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台文班 將花一年細讀長恨歌

新化區長輩們歡喜讀漢學,疫情也阻擋不了大家愛讀古詩文。    (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新化報導 新化區博愛社區台文班,受到社區長輩的歡迎,去年以來雖然疫情嚴峻,但長輩們熱情不減,每週四如期上課。十八日是農曆新年後的首次上課,老師董峰政表示,新的一年將教長輩們讀「長恨歌」,期以時間換空間,用一年來細讀長恨歌。 新化博愛據點的台文班成立三年,董峰政表示,新化台文班的教科書是在新市社內指導七年台文所編印出來的「漢學書香」和「台灣俗語橄仔店」等書冊,所以長輩讀起來特別有意思。 新化區長輩們歡喜讀漢學,疫情也阻擋不了大家愛讀古詩文。   (記者張淑娟攝) 董峰政說,今年計畫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式,將教長輩們讀長篇的「長恨歌」,每週教幾句,相信一年就可以讓長輩們全讀完。 台文班的長輩們表示,即使疫情未見紓緩,每週仍期待著上課。昨天是農曆年後的首日上課,學員們又可以跟著老師細讀古詩文,首日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已讓長輩們開始品讀長恨歌的精彩文學,期待能早日熟悉這部傳頌已久的唐詩傑作,將來也可以教給孫子們。

Read More

品牌塑身衣發表會 崑大時尚扛全場

崑大時尚學程師生執行時尚產業活動,獲邀擔任時尚妝髮造型及秀場後台控場工作,表現獲得廠商及秀導讚賞。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時尚展演學程寒假期間執行多項時尚產業活動,其中來自中國大陸浙江知名塑身衣品牌金薇KIVIE進行新品發表會,邀請時尚學程師生擔任時尚秀的妝髮造型及秀場後台控場工作,表現獲得廠商及秀導極高的讚賞。 崑大時尚學程副主任陳怡君執行過逾千場國內外各大品牌時尚秀、服裝目錄的妝髮造型工作等,此次金薇KIVIE新品發表邀請陳怡君帶領時尚學程學生一同擔任大型展演活動的造型及秀場幕後工作,期望透過此次活動將國內完善的造型團隊經驗確實落實在KSU(崑大)造型團隊中。 陳怡君表示,時尚學程具備完善的時尚專業分組制度,無論是KSU MODEL的模特兒團隊、KSU造型團隊、ME YOUNG姐姐團隊,或是廣播主持演藝團隊等,皆有明確的團隊專業訓練機制。該學程讓熱愛時尚工作的同學能盡情展現所長,並且透過系上老師與時尚產業密切的鏈結,引導學生在學期間即有機會投入業界時尚工作。

Read More

永仁師生參觀生態農場 體驗蚓菜共生

永仁高中與高雄旗山思原生態農場合作規劃寒假營隊,師生組團前往參觀並體驗農場運作、收成。教師團隊表示,未來將結合校內課程,讓學生學習生態永續概念。  (永仁高中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仁高中與高雄旗山思原生態農場合作規劃寒假營隊,包括師生及眷屬共計三十餘人前往參觀,除了解生態農場背後運作原理,並體驗農場運作、收成。參與的教師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結合校內課程,讓學生能認識友善農法,從中學習生態永續概念。 思原農場主人羅條原為了打造循環式友善耕作,特別到大學進修相關學理,再進行農場實驗改良,運用蚓菜共生、魚菜共生兩種系統,分別進行新型農耕。其中蚓菜共生的立體型植栽桶,從第一代的深桶種植,可栽種大型果樹到小型草本皆適合,但為了讓農耕更容易推展至家庭並深入都市,第二代則改良為模組化的組合型盆栽,易於拆卸與調整數量,此生態植栽桶發明更榮獲國際發明金牌獎。 活動過程中,學生親手撈魚、採收蔬菜、芭樂、雞舍撿雞蛋、餵母雞,並親自調味鮮魚、炒菜,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一切動手做才有美味中餐可享用。印象最深刻的是撿雞蛋,雞舍不僅無異味,更提供雞群最友善的生存環境。 此次營隊亦邀請國中部「蚓領食尚」議題課程的教師隨行,教師們透過這次農場體驗,向農家學習及與羅條原對談分享中,激發許多教學上不同想法,為讓學生能更有感的體驗無毒農業與生態共存的重要性,將在新學年滾動修正課程,讓學生從一開始對蚓菜共生的無知害怕,透過課程慢慢理解、接受並於日常實踐。  

