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太湖南緣--憶與南懷瑾大師的一面之緣

■楊錦郁  如今想來,我人生第一次的禪坐經驗是從太湖學堂開始的,那一次的因緣很特別。 2009年春,某天,我忽然接到一位在政論圈小有名氣的女性友人來電,邀我一起前往上海附近的太湖大學堂看南懷瑾老師。  我從年輕便耳聞南師大名,也讀過些他在老古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但覺他的學識龐雜淵博,不過在我識得他的名聲時,他已遠走海外多年,後來偶爾在報章上讀到他的軼事,感覺上就像縹緲的傳奇。如今一聽竟然有機會去拜訪他,心情振奮,當下在電話裡連聲答應這位友人。  在她的邀約下,我們四個女生結伴,在周末搭乘直飛上海的班機抵達浦東機場,她在當地的一位台商朋友接機後,載著我們直奔位在吳江的太湖大學堂。通報之後,大門開啟,我們的車子緩緩駛進,我的視線餘光掃到黑色門牆旁,有幾個人各自鵠立不動,一問之下,台商朋友才說,這些人都是由各地前來,他們竟日等候在外,是為了等待一見南老師的機會,只是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大湖學堂占地約三百畝,臨太湖畔種植成排筆直的水松,兼具自然防風與美感,廣闊的校園裡由一條水泥道路環繞著幾棟主建築。我們的車子停在主樓前,領隊女友人稱為「哥哥」,也是南老師的親近弟子李先生已在等候,李先生在台灣擁有知名的事業,是跟隨南老師多年的老弟子。他帶我們進入主樓,先是到三樓的圖書館參觀,這間圖書館可說是南老師個人的書房,裡面有數十萬冊的藏書,書目涵蓋文史哲、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傳統醫學,光是占據數個大書櫃的套書就有「四庫全書」、「大藏經」、「道藏」等,書種之繁複,讓人嘆為觀止,也只能走馬看花式的隨處瀏覽。然後我們經二樓下到一樓,二樓是南老師的起居空間,一樓則是他工作的場所,就像一個開放的編輯中心,南老師和他的弟子以及太湖學堂的工作人員都在這裡工作。我們幾個人輕聲的穿過其間,但突如其來的闖入,免不了引來些注意。南老師起身親切的跟我們打招呼,年過90的他,身著灰色長衫,臉帶笑意,目光炯炯,看來是個可威可親的長者,他要李先生好好招待我們,並叮嚀等會到餐廳共進晚餐。  我們放下行李後,即準備到餐廳去,太湖學堂的晚餐在六點準時開始,五點五十分開始進餐廳,晚餐在學堂裡格外重要,因為南老師會來和大家一起吃飯,開飯前還會敲鐘提醒。我們進入餐廳時,看到擺了三大桌,當南老師準時出現時,客人間洋溢著微微的歡喜之情。李先生幫著招呼入座,圍著南老師而坐的賓客中有大學校長、隱士、北大學生,國外來的學人等等,而我們四個女生,則在席中被南老師介紹是來自台灣的「仙女」。  南老師對我們很親切,他特別談起鄭成功當年在台灣的軼事,又提到沈葆楨的一些作為,談興甚佳的他順口誦出沈葆楨題台南延平郡王祠的一副對聯,聯子很長,但南老師流暢念出,上聯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下聯是「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陷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後來才知道南老師從年輕就博聞強記,記憶力尤其驚人。  除了談台灣,他還談歷史、養生,信口捻來都是學問,談笑間自自在在,同餐者都聽得津津有味。我們一時興起,嚷著要跟南老師照相,卻不知為了保護南老師的視力,彼時,老師身邊的親近弟子一概謝絕客人拍照要求,何況夜間得開閃光燈。但當下南老師說好,於是在李先生等人的默許下,我因此有一張和南老師單獨的合照,照片中我挨著他,一起坐在餐桌前,兩人的臉上都掛著淺淺的笑容。  餐畢,開始每天固定的教學,南老師結束茶餘飯後,說聲「上課了」,於是賓客和學生們主動易位,我們幾個人往後座移動,待在餐廳裡旁聽,那天晚上上的是《達摩多羅禪經》,由弟子報告〈修行勝道住分第四〉。南老師專注聽著,並給予適時的提點,從七點上到九點多,當日課程告一段落後,大家也不急著走開。這時,廚房已準備好消夜的點心,方才晚餐的白饅頭切片炸過,佐以煉乳,十分好吃,還有其他的麵食小點,大家暖胃之後,才陸續起身回房。  清明時節江南多雨,夜裡的太湖學堂被雨霧籠罩,有著氤氳的詩意。細雨霏霏,走在樓與樓之間的迴廊,倍感一種出塵的靜謐。我們幾個人不捨如此美好夜色,相偕在學堂裡散一會兒步,待回到主樓,見南老師已在他的辦公室裡繼續工作著。南老師是個夜貓,慣常工作到天明才就寢,我們不約地躡手躡腳的穿過他的旁邊回房去。  隔晨,太湖學堂仍是春雨綿綿,早餐後,我們信步到了湖畔,學堂兩面臨太湖,自成一天然的地理屏障及獨擁的湖光山色,走了一大圈,來到主樓旁的禪堂,李先生領著我們輕聲進入,這裡的一樓大堂和二樓禪堂鎮日都有人在禪修,禪堂裡燈光幽微,ㄇ字型的禪席上錯落幾位凝神打坐的居士。為免打擾,我們只匆匆推門看了一眼。  李先生帶我們到另一間禪室,建議不如來一座禪。到太湖學堂來坐禪,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機,我們立即在榻榻米上坐下,各自調整坐姿。我從來沒接受過正式的禪修指導,只能依著之前瑜伽課所學的打坐方式坐定,並聽從李先生的指引:「念頭來就讓它來,念頭去就讓它去,就像天空的雲朵來來去去,先觀自己呼吸的出入。」我聽從他的引導,感覺涼風從窗櫺穿透,空氣十分清爽……有一會兒,我就在清清爽爽的座中,直到李先生敲磬的聲音響起,我有點訝異自己初次禪坐就有不錯的經驗,想來這應該歸於太湖學堂的氣場吧。  李先生一定是不想我們入寶山空回,於是出了禪堂,他又帶著我們去見一位長住在學堂裡的出家比丘尼,請他為我們開示。法師知道我們只是短暫停留,便指導我們持準提咒,他解釋說,這是最短的咒,但利益很大。我們跟著他學習咒語。當我們告辭之際,法師猶殷殷叮囑我們至少要先持此咒一百萬遍,如此才能打下學佛的底子,然後又送我們每人一個計數器。  中午過後,我們準備離開時,看到晏起的南老師又精神奕奕的坐在辦公桌前。對我而言,眼前這個出入儒釋道,會通醫術武藝,曾與一代佛門宗師袁煥仙在四川靈岩寺參禪論學的長者,他平生太多的前塵事蹟,都似一則則不太真實的傳奇,如今傳奇中的主角就鮮活的在我眼前。92歲的南老師,背微駝,個子似乎變小了,但只要他出現,就像個小巨人般,攫取所有人的目光。  我們行將上車離開太湖學堂時,我轉頭回望南老師的背影,心裡隱隱明白,這是我們的「一期一會」。  2012年農曆八月十四日,95歲高齡的南老師在太湖學堂圓寂。報上登了這則消息,但沒有太多的新聞。  多年來,有時不經意看到自己和南老師在太湖學堂的合照,照片中兩人並肩盈盈的淺笑,感覺此生能夠和南老師有一面之緣,也彌足珍貴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 拾鞋

