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國際生華語成果展 濃濃年味

  南台國際生華語文成果發表暨新年活動,異國學子們除表演歌舞,並用流利的中文相互拜年,洋溢新年氣氛。 (南台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技大來自世界各地近百位異國學子齊聚一堂,舉辦二0二五年國際學生華語文成果發表會暨新年活動,國際生們用流利的中文相互拜年,並帶來精彩絕倫的華語表演,包括歌曲、舞蹈、演講等多樣化呈現,充分展現一年來的學習成果。 華語文學習已成為全球熱門趨勢,南台積極推動華語教育,吸引眾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生。這些學生不僅提升語言能力,更深入了解了中華文化。此次國際生華語文成果展是他們展現學習成果的最佳舞台,也是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活動過程,學生們還參與許多互動遊戲,讓氣氛更加熱烈。 國際生華語文成果展布置蛇年大吉會場,洋溢著濃濃的新年氣氛。副校長周德光除敲吉祥鑼向國際學生們送上最誠摯的祝福,並希望大家在蛇年都能夠飛躍於知識的天空,攀登人生的更高峰。 周德光表示,南台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國際學生的華語教育,未來,將持續為國際學生打造更多元的優質華語學習環境,促進全球華語教育的發展,並讓他們在南台度過一段難忘的留學時光。

Read More

成大社會責任5計畫全數通過

成大推動生態友善咖啡產業的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今年提出五件社會責任主題計畫,全數通過教育部第四期(一一四至一一六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包括一件國際合作型、一件特色永續型、兩件深耕型、一件萌芽型。成大表示,五個計畫型態及實踐面向多元,是成大長期耕耘社會責任實踐議題的具體展現。 成大表示,今年通過的五個社會責任主題計畫,分別是由心理學系楊政達特聘教授主持的「城鄉相伴健康永續生活.東亞連攜」;土木工程學系王雲哲教授主持的「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從水文與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到人工智慧數位永續系統的建置與驗證」;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副教授主持的「惡地協作3.0:G.R.E.A.T.建構區域韌性與綠色網絡的共融淺山生活圈」;建築學系張珩特聘教授主持的「新港東的心感動—共築療癒生態藝術村」;以及今年新加入的生理學研究所湯銘哲特聘教授主持的「從診間到人間:泡泡龍族群的生命款待」。 成大表示,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是成大展現USR實力背後最重要的支持系統,特別成立「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由副校長陳玉女擔任召集人,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特聘教授擔任執行長,在大學端與地方端全力支持各計畫推動,成立議題型與區域型教師社群,藉由「E-PCK學科教學知識實踐平台」,並結合各學院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開設專業課程,均為成大學術領域紮實的科研成果,因此計畫獲教育部全數通過。

Read More

新化影音明信片分享日韓學校

新化數位機會中心攜手新化高中,以數位明信片與日本學生進行文化交流。 (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大新國小承辦新化數位機會中心邁入第八年,利用數位方式為新化區民俗活動及在地特色景點進行文化典藏,近年更與大目降解說志工隊合作「新化映象影音明信片」。近日更首次與新化高中合作,將新化旅圖與新化美景明信片分享給學校,在進行國際交流時能讓國外友人更深度認識新化之美。 新化高中為增進學生國際視野,近日與日本富岡西高校、韓國吉原女子高校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由學生設計、安排大目降巡禮活動,帶領日本及韓國學生實際走訪新化老街,並介紹新化映像明信片中的新化老街、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街役場、奉安殿、武德殿、新化日式宿舍等六大景點,並由大目降志工隊解說員帶領介紹新化歷史文化。 新化高中校長劉瑞圓對於新化數位機會中心歷年來的文化典藏成果感到非常驚訝,還將數位機會中心產出的新化映像影音明信片贈送給來自日本及韓國的交流學校,希望往後有機會再帶領國際交流學生一同參訪新化數位機會中心,體驗新興科技。

