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體驗自造 善糖小六生自製鉛筆

善糖國小六年級學生到位於麻豆國中的自造中心學習體驗。(記者林相如攝) 配合一O八課綱的科技教育,善化區善糖國小安排六年級學生,前往麻豆國中的「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展開科技教育及職場體驗的學習之旅,除了利用鑽孔、砂磨機等,自行製造樹枝鉛筆外,也觀摩無人機的原理及操作方式,首次嘗試這樣的課程體驗,一上午下來,學生都相當認真的投入,也開心的學習,見識到科技與機器帶來生活上的便利。  善糖國小校長陳俊吉表示,六年級學生畢業後,即將展開新的學習課程,也應該要設法摸索自己志向,儘早確定自己未來想要的發展方向,因此校方特別安排六年級的學生,前往教育局在麻豆國中設立的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嘗試動手做的科技體驗課程。  在自造教育課程的專業老師引領下,學生自己動手,學習如何將樹枝做成鉛筆,製作的過程中,包含將樹枝鑽孔、利用砂磨機磨平樹枝的表面,最後再黏上鉛筆芯,並利用雷射雕刻,做出一塊木質名片,掛在自己的鉛筆上。  過程中老師將鑽孔機、砂磨機、雷射雕刻機的用途與原理,細心的向學生解說,也強調在使用上應注意安全的方向,學生透過各種工具機的幫助,順利做出自己專屬的樹枝鉛筆,相當開心。  陳俊吉說,這樣的體驗課程,讓學生學習到自己動手做,了解各項物品製作的原理與過程,藉此引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自己動手做的興趣,對未來各項課程的學習與摸索未來的職業性向,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也希望替學生提早確定自己的興趣,對未來投入職場有所準備。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校園反毒 新化高工上演樂舞劇

 反毒樂舞劇《光》在國立新化高工登場,校長林聰明與學生們一起向毒品宣戰。(記者張淑娟攝) 國立新化高工舉辦反毒樂舞劇《光》演出,《光》是一部愛與承諾的故事,乘著《光》,張開美麗的翅膀,遠離毒品,一起攜手迎向《光》。  教育部為強化學生反毒意識,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合作推出「反毒樂舞劇-《光》」巡迴展,期透過「藝術教育」與「防治學生藥物濫用」結合,加深學生對反毒的印象。該劇台南市唯一場次在國立新化高工舉行,鄰近學校新化高中、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與新化國中的師生有近一千五百名共同參與,讓反毒不淪為口號。  該劇描述一對曾經感情很要好兄弟,哥哥成功走出吸毒陰霾,成為戒毒專家,並將自己的經驗透過演講與大家分享;弟弟卻深陷吸毒的泥淖中,兩兄弟漸行漸遠。一次哥哥演講結束後,抓到弟弟吸毒證據,無計可施的哥哥決定執行一場精心演出,也讓弟弟遠離毒品迎向光。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表示,目前新興混合型毒品的外觀與型態查察不易,很容易吸引青少年好奇使用,因此防制目標除了讓學生了解成癮物質對身體的危害外,更重要是透過健康促進的概念,培養學生拒絕使用成癮物質的健康生活態度,更歡迎透過縣市毒防中心諮詢專線(0800-770-885)或教育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資源網(網址:http://enc.moe.edu.tw)及法務部反毒大本營網站(網址:https://antidrug.moj.gov.tw)資源來尋求解答。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後壁國小書巢 開擴學童視野

後壁國小新生跟捐建「書巢」的陳東欽及前後任校長黃杏花、吳建邦合影。(記者翁聖權翻攝) 後壁國小新建圖書館「書巢」動土興建至今已經六年,當年剛出生的小朋友,剛好在今年就讀國小一年級。新學期開學日,校方安排「閱讀起步走」活動,贈送每名小一新生一本新書,並跟捐建「書巢」的陳東欽董事長及當年校長黃杏花共同合影留念。  後壁國小新建圖書館「書巢」是民國一0二年配合台南市政府營造書香大台南,由當時的校長黃杏花與退休教師王錦泉等人向校友發起募款活動,由第十八屆校友東遠精技公司董事長陳東欽個人認養並捐建了一棟嶄新的圖書館給後壁國小。  後壁國小師生非常感謝陳東欽捐建新圖書館,讓學童有舒適的閱讀空間。校方引用南宋詩人陸游的書房名字,將後壁國小新建圖書館命名為「書巢」,希望小朋友能夠將書籍當做知識的寶庫,用閱讀來開拓自己的視野、增加想像力與思辨能力。  校長吳建邦指出,「書巢」於一0五學年度落成啟用,後壁國小全校兩百名小朋友的借閱量即達到六千六百八十七冊,比一0四學年度借閱的一千九百冊,成長近三倍。最近幾年來,後壁國小每年持續採購新的圖書,全校學生圖書每年借閱量都維持在七千五百冊,對學校推動學生閱讀幫助很大。  吳建邦說,台南市後壁區的書庫也設立在後壁國小,現有書箱約九十箱。一0八年後壁國小獲贈小茶壼兒童劇團繪本全套十五本,已納入愛的書庫借閱系統。此外,後壁國小一0八年再獲得教育部五十萬元經費補助,建置愛的書庫共讀書箱平台,採購七十五箱圖書,以提供小朋友更多閱讀資源。 (記者翁聖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消防車開進大新 消防宣導