■紫水晶  走在路上,一台機車騎過,一個水瓶落了下來,機車騎士煞了車,停下車來,一個綁著辦子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前來撿走水瓶。  這一幕令我想起我小時候,那時的我還是個小女孩,坐在父親的機車後座,除了死命地抓著手把,除此之外,我還得集中精神在我的兩隻腳上,因為我穿著一雙過重、過大的不合腳拖鞋,我得極力撐住,也才不會令我的鞋掉了,就算要掉也得撐到停等紅燈的時候,要不我可能就找不回它了。  好在,途中雖然掉了兩次,一下左腳,一下右腳,但父親都有察覺到,他拾起拖鞋,默默幫我穿上,沒有責罵,沒有不耐,似乎知道我在匆忙與急切中,在追逐著父親的背影中,穿到了一雙不合腳的拖鞋。  有的女人總盼望著,自己能像《仙履奇緣》的仙杜瑞拉的劇情一樣,遺落了玻璃鞋,並希望王子能憑著這個信物,順利地找到自己,並以此期許自己能快些找到屬於自己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我倒是覺得與其挖空心思,想著怎麼遇見那虛無飄渺的真命天子,倒不如把心思花在珍惜身邊的人與眼前人上頭,要知道最早耐心幫我們拾鞋、穿鞋的,通常都是父母不然就是爺奶,比起浪漫的愛情,親情更溫暖在心。

