莊自然哲學。館長尹彙武歡迎大家到館來欣賞。 李錫佳教授認為藝術與人生是不分野的,生活美學在日常性,讓心境自由,透過藝術實踐,超脫於主客的實然,朝向內在浩瀚世界,將一沙一世界的體悟展現於畫中揮灑自如,而藝術家是面對客體世界的觀察體驗家,面對鄉愁的呼喚,如詩人誦詠所感,能觸動想像。從道家自然哲學與心學融合於西方現代主義,形成其獨特的創作理路,他主張以本能直覺創作,在土地人文與自然裡,歌詠人性的希望,譜寫心中意象之美。 美學館指出,李教授自小即嶄露藝術天分,創作基本功受到吳承硯老師的指導,然而在東西藝術調和論上,則受到碩士階段姜一涵老師的影響。二○○四年考入母校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班,跟隨姜允明及陳鼓應教授學習東西方存在主義、王學、易理、老莊哲學,方法論加深其藝術的成熟期。

Read More

重拾自信與尊嚴的地方工作方法學|陳冠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二十九年前,一位滿懷壯志的年輕建築師踏進了花蓮、臺東境內的沿海地帶。東海岸的壯闊奇景與太平洋的風,讓他感受到迥異於臺北都會的異樣風情。 接下來的時間,他陸陸續續在當地完成了成10 多件的個人住宅,每一個案子都會親自在當地住上一段時間,接著再花兩年來思考設計。這段歷程,讓他開始細細感受著土地、居民與空間的深刻關係,也反思作為建築師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二十九年過去了,陳冠華帶領一群和當年自己年齡相仿的學生來到屏東縣的潮州鎮,找了一條安靜的街巷待了下來,和當地鄰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抱持著慎重呵護的態度去記錄這些故事,作為尊重土地以及對在地居民的回饋。 陳冠華,美國奧勒岡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兼所長,曾任教於實踐大學大學空間設計系與建築系,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與建築史,並持續進行建築與室內設計。「花東海岸小住宅」是主要的建築代表作品。 ▍「一個非常有自信有自尊的社區意識,就能夠有效維持當地的自我品質,並在過程中形成文化的特殊性。」 ──陳冠華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創造 台灣設計展是由 TDRI(台灣設計研究院)主導推動,自 2003 年起推動至今,已是臺灣每年最具規模的大型設計展會之一。以甄選方式與各縣市政府共同主辦,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規劃主題性與特色化之展覽內容,針對地方文化、生活及公共建設與服務等領域應用創造地方發展的機會。經過多年下來,它讓本土設計師對於成長的環境有更多使命感,也讓新的創意方法越來越被臺灣社會所接受。 目前全臺灣都在舉辦的地景藝術節,主辦單位會邀請外來的創作團隊來到這些不同地方,經過他們自己的觀察與反芻,以創意能量來產生新觀點進行藝術創作或設計商品,讓在地居民可以藉由這些外來創作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當這些知名設計師在地方從事創作生產時,也同時把一套新的商業模式與機會帶進來。比方說專門為某地所設計的產品,必須要去當地旅遊才能取得,這套模式可以跟觀光局進行長期合作,除了振興當地旅遊業以外,也能讓不同地方進行跨區域的交流。 工作室戶外場景。 不過陳冠華對於地方有著另外一種看法。他以過去長年在花東從事住宅設計的經驗,再加上後續的分析與思考,最後產生了一套獨特的工作方法學。他認為自己能夠為地方做的不只是商業行為或展覽活動,而是可以將更多的情感與生命投入於其中,真實的在這裡生活,親身感受當地的土壤、人文、氣候,隨著時間累積而產生更深刻的連結與感受。最重要的是,必須以非常謙卑的姿態和在地居民共同進退。即使他和團隊在基隆已經長駐六年了,也仍然不敢妄稱自己可以代表基隆做文化發言。時至今日,仍然花費大量時間在當地四處走訪、細心謹慎地觀察當地的大小事,努力尋找下一個可以嘗試發展的題目。