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特調員 開箱道文物

成大歷史系攜手二中學子化身南博特調員,以鄭成功文物館館藏,轉譯為微型展示箱。(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鄭成功文物館將轉型為市立專業博物館,不讓古文物靜躺在館中,文化局和成大,大手攜小手,帶領高中生進行「南博特調員」計畫,學生將古物歷史文化轉譯,透過年輕人的眼,以微型展示箱訴說百年文物故事。 鄭成功文物館館藏近五千件文物,配合文化部推動博物館升級計畫,預計兩年內,以館藏文物為核心,轉型為專業博物館,不過聽到古物,許多人可能沒有興趣,文化局號召高中和大學生,成立南博特調員,由成大歷史系、南二中歷史選修科學生合作,除認識館藏並透過不同世代、社群觀點,以微型展示箱方式,多元介紹經典文物,也希望透過共筆書寫,讓老文物能展新貌。 文化局表示,「特別調查員」讓市民更了解台南的歷史文化,成為博物館最有力伙伴;「特別調味員」特調出台南人獨特的地方滋味,老物件以生動有趣方式,讓世人知曉。 特調員以館內重要典藏,包括羅秀惠蟒袍、明代首飾、林朝英書法木刻、兒玉源太郎頭像、云友安平壺、鄭成功畫像、傳寧靖王玉笏等文物為主角,策劃微型特展「台南選物開箱」,從文物看台南史。 二中校長林晏旭感謝文化局牽線,讓二中新課綱課程可以結合大學、社區、博物館;二中教務主任余月琴指出,二中選修課開出上百種不同課程,協助學生適性發展,透過小組思考探究與實作,產出跨域策展作品。成大則由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領軍,讓大學與高中進行資源整合和和合作,透過微型展示箱具有輕便、靈活和簡易特性,打破傳統博物館空間限制,讓展覽走出館舍。 學子表示,以前對鄭成功長相沒有印象,透過成功洋芋片包裝,引起他們探究其相關事蹟,也認知身為台南人,更應知台南事。

Read More

鳳梨王子返一中旺學弟考運

「鳳梨王子」楊宇帆(前排右四)送鳳梨給南一中高三學弟,祝福學弟考運旺旺來。(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鳳梨王子」楊宇帆二十二日上午回母校台南一中,並帶了自己栽種的鳳梨分送給高三學弟,希望正在準備大學指考的學弟吃了「旺來」後,都可以考運旺旺來。 南一中校友楊宇帆是關廟人,自詡為鳳梨養大的小孩,二十五歲那年他回到故鄉,承接阿公已經休耕十年的鳳梨園,開始種植有機鳳梨,成為青年農民。他關心土地,積極與社會互動,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有「鳳梨王子」稱號。 楊宇帆因感念母校南一中的栽培,已經連續多年都會在四月鳳梨盛產時,贈送他親手栽種的關廟有機鳳梨給南一中高三學弟。昨天,他又再度準備了鳳梨,並且很貼心地削好切片及分裝成十九大盤,由各班班長帶回班上讓全班享用,他希望藉由鳳梨諧音「旺來」,祝福南一中高三考生好運旺旺來,接下來的高三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或七月指考,都能順利過關。 台南一中表示,南一中重視學生的多元能力與素養,包括社團活動、探究實作、國際交流、服務學習等,為國家社會培養許許多多各領域的傑出人才。以鳳梨王子楊宇帆為例,除了種植有機鳳梨已有所成,近年還開始將他的人生經歷記錄下來並出版,曾返校與學弟分享人生經歷與體悟,不論選擇哪個方向,只要堅持走下去,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Read More

