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甯做公益 想代言男性商品

藝人張鈞甯擔任台灣好鄰居協會公益大使,2日出席「兒童的好鄰居共創兒權心世界」記者會,號召民眾響應捐款。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  藝人張鈞甯擔任台灣好鄰居協會公益大使,今天出席記者會宣導兒童權利教育。近期代言接不完的張鈞甯,被問到還想接什麼,頂著俐落短髮的她笑說:「男性產品」。  張鈞甯剛拍完何潤東第2部自導自編作品「誰在你身邊」,最近接下關懷兒少權益的公益大使,張鈞甯希望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並學習尊重他人。  對公益活動不遺餘力的張鈞甯,認為自己很幸運,因工作得到大眾喜愛。她希望藉由自己的影響力,讓大眾關注更多公益議題,「工作沒動力時,看到公益獲得大眾回饋,讓我有更多能量,反而得到很多快樂。」  之前常以長髮亮相的張鈞甯,今年3月剪了一頭俐落短髮。她透露經紀人開玩笑說:「妳留長髮是女神,留短髮是路人。」不過張鈞甯相當喜愛這個造型。  張鈞甯近期廣告代言邀約不斷,從電商、汽車、冷氣都能看見她的身影。被問到還想接什麼代言,張鈞甯認為,既然剪了短髮,想趁機會接「男性產品」,「女性保養品都有男生代言,現在換成女生代言男性產品,我想開創別人沒做過的事。」  養生出名的張鈞甯,最近1個月開始練太極拳,她透露自己早上會在公園赤腳打太極,不過卻沒有人認出她,「大家很熱衷在自己的世界,跳舞、吹喇叭、拉筋。」  至於近期是否還有中國大陸的戲約,張鈞甯回應一直都有,但目前未定。

Read More

因疫情沒錢賺 佩甄爆損失2百萬

休息大半年,佩甄難得出席公開活動。 (記者陳建興攝)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藝人佩甄2日出席農委會活動,擔任活動形象大使,她透露,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上半年幾乎沒有公開活動,也預告下半年活動已排滿,並取消出國行程,要將之前的賺回來。  因新冠疫情關係,佩甄說,上半年春酒、活動都消失,預估損失約200多萬,但原本要去摩洛哥、杜拜的行程取消,因機加酒一個人就要30萬,其他費用購物加一加就破百萬,因此也算省下一筆錢,但兩相加減仍少賺一百多萬。  不過,讓她不捨的是主持5年的三立「姐姐當家」喊停,因疫情業務量減少,主持人已換成許志豪和璟宣,本來很期待和許志豪搭檔,但覺得自己也該換一個方向了,換主持人才有辦法換新型態。」  暑假來臨,她也為如何安排子女的活動傷透腦筋,兒子今年因疫情暑假延期兩週,因此要上輔導課,這讓兒子非常不開心,壓縮到他玩桌遊的時間。

