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馬王子 李智凱跨海視訊 分享自由精神

《翻滾吧!男人》受邀到美國自由影展首映,「鞍馬王子」李智凱也將跨海與觀眾視訊對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翻滾吧!男人》受邀到美國自由影展首映,「鞍馬王子」李智凱也將跨海與觀眾視訊對談,將以陽光燦笑分享自由飛越精神。 自由書院創辦人暨影展策展人蕭明華表示,自由書院去年首度透過影展方式宣揚自由精神,今年第二屆將於11月起跑,選映五部優秀台灣紀錄片進行線上播映分享給北美觀眾,內容橫跨親子成長,自然保育、與海洋文學等不同範疇,透過台灣紀錄片彰顯人文暨自然關懷的普世精神。 首週推出《翻滾吧!男人》、《單車天使》2部作品,勇奪奧運銀牌的「鞍馬王子」李智凱也也替影展拍攝一小段「快閃影片」作為首波宣傳,聊到「自由」,他表示,身為一位體育選手,因為擁有高度的熱忱與對體操的愛,「自由對我來說,就像是訓練,可以自由地發揮想像、編排動作,在比賽場上可以自由飛翔、充分展現自我」。

Read More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記錄耆老們生命經驗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電影特映會,記錄耆老們生命經驗,展現泰雅文化之美及其性格中的堅韌與公義。(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今年隨著「斯卡羅」的播映引起熱烈迴響,原住民族、客家、閩南多元文化的融合交織,以及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辯證,引發民眾對在地文化的高度關注。新竹縣耗時三年多規劃製播的原住民族紀錄片「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十三日在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舉辦特映會與座談會,特別邀請偏鄉教師及鄉親一同欣賞電影,二位主角泰雅族耆老黑帶‧巴彥及牧師阿棟‧優帕司也現身分享拍片歷程及喜悅。 新竹縣長楊文科到場關心,他說,新竹縣很幸運,擁有原、客、閩、漢、新,五大族群的文化都非常美麗而珍貴。為了傳承並發揚這麼寶貴的文化資產,一定要將耆老們的智慧與生命經驗記錄下來,這是縣府的文化使命,責無旁貸。 文化局長李安妤說,三年多來為了拍攝泰雅族耆老的生命故事,紀錄片製作工作團隊「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費盡心力進行調查研究,演示泰雅族群遷徙的路徑,收錄了泰雅古調、口簧琴的演奏、傳統器具製作、部落祭儀等難得的歷史片段,並且陪伴耆老重返現場進行紀錄,足跡遍佈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花蓮縣壽豐、高雄市那瑪夏等;大家看到的不僅是二部珍貴的紀錄片,這是文化工作者的世代傳承,是文化保存的接力賽。 文化局指出,十一、十二月將辦理校園巡迴影展,期望透過兩位在地泰雅族耆老─黑帶‧巴彥與阿棟‧優帕司─的生命故事,展現泰雅文化之美及其性格中的堅韌與公義。以紀錄片的校園巡迴放映為種子,培育下一代欣賞多元文化價值,進一步達到文化紮根與尋根溯源的在地知識學實踐。

