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滿足就近就學需求 八里國中遷校至台北港文中一用地

八里國中遷校預定地。(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為解決八里區居民通學、校舍老舊問題,新北市長侯友宜今(14)日宣布八里國中將遷校至台北港文中一用地,提供當地居民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 侯友宜表示,八里國中現址位於八里區邊陲山腰,道路較為狹窄,距離新建案臺北港特區住宅區及商業區較遠,與家長上下班路線相反,家長如要接送子女上下學較為不便,可能影響學生就學意願。因此規畫八里國中遷校至台北港特區文一用地,該用地腹地開闊、就學通勤路線通暢、安全,可以讓學生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滿足當地學子在地就近就學需求。 八里國中現址校區校景。(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新北市教育局指出,台北港文中一用地現為八里棒球場,未來將結合八里在地特色及文化,規劃行政、教學大樓、圖書館及戶外生態教育、操場、運動等空間,提供學生更多元豐富的學習空間。同時亦將搭配學校重點政策發展特色課程或社團。 教育局表示,原有校舍則搭配現有區域在地特色,發展多元教育相關場域,並增設社會福利措施,例如生態園區、食農教育基地或童軍活動園地,提供當地居民學習資源和休閒空間,提升整體生活品質。遷校作業預定於121年度完成,教育局將充分與地方市民溝通說明,以達在地就學目標。

Read More

南大移地教學 赴菲律賓空中大學交流

南大生態系學生參訪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南大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啟動移地教學計畫,近日帶領七名學生前往菲律賓空中大學交流學習。除了讓學子們了解全球環境永續發展議題,也希望促成台灣和菲律賓學生合作,拓展跨國知識共享機會。 抵達菲律賓後,南大學生參與空中大學管理與發展研究學院舉辦的「Project LAKBAY」,透過知識導向學習活動,探討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聆聽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Raz de la Torre講座,學習運用影像記錄文化與環境的互動。接著參訪亞洲開發銀行,了解該機構推動亞洲永續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在空中大學樸門花園,南大學生實地操作,探索永續農業的實踐應用。 此行安排造訪東南亞地區農業高等教育研究中心SEARCA,該中心專家分享與學術機構、政府部門、社區合作過程。針對終結貧窮、消除飢餓、氣候行動、負責任消費等議題,與南大學生討論、交換意見。返台前,南大學子將前往當地社區參訪,與菲律賓學生共同研擬跨文化及社區永續經營可行方案,為未來的國際合作、環境保護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

Read More

鋼琴家吳易穎獨奏會 演繹巴赫藝術經典

鋼琴家吳易穎博士將在新營文化中心舉辦鋼琴獨奏會,以精湛琴藝詮釋「音樂之父」巴赫的曠世巨作《郭德堡變奏曲》。(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鋼琴家吳易穎博士十五日下午二時卅分,將在新營文化中心舉辦鋼琴獨奏會,以精湛琴藝詮釋「音樂之父」巴赫的曠世巨作《郭德堡變奏曲》,為樂迷帶來一場音樂藝術饗宴。 新營文化中心說,《郭德堡變奏曲》堪稱鍵盤音樂的巔峰之作,以簡約優美的詠嘆調為主題,有卅個風格迥異的變奏,涵蓋高亢、內省、活潑等多樣情感,展現出音樂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鋼琴家吳易穎師承鋼琴與大鍵琴名家宋允鵬教授,他本次安排演出《郭德堡變奏曲》,將忠實呈現巴赫音樂藝術經典之最,期待讓愛樂者深刻體會巴赫音樂的層次與魅力。 原為雙排鍵大鍵琴創作的《郭德堡變奏曲》,現今常以鋼琴演奏,需克服雙手交叉、手指相疊等技術難題,八十分鐘一氣呵成的演出,更是對演奏者的考驗。 透過吳易穎博士的演出,相信可以帶給愛樂大眾對於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藝術有更深的體認;購票請至OPENTIX售票系統,更多活動可上臉書搜尋「新營文化中心」。