Read More

楊凡《繼園臺七號》拿最佳劇本獎

 中央社/威尼斯7日綜合外電報導  第76屆威尼斯影展今天閉幕,美國影片「小丑」奪得最佳影片金獅獎,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軍官與間諜」獲得次高獎項評審團大獎。  以下是本屆影展主要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獅獎:「小丑」,美國。  評審團大獎: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軍官與間諜」,法國/波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執導電影「關於無盡」,瑞典。  最佳女演員獎:法國女星愛莉安艾絲柯莉德主演「世界的勝利」(暫譯),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義大利男星路卡馬林內利主演「馬丁伊登」,義大利。  最佳劇本獎:動畫電影「繼園臺七號」導演楊凡,香港。  評審團特別獎:義大利導演法蘭科馬雷斯卡執導的諷刺紀錄片「黑手黨不像以前那樣」(暫譯),義大利。  最佳新演員獎:「嬰兒牙齒」(暫譯)演員托比瓦勒斯,澳洲。

Read More

<社論>林鄭撤例後,香港抗爭仍恐越演越烈

 儘管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正式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但發動遊行的民陣和泛民主派都表態「不收貨」,港府和反對陣營依舊尖銳對立,不僅看不出抗爭在短期內有結束的跡象,反而更增加大陸當局介入的可能。未來香港恐將更加動亂,似乎已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香港大規模反送中抗爭自六月爆發以來,至今已接近三個月,規模越來越大、訴求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激烈、份子越來越複雜,性質已從單純的抗議示威,演變為幾近恐怖活動,甚至趨向「顏色革命」。  從目前形勢來看,林鄭月娥日前提出的「四大行動」,顯然無法平息香港社會的怨氣。因為港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先前就已數度提出,只是用詞不同;而且抗爭者一再強調「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林鄭只允諾撤例一項,另外的撤暴動定義、不追究抗爭者、設獨立調查委員會、雙普選四項,都沒有正面回應,抗爭者自然覺得港府力度不夠、誠意不足,繼續擴大抗爭也就變成他們唯一且必然的選擇。  但從特區政府立場來看,法律程序上並不存在「暴動定性」;無條件釋放所有被捕人士,則是法治社會所不能接受;警方執法行動應按既定機制,交由專責獨立監警會處理,不需另設獨立調查委員會;至於雙普選,需要在法理基礎上以務實態度討論,也無法一蹴可幾。這種依法行事的態度,固然不能平息抗爭者的憤怒,卻是特區政府不得不然的立場。  可想而知,短期內抗爭者還會繼續抗爭,特區政府也會對所有違法及暴力行為繼續嚴正執法,如此一來,衝突勢必只會擴大而不會減少,局勢只會更加緊張而不會緩和。問題是,如果暴力不斷升級,社會秩序完全失控,特區政府無力處置的時候,大陸當局採取斷然措施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高,因為香港的動亂已經明顯觸及大陸當局的底線。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向接受培訓的幹部講話中,就特別強調:「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凡是危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凡是危害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凡是危害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凡是危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各種風險,就必須堅決鬥爭,而且必須取得勝利」。  習近平所說的五種風險挑戰,香港抗爭幾乎都完全符合,當然屬於「該鬥爭的就要鬥爭」範圍,大陸當局自然也不會坐視香港局勢失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未來在基本立場上絕對不會動搖,在策略問題上固然會靈活機動,在原則問題上必然寸步不讓,一旦特區政府「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任務完全沒有希望達成,大陸當局就會出手。  大陸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日前更明確指出,「對那些暴力犯的骨幹分子及其背後的策劃者、組織者、指揮者,要追究到底,絕不手軟」,同時強調,「對那些肆無忌憚挑戰『一國兩制』底線、衝擊中央駐港機構、汙損和侮辱國旗國徽、暴力襲擊警察和無辜市民、嚴重損壞公私財物、危及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必須且只能依法嚴厲打擊,沒有寬容的餘地。」  不難想見,大陸對於香港抗爭只會更強硬,縱使一時還不致動用解放軍,但武警入港的可能性顯然不能排除,目前深圳就已集結至少一萬名武警待命,只要發生「特區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的動亂」時,大陸全國人大就有權宣布特區進入緊急狀態,武警就可能出面鎮壓,香港也就會陷入長期的困境。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釣如歌

