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六甲國中彩繪牆 變打卡熱點

六甲國中暑假期間彩繪學校牆面,並利用報廢課桌椅改造成裝置藝術,讓老舊牆面煥然一新。(記者林相如攝) 六甲國中的暑假不平凡!透過藝術彩繪,將校園圍牆妝點成六甲特色彩繪牆,「稻田、乳牛、鹿、埤塘」躍然圍牆上,吸引民眾拍照打卡,校園圍牆成為熱門景點,也成為行銷六甲的最佳創作。  六甲國中申請教育部「夏日樂學計畫」,連續三年暑假聘請藝術家蘇冠印、陳明鈺夫婦進駐校園,帶領學生改造校園一角。去年利用廢棄課桌椅、結合彩繪將一片暗灰的牆面改造成世界名畫「晚禱」,頓時成為到六甲一遊的必拍景點。  今年暑假,夏日樂學課程學生再度在藝術家夫婦帶領下,從六甲人文物產特色開始認識,進行鹿的各式造型與平面設計,在豎立的牆面繪畫塗色,最後進行立體創意鹿的綠造景,讓學生有全新藝術體驗。  尤其當毫不起眼的停車場圍牆,變身成以「尋鹿六甲」為主題的繽紛彩繪牆、加上廢棄的課桌椅,化身為栩栩如生的鹿隻時,原本很排斥因為彩繪牆面把手弄髒的學生,看到自己一起參與的作品完成,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校方表示,彩繪牆的設計結合了「稻田、乳牛、鹿、埤塘」等六甲在地元素,擺在牆前面的三隻鹿,則是以「甲骨文、火鶴花、稻米、桂竹筍」的印象,透過單純點、線、面的結合,將六甲特色,透過彩繪牆完整表達出來,整個牆面以春天、秋天為主色調,顯現出六甲土地的鮮嫩與豐足之感。  六甲國中總務主任蔡惠婷說,夏日樂學課程提供學生暑假不中斷的學習環境,創造更多有趣的課程,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規劃,讓學生透過藝術創作來認識自己的家鄉,也歡迎大家來六甲,欣賞學生親手打造的藝術牆面。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另類學習 崑大空設系開展演課程

崑大空設系開設展演設計技術模組課程,經跨科系領域學生學習改編,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敬業程度不輸專業演員,成為學弟妹學習榜樣。(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開設「展演設計技術模組」課程,內容多組來自教育部文藝創作得獎原創劇本,包括選修空設大三及公廣、視訊等擁有相關專長學生,經跨科系、領域學習改編,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敬業程度不輸專業演員,成為學弟妹學習榜樣。  崑大空設系開設展演課程多年,將空間敘事融入設計的訓練中,並設置戲劇系才有的專屬挑高二層的實驗舞台,此空間在全國設計科系中獨有,讓學生能於實務操作中了解業界實際需求。  空設系主任張郁靂表示,展演課程包含舞台空間設計等多門選修課,每年邀請專業工作者以雙講師的方式授課,內容包括理論及表演身體技能,系統性學習劇場運作,讓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劇場文化及掌握劇場實務。他說,舞台空間設計課在傳統上會作一次整合性的展演學習,從劇本改編、排練演出到舞台設計,所有的環節皆由學生組織進行。  過去曾多次利用專業舞台或替代空間進行演出,考驗學生對環境及演出的掌握能力,今年因疫情問題,選擇利用校內數位舞台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內容改編自《睡袋裡的人》、《掰啦女孩》及《男人與他斷掉的左手,偶而還有不聽使喚的肚子》等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獎劇本的精彩劇目。  課程負責人潘大謙教授認為,此次課程選擇幾組原創劇本,均來自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得獎劇本,由於從未在舞台上演出,文本是值得肯定的,但學生必須從文本裡掌握表演精髓,難度相當高,也考驗著學生的理解及表演的詮釋能力。  《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主要由選修舞台空間設計課程擁有相關專長的學生組成,跨科系、跨領域在劇場中學習團隊互動及任務整合。而完善的舞台設備, 讓學生可花更多時間學習操作相關設備,經歷一個學期的台前幕後排練,藉由公演展現學生敬業程度不亞於專業演員。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成大華語中心語言競賽 洋腔洋調