Read More

《媽,別鬧了!》比莉自封天母 賈靜雯柯佳嬿樂當姊妹

賈靜雯偕柯佳嬿回歸,雙雙齊喊比莉《媽,別鬧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收視天后」賈靜雯升格製作人,偕柯佳嬿回歸,雙雙齊喊比莉《媽,別鬧了!》,讓睽違10年再現螢光幕 比莉自封「天母」,樂收孔劉、李敏鎬男友抱枕。  由金鐘導演陳慧翎及金鐘剪接李俊宏共同執導的影集《媽,別鬧了!》1日舉辦發布會,邀來比莉飾演勇敢追愛的媽媽,兩個「待嫁」女兒則由賈靜雯及柯佳嬿飾演。  有兩位金鐘視后當女兒,比莉自封是「天后之母」簡稱「天母」,神來一筆笑翻眾人,幽默逗趣的模樣如戲裡的角色般可愛。  去年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奪下金鐘視后的賈靜雯,首次擔任戲劇製作人,自認是很能溝通協調的製作人,除了順利邀得比莉回歸戲劇演出,也拗到柯佳嬿演妹妹,賈靜雯透露,與柯佳嬿相識已久,「兩人的好交情,命中注定為了這次演出。」原來兩人是因彼此的另一半互相相識,進而熟識。  賈靜雯在《媽,別鬧了!》演出暢銷言情作家,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新聞部長官宋喬安角色個性有極大反差,「演藝生涯還沒演出過喜劇,是想身兼演出的一大主因。」  柯佳嬿飾演一位「渣男製造機」,就算一直被傷害,卻還是不停地付出。讓柯佳嬿直呼,很難得在一部戲裡當「老么」,「一定要把握當老么的機會。」  對於飾演賈靜雯、柯佳嬿兩位收視天后的母親,比莉坦言會緊張,在家裡勤看劇本,「兩位女兒也會貼心地帶我去喝咖啡、健身和跳舞。」有趣的是,舞蹈老師還教她兒子周湯豪的夯曲「帥到分手」舞蹈,讓比莉又好氣又好笑地說:「居然在這裡跳自己兒子的歌!」其實,比莉平時還是有練舞的習慣,身材保養得宜堪稱凍齡。  《媽,別鬧了!》改編自知名暢銷作家陳名王民自述媽媽的真實故事,原著《我媽的異國婚姻》由圓神出版社出版。講述一個60歲的媽媽,在丈夫過世後擔心兩個女兒,一個「愛情恐慌症」、一個「渣男製造機」永遠嫁不出去。全劇耗資近一億元拍攝。已有多家平台洽談播映,預計明年第三季上檔。

Read More

傅子純邱子芯拍婚禮 被下封口令

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劇中,傅子純跟邱子芯拍完婚禮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8點檔的婚禮幾乎沒有順利過,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劇中傅子純跟邱子芯的婚禮也剛拍攝完,所有演員全被下封口令,不得劇透。  《多情城市》劇組日前為了劇中傅子純跟邱子芯的婚禮,包括柯叔元、霍正奇、王燦、德馨、李珞晴、廖苡喬、賴慧如、許仁杰全盛裝出席,在38度的高溫下完成婚禮的重頭戲。  被觀眾選為《多情城市》中最喜愛的情侶檔,邱子芯說,從霸道總裁系列到甜膩小情侶,浪漫的劇情鋪陳都簡直是偶像劇無誤,唯獨婚禮戲,為了效果劇組耗時2天才完成。  在劇中第三度穿婚紗的邱子芯說,本來以為穿上婚紗會無感,沒想到還是非常感動,笑說,選婚紗已經非常熟練,直稱自己是「新娘專業戶」,什麼場合要挑選什麼款式比較合適。 邱子芯 倒是這場戲也讓邱子芯視為從影的大挑戰,得穿著婚紗、踩著高跟鞋上演全武行,多人在馬路上追逐,引起路人側目。邱子芯表示,沒想到自己man到穿婚紗打人還游刃有餘,只是在追逐中手不小心吃了蘿蔔。  傅子純表示,在八點檔的婚禮戲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但沒想到讓他直呼失策的,竟然是忘記多帶一條內褲。  原來,因為高溫下穿著厚重的西裝拍戲,傅子純身體裡也在下小雨,整個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唯獨內褲乾不了,非常不舒服」但有了這一次的體驗後,傅子純說,回家馬上多備2條內褲在隨身包,「看要濕幾次都抵擋得了」。  傅子純表示,拍攝整整2天的重頭戲,真的累昏頭,但看到導演及工作人員用心並細膩處理每一個鏡頭,唯美又浪漫讓傅子純說「辛苦是值得的」。