Read More

海東機器人秘笈 無私傳授對手

海東國小學生前往馬祖指導當地學生參加機器人競賽技巧,連江縣教育處處長陳冠人(穿西裝者)到場致謝。    (海東國小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海東國小參加FIRST機器人競賽即將邁入第五年,為了協助偏鄉學生也參加比賽,海東機器人後援會會長陳丁福帶領十五名學生與家長,利用寒假期間前往馬祖,以同儕教練方式,指導將於四月同場競賽的馬祖學生,無私的精神值得嘉許。 海東國小教務主任洪駿命表示,此次海東學生前往馬祖共分為創意組及任務組,前者指導馬祖學生從問題探討、提出解決方法、實作解決問題的機器人,任務組學生則指導他們把十個指定任務拆解再重組,著重在程式設計及機構。 難得的是,馬祖學生與海東學生將於四月份一同參加FIRST機器人競賽,海東學生不藏私地將自己的經驗與學習成果,全部教給競賽對手馬祖學生。 曾經帶海東學生到美國底特律參加FIRST世界賽的陳丁福表示,那次在美國看見全世界隊伍以分享的心情來參賽,真的很感動,希望台灣的比賽環境也能如此友善,所以當馬祖方提出需要協助時,他們也樂於分享參賽經驗,希望這個善的循環,能為馬祖科技教育帶來新契機。 擔任小教練的姜靚淓、陳楷彧、王語嫻、姜瑀蕎則表示,教學分享前有不斷的練習,想把比賽經驗完整分享給馬祖學生,有些馬祖學生是第一次要參加競賽,更要好好協助他們。 連江縣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程元鋒主任表示,感謝海東國小的小學伴一對一指導中正國中小學生,提高馬祖學生對機器人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有機會代表連江縣赴台參加競賽,也藉此帶動連江縣機器人專題教育的發展。

Read More

回收物做玩具 學童長知識

南台崇青社志工在南安國小教育優先區活動中,透過環保、闖關遊戲,讓學童們省思目前環境汙染的問題,並將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 (南台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崇德青年社寒假前進安定區南安國小辦理教育優先區活動,藉由寓教於樂把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讓學童們了解環境、天氣、土地與人之間如何緊密結合,對環保課題不再只是書本上,而在隨處的生活間,也讓學童們成為深具環保觀念的「天氣之子」。 南台教育優先區活動設計一連串環境保護活動及課程,內容以活動、闖關遊戲方式為主,讓南安國小學童們透過營隊設計,省思目前環境汙染的問題,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人們將如何落實環保?並了解現在人們所處的地球狀態。 此外,南台崇青社志工們也帶領小朋友利用寶特瓶製作水火箭玩具、動力車玩具,讓學童們學習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回收物,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玩具。崇青志工們也藉由此次出隊,學習如何教導小朋友環境保護與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並陪伴小朋友進行心靈交流成長。 活動負責人唐唯洲表示,南台崇青社是一群熱血的青年志工,因青春有無限的力量,環境保護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承諾未來將繼續投入志工服務、發揚生命的價值,讓青年志工影響力無遠弗屆。 他說,由於疫情關係,南台崇青社志工們也響應崇仁文化教育基金會號召的「一日一齋,疫情消災」聯署活動,在活動及培訓期間推動每名志工一同享用蔬食,減少殺生,也宣傳社團的志工精神,祈求新冠肺炎疫情能儘早結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東京理科大 視訊交流

