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藝術節 免費索票

「2021西藏文化藝術節-藏音天路」將於國立國父紀念館盛大演出。(文化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文化部一年一度主辦「西藏文化藝術節」將登場,規劃全新藏音天路、沙壇城藝術展演等精彩表演活動,藏音天路演出開放網路及現場兩種方式免費索票,網路索票將於10月20日上午10時起開放;現場索票於10月23日於蒙藏文化館領取。 文化部表示,台灣文化的多元、開闊與包容,各族群匯聚在這塊土地上共享共榮,型塑豐富萬象的各類宗教文化節慶,西藏文化藝術節今年邁入第七年,已發展成為具台灣在地特色的西藏文化嘉年華。 西藏文化藝術節重頭戲-藏音天路,將率先於11月5日、6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盛大演出,由知名表演團隊優人神鼓以西藏文化元素創作全新表演節目,透過轉山朝聖之旅,演繹藏人的生活哲學、宗教信仰與文化精髓,並加入台灣特有文化,呈現台灣與西藏文化-海洋與高原的對話。

Read More

全運之夜演唱會 6組歌手接力唱

新北全運之夜演唱會,將帶給選手和來賓充滿活力的動感之夜。(新北市體育處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全國最大的運動賽事「110年全國運動會」開幕典禮16日在新北市熱鬧登場,體育處表示,下午4點半起,將透過電視及官網同步直播,精彩開場表演將帶來一場視覺饗宴,6點開始賽會典禮,重頭戲選手進場及點燃聖火,禮成後接著是新北全運之夜演唱會,超強演出陣容搶先曝光,邀請全民在家收看直播,一起為所有選手們加油。 體育處表示,開幕演出由知名表演藝術團隊-舞鈴劇場、采風樂坊、台灣特技團接力擔綱演出,展演結合所屬情境,融入全國攜手共度疫情橋段,由歌手陳芳語以溫暖歌聲撫慰人心,還有清水高中、樹人家商、南強工商、能仁家商、東南科技大學、醒吾科技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等學生團體參與演出。 開幕典禮之後接著是新北全運之夜演唱會,邀請深受年輕人喜愛6組當紅歌手藝人邱鋒澤、陳零九、孫盛希、溫妮、φZI、高爾宣接力演唱,帶給選手和來賓充滿活力的動感之夜,讓全國運動會熱力四射,象徵新北動起來,邀請市民隨時上場挺運動、挺新北。 體育處表示,在防疫優先的安全前提下,即將舉辦開幕典禮以及為期六天的賽會,天天都有安排精彩的賽事轉播,邀請大家一起在螢幕前為選手加油。

Read More

勞動金像獎首獎 以啟山林奪35萬

北市第15屆勞動金像獎得主出爐,《以啟山林》奪不分類組首獎抱走35萬元。(北市勞動局提供)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由台北市勞動局主辦的「2021勞動金像獎影片徵選競賽」,15日下午於誠品電影院舉辦頒獎典禮,由勞動局副局長江明志、金馬影帝李康生、策展人郭力昕及評審鄭雅慧等人出席頒獎,不分類首獎由許鴻財執導的《以啟山林》獲得,奪得獎金35萬元。 勞動局長陳信瑜說,許鴻財是繼趙德胤、李永超之後,又一位在台灣發光的緬華導演,本片描述曾來台求學的緬甸華僑,回到故鄉緬甸,恰逢「一帶一路」的時代巨浪席捲,為了賺取最熱的中國錢,開墾北邊森林地,但賺到錢後,人性似乎也跟著一起改變。許鴻財以飽含情感的鏡頭爬梳青年回歸故土、開墾山林的心路曲折,獨特的影像美感和敘事手法,拔得頭籌獲得35萬獎金。 陳信瑜表示,勞動金像獎今年已邁入第15個年頭,總獎金逐年提高到75萬元,是以勞工身影或勞動事件為主角及素材的影片徵件競賽,旨在鼓勵社會大眾及影像工作者以勞動故事為出發點,藉由多角度、多面向的詮釋及影像的穿透力,突顯及剖析各式勞動議題,透過影像傳達勞動者的心聲、思想和情感,讓大眾看見勞工故事。 勞動局表示,另長片組第1名由謝欣志、陳芝安執導的《為寂寞在唱歌》獲得,長片組第2名為趙若彤執導《未完待續,》,長片組第3名是張淑華執導《蓋大厝的人生》,短片組第1名為王示衡執導《阿和今日不放片》,第2名為《降河洄游》,第3名是《河床下的那群人》,兩組的3部影片也分別獲得10萬、7萬及3萬獎金。

