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醫護加油 將軍學童畫心聲

將軍國小學生秀出自己的圖畫,向第一線防疫人員加油打氣。(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將軍報導 新北市雙和醫院有多名護理師遭確診者砍傷震驚全國,將軍區將軍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表達不捨,畫出全身穿上防護衣的護理人員與病毒對抗的畫作,並佐以「醫護人員辛苦了」字句,希望以微薄的力量,為第一線的防疫人員加油。 受到疫情影響,全國防疫警戒為三級,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採用線上教學方式上課。將軍國小五年甲班老師楊惠珍,除設計相關課程內容外,在防疫期間,加強宣導各項防疫措施,並與學生一同分享時事。 將軍國小學生畫上口罩、針筒、酒精及頑強病毒,感謝醫護人員的守護。(記者盧萍珊攝) 楊惠珍指出,由於疫情嚴峻,第一線防疫人員十分辛勞,包括醫護、警消人員等,更是染疫的高風險群,因為有這些人的犧牲奉獻,才能讓大家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雖然小學生的力量微薄,但還是可以幫他們加油打氣。 十二名學生發揮創意,把想要對醫護人員說的話,以圖畫呈現,有些學生畫上口罩、酒精、聽診器及頑強的病毒,還有全身包得緊緊的醫護人員,並且刷上一排愛心,為辛苦的防疫人員加油。 將軍國小校長陳雅君表示,學生們的童言、童語,可在嚴峻的疫情中讓醫護人員稍稍解悶,繼續為防疫奮戰。

Read More

雲端畢典 一中影片搞笑 南商仿金馬獎頒獎

南一中線上畢業典禮,透過視訊進行頒獎。(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一中、家齊高中及台南高商都在一日舉行畢業典禮,不過受到疫情影響,都是改在線上進行,家齊、南商是播放預錄好的影片,南一中則是透過視訊頒獎,結合創意詼諧的KUSO影片介紹,給了畢業生一個難忘又獨特的雲端畢典。 台南一中昨天下午舉辦一一0級畢業典禮,並在小禮堂布置了舞台,但現場只有校長加上司儀、畢業生代表等四名畢聯會的工作人員,所有老師及畢業生則不用到校,直接在家中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 南一中畢典直播穿插很多學生之前就拍好的創意影片,一開頭就導入台南是糖都,學生還特地跑去總統府前訪問北一女的學生,問她們是否相信「拿個一根竹籤在台南奔跑,就會發現上面有棉花糖」的都市傳說,畫面一轉,只見校長廖財固拿著竹籤在校園行走,結果進到小禮堂內,手上拿的就變成了棉花糖。 畢聯會更發揮創意,把所有畢業獎項都用詼諧影片來介紹,在進行頒獎時,也會讓得獎學生直接透過視訊,接受所有人的道賀。老學長王金平、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榮彬及各班導師等人也都透過預錄影片,祝福所有畢業生。最後大夥還各自在電腦前,大合唱了南一中校歌。 南一中畢業生代表佘俊霖說,他們這屆應該是有史以來最特別的一屆,疫情打亂行事曆上的一切,不僅期待許久的畢旅被取消,籌備許久的畢典也「蒸發」成雲端畢典,感謝畢聯會成員盡了最大的努力,帶給所有畢業生一個難忘的畢典。 台南高商及家齊高中則在昨天上午直播預錄好的畢業影片。南商表示,他們是仿金馬獎頒獎方式,直接用照片介紹得獎者,而且每個畢業生都出現在影片中,另外所有學生還穿上制服,導師各自開啟Google Meet,和自己班的學生一同觀看畢業典禮。