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創造,這是陳冠華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原來基隆冬天這麼冷」、「原來從山上看基隆這麼美」這些只有在當地生活才能夠有的深刻體會。理解到在這個地方的生活與文化下,應該要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從清潔整理的過程中,發現剩餘的廢料無法像其他地方那樣輕易搬動,所以選擇敲碎後重新再利用的途徑。當這些經驗跟自己原本的想像重新驗證後,也才能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環境,會滋養出截然不同的設計與創造。 拒絕囫圇吞下外來美學 這當中也有對臺灣這個環境的省思。人們普遍對現實環境會有很多批判跟不滿,以前的方法就是從歐美日這些先進社會搬移他們的理論與模式回來使用,這些美學乍看之下很美,因為那是他們已經發展成熟的東西。但是臺灣仍處於出初萌芽的階段,對外來優勢文化自然會產生崇拜與自卑的心理態度,強迫自己必須毫不猶豫地接受所有的外來事物。 「三四十年以來的囫圇吞棗,其實我們是吞不下去的,」陳冠華說「這種方法,對臺灣客觀的物理或非物理環境沒有真正的幫助」。這也是陳冠華與團隊在地方做事情的時候,盡可能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答案不應該是我們可以回答的,我們能提供的只有相對比較合理的方法。」臺灣不少城鄉的公共環境與街町巷弄讓人很不滿意,陳冠華認為那不單只是美醜的問題,而是缺乏合理對待事物的態度或方法造成的結果。 他決定從清潔整理這些很基礎的活動開始,來幫助在地居民對自身產生尊敬愛惜的認同感,不再有「自己是不重要、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心情,不再有隨便穿、隨便吃、隨便活這種不珍惜自己的態度。陳冠華認為,當一個尊重自己的態度被滋養起來以後,就會開始萌生創造力。這才應該是臺灣當前最重要、最需要去好好經營的事情。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是一切都得從對自己的尊重萌芽開始,接著才會產生屬於自己的文化、方式與美學。美學與文化並不是一個結果,也無法由上而下去刻意為之,這背後需要的是自己的自尊與自信,也無可避免地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自我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成功、也可能會面臨失敗,但是成敗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因著這些過程經驗豐富了原本的生命,而由這樣一群人所構成的這種生命,就是文化與美學。 池上穀倉藝術館,攝影蔡詩凡。 傳統廟宇呈現臺灣文化的精緻優雅 在臺灣談到「草根性」,很容易聯想到的是一種「負面印象」,像是吃檳榔、穿夾腳拖鞋、語帶髒字等等的。有一段時間,「本土化」很容易被這樣草率定調,陳冠華不認同這種描述,他知道臺灣的文化其實早已有自己細緻優雅的那一面。舉傳統宗廟的空間為例,以歐美日的審美角度來看會覺得是一個很世俗的環境,但是在起初這些傳統廟宇不只是宗教中心,還富有文化功能,提供很多價值觀念的教化與傳遞。他們會找書法家在牆上揮毫、繪畫家在牆上作畫,這些活動反映出當時的居民與地方望族對文化的尊重與提倡,一種莊嚴的氣質繚繞在寺廟空間中。 一個用心經營的寺廟並不總是追求華麗精緻的形式,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蒐集各方最好的文人與工匠,一點一滴地堆砌出簡樸卻不失用心、真正實現信仰意義的環境。然而近三、四十年,原本的寺廟空間外卻被後人任意搭建了五顏六色的鐵皮屋,只是應付當前狀況急就章的舉措;或是一些資產充足的廟方,千里迢迢從海外訂製了整套石雕裝飾覆蓋了原本的空間,於是過去長期堆砌出來的共同意義在空間上就消失了。這套模式導致了人們失去自己的文化態度、失去信心,退縮起來把自己內在的真實性禁錮在這些華麗的假面下,變得越來越封閉保守。 池上的穀倉大家的藝術館。 