Read More

【空間美學影響力】鄭君璞 設計就該是入侵五感的設計!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設計不僅是五感的體驗,更是設計心的感受。」 保有在地性與空間運用,並將設計落實在人與服務動線上,可以說飯店業的一項重大課題,1996年成立煙波大飯店的春福建設,直到今日已經在花蓮、太魯閣、台南、宜蘭等地開設據點。峽谷、蘭陽平原,又或是古都,每個據點都擁有不同特色,如何有效使用在地能量,進而去轉化為設計體驗能量,現職煙嵐大飯店董事長的鄭君璞有些感悟。 EDIT=Tim Kuo PHOTO=春福建設 鄭君璞 春福建設董事長特助 煙嵐大飯店董事長 好的設計,精於打開五官 1986年成立的春福建設,跨足旅遊產業多年,這幾年的經驗讓他們領悟出空間設計必須要能打開人們的五官、提升感受力。鄭君璞表示:「當我們踏入陌生的空間時,應該建立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五感,去認知並記憶空間,給予每位旅客在空間中都能有不同的體驗。」 他進一步舉例說:「這可以分成兩個層面,第一是服務設計方面,透過換位思考,我們觀察客人的需求,細緻照顧客人真正的需要。」他們構築出畫面,煙波大飯店中的旅客,能在炎熱的下午會獲得冰涼的礦泉水,在寒風冷冽的夜裡,看到門口替每個人立起保溫燈,當客人退房時,服務人員主動詢問接下來的旅途中是否還要多帶點水。 鄭君璞說:「從細緻的觀察出發,才能更切合旅客真正的需求,但要實現上述的願景,還需要仰仗硬體設備的設計與規劃。因此到了第二層面,我們必須將細緻的服務延伸至空間設計,在建材材質與空間氛圍上,都要能給旅客更為溫暖與休閒的感受,並照顧每塊地區本身擁有特色。例如能面對太平洋海景的太魯閣館,我們的設計是將每一扇窗都能開到最好的位置,這樣每位旅客在房間中,即使是在窗邊、臥榻,或是躺在浴缸中,他們都能看見太平洋的日出,觀察雲朵的變化,以及發掘海面不停改變的顏色。」 深挖在地特色 從能眺望太平洋設計中,他們進一步提出空間中文化美學的建立工作,它們表示文化美學是城市特色與在地人民素質的反射,因此在每一個煙波飯店的定位上,規劃設計讓每位旅客能夠在住宿時,體會到當地文化美學,進而提升與在地環境連結。 近幾年民眾疑惑──對於幾個耳熟能詳的老街,你能說出專屬特色嗎?是否對於老街,你只能想起那幾張復古電影海報、同廠牌機器生產出的冰淇淋,還是千篇一律的大杯手搖飲?如果沒有深挖在地特色,就會造成這樣複製貼上的負面影響,如何執行地方創生十分重要。 鄭君璞自豪說到:「二十餘年努力,在台灣市中心或鄉野,山巒間又或是海岸,都能找到煙波飯店,該如何在當地深入在地文化,就成為必要的工作。除了可以帶動地方的經濟,更可以讓每位旅客體驗在地特色。在新的飯店選地時,我們團隊除了基本的調查功課外,也會去找附近的特色美食與旅遊景點,然後大家一起發想客人們可以在這邊做什麼?吃什麼?如何到來?如何離開?我們可以安排些什麼?讓客人來飯店不只是洗澡、睡覺、看電視,而是把飯店也當成是一個遇見在地特色的景點。」 宜蘭館 設計要能呼應土地 提到這樣的願景,鄭君璞舉出幾個分館為例:「以我們自身作品為例,宜蘭館極具特色的蜂槽外觀,其實是呼應宜蘭的特色紅磚;而在台南館,開窗的比例是引用自對面司法博物館的設計;另外太魯閣館的特色,就是以太平洋的水波與山脈的紋理為靈感,進而去創造引導出地方特色。」 台南館 引導周遭打造地方創生 「由於每個地方的交通條件都不一樣,因此我們會考量當地不同需求去安排交通。比方說宜蘭館的自行車、太魯閣館的電動機車租賃服務……等等。同時也跟在地交通業者合作半日遊與一日遊的行程。」鄭君璞這樣說到。 除此以外,將美食或在地特產結合,也不失為一種方式。鄭君璞提到煙波大飯店去年就與刈包名店、吐司名店進行合作,另外他們也持續在「煙波早堂」提供鴨賞、墨魚、小卷、台南牛肉湯等在地美食服務,讓遊客有機會嘗鮮,以及「煙波選物」與在地商家合作,不僅能感受到旅行的樂趣,也能看見在地文化的體現。 在地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是目前許多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且是持續性的工作。 「我們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強調『共好』的文化,當地人同仁大概佔各館的七八成以上,因為期許新館的成立能替當地帶來不一樣的活力,在地的同仁對於家鄉的認識,能延伸了我們對於當地更多的想像。」鄭君璞提到這個特色,另外在建案方面,「首重將開放空間讓位給街道,從基地範圍開始,提供安全友善的人行空間,遇到基地旁有未開闢的道路,我們都儘量撥出額外的費用開闢,要讓鄰里都能夠有更安全舒適的環境。」 提到了對於天際線以及對於建築,空間及城市的看法,他說:「城市天際線是我們對城市的第一個想像,但是我們更小心看待每一個案子對當地城鄉風貌的影響。以目前春福建設的推案地點來說,因應從北到南不同的都市背景,我們會以優雅、低調不張揚的立面樣貌來呈現,最大化去減少鮮豔的顏色或誇張造型,去觀照人在空間的生活需求、環境的紋理及在地的特性。」 ▍春福機構自1986年成立春福建設,並在不同的城市投入對於居住空間的經營。1996年成立煙波大飯店,並於新竹青草湖完成新竹湖濱本館,開始跨足旅遊產業,分別於2000年增建湖濱本館麗池館,2002年完成新竹煙波大飯店都會館,2006年增建湖濱本館香榭館,2011年完成煙波大飯店花蓮館,2016年完成煙波大飯店蘇澳館,2018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宜蘭館,2019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台南館,2021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太魯閣館,目前正積籌畫花蓮太魯閣園區,蘇澳二館、台中館等。冀以「一館一特色」的方式,不只提供每位旅客一個休憩的空間,而是在地化的深度旅行經驗。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5