新化消防分隊消防車開進大新國小,並教導四百多名師生遇災時如何逃生應變和急救。(記者張淑娟攝) 九二一國家防災日警消總動員,到各地宣導防災演習;台南市新化消防分隊將三輛消防車開進大新國小,教導四百多名師生遇到火場時如何逃生應變和急救,學生們也實際體驗當火警發生時,如何迅速又有秩序的逃到戶外的應變知識。  新化分隊隊員及婦宣隊到大新國小擔任「消防達人」,為師生們講授防震減災、火災逃生及急救的正確應變方式,並依不同年級設定不同的主題讓學生體驗,包括地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消防車及救災器材體驗、CPR、體驗穿著救生衣及家庭防災教育等一系列活動。  分隊長鄭全欽表示,台灣位在災害發生頻繁的高風險區域,不管是颱風、水災及地震,甚或火災,都常於日常生活中發生,尤其新化又有新化斷層,希望災害防治教育從學校做起,透過體驗活動,讓學生自小就能牢記各種防災科學及防火知識,進而落實在家庭、社區,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校長王聖欽指出,這次與新化消防分隊、新化區公所及新化數位機會中心合作,用實際體驗並操作消防車設備,讓師生更能感受災害的危險,其中,新化數位機會中心更透過空拍影片及各類防災案例的分享,來強化學生防災思維、防火意識,也建立學校災害管理機制,做好校園安全及災害預防與應變工作,落實校園安全。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中華學園>圖畫書法賞析

陰雨天逛故宮南院  ◎陳炳叡  台南市西港國小四年忠班 全家坐雲霄飛車  ◎余鴻仁 台南市崇學國小六年七班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地表最強… 成大環工系張祖恩退休之旅

