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集團「玲廊滿藝」掀線上購畫新頁

統一集團「玲廊滿藝」掀線上購畫新頁。(統一集團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統一集團全新藝文品牌「玲廊滿藝」,為落實讓藝術走進生活的品牌理念,持續策畫線下實體畫展,繼5月份於台南奇美博物館盛大開幕畫展後,11月移師北部,攜手20位台灣本土藝術家,在星巴克特色門市舉辦「拾光,Light up your day」藝展,帶來乘載著溫暖的藝術品,希望讓每一位您,能拾起時光的溫柔,望向未來。同時,於藝展期間,除現場展出的作品,千餘幅作品於博客來線上藝廊旗艦館同步展開購畫活動,最高可獲10%購畫折扣。 「玲廊滿藝」以「讓藝術走入生活」為推展理念,結合擁有千萬會員的博客來網路書店,將千餘幅原創作品上線至博客來平台,突破實體藝廊的空間限制,也讓過去一般民眾認為難以親近的藝術品,透過線上豐富的藝術品導覽,能以安心、便利的方式,尋得有所共鳴的藝術品,解決想購入原創畫作卻不知道可以利用哪個管道的困擾。自5月份正式上線後,廣受民眾迴響,未來計劃新增雕塑品、玻璃窯燒等類型,提供更多元的藝術品選擇;此外,也將持續進行實體畫展全台巡演,讓民眾能於現場領略藝術品細緻之美。 「拾光藝展」接力給暖,星巴克漢中門市化身藝術殿堂。(統一集團提供) 實體策展繼台南首演後,今天移師台北星巴克漢中門市,11月30日前,在四樓藝展現場拍照,並上傳自己的FB或IG並hashtag玲廊滿藝拾光藝展(#玲廊滿藝拾光藝展),於星巴克漢中門市點餐時出示畫面,即可現場享有購買兩杯特大杯相同風味/冰熱/容量 皆一致的飲料,其中一杯由星巴克招待乙次!

Read More

悼梨泰院罹難者 丁一宇日本粉絲會延期

韓國男演員丁一宇因梨泰院萬聖節踩踏事件,順延日本粉絲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韓國男演員丁一宇為了紀念梨泰院萬聖節踩踏悲劇中的罹難者,將日本粉絲會順延! 丁一宇近期在日本舉行粉絲見面會,分別於日本七個城市愛知、宮城、北海道、福岡、兵庫、東京與大阪;從10月16日起跑,目前剩東京與大阪的見面會還未舉行。 不過,已經在29日抵達日本的丁一宇,卻因為臨時聽到韓國傳來的意外消息,決定將兩場粉絲會順延原定11月1日於大阪、11月4日於東京的見面會,但這兩場活動之前已因丁一宇的簽證問題延期過一次,目前又因為梨泰院事件緊急順延,要延到哪天目前也尚未公布! 丁一宇在《真心給我一滴淚》中飾演「引渡使者」,與南奎麗有精彩對手戲,目前週一至週五晚間8至10點正在緯來戲劇台播出!在劇中,南奎麗飾演才剛訂婚的新嫁娘,因為看到未婚夫與閨蜜出軌,情急之下開車發生意外,重度昏迷時她的靈魂出竅中遇上丁一宇飾演的「引渡使者」,指引她一條可以回到人間的路;而引渡使者在人間也有未完成的事情,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Read More