■陳良欽 旅美散文高手張讓說──  契可夫嘗言寫作不如釣魚去。 這,愛現的夏日  羅東小鎮竹林圳水門  滔滔傾瀉  濺飛如瀑  豐沛水勢含混  水聲  壯烈若烏江渡頭項羽悲歌;  刻喉怨嗟又像  台灣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 白雲蒼狗皆倒映  水清清的水面;我拋出一枚浮標  隨浪花……逐激流釣苦花 西北雨掃過的午後  水門水域的水黃濁濁  臥底的  滑不溜丟的  鯰仔、土虱蠢蠢欲動;  我藉鉛塊垂墜暗餌  蹲身守侯  夕陽要墜不墜的黃昏  守候星月交輝的夏夜  釣竿末梢  一陣劇烈顫抖的鈴聲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眼前風景

■宋隆輝  不單是人們深深感受到:「好天氣,好心情。」就連鳥兒也感同身受。只要是朗朗晴日,不請自來的白頭翁,成雙又成對,總是喜歡在我窗前的陽台上自在悠遊。  我知道,活潑好動的鳥兒,不是單純的到窗前陪我「聊天」而已,而是另有目的;果不其然,陽台上有牠喜歡的植物,看來光果龍葵的果實,與萬年長青的文竹,都是白頭翁的最愛喔。  眼前的白頭翁與陽台盆栽的自在綠意,都成為日常生活超療癒的天賜「神器」;我珍惜眼前的風景,不但映入眼簾,更收納在智慧型手機的記憶卡裡。  花與鳥都是天成的景物,無怪乎多數人對於「花鳥蟲魚天然趣」情有獨鍾;至於人類是情感豐富的動物,對於「兒女英雄別有情」,更是無法割捨囉。  生活在大都市裡,雖然想要看到「蒼松倚日,青峰凌雲」,這樣的壯闊美景不是很容易;不過能夠透過陽台盆栽僅存的綠意,也能分享四時的風景,也該心滿意足了。  此刻,讓我想起了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看來人間最美好的風景,不但在大自然品賞得到,更能在美好心中滋生常存。  其實,我對於讀詩與賞景,早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自然美景,四時幻化,皆細細咀嚼;眼前的風景,不但可以溫暖自己的心,也足以活化全身的細胞,得以讓好心情永續,提供生命中最佳的能量。  或許在平凡的生活中,想要取得平靜的心情,讀詩與賞景之外,還可以讓自己喜歡的格言勵句,來當調味佐料;不單可以藉著賢哲智慧之言,來黽勉惕厲自己,也好讓自己的情緒不失分、不失序,也不失控。  說真的,我對於:「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忘記。」「以清淨心看世界,用歡喜心過生活。」「隨順因緣,溫暖高尚。」這三句話,特別有感覺;如果能夠身體力行,時時掛在心懷,則「心無罣礙」自然可期。  沒想到我的許多親朋好友,對於這樣的心靈清音,也深切感同身受;看來身處塵囂日染的大千世界,「眼前的風景」與「心靈清音」,都能夠讓疲憊的身心靈,獲取更多的養分,並且得到自由安舒與無限的慰藉喔。