Read More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高雄登場

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1日於新光三越左營店登場。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全球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超過600萬參觀人次紀錄,台灣首個以世界級經典畫家為主題的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1日於新光三越左營店登場;展覽內容透過當代科技將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3000幅作品與珍貴手稿轉作動態影像,以高規格環繞巨幕投影展示,結合視覺、聽覺及嗅覺的多感官體驗,讓觀眾彷彿躍入跳脫現實的魔幻空間中。  主辦單位說,這次高雄站重啟,不僅以更高更大的嶄新空間設計,帶來與台北站截然不同的震撼感受,投影內容與音樂的選用、編排上也有全面升級,除了台北站最受歡迎的《盛開的杏樹》、《夜晚的露天咖啡館》、《隆河星夜》等段落將以全新面貌登場,瑰麗的「紅色藝廊」亦將在高雄站首度曝光。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為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移師高雄後更因應全新場地再調整展示方式,空間更寬廣、更震撼,再進化的聲光效果就算已經親身體驗過的觀眾也能獲得全新感受。  展場以40多台高畫質投影機搭配影院級環繞聲效,結合最高超過6公尺的巨型螢幕,建構成目不暇給的絕美空間;隨著梵谷畫作在螢幕上流動,搭配與梵谷同時期的李斯特、韋瓦第、舒伯特、巴哈等大師經典樂章作為陪襯。  隨著創作生涯演進,在陸續遊歷荷蘭、亞爾、聖雷米及奧維小鎮的同時,展區內將散發出不同的香氣,前調有柑橘、青草等清新氣味,中調為薰衣草、鼠尾草的花香調,到了後調則是較溫暖的木頭、麝香及琥珀氣味,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之外,再利用香氛刺激大腦,使每個觀眾的體驗更加深刻難忘。

Read More

祈錦鈅化身女警 拍片宣導反毒

祈錦鈅(前中)與新北市警察局合作,拍攝「2020青春洋溢、咚滋咚滋、跳起來!反毒健康操」影片。 (固力狗娛樂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女星祈錦鈅接受新北市警察局邀請,穿上女警服與員警、學生拍攝反毒影片。祈錦鈅此次不僅參與編舞,也首度擔任導演,希望以活潑舞蹈打破對「反毒」的刻板印象。  祈錦鈅此次除了與新北市警局合作,也同時與耕莘護校、丹鳳高中及頭前國中熱舞社學生,拍攝「2020青春洋溢、咚滋咚滋、跳起來!反毒健康操」影片,針對青少年傳遞「不吸毒、不飆車、不加入幫派、拒當詐騙車手」的理念。  祈錦鈅這次也與舞蹈老師共同編舞,為了要讓每個表演者都容易學習,因此設計簡單的舞蹈動作。她表示,「警察平常辛苦執勤,讓他們跳舞真的是為難他們,但是想著要為了反毒宣導,大家都在大太陽底下認真學習,真的很熱血」。  對於擔任代言人,祈錦鈅認為,雖然「反毒」對青少年來說不陌生,但這次結合舞蹈是希望打破刻板印象,因此換上警察制服、學生制服、少年隊制服等,一連6套的變裝秀,「很過癮,尤其丹鳳的制服很好看,有點像日本高校生」。

Read More

許瑋甯演舞台劇 壓力大到做惡夢

藝人許瑋甯(左)在果陀劇場劇作「我的大老婆」中搭檔台大戲劇系副教授姚坤君(右)。 (果陀劇場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果陀劇場兩性舞台喜劇「我的大老婆」將在台南首演,女主角許瑋甯自爆壓力大到兩天就做一次惡夢,足見舞台劇對於演員的嚴苛考驗。  「我的大老婆」由導演梁志民執導,藝人曾國城、許瑋甯、王琄、姚坤君及范乙霏領銜主演,共同探討兩性關係與女性的自我追尋。  劇中由許瑋甯、王琄、姚坤君分別飾演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女性,她們共同之處就是同時面臨婚姻瓶頸。3人的老公小葛、偉哥、羅K都由曾國城一人分飾,3個男人都在正常的婚姻關係外,各自發展出了另一條出口,這3名女性在同病相憐之際,決定合作,共同找出危害幸福的真凶。  劇中曾國城精準切換3個迥異的人物性格與態度,與3名決心奮力自救的大老婆許瑋甯、王琄、姚坤君有精彩對手戲。梁志民表示,觀眾可以從戲中看見多種樣貌的婚姻,引起不同的共鳴與反思。  「我的大老婆」將於7月4、5日在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7月11、12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巡迴,8月14~16日登上國家戲劇院。