Read More

台南文化中心37週年館慶 明華園蓬萊仙島–漢鍾離 今首演

經典再現《蓬萊仙島-漢鍾離》由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右二)和明華園第三代小生陳昭賢(左二)共同飾演「漢鍾離」角色。 (記者趙傳安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起家的明華園,將於明年「大舉南遷」,回歸故鄉,配合台南文化中心三十七週年館慶,十六、十七日於台南文化中心推出史詩級大戲《蓬萊仙島–漢鍾離》,總團當家小生孫翠鳳強調,明華園有百部經典作品,「蓬萊仙島」可說是排名前三名大作,經典開箱之作,一定要留給台南首演。 台南文化中心三十七週年館慶,明華園總團《蓬萊仙島-漢鍾離》年度大戲十六日、十七日台南文化中心首演。(記者趙傳安攝) 《蓬萊仙島–漢鍾離》為明華園封箱十年以上作品,即使藝文界受到疫情重創,然為提振民心,決定重演壓箱作,不強調神仙法力,而是呼應即使碰到多大困難,只要能同心協力,克服難關。 市長黃偉哲也特地到場為明華園加油打氣,強調明華園是傳統藝術第一品牌,首演放在台南,台南人一定要支持,前來欣賞團統戲曲之美。總團團長陳勝福表示,台南文化中心開幕第一年明華園就開演,三十七週年館慶,明華園一定也要參與。 這齣戲劇,世代傳承,由第三代小生陳昭賢和孫翠鳳共同飾演「漢鍾離」角色,兩人分飾人與獸,燈光、舞台場景和服飾,耗資巨大,呈現既虛幻又寫實的舞台氛圍,被譽為美國史詩科幻電影《阿凡達》舞台版。 《蓬萊仙島–漢鍾離》故事描述東漢大將鍾離權兵敗於軒轅廟,廝殺聲中,時空竟遁入上古時期的黃帝、蚩尤「涿鹿大戰」。陳勝福表示,為展現磅礡氣勢,舞台上特地展現猶如閱兵的盛大場面,明華園從野台起家到踏入國家劇院、邁向國際,此次更加入青年軍和年輕設計團隊,從上古神話的奇幻仙境到蓬萊仙島質樸純真人間,華麗舞台精緻呈現。 《蓬萊仙島–漢鍾離》演出時間為十六日晚間、十七日下午,購票請洽詳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Read More