賈忠偉 西鄉大爆走~現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濫觴 有了這些準備之後,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特以琉球漁民在臺灣被蕃人殺害的事向當時擔任總理衙門大臣的毛昶熙及董恂質詢,毛昶熙原本以琉球與臺灣皆為中國領土,來反駁副島的質疑。而對於造成琉球漂流民被殺番人殺害事件,毛對副島表示:臺灣的「番民」有分成「熟蕃」與「生番」兩種,「熟蕃」由官府治之,而未服之「生番」,則置之化外,甚為不理──簡單的說就是「殺人者為化外的生番」與清政府無關。但這句話正好被副島抓住辮子,副島說:「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慌亂當中,毛昶熙竟脫口而出:「(臺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這句話讓日本人抓到小辮子,所以就可以據此大大方方的向臺灣南部這個清廷昏官口中所謂的「化外之民」所居住的地方出兵。(註三十九 ) 1874年4月4日,日本指派名列維新三傑之首的西鄉隆盛的弟弟,陸軍中將西鄉從道(1843~1902)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出兵討蕃,翌日,又任命陸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為參軍,並設置臺灣番地事務局,以大隈重信為事務局長官。當時李仙得負責輔助西鄉就出兵事宜進行具體準備。西鄉率領8,050人(其中陸上兵員為3,658人,其他為軍屬、從僕、軍艦成員等,註四十 ),分別搭乘高砂(原為英國船Delta號,為日本花10萬美元買下)、社寮(原為美國船,為日本花6萬美元買下)、三邦丸、大有丸、明光丸並配合3艘軍艦--日進、孟春、有功…從長崎出兵臺灣屏東,但是這裡有個插曲,在出兵前夕,歐美--英、俄、法、義大利、西班牙…等列強紛紛表態反對日本出兵臺灣,最早在1873年4月13日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Harry S. Parkes,1828~1885)就曾對外務大臣寺島宗明確表示:如果日本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英國將嚴守中立,並嚴令--禁止英人、英船參與日軍的軍事行動,同時也威脅一切後果必須由日本承擔,這使得原本要一起隨軍出發的英籍工部省雇員布朗(Brown,日本授少校階,原本擔任測量臺灣沿海及建設燈塔等工作),不得不退出征臺遠征軍的行列。(註四十一 )英國反對最大的理由--不是人道、無關正義,而是清、日之間的紛爭可能會損害英國在中國地區的經濟利益。 西鄉從道-維基百科 而原本贊成(其實是鼓勵和支持)日本出兵的美國也在國際壓力之下,不得不由默許改變為中立,並批評日本出兵的行為違反了國際公法(《萬國公法(International law)》),同時強調以安全保障為由所發動的武力干涉,將不會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新任美國駐日公使平安(John A. Bingham)因此下令嚴格禁止任何美國人與美國船艦參與日本的軍事行動,(註四十二 )除少數人以未接到政府禁令,仍舊隨軍前往臺灣之外,李仙得就因此在途中被召回,並被軟禁在美國的廈門領事館內,雖然不久之後就被釋放,但日本政府礙於國際壓力,只得假意禁止李仙得親自參與親臺行動,同時改聘請法國籍的法律專家布瓦索拿得(Gustave Emile Boissonade)來取代李仙得的位置,李仙得則是隱身於幕後。 面對接連而來的國際壓力,日本內閣擔心列強介入,不得下令暫停此次行動。但人在長崎的西鄉從道卻強硬的回覆說:「延遲出兵,將會有損士氣。如果政府強行阻止,我願退還天皇的全權委任敕書,以賊徒之姿直搗生蕃的巢穴,絕對不會累及國家!」他在4月27日命令被任命為廈門領事的陸軍少校福島九成首先率領--瓦生、克沙勒、李仙得的秘書前紐約時報記者豪斯(Edward H.House)以及250多名軍士(原本「有功丸輪」只能容納100多人,這還不包含船上裝在的軍需、彈藥……),搭有功丸輪先開赴廈門,遞送西鄉寫給閩浙總督李鶴年的「日軍征通知書台」,自己則是留在長崎等候與大久保利通會面,勸阻任務失敗的大久保在面會西鄉以及大隈之後,也只能事後追認出兵的事實,並做了相關的承諾,於是日本政府對外公告:「硫球藩、小田縣人民先後漂流至臺灣「番地」受「生番」掠殺,為懲罰、以及確保將來的安全,出兵臺灣」。這樣難堪的結果,日本後世歷史學家稱之為「西鄉大暴走」,有人認為這項舉動也成為以後日本軍國主義軍官在亞洲戰場上隨意獨行的開端,(註四十三 )但事後的文獻卻證實,這只是西鄉與日本政府「唱雙簧」演戲而已,因為大隈重信在其回憶錄中證實:當有功丸出發時,他和政府特派員金井內史還一起在長崎港為其送行,也就是西鄉從道並不真的敢「抗命妄為」,而是他與大隈重信、金井內史、李仙得…等人獲得共識之後才敢逕自出兵臺灣。(註四十四 )到5月2日,日進、孟春兩艘軍艦以及運輸船--高砂、社寮、三邦丸、明光丸…搭載--臺灣蕃地事務参軍谷干城、赤松則良,以及另外1,000多名士兵,也從長崎開赴臺灣屏東的社寮。日軍的先鋒船艦--有功丸於5月3日到達廈門,福島九成於4日拜訪廈門同知李鐘霖,並致送西鄉所寫的「日軍征通知書台」,之後便率有功丸輪離開廈門,因此當李鐘霖將「日軍征通知書台」呈送到閩浙總督李鶴年時,已是5月8日,李鶴年雖然立即要求日本撤軍,但有功丸已在同一天順利登陸屏東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之後其他運兵船也陸續抵達屏東與有功丸會師。