Read More

紙風車劇團疫情大火後首演 點燃生命之火

紙風車劇團「巫頂環遊世界」結合音樂、特技與大型布偶,希望帶給偏鄉兒童一場屬於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戲劇盛宴。(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  疫情解禁後也是劇團大火之後,紙風車劇團首度復出,將分別於4日到桃園市龍潭區高原國小、5日於彰化縣埤頭鄉大湖國小演出「巫頂環遊世界」。  紙風車劇團表示,劇團與中信慈善基金會合作「點燃生命之火」2月15日開跑,但因為疫情影響,只演出3場就被迫中止。  紙風車劇團和中信慈善基金會討論後,為了不損及偏鄉孩子欣賞好戲的權益,未演的場次將從下半年開始陸續恢復,結合第35屆「點燃生命之火」善款,將帶來39場演出給各地的小朋友,預計演出至明年6月。  中信慈善基金會「點燃生命之火」攜手紙風車劇團合作連續10年,持續前往台灣偏鄉各地演出,至今演出149場,超過20萬名大小朋友不需舟車勞頓,就能在自己的家鄉感受到表演藝術的美好。  紙風車劇團表示,原本認為解禁後能夠順利的準備演出,卻因為八里工廠的大火,廠房內的布景道具及資料全部付之一炬,讓迫在眉睫的演出遇到不小的壓力。但劇團沒有時間感傷,陸續找到願意配合的協力廠商積極處理,將布景道具一件一件做回來。

