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俗蓉水墨畫展 畫風獨特不拘古法

屯區藝文中心舉辦「墨情山水澗─陳俗蓉水墨畫展」。(記者黃俊昇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屯區藝文中心近來舉辦「墨情山水澗─陳俗蓉水墨畫展」,展出陳俗蓉近兩年的水墨新作,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饗宴和心靈悸動。 文化局表示,水墨畫是中國繪畫的代表,水墨藝術所創造出來的空靈意境,最能表現中華文化詩詞歌賦裡的文人風雅,這次展覽主題為「因夢想而美麗」,展出陳俗蓉近兩年的水墨新作,她擅長以濃淡墨色展現山水的氣勢與婉約,畫風獨特,不拘古法,將山川河景悠然之美與水墨畫的靈性意境呈現得淋漓盡致,除帶給觀眾全新視覺饗宴和心靈悸動,也在作品中展現對台灣鄉土的關懷與熱愛。 文化局指出,陳俗蓉自幼生長在積善之家,深受母親堅毅樸實性格影響,在心中孕育慈悲良善的種子,養成對天地人事物正能量的思維,她秉持「助人為快樂之本」及「施比受更有福」的信念投入行善,並於二0一七年創立向日葵慈善基金會,服務更多社會邊緣弱勢族群。

Read More

青春不遠 新書發表

宜蘭縣史館出版第七本女性史專書《青春不遠─洪串珠與她的蘭陽高女同學們》發表會,由林姿妙縣長親自主持。(宜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重視性別平等,多元發展是宜蘭縣政府重要的施政目標。縣史館出版第七本女性史專書《青春不遠─洪串珠與她的蘭陽高女同學們》,十八日在蘭陽女中圖書館舉行新書發表會,由林姿妙縣長親自主持。 蘭陽女中前身「蘭陽高等女學校」是日治時期宜蘭第一所高中,設校於一九三八年,早於宜蘭中學(今宜蘭高中)。當年地方人士為設校奔走協調請願,熱心募款捐地,前後歷經十年,可以說是宜蘭歷史上的大事。《青春不遠─洪串珠與她的蘭陽高女同學們》本書由長期投入宜蘭女性口述歷史與生命史研究的張美鳳老師所撰寫,以第一屆畢業生洪串珠女士所藏畢業留言簿為引子,由其同學林鐶、林幸子等五十一位所寫的留言,開啟她們的青春回憶;留言簿裡還有許多精緻的手繪插圖,述說著年少情懷。 在《青春不遠─洪串珠與她的蘭陽高女同學們》新書發表會中,作者張美鳳老師轉贈高齡九十七歲洪串珠女士珍藏的畢業留言簿給林姿妙縣長,縣史館典藏「日治時期蘭陽高等女學校設立陳情書」特別製作一份複刻版,由林姿妙贈予蘭陽女中曾璧光校長。