吳青峰大方分享人生歌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吳青峰近期登上了10月號VOGUE數位封面,在訪談中,不僅聊到了內心深處的個性,青峰也熱情分享屬於自己的人生歌單,也預告加碼宣布11月份《馬拉美的星期二》MV沙龍開張,未來每雙週的星期二將公開一首新歌MV。 吳青峰近期工作滿檔,除了發行新專輯《馬拉美的星期二》之外,還登上了台北時裝週壓軸演出,並拍攝了VOGUE數位封面,身著時尚大衣穿梭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劇院及球劇場。青峰笑說自己個性有點像藤蔓,如果有一個可以將就的地方,就會在這上面長出屬於自己的姿態,然後找到樂趣。 聊到人生歌單,青峰表示,包括讓他喜歡上流行樂的王菲〈胡思亂想〉、首次歌唱比賽選歌的齊豫〈橄欖樹〉、在政大金旋獎演唱的孫燕姿〈我要的幸福〉等,都是靠這些歌曲來記錄自己人生重要的點點滴滴,不僅陪伴他度過人生每一刻,也造就出如今創作力十足的吳青峰。 此外,先前曾預告《馬拉美的星期二》更多MV影像將陸續於星期二釋出,31日曝光吳青峰《馬拉美的星期二》MV沙龍日期,除了11月1日即將上線的〈……當幽靈失靈〉,未來11月15日、11月29日將再帶來兩支新歌MV,令觀眾們滿心期待。 吳青峰新歌〈……當幽靈失靈〉歌曲邀請到大提琴家Yoed Nir一同合作,歌曲講述創作過程中,有很多糾纏不放的回憶及過去,像幽靈般一直在身邊飄忽不定。有趣的是,MV拍攝日是恰巧是鬼門關前一天,在結束拍攝收工時鬼門也剛好關了,讓青峰笑說:「我們真的見證了幽靈失靈的那一刻。」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巧奪天工~談清代錦上添花軋道瓷器