Read More

<中華副刊><心靈激湯:家政婦診聊室>緊繃的文化

■吳柳蓓  下筆前才發現這個題目太大了,千字篇幅肯定容不下論述,但我又不願意分成上下兩集拖泥帶水,只好盡可能疏理要旨,萬一語焉不詳,那就多多包涵。此文談的是私人企業,軍公教不在討論範圍內。  在台灣職場,用一個字形容每日上班的心情,那就是「緊」,對工作無比的要緊,其他事都比不上工作重要,有工作才有錢入帳、才能付房貸、才能旅行、才能給父母生活費,甚至許一個小孩出國念書的心願,工作非常重要,有時凌駕健康之上。可是,我們都知道,太看重一件事,那件事就會分分秒秒綁架我們,捨身成仁都備覺哀榮,就像談戀愛,男生太在乎女生,就只能任由女方予許予求,反正愛到卡慘死。重視工作沒有錯,錯在心態與比例,除了工作難道就沒有其他事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嗎?當然,台灣的競爭力是在這種緊到不能再緊的文化下推至全世界,在國際間揚名立萬,但是我們或可思考,難道一定得在這種緊繃文化下才能展望國際嗎?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調整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比例,以及如何將順位調換。努力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了家庭不是?台灣的職場本質本末倒置,默許將工作擺在第一位,然後犧牲家庭、犧牲親子時間、犧牲運動、犧牲興趣,只為了把錢賺好賺滿,讓家人過好日子,燃燒一個人成就全家人。  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歐美國家在各自產業上,舉凡汽車工業、鐘錶工業、電腦科技、時尚產業等表現亮眼,相對的也能給家庭相同的關愛比例?甚至高於工作。因為教育。教育孕育文化底蘊,文化底蘊建立個人價值,個人價值成就獨立視野,獨立視野擴展獨立思考,而後產生創意,各式各樣的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被建立。歐美教育講究陪伴,講究家庭時間,講究個人價值,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小孩以父母為榜樣,在工作與家庭成員之間取得適切的平衡。如果我們的父母總是放棄加班只為爭取與我們相處的時間,小孩長大後自然而然也會重視家庭時間而不是去賺一兩千元的加班費來增色可有可無的銀行數字。  我的兄弟在台灣從事科技業,我的先生在美國矽谷一樣從事科技業,所不同的是,台灣的科技人只要稍微提早下班(在滿八小時的情況下提早)都還得膽顫心驚,深怕上司誤會自己不夠賣命,隨便一個壞評就會影響年終獎金或是未來升遷。這攸關年輕人是否買得起房子,敢不敢育孕下一代,在這種壓力下,人可以多久不瘋?我的先生長年處於美式辦公室文化,家庭重要性永遠高於工作,比如某個同事工作太上心忘了買小孩的生日蛋糕,上司可能會催促他,「噢,快去買,記得買他喜歡的造型。」不忘再補上一句,「替我跟他說聲生日快樂。」  有人批評歐美人只懂享受,缺乏競爭力,也有人說,台灣人居安思危,勤奮,渾身是勁。如果歐美真的那麼差勁,為什麼我們整天仿效人家,還常常崇洋媚外?如果台灣人真的那麼強悍,為什麼有時卻又過度謙卑?