Read More

品味人生甘甜 Twinings與八方新氣及慕舍酒店東•西聯手 打造極緻生活藝術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自 2020 新冠疫情的嚴重打擊以來,讓身處於辛苦時刻的我們更相信堅持品味並享受身旁的「甜」,無論是何時何處,只要留心與細心營造,生活中的美學與幸福感無處不在。 突破傳統工藝,創造出精緻頂級的現代藝術新瓷八方新氣,碰上飄香三百餘年茗香傳奇,並榮獲英國貴族皇室專寵的Twinings唐寧茶,及全台首家擁有西班牙米其林星級認證餐廳Molino de Urdániz渥達尼斯磨坊—慕舍酒店,東西方共同聯手,從英國皇室到東方官窯,頂級的生活追求讓不可思議變成可能,挑戰深度文化的融合,「品味人生甘甜,東西方共同聯手打造極緻生活藝術」,讓生活美學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發想及創新,帶給每個人最美好的身心靈饗宴。 「誰說西餐一定要配酒? Think again! 餐佐茶 X 東方現代瓷才是一門藝術。」 藝術家王俠軍將傳統東方瓷器注入西方的美學浪潮,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使瓷器有新的可能性。 此次創新演繹『佐餐茶』,由 Twinings 英國皇室御用唐寧茶精選三款英式頂級茶品:唐寧琥珀焦糖博士茶、唐寧蝶舞花園玫瑰紅茶、唐寧大吉嶺莊園雙芬茶,搭配西班牙米其林一星 Molino de Urdániz 渥達尼斯磨坊多層次且細膩的當代料理,不管從視覺、味蕾皆突破人們想像,從王俠軍造型獨特卓越工藝的茶皿,完美結合當代西班牙廚藝、英式茶藝與現代新東方瓷藝,共同演繹華麗東西方優雅文化融合的新篇章,讓用餐不再只是用餐,還有呈現餐茶與生活藝術的新風貌。 引進西班牙連續 14 年米其林二星餐廳 El Molino de Urdániz 渥達尼斯磨坊的 Hotel Mvsa 慕舍酒店Mvsa 為西班牙文,取名自繆思女神(Muse),也是博物館(Museum)的字源,從美食、美酒、藝術、風格生活,網羅東西方極致經典和優雅的酒店,並以垂直藝廊為概念,此次每個樓層展現八方新氣生活系列瓷器,從造型和功能的新鮮感受、帶出視覺與觸覺的新體驗,促進生活藝術情節的解讀,更是極致生活藝術的體現。 在慕舍酒店每個角落、每個時光都能不經意地體現極緻生活,發現獨特! 後疫情時代就是隨時創造豐富生活的儀式感,品味一場 Fine Art 的五感盛宴,感受世界美好的存在。   Molino de Urdániz 渥達尼斯磨坊 – Hotel Mvsa 慕舍酒店 套餐名稱:饗宴套餐或主廚套餐(餐廳原有套餐) 上市日期:2021/10/01-2021/12/31 套餐價格:饗宴套餐$2580+10%(午間限定) /…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7