陳冠華認為,我們現在雖然都受了歐美日文化的薰陶跟訓練,但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內在原初的環境,踏實地在那裡生活、工作,這樣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內在健全地生長起來。最重要的是與地方居民的「共同創作」,只有面對一樣的處境才會有同樣的出發點與目標,雖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想法,但只要是為了共同目的,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依然能幫助彼此更往前一步。 這些傳統社會曾經擁有的用心細膩,就是陳冠華想尋覓屬於臺灣自己的共通語言,讓這些文化特質能重新與現代社會連接起來。 從藝術節到群體認同的榮譽感 駐村藝術家陳俊華帶樂齡班寫生。 臺東縣池上國中的校長曾經提到,自從他們開始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以後,池上國中現在的升學率是全臺東最高的。 這個經驗讓人看到藉由藝術節的共同舉辦,凝聚自我認同的儀式能引發在地居民的榮譽感,這個榮譽感甚至會內化成為追求自我向上提升的動力。 陳冠華回憶過去在池上辦活動的經驗,消息才剛發出去沒多久,馬上就聚集了兩百多人響應。這種對地方的高度認同與榮譽感,才能夠讓位處在花東縱谷池上的區段,一路上可以完全沒有電線杆,也沒有任何新建的農舍,每一位農民都願意自發性去遵守訂定出來的規則。一個非常有自信有自尊的社區意識,就能夠有效地維持當地的一種自我品質,並在過程形成自我文化的特殊性。 陳冠華分享,在臺灣剛開始有社區營造構想的時候,池上算是最早出來響應的地方,當時就有一群人主動出來從事這些社區運動。其中最成功、最具標誌性的行動,就是他們成功對抗了當時的政府與臺灣的大糧商,建立了自己池上稻米的標章。池上標章是以地方名義而非以公司行號作為標章,這是絕無僅有的,當時那些人是綁著白布條親自北上臺北抗議,這些行動讓池上居民的自覺性非常高。也因為曾經共同走過這一哩路,讓池上有著堅強的組織性與動員力。 池上藝術文化協會的會長梁大哥,將穀倉以「一個月一塊錢」租給台灣好基金會,讓他們來經營池上穀倉藝術館。即使到現在,這個單位仍然是在地居民以自發性的方式組織動員,運作過程中完全沒有跟公部門拿過任何一毛經費。即使放在全世界的經驗來看,池上的自主性與動員力所達成的壯舉都是相當罕見的。 駐村藝術家蔡育田。 社區再造的過程中,常常需要藉由「無償」的方式鼓勵居民接受改造的體驗,當中有不少與人相關的故事是值得再三玩味的。在社區長期生活的居民,一定都會對彼此或是對社區有一個自己的想像或投射。某些居民在閒雜無事時,喜歡在社區到處遊蕩串門子,交流各種情報與八卦。當他們遇到外地人的時候,也喜歡稍微在一些客觀事實中加油添醋,裡頭夾雜的大部分是他們自己的心情。這也是一種很可愛的鄰里文化,人與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會彼此共構豐富多樣的敘事,這些真假參半的內容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是也非常真實反映在地人生活於其中的心情與感受。 一個城鎮的發展背景也會同時影響居民性格。比如說潮州是從商業發展起來的地方,與池上農民厚實儉樸的性格不太一樣。商業性比較強的人,對陌生人會有比較多預前評估衡量的習慣,也許只是一種初期的不信任,但是其實仍然保有地方居民可愛的性格。陳冠華的團隊進去到坐下來以後,常常會被在地居民留下來一整天,從早到晚端出各式各樣招待的餐點茶水,那種熱情與好客是非常純真又可愛的。 以粗獷質樸迎戰精緻審美 在設計東海岸住宅系列的時候,陳冠華曾站立在東海岸沙灘上,面對這麼大的風、這麼大的海洋,不禁有感站在臺灣的土地上面對太平洋,應該是抬頭挺胸、勇敢堅強的姿態。他當時很想擺脫來自臺北市流行的過多裝飾華麗的設計,所以當看到太陽從太平洋冉冉升起的景象深受感動,覺得自己從中得到破繭而出、質樸的力量,這是當時在思想這些住宅意象的概念。 起初,他仍然想過以安藤忠雄常用的清水模為主要材料。某一次他開車行經橫貫公路,在太魯閣峽谷段看到工務局用混泥土去補強坍方的基礎道路,這些混泥土與河床上的岩石在自然風化的侵蝕打磨下,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了。他靈光一閃,既然臺灣已經存在了最適合的材料,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模仿日本人的住宅美學呢?