Read More

<文化藝術專刊>藏書票藝術中的堂吉訶德

圖1 本文作者/潘青林 博士 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藏書票藝術的發展,由十五世紀歐洲德國的教會與修道院當中,出現的第一張的藏書票開始,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期間的發展當中,藏書票藝術的票面主題十分多元,畢竟自己的愛書是屬於私人物品,基本上不會被他人翻閱,具有隱私性,所以在書上張貼自己喜愛的主題藏書票,也是屬於怡情的一部分。 圖2  在眾多的藏書票主題當中,有幾個特別令人印像深刻,例如貓頭鷹的形象廣泛地出現。許多著名收藏家只專注收藏特定主題,以日籍收藏家為例,松菱多津男即是以收藏馬可波羅遊記主題藏書票聞名,佐佐木康之則專門收集與馬和蘭花有關的主題藏書票,而江副章之介則特定收藏希臘神話相關主題。  在與文學相關的藏書票藝術創作主題上,《堂吉訶德》一書的內容與主角人物,是相當受到當代藝術家喜愛的主題之一,其中又以日本著名藏書票收藏家關根烝治為代表,他長期地向藝術家訂製堂吉訶德主題藏書票。此種對堂吉訶德主題的喜愛,在藏書票藝術界形成一股明顯的現象。 圖3  藝術家如何將文學上抽象形象轉換為具象藝術畫面,是個十分值得探討的過程。在整部《堂吉訶德》當中,其實對於主角人物堂吉訶德的人物外型描述只有三處,但是描寫卻相當細膩,例如在第二部第十四章「堂吉訶德和林中騎士的事」當中描述,「他是個高子,乾癟的臉兒,瘦長的手腳,灰白頭髮,高高的鷹嘴鼻,嘴唇上耷拉著兩撇大黑鬍子。他出馬上場,自稱『哭喪著臉的騎士』。」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的重要藏書票收藏家關根烝治指出,由此段描述中,剛好呈現出醫學上對於具低血壓、胃下垂以及神經質性格病人的體型描述。 圖4  在歸納堂吉訶德主題的藏書票當中,很清楚地呈現出藝術家在此長篇巨著中,認為最值得強調與紀錄的篇章,若是將其細分畫面主題,其實可歸納對堂吉訶德與桑丘兩人體型對比性描繪所呈現出的幽默感,以及描繪堂吉訶德對理想的堅持過程。  堂吉訶德與其忠實的隨從桑丘兩人,在小說中的形象及相當具有強力的對比性,尤其將此一高瘦一矮胖的不對稱外型並列,最能將故事中的荒謬與幽默感呈現。西班牙藝術家馬歇爾(Francois Marechal)於1998年的一張藏書票作品中(圖1:Francois Marechal,1998,X2/3),以最直接的方式,將小說中令讀者印象最鮮明的角色造型直接呈現,堂吉訶德一頭亂髮兩頰凹陷,空洞的眼神以及略帶神經質的表情,,而桑丘則是臉頰肥胖,睜著一大一小的雙眼直視著觀賞者,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懷疑。 圖5  除了堂吉訶德與桑丘兩人因對比性所呈現出的趣味之外,藝術家對《堂吉訶德》的不同觀點亦會讓藏書票票面傳達出大異其趣的氛圍。烏克蘭籍藝術家Gennady Vereshagin,在其藏書票作品中將主角兩人置於泥土地上(圖2: Gennady Vereshagin,2002,C),意氣風發的唐吉軻德呈現出即將前往冒險的英勇姿態,高舉著左前腳的坐騎彷如委拉斯貴茲筆下的馬匹一般,這是於現實世界中站在泥土地上的勇往直前;反觀俄羅斯籍藝術家Vladimir Vereschagin,則表現出來的是堂吉訶德在回程中對過往的仰望(圖3: Vladimir Vereschagin,2005,C3),甚至在滿天的星空下回頭向遙不可及的遠方敬禮,而身後的群眾們乍看以為是在歡迎堂吉訶德回歸故里,但是隔著一段距離的群眾不僅在肢體動作上令人無法感受的熱情,只有一雙雙似乎透露著不解的眼神望著這兩位主角人物。 圖6  日本藝術家浜希勝則,則展現出在黑夜中疲憊的歸途(圖4: 浜希勝則,2005,C),堂吉訶德與桑丘兩人完全沒有對談,肢體也沒有互動,倒是那兩匹馬與驢垂喪著頭默默與主人們行進於黑夜中,票面的風格採取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大師寫樂以金箔張貼背景的創作風格,整體氛圍在藝術家的刻意營造之下,頗有元代散曲大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當中之「古道西風瘦馬」之感傷。 