牡丹社事件-維基百科 賈忠偉 牡丹社事件的尾聲 回到牡丹社事件的發展,1874年11月13日日本正式宣布撤軍,12月27日西鄉從道的軍隊離台。這次征台,干擾日軍行動最力的並非原住民的反抗,而是臺灣南部炎熱的氣候與環境,尤其蚊蟲叮咬所帶來的瘧疾與當地惡劣地氣候和環境,對於基層士官兵所造成的傷害最大,事件結束後統計日軍征臺的兵員3,658人中(不包含海軍兵力),死亡593人(內含戰死12人,疾病以及不堪病痛之苦而自縊死亡多達581人,負傷17人),支出軍費361萬6,000餘元。(註五十一 )曾先期潛入臺灣進行間諜偵察活動的日諜水野尊就曾寫了一首七絕來抒發當時日軍士氣低落的狀態: 「白沙黃草埋枯骨,戍鼓無聲月色空。                                    曾向故山歸不得,孤魂夜夜哭秋風」 但即使如此,日軍的損失還比不上原住民的死傷累累,有些番社甚至遭到日軍屠殺而滅絕。由於臺灣附近海難事件頻傳,而鵝鑾鼻外海的七星岩暗礁則是最容易發生船難的地點,在牡丹社事件平息之後,受到英國、美國與日本的壓力,清廷不得不於恆春鵝鑾鼻設立燈塔,以指引航行於臺灣海峽東南部與巴士海峽船隻的方向與保障船隻的航行安全,這就是屏東鵝鑾鼻燈塔的由來。附帶提一下這個燈塔的命運,鵝鑾鼻燈塔是在1875年(清光緒元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其禮(W. F. Spindey)設計與建造的,經過多次與當地原住民談判,最後清廷支付了100銀兩從龜仔甪社原住民手中購買了燈塔預定用地。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開始動工建造,1883年(清光緒9年)建成。由於燈塔位於番地之內,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因此在興建前後,清廷不但派有重兵防護,整個燈塔在建造時就採用武裝堡壘形式設計,燈塔外圍被漆成環狀白色圍牆,圍牆上則佈滿槍眼,而總共五層高的燈塔,第一層為儲油層,第二層則放置格林砲(Gatling Gun;又譯作加特林機關槍,是世界上第一把連發機關槍),第三層為外國技師休憩場所,第四層放置榕林砲,燈塔光源就放在最高的第五層內,燈塔建築的屋頂則被設計成可以蓄水的平台,可在雨天時收集雨水,並用水管將其導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建造的蓄水池內,這樣燈塔的水源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避免被原住民圍困或是遭受外來攻擊時,無水可飲用,最初建成的鵝鑾鼻燈塔,是以點燃汽油的方式發光,由反光鏡反射火光至海面,初期的亮度只有1,000燭光,後來加大到6,500燭光,投射距離可達十海浬,整個燈塔建造總共花費了白銀20餘萬兩。 鵝鑾鼻燈塔-本報資料 到了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因甲午戰敗,清軍在離台前,當時擔任恆春知縣的歐陽萱奉清政府密令派兵焚毀這座燈塔。日本完全佔據臺灣之後,於1898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重新將燈塔整修完成,並於1929年將鵝鑾鼻燈塔定為臺灣八景之一。二次大戰末期,燈塔遭盟軍空襲而受損。臺灣光復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62年重建修復,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目前燈塔最大光度為為180萬燭光,每10秒閃1次,照射距離可達27.2海浬--約等於50.3744公里(1海浬等於1.852公里等於1節【航速】)。   附註: 註五十一: 參見──陳碧笙:《臺灣人民歷史》(人間出版社),p203。 另范燕秋教授所發表的:《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中對於牡丹社事件中,日軍傷亡情形的記載則為: 依據當時日本政府提出戰役動員軍隊及戰場死傷統計,顯示軍隊動員總數3,658人(不含海軍官兵),其中包含:下士以上781人、軍人2,643人、軍屬172人、以及從僕62人;而且,戰場軍隊死傷總計590人,包含戰死12人、傷患17人、病死561人。換言之,日軍病死者佔95%,戰死者僅估2%,前者是後者的46倍多,兩者之懸殊確實驚人。從日本軍陣醫學的角度,日軍在戰地究竟遭遇何種疾病,讓隨軍軍醫難以置,以致造成嚴重病情?當時陸軍軍醫落合泰藏(?~1937)所留下的戰地紀錄《明治七年征蠻醫誌》,可解答部分問題。 依據落合氏記載指出,日軍進入蕃地不久,因水不良,多數罹患腸炎;軍醫以藥物治療之後,6月中腸炎病患減少,但6底至7月上旬,熱病患者逐日增多,7月下旬病情最為嚴重。8月中,軍隊幾乎全部病倒,包括部分軍醫,其中七八成罹患弛張熱(intermittent fever);由於軍隊病況慘重,落合形容:「將臺灣蕃地稱為當時日本醫院也不為過。」至9月中,大部分軍醫也病倒,包含落合氏;為此,只好請求日本國派遣代軍醫來臺。依據他詳細統計疾病狀況,指出此次戰役軍人、軍屬總599人然患者總為16,409人,即每名患者發病兩、三次,病死393人。就疾病分類統計・患者以博染疾病7,919人(次)為最多,病死以傳染病最多,共計356人;其中,傳染病患者以弛張热3,769人(次)最多,佔總數66%,其次為間歇熱(remitten)784人,死者也以弛張熱最多,總計101人。換言之,傳染性熱病、尤其馳張熱是日軍最大敵人。 然何謂熱病或者馳張熱?日軍軍如何理解治療此疾病? 依據落合氏的分析指出,熱病來源有二,一是日軍營地將遠古荒野墾關成新地造成動植物有毒分子浮游於空氣中所致;二是日軍不習慣熱帶地方所致,當地人較少罹患此熱病可資證實,即歸因於臺灣熱帶自然環境,因此日本軍醫對此病僅以地方命名稱為「臺灣熱」。至於所謂弛張熱或者間歇性熱,則以患者發熱的臨床症狀分類而已。 參見──范燕秋:《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臺灣史研究》/第 27 卷第 1 期/民國109年3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Read More