Read More

南台設計雙倍造福移位中單屢獲獎

南台產設系學生組隊針對中高齡居家照服員設計「雙倍造福移位中單」入圍青春設計等多項國內外設計決賽及獲得獎項。(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創新產品設計系學生組隊針對中高齡居家照服員設計「雙倍造福移位中單」,結合中單和滑布,具保潔及床對床之水平移位、翻身拍背防止褥瘡功能等,降低居服員在工作上腰與手部之負荷壓力,減緩傷害,並入圍多項國內外設計決賽及獎項。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居家照服員平均年齡約四十二歲,逐漸形成個案間老老相照情況。多數照服員為節省時間而徒手使用蠻力進行床面搬運個案工作,導致腰部與手部肌肉負荷過大。 由南台產設系老師歐陽昆、徐雅媛指導學生司徒珍君、吳家茹、康裔寬、劉庭妤組成的「合唱團團圓圓」團隊,透過輔具介入以居家安心照護、提升工作效率、輔具普及率上升、減緩腰部傷害四項設計,協助中高齡工作者設計移位中單。 移位中單結合中單和滑布,具保潔及床對床之水平移位、翻身拍背防止褥瘡功能;把手織帶使用人字帶,內層包覆塑膠板,使居家照服員在移位時更有抓握力,依移位習慣進行左右移位。布料選用二重紗布、壓棉,填充物為乳膠材質舒緩雙腳壓力,透氣不悶熱的特性使個案長期躺臥時更加舒適,及增加居家照服員移位時的便利性。側邊捲筒軟墊可放置於腳部底下和雙腳間防止皮膚間摩擦潰傷。 團隊目前已蒐集三十位在職居家照服員作為EMG肌電測試受測者,將壓力貼片貼在居服員最常受傷的腰及手部,檢測後無論是移位或翻身上皆有大幅降低照服員工作造成之身體負荷壓力。此移位中單並獲得二0二一德國Red Dot Award、金點新秀、A+文資創意季、青春設計決賽入圍,及EST人因工程學會競賽佳作等。

Read More

池安宮到9校發獎學金

佳里池安宮主委陳長榮(左)、常務監事黃南慶(右)前往塭內國小發送獎學金,由校長陳沅代表接受。(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佳里報導 佳里區池安宮頒發獎助學金,鼓勵轄內國小清寒學生向學,今年因疫情影響,改由廟方主委陳長榮、常務監事黃南慶將獎學金送達各校避免群聚。 陳長榮指出,該宮榮譽主委黃瑞祥因事業有成,為感念池府千歲的庇佑,從九十三年起設置獎學金,對象以佳里區八所國小學生為主,每學年每班級二千元,迄今十七年從未間斷,今年增加七股區篤加國小,共九所學校。 往年都是各校來到池安宮受獎,但今年為避免群聚,改由廟方主動到各校發放獎學金,昨天一早由陳長榮、黃南慶前往各校發送,分別由佳里國小校長康瑞中、仁愛國小校長楊宗穎、信義國小校長馮郁元、佳興國小校長陳伯照、子龍國小校長陳金生、延平國小校長陳三億、通興國小校長羅俊男、塭內國小校長陳沅及七股篤加國小校長黃國峰代表接受,並於六月中旬恢復上課後轉頒給得獎學生。

Read More

師鐸獎得主出爐 24師獲殊榮

歸仁幼兒園園長石素瑜獲台南市師鐸獎。 (教育局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師鐸獎評選結果出爐,今年共選出二十四名師鐸獎得主,其中永仁高中校長洪慶在、歸仁幼兒園園長石素瑜、建興國中教師吳忠政、海佃國中陳展宇、西門實小林宜樺、東區勝利國小林和秀、東區復興國小邱士芬、新進國小附幼馮憶玲等八人因表現優異,殊堪楷模,將代表台南市參加教育部師鐸獎選拔。 今年獲選台南市師鐸獎得主二十四名,校園長有永仁高中洪慶在、和順國中謝連陽、歸仁幼兒園石素瑜;教師高國中行政組為歸仁國中吳倖瑱、建興國中吳忠政;高國中教學組為海佃國中陳展宇、大內國中林怡馨、永康國中陳燕玲、南寧高中王竣民、復興國中王秀如。 國小行政組為海東國小劉博允、土庫國小蕭鈞彥、西門實小林宜樺、崑山國小蔡淑芬、億載國小王盈霖;國小教學組為海佃國小吳惠如、進學國小王淑慧、東區勝利國小林和秀、東區復興國小邱士芬、新進國小蔡兆倫、龍潭國小涂聖方;幼兒園組為新進國小附幼馮憶玲、新營國小附幼翁惠歆、蚵寮國小附幼胡舜華。 永仁高中校長洪慶在獲台南市師鐸獎。(教育局提供) 教育局表示,每位獲得師鐸獎的老師都在杏壇上盡心盡力,永仁高中校長洪慶在帶領學校連續四年獲選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國高中雙前導學校,也積極扎根閱讀榮獲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另還強化幼兒托育政策,興建永仁非營利幼兒園。歸仁幼兒園園長石素瑜突破公托轉型困境興建歸仁幼兒園,整合四散分班,解決幼兒學習環境安全危機,並連續三年獲教育部Greateach全國創意教學獎優等。建興國中吳忠政全力支持資優教育、科展及教師團隊,獲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學校團體獎第一名。