最初日軍以利誘的方式來吸引當地漢人以及原住民,因此大家相安無事。 而當時雖然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已經過世,但憑藉著李仙得與卓杞篤的交情,自然也獲得新任十八社總頭目小卓杞篤的信任。但隨著日軍愈來愈深入內地,再加上日軍的軍紀愈來愈差,日軍與原住民的摩擦愈來愈多,5月22日,日軍進入四重溪之後,還不顧勸阻強行進入牡丹社番人的重要活動區域--石門,被激怒的原住民因此在石門天險對日軍發動攻擊,這就是有名的「石門之戰」,最後日軍陸戰隊不得不攀上峭壁之後居高臨下的射擊只有原始武器的原住民,情勢才因此逆轉,原住民敗逃,酋長阿祿古父子雙亡。之後日軍勢如破竹,先後重創了--牡丹社、高士佛社、尼乃社(女乃社;tjaljunay)3社,後移營龜山(現屏東國立海生館附近)建立都督府長期駐紮。連花東一帶的番人亦聞訊先後跟進請降。日軍在攻擊番社期間擄獲了一名年約12歲的原住民女乃社小女孩,西鄉將其取名為OTAI(臺灣姑娘)--漢字為「御台」,之後送往日本接受教育,希望她長大之後能教化這些蕃人,為大日本帝國效命。(註四十五 ) 石門戰役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與排灣族領袖合影。-維基百科 牡丹社事件-維基百科 得知日本出兵侵臺後,清廷立即派人向日本外務省抗議,並在六月中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經略臺灣。1874年9月22日,清廷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只得委託英國公使威妥瑪(Thomas Wade)的調解,中日雙方在北京締結和約--即《北京專約》,日本退兵,所謂的《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三、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條約中規定:中國應撫恤1871年受害的琉球難民(10萬兩),並補償日軍征台損失(40萬銀兩),總共賠償50萬兩銀(約等於當時的71萬日圓)。只是清朝對外絕口不提「賠償兵費」,而將50萬兩拆成10萬兩的「撫卹」與40萬兩的「購買道路房屋」,算是在表面上保存了天朝顏面,也確定了臺灣的主權的確屬於中國。但由於條約當中,出現了「臺灣生蕃」加害「日本國屬民等」、日本出兵的目的是「保民義舉」等用語;同時強調清國政府所支給的「撫卹金」是由日本政府轉交受難者遺族…變相的向國際社會宣佈清國已同意「這些遭遇海難的琉球人可以被視為日本國民」。因此儘管未能達到佔領臺灣的目的,但日本卻遵循李仙得所提出的各種方略及其一手策劃的「征臺」計畫,成功的斷絕琉球長期的兩屬關係,誘使中國承認琉球為日本所屬,為1879年實質佔領琉球創造了先決條件;同時,也為日後侵略朝鮮,據有臺灣拉開了序幕,這個行動一直延續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初,美國還特別售予日本四艘最新型的戰艦和大批軍火,而美國籍貨船「紐約」號也受雇為日本運兵,甚至戰後馬關和議之前,李鴻章希望能藉助各國駐華公使之力,出面制止日本奪取中國領土的野心,但唯一替日本出面的就是美國駐華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他不但力勸各國不要過問此事,還誘導李鴻章「以散地易要地」,日本才能順利占領臺灣。征臺之役結束之後,已經入了日本籍的李仙得在大隈重信與陸奧宗光的同意與支持下,迎娶了幕府越前侯松平春岳(後來出任明治政府的大臣)和侍女所生的私生女池田絲,松平蕃就是現在的福景縣(ふくいけん,Fukui Prefecture;位處日本中部的北陸地方,面向若狹灣--わかさわん)。1890年在日本政府與朝鮮駐日本公使館參贊官金嘉鎮(김가진,1846~1922,原本為親日派,後轉赴中國參與朝鮮獨立運動)與和駐朝鮮日本代理大使近藤真鋤(1840~1892)的共同推薦下,李仙得正式赴韓接任朝鮮外府顧問官(有些資料稱為政治顧問)德尼(Owen N. Denny,1838~1900)任期屆滿之後所遺留的職缺。(註四十六 )他曾建議朝鮮政府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實施預算、會計制度;改革稅制、廢止奴婢制、發行紙幣、開發輸出商品…等現代化改革措施。另外由於不平等條約導致韓國無法保護國內市場及產業,因此他主張抑制輸入,優先安定經濟、促進繁榮…等等,與當時的朝鮮改革派互動頻繁。只是凡事都以日本為師,也導致他被反對者批評其作為均帶有「將朝鮮變成帝國主義體制下的從屬國」的兩面性,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他們認為--「李仙得被派至朝鮮其實是為日本併吞朝鮮預先做準備」。1899年9月李仙得在首都漢城(今首爾)因為腦中風(另一說為腎炎)病逝。(註四十七 )   附註: 註三十九: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牡丹社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牡丹社事件)。 (Ⅱ)楊南郡:《牡丹社事件》(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                            id=2327&keyword=%B7%E3%E5i)。 註四十:…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形表內藴皆美~宣德爐形制析賞