Read More

南應大縫繡新生活公益教學 傳承技能

南應大與伸興工業攜手縫繡新生活課程教學,由服設系畢業校友攜手學弟妹共同備課,培訓學弟妹的教學技巧,傳承縫紉技能。(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二0二四與伸興工業攜手發起「縫繡新生活」公益教學,參與學員回收三百餘件舊衣物,減少千餘公斤碳排放,成效良好。今年再延續去年教學模式,由服設系畢業校友攜手學弟妹們共同備課,傳承縫紉技能。 南應大與伸興工業攜手的「縫繡新生活」課程公益教學,將縫紉與刺繡化繁為簡,猶如運動般輕鬆,使之成為日常習慣,成為全民易於掌握的技能。去年參與課程學員超過四百人次,回收三百卅件舊衣物,成功減少一千四百七十公斤的碳排放,相當於三百棵樹在三個月內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今年的「縫繡新生活」延續二0二四年的教學模式,以「公益共學、產學共培」為主軸,由服設系畢業校友攜手學弟妹們共同備課,培訓學弟妹的教學技巧與表達能力。 為了慎重起見,今年特別安排講師與助教群前往伸興工業總部研習,參觀並學習縫紉機的操作保養及刺繡機的應用,產學共同培育縫繡新生代。 伸興工業不僅再度捐贈卅萬元予台南應大,還額外贈送十台H50E電腦型縫紉機,為此縫紉作品增添更多變化。二0二五年的縫繡新生活系列課程將縫紉與刺繡技藝結合,設計出六件作品,例如刺繡保暖圍巾、手機袋、手提袋、遮陽帽,及為生活增添氛圍的刺繡茶几飾巾,讓參與學員的手工藝技法更具多元應用,提升縫繡作品的質感。 這項活動不僅喚醒參與者對服裝資源的珍惜,更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並意識到生活環境中物品再利用的無限價值,同時學習縫紉與刺繡的基本生活技能,對服裝有了全新的理解。

Read More

謝國城盃選拔 永信代表南市出賽

謝國城盃台南市選拔賽,永信國小取得全國賽資格。(永信國小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永信國小少棒隊積極訓練,參加一一四年謝國城盃全國少棒錦標賽(LLB)台南市選拔賽,在與市境國小棒球強隊輪番交手中,發揮投打戰力奪得勝利,取得台南市代表權,將於三月下旬與全國各縣市代表好手爭奪世界少棒聯盟亞太區少棒錦標賽代表權。 此次LLB台南市選拔賽,永信少棒隊在隊長黃梓宸帶領下,分別與省躬、崇學、立人國小對戰,過程耐心周旋,即使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也不放棄,加上隊友在關鍵時刻適時發揮發揮守備與打擊,最終一起奪得勝利,取得台南市代表權資格,將於三月廿二日起在台北市與全國各縣市好手一較高下,爭奪世界少棒聯盟亞太區少棒錦標賽代表權。 永信國小近年積極推展棒球運動,本年度的選手身材條件較不突出,教練團更重視基礎的扎根,在這半年多來以賽代訓,透過每一次的比賽訂立的目標逐步的調整,如有未達目標內容即重頭再來,雖然花費了不少時間進行調整,但也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基礎,守備從穩定度的提升到團隊的配合,打擊從直球快慢適應到變化球的應對,在此次代表權的選拔賽中開始看到小將萌芽。

Read More

馬國興華中學籃球隊訪永仁高中交流

馬來西亞興華中學籃球代表隊參訪永仁高中。(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馬來西亞雪蘭莪洲巴生興華中學男、女籃球代表隊及教師團四十餘人,由蘇愛雲主任率領參訪永仁高中,因該校高中部女籃參加HBL全國高中甲級聯賽,故由國中部女籃隊出戰進行友誼賽,切磋球技交互觀摩,深化國際體育合作。 馬來西亞興華中學籃球隊曾獲雪隆八獨中賽高中組冠軍,戰績輝煌。而永仁高中籃球隊的推動在台南頗負盛名,由於高中部女籃隊遠征台北,參加HBL全國甲級聯賽八強複賽,無法與來訪興華中學籃球隊進行對戰。 因此由國中女籃隊出戰,並安排上、下半場分別與興華中學男、女籃球隊切磋,展現球技與團隊默契,比賽過程緊湊激烈,雙方球員皆全力以赴,不僅展現運動精神,也藉此相互觀摩。 永仁高中校長余月琴表示,二0二三年該校女籃隊曾參訪吉隆坡興華中學及跨校友誼賽,這次興華中學回訪,特別感謝長榮大學促成兩校跨國籃球交流。她強調,永仁長期致力於籃球運動發展,近年來培育多位優秀選手,成績斐然。此次交流不僅是球技上的切磋,更是文化與友誼的橋梁,為雙方學生帶來寶貴的學習機會。 此外,永仁也安排參觀籃球隊體育、宿舍、復健設施等,介紹女籃隊從訓練、環境、生活常規、課業等學校設施與特色。此次興華中學籃球隊回訪為兩校的友誼揭開新篇章,盼透過交流深化與國際學校的聯繫,共同推動中學體育發展,讓學生在競技中成長,在交流中拓展國際視野。