Read More

<中華副刊>消失的人影

■高寒  是鄰居,早知道她身體違和,同樣是老人了,以前在門外遇見,打個招呼,閒談幾句,是自然的事。一陣子來聽說她到處是病,每天以床為伴,有個菲傭照顧,大小事靠人協助,尷尬無奈可想而知的。  今天早上她坐在輪椅出現在門口,說有好陽光,就為了照陽光勉強借輪椅跨出一步。高興跟她說話,聽她訴苦,我安慰她不要老是往壞處想,說她臉色很好,說話有力,不像有病的人,我知道這些話是白說,再多的鼓勵也改變不了她的痛苦。她上半身看不出病,下半身沒有力氣站起來,雙腿殘了。「妳就多出來曬太陽吧。」我只能這樣勉勵她。她擠出一絲笑容,說出像告別的話「以後沒有看到我出來曬太陽,就是走了。」多令人傷感的一句話。回頭一想,她說的也是實在的話。照說鄰居,一但有甚麼大事都會說起,但現在的情形已不是我們所想的。一但有一天她送去醫院,沒說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人際間的冷漠疏離(就讓我這麼說吧)正逐漸發生在目前的社會中。我們會知道的,卻不知道。一個月前,一個遠親出了車禍,惹禍人及時送他到醫院,救治無效。遺體逕送殯儀館,告別式在那裡舉行,火化後骨灰樹葬,這一串事短短間結束。知道這事的人只有他的家屬和少數朋友。他不是默默無聞的人,家屬刻意簡樸低調。這樣的生命疏離,對不對,或說這就是今天的現象,就看人怎麼說了。  城中多少高樓大廈公寓住家,窩居狹小,習俗生命將了,都希望回家,這願望無法實現了,一旦生病,逕送醫院,這一離家,或許就一去不回了。名士聞人有新聞報導,告知天下,凡子庶人,無聲無息消逝,人間一場,像個物體丟失,不見了,像沒有這個人到此。  眼前獨居者多,未婚者眾。有位女同事,孤獨一生,接近退休。有一天她說已安排好後事和醫院打了契約,一但進了醫院出不來,就請醫院妥善處理她的後事,她已預付這筆費用。她說得輕鬆自然,歡歡喜喜把剩下的日子認為天天是好日,無後顧之憂。聽了,一愣一笑,頗為佩服她人生一場能這樣坦然面對。我替她加個註解,爾今爾後她只剩不能適時跟親戚朋友拉個手道聲再見,倒也瀟灑。  斯情斯景下面的對話也不奇怪了,甲說:「好久沒看見某某了。」,乙說:「聽說他去年就回老家了。」甲愣住張大眼睛,喃喃而語,怎麼都沒聽說。生命不見真的就像一片煙塵消失。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府城泮宮坊復回原位契機已現