育秀盃創意獎 南台獲兩首獎

南台資傳系老師梁丹青(中)指導學生創作拍攝《信心與成長的記號》作品,獲得第十八屆育秀盃創意獎微電影創作類首獎。(南台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資訊傳播及電子系參加第十八屆育秀盃創意獎,歷經初、複賽晉級總決賽,在各類五十六組作品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囊括「微電影創作」、「軟體應用」兩類首獎及一項優選獎、六項佳作。 南台由資傳系老師梁丹青指導學生獲得微電影創作類首獎的《信心與成長的記號》作品,學生在有限資源下,拍攝屏東來義國小附幼原住民師生與土地的故事,傳統、親情、友情的呈現精準到位。 另奪得奪軟體應用類首獎的首獎作品「防止車門不當開啟的裝置」,是由南台電子系老師方信普指導學生創作,該系統在汽車的B與C柱附近架設攝影機,車輛裝設此一裝置就會迫使駕駛及乘客,必須面對B與C柱才能打開車門,避免車門被不當開啟。

Read More

崑大助和順國小辦生態教育營

崑大環工系USR團隊響應四二二世界地球日,協助來校參訪的和順國小辦理環境生態教育營,藉由參訪讓教師們了解中水淨化暨再利用系統的處理流程及成效。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響應「四二二世界地球日」,崑山科大環工系USR團隊協助來校參訪的和順國小辦理環境生態教育營,藉由參訪中水淨化暨再利用系統介紹中水設施的處理流程及成效,讓教師們了解中水回收的重要及應用,並將相關知識帶回學校使用傳承推廣綠色經驗。 由崑大學術副校長兼工學院院長周煥銘主持的USR計畫已進入第二期(二0二0至二0二二年),並帶領師生共同執行節水防治。今年和順國小也跟進響應世界地球日,由校長陳良圖帶領教師團至崑大參與環境生態教育營,參訪中水淨化暨再利用系統與綠能屋,以實地觀摩教學方式了解綠色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中,由崑大環工系主許蕙琳與教授周信賢介紹中水設施的處理流程及成效,校園廢水首先去除大型固體物質及去除砂礫,再去除可沈降的懸浮固體物及有機汙染物,最後去除生物可分解之有機汙染物及懸浮固體物,達到校園中水淨化與再利用程序。透過參訪認識中水淨化系統內建置的各種植物,讓教師們了解各種特殊植物對於汙染物的處裡特性,及中水回收的重要及應用。

Read More

〈 響應世界地球日 〉長大與綠色冀泉社企攜手種樹

長榮大學國際生在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園區,種下金新木薑子和牛樟樹苗,期藉種樹修復地球。(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歸仁報導 長榮大學生態中心與「綠色冀泉社企」在廿二日世界地球日攜手種樹,用最簡單有效及永續方式,對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暖化效應。昨天由校長李泳龍帶領國際生在校園內的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園區,種下金新木薑子和牛樟樹,期種樹救地球。 世界地球日長榮大學特別舉辦種樹活動,並由綠色冀泉社企提供四棵金新木薑子和廿二棵牛樟樹苗,由李泳龍帶領國際生一起種樹,參與的國際生有坦尚尼亞、蒲隆地、史瓦蒂尼等非洲國家廿多名學生。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帶領國際生種樹救地球。(記者張淑娟攝) 除了廿多名國際生參與外,李泳龍也與捐贈樹苗的「綠色冀泉社企」執行長吳秀卿一起植樹。李泳龍表示,全球暖化速度加速,研究報告指出,每分鐘就有五十個足球場大的森林在消失,而對抗氣候變遷最簡單有效又永續的方式就是種樹。 吳秀卿則表示,「綠色冀泉社企」是一家復育台灣原生樹社企,在台灣發起十年百萬樹計畫,自二0一五年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所國中小及三個部落累積種下一萬二千六百棵牛樟樹,今年更贈樹予台灣東南西北中縣市五所大學,共同於校園種下四棵金新木薑子及廿二棵牛樟樹,其中牛樟樹有台灣國寶樹之稱,是台灣原生特有樹種,奇特之處在於只有在台灣種植才有抗癌功能。金新木薑子又名佛光樹,葉子有金光閃閃的色澤,即使落葉後,葉子仍呈金黃色。