Read More

微藻、農廢變身環保減碳塑膠 中山大學獲國際發明金獎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團隊,將微藻、農廢變身環保減碳塑膠,成果獲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左起環工所越南籍博士生黃光譚、吳羿葶、教授張耿崚、碩士生張惠君)。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帶領團隊以海洋微藻與農業廢棄物研發環保減碳生物塑膠,優化製程後能在八分鐘內萃取微藻蛋白質,並利用廢棄香蕉假莖增加生物塑膠薄膜的延展強度與伸長率,表現優異的應用性能;此項創新技術可促進永續循環經濟,也為農業創造新的附加價值,成果獲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張耿崚也因長期致力於研發環保減塑、農廢再利用及轉化二氧化碳,榮獲第二十屆國際傑出發明家獎。 張耿崚表示,研究團隊研發的環保減碳生物塑膠與傳統塑膠相比具有多種優勢,「它們的碳足跡較低,採用可再生資源製造,且可自行分解。」以香蕉假莖製造生物塑膠能減少農業廢棄物,也能活化農村經濟;而海洋中的微藻應用層面廣,涵蓋藥品、生物塑膠、化妝品、食品及動物飼料的生產等不同領域,對生態和工業應用均發揮關鍵作用。結合二者生產的環保減碳生物塑膠材料創新,未來應用於替代傳統塑膠與永續發展上皆具備極大潛力。 張耿崚指出,此項研究提取微藻蛋白為原料基底,製成可生物分解的環保減碳塑膠。團隊提出一種有效且可擴展的微藻蛋白萃取方法,即在氫氧化鉀、氯化鉀及甘油的緩衝溶液中使用超音波均質器。透過反應曲面法優化後,最佳條件為十四毫升溶液、8分鐘處理時間及酸鹼值十點五pH,萃取效率達七十三點三八%,蛋白質純度為八十六點四五%。 為了增強機械性能,研究團隊也使用各種填料測試生物塑膠薄膜的配方,發現使用農業廢棄物香蕉假莖粉作為填料的薄膜,表現出七點0八MPa的拉伸強度和十五點六%的伸長率,顯示農業廢棄物增值的潛力;由於微藻易於培養且生長速度快,農廢環保且成本低廉,產出的生物塑膠作為傳統塑膠替代品的可行性高,因此引起業界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Read More

中原大學深耕科技教育 半導體檢測實驗室今揭牌

半導體為國家關鍵產業,中原大學致力成為台灣半導體領域的領航者。(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為呼應產業對半導體實務人才的需求,中原大學於今(13)日正式揭牌啟用「半導體檢測實驗室」,並宣示「跨域產創,引領未來」。此實驗室配備了最先進的半導體檢測設備,將提供相關領域的師生實習與研究的場所,並與多家半導體企業產學合作,攜手打造軟硬體設備俱佳、優質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培育基地。 半導體為國家關鍵產業,中原大學致力成為台灣半導體領域的領航者。為了提供學生檢測實作的機會,在校友謝炎盛等人捐款支持下,特於位在中原科學園區的「知行領航館」設立半導體檢測實驗室,並隆重舉行揭牌啟用典禮。該實驗室將專注於半導體製程與品質檢測、材料分析、元件測試等關鍵領域,助力業界提升技術水準,加速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 為呼應產業對半導體實務人才的需求,中原大學於今日正式揭牌啟用「半導體檢測實驗室」。(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校長李英明在典禮上表示,中原是理工起家的大學,一定要在半導體領域扮演關鍵、領先的角色,希望能培養更多具備前瞻視野及實務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李英明特別感謝謝炎盛的鼎力支持,讚許他不僅「功在中原」,也功在整個國家半導體產業發展。 中原大學董事長張光正提到,今(114)年正值中原慶祝70年校慶,各界共同見證了中原大學半導體產業學院的成立,也見證了半導體檢測實驗室正式啟用,這是中原大學發展半導體人才重要的里程碑,展現中原大學持續深耕科技教育的決心。 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吳宗遠則指出,「一所好的大學必定要有半導體產業學院」,半導體產業是困難且資本大的科技,具有豐沛的職訓教育市場且具國際性,他相信台灣是半導體的強國,可以吸引不只是東南亞的國際學生。中原大學打造全方位的半導體人才培育平台,已開設「半導體材料與光電檢測碩士學位學程」,並計畫於115學年度增設「半導體工程學士班」,建構完整的教學與研究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傑出校友謝炎盛為支持母校培育半導體人才,特別捐贈1千5百萬元專款專用。他說,早年他在印刷電路板產業深耕多年,更能深刻體會現在半導體對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對母校教育深具信心,承諾會持續支持中原培育半導體人才,讓中原大學在半導體教育領域「領航前行」。 中原大學整合校友資源及研發優勢,全力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捐款支持的校友除了謝炎盛,還包括曾任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的化工系校友王寧國,以及長期默默捐款支持母校的台積電高階退休主管。揭牌儀式後,與會者參觀了實驗室的設施,並由電子系半導體組教授鄭湘原詳細介紹實驗室未來研究方向與產學合作計畫。 中原大學進一步說明,該校在教學面與實務訓練面雙管齊下培育半導體人才,攜手企業包括台積電、晶彩科技、佰鴻工業、合晶科技、晶成半導體及世界先進等半導體領先企業,共同合開課程。此外,化學系與新應材公司合作設立半導體特用化學品研發共構實驗室,機械系與家登精密科技建立智慧製造系統開發先進製程晶圓載具,化工系與合晶科技設立人才培育暨產學合作基地,積極引入產業資源,推動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創新強化。 中原大學強調,作為台灣首間設立「半導體產業學院」的私立大學,「半導體檢測實驗室」的成立,標誌著中原大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將邁向新的里程碑,也為台灣在半導體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方面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Read More