圖7  俄羅斯藝術家Vladimir Zuev則是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將故事主角人物與觀者做出了直接的對話(圖5:Vladimir Zuev,2006,C),透過票面中堂吉訶德與桑丘眼神的直視,觀賞者盡在這眼神交會之處,體會了當中的瘋狂與無奈,藝術家對於堂吉訶德鬍子造型的配置,實在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巨匠達利的鬍子造型,透過此層形象的聯結,不禁更提昇觀者對於堂吉訶德理想堅持的狂熱感受。 圖8  在《堂吉訶德》文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即是其透過一連串幻想式的冒險過程,來達成自己對於理想堅持的體現。日本藝術家三塩英春選擇以與惡龍爭鬥的場景(圖6:三塩英春,1997,C2),只見噴火的惡龍張牙舞爪,相對之下堂吉訶德與馬更顯弱小,但是堂吉訶德一手持盾,另一手高舉著最有騎士象徵性的劍,連弱小的馬都展現一臉兇狠,完全不畏懼。然而征戰過後,拉脫維亞藝術家Natalija Chernetsova呈現出的是堂吉訶德的狼狽形象(圖7: Natalija Chernetsova,1997,C3),堂吉訶德雖然手還緊握長槍,但是卻一臉疲憊,然而受傷的馬匹卻站不起來了,遠方桑丘拋下正在休息的驢子,展開雙手急忙奔向堂吉訶德,一心只為了營救他此生最信任的主人與朋友。 圖9  風車之戰是堂吉訶德眾多冒險行為當中最知名的,這活在自我幻想世界中的堅持,成為了堂吉訶德最為人所知的獨特形象。台灣藝術家陳啟村(圖8: 陳啟村,2005,X1)與日本藝術家長島充(圖9: 長島充,2004,C),在其藏書票創作當中,均呈現出堂吉訶德即將前往迎戰風車的情形,展現出的是大衛即將迎戰大巨人哥利亞的勇氣,然而烏克蘭籍的藝術家Sergey Hrapov,表達的卻是一個受盡理想折磨的堂吉訶德形象(圖10: Sergey Hrapov,1998,C3),票面中不見跟隨的忠僕桑丘,只見受盡折磨的堂吉訶德,連愛馬也成了兒童手中的玩具竹馬,而巨大的風車成了身上背負著的負擔,如影隨形緊緊跟隨,形成了揮之不去的包袱,卻又不願、或是無法放下。此種形象對於許多仍堅持創作的藝術家心中,無疑是激起心中思緒漣漪的那顆石子。 圖10  基於對堂吉訶德圖像的喜愛,在台灣藏書票作家中產生了文化融合性的轉變。台灣藝術家黃森灥將堂吉訶德的不合時宜之態做另類表達。堂吉訶德的坐騎在畫面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隻在台灣鄉下常見俗稱「癩蛤蟆」的蟾蜍,黃森灥表示在創作進行時,他希望能以台灣常見的物種來代替堂吉訶德的愛馬,而蟾蜍的外型不僅不迷人,行動亦屬遲緩,常常對於人類的惡意逼近反應遲鈍,此外,中國人又把蟾蜍、毒蛇、蜘蛛、蜈蚣、蠍子稱之為五毒,總是勸人不要隨意靠近牠們。或許,許多台灣資深的藝術家在其早年藝術學習過程當中,經常受到親友與社會的勸阻,認為以藝術為專長不足以未來養家活口,因此經常必須依靠自身對藝術創作的熱愛與理想,才能持續堅持創作至今,其中的甘苦,在黃森灥的雕刻刀之下,轉換成堂吉訶德騎著蟾蜍的圖像,令人深思。(圖11:黃森灥,2009,X2) 圖11  上天賦予人類最大的資產,即是思想自由,人類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體現命運,在藝術領域中堅持自己的觀點與理想,永遠都是需要持續的熱情來支持,面對藏書票這樣一個冷門的小眾藝術時,當代藝術家與收藏者的堅持更是顯而易見,在展開決戰之際,《堂吉訶德》當中的風車是不會自己前來,總是要人們自行前進面對,「閱讀《唐吉軻德》時,看見主角在中產階級現實原則之前慘敗,有誰還能對作品中虐待狂式的嘲弄報以一笑呢?」。對於藏書票創作與收藏的堅持,對於冷門藝術的狂癲與喟嘆,是一條不歸路!在藏書票藝術界中,至今仍充滿了堂吉訶德,或者可以說,每位藝術家與收藏家心中,其實都住著一位堂吉訶德。