雄影開幕 良夜不能留亞洲首映

2021高雄電影節15日開幕,導演蔡明亮記錄香港轉變的短片「良夜不能留」亞洲首映,他強調作品無關政治,只是拍下在香港所見所聞。 中央社∕高雄15日電 2021高雄電影節今天起登場,開幕片包括導演蔡明亮的「良夜不能留」,以及3名新銳導演短片集「隔離丁尼」。蔡明亮短片中記錄2019年的香港,他盼東方明珠不要蒙塵,未來更好。 高雄電影節今天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開幕,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電影館楊孟穎館長、影展策展人黃晧傑、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策展人李懷瑾、澳洲在台辦事處經濟暨政策處副處長蘇奕忱等人均出席。 因高雄鹽埕區「城中城」大樓惡火帶走46條人命,41人輕重傷,現場活動開始前,全場閉眼默哀1分鐘致意。 新銳導演莊翔安(左)執導開幕短片集「隔離丁尼」中的「我在隔離中」,片中演員陳姸霏(中)、石知田(右)因為曾合作,片場常擦出即興演出的火花。 (高雄電影節提供/中央社) 蔡明亮出席活動時談及新作品「良夜不能留」時表示,2019年底連續2年受邀到香港開唱,有感於反送中條例,看見原本應該是藍儂牆的陸橋上,有著滿滿標語被撕掉痕跡,讓他格外有感觸,決定自己拿起攝影機記錄當下的香港。 蔡明亮表示,香港的轉變對他而言很有感,「港、台兩地文化上的交流,在電影和流行歌曲,我是吃這個奶水長大的,我(對香港)有很親密的感覺。這環境跟以前不一樣,看到這街景是很有感觸的」。 蔡明亮表示,當時將攝影機架在路邊記錄下當時的香港,20分鐘的片長放進14顆鏡頭。因對香港的轉變太有感觸,拍攝時,蔡明亮說不自覺地哼出同名老歌「良夜不能留」的旋律,「如果仔細看影片,能聽到哼歌的聲音」。 對於「良夜不能留」在高雄電影節亞洲首映,蔡明亮強調作品無關政治,「我拍下我所見到的、我所看到的,沒有演員也沒有劇情的作品,希望有人看到。」蔡明亮認為短片是一種關心,也是種嘆息,「香港是個重要的城市,給我們滋養,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Read More

國寶黃塗山竹編工藝保存者特展開展

「竹感心」竹編工藝保存者─涂素英、黃啟祥、劉興澤三人聯展開展,長官、貴賓使勁全力劈下去!祝福展覽勢如破竹。(宜蘭傳藝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竹」發音近似「足」,有「很、非常」之意,「竹感心」蘊含對恩師感恩、感謝之情,對竹編工藝執著不悔的初心,以及作品中想傳達給觀眾的心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即日起至明年四月二十日於宜蘭傳藝園區推出「『竹感心』竹編工藝保存者─涂素英、黃啟祥、劉興澤三人聯展」,邀請民眾一同來品味三位工藝師師出同門、情同手足,而又各自開展的竹編故事。 涂素英、黃啟祥、劉興澤是已故「重要傳統工藝竹編工藝保存者(人間國寶)黃塗山」的得意門生,跟隨黃塗山習藝多年,於九十九─一0二年參加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正式成為黃塗山的傳習藝生;一0七年起三人一同參與傳藝中心「傳統藝術接班人—傳統工藝推廣計畫」,進駐宜蘭傳藝園區的「傳藝工坊」,持續竹編創作及竹編工藝的示範解說。一0九年九月更一同榮獲南投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竹編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藝師雖於去年年底過世,但他的竹編技藝薪傳有成、開枝散葉,值得欣喜。 這次聯展展出十八件作品,包括三件由傳藝中心所典藏的黃塗山老師作品以及三位工藝師各五件精選作品。

Read More

傳承與創新兼具 張炳鈞琉璃複合媒材創作個展在元培

張炳鈞琉璃複合媒材創作個展在元培,將為學子打開琉璃的藝術世界。(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秉持對玻璃藝術的推展與傳承,並結合文化創意及行銷,張炳鈞琉璃複合媒材創作個展即日起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光宇藝術中心展出,作品呈現多樣風格、兼具典藏與實用價值,讓人感受到玻璃栩栩如生的生命力,展期至十一月十五日。 元培副校長蔡世傑表示,感謝張老師為師生帶來看玻璃藝術的新眼光,張炳鈞老師從事專業藝術創作40年,不斷創新求變,喜歡嘗試運用各種媒材,包括玻璃、琉璃、陶藝、銅雕、樹脂等,2016年更開發出「新世代複合陶材料」,產製的作品有陶土的特性、手工的優勢,更可以與玻璃結合,期待這項複合陶材料為台灣玻璃與相關產業帶來「玻陶洶湧」的創新與發展。 張炳鈞老師創作以熱塑、窯燒、雕塑、鑲嵌、研磨等工法,作品造型突破傳統,尤其對光的運用,完美呈現自然生態與美;此次展出55件作品,多元呈現傳統工藝與新媒材的無限可能;他在現場導覽時強調,藝術不只是孤芳自賞的自由創作,是要讓作品兼具典藏與實用價值,因此許多作品都是客制化創作,以扎實的工藝技巧與經驗,發揮創意提升作品魅力與價值。 元培醫事科大表示,這次展覽也藉張炳鈞老師商品設計與藝術行銷之背景,融入學校通識中心的人文藝術類課程(藝術與療癒)與茶陶文創學程之藝術課程(生活四藝),透過演講與實作體驗課程,增進學生對新媒材創新設計與商品開發,以及藝術跨領域與行銷模式之學習,開啟文創發展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山水悠情、鷹之谷」 雯翔用舞蹈說故事