桃市國中小推創新寒假作業 培育跨域學習能力

大埔國小不只課堂有趣,連寒假作業都超好玩。(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114年度國中小寒假作業結合節能永續減碳、科學教育、資訊科技、生涯輔導、情緒教育、人文關懷實踐、食農教育及實境解謎等教育議題及創新教學模式,透過結合各校校本課程、在地文化,注重實踐與體驗,培養及提升學生於跨領域學習之競爭力,這個寒假將會是一個充實且富有意義的假期。 教育局表示,大溪國中寓教化於嬉遊,突破傳統精心策劃富有挑戰性與啟發性的寒假作業,與至善高中攜手合作設計「大河時代實境解謎」,以清代歷史為背景,學生需結合多學科知識,在大溪老街及周邊景點完成八道具挑戰性的題目,訓練觀察力、推理力與想像力,從中感受歷史與文化的脈動。大溪,古地名為大嵙崁,自清代以來便因其地理位置成為著名的內陸港口,當時商船與商販川流不息,使得這片土地繁榮一時。近年來,大溪更被稱為「神之鄉」,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歷史底蘊。大溪國中校區緊鄰令人心生懷舊的大溪老街、風光宜人的街口溪生態步道,以及擁有特有河階地形的大漢溪畔,學生們在此處學習,不僅感受自然之美,還能深入探索當地的歷史與文化。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與設計能力,透過這項創意寒假作業讓學生能從中發掘自我價值,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走進社區生活,並培養對周遭世界的敏銳感知與探索精神,期盼能以更開闊的胸懷與創意,樂在生活、樂於學習,迎接這個瞬息萬變而充滿可能性的世界,用智慧與熱情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觀音國小寒假作業包含「環保創作」、「親子繪本」、「節能屋」。(圖/教育局提供) 教育局提到,迴龍國中小以「生活探險家」為主題,結合生活紀錄、資料蒐集與判讀、實驗與觀察、創意思考、自然、數學、資訊面向或學科,強調環保、實作、思考,以此發展出三個子題「我的減碳生活紀錄」、「顯微奇觀」、「EXCEL的家庭生活應用」。第一個子題是讓學生記錄今年的環保節能減碳行動,透過資料蒐集與記錄培養學生環保日常習慣,貫徹學生知行合一的環保實踐行為。第二個子題是「顯微奇觀」,結合運用小型凸透鏡、結合手機或平板等載具,製作隨身攜帶簡易顯微鏡,隨時觀察生活物品的細部結構拓展學習視野,讓學生探索生活事物,時常保有好奇心。第三個子題是透過「EXCEL的家庭生活應用」,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資訊科技妙用之處,數學是工具,也是資訊科技基礎,透過簡單的函數及常用功能設計出便捷的家庭生活小工具,先讓學生自行發想主題,以解決自己或家人所遇到的問題,或是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學生於Google Classroom與老師討論細節,更是響應無紙化及隨時進行自主學習的數位教學目標。此次寒假作業均以線上問卷方式上傳至雲端,並希望學生彼此相互觀摩學習,擴散自主學習影響力。相關上傳作品皆請老師檢視後公告至學校網路上,供親師生共學。 教育局提到,永安國中自114學年度起順利轉型成實驗學校,寒假作業結合實驗教育課程以「手工蔥油餅製作與分享」和「情緒觀察及自畫像創作」為主題,強調學生自主完成任務,並以成果回饋家人,透過實踐和反思實現自我表達與關懷他人。「手工蔥油餅製作與分享」係於「生活實踐」課程中,整合食農教育與實作學習,讓孩子暸解「從田園到餐桌」的過程,不僅教導學生蔬菜種植技術,讓學生在動手實作中提升生活技能,並透過料理回饋家人,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家庭感謝與關懷,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惜食並惜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健康與分享」之價值。「情緒觀察及自畫像創作」則以「心情小札記」出發,結合「永續關懷」實驗課程,讓孩子從「自我覺察」開始,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記錄自身情緒變化,透過藝術形式轉化情緒表現,將其視覺化,並與家人分享自身情緒,從情緒辨識,進而提升管理情緒及表達情緒的能力。在開學後,學生將會在班級中分享作品,增進同學間情感交流與理解,營造充滿支持與共鳴之友善學習氛圍。 大溪國中寓教化於嬉遊,突破傳統精心策劃富有挑戰性與啟發性的寒假作業。