南大學生透過視訊與東京理科大學學生互相提問交流。 (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國際事務處在疫情影響下,仍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該處語文中心日前特別邀請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師生舉辦跨國視訊交流活動,讓學生不用出國也能與國外學生交流學習。 南大表示,此次視訊交流共六十七名學生參加,以「校園生活」為主題,在自我介紹後,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生活,透過貼近大學生日常的主題,學習常用的日語及中文。 交流過程,南大學生向日籍學生詢問對台灣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以及是否聽過台灣著名樂團的音樂等,雙方互動熱絡。參與的南大學生表示,透過線上交流方式,彌補無法親身至日本交換學習的遺憾,希望疫情過後,有機會能親身至日本姊妹校與線上交流的同學見面學習。 協助推動與日本學校交流的南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姿雯表示,雖受疫情影響,導致學生出國交換計畫變動,但學生仍可透過視訊交流方式,讓有意願於未來參加出國交換學生,提前了解在日本留學將會面臨哪些問題,並先有機會提前做準備,也協助學生們了解未來到日本交換留學時所將面臨的文化差異,強化學生於外國生活的適應能力。 國際長胡家勝表示,雖然在疫情影響下學生無法出國,南大仍持續與各國姊妹校保持聯繫並辦理線上交流,讓學生國際學習不中斷。南大也將與日本九州十四所高中簽訂合作學校協議,深化與日本夥伴學校關係,並讓更多日本高中生有機會來台就讀大學。(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台愛臥隊 研發AI監測照護長者

南台科大電子系及創新產品設計系老師跨系指導學生組成跨領域團隊,結合資通訊軟硬體實務設計作品,在二0二0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中,與四百六十餘組團隊參賽競爭,獲得數位永續科技組第二名、智慧機器組第三名。 競賽分為物聯網、智慧機器、數位永續科技、體感互動科技與電商、金融科技組共五組,參賽者來自全國八十所大學,一百二十個不同系所,共計四百六十五組團隊參賽,規模盛大。 南台電子及創產系老師跨系指導學生跨領域團隊,結合資通訊軟硬體實務設計作品。(記者汪惠松攝) 南台團隊榮獲數位永續科技組第二名的作品「EyeWall」,是電子系副教授張萬榮指導學生李遠龍、涂御倫,及創產系副教授歐陽昆指導學生林璇、周佳瑩組成「愛臥」跨領域隊伍創作。 「EyeWall」作品由人工智慧影像感測器、推播離床預警和床邊跌倒事件之雲端伺服器、事件通報APP以及床邊事件資訊平台所組成,其系統能夠在老人離床或於床邊發生跌倒時,透過影像模組捕獲即時影像,以邊緣運算深度學習技術,於嵌入式系統中直接辨識老人是否發生離床或床邊跌倒,降低離臥床跌倒發生的機率。 另組由張萬榮指導學生許智昇、吳衒新、劉信宏、黃泓翔組成「成銲點」 隊伍,以「基於深度學習PCB銲點瑕疵辨識系統」獲得智慧機器組第三名。該系統可透過AI的物件偵測技術檢測工廠產線PCB電路板上是否有錫洞、錫尖、短路瑕疵,再藉由機械手臂將不良品排出,並運送良品至下個產線,從而減少人力成本,提高良率。 張萬榮表示,資通訊軟硬體實務設計及跨領域合作,是南台電子系培育學生重要教學指標之一,可透過跨領域訓練方式,讓學生製作專題過程中不會僅專一於特定工程領域中,而是能藉由跨領域合作學習,成為一名全方位的人才。未來將持續培養學生實作能力並鼓勵參與更多全國競賽,除為學校爭光,也讓學生於競賽過程中不斷學習與自我成長。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五王校兔小可 撫慰學童心靈夥伴

五王國小附幼領養校兔「小可」。(記者汪惠松攝) 永康區五王國小體育老師兩年前在學校操場撿到一隻黃色獅子垂耳兔子,一直無人認領,由附設幼兒園領養,票選取名「小可」,開啟校兔與生命教育故事,小朋友從中學習如何照顧寵物?小可是好玩伴、好寵物,也是撫慰心靈的好夥伴。 五王附幼老師當時也帶著兔子去動物醫院看醫生做健康檢查,也錄下影片給孩子們觀看,因兔子是小可愛,所以經票選「小可」這個名字獲得最高票,兔子有了自己的名字,讓牠成為學校的一份子,從此開啟了與幼兒園的緣分,每天陪伴著孩子們學習。 一開始小朋友們也進行蒐集資料學習如何照顧小可?學習如何愛牠?學習如何與牠一起成長?飼養小可二年來,幼兒園的生活中有著小可,撫慰著剛開學想念家人的孩子,讓孩子們喜歡上學;歡笑、成長中有牠,孩子們的生活照有牠,畢業照有牠、畢業典禮有牠,記憶中和生活中,小可一直都陪伴著小朋友們,不僅是好寵物,也是撫慰心靈的好夥伴。讓大家感覺超級幸福,譜出屬於小可與五王國小附設幼兒園的生命教育故事。 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老師們也加強小可飼養環境的消毒,無論課堂上或課間活動,小朋友們也均戴好口罩才和小可進行互動,老師們亦教導小朋友養成衛生習慣,摸抱小可後必須馬上洗手。 幼兒園主任陳韻如表示,飼養小可後,孩子們對於「養寵物」有更確切認識,知道不是光說就可以,而是要確實去照顧,雖然辛苦,但因為喜歡所以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也因為愛牠,所以給牠需要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像孩子們知道不可以給小可吃肉、餅乾和糖果,而是應該給小可適合的牧草和飼料。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正向學習 關小附幼師生製麵成功