雯翔舞團最新舞作「山水悠情、鷹之谷」,將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上演。﹙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雯翔舞團最新舞作「山水悠情、鷹之谷」,十月十七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將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上演。縣長翁章梁表示,用舞蹈說故事是少見的體驗,邀情大家利用假日來看看這項新的嘗試,欣賞專業舞團如何透過舞蹈詮釋地方的故事。 雯翔舞團團長郭玉雯今年帶領編舞家前往大埔鄉田野采風,親臨感受當地的空間,觀察當地人文及動物身形姿態,結合當地團隊大埔樂團進入劇場演出,跨領域合作,以在地傳說故事「紅花園」為舞蹈編創素材,融入老鷹飛翔英姿,以及山羌、螢火蟲、竹筍、水庫地景等元素,編製出唯美動人的舞劇。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雯翔舞團年度創作演出「一鄉一特色」,以嘉義縣十八鄉鎮市地方特色為創作主軸,每年藉由不同主題融入地方人文地景特色,以獨創、嶄新的舞蹈語彙,探索土地與生命的美好連結,至今已為嘉義縣阿里山鄉、東石鄉、布袋鎮、民雄鄉、竹崎鄉、中埔鄉、太保市、番路鄉、大林鎮、梅山鄉、新港鄉、大埔鄉十二個鄉鎮市的經典傳說故事編舞演出,體現在地民俗風情。