Read More

內湖污水處理廠推動水環境教育 走進校園向下扎根

內湖汙水處理廠為積極推廣環境教育工作,走進西湖國小,帶領五年級學童認識水循環的奧秘。(北市衛工處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北市衛工處內湖汙水處理廠為積極推廣環境教育工作,特別走進校園向下扎根,是環境部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於十三日走進西湖國小,帶領五年級學童認識水循環的奧秘,以寓教於樂、有獎徵答方式與學童互動,讓學童了解日常生活中,洗手、大掃除等使用過的自來水,是如何經由汙水處理廠處理淨化,並養成學童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內湖汙水處理廠長蕭勝聰說,內湖汙水處理廠每日處理二十萬噸生活汙水,是全國第二大二級汙水處理廠,這次與鄰近內湖廠的西湖國小協力合作,期盼以主動走進校園模式,使環境教育從小扎根,讓小朋友了解汙水處理的過程,及日常生活中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感謝西湖國小的支持與協助,讓活動順利完成。 西湖國小黃組長說,感謝衛工處內湖汙水處理廠的專業環教團隊,能走進校園辦理環境教育宣導活動,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帶領學童認識水循環處理過程,也讓學童了解汙水處理廠功能與重要性,同學們都收穫滿滿。 蕭勝聰指出,台北市汙水下水道接管率為全國第一,更顯汙水處理廠的重要性,內湖汙水處理廠以「翻轉教室」、「探索式學習」為特色,打造優質環境教育場域。內湖汙水處理廠更針對不同年齡層,量身訂做專屬的環境教育課程─包含「國小教案-讓水變乾淨的魔法屋」及「成人教案-永續魔法屋」,今年將推出為高中生打造的全新教案「愛冒險的水水」,敬請期待。

Read More

寒假科學實驗營點亮偏鄉學童 科技教育向下扎根

虎尾科大陳佳勳老師帶領台南市龍崗國小的學生進行立體視覺卡片的分享與討論。(圖/虎尾科技大學提供) 採訪中心/郭懷文 由國科會支持,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兩校共同主辦的「113學年度國中小寒假科學實驗營」於今年寒假期間分別於台南市龍崗國小、台南市沙崙國中、台南市新興國中、台南市東山國中,以及嘉義縣雙溪國小等多所學校舉辦一系列科學活動,透過簡單易懂的課程內容及動手做實驗將「光電科學與視覺應用」與「次世代3D IC晶圓鍵合技術」兩大主題帶給偏鄉地區的國中小學生豐富又有趣的科學體驗。 推開教室的門,映入眼簾的是虎尾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陳佳勳老師與學生活潑互動的景象,學生透過眼睛看、動手做,了解偏光板的工作原理,以及自製具有立體視覺的卡片,此起彼落的搶答及討論的聲音不難看出學童對於科學的興趣。 嘉義縣雙溪國小的學生在高科大劉淑白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晶圓鍵合強度測試實驗。(圖/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而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劉淑白老師則表示,晶圓鍵合技術是發展三維積體電路的重要技術,透過簡單的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們了解半導體產業中重要的晶圓鍵合技術,便可以從小培養學生對半導體科技的興趣,劉老師亦於課程中鼓勵女同學多積極投入科學的行列,並期許大家在未來都能成為科技女孩。 這次寒假的科學實驗營學生反應皆非常熱烈,此活動不僅能讓國中小學生提早接觸平時不易接觸到的科學主題,亦能啟發學生對於科學的熱情。國科會近年來致力推廣科普活動,透過多元化的科普活動,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體驗科學的樂趣,並與生活經驗連結以加深印象,期望透過向下扎根,培育更多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未來人才。