最後,陳冠華選擇了這種粗獷原味的混泥土作為主要材料,他希望這些住宅能夠如同花東裸露的岩石一樣長年屹立在東海岸上,不因時間的鑿印與痕跡而失去美感與姿態,反而能沉澱出一種深沈的味道。這種混泥土在臺灣的建築工地是很常見的基礎建材,而陳冠華一反長期被奉為圭臬的主流審美,選擇了他認為最能反映地方風情的素材。 至於與現代主義的關係,他則是有意識地將原本的空間組織性徹底分解,不沿用傳統現代主義平面關係去連接不同的機能,而是讓這些空間各自獨立分散開來。連接這些空間的方式需要經過接觸自然環境的廊道,而非隱藏於室內動線。這當中也有想過以這些作品,去跟臺北都會區的流行消費型住宅進行一種辯證。 陳冠華的每一棟作品設計過程大概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每一道設計程序的產生需要做兩百多個模型去研究分析。雖然從外表上看起來有些粗糙,但是背後都是由大量縝密的思考與感受堆積出來的厚度,如同陳冠華所提倡的觀念「真正的美麗,是需要長期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到的」。 在地社區活化的關鍵解法 春潮集市集景致。 屏東潮州鎮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的故鄉,所以基金會非常重視這個地方。 計畫最起初是柯先生想要做巷道空間的美化,這個「美化」被陳冠華的團隊進一步發展為「臺灣街巷的生活工作」,因為不希望只做一些粉飾外觀的事情。抵達潮州鎮後,首先對當地進行各種考察,耙梳在地歷史與文化。幾經考量後,最後選擇了建基路作為進駐的地點,承租了一棟十年以上的老屋開始整理環境,過程中也慢慢去認識周圍的鄰居,與他們進行各式各樣的接觸。 透過對當地生活方式的掌握以及素材的研究,以這些為基礎去設計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來重新整理街道空間。幫他們把環境整理乾淨,然後在當中增添一些新東西,一點一滴地改變原本的樣貌,讓居民在過程中去感受與習慣這個新的差異。接著帶入一些不同的活動,像是展覽或是音樂會等等,過去不曾在這個街道中存在的事物突然紛紛出現在面前,讓大家對原本熟悉的環境有一個全新的感受。這些活動都是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發動的,所有參與者都與這條街道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在這當中他們是有尊嚴有價值的,這些都成為展覽中被互相分享傳遞的故事。 永昌籐椅。 事情進行了一年多以後,接著是「春潮集」的活動,是整個計畫目前為止的一次小高峰,作為可供大家經驗記憶的一個節點。核心的工作仍然回到原本的整理作業,藉由前期一年多的累積,讓在地居民對團隊產生足夠的信任感與情感認同,以此為基礎介入更多更細節的事情,比如說幫助居民修繕一些門窗或設備上的毀損來改善空間品質;更長遠的計畫則是想從「食」的角度切入,在當地舉行辦桌讓大家在街上一起共食共餐。最終目的是重新活化這條街道,讓它成為一個生氣盎然、乾淨又美麗的地方。 陳冠華期待藉由自己的所作所為,讓當地居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比較正面的感受和全新的認識。以建基路為一個起點,將這個好的影響慢慢往外擴散出去。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方法模式有效,也許能成為臺灣在地社區轉型與活化的關鍵解法。這套模式具體來說是什麼?就是藉由生活內容的改變,重新建立居民的自尊,從內心向外發展出自己用心細緻的特質,展現出有健康自我認同的真正面貌,創造性與文化就跟著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起來。 陳冠華深刻的相信,這件事事實上連動到了臺灣在全球化的結構底下如何思想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以及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模式,也能翻轉臺灣過去長期受宰制的被動姿態與狼狽不堪的命運。 土炮巴洛克,似顏繪。