Read More

【設計選物】造光Make light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普羅米修斯將火帶給人類後,人類不再需要於黑暗中摸索,光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古希臘至現代,人類沒停止對光的研究,我們點上了蠟燭、發明了電燈,把光帶進空間。 光,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 靈魂的光Soul of the light 光跟人共譜出的,是生活的滋味,有時刺眼,有時稀微,對比街上許多燈紅酒綠、五顏六色的燈光,我們的視覺被許多粗淺的燈光摧殘。 「眼睛,是靈魂之窗」,一般指眼睛能夠散發出神韻,但其實──眼睛也是我們看靈魂的切入角度,我們很重視心靈環境,卻忽略了我們目光所至之屋對靈魂的影響。 溫柔對待你的眼睛,就不得不談到該接受怎樣的光,小小細節卻有大大影響,在我們看來,那幽微無法璀璨,卻能夠燦爛點燃在你我心中的那道光,是最適合的。在沒有充足自然光的環境下,我們就特別需要人造光的補足,利用多光源佈置,將對於光的無限想像,運用在有限的空間,讓整體氛圍點亮,就看如何使用燈具了,因此如何選擇燈具就十分重要。 燈具不單單是照明使用,同時也肩負改變氛圍的責任,利用造型、照度、亮度、色溫的不同,都能帶來氛圍和視覺的差異,並給予空間層次感,甚至是關照空間中人的情緒。例如有人會在空間巧妙使用主體纖細的落地燈來裝飾空間,或是辦公室使用高照度來提升工作效率等等。這期,我們選擇了三個品牌提供給大家參考。   Studio Kanari Design Studio Kanari Design建立於 2010年,旅英設計師王翔希望品牌能在設計的領域中自由發展,將Canary(金絲雀)的C和Y,化成K和I,直到2013年,Studio Kanari Design以翔詠設計之名來到台北,期望能夠保持在倫敦時對設計的熱情與初衷,並演化出趣味互動的產品,達到設計與生活共生的目標。 Cylight 餘光吊燈 燈具的出現驅逐人們對黑暗的恐懼,並擴展活動範圍與生產能力。Cylight 餘光吊燈,能充分塑造家中氛圍,此吊燈為兩片弧形金屬板構成,融合工業風格與現代簡約的美感,沉穩洗練的外在,內外雙色燈罩營造出柔和的金屬色澤,而在吊燈兩側縫隙更透出溫潤的餘光,在看似剛鐵的外在透露著豐富的變化。 縱向的視覺設計,可以營造出空間美感,低調簡約的現代工業風,展現出沉穩內斂的風格,三種不同的配色可以巧妙融入各種不同的空間氛圍,柔和的光線更能讓室內環境營造出特殊的氣質。 (Studio Kanari Design提供) Seeddesign Seeddesign喜的燈飾創立於1991年,對燈光的想像與對創作的熱情,他們透過筆尖將來自生活的靈感,化作以簡約、實用及恆久的燈光美學。 泡泡 PAOPAO PAOPAO的靈感來自於童年記憶,泡泡逐漸鼓脹、飽滿,飄搖而上,伴隨目光輕盈紛飛,藍天、白雲,以及那些值得珍惜的瞬間。 白天靜置時,其光澤如一面澄淨的小鏡,夜晚點起燈,則呈現神祕朦朧的煙燻質地,放任浪漫氤氳悄悄蔓延。設計師李慧倫以真空電鍍手法,將色彩披覆在玻璃上,打造出夢幻的色彩漸層;充滿張力的有機線條,為靜態空間注入流動性。 吹起一波波,絢麗動人的純真想像。(Seeddesign提供) 區間車 TRAM 為了達到童年記憶中小火車親近風情、無拘束的個性,設計師陳昭成運用高導電性的純黃銅,完成了去電線化的設計。用燈時,使用者可以像選座位般,在兩片純黃銅軌道上,自由地挑選燈頭孔位。 360度燈頭大幅增加光照角度的選擇性,無論何種情境,都能打造最舒適的光氛,將人沉浸在聚焦或遠眺的眷戀畫面中。 一場與時光接軌的探索之旅。(Seeddesign提供) KIMU柒木 傳統而扎實的元素,在柒木手中轉換成一盞盞你生活中的引路人。KIMU柒木認為,文化的保存是讓傳統物件與時俱進的持續進入我們的生活中。 一盞東西系列 一盞東西系列是柒木設計燈具代表作,可說是各種空間的搭配入門款。透過燈籠散發的溫潤光源,又有燈籠可以伸縮調節成直接光以及間接光。 一盞東西吊燈擁有工業感的金屬燈罩,配上傳統的燈籠,實現偶爾東方偶爾西方的情境。S、M、L三種尺寸,綠/黑/白三色與紅銅款的選擇,可以根據自身空間去做打造,當東方的古典和西方的摩登碰撞,創造光的兩種簡約平衡。 獲獎:reddot design award / German design award (柒木提供) 一盞東西桌燈用線性骨架,讓一盞東西在平面象限中延續。 讓負空間有著呼吸的延伸感,我們運用平面 框線勾勒出燈籠傳統的樣貌,但藉由填入了一盞東西,讓虛實之間多了一點溫暖。在不同的木頭的比例變化下,空氣微粒似乎 都靜止在燈打開的瞬間。 (柒木提供) 時燈籠地燈 傳統的石燈籠向來用於戶外並有著厚重沈穩的印象,而柒木的「簷之下地燈」試圖找出在現代生活中,地燈能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空間中。因為提供了角落的照明,並具有可以移動的功能,讓空間可以有更多的表情,並可以簡易更換燈籠造型。 (柒木提供) 用燈具溫暖空間 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居家與工作空間模糊化後,燈光如何抉擇,使用怎樣的燈具成了許多人都在探詢的方向,每種燈具都有它的獨特之處,不如你試試看,如何將它們運用在空間中吧。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6