Read More

新北攜手張榮發基金會 藝術深耕70校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劉明超副局長(左)致贈感謝狀予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右)。(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深化藝術教育,113學年度結合張榮發基金會持續推動「藝術深耕教學計畫」,輔導70所學校,邀請藝術家進駐校園,透過藝術家專長與教師教學合作,帶動校園藝術美感與創作風氣,提供孩子多元有趣的藝術課程,打造快樂藝術學園。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新北市重視藝術教育,自97年起辦理藝術深耕教學計畫,搭建藝術家、藝文團體、藝術場館與學校的合作橋梁,讓新北藝術教育更具特色,更連續6年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獲獎數居全國之冠!特別感謝張榮發基金會113學年度挹注200萬元共同推動藝術深耕,未來也將持續結合民間資源,擴展孩子的美感體驗。 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表示,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將藝術帶到每個孩子身邊,除了啟蒙美感外,也透過藝術教育豐富的可能性,接納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期盼本次計畫能為孩子們打開美學之窗,也促進藝術領域教師專業交流。 踏舞藝術家陳厚均老師指導大鵬國小學生以自由舞姿探索自我。(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大鵬國小連續6年推動美式踢踏舞與現代舞教學,已逐漸發展成學校藝術特色課程。協同指導的林雅慧老師提到,學校邀請踢踏舞老師陳厚均及現代舞老師華純逸入校指導,從基礎節奏到整體編舞教導孩子學習踢踏舞,現代舞則注入情感表達和肢體創意元素引導以自由舞姿探索自我。五年級李沛璇同學分享,踢踏舞讓人感受到舞蹈和音樂結合的力量,現代舞則讓人學會用身體表達情感;當站上舞台,真的為自己感到自信與驕傲! 木藝家陳彥霖教導民義國小學生運用線鋸合力裁切木材。(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民義國小學生木藝課成果作品。(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民義國小推動藝術深耕課程已邁入第13年,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多元領域,自108學年度起更發展陶木藝課程,將校園生態及吉祥物融入陶木藝創作中。木藝家陳彥霖老師帶領孩子探索校園大樹、認識木頭,並創作出遊樂場、動物園及賽車等作品;陶藝家許芝瑜老師則以故事導入,帶領學生觀察動物骨骼進而製作創意陶偶。三年級劉珈宜同學分享指出,陶藝課捏陶動作,木藝課跟同學運用線鋸合力裁切木材,讓人很放鬆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米倉國小學生實作中掌握音樂知識與演奏技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米倉國小藝術深耕計畫規劃3至6年級小提琴課程,邀請弦樂專家趙昭斐老師入校教學,並募集小提琴,突破資源限制實現「一人一琴」,有的孩子更因此萌生音樂之路的夢想,展現教育無限可能。五年級李姒玹同學分享說,剛開始夾琴很辛苦,但慢慢開始享受這過程,也愛上小提琴的優美音色。 新北市教育局表示,將持續積極推動藝術深耕計畫,邀請藝術家與專業藝文團隊進駐校園,以豐富活潑的藝術課程啟發孩子們的潛能與創造力,並透過教師研習及協同教學,培養教師跨域藝術教學專長,讓藝術教育在每所校園深耕,讓孩子們在藝術中探索自我,展現創造力,擁有更多元適性的學習發展。

Read More

復圓計畫 讓藝術轉化傷痛

藝術家蔣勳、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合作推出「復圓」計畫,讓藝術轉化傷痛。圖為蔣勳將母親金項鏈改為金印。(翻攝蔣勳臉書)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親人亡故,最難處理他們留下的遺物,遺物已不只是物質,也牽連著許多捨不得的記憶。蔣勳文化基金會、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藝術家董承濂推出「復圓」計畫,希望透過彼此信物的重生,讓藝術轉化傷痛。 蔣勳表示,月會缺,月也會圓,在缺憾裡期待「復圓」,元宵節是一年第一次月圓,將承載過往與情感的物件,以嶄新形式回到手中,讓愛與記憶得以延續。 在藝術家董承濂心中,藝術不僅止於視覺美感,更擁有療癒人心力量。「復圓」計畫源於其一位摯友的丈夫離世後,詢問該如何處置那枚承載著深厚情感的婚戒?與其將戒指塵封於抽屜或隨著丈夫一起長眠,董承濂提議,將兩人的婚戒重新鍛造,成為一個修復破碎,保留美好的重生。 同樣的問題,蔣勳的母親擁有一條金項鏈,他了解在當年兵荒馬亂年代,黃金對母親的意義,母逝後,他將金鏈改為金印,鐫刻「花甲」二字,金印有扣環,可隨身攜帶。這項「復圓」計畫,由和通基金會推動,在水交社和通蔣勳書房建立工作坊,希望將更多人的「捨不得」遺憾,轉換成「復圓」。 基金會表示,或許你也擁有一件無法割捨的信物,如一對定情戒指、一把失去鎖孔的鑰匙,或一件微不足道,卻盛載回憶的物件,當指尖輕觸時,彷彿仍能感受到思念痕跡,將透過復圓計畫的藝術家和民眾攜手,傾聽故事,在悲傷縫隙中尋找光亮,將回憶鍛造成象徵愛與永恆的獨特作品,活動免費,洽基金會官網或親洽水交社蔣勳書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