關廟國小附幼以「麵麵關廟.旺來情」獲得南市教學卓越初選佳作。(記者黃文記攝) 堅持採用古法,透過日曬製成的關廟麵,不僅有陽光的味道,更蘊含著傳承之美。而圍繞著關廟國小附設幼兒園的,便是這傳承一甲子好味道的關廟麵工廠。因此,教師們規劃一系列的課程,從參觀製麵廠出發,帶領幼兒園的孩子了解關廟麵的製作過程;回到學校,在學習區課程中增設製麵區,提供孩子們研發屬於關廟附幼的關廟麵。 孩子們在製麵區從和麵粉、揉麵糰開始,並學會運用攪拌機及製麵機製作出麵條。整個研發過程,孩子們歷經多次失敗,但他們並不灰心,還主動與老師討論失敗原因,並尋求改進的方式。 在製麵技巧成熟後,進一步嘗試製作彩色麵條,運用火龍果、波菜汁及蝶豆花,製作出色彩絢麗的麵條。 關廟附幼園主任許瑞真表示,進行這樣的課程除了讓孩子們在體驗家鄉特色文化的過程中,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進而連接在地情感,並以自己的家鄉為傲之外,更希望孩子們能學會正向面對失敗,提升挫折容忍力,在累積一次次失敗的經驗後,終得成功的果實。 教師將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統整記錄,並由校長吳博明領軍,帶領幼兒園教師群以方案「麵麵關廟.旺來情」參加台南市教學卓越初選,榮獲佳作。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新市口說藝術團 妙語如珠

新市國小口說藝術團的學生,在舞台上展現自我及口說藝術的天分。(記者林相如攝) 不論是結婚喜慶,或者是居家安全宣導的場合,在新市國小口說藝術團學生「妙語如珠」的表演下,現場保證趣味橫生、笑聲不斷,讓大家樂開懷。 新市國小校長李智賢說,口說藝術團的成立,讓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建立了學生的自信心,相信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口說藝術團的學生,一定能全力以赴,面對挑戰。 新市國小六年前成立了口說藝術團,由劉惠蓉、謝明麟兩名老師負責訓練,由於口說藝術除了展現口才外,肢體動作的表演配合也相當重要,是一門獨特的表演藝術,為了尋找適合的學生,劉惠蓉會特別從四到六年級學生中挑選,且不考量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會考量到學生的自信心與口說表演的天賦。 至於口說藝術團內則分成兩大言語部門,一是台語、一是客語,希望藉此推廣在地族群的語言,日後成為發展特色語言文化的小推手。 口說藝術團的學生平常練習不輕鬆,除了要背稿,也要了解演出內容的情境,才能利用口才,說得句句到位,更要有肢體語言的配合,才能更加的生動,不論是手勢或者搖頭晃腦、擺動身體或者走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才能成就最美好的口說藝術。 李智賢說,口說藝術團除在校內表演,也會應邀參與各種社區活動或者宣導活動與慶祝活動的演出,演出的內容都要靠劉惠蓉老師事先撰寫定稿,再由學生背誦練習,除了個人的表現外,也是整體的互動默契表現,如今看到學生在舞台上精湛的演出,毫不怯場,展現自信,讓人肯定,造就了口說藝術團的好名聲。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