Read More

<中華副刊>象與騎象人

【編按】 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現居紐約市,是著名心理學家,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擔任倫理領導學教授。 強納森.海德/著 李靜瑤/譯  兒時我騎過馬,那次有人用短繩牽著馬走,這輩子我第一次自己騎馬,沒人用繩子拉,則是在一九九一年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國家公園旅遊時。當時我並非單獨騎馬,同行的還有八個人,其中一位是國家公園的管理員,所以那趟路騎來並不算太難。不過,路上一度出現驚險狀況。我們是兩兩並排沿著陡峭的山邊往前騎。我的馬走外側,離山崖邊大約一公尺左右。後來,山路突然向左急轉,我騎的馬卻一直朝山崖邊走。我整個人都嚇僵了,心裡知道必須叫馬左轉,但左邊還有另一匹馬,我不希望撞到牠。當時我應該大聲呼救或尖叫「小心」,腦中卻有另一個聲音慫恿自己:何不冒險走到山崖邊,看看自己會做出什麼蠢事。最後我便杵在那裡。在千鈞一髮之際,我其實什麼都沒做,而後我騎的馬和我左邊的馬便鎮定地左轉繼續往前走。  驚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懼。我騎的那匹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條路牠已經走過數百回,牠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牠其實並不需要我的指揮,事實上,有時候我想對牠發號施令,牠似乎還不太理我。我之所以會對馬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過去十年我都是開車,而不是騎馬。開車時,除非你給汽車輸入停止的指令,否則車子會一路衝過山崖。  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我們對新事物或複雜事物的理解,是借助於已知的事物與前者間的關聯。譬如,一般來說,我們很難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這樣的比喻,我們就能得出一些結論:走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地形,選好方向,找幾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因為走到旅途的盡頭,可能什麼都沒有。同樣,我們也很難思考何謂「心理」,但是一旦我們找到適當的比喻,頓時就會豁然開朗。翻開歷史,人類一直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動物,於是,古人便拿動物來做種種比喻。例如,佛陀便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生大象: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鉤,(制御)泌液象。(出自《南傳法句經》)  柏拉圖也用過類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靈」(soul)比喻成一輛馬車,而由「心理」的冷靜、理性的那一面來駕馭馬車,柏拉圖的馬夫必須駕馭兩匹馬:右邊這匹馬氣宇軒昂,體形挺拔強健,脖子長又直,鼻子有貴相……這匹馬很自愛,也知謙虛自制;重視榮譽感,所以無須鞭打,只要下指令即可。但另一匹馬卻四肢彎曲,關節粗大……動作粗野無禮,耳朵四周毛髮雜亂,聾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馬鞭抽牠,用馬刺刺牠,才能讓牠就範。  柏拉圖認為,人的某些情緒及熱情是好的(比如榮譽感),因為它們可以將自我導向正途;有些情緒卻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貪念)。柏拉圖式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馬夫,讓他得以完全馴服這兩匹馬。兩千三百年以後,佛洛伊德提出相關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即道德良心,有時會過於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即享樂的欲望,各種欲望,總想及時行樂)。每每我上課說到佛洛伊德時,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理,馬車夫(自我)為了駕馭饑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過一場激烈奮戰。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後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佛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透過強化自我,讓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並擺脫超我的束縛。  在佛洛伊德、柏拉圖和釋迦牟尼的時代,生活中有許多馴化後的動物。人類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有辦法將個人意志施加在這些身形龐大的動物身上,個中艱苦,他們知之甚詳。然而進入二十世紀後,汽車逐漸取代馬,科技的進步也讓人類對外在世界獲得了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現代人在尋找比喻時,開始把心理比喻為汽車駕駛,或是驅動電腦的程式。而佛洛伊德所說的那些潛意識,早被大家忘得一乾二淨,於是現代人只研究思考及決策機制。近四分之三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就是朝這樣的方向在邁進:社會心理學家們創造出「訊息處理」理論,用來解釋所有從偏見到友誼等種種人類生活形態;經濟學家創造出「理性選擇」模式,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  所有社會科學口徑一致地主張:人類是理性的個體,會利用手邊所能掌握到的資訊及資源,恰當地設定目標,達成目標。  然而,為什麼人還是會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會對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為例,面對菜單上出現的甜點我絕不會動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點我卻無法抗拒。我能下定決心,在手邊工作完成前絕不起身離座,但我卻發現自己會跑進廚房,或一再藉故拖延,無法專心做事。我也可以下決心,一定要在清晨六點起床寫作,但等我關掉鬧鐘之後,我對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後還是破功。  我可以體會為何柏拉圖把不乖的馬形容成「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對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決定,我真的開始對有些事感到無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甚至也告訴朋友我會那麼做,自己卻隱約知道我不會做。罪惡感、貪欲或恐懼通常會戰勝理智。(相反地,類似情況發生在朋友身上時,我就會講出一番大道理,告訴他們如何做才對。)對以上我這樣的處境,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裡,有一段非常傳神的描述。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傑森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萬分。她哀歎道:    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裡也很認同,而我卻踏上錯誤的路。  現代有關理性選擇和訊息處理的理論並不足以解釋人類意志的軟弱。古代人駕馭動物的比喻則十分有用。當我在思考自己為何老是那麼軟弱時,我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像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裡握著韁繩,只要動動韁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往前走。不過,只有在大象沒有自己的欲望時,我才指揮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就根本鬥不過牠。  十年來,我都以這種比喻來引導自己思考。動手寫這本書時,我認為坐在象背上的騎象人的形象很適合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最後我發現,這個比喻其實適用於本書每一章。 (本文為圓神出版《象與騎象人》一書精采摘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