詹伯望(作者為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 日前報載孔廟前南門路連鎖磚鋪面凹陷鬆動,崎嶇不平,路面扣扣作響,周遭店家、住戶不堪其擾,議員批評,該鋪面不到一年就修了兩次,也曾有人差點摔車,不僅設計不當,且路面新舊色澤不一,與當初文化局美化入口意象本意完全相悖,要求文化局與工務局共同重新檢討鋪面設計。在此關鍵時刻,兩局應與交通局掌握這難得的契機,共商如何西移泮宮坊,復回原位,以符當初建坊的本意。 台南孔廟連鎖磚鋪面凹陷鬆動的路段,在東大成坊與泮宮坊之間。其實原先泮宮坊的位置距離東大成坊很近,幾乎就是在南門路的馬路中央。 這座雕造精美的泮宮石坊,是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修建台灣府學時加建的,當時選在府學的東南方(巽位)建坊,他在〈重修台灣府學圖說〉說:「再查學內向建魁星傑閣,歲久倒壞。現照舊址興建,規模較前崇煥。元樞周覽廟學形勢,艮位奎閣既已傑然高峙,巽方亦應酌建坊表,以資鎮應。」 這是因為傳統認為華夏大地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南窪下則顯得地輕,地輕則地氣外溢,地氣一旦外溢,則人才難出。鄭成功的老師明末大儒錢謙益就指出:「巽為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人言卓筆無鋒,當主文星缺陷。」 因此古人常在城市或鄉村的巽方建文昌塔,巽方的高山則稱為「文筆峰」;這些文昌位和文筆峰,據稱可接天上「文星」之氣,有利於地方出人才。乾隆初,巡台御史楊二酉在府城東南方,新建秀峰塔,是為府城的文筆峰;俟蔣元樞蒞台,則在台灣府學的東南方建泮宮坊,為府學增添文星之氣。 蔣元樞又說:「台地並無石山可取石料,石工亦未覩坊製。茲於泉郡採取鉅石,精擇良匠刻鑿石坊,制度頗稱精備;自泉運廈,由海艘配載至台,建於學之巽方,以壯規制。竊念廟貌改觀,人文益當振起,以表聖朝菁莪棫樸作人之治化;是亦元樞職分之所當為者也。」 蔣元樞在建妥這座「以資鎮應」的石坊後,擬撰對聯,向東的正面是:「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向西的背面是:「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中央橫楣雕有雙龍與琴碁書畫,版飾有人物與蝙蝠,頂部中央有葫蘆,兩端以鴟吻收尾,而前後八隻石獅模樣古樸,十分優美。 台灣府之前僅有一位康熙年間的陳夢球進士,到了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選在府學東南方建泮宮坊,此後府城考中進士的即有十一位之多,占全台的三分之一!直到日本人來後,為了拓寬幸町道路(南門路),將泮宮坊東移十多公尺,但現在的石坊已非正位。 市府幾年前鋪設連鎖磚,營造入口意象,從舊照來看,曾有一段時間在馬路中央劃出方框,暗示泮宮坊最早的位置,後來屢經修葺,方框也不見了。 如今鋪面工藝粗糙引發反作用,確該好好檢討為何連那麼簡單的連鎖磚都鋪不好?如果擔心車輛經過扣扣作響,擾亂商戶作息,應可重新思考,乾脆將府前路至友愛街口的南門路段劃為徒步區,連接既有的東西向府中街的店攤徒步區,成為丁字形,同時將泮宮坊回復原位,來往車輛由四周道路分流,以後東大成坊前不需再有義交指揮交通,遊客也不需賈勇覷空通過,豈不美哉? 另一種設計,是將府前路至友愛街的南門路段,改為由南往北的單行道;而由北往南的車輛,則分向友愛街東西兩端流往忠義路與開山路。 泮宮坊倘若果能復位,說不定府城從此可以人才輩出,最終有人能夠領袖群倫,帶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穩健前行亦未可知。

Read More

睽違16年 楊麗花斥資上億推新作

中央社/台北7日電 楊麗花睽違16年再推歌仔戲「忠孝節義」,今舉辦「人人都是楊麗花」活動造勢,演員陳亞蘭出席表示,這齣戲跨了4個朝代,對美術是很大考驗,也讓預算爆表,花費破億。 「忠孝節義」是楊麗花歌仔戲自製八點檔,為楊麗花睽違16年再度推出的歌仔戲,獲文化部106年度旗艦型連續劇製作補助6500萬元,數位視覺特效補助920萬元,耗時四年進行前置以及拍攝。 今天舉行「人人都是楊麗花」活動,有近百名民眾報名,讓民眾在「忠孝節義」比武擂台上大秀才藝。歌仔戲演員陳亞蘭、紀麗如、葉麗娜也出席擔任評審。 陳亞蘭表示,舉辦「人人都是楊麗花」活動,除了是為「忠孝節義」的宣傳,也為歌仔戲精神傳承,她說,「楊麗花是歌仔戲的精神領袖,大旗一定要由她開始揮動」,她也表示,今天活動希望透過讓民眾親自上台表演、評審講評,讓民眾更加了解歌仔戲的身段與鏡頭語言,也盼參與的戲迷藉此活動過過戲癮。 談到新戲「忠孝節義」,陳亞蘭坦言有很多考驗,此齣戲橫跨四個朝代,對美術是很大的考驗,製作預算也因此爆表,製作費破億,主要在製作部分場景以及動畫部分預算花費最多。陳亞蘭表示,對於楊麗花而言,「在這個階段可以做到最好的,就是要到最好」。 「忠孝節義」9月24日起,每週一至週五晚間8時台視播出。而在新戲播出前,楊麗花為回饋戲迷,剪輯4部曾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舞台劇「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梁山伯與祝英台」、「丹心救主」,從10日開始,每週一至週五晚間8時台視播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