Read More

「鳳梨王子」回母校 祝南一中學弟吃鳳梨考運旺

「鳳梨王子」楊宇帆(前排右四)送鳳梨給南一中高三學弟,祝福學弟考運旺旺來。(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鳳梨王子」楊宇帆22日上午回母校台南一中,並帶了自己栽種的鳳梨分送給高三學弟,希望正在準備大學指考的學弟吃了「旺來」後,都可以考運旺旺來。 南一中校友楊宇帆是關廟人,自詡為鳳梨養大的小孩,25歲那年他回到故鄉,承接阿公已經休耕10年的鳳梨園,開始種植有機鳳梨,成為青年農民,他關心土地,積極與社會互動,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有「鳳梨王子」稱號。 楊宇帆因感念母校南一中的栽培,已經連續多年都會在4月鳳梨盛產時,贈送他親手栽種的關廟有機鳳梨給南一中高三學弟。今天他又再度準備了鳳梨,並且很貼心地削好切片及分裝成19大盤,由各班班長帶回班上讓全班享用,希望藉由鳳梨諧音「旺來」,祝福南一中高三考生好運旺旺來,接下來的高三申請入學第2階段或7月指考,都能順利過關。 台南一中表示,南一中重視學生的多元能力與素養,包括社團活動、探究實作、國際交流、服務學習等,為國家社會培養許許多多各領域的傑出人才。以鳳梨王子楊宇帆為例,除了種植有機鳳梨已有所成,近年還開始將他的人生經歷記錄下來並出版,曾返校與學弟分享人生經歷與體悟,不論選擇哪個方向,只要堅持走下去,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Read More

弘開善德捐助偏校課輔費

弘開善德基金會造訪左鎮國小,捐善款助偏鄉學童課後教育。 (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弘開善德基金會每學期造福偏鄉小學,捐助課後輔導經費,讓偏鄉孩子受到更周全的教育,基金會人員廿一日專程到南化區瑞峰國小、南化國小和左鎮國小,依各學校需求給予教育善款。左鎮國小校長楊靜芳感謝基金會十年多來不忘予左小學童課後資助。 弘開善德基金會設置以來就針對所在地永康區、南化區等學校捐助教育經費,並以急難救助、清貧長輩身障者送餐等做為基金會的重要工作,期望給需要者真正的幫助,十多年前在南化區有場大型活動,讓基金會投入教育善款的捐助,期讓清貧學子也能獲得一點幫助。 昨天弘開善德基金會送三萬元的課後教育善款至左鎮國小,校長楊靜芳指出,十多年來基金會人員不曾忘記每學期造訪學校一次,有時學校太忙忘記了,反而基金會未忘記準時送來捐款,令師生們都相當感恩。昨天基金會除到左鎮國小外,也前往瑞峰國小及南化國小,並依學校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捐助。 基金會人員指出,偏鄉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點關愛,不論是營養午餐或者是教學環境和資源等,都比不上都會區,甚至校長還得向慈善團體或者企業有成的校友們募款,才足以符合學生在社團教育上的需求,讓學生可以多元學習,因此基金會會選擇有緣的偏鄉來結緣捐款,也藉此拋磚引玉,讓師長們用心於教育,不用擔心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Read More

南台打造產學共研基地

南台校長盧燈茂(左四),與科技企業進行「Smart Factory+智慧製造視覺檢測實作工廠」產學共研基地簽約合作,培養學生接軌企業實際工程問題之解決能力。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推動產學合作,與佐臻、經昌汽車、廣新開發、岑名、賀毅科技等簽定產學合作意向書,透過技轉、專題研究、人才培育與設備捐贈共近一千五百萬,共同打造「Smart Factory+智慧製造視覺檢測實作工廠」成為產學共同研發AIOT技術之共研基地。 南台電子系一0七年提出智慧聯網技術開發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獲得教育部四年補助兩千萬元,執行成果斐然。一0九年再獲加碼補助千萬元,並完成全台灣大專院校唯一針對製造業物件瑕疵視檢高漏檢率之問題,建置以人工智慧為基礎之Smart Factory+智慧製造視覺檢測實作工廠。 南台跨領域教師藉由課程搭配捐贈設備精進學生之實作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接軌企業實際工程問題之解決能力。此外合作企業可透過產學合作與南台結盟成為Smart Factory+智慧製造視覺檢測實作工廠之合作夥伴。 目前合作企業已提出數個AI視覺檢測命題,由參與教師帶領學生以畢業專題實作方式,來實際面對並透過工程方法解決企業所提出之問題,此實作工廠產學共研基地之產學共研成果,將預期作為全台技職院校產學合作之創新示範模式。 南台校長盧燈茂說,設立產學共研基地提供學生貼近製造業產線的實作場域,有效縮短學用落差,學生們畢業後可直接投入職場與產業界無縫接軌。