(圖/教育局提供) 教育局表示,「揮別精彩的2024,昂首迎接充滿希望的2025。」大有國中在這個寒假推出別出心裁的「我的2025夢想合文字」作業,引導學生化身小小時間旅人,回顧過去一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並以文字和圖像拼貼出專屬的夢想藍圖。學生將挑選過去一年中最難忘的時刻,無論是學習上的突破、與朋友的珍貴回憶,或是生活中的小確幸,透過剪貼、繪畫、文字書寫等方式,將這些片段轉化為獨特的圖文拼塊;接著學生會將這些拼塊組合成一張「合文字」,描繪出對新年的期許與目標。這份獨一無二的寒假作業,不僅是回顧,更是啟程,陪伴學生帶著滿滿的能量,自信迎接嶄新的一年。 教育局表示,觀音國小是一個離海只有1.5公里,鄰近海岸並擁有沙丘景觀與千年藻礁等全台獨一無二的美景。近年,學校蒐集在地化素材,發展藻礁校訂課程,今年更以「觀見TOWER 點亮千年藻礁」主題課程獲得教學卓越獎銀質獎肯定。課程備受肯定外,寒假作業的設計更是讓孩子深化應用環保意識,以「親子共作」、「創意手作」、「在地特色」等三大特點,讓孩子將「護藻礁、惜能源」的知識延伸至寒假作業與家人共學共好,透過討論與合作,向家人分享課程所學,讓觀音區的家長也能一同加入愛護藻礁的行列。今(13)日展示的寒假作業包含「環保創作」,以獨具「觀音」特色意象,如風力發電機、燈塔、蓮花、藻礁為主題,讓孩子用回收物品創作出心中的在地意象,讓孩子用藝術的視角親近在地特色;「親子繪本」,從零到有如何製作一本繪本,這難題學校要親子一起解決,從故事的主軸、題材、蒐集資料與校正、透過家長與孩子共同討論與分工,每年的繪本都讓大家大開眼界;「節能屋」,藻礁因發電廠的擴建而聲名大噪,要環境與便利共存,我們能做的就是愛惜資源、節約能源,在節能屋中,你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降溫創意,也有許多綠能的設備。 教育局提到,大埔國小不只課堂有趣,連寒假作業都超好玩。今年的寒假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設計成超酷的「大埔KNOWLEDGE,大埔哪裡趣!」桌遊大富翁遊戲,讓同學們在玩樂中學習,更認識美麗的家園。大埔國小今年的寒假作業,由孩子們設計桌遊大富翁,遊戲裡除了熟悉的校園場景,還有在地的振天宮、長庚醫院、體育大學、龜山中正公園、憲光二村、桃園市圖書館總館,甚至連藝術大師畢卡索、夏卡爾和馬蒂斯的畫作都來參一腳。同學們一邊擲骰子,一邊探索大埔的每個角落,將學校所學的有趣知識,像是雙語、藝術、科學、環保等通通融入遊戲中。除了玩遊戲,同學們也運用課後科普社團的程式教學,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遙控汽車或機器人。最後,化身小小藝術家,將回收材料創意改造成新年裝飾,讓家裡煥然一新。還可以用影片介紹自己的藝術作品,成為小小YouTuber。透過「大埔哪裡趣」系列課程延伸,讓同學們在寒假裡也能持續學習,一起玩轉大埔,創造自己專屬的寒假回憶。 教育局表示,位於大溪區的仁和國小,曾以「iMath領航家」教案榮獲教學卓越獎金質獎,致力於結合創意思維、數位應用與文化傳承,發展具有在地特色且創新的課程。今年寒假,仁和國小設計了結合動手實作、數學邏輯、創意思考的特色寒假作業,以「七大創新策略」—玩中學、做中學、讀中學、說中學、寫中學、分享學、服務學,多種角度的切入引起學生動機,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數學有高度興趣。此次寒假作業結合學期的數學特色課程,像是利用簡單的黑白棋作為道具,透過闖關單就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將學習遊戲化,透過「摺數字魔術方塊」、「十全十美預言魔術師」等活動,讓孩子可以把學校最有趣的數學活動帶回家與弟妹或是家人分享。除了動手實作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外,作業的探究設計也是一大亮點,仁和國小數學團隊藉由設計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發現規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像是「骰子神算」、「分數多米諾」等活動,讓學生透過實務、遊戲的觀察,去發現數學常見的迷思或錯誤謬區。希望能藉寒假作業溫故知新,讓學生把學校的特色課程用不同的方式體驗、獨立操作、並與家人分享,以期在解決問題中激發創意思維,並在家庭互動中分享學習的成就。讓每一位孩子都不再是數學課的「客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愛上數學、找到自信、邁向更寬廣的學習旅程。