關屋敏子-維基百科 賈忠偉 李先得的外孫女~關屋敏子,意外捲入日本最大的俄國間諜案 李仙得身後除妻子池田絲之外,還留有一對子女,由於當時日本並不承認與外國人的婚姻,因此兒子一出生之後就送給明治初期著名的歌舞伎大師──十四代目市村羽左衛門(1847~1893年)為養子,最初取名為:市村録太郎,之後繼承其養父家業與名字成為:十五代目市村羽左衛門(1874~1945)。女兒名「愛」,長大後嫁給實業家關屋祐之介,而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在日本相當出名有的女高音關屋敏子(Sekia Tosiko,1904~1941)就是李仙得的外孫女,關屋敏子從4歲就開始學習古琴和日本傳統舞蹈,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當她還是東京女高師附小3年級的學生時,就曾為昭和天皇的皇后--香淳皇后(良子,1903~2000)獻唱過。後來拜在日本著名女歌劇家三浦環(Miura Tamaki,1884~1946;三浦環曾經在歌舞劇《蝴蝶夫人》中扮演的蝴蝶夫人)門下學聲樂。1914年(大正三年)她用義大利語演唱,被《都新聞》盛讚為「天才音樂少女」,更形容她是青出於藍。1927年(昭和二年),關屋敏子從東京音樂學校(現東京藝大音樂系前身)退學,隻身前往義大利學習聲樂,在那裏她僅用1個月就學會了《茶花女》等歌劇。畢業後,巡迴在歐美日各大劇場演唱歌劇,被當地報紙譽為「日本誕生的天才音樂家」。1928年,關屋敏子拿到世界最早創設音樂學位的--博羅尼亞大學的學位,同時也是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該校所頒與的音樂學位,博羅尼亞大學位於義大利博羅尼亞市,創設於1088年,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在中世紀時期,也是歐洲重要的學術中心。如今,它是義大利規模第二大的大專院校,在校註冊學生人數超過10萬人。之後,關屋敏子又考入斯加拉劇院,擔綱演出《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門》、《費加羅的婚禮》、《弄臣》…等世界五大歌劇。 李仙得的兒子--市川羽左衛門(1874~1945) 1934年,關屋敏子在日本東京的歌舞伎座演出日本式歌劇《阿夏狂亂》,轟動了日本的歌舞劇迷,因此獲得『國寶』的稱呼。1937年,當時33歲的關屋敏子在母親的安排下,與原幕府將軍家的劍道教師柳生子爵的弟弟柳生五郎結婚,雖然柳生五郎是入贅關屋家,但婚後因兩人對於家庭的關念相差太遠--柳生五郎希望關屋敏子放棄音樂成為一個純正的家庭主婦,但關屋敏子仍想繼續重事音樂工作,因此4年後兩人協議離婚。 1941年11月22日晚,她應邀請在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畢業生歡送會上演唱。在參加完東京大學的歡送會當晚深夜(23日零時30分),關屋敏子服安眠藥自盡,得年37歲。對於關屋突然服下大量安眠藥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為離婚後,生活寂寞再加上連日的熬夜作曲,工作過度所導致的心力憔悴所致,而她的妹妹喜美子也證實說,演唱會當天她唱完預定的歌曲後卻得到稀稀落落的掌聲,並沒有要求她再唱,由於當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軍國浪潮對西方文化的排斥,日本聽眾對歐洲音樂的冷漠,讓她感到自己藝術生命可能走上盡頭,再加上連日作曲的疲憊,旁人的冷言冷語與不再要求重唱的失落……情緒低潮可能就是這些使她下了自殺的決心。