龍坑自然生態保護區的阿瑪斯郵輪事件,讓張祖恩意外走上政壇。單車第一站直達龍坑,眾人在岬角上留影。 文/楊淑芬,圖/張祖恩提供  成大環工系特聘教授張祖恩即將於2021年元月退休,退休前夕學生們規畫感恩紀念之旅,以6天單車環島,並且收集了5個極點,極南鵝鑾鼻、極東三貂角、極北富貴角、極西國聖燈塔,和台灣中心點日月潭,特殊的旅程,沿途家族團聚,學生四面匯聚,舉辦環保研討會,走訪張祖恩生命歷程重要的景點,全程20人一起騎乘,單日最高曾有100多人共同參與,堪稱是地表最強退休之旅,留下難以複製的行程,也讓許多人永誌難忘。 單車之旅從成大校園出發。 張祖恩是日本東北大學博士,1982年起任教於成大環境工程學系,曾任環工系主任,成大工學院副院長,2001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2003年接任署長;在成大任教將近40年,門生遍布全世界,在台灣工作的環保工作人士,多數都曾受教於他;台灣的垃圾處理、資源回收政策、環保科技園區建立,大多源自他的推動,他的名言是「垃圾是被錯置的資源」,即使面臨退休也致力於再生能源,建立台灣的靜脈資源系統。  他是標準工作狂,更是生活玩樂家,登山旅遊從不落人後,最愛和學生疊羅漢,和學生PK打球,從不落下風;面對體力神級的老師,退休之際,學生們挖盡心思,在博士生呂東璇帶領下,組成團隊,規劃了極點單車環島之旅,沿途更難得的是張祖恩家的兄弟姊妹全程參與,74歲的二姊張錦華、72歲三姊張錦女、五妹張錦鄉、六妹張嘉珍、弟弟張志明、張福文都一路相隨,加上四面八方而來的學生,永續家園珍愛地球的自行車環台巡禮於焉成行,從9月26日至10月1日,橫跨教師節和中秋節共有6天,繞台灣一周。  9月26日第一天從成大出發直奔墾丁,穿進龍坑生態保護區,龍坑位於鵝鑾鼻岬角端點,是巴士海峽和太平洋交界處,蔚藍的大海,站在岬角岩石上,往東看是湛藍的巴士海峽,往西看是大平洋;海邊是珊瑚礁地形,還遍佈崩崖、裙礁,這一天風特別大,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龍坑對張祖恩有特別意涵,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阿瑪斯號油輪在龍坑擱淺,洩油汙染了海面和龍坑園區的動植物生態,這一天後來被訂為「台灣海域受難日」,當時環保署長林俊義下台,由郝龍斌接任,並且邀張祖恩出任副署長,這個意外讓張祖恩走入政壇,也是張祖恩生命歷程值得紀念的事件。 成大張祖恩在鵝鑾鼻燈塔前高舉自己的自行車,宣誓征服第一個極南之點。 走出龍坑,是此行第一個極點之地鵝鑾鼻燈塔,燈塔興建於1875年,由英國人策畫,源於鵝鑾鼻海面是海程轉捩之處,海下多暗礁,經常造成海難因而建造。張祖恩在燈塔前舉起他的單車,宣示我征服了極南之地。  當天晚上,來自南部的學生朋友們加入行列,張祖恩多年好友台大環工系教授蔣本基也一起同行,大家在墾丁的夜空下賞月烤肉暢飲,先歡度中秋團聚。  第二天單車車隊登上墾丁社頂公園,社頂公園一路爬坡,是技巧和體力極大挑戰,也是自行車愛好者最喜歡挑戰的行程之一,這一天,隊員摔入山溝,是此行第一件意外,所幸山溝下是雜草和泥地,沒有造成太大傷害。離開墾丁直奔台東,在多良車站短暫停留,夜宿知本溫泉旅館。  第三天暢遊池上伯朗大道,在滿滿綠色稻田中穿梭,迎著台東乾淨的空氣涼爽的風,是所有行程中最舒暢愉快的一天,張祖恩和學生們就在伯朗大道上玩起久違的疊羅漢;下午直奔太魯閣國家公園,經過清水斷崖、燕子口、靳珩橋,再直奔布洛灣,在層層山嵐包圍,綠草如茵的布洛灣山月村聽太魯閣族眼神清澈的小朋友歡唱迎賓曲,聽老村長講山月村的故事,在寂靜的山色中度過難忘的教師節。 舊草嶺古道是單車愛好者最愛的路線之一,古道歷史悠久,清涼、幽深,騎乘其中別具情懷。 第四天離開花蓮,走上蘇花改,途經台泥DAKA開放生態循環工廠,張祖恩又為大家上了一課,這個園區是2020年初剛開放,結合和平水泥廠、和平電廠、和平港的資源循環利用,開啟循環再生的有效運作。並透過DAKA市集,與和平聚落連接,開啟工廠與社區的共同脈動。DAKA是太魯閣族語「瞭望台」的意思,園區太陽能裝置藝術「和平花」,隨著太陽角度旋轉發電,還有全世界唯一鳳梨科植物園「百鳳園」及回收雨水的音樂噴水池,是一個循環經濟的新典範。  沿著東北角海岸線,右邊是綠色的海洋,遠望龜山島,穿過舊草嶺古道「白雲飛處」到「制天險」,在幽涼的隧道山洞裡,來回響起的丟丟銅歌聲中,忘了趕路的疲倦,緩慢悠閒的踩踏,不知不覺中從宜蘭到達新北市,並且直奔極東的三貂角燈塔,藍天白雲下,潔白的燈塔亙古守候著海洋和過往的船隻。 單車環島的台北之夜,環保界人士齊聚一堂,為張祖恩留下難忘的一夜。 當天晚間在北投有一場「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座談會」,是此行重頭戲,由環保署、環工學會、成大環工系、環保界共同舉辦,共有100多人參與,環保署長張子敬、環工學會理事長張添晉、和張祖恩三位張老師大集合,張祖恩以他多年的工作做了「環保自在行」演講,多位環保界人士也輪番上台,闡述對張祖恩的推崇,以及過去的努力和未來的願景。 體能過人的張祖恩通常一馬當先,騎在車隊之前。 第五天車隊繼續往北走,收集第三個最北極點富貴角燈塔,富貴角燈塔是八角形黑白相間的燈塔,極具特色;這是日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由於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秋、冬季節常出現濃霧,因此在塔內附設「霧笛」,這是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航路標誌。 台灣極北的富貴角燈塔,黑白相間,極有特色,眾人在燈塔前歡呼。 當天下午,連續參訪三個環保科技公司,位於桃園的永源化工和中台資源科技公司和位於後龍的立順興資源科技公司;永源化工做銅汙泥回收,老闆吳旻鴻被稱為銅汙泥回收大王,不僅解決早年電路板製造業、電鍍業、銅箔基板製造業等相關行業產生大量之重金屬汙泥,近年來也拓展鐵以外的重金屬回收,精煉之後出售國外,不僅為自己公司賺進鈔票,也為台灣賺進大把外匯。  中台資源科技主要回收廢燈管、廢印刷電路板,回收再利用事業,並設置熱裂解及焚化處理設施、以及熱能回收發電系統等,推動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幾乎沒有廢棄物產生。  位於後龍的立順興資源科技是張祖恩的博士生呂東璇家族經營的環保科技公司,專業處理營建剩餘土石方、廢鑄砂、爐碴石、廢陶瓷,由經濟部工業局輔導設立,致力於循環資源化處理,研發新產品、新用途,創造高附加價值產品,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  資源循環及綠色科技是張祖恩終身志業,除了當天的三個公司,第六天也參訪生產綠建材屋瓦的信義建材公司;他長年與業者合作,藉著環島行程,拜訪老朋友,並為永續環境工作者加油打氣。  第六天清晨展開台灣中心點日月潭環潭之旅,日月潭自行車道曾被CNN選為「世界上十條最佳自行車路線」以及Skyscanner網站選為「世界8大最美單車旅遊路線」,長達30公里,路線隨地勢起伏極具挑戰性,時而陡坡費盡吃奶之力,時而階梯必須牽車步行,時而雲深時而海闊,穿過層層密林,藍天白雲倏忽大放光明,氣象萬千,張祖恩大嘆,這是人生一定要走一回的自行車道。 國聖燈塔是位於台灣極西,鐵塔造型,張祖恩和眾人在夕陽餘暉中終於完成台灣極點之旅。 途經彰化大城,這是張祖恩的老家,老家是順武堂武館舊址,父親張永盛是武師和正骨師,助人無數,三合院的庭院曾經夜夜鑼鼓喧天,張祖恩和太太高玉軒2人一馬當先騎著車子進入老家,灑掃之後,虔誠祭拜;離開老家快馬加鞭向極西國聖燈塔前進,終於在日落時分趕抵國聖燈塔,在美麗的夕陽餘暉下,完成環島極點退休之旅。  這個退休之旅完全打中張祖恩內心,充實緊湊,不僅挑戰體能,也極具知性,尤其親情友情圍繞,還結合他最關注的環保議題;他感謝所有一起完成壯遊的伙伴,這不僅是他永生難忘的退休之旅,也是未來退休生涯的另一個起點。 張祖恩退休之旅單車環島,由捷安特認證。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X光復夏日樂學 豐富有趣