Read More

〈中華文薈〉從等待方舟到轉生術 –探索翁梁源的創作世界

〈方舟三步曲-等待方舟〉-170x100cm-數位影像繪畫-2014 〈方舟三步曲-無盡的旅程〉-100x100cm-數位影像繪畫 翁梁源多年來主要從事數位影像繪畫的媒材表現,近年開始透過複合水彩及異材質的創作研究,作品充滿了實驗性風格的探索。創作主題貫以超現實手法來表達對於環境與生命之間的省思。如同哲學家尼采訴諸形而上的解釋,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藝術不僅是對自然現實的模仿,而且實際上是對自然現實的形而上學的補充,與自然並存以征服自然。我們擁有了藝術,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真理而滅亡。   等待方舟系列 描繪出對於環境省思的詭譎景像   〈轉生術戰馬‧石化‧蝴蝶雨〉-100x160cm-水性蠟彩-2021 〈轉生術-永生樹〉-100x145cm-水性蠟彩-2021 〈轉生術-幻象文明〉-100x100cm-水性蠟彩-2021 早期以數位影像繪畫的創作手法,結合數位攝影及傳統繪畫元素,呈現他對環境永續的重視。傳達了對於環境的省思。在作品中〈等待方舟〉,如在一座黑暗死寂工業廢城,一群外貌詭譎,來自冥界的動物,正走入大洪水之中。一盞幽微的明燈,以及飄蕩在四周,骷髏形狀的鬼魂,指引著他們前往方舟的方向。天空高掛著一輪月蝕,雲霧瀰漫,透露著冰冷與絕望的氣息。翁梁源以超現實風格的數位繪畫寫真,模擬出形同末日的幽冥異境,隱喻人類對於環境的毀壞,以此傳達他對於現代生態環境的無奈與感慨。   複合水彩的創新及新媒材的探索   〈轉生術-蒼穹之花〉-80x80cm-異材質-2022 轉生術-天井〉-50x50cm-異材質-2022 翁梁源近年開始透過複合水彩的創作研究,運用了不同水性媒材的混合,並製作了立體基底的表現形式將水彩的輕薄轉換為厚實,充滿了水彩的實驗性風格。關於風格技法的摸索,將水彩的渲染及沉澱效果,融合了古典油畫層層罩染的層次,作品結合了抽象的耐人尋味,並融合了具像的再現客觀世界。為其營造水彩融合古典油畫的風格所需,而在繪畫的技巧上也融合二種單一媒材的不同技巧運用。在媒材的使用甚至自己研發了自製水彩打底劑,並大膽的捨棄留白膠的生硬邊線,改以自製水彩打底劑的遮蓋性,取代了白色顏料所做出的層次,進而恢復到水彩打底劑的統一底材,使其上色時的吸收性及顯色性保持一致。當進入具像的範圍時,上層運用了「水性蠟彩」以古典油畫技法來表現,在色彩上刻意以濁色系趨向類單色的色調更顯古樸,其中冷暖對比色的微妙變化使其色彩不會顯得單調而卻低調不張狂,如作品「幻象文明」的風格表現中,進而把畫面重點讓位給了水霧所營造出的明暗氣氛,作品猶如劇場氛圍的雕像般形態,企圖散發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內斂能量。   2022年的異材質「轉生術-蒼穹之花」系列   加泰隆尼亞之歌-白鳥之歌〉-108x79cm水彩2018 翁梁源的作品從單純的平面繪畫,逐漸融合了立體異材質的表現,表現帶有東方水墨的情境風格,特別之處在於運用了諸多媒材的混合創作手法,從石化般的花朵逐步轉化為琉璃般的透明之花,企圖營造出「轉生」的意涵!而對於創作脈絡及主體的表現,一貫不脫離對於環境與生命關聯性的省思,縱使在每一個創作階段對於媒材均有很大的轉變,貫以超現實手法表現,營造了視覺的奇幻張力。      翁梁源/簡介      翁梁源現任新竹市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桃園市水彩畫協會理事長。 曾擔任新竹美展、大墩美展、新北市學生美展、富邦身心障礙才藝獎、馬可威亞洲盃水彩比賽、2016次元英雄璀璨計畫-兩岸動漫比賽、「第二十七屆風野盃&;第三屆MISSION盃全國寫生比賽」等評審工作。 舉辦個展及聯展三十餘次,作品於台灣、中國、日本等國家展出。出版個人作品專輯「翁梁源作品集-數位影像繪畫藝術」。作品「等待方舟」登入教育部109新課綱國中藝術八上的課本介紹。 「俄羅斯Каталог выставки GLRY,осень 2018.」 國際線上展覽競賽、第三名及評審團特別獎 。