代班美食節目 江宏傑吃胖了

江宏傑代班主持美食節目,直言明顯胖了,開玩笑形容是「職業傷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姚元浩與李玖哲搭檔主持「就是這味」,給觀眾有新鮮感,因李玖哲請假與老婆團圓,找來江宏傑代班主持,開錄後發現是一直吃、繼續吃,讓江宏傑開玩笑形容是「職業傷害」。 江宏傑不諱言「全明星運動會」是運動實境節目,對他比較擅長,但主持美食節目就是不一樣,一開始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就是跟著姚元浩一起到處走,也因此才驚訝發現,原來姚元浩懂這麼多東西,好在到現在已經慢慢習慣。 主持幾集下來,江宏傑也直言明顯胖了,因為公司同事說他臉上好像塗了一層厚厚奶油的感覺,然後叫他稍微克制一下,於是江宏傑就將吃消夜、喝飲料的習慣也改掉,當然最重要的是開始慢跑健身。

Read More

溫昇豪穿吊帶褲 連俞涵讚帥

《茶金》主要演員薛仕凌(左起)、連俞涵和溫昇豪都穿上戲服走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溫昇豪17日再著吊帶褲工作服走秀,帥氣爆表,讓連俞涵誇讚不已,笑喻很像《大河戀》的布萊德彼特。 公視與客委員會合製時代生活劇《茶金》,17日由連俞涵、溫昇豪、薛仕凌、李杏、許安植等主要演員,重返拍攝主場景之一,以劇中復古造型出席《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並特別邀請何麗玉、廖喻涵老師帶領「莊敬高職家政群科同學」,著劇中戲服走秀。 為了打造「和洋折衷」風潮的時代美學與氣味,劇組特邀時代劇整體造型翹楚姚君操刀,以考究的戲服、搭配髮型、精緻妝容,展現1950年代整體造型! 溫昇豪在劇中最喜歡的就是身上的吊帶,還有仿古做舊的煙,大讚小道具連細節都做得很精細。再著吊帶褲工作服,帥氣爆表,連俞涵誇讚溫昇豪:「很像《大河戀》的布萊德彼特!」 連俞涵飾演劇中不認命、介入家族事業的茶商千金張薏心,17日身著黃色大圓點的大圓裙洋妝,脖子上的領巾彰顯1950年風尚風格,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 新科視帝薛仕凌在《茶金》中,演出台三線上客家庄唯一的大學生,他最愛的就是做工精緻的三件式「商場戰服」,再配上袖扣、口袋巾,以及玳瑁邊復古眼鏡。

Read More

首次激情戲 柯震東撩李心潔

柯震東在《鱷魚》片中與李心潔大談姐弟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柯震東在《鱷魚》片中與李心潔大談姐弟戀,他自豪「跟誰談戀愛都不困難」也把第一次激情獻給李心潔,讓姊姊評分曝阿東「有備而來」。 myVideo共同出品電影《鱷魚》由柯震東、金馬影后李心潔主演,兩人在片中上演更生人與女青農的姐弟戀,正在熱映中。myVideo日前專訪導演陳大璞、柯震東、李心潔,談到男女主角片中的愛情火花,柯震東靦腆笑說:「這可能是我從影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李心潔則點評柯震東可是「有備而來」,演出非常純粹和自然。 柯震東透露,最初聽到要和李心潔合作,不敢相信是真的,還直呼「完蛋了」,笑稱自己「把深埋在心裡多年的『愛意』還有能力,全部都挖出來,非常緊張。」 在《鱷魚》首次和柯震東合作,李心潔說:「我不知道他和我拍戲這麼緊張,對我來說他是非常好的演員,所以我事前是很期待,好奇我們合作會有什麼結果。雖然他一直說他很緊張,但其實他是『有備而來』的。」