(註四十八 )但令外一種說法,更讓人匪夷所思,有傳說她疑似捲入德國《法蘭克福日報》駐日本東京特派記者佐爾格的蘇聯紅軍間諜網事件中,該間諜網於1941年10月被破獲,到1942年7月底,總共有39人被逮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家與身兼近衛首相的秘書和囑托(顧問)的尾崎秀實(Hotsumi Ozakaki,1901~1944),而這就是有名的「佐爾格事件」。(註四十九 ) 關屋敏子與臺灣音樂才女林氏好 另外在日據時期臺灣相當有名的女高音及流行音樂才女林氏好,就曾經於1935年6月成為關屋敏子的入室弟子,後來關屋敏子自殺身亡之後,由關屋敏子的師妹原信子繼續指導。林氏好在日據時期的姓名為「林是好」,1907年出生臺南市,畢業於臺南女子公學校,後來考進教員養成講習所,畢業之後,成為臺南末廣公學校(臺南第三公學校、今臺南進學國小)的音樂老師,同時也因為興趣業餘時在臺南管絃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後來又進入臺南第二幼稚園(現址目前為:臺南市赤崁里活動中心--臺南市公園路127號附近)擔任幼教老師。她一直跟臺南神學院英國籍吳牧師娘及義大利籍聲樂家莎樂可莉學習鋼琴、聲樂,音樂造詣頗佳,後來在1935年6月隻身前往日本,拜入關屋敏子的門下學聲樂。在日本學習期間,她必須一邊學習、一邊演唱,如此才有辦法賺錢接濟在臺灣的家人。 林氏好(前排左三)的恩師日本著名歌手關屋敏子(前排中)訪台留影 林氏好不但歌藝好,也相當熱衷政治運動,他的夫婿就是成立「臺灣民眾黨」的靈魂人物之ㄧ的盧丙丁(1901~1935,筆名守民),「臺灣民眾黨」於1927年(日治時期昭和二年)6月27日不顧日本總督府的反對在臺中東華名產會社召開「臺灣民眾黨」創立協議會,同年7月10日在臺中聚英樓召開「臺灣民眾黨」成立大會,「臺灣民眾黨」是臺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當天總計有代表62人參加,主要組成人物有:蔣渭水、蔡式穀、李應章、林獻堂、蔡培火、謝春木、彭華英、黃周、黃旺成、盧丙丁…等人。「臺灣民眾黨」的三大綱要為:「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成立之初盧丙丁負責宣傳部及社會部的工作,並擔任臺灣工友總聯盟的中央委員。「臺灣民眾黨」曾提出市街庄議會由諮詢改為議決機關、議員由官選改為民選等要求,也曾因反對臺灣總督府的鴉片吸食特許政策而向國際聯盟提出控訴,因而得罪了日本總督府,盧丙丁也因此被捕入獄,不久後被釋放。1931年2月,被臺灣總督府以反日本、反政府,並有阻害內(內地,指的是日本)台融合等之由,除了禁止「臺灣民眾黨」繼續活動外,還強制其立即解散,主要幹部如蔣渭水和盧丙丁等十餘人也遭拘捕,旋於翌日釋放,為避免遭日本特高的毒手,盧丙丁不久後就偷渡至廈門避難,於1935年於廈門病逝。當時原本擔任臺南市第二幼稚園保母的林氏好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迫辭職。之後她曾發起組織臺南婦女青年會、加入由臺南女詩人組成之香英吟社、也在臺灣新民報舉辦的臺灣州、市議員的模擬選舉中,被選為臺南市議員。1932年林氏好以一曲《紅鶯之鳴》走紅,之後進入古倫美亞(コロムビア;Columbia)及太平唱片公司擔任專屬歌手,陸續灌了《琴韻》(廖漢臣詞、鄧雨賢曲)、《怪紳士》(李臨秋詞、王雲峰曲)、《月夜愁》(周添旺詞、鄧雨賢曲)、《咱臺灣》(蔡培火詞曲)等暢銷唱片,而最出名的則是由馬偕博士採譜的平埔族歌謠,後由名作曲家鄧雨賢編曲、周添旺填詞的《月夜愁》,即是由林氏好在1933年首唱,後來才風靡全台,而後來的「望春風」、「雨夜花」主唱人純純(本名:劉清香),即是她所訓練的歌星,而純純也是由古倫美亞唱片培訓的第一代臺灣女藝人。 前面提過林氏好是在1935年到日本學藝並成為關屋敏子的入室弟子,當時她的夫婿盧丙丁就是因為組織「臺灣民眾黨」因此被捕入獄後失蹤,林氏好也被迫辭去工作,為了維持家計,林氏好只得專心於歌唱事業的發展,之後她也將家人陸陸續續的接到日本居住,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林氏好一家人不得已滯留日本。