盧陽正 作者介紹:盧陽正先生曾經是媒體工作者,在出版社服務,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閒時醉情於明清時期銅製書案文房珍玩,凡三十餘載,收藏有宣德爐、佛像與文房雜項等。 「宣爐之美,淺露於形表,然內藴之理,會者能達,著眼之先在於耳,形色其後,款識尤爲重要。」 依據文獻記載:明代宣德爐主要用於宗廟禮佛祭祀,因此形制深具法度;而朝廷用作賞賜大臣家用者,或增鼓琴伴讀之趣,更是精巧雅致。 按《宣德鼎彝譜》記載宣德爐款式就有百餘種,以爐耳細分的也有五十餘種,另有以爐口形式、爐足種類、鑄造金屬用料等予以細分。 為避免讀者產生混淆,本期專刊特別擇定幾款經典爐型作介紹,另擇其外形近似,比較容易被誤認的爐型,和大家一起分享。 蚰龍耳爐 蚰龍耳爐 款式沿自宋代定窯香爐,以爐耳龍身彎曲如蚰蜒,概稱蚰龍耳。明宣德皇帝以其「款式典雅,為諸爐之冠」,置之書房如潛龍之態朝夕相伴,屬內府自用爐款。 此爐深受官宦世家與文人雅士喜愛,傳世精緻好爐數量頗多。 冲耳爐 冲耳爐 冲耳爐亦稱「朝天耳爐」,一般都以乳足形式呈現,寓意「敬天法祖」,宣德皇帝以之置於乾清宮等議政殿堂,任何神佛、書齋、廳堂亦適用。 橋耳爐 橋耳爐 形制近似冲耳爐,唯橋耳爐雙耳缐條流暢,而且微微斜傾猶如拱橋,依耳形渾圓與否,尚有鳳眼、虎眼之分。 以前老師教學講經,學人環圍拱橋聆聽,橋又有知識媒介傳承之意,因此以橋耳爐作為御賜工部尚書與國子監祭酒(今大學校長)之用。 戟耳爐 戟耳爐 此爐又稱戟耳簋式爐,兩耳如戟,分列兩側。戟是古代車馬作戰的長兵器,結合了長矛與斧的功用。 宣德皇帝以之賜予刑部尚書,意即刑部平準天下正義,猶如執戟以衛邦國,亦有祭門神以衛皇室之意。戟耳有圓有方,搭配爐型亦多。 雙魚耳爐 雙魚耳爐 爐譜記載,雙魚耳爐係依宋官窑雙魚耳彝爐款式,爐底圓凹而入,爐身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款式大雅。 魚耳爐相較於戟耳爐,一柔一剛,造型雖有雷同,雙魚耳生動柔美,下方成分义魚尾狀是最大差別。兩種爐功能也大大不同,戟耳爐供於刑部;魚耳爐置之燕居密室,取其魚水之歡,不可誤置而鬧笑話。 獅首爐 獅首爐 獅為百獸之王,也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擁有降伏一切邪魔的智慧與力量,宣德皇帝以此爐賜與兵部尚書及大提督等軍職官員。 獅首為耳取其威猛具鎮懾之氣,後人常將此爐置于門廳或中堂,收辟邪納祥之效。獅首爐傳世作品頗多,雕鏤細緻,神態各異,部分為狻猊或其他神獸常被誤認。 天雞耳爐 天雞耳爐 天雞就是鳳凰,雕鏤神似獅首而常被誤認。天雞一般俯首朝下,雙眼細長,宣德皇帝以之賜予后宮,取意鸞鳳和鳴。 天雞耳爐式有錦邊天雞、素天雞、天雞馬蹄足與雲板足之分。 押(壓)經爐 押(壓)經爐 押經爐形制為平口三乳足,兩側出鋬耳,有圓有方,亦稱「鋬耳爐」,也被稱為「琴爐」。爐譜有高腳與矮腳押經爐之分,因其器形高雅,頗受文人雅士青睞,傳世佳作頗多。 三弦桶爐 桶爐 桶爐顧名思義呈桶狀深腹造型,爐身常見三弦與九弦紋,代表三元太極、九元三極,取其三思與九思寓意深遠。也有素身無紋者,常且以獅首或鳯首為耳。 九弦桶爐 明代正德年間所鑄桶爐,爐面雕鏤取自可蘭經的阿拉伯文,與當時文化宗教有關,這些質量精純又具特色的桶爐,在現今拍賣市場有著很搶手的價格。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俗女2完結收視再奪冠 嘉玲求婚抱大腿 最吸睛