李祐任 作者簡介:李祐任(Nicolas Lee),「吾懷淡室主人」,現為台南文物協會會員,平日熱心協助會員解答瓷器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代陶瓷。 中國瓷器歷經明代晚期的支離破碎到了清代開始蓬勃發展 繼上回我們提到明代晚期萬曆朝因為入不敷出的窯廠開支而廢了御窯,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有了論件計酬的窯工制度,使得製瓷工藝能夠大大的提升。清代瓷器到了乾隆時期是大放異采的時候,可說以全國之力極力發展也不為過,所有品種的研發、製造史所未見,軋道瓷器便是其中之一。 圖一 耙花錦地與留白 軋道又稱為耙花製作工序繁複 清代宮廷在活計檔裡頭稱作「錦上添花」,是乾隆時期創燒的釉上彩裝飾技法的一種,而景德鎮當地則是一直習慣用「耙花」這個詞,感覺更能夠與匠人或工手正常溝通;「軋道」聽起來似乎像是比較偏向學術的名詞。 官窯軋道瓷器的製作工序相當繁複:拉胚成型,青花寫款,吹掛白釉,高溫燒製成瓷,在白瓷上設計並打稿合適的留白圖案,在已經高溫成瓷吹上低溫粉彩釉料用細針筆耙(剔地)出軋道圖案(見圖一,匠人在白釉梅瓶上施作),耙花圖案常見鳳尾草(又稱狼萁草,蕨類,在景德鎮煉做釉藥,在清代瓷器紋飾中常見)、卍字回紋;再進入烤花爐進行第二次燒製固定耙花錦地,防止後續裝飾留白處時破壞耙花錦地;接著出窯後裝飾留白處再進窯第三次燒成,這樣就完成一件錦上添花瓷器,若是口沿需要描金,或是乾隆、嘉慶瓷器常見在內堂施以松石綠釉(圖二)就需要再第四次入窯燒製,軋道瓷器除了工序繁複之外,多次入窯增加損壞機率也會影響製瓷成本。 圖二 乾隆胭脂紅釉軋道盤 錦上添花一詞在清宮活計檔出現是在乾隆五年,那時候大部分琺琅彩瓷品種研發在宮廷造辦處,時任督陶官的唐英遠在九江景德鎮,為了配合乾隆皇帝對藝術創作的企圖心,費盡巧思開創新樣,用粉彩表現錦上添花技法,在乾隆七年便進呈六十二件錦上添花瓷器,此後活計檔記載便常見乾隆命造各種錦上添花瓷器,(有關活計檔案,參閱成功大學圖書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甚至在奏摺中命唐英在製作時「胎骨要薄些」,並由宮中匠人將皇帝喜好造型鏇以木樣交由唐英家人或太監帶至景德鎮依樣燒照,可見乾隆對此品種之重視;按「唐英督陶文檔」(2012,學苑出版社)收集記載的文獻來估算,一件錦上添花的杯碗瓷器從成型、打樣、錦地、加彩、多次窯爐燒製需耗費至少十兩銀的製作工錢成本(大清會典記載,清代早期知縣月俸約三兩),由此可見乾隆一朝好大喜功是以國力製瓷官窯。 圖三 乾隆民窯藍地軋道皮球花杯 圖四 乾隆民窯綠釉軋道杯 圖五 乾隆民窰藍釉軋道蓋碗 清代民窯瓷器中亦有不少軋道錦上添花瓷器 當時的瓷業制度官、民窯之間相互交流,清代官窯設立之初便以官搭民燒的方式進行,官所需,民來作,官窯流行什麼,匠人也把官窯工藝帶到民窯作坊,以供市場需求,在乾隆民窯的什錦杯盤中就有藍釉、綠釉、黃釉、白釉等錦上添花品種(圖三、四、五),從現今資料研究這些軋道品種瓷器在當時要價昂貴,精品絕非一般民間老百姓所能負擔消費。軋道瓷器續燒(圖六、七)到晚清民國時期甚至現代皆有製作生產(圖八),但是質量美感不同於初創之時,雖偶有佳作但不及前朝精美。 圖六 道光 藍地軋道開光花卉紋杯 圖七 道光 白地軋道海屋添籌故事紋杯 圖八 現代工藝耙花開光山水杯 軋道錦上添花瓷器關注與收藏 瓷器收藏在古玩圈一直佔有不小的比例,清代精品瓷器受到大力追捧,不同於青花、單色釉給人的樸實審美,軋道錦上添花瓷器給人華麗閃耀,登場的騷動受到不少新興藏家的喜愛,無論官、民窯皆有一定的稀缺性與十足的收藏潛力,在古玩市場尋寶的師友建議可以留意關注收藏。 撿漏與聽故事 — 玩古玩的眾多樂趣之一    倪孝強 作者簡介:倪孝強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玉器。 在古玩市場裡,「撿漏」是永遠的話題。撿漏的意思不是真的撿到東西,而是用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買到便宜。就像在路邊遇上大特賣,在一堆商品用很便宜的價錢挑到知名品牌的感覺。這也是古玩愛好者的樂趣之一。在以前那個網路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帶著些莫以名之的怪「家私」回家找資料,後來發現是寶物的傳奇故事常讓人津津樂道;不像現在資訊透明,連大墓發掘的過程都能上網直播,每年出土了那些文物,拍賣場上的即時成交情況都是上網一打關鍵字就森羅在眼前,甚至行內出現了「天下無漏」的新名詞。資訊易得的好處是讓有心學習文物的後進朋友多了許多的資源;壞處則是資訊易得到讓人眼花撩亂,許多摻混了廣告的內容也以知識的面貌出現,一不留神就走偏路了。 圖一:小玉錛的正反兩面。5公分左右的長度,拿在手上還挺順手的。 當年還被叫小朋友或年輕人時,喜歡跟在前輩大哥們的旁邊,因為常有機會聽他們聊到他們跑大陸找東西的經歷和心得。甚麼跑鄉下買貨,看到農民的房子是拿漢墓的磚砌的;小朋友拿著漢璧在地上當玩具玩之類的故事都曾耳聞過。雖說有些故事誇張的成份居多,但每回聽完都張大眼,覺得開了眼界。這件玉錛(圖一)是當年一位愛講故事大哥的,常看到他和來攤位上的朋友說他跑大江南北的經歷。他的東西黑漆麻烏的多,白白嫩嫩的少;往往是奇形怪狀,但配上他說的故事卻又覺得東西似乎合理了起來。很多去他那開心買了東西回家,卻自己發現古怪或被同好們打槍,古玩界管這叫「吃藥」。記得那天是個炎熱沒風的下午,玉市沒甚麼人,只有我在他攤子上。當時好奇拿著這黑黑的玉錛把玩,第一眼就感覺:上面似乎有刻圖案(圖二)?問了揮汗如雨躺在躺椅上,直吹電風扇還喘大氣的他,沒有像其餘大哥在場時的精彩故事,反而是:「小兄弟你想太多了,是幾道刮痕啦!要的話有傷算你便宜,另外幫我買兩瓶啤酒!」 圖二:小玉錛的刮痕特寫。淺淺似有若無的痕跡,卻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圖三:興隆窪文化出土玉錛,比我的寬度稍寬一些。翻拍自《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第148頁。 帶回家研究了許久,覺得有些像刮痕,又有些像圖案,總之是沒甚麼頭緒,陷入五里迷霧之中。後來考古相關資訊漸豐,知道了這器型叫做「錛」,是可以用來切割或刮削的隨身工具。在以玉(石)為工具的年代,不只距今7500-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有這器形(圖三),就連遠至俄羅斯貝加爾湖畔的Glazkovskaya文化也有類似玉器出土(圖四)。而這綠到發黑的玉種則接近紅山文化知名的C型龍(圖五)。後來在鄧聰老師的《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書上一件黑石人面引起了我的注意(圖六)。石人面的U字形是以石器重複刮蹭而成,所以大哥說是幾道刮痕其實也沒錯。類似的刮痕後來也很少看到,是否代表了甚麼特殊的意思,恐怕只能期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了。 圖四:俄羅斯Glazkovskaya文化玉錛,翻拍自《東亞玉器》圖版第253頁。 圖四:俄羅斯Glazkovskaya文化玉錛,翻拍自《東亞玉器》圖版第253頁。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撿漏」是永遠的古玩話題,但心態還是隨緣些的好。能在上萬件大特賣的商品中,找到拿球桿打馬球標誌的正牌POLO衫,是運氣加上眼力的禮物;更多的是買回了拿著旗子打馬球標誌的仿冒POLO衫,卻還自喜著:「這一定是球隊隊長!」,一場美麗的誤會呢! 圖五:知名的墨綠色玉種紅山文化C型龍之一,翻拍自《又見紅山》第80頁。 圖六: 興隆窪石人面近拍,翻拍自《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第176頁。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挺過疫情、地震 池上秋收節 周華健壓軸唱