成大華語中心「聲調排排樂」夏季班語言競賽,驗收外籍生學習華語聲調的成果。(記者施春瑛攝) 「西歡」?「喜換」?還是「喜歡」?中文聲調一直是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盲點,為鼓勵外籍生多多練習聲調與發音,成大華語中心日前特別辦了一場「聲調排排樂」夏季班語言競賽,比賽過程中不少學生發音標準,字正腔圓,但也有初學者用錯音調,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場面十分有趣。  成大華語中心舉辦為期四天的「聲調排排樂」語言競賽,共有來自美國、泰國、日本、土耳其、印尼、越南、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共一百八十名學生參賽,華語中心表示,學生們年齡層涵蓋廣範,十七歲到七十歲都有,學習中文的時間不一,比賽採取不分級制度,讓各個程度的學生都能精益求精。  來自土耳其、秘魯、越南的布爾珠、翁黛絲、阮功中三位學員還兼當比賽主持人,並特別準備了「我想買義父」,「為什麼你想買爸爸?」「不!她想買的是衣服」聲調誤用的生活實例開場,逗趣的語境加上生動表情與肢體動作,引來現場觀眾哈哈大笑,成功緩解決賽前的緊張氛圍。  比賽是以團體賽方式進行,由學員輪流上台念出成語題目,再由隊員們將聽到的四個聲調依序用骰子排出正確符號,限時三分鐘內取得最多分數者為優勝。學生們除了在課堂時間練習外,也在課餘時間自主練習發音,在競賽中展現堅強的學習實力。負責排出正確聲調的隊員須手耳並用,迅速翻出答案,即時幫隊友神救援,緊急修正答案。  來自泰國、即將就讀成大企業管理研究所的李若溪華語流利,她說自己學習中文已久,但三聲、四聲有時也容易混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後港森友會 南大師資生下鄉

南大師資生帶領國小學童用英語學習環境保護。(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教育學院執行教育部USR計畫「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導入職前教師偏鄉教育參與式課程,由南大師資生和七股後港國小教師攜手合作,在後港國小辦理「後港森友會」英語教育營隊,進行生動有趣的英語課程。  參與本次營隊活動的南大師資生來自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英語學系、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等。有鑑於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等的環境問題,營隊設計以綠色環保議題的生活英語為主,規劃多元活潑的課程,希望讓學童對於環境教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藉此養成環保意識。  進行海洋教育課程他們播放海龜吃塑膠袋的影片,小朋友頻頻發問為何海龜要吃塑膠袋,對於天真的孩子而言,他們都知道塑膠袋不能吃,然而海龜卻因為海洋環境被破壞而誤食,因此藉由影片讓學童了解減少塑膠垃圾的重要性。  此外,因應武漢肺炎,課程中也介紹懸浮微粒及空氣汙染的影響,以及不同材質的口罩可以阻擋什麼樣的有害物質,不需要為了口罩色彩而苦惱,只要正確配戴就能有效防護,讓學童學習環境保護及自我防護概念。  擔任營隊總召的教育學系學生許善婼表示,這次營隊讓他們把課本上的知識轉換為實際的教學,才發現有許多課堂上的細節是經驗的累積,從這次的營隊活動,獲得許多寶貴的實務經驗與教學技巧。  計畫主持人南大教育學系歐陽誾教授表示,希望透過媒合師資生與偏鄉教師協同開課,讓師資生經由實地觀察與深度體驗,結合課堂理論與實務教學,從而了解偏鄉教育的本質與需求,有助於師資生日後投身偏鄉教育服務之志向,協助偏鄉教育發展。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響應自造 大社師生研發安全書包

大社國小推動自造教育,師生一起開發出安全書包,讓學生走在路上更安全。(記者林相如攝) 隨著科技時代潮流,新市區大社國小積極推動自造教育,在資訊老師李侑軒帶領下,與學生合力研發出「安全書包」,不但可以偵測與後方來車距離,提醒有車輛靠近,行走轉彎時,也可以自動閃燈,更有警示燈,讓學生背著書包在路上行走時,可以減少危險性。  此一作品參加教育部自造教育競賽,獲得佳作成績,校長蔡楠清說,希望藉此激發學生創意與想像力,或許未來就能誕生一位知名的科學家。  李侑軒表示,國小學生上下學時間,正是上下班尖峰,路上車水馬龍,尤其冬天上下學時天色較為昏暗,開車的人有可能一個分神,就有會撞到走在路上的學生,甚至穿越馬路沒有注意到兩旁來車,也會有危險,因此就與學生想到可以做一個裝在書包上的警示裝置,可以自動偵測後方來車,有車子靠近會自動提醒,這樣就可以減少發生危險的機率。  也因這樣的概念,李侑軒帶著兩名學生發揮自造者的精神,嘗試做出可以自動警示提醒的安全書包,透過編寫控制程式,在書包上裝設控制板、電池、警示發光條、超聲波感測器、薄膜壓力感測器等,只要背起書包,就會自動啟動這些裝置,這樣上下學時揹書包走在路上,安全性就大幅提高。  蔡楠清說,校方響應教育部自造教育的推動,鼓勵老師帶著學生進行研發創作,如今這項作品能在全國性的比賽獲獎,顯示指導老師的功力深厚,學生學習的用心值得肯定,學校將會持續推動自造教育,引進更多設備,讓學生在科技時代,有更多的學習面向。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成大華語中心語言競賽 洋腔洋調