《俗女養成記2》10日晚間播出最後一集,收視持續開紅盤。(華視、CATCHPLAY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台劇《俗女養成記2》10日最終回平均收視達4.24,45~54歲女性族群平均收視更高達8.42,再度拿下週末全國收視冠軍。其中,陳嘉玲下跪求婚橋段更飆出最高收視。 第10集最終回收視最高點5.64,落在主角陳嘉玲求婚的橋段,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生下女兒後,跟蔡永森(藍葦華飾)回家時驚喜地拿出棒球向他求婚,並感性地說:「我不相信婚姻,但是我相信你,我相信我們,你看過我最醜、最脆弱的樣子,你是我這輩子起床唯一想看見的人。」 陳嘉玲也表達願意讓蔡永森去完成他有興趣的事業,結果蔡永森面對求婚竟回應還要考慮,讓陳嘉玲上前抱他大腿苦求答應,畫面爆笑十足。 另一段「陳嘉玲在生產前哭喊找媽媽」橋段,收視也高達5.17,劇中陳嘉玲決定不打無痛分娩,在生產時痛不欲生直喊要找媽媽,就在這時媽媽(于子育飾)出現,並向陳嘉玲溫情喊話:「妳很勇敢、妳也很堅強,妳現在做媽媽了,要像個大人一樣,我跟妳說妳是媽媽的模範,媽媽在身邊妳不用怕。」 這段溫情對話,不僅讓陳嘉玲情緒平復不少順利生下女兒,更感動許多觀眾紛紛反映是「最終回最感人橋段」。導演嚴藝文也在映後直播表示,寶寶是真的找剛生產產婦的孩子來演出,謝盈萱和于子育則透露看到嬰兒的那一刻,很自然就感動的哭了出來。 在第10集映後直播活動中,導演陳長綸、嚴藝文也履行承諾,攜手謝盈萱、藍葦華、于子育、陳竹昇、天心、楊麗音、吳以涵、陳家逵、楊銘威等人,一同參與俗女制服畢業趴,與線上逾8000名粉絲分享這一季拍攝的心路歷程,並在旺福樂團帶領導演與演員合唱主題曲《莎喲娜拉》歌聲中,告別第2季,劃下完美的句點。