Read More

崑大時尚畢展 展現創作能量

崑大時尚學程日間部畢業班學生,在南紡購物中心舉辦的時尚週聯展作品「虛實之間」中,展現服裝創作能量。 (崑山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時尚展演學程日夜間部畢業展走出戶外,利用週休假日在南紡購物中心中庭廣場舉辦「時尚週─時尚這回事」聯展,學生展現創作能量,擔任台南在地品牌代言人,協助展場規劃、布置與行銷推廣,落實時尚實務參與,名模林韋君也前往共襄盛舉。 崑大時尚學程應屆畢業製作,日間部學生以具哲學意念的「虛實之間」為設計主題,以老子《道德經》中「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描述介於 「有」 與 「無」之間所具有的「虛實二相性」,並將此意念展現在服裝創意中。 進修部學生則以「吾愛.無礙」為主題,以勇敢去愛、勇敢做自己為設計概念,將自己對情愛的觀點,詮釋在系列創作禮服中。學生們不僅展現服裝設計的創作功力,也擔任表演者,將校內所學的伸展台展演及舞蹈表演魅力,在活動一次公開,深獲民眾肯定。 時尚學程主任葉俊吾表示,今年擴大規模至南紡一樓中庭進行兩天聯展,展現師生團隊堅韌又柔軟的時尚人精神,同時也吸引更多人注意到學生的時尚能量。

Read More

世界不斷改變 文藻服務不變

文藻外語大學參加2021年第二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本校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團隊 -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USR社會實踐計畫於16所執行USR計畫多年之大學中脫穎而出,奪得福祉共生組楷模獎之殊榮。本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從多個面向評比大學對於社會責任之投入,從學校行政整合支持程度、課程結合社會議題投入量多寡以及專案執行成果等項目評核大學對於社會參與之實踐與貢獻程度。繼榮獲2020年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比本校USR榮獲銀級獎以來,文藻外語大學USR計畫師生團隊再次獲獎,顯見本校默默在地深耕的成果於競賽上被看見並獲得高度的社會肯定。 USR計畫的初衷為期望本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進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構面及找尋可能解決地方議題之方案,進而刺激大學校內師生組織投入至議題場域、運用知識的力量一步一腳印的方式逐漸「讓我們身處的社會更美好」。其中最重要的是透過USR與社會參與議題模組走進課堂中,改變原有傳統教師單方傳授知識方式,刺激師生對話共同起而行行而做,運用共學共做的方式使現有之教育模式脫胎換骨,力求課堂上跨域知識的結合並學以致用,以協助提升學生未來就業力之願景。更重要的,USR計畫的實現是希望在所有參與學生心中播下具服務人群、發揚博愛精神、關心社會議題的種子,身體力行讓愛傳出去給社會上更多需要的人。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除了是一句廣為人知的聖經金句外,也一語道盡文藻USR團隊從上至下,總共六個計畫團隊在執行上的用心與耐力宛如參賽全程馬拉松一般,在尚未跨過終點線前永遠向著前方直奔,毫無一絲喘息機會。當世界與社會的普世價值在改變時候,文藻敬天愛人精神數載來維持依舊。期待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師生投入USR行列,帶領文藻日新又新,力行文藻人3L特質的教育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