Read More

吱吱要發片了 心情像衝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等待近3年,「吱吱」郭芝吟終在13日發行出道後首支單曲〈追浪〉,一手包辦作詞作曲、編曲並參與製作,唱出像衝浪選手等待浪來一躍而上的心情,也希望讓阿嬤知道她沒有忘記最喜歡的唱歌。 來自台東海邊的「吱吱」郭芝吟,擁有天籟嗓音與開朗個性,從小愛唱歌,長大為了拿獎金貼補學費,自高中後征戰近30場歌唱比賽,2019年參加《聲林之王2》,賽程中是首位坐上MVP紅椅的選手,最終獲得季軍出道。隔年入選第一季《全明星運動會》紅隊成員,2度獲當週MVP,優異體能表現受封「紅隊女戰神」爆紅。 踏入演藝圈2年多,「吱吱」郭芝吟全方位發展表現突出收穫豐富,也沒有忘記音樂夢想,寫了近50多首歌,終於以〈追浪〉被老闆詹仁雄青睞,告訴她可以發片了!

Read More

周董新輯亮點多 天空之城登封

周杰倫7月15日推出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睽違6年,天王周杰倫即將在7月15日推出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繼精彩MV在全球備受驚豔好評,13日釋出專輯封面也是在法國素有「天空之城」美譽的聖米歇爾山實地拍攝,壯闊入鏡! 聖米歇爾山是法國聖瑪洛灣上的一座岩石島,退潮時是沙丘堡壘,漲潮時轉瞬就會變成壯觀的海上城堡,是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工作團隊利用這景點的特色捕捉美景,聖米歇爾山與水面上的倒影相互輝映,周杰倫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景致別具一格,也奧妙地呼應了專輯裡〈倒影〉這首歌曲。 首波同名主打〈最偉大的作品〉MV藉由時空旅人將藝術家與其作品精神相串連,周媽媽葉惠美讚不絕口,「杰倫把音樂結合繪畫藝術,又放進魔術,真的很特別!我兒子真的很有創意!」 美術老師退休的葉惠美是周杰倫的藝術啟蒙老師,「其實杰倫小時候就對藝術畫作有興趣,長大後還帶我到羅浮宮、奧賽美術館…看展覽,看到這支MV想起杰倫帶我在法國旅遊時,去了里昂車站的藍色列車餐廳、莫內花園…,也都成為他MV裡的素材了。」 周杰倫小時候的家裡掛著梵谷的複製畫,周媽媽會跟他講述一些藝術家的故事,周杰倫說:「小時候媽媽一邊作畫、而我一邊彈著鋼琴的畫面,是我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一。我很幸運地小時候就在藝術氛圍裡長大,媽媽給我很大的影響。」