南大生態系學生帶領學童玩桌遊建立河川保育觀念。 (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教育補給站」,日前與七股區光復實驗小學合作辦理夏日樂學課程,主題環繞在濕地的底棲生物,為光復實小學童打造多元豐富有趣的生態課程。  南大表示,本次課程是由南大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學生發揮自身專長與教學特色,設計許多濕地相關的主題課程,包括戶外調查安全說明、認識底棲生物、招潮蟹與陸蟹的生活環境和習性介紹、認識七股水文與濕地水質、及水生生物調查示範等單元。  除了知識性的授課內容,亦穿插了實作教學培養學童不同的技能,例如戶外調查實作與紀錄、底棲生物(蝦蟹、彈塗魚)繪圖、濕地水質檢測實作、螃蟹摺紙畫,以及進行河川保育的「溪願」桌遊遊戲,這桌遊是由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薛怡珍老師研究室發展,活潑的實作課程不但引發學童學習動機且能加深所學印象,提升學習成效。  計畫協同主持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表示,七股區偏鄉學校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與人文資源,是選取教材的絕佳場所。本次透過與小學的合作,也讓大學生學習如何把專業知識轉化成科普教材傳達給大眾,及使用小學學童能理解的語言,講述生物及生態保育概念。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教授衛祖賞 教研公益都卓越