Read More

林志玲發文 網歪樓大腳丫

林志玲更新FB照片,網友目光全集中在她的大腳丫。(翻攝自林志玲FB)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藝人林志玲嫁給日本男星AKIRA後長住東京,她15日更新FB照片,網友卻把目光放在她的高跟鞋上,直呼「這(尺寸)可以拿來過河吧?」 照片中,林志玲穿著改良式條紋西裝,翹腳托腮,還發文關心粉絲「天氣轉涼了,照顧好身體不要生病囉」。但留言區不少網友紛紛歪樓,焦點全放在她的大腳丫,「鞋子看起來好大」、「哇,這鞋子可以拿來過河吧」,還有人「她的鞋子真的好大,我有買一雙志玲義賣的球鞋」。 林志玲出道時就承認自己「有雙跟男生一樣大的腳,而且長得很醜」,透露其實應該穿10號半的鞋,但台灣幾乎買不到,只好硬擠9號半,或是刻意挑前包後空的鞋子穿。

Read More

向娃曬嫩照 美鳳姊也說正

資深女星向娃分享25歲時的舊照。(翻攝自向娃FB)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資深女星向娃15日在FB分享一張25歲時的舊照,短短幾個小時按讚數就逼近1萬,嫩照紛紛大讚她保養得宜,連好友陳美鳳也留言:「就是正。」 民國64年以歌手出道的向娃,推出首張黑膠專輯《心窗》就一炮而紅,後來轉戰演電視劇,103年以公視人生劇展《轉。大人》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女配角,年過60的她至今仍活躍螢光幕。 向娃昨天在臉書寫下:「看到這張泛黃的照片!這就是歲月青春已不再…」附圖是她25歲時拍的宣傳照,一頭短捲髮搭耳環,平口上衣露出鎖骨,露齒而笑配上梨渦,照片發布才半天按讚數就逼近1萬,網友大讚「年輕時超正,現在是很有韻味」、「清新脫俗的美」、「好像多年前在藍寶石歌廳見過,真的很漂亮」、「這才是真正的美女」;還釣出陳美鳳留言:「就是正。」向娃回覆:「真正的是妳,還是保持年輕時體態。」

Read More

許石音樂圖書館 信雅古典樂專區啟用

市長黃偉哲十五日主持信雅古典音樂珍藏專區啟用儀式,捐贈的旅美葉醫師夫婦透過視訊方式一同見證。(記者吳孟珉攝)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旅美華僑葉思雅醫師、張信惠女士夫婦越洋捐贈,讓許石音樂圖書館增添萬件古典音樂黑膠唱片及CD館藏。市長黃偉哲十五日主持信雅古典音樂珍藏專區啟用儀式,葉醫師夫婦及多位友人在美國透過視訊方式一同參與揭幕。 黃偉哲表示,四千多件黑膠唱片及六千多件CD,都是葉醫師夫婦非常珍貴的收藏品,可以讓下一代的年輕人能夠接受更多好的音樂薰陶,對古典樂有更多的認識跟了解。 葉思雅畢業於台大醫學院,從小就非常喜歡音樂,課餘時間熱愛聲樂;妻子張信惠女士就讀國立藝專,主修鋼琴,音樂成為夫妻的共同興趣。移民美國後,工作閒暇時,夫婦倆會去欣賞音樂會、逛唱片行及買唱片,葉思雅醫師退休後,到賓州老人中心主持每週一次的音樂欣賞節目,展開音樂教學的第二人生。 基於對台灣鄉土之感懷,歷經一年多尋覓,夫婦選定許石音樂圖書館,一萬多件音樂珍藏運送回台,圖書館一一分類建檔,於一樓設置「信雅古典音樂珍藏」專區陳列,並於B1增設「信雅古典音樂欣賞室」,提供民眾於館內聆賞黑膠唱片的美妙樂音。 許石音樂圖書館訂每日下午二時於黑盒子劇場播放黑膠唱片,接受民眾點播,現場放置留言本,讓民眾透過樂音的分享,交流互動。每月辦理黑膠唱片及古典音樂入門系列講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