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國勢已大不如前,投降只是時間的問題,林氏好擔心自己臺灣人的身分在此時會帶來麻煩,於是帶著一家人前往東北偽滿洲國新京市(長春)居住,同時轉任新京交響樂團的專屬歌手。1945年8月日本投降,林氏好和家人加入國府的三民主義青年團之--長春、瀋陽、遼寧支團,巡迴東北各地表演勞軍,同時也賺取生活費。後來國共內戰愈來愈激烈,林氏好一家終於在1946年回到了臺灣,因為有了國府開的勞軍證明書,讓她們在返家的路上省去不少麻煩。回到臺灣之後,家族還是從事演藝工作,並巡迴各地演出,慢慢的她將表演的重任將給大媳婦林香芸羽,林氏好轉而退居幕後,成為家族歌舞表演事業「南星歌舞團」的負責人,1954年林氏好遷往北投定居,1961年林氏好發現舌頭上有個腫瘤,開刀之後切片檢驗出為惡性腫瘤,後以傳統草藥治療,並減低工作量,腫瘤居然意外消失而痊癒。1991年林氏好因罹患多種糖尿病併發症病逝於淡水馬偕醫院,享年87歲。(註五十 )而這是後話。 林氏好 附註: 註四十八: 關屋敏子自殺後留有一封遺書,遺書上寫著:「讓櫻花一樣馨香的名字永不消逝的時刻,就在我38歲的今朝。先於二老而去,這是不孝。但這只是普通人敏子個人的角度,為了不辜負國寶之盛名,保住千萬年的榮譽和祖先之聲譽而去死,作為一個藝術家難道不是高尚優美值得敬佩的嗎?」--因此幾乎可以下斷言,關屋敏子自殺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保持自己藝術生命的青春,為自己的藝術青春定格。 參見──日文《維基百科》之【関屋敏子】(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96%A2%E5%B1%8B%E6%95%8F%E5%AD%90)。 註四十九: 佐爾格與尾崎秀實被捕後,日本東京警視廳特高課立刻展開收網作業,陸續在1942年6月於杭州逮捕中西功、在南京逮捕西里龍夫、在北京逮捕尾崎莊太郎以及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部擔任情報科長的白井行幸等人。7月底,在上海逮捕了鄭文道和倪志璞。在南京逮捕了紀綱(原名李德生,為潘漢年主持的中共「上海情報站」之「南京情報組」共諜)、汪錦元、陳一峰等人。 紀綱、陳一峰、汪錦元三人被逮捕之後,被日本政府判處無期徒刑。到1943年7月應汪偽政府的要求,將三人押解回南京的老虎橋監獄服刑。但隨著國際戰局的變化,日本人在1945年5月,下令釋放紀綱,讓他擔任日軍與新四軍和談的「牽線」工作。 參見── (Ⅰ)謝幼田:《中共壯大之謎》(明鏡出版社)。 (Ⅱ)遠藤譽:《毛澤東勾結日軍的真相:來自日諜的回憶與檔案》(明鏡出版社 )。 (Ⅲ)中文《維基百科》之【潘漢年】(https://zh.wikipedia.org/wiki/潘汉年)。 (Ⅳ)賈忠偉:《佐爾格的情報網改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註五十: 參見──《早期台灣音樂界奇女子~林氏好》 (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Egret/shi_hao/about7.html)。 不過在陳慧勻博士所寫的:《太陽旗下離別詩~臺灣第一女高音林氏好與盧丙丁》一文中,對於盧丙丁的去向則有不同的記載──「…當時的她(林氏好)並不知曉,在幾個月以後,盧丙丁將被日本殖民政府的警察單位拘補並被送入當時治療漢生病(俗稱痲瘋病)的樂生療養院,然後在1936年1月再度被押送出境至廈門,至終老再也無人知其去向。」 而陳耀昌教授所寫的小說紀實歷史小說──《島之曦》(遠流出版社),就是演繹盧丙丁與林氏好兩人的愛情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