Read More

全明星第4季 藍紅黃大對抗

《全明星運動會》全新第四季將於24日晚間8點登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明星運動會》全新第四季將於24日晚間8點登場,全新賽制外,也新增藍、紅、黃三隊共鬥,領隊錢薇娟、江宏傑、郭泓志各懷鬼胎較勁火藥味十足,錢薇娟放話:「讓小傑先贏小郭再贏我。」 前三季都由錢薇娟率領的藍隊奪冠,紅隊的江宏傑表示沒太大壓力,全部重新開始,對三隊共鬥則笑說,會以低姿態去拚,也形容新一季整體就更像專業運動會。 錢薇娟也表示,本屆賽制是考驗領隊,很難用過去三季的標準來看待,她承認自己壓力很大,但會按照自己節奏來看看如何完成整合。 新加入的郭泓志則說是抱著學習態度來,自認最沒有壓力,除了盡量要有領隊的尊嚴外,也先表態對比賽很嚴格,郭泓志強調挑選會以態度為主,基本上態度對,成績就不會太差。 被問到江宏傑本季戰略,錢薇娟立刻插嘴說:「先讓他贏小郭再贏我。」江宏傑則回說:「就是因為沒贏過,所以特別想贏!」錢薇娟也覺得郭泓志來勢洶洶,所以她的策略是連絡次要敵人去打擊主要敵人,但郭泓志笑說:「這是我和小傑的策略!」真是各懷鬼胎,江宏傑還擔心自己會不會就是所謂的「次要敵人」。

Read More

最強童星葉泓毅暑假打工滿檔 Ella誇讚演技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最強童星」之譽的葉泓毅戲約不斷,升上國中後,把握暑假期間打工,不但工作已滿檔,也如願合體SHE,還被Ella陳嘉樺誇獎演戲演得很好,讓葉泓毅整個人開心到不行,自詡努力磨練演技,向偶像看齊。 「最強童星」葉泓毅被Ella陳嘉樺誇獎演戲演得很好。 葉泓毅9歲入行以來戲約不斷,加入達騰娛樂2年在老闆辛誌諭及專屬經紀人沈建宏的安排下,增加了跟許多大咖演員合作的機會。諸如《逆局》仔仔周渝民、Ella陳嘉樺、謝承均等,飾演汪東城、朱軒洋、謝承均、黃新皓的童年時期,一步步儲備接班男神的實力。 隨著戲約不斷,也因接演的角色難度變高,讓葉泓毅花了很多時間揣摩練習,其中,為挑戰演出殘疾人士的角色,劇組特別安排表演老師細心的教導,葉泓毅也看了一些影片來揣摩觀察走路的型態和表情。 葉泓毅說,演出這樣的角色真的很不容易,自己必須要不段的練習,要謝謝導演跟表演老師教導很多技巧,收穫滿滿。近期也被Ella陳嘉樺誇獎演戲演得很好,讓葉泓毅整個人開心到不行地說,雖然一起拍戲時間不長,但Ella姐姐見到他都很關心他,「讓我很踏實,這樣一整天拍戲都很開心。」 葉泓毅也說,之前在ELLA陳嘉樺生日時,意外見到SHE合體,「我第一次看到大明星本人,一開始還沒有認出來!太驚喜了!當我在YouTube 看到Ella 姐姐唱歌的影片時,我覺得她的歌聲好好聽,希望我也可以像Ella姐姐一樣會唱歌也會演戲。」 今年暑假過後即將升國二,適應了一年的國中課業,也好不容易長高了10公分,除了排滿工作之外,葉泓毅也希望再長高一點,也能把台語練好,這樣就可接演不同的角色演出。