未受疫情及強震影響,周華健等歌手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準時開唱。(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金黃飽滿稻穗搖曳下,29日迎來邁入第14年的2022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邀請有「國民歌王」美譽的周華健、嗓音甜美的周蕙、以及曲風多元的原住民歌手Matzka,在秋季金黃飽滿、迎風搖曳的稻浪中演出,觀眾如痴如醉,在後疫情時代讓人療癒。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表示,0918的強震,各方的關心湧入池上,溫暖池上人的心,也讓池上鄉親及外縣市民眾一再詢問今年是否繼續辦理,但池上撐過來了,籌備工作也沒有間斷。10月18日農夫們祭天拜地後,割下第一把金色稻穗,展開舞台搭建。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前有疫情、後有強震發生,但秋收節仍在鄉親的堅持下,29日、30日準時登場,感謝各界14年來對秋收節的鼎力支持。 嗓音甜美的周蕙在秋季金黃飽滿、迎風搖曳的稻浪中演出,撫慰觀眾的心。(記者鄭錦晴翻攝) 已經第11度主持秋收的曾寶儀,她表示,今年舉辦的意義特別不同,經歷疫情、地震、各種離散後,大家依舊沒有放棄自己,聚在這裡歡慶秋收,盼透過美好音樂,撫慰恐懼不安心靈。 來自台東排灣族歌手Matzka,韻律感十足的Be Okay中揭開序幕,他與16名舉著「儘管道路崎嶇,池上永遠是你心的方向」牌子的池上國中生,在陽光下大聲合唱,畫面特別溫馨。Matzka也獻唱3首母語歌並表示:「不論發生什麼事,只要我們在一起,一切都會be okay」,希望用歌聲帶來力量。 首次參加的周蕙說,則以白色禮服在稻海中登場。周蕙表示,能來到池上是一種肯定,尤其現場一陣陣大風,得穩穩的把氣吐出來,相當不容易,盼能把心裡的歌聲唱給這片土地,期待這幾天的大風能把好能量傳遞出去。 唱壓軸的周華健一上場則引來觀眾歡呼聲,大方帶來「張三的歌」、「花心」、「朋友」等10首耳熟能詳作品,讓現場時不時來個大合唱,也不忘稱讚秋收舞台,是他入行以來最美的舞台。他說,COVID-19疫情前曾喊再唱5年,現在覺得不甘心,還要繼續唱。