Read More

〈中華學園〉尼泊爾之旅

台中市龍津國小五年乙班 ◎曾琪爾

Read More

〈中華學園〉狗狗好朋友

台北市龍門國中二年級  ◎陳品叡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食農遊學 立人親師生煮打滷麵

立人國小舉辦食農遊學地圖親子育樂營。(記者施春瑛攝) 立人國小舉辦食農遊學地圖親子育樂營,校內外共有60人報名參加,參與的家庭有親子、也有爺爺奶奶帶著孫子一同參與,除了一起手作廚師帽,更在食農老師的指導下,解鎖打滷麵的技能。 校長王全興表示,活動一開始,先由立人國小美術班老師吳欣蓁教導製作小小廚師帽,孩子在設計帽子時,可以自由選擇顏色和圖案,展現個人特色,特別是透過親子共同製作,不僅能增進彼此的感情,還能分享創意和互相啟發,讓這個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製作小小廚師帽的材料包括紙張、剪刀、尺、雙面膠和彩色筆。首先,利用尺在紙上畫出數條平行的直線,然後將紙剪成長條,並彎曲固定,形成帽子的皺褶,以增加立體感。接著,在帽子的底緣上畫上喜歡的圖案或設計姓名,讓帽子更具個性。最後,利用雙面膠將帽子組裝成圓筒狀,就完成了一頂專屬於自己的可愛廚師帽。 學校也特別邀請食農老師黃冠銘,到場教做台南在地傳統的打滷麵,先把扁魚、香菇、紅蔥頭和蝦米放進鍋內芡香,倒入高湯以後再將紅、白蘿蔔、白菜、木耳、香菇、肉羹入鍋,等調味後再勾芡,最後淋在油麵上,一碗香噴噴的大滷麵就大功告成了。 參加食農營的小朋友下廚學做打滷麵。(記者施春瑛攝) 這道傳統美食喚起現場多位爺爺奶奶的過往回憶,參與的奶奶鄭夙芬說,她媽媽是總鋪師,有從媽媽那學到打滷麵的技能,此次帶著孫子一同來參與,真的很懷念這濃濃家鄉味。 學生王曜瑄說,他跟爸爸媽媽一同來參加食農親子育樂營,覺得製作廚師帽很有趣,他的廚師帽有個大大的「王」字,遠遠看起來像劍獅,戴上它烹煮非常神氣。 學生蕭羽庭則說,很開心參加這次的食農教育,這次的食材有胡蘿蔔、還有羹和黑木耳、麵條,吃起來有點酸酸鹹鹹,這是她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滷麵,既有趣又好玩。雷寶妍說,她已經學會如何打滷麵,打算回去做給爺爺、奶奶吃。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強化體適能 九份子邁步健走

九份子國中小舉辦全校健走活動。(記者施春瑛攝) 為響應「全民健走日」,九份子國中小利用晨運時間舉行全校健走活動,邀請學生家長、社區民眾和全校師生,一起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親子活動。 校長康晉源表示,配合教育部體育署SH150方案,推動每週在校運動150鐘推展方案,九份子鼓勵學生在校運動,利用課間、運動社團和晨光時間,養成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強化體適能,培養活力青少年。 家長會長王俊憲說,近百位家長和社區民眾踴躍參與此次親子健走活動,除了使學生和家長了解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外,讓大家更加了解九份子低碳示範社區的意義,進而推動綠色行動、低碳生活,宣揚全民健身的理念。志工團長彭心蘭表示,感謝學校辦理這麼有意義的活動,讓很多的家長們接送完孩子上學之後,繼續與孩子共度歡樂的親子時光。 國中部二年級學生王品淳說,這次健走距離約2.2公里,較上次路線長了一些,最大的驚豔是看到許多社區建案陸續在興建,平常只是遠觀沒有太大感觸,不過才短短1年時間,感受到學校周邊快速地發展。國小部四年級葉光亮說,能夠跟著全班同學還有爸媽一起參加健走很好玩,以後放假有空一定還要跟家人一起健走。 學務主任黃建松表示,針對國中小和幼兒園孩子的體能差異,此次健行活動規劃了兩條路線,分兩個出入口出發,繞行社區和河岸人行步道,最後再回到校園,希望學生們能夠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溫暖的陽光,享受戶外身體活動的樂趣。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