Read More

2度延期 許富凱12/4攻蛋

歌手許富凱出道10週年首度攻蛋的「拾歌」演唱會,終於定檔在12月4日與粉絲相見。(凱聲影藝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歌手許富凱出道10週年首度攻蛋的「拾歌」演唱會,2度因疫情延期後,終於定檔在12月4日以「新科台語金曲歌王」身分與粉絲相見。 隨著疫情近來趨緩,許富凱與團隊討論後決定申請年底檔期,確定拿到12月初場地,也讓他一直懸著的擔憂轉而踏實。許富凱表示,演唱會從年初一路直轉到年底,成了另類的「延」唱會。但這段期間粉絲們不離不棄打氣,許富凱也在8月奪下第32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殊榮,這是他7度入圍首次拿獎,將以「台語金曲歌王」身分開唱別具意義,許富凱更推出單曲《無聲》表達感謝。 許富凱也說:「拿到金曲獎對我自己的演藝事業或演藝生涯是一份鼓勵,不管任何事情,心態調整對了,任何事情都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演唱會內容也是一再加碼,許富凱持續與導演開會、反覆推翻歌單,他自招歌單經過3次調整,一定有更多溫暖與感動,「導演也都快被我逼瘋了,真的很謝謝團隊所有的人員,演唱會有我的歌唱成長史,也有台灣各個階段的音樂史呈現,真的會很豐富,不來絕對會後悔。」

Read More

比莉向粉絲喊話 「放膽私訊我」

歌手比莉睽違15年回歸小螢幕主演影集《媽,別鬧了!》,放送心型美胸等百變造型。(Netflix、草舍文化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藝人比莉主演影集《媽,別鬧了!》將在網路影音平台全球同步播出。劇中造型百變、大膽跨海追愛的比莉向全球粉絲喊話:「不要害羞,放膽私訊我。」 《媽,別鬧了!》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團隊製作,金鐘導演陳慧翎及金鐘剪輯李俊宏共同執導,比莉、寇世勳、賈靜雯、柯佳嬿、吳慷仁、林柏宏與曾莞婷主演,除了有文化部、文策院補助支持,也獲韓國娛樂公司CJ ENM集團的東南亞分公司以及台灣、日本、香港等國際公司支持出品。 《媽,別鬧了!》全劇以「媽媽勇敢追愛」為主軸,突破框架兼具吸引大眾的家庭故事題材,並擁有超高含「金」量的幕前幕後團隊,從製作起便獲得超高關注,比莉開心表示,「希望全世界的觀眾都喜歡。」 比莉在《媽,別鬧了!》中,因寇世勳飾演的丈夫離開後,為走出傷痛開始有了不同生活與愛情觀,更在劇中變換上百套造型,儼然把片場打造成大型衣櫃間。 比莉造型突破以往尺度,誓言電暈全球網友。對於影集將登上影音平台播出,比莉也大方喊話全球粉絲:「不要害羞,放膽私訊我。」甚至打趣留下自己社群暱稱。 有別於比莉的百變造型,飾演比莉女兒的賈靜雯與柯佳嬿則突破女神形象,邋遢感造型差點讓網友認不出來。賈靜雯這回演出宅女作家,造型反璞歸真以暗色系為主,還特地為角色加重黑眼圈,她笑說,自己造型太平凡,走到路上應該不會有人認得。 飾演妹妹的柯佳嬿則突破清純女神形象,自告奮勇為角色染布丁頭,她笑說:「這次造型很man滿有趣,但應該網友還是能認出來吧。」

Read More

雲門重返池上 攜手9m88共演十三聲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表示,《十三聲》在池上將不會有投影,將以大山跟稻浪為背景演出。 (台灣好基金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以天地為舞台,雲門舞集將重返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與歌手9m88合作《十三聲》池上獨家版本,並首度線上播出。 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表示,《十三聲》是自己在艋舺生活樣態發展的作品,色彩斑斕,但舞台上很炫的影像在池上將不會有投影。舞台上的《十三聲》提供一個美麗的幻覺,但池上版本會很真實,舞作中在街頭出現的,也可以在稻田發生。 今年雲門舞集也加入文化部「藝FUN線上舞台計畫」,演出將會在KKTIX平台播出。 今年雲門舞集將與9m88首度合作,製作人陳鎮川表示,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是一個什麼都可以發生的平台,池上就像「快速充電板」,「只要去一趟充電,正能量就可以支撐其他300多天。」 《雲門舞集十三聲在池上》舞台版30、31日在台東縣池上鄉天堂路稻田區登場,線上版將於11月27、28日線上播出。