崑大電子系教授衛祖賞。(記者汪惠松攝) 崑大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衛祖賞任職技職校院卅餘年,在行政工作、產官學研計畫、技術移轉、研究成果、期刊論文發表、教學輔導及社會公益等均有傑出貢獻,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雄分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衛祖賞為成大電機所博士,七十六年至崑大服務迄今已卅三年,專長為數位影像處理、醫學電子工程及健康照護產品開發等。行政能力備受肯定,曾任崑大國際副校長,推動國際化發展,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加強與國際名校合作,爭取獎學金培育在校生出國交換學習、實習。目前該校和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與計算機系的「智慧電網」合作項目,便是在他任內執行。  行政資歷豐厚的衛祖賞,曾擔任國際暨兩岸交流處國際長、國際學院長、學務長、工學院長、電子系主任等。他所主持或共同主持產官學研計畫逾五十件,大型整合計畫有教學卓越、典範科大、高教深耕、科技大學推動國際技術人才培育學院等,貢獻良多。  衛祖賞帶領團隊在技術移轉及研究成果豐碩,例如完成技術移轉十六件,金額逾六百萬元,幫助業界技術精進獲得廿餘件專利與國際認證,多已授權廠商使用;發表期刊論文十五篇、國際會議論文卅八篇、國內會議論文六十篇。另出版專書十餘冊,其中《數位影像處理》獲教育部教學資料三等獎。  衛祖賞用心輔導學生、精進教學,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績優教師獎」、崑大「教學傑出獎」,指導及共同指導碩士畢業生三十多人,在相關領域貢獻所學,指導學生參加競賽得獎逾三十次。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成大教授王筱雯帶領學生復育鹽田

成大外籍生加入台江鹽田復育研究團隊。 (記者施春瑛攝)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永續發展跨域原理」及「濕地環境管理」,兩門課程以提出在地課題解決方案為導向,今年集結成大各系所約四十名外籍學生及本地學生,走入台江鹽田濕地場域,共同為鹽田復育提出方案。  成大「永續發展跨域原理」及「濕地環境管理」兩門課程以工作坊形式鏈結互動,今年邀集台江國家公園、崑山科技大學、成大水工試驗所等專家學者,帶領學生參訪台南四草,進入七股地區與當地居民互動,探討台江國家公園轄下鹽田復育新解方。  王筱雯表示,台江鹽田濕地為早期鹽業時期重要製鹽產地,鹽田廢曬後因環境變遷,成為生態潛力極高的環境。附近聚落考量淹水風險等威脅,過去多維持鹽田內不進水為主,影響重要物種的棲息,目前台江國家公園積極尋求復育方案。  來自泰國的楊秋麗表示,「引水復育鹽田生態,居民其實十分擔心提高淹水風險」,她說,泰國與臺灣一樣也面臨水患問題,政府與居民之間缺乏討論與共識,諸多問題待解。印尼學生艾琳父親在印尼從事工程營造,常遭遇環境開發與居民生存兩難衝擊,她觀察到七股居民普遍重視且關心社區發展。  菲律賓籍就讀醫工所的葛西亞說,「永續發展跨域原理」是他在成大上過最特別的一門課,有別於多數課程以教科書內容為主,這門課讓同學們有機會直面真實世界的挑戰,參與其中並貢獻所學,收穫很大。宏都拉斯籍羅米卡則表示,這門課所學到的內容與實際經驗,對母國所遇到的環境問題,有非常實質的關聯與幫助,將會把所學帶回母國應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楠西師生慶生會 開心又感恩

楠西國中舉辦慶生會,讓壽星說出生日願望。(記者黃文記攝) 楠西國中首度辦理慶生會,在歡愉的氣氛下,由全校師生一起為九月份生日的壽星慶生,接受大家的祝福。壽星們歡笑過生日,感動之餘,也留下感恩的眼淚。  楠西國中鄭俊杰校長表示,該校每個月會舉行一次班級慶生會,遇寒暑假則合併辦理。辦理慶生會可以幫助學生彼此認識、互相了解,增進人際關係,讓同學們能更珍惜彼此的情誼。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大方地表現自己,且經由對生日意義的了解,引導學生常懷感恩,感謝父母及學校的用心栽培。  九月份共有九名學生、一名老師過生日,慶生會上,壽星接受大家寫卡片祝福,學校還準備個人蛋糕,讓壽星許下自己的願望;願望種類很多,有人希望將來可以賺大錢、有人希望可以交到女朋友、還有人希望學校可以組teeball社團,最多的則希望能考試順利。壽星之一的林老師為自己及師生點播伍佰的<空襲警報>,為九月份防災月揭開序幕。  有學生表示,以前只有在幼稚園才會辦慶生會,想不到在國中也有機會和大家一起過生日,他非常感謝學校舉辦的用心,能和大家一起快樂地過生日,將會是他國中生涯最美的回憶。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