Read More

慈中與美中學合作雙聯文憑

台南慈濟高中校長姚智化(中)與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透過視訊簽署合作備忘錄。(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慈濟高中一日上午透過視訊與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合作內容包含雙聯文憑、暑期營隊課程等,在取得相關學分之後,高中畢業就可以領取台灣、美國高中兩張文憑,方便未來申請就讀國際大學。 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MCI)昨天由該校校長Mr. Christopher M. McDonald代表,與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李玲惠、台南慈濟高中校長姚智化,同步透過視訊進行三校簽署雙聯文憑課程合約,簽約儀式在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商務官Mr. Andrew Gateley等人見證下完成。 台南慈中表示,未來參與計畫的學生,每週將利用四到五個小時,和美國MCI的老師進行視訊雙向互動學習線上課程會依據學生的英語能力跟興趣來做搭配。也會安排於暑假前往美國MCI本校上四週STEM課程,還有機會親自探訪位在新英格蘭東岸的大學、博物館。 校長姚智化表示,希望透過美國MCI縝密規劃的豐富課程,為學生創造真實情境,提升語言力、專業力,未來通過兩校考評並符合相關條件,即可取得國際認可的文憑,對於將來無論是申請大學、職業訓練或是就業都有幫助。

Read More

北青獎學金發放 獎勵新市學子

盧榮貴(左)捐贈獎學金給畢業生,新市國中校長薛英斌(右)代表接受。(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新市報導 新市國小家長會榮譽會長,也是北青電器行負責人盧榮貴,為了鼓勵學生持續上進,設立「北青教育獎學金」,獎勵新市區國中小優秀的畢業生,雖然今年畢業典禮停辦,但盧榮貴一日中午仍帶著獎學金前往新市國中、新市國小與大社國小,請校方頒發給每一畢業班優秀的學生,每人兩千元。 盧榮貴去年底成立「北青教育獎學金」,在立委林宜瑾、市議員陳碧玉見證下,分別與新市國中、新市國小及大社國小簽約,每年都會捐贈獎學金給各畢業班一名優秀的畢業生,每人兩千元,今年新市國中共有八班畢業、新市國小九班、大社國小則有兩班,合計三校共有十九名優秀的畢業生獲得獎學金,每人兩千元。 盧榮貴昨天中午利用工作休息空檔,先後前往新市國中、新市國小及大社國小,將獎學金交給三校校長,合計共三萬八千元。

Read More

南台科大創新數位研討會 線上交流

南台承辦創新數位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因應疫情採「海外連線、串流直播」進行,來自世界各地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  (南台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承辦二0二一創新數位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因應國內疫情嚴峻,採「海外連線、串流直播」進行,來自世界各地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目前數位內容創作與應用的最新趨勢,更進一步體現此屆主題智慧雲世代下的新媒體創新趨勢。 該項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教育部及科技部指導,南台數位設計學院承辦,台灣資訊傳播學會協辦,適逢疫情當道,由南台資傳系運用其領域專業將實體研討會轉為線上,也是大會首次以影音平台舉行線上研討會。 研討會除邀請深耕台灣的外籍學者、更排除時差困難邀請英國與日本的專家學者針對創新媒體科技、數位內容創作進行主題演講,線上更有來自澳門科大、澳門城市大學、台灣各大專院校學者在這個平台上齊聚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從內容產製、消費者、教育面,就創新科技所帶來的各種變化進行交流討論,希望能對新媒體創作與數位內容研究與應用的發展有所貢獻。 開場直播即創造突破五百人的在線觀看,並陸續累積至上千觀看人次。此次會議議題共有數位設計理論與發展、藝術與文化之數位創作、創新商品設計與實務、創新科技與發展、數位行銷、媒體與設計相關議題等六大類,論文發表包括五十二篇口頭影音報告、八十五篇海報發表論文,分別置於大會影音頻道及網頁雲端供研討會參與者們進行線上閱覽。 南台校長盧燈茂表示,此研討會除提供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難能可貴的學術研討機會,也有助於對這些領域有興趣的產業管理者及投資者,能掌握最新科技發展的趨勢及未來展望。