Read More

陳妃婷水墨畫展 與麻雀對話

六甲區長陳啟榮(左)邀請在地藝術家陳妃婷辦個展,讓藝術生活化。(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六甲報導 六甲在地藝術家陳妃婷以「轉角遇到愛」為主軸,利用田間稻穀豐收與站在電線桿上的麻雀發想,創作有趣又令人玩味的《豐收組曲》,讓刻板印象的吵雜麻雀成為幸福象徵。陳妃婷水墨畫個展現正在六甲區公所松鶴藝文走廊展出。即日起到明年二月七日止,展出時間配合區公所上下班時間,上午九時到下午四時,例假日及中午十二時到十三時休息。 高中才沉浸美術領域的陳妃婷,為求突破,繼續攻讀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這次特別提供二十一件作品展出。 陳妃婷說,第一次在自己家鄉辦個展,精心挑選研究所論文作品,除有數字1314《一生一世》、2020《愛你愛你》創作,還有以稻穀豐收與麻雀對話的《豐收組曲》,讓人感到幸福、展現生命力。

Read More

任賢齊新MV雲南取景 哭腫眼

任賢齊新歌MV遠赴雲南等地拍攝。(相信音樂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歌手任賢齊推出新歌「在路上」,分享男人家庭事業有成後卻對生活沒有想像。MV遠赴雲南香格里拉、麗江等地拍攝,任賢齊不只出現高山反應,更因為放煙拍攝嗆到哭腫眼睛。 「在路上」談及男人心事,任賢齊表示,這是多年來的心聲,像之前在節目「披荊斬棘的哥哥」播出只要談到家人就眼眶紅,「我已經隔離第12次了。隔到自己也有點迷失。之前在節目中眼紅紅,是因為唱的歌,談的內容剛好講到奶奶,又讓我想起爸媽,我就泛淚了」。但他也說,隨著科技進步,能夠與家人每天視訊見面。 「在路上」由廣告導演木瓜執導,遠赴雲南香格里拉、麗江、高山植物園雪山、普達措國家公園、雲南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金沙江虎跳峽谷等地取景。

Read More

「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頒獎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左四)與文學類得獎者。(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第二十一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二十八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大樓舉辦頒獎典禮。期間舉辦四場研習講座,共計七百五十六件作品參賽,共選拔出五十九件優秀得獎作品,獎項分為「文學類」、「圖畫書類」及「心情故事類」,組別有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社會組,總獎金一0一萬元,鼓勵更多新秀投入藝文創作。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出席頒獎典禮時表示,文化部的核心工作包含獎勵藝術創作者,提供藝術創作者更好的創作環境,並藉由營造藝術欣賞環境,提升整體國民美學,進而讓創作者的作品進入市場,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文薈獎即是為了發掘這些身心障礙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天分,提供充分的舞台及環境讓其發揮。 多次擔任文學類評審的翁世雄老師指出,文薈獎參賽者在文字裡找到心靈的出口,雖然身體囚禁在潛水鐘,然而心靈卻能如同蝴蝶飛舞。同是多屆圖畫書類評審的葉宗青校長認為,所有文薈獎參賽者都非常優秀,而得獎者們更準確描繪出與障礙共存的體悟,演繹精彩動人的生命故事。 文化部表示,文化部及所屬機關接力辦理文薈獎競賽達二十一屆次,多年來參與角逐獎項的身心障礙作者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長期積累的豐碩成果構築出障礙藝文的主體性,展現充滿生命力的獨特風采。 文化部指出,文化多樣性是台灣社會最珍貴資產,《文化基本法》揭示「保障所有族群、世代與社群之自我認同,建立平等及自由參與之多元文化環境」的文化方針,期許未來持續促進同理、交流共融,攜手共創友善平權的藝文環境。