Read More

2021「微」原創基地節《療癒之地》10/6登場 來松菸「藝起,微旅行」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面對疫情影響,松山文創園區今年5至7月歷經了前所未有的封園,適逢園區開園十周年,雖然艱難,但仍正面樂觀地做好準備,以《療癒之地》(Healing Journey)為主題,策劃今年的「微」原創基地節,刻意冠上「微」字,希望能藉此引起民眾對 2021年的共鳴,並從時事、場域及情緒出口的角度出發,關注人、環境和作品三者間的細微關係。 隨著疫情有條件解封,從10月6日起到明年1月16日,搭配振興五倍券的「潮冬感謝慶」活動,同時聯手「松菸水水聚場節」表演藝術,並結合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松菸持續挺文創,匯聚創意能量,在園區15處展演空間,邀請19位藝術家、112組表演團隊,超過131位跨領域創作者,聯手共創63件藝術作品、138場表演,在103天療癒之地,松山文創園區歡迎大眾能夠一起參與這項盛事。 今年「微」原創基地節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共同主辦,共有3件戶外藝術裝置及一檔羊毛氈展覽,包括藝術家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象徵松山菸廠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社區型工廠,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裡發生,延續到現今的文化創意園區,涵括各種藝術的可能性!作品形象上源自黑膠唱片,用圓形樂譜組成圖像,設計六件分別代表松菸、臺北、臺灣的意象,包括「松山菸草工廠」、「菸草花」、「桃花泣血記」、「臺灣野球隊」、「臺灣帝雉」和「垃圾車」。 藝術家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 其中「桃花泣血記」是臺灣第一首流行音樂,也是日治時代所發行的暢銷全臺單曲。而「臺灣野球隊」第一個成軍於臺北,後來每年舉辦全國野球大賽,臺灣隊還打入甲子園,使棒球運動風靡全臺!「臺灣帝雉」是特有原生保育鳥類,象徵臺灣歷經不同世代及年代持續關懷土地生態永續;臺灣「垃圾車」擁有全球創舉,採用貝多芬的「給愛麗絲」作為音樂,改變定點堆放垃圾,使環境變得更整潔,也成為其他國家參考對象。每件作品都可掃描QRcode開啟AR濾鏡,聆聽其所代表的音樂,與作品互動! 還有藝術家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名稱有漂流之意,創作靈感來自松菸,空間建物充滿歷史感,同時又有很多新事物、新能量在這裡發生。藝術家在巴洛克花園正中央,打造懸浮於平台上的兩個半圓形光環裝置,直徑達6.3米,以極光效果為發想,利用光的反射,彷彿置身在光環繞當中,空間、時間與光創造新的迴圈關係,藉由光影緩慢而有變化的流動,讓作品與觀者間產生互動感,映射出內心跟自我對話,也讓浮動的情緒得到一時地沉靜與寄託。 藝術家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 藝術家成若涵作品〈家〉,以紙雕的手法,在西向走廊上3米乘3米的窗戶上創作10個松菸故事。擷取松山菸廠80多年的歷史,重新回味過去以廠為家的工業村故事,包括1.理葉、切葉、捲菸、包裝和運送的製菸流程2.員工育嬰室是娃兒嬉鬧成長的歡樂園3.員工下班後經過檢查室,把散菸藏在褲管或嬰兒懷裡的趣聞4.極盛時期松菸員工達2千人,員工福利好,現今的巴洛克花園過去可是棒球場5.多功的鍋爐房、煙囪是當時顯眼的地標,除了燻葉外,也提供熱水給澡堂和廚房6.過去倉庫後方就是月台,貨物可以直接運送上火車7.過往生產的懷舊香菸大集合8.園區豐富生態9.松菸廠歌10.如今園區裡的吉祥物松犬、松鴨。透過細緻的鏤空技巧,將人物表情、古蹟建物與生活樣貌,刻劃出松菸過往時光的豐富畫面,打造一條可以慢慢走讀、細細品味故事細節的長廊。 藝術家成若涵親自向貴賓導覽紙雕作品〈家〉 除此之外,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分為兩階段展出,第一階段「聽‧織物的故事」邀請6位臺灣織物藝術家以說故事的方式,從日常穿衣著手,分享織物的故事和情感;第二階段「讀‧時尚的永續」起因於時裝產業製版過程中,浪費成為一種宿命,平均15%的面積成為廢料,6位羊毛氈創作者以「零浪費Zero Waste」為出發,以當代設計的視角,賦予傳統工法新的樣貌,看見永續時尚被實踐的可能性,共展出30件作品,將毛氈的溫度傳遞人心、療癒大眾。 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分為兩階段展出,第一階段「聽‧織物的故事」第二階段「讀‧時尚的永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