Read More

三三傳愛粽意飄香 助弱勢

三三讀書會會長陳苡銜(左二)將「三三傳愛─粽意飄香」提貨單送交社會局。 (三三讀書會提供)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疫情持續延燒且進入防疫三級警戒,台南三三讀書會原定五月公益活動緊急改為「三三傳愛─粽意飄香」,捐贈四百二十盒肉粽予受暴婦兒、弱勢戶,不僅應景、應節,也是應急。 三三讀書會會長陳苡銜、總顧問查名邦律師、會員代表及明新食品長媳陳碧珠、中華日報副總編姚正玉,昨日將「三三傳愛─粽意飄香」提貨單送交社會局。社會局長陳榮枝表示,考量防疫,地方舉辦的端午節活動幾乎都暫停取消,原本弱勢朋友可以透過活動領取肉粽,如今也不可得,關懷弱勢的資源也等於中斷,三三讀書會此時能想到關懷弱勢,尤為難得,他代表致上謝意。 陳苡銜指出,三三讀書會原本計畫在五月廿三舉辦母親節公益活動「聽見歌,再唱」電影分享會,邀請受暴婦兒和弱勢戶觀賞電影,因疫情緊急延期,考量六月也可能不宜群聚,決定取消活動。疫情告急影響大家的生活,弱勢群族也會更弱勢,會員們認為大家做公益的初衷仍在,決定將活動經費訂購明新食品傳統肉粽,捐助這些弱勢朋友,不僅應景、應節,也是應急。 基於防疫需求,受贈名單由社會局提供並協助將肉粽提貨券寄發給列冊民眾,明新食品開放八家分店領貨,且領貨日期拉長到十二天,讓受贈戶可在下班後或外出買菜時順道領取。 陳苡銜說,有愛的地方就是淨土,會員們有幸成為別人的微光,給人溫暖與希望,也希望受贈戶也因此感受社會大眾的關懷。

Read More

全國會展主題競賽 崑大摘銀2佳作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旅遊文化系助理教授劉處英指導二年級學生企劃提案,參與一一0年全國會展活動主題競賽,在與全國十三校逾六十支隊伍競爭中,由「平安耶誕市集─我的雪人不見了!」勇奪第二名,「海缺你一個」與「繽紛漆彈生存大戰」兩件佳作。 全國會展主題競賽強調企劃內容需透過創意巧思完成主題企劃,以呼應政府對會展產業的大力支持,強化我國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並將台灣發展成為全球會展重要目的地。競賽主題類別包括各種類型的博覽會、展覽會、展銷會、大中小型會議、競技運動、文化活動、節慶、廟會活動等。 崑大獲得第二名「平安耶誕市集─我的雪人不見了!」作品,由學生顧婷瑄、高詩涵、呂佳芯、陳亮君規劃,內容以節慶活動結合商圈資源,提升活動的經濟效益,利用在地的教會主導「耶誕平安夜」,結合觀光資源應用,以孔廟商圈辦理「禮物市集」,再輔以活動創意「雪人不見」進行加值,提升整體節慶效益,成為獲獎理由。 另外,由楊博淮、王昱云、王琪綺、賴羿蓁等人企劃的「海缺你一個」,以淨灘活動結合社區資源,為推廣校園與社區結合之案例;鄧晴玲、鄭兆崴、趙奕潔、吳予竫等人企劃的「繽紛漆彈生存大戰」,則是以推廣漆彈競賽為主的休閒活動,兩組活動企劃完整,均獲得佳作。 指導老師劉處英表示,參賽的企劃內容均是學生配合課程設計,自行擇一主題後,在學習中逐步落實的過程,課程目標是希望學生從在學過程累積實務應用,且透過參賽過程提升自我能力之機會。 崑大旅遊老師指導大二生企劃提案,參加全國會展活動主題競賽,勇奪第二名及兩個佳作。  (崑山科大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