Read More

藝術家陳妃婷水墨畫個展 稻草與麻雀對話展現豐收意向

六甲區長陳啟榮(左)邀請在地藝術家陳妃婷個展。(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六甲報導 六甲在地藝術家陳妃婷以「轉角遇到愛」為主軸,利用田間稻穀豐收與站在電線桿上的麻雀發想,創作有趣又令人玩味的《豐收組曲》,讓刻板印象的吵雜麻雀成為幸福象徵。陳妃婷水墨畫個展現正在六甲區公所松鶴藝文走廊展出。 高中才沉浸美術領域的陳妃婷,對於藝術創作很有想法,儘管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但為求自我突破,繼續攻讀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因嚮往大自然,喜好觀察揣摩自然界萬物風貌,這次特別提供二十一件作品展出。 陳妃婷說,以往因六甲沒場地可展出作品,第一次在自己家鄉辦個展,精心挑選研究所論文的作品,除有數字1314《一生一世》、2020《愛你愛你》創作,還有以稻穀豐收與麻雀對話的《豐收組曲》,讓人感到幸福、展現生命力。 陳妃婷水墨畫以稻草與麻雀對話,展現豐收意向。(記者盧萍珊攝) 六甲區長陳啟榮指出,區公所二樓廊道開闢成松鶴藝文走廊已有二年多,邀請六甲文史工作與藝文創作者參與展出,讓藝術走進生活,不再是遙不可及,成功將生硬的辦公場所轉化為生活美學館,吸引民眾前來欣賞。 陳妃婷水墨畫個展即日起到明年二月七日止,展出時間配合區公所上下班時間,上午九時到下午四時,例假日及中午十二時到十三時休息。

Read More

陳亞蘭募資 續拍《嘉慶君》

陳亞蘭《嘉慶君》正緊鑼密鼓籌備中。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陳亞蘭破天荒創下「女視帝」先例,27日宣布《嘉慶君遊台灣》續集《嘉慶君再遊台灣》正緊鑼密鼓籌備中,且以近年最風行的「群眾集資」方式推出、希望號召三千位有志之士作為「共同出品人」,展現陳亞蘭樂於「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個人特色。 《嘉慶君遊台灣》除了是近來台灣少見的古裝劇,也因結合動畫與漫畫等特效元素,成為一部創新的電視歌仔戲。膾炙人口的劇情搭配演員們精湛演技,讓不少網友又哭又笑、好評如潮,收視也衝出佳績。 其實在獲獎之前,陳亞蘭就心心念念能推出續集《嘉慶君再遊台灣》。先前驚爆第一季拍攝讓陳亞蘭賣出三棟房籌措製作費缺口,但陳亞蘭也在金鐘得獎致詞提到,希望不只是關注她賣房,而是可以讓「歌仔戲」這三個字被更多人看見。 為了能讓續集口碑再創高峰,陳亞蘭也規劃將以台灣這塊土地相關題材的有趣劇情作為展開,製作上希望能比第一季有更高水準的動畫與特效,並延續「融合傳統與創新」特色、留住台灣歌仔戲人才。陳亞蘭認為:「歌仔戲是台灣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文化傳承難以靠少數人努力,希望號召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們,一起加入傳承行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