Read More

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共創?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媒材更為多元的後現代,跨領域間的合作蔚為風潮,「共創」(co-creat)更成為無處不見的創作模式,藉由不同專業及領域的的合作,拓展了藝術、文化、設計、美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形式也很多元,可以是一對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或是一群工藝家們共思匯流,也能是導師和學生們的一同努力,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本期 DFUN 將透過〈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臺東設計師週〉、〈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三個不同的共創實例,展現共創能造就的非凡成果,以及闡釋為何在這個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共創。 工藝的精神不在物質面|逍×遙×遊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三個維度的開展 甫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順利落幕的〈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不僅是實驗性的工藝合創實例,更代表著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 「工藝」是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最終跳脫了物質與需求本身,將過程中所注入的價值向外發散。展覽中的「逍」、「遙」、「遊」幾個展間,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各自開展,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 《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 〈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總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合創』是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即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但並非僅是雙邊領域的交流,而是多邊領域的交會。」舉例而言,無論是: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都包含於其中。 張仁吉進一步解釋,工藝與共創間,所欲探討的不是物件本身的結果,而是物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所以「過程」也是〈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所強調的工藝共創的目的。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共創過程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 實驗性的過程,則是未來工藝誕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藝術總監王俠軍老師引領的「合創實驗場」裡,結合了五位臺南工藝師與五位臺南設計師,在展期內直接於展間內共同創作,最後分別完成十件別具匠心及特色的工藝作品。當代工藝藉由這個共創過程來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透過彼此交換提升知識量能、引發彼此對當代議題思辯諭證、並在差異中發現創意靈感,最後或許能創造工藝新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 展出成果中,江珮嘉的《山藝》為手工鞋衣,以皮雕刻出等高線的紋理,鞋面以山型、山貌作為皮革刺繡的紋樣,手工衣使用棉麻自然材質,以刺繡工藝呈現人與山的對話,讓山陵線與樹林躍然布上;徐奕承的《島映/倒映》以金屬為鏡,作品透過高熱鍛造的金屬,形塑出一座座島嶼、山脈,並將其平面處仔細打磨,製成映照自身的鏡子;梁崇栢《Mortise》為回歸工法與材料本質的凳子,兩種原本沒有交集如同平行線的材質工法,在此得以交織、互相拉提,織出洗鍊簡約且凸顯本質的設計;江子敬《線.構 intersection》椅,運用原木板料榫卯技藝與金屬加工成形發揮材料特性,除了一氣呵成作品的主體結構外,更善用木材為其賦予靈巧且具生命感的造型語彙;張文彥的《影分線》是使用使用竹材張力與皮革韌塑性相互共創的燈具,白日為實,線條造型曲線清晰佇立;夜晚為虛,影分實體漫射光影虛線,互動於虛實之間;蔡惠婷的《時間線》亦以竹材質製椅,運用竹材與皮革的特性相互交織,有竹材的堅硬強韌,也有皮革的韌性與張力,乘坐起來柔軟舒適;康靜雯《一縷洄香》為別緻香座,鑄鐵與陶交疊,燃點倒流香,交織時間的堆砌,質化鑄鐵的表面,以薰香陶冶心性,觀時間的流動,品氣味的雅樂;謝秉諺《共生之線》想起雅士的拆信刀古老的「瓷」與現代的「金屬」,彼此包覆交疊,像似古代劍與鞘之間的共生:界不同,不同材質,卻不可或缺;林右剛與陸佳暉的《刈布織路》將織品設計與工藝創作結合,表現出纖維工藝的質感,將‘Do…

Read More

林韋君回歸8點檔 黃金變臉復仇

林韋君首度加入民視八點檔《黃金歲月》試水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林韋君首度加入民視八點檔《黃金歲月》試水溫,演出5年前墜崖受傷的黃曉芸,劇中她療傷後強勢回歸,以國外的藝術家之姿回來復仇,因此她特地模擬林雨宣的眼神和語氣,沒想到,連身邊的朋友看了都說毫無違和感,讓她受寵若驚。 林韋君表示,自從知道任務的時候,每天就會看播出來做功課,尤其會看林雨宣的眼神跟語氣,只是因為一加入劇組後,就緊鑼密鼓的拍攝,所以還沒好好的看播出。 隨著劇情越演越烈,不少粉絲看到林韋君的黃曉芸角色,有不少的關注與討論,得知有不少觀眾怕她是反派,要來破壞孟如(張家瑋飾演)跟勝傑(張書瑋飾演)的戀情,林韋君笑說:「戲劇這樣才好看啊,就是要有不同的意見,至於怎麼發展,就要賣個關子,請拭目以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