六甲國中暑假期間彩繪學校牆面,並利用報廢課桌椅改造成裝置藝術,讓老舊牆面煥然一新。(記者林相如攝) 「西歡」?「喜換」?還是「喜歡」?中文聲調一直是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盲點,為鼓勵外籍生多多練習聲調與發音,成大華語中心日前特別辦了一場「聲調排排樂」夏季班語言競賽,比賽過程中不少學生發音標準,字正腔圓,但也有初學者用錯音調,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場面十分有趣。  成大華語中心舉辦為期四天的「聲調排排樂」語言競賽,共有來自美國、泰國、日本、土耳其、印尼、越南、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共一百八十名學生參賽,華語中心表示,學生們年齡層涵蓋廣範,十七歲到七十歲都有,學習中文的時間不一,比賽採取不分級制度,讓各個程度的學生都能精益求精。  來自土耳其、秘魯、越南的布爾珠、翁黛絲、阮功中三位學員還兼當比賽主持人,並特別準備了「我想買義父」,「為什麼你想買爸爸?」「不!她想買的是衣服」聲調誤用的生活實例開場,逗趣的語境加上生動表情與肢體動作,引來現場觀眾哈哈大笑,成功緩解決賽前的緊張氛圍。  比賽是以團體賽方式進行,由學員輪流上台念出成語題目,再由隊員們將聽到的四個聲調依序用骰子排出正確符號,限時三分鐘內取得最多分數者為優勝。學生們除了在課堂時間練習外,也在課餘時間自主練習發音,在競賽中展現堅強的學習實力。負責排出正確聲調的隊員須手耳並用,迅速翻出答案,即時幫隊友神救援,緊急修正答案。  來自泰國、即將就讀成大企業管理研究所的李若溪華語流利,她說自己學習中文已久,但三聲、四聲有時也容易混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學園>划龍舟

 台南市億載國小一年級 ◎謝雅安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台灣攀樹賽 首度移師南大附中

第五屆台灣攀樹公開賽首度南移南大附中進行,參賽學員競爭十分激烈。(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大學附中校地廣闊、林木扶疏,擁有實習農場,教學區內數棵高度適中的雨豆樹,是進行攀樹比賽的最佳場地。讓以往多在北部地區舉辦的台灣攀樹公開賽,今年首度南移在南大附中進行,也讓參賽者在比賽之餘能品嘗台南府城美食。  二0二0年第五屆台灣攀樹公開賽選擇在台南舉行,主要是因台南身為古都,不光有數量眾多的優美老樹,還有許多的小吃美食,因此,主辦單位台灣攀樹人協會決定在這個充滿老樹、美食、人情味的都市辦一場充滿歡樂的攀樹比賽及體驗。  台灣攀樹公開賽共計規劃三天賽程,分比賽、環境教育兩大類。其中環境教育除攀樹體驗、木屑香包製作,還有樹木的生理結構說明,例如亂砍樹、木頭腐朽的養護作業,及一些關於木頭種子、木頭藝術的展示裝置等。  攀樹比賽首重風險控管,因此對參賽學員比賽用到的每一個裝備都進行檢查,適用的留下來用,不適用的就先封存,直到比賽完成才還給學員。  競賽共分成五大比賽項目,包括樹木攀爬、空中拯救、豆袋投擲、工作攀爬,以及上升項目,進行五個項目的分站預賽,評選出各項積分最高的賽員。這五項累積分數最高者則晉級大師賽,過程競爭十分激烈。  大師賽則是上述五個項目的綜合運用,利用一棵或兩棵樹創造出大範圍的工作環境,然後讓這些頂尖的菁英賽學員們去設計他們的工作內容,再完成挑戰任務。過程速度越快、做得越精準,且按照完成項目得分標準最高的人為冠軍得主。  在國際上使用ITCC賽例辦理攀樹比賽已有四十餘年歷史,在台灣也邁入第五年,攀樹人協會持續辦理攀樹比賽主因是攀樹比賽有多項重要功能,藉由技術交流提供相關技術人員交流的平台,進行推廣樹木養護相關知識與作業技術資訊,並推動樹保相關政策,及促進政府樹木養護相關法規的進程。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