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韓國主題週 學生策展水準獲肯定

開平餐飲國際部學生辦理韓國國際週,展現與韓國國際廚藝學校師生交流成果。(開平餐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開平餐飲學校今年與韓國國際廚藝學校締結為姐妹校,延續兩校的合作規劃,開平餐飲國際部(IBP)在新學期積極與韓國師生展開系列交流課程,並由學生籌畫韓國主題的國際週活動,從與韓國姊妹校同學交流進行田調到學習如何設計遊程,以及自歷史、飲食出發的主題規劃,當日學生展現跨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策展期間,學校特別邀請專精韓國社會學及韓食文化研究的何撒娜教授,不僅為學生舉辦多元文化識讀與對話講座,還親自審閱企劃書,確保展覽內容的專業性與準確度。活動當日,何教授參觀展覽後對學生的創意與執行力讚不絕口,直言其策展水準媲美大學生。 開平餐飲國際週是國際部行之有年的特色專案課程,過往已辦理過荷蘭、波多黎各、馬來西亞的主題活動,每年特別選定主題國家進行交流,從文化討論、展區設計、美食分享進行密集的課程安排,是與他國保持高互動性的深度國際教育課程。今年與韓國學校成為姐妹校後,韓方師生於暑假期間來台,雙方透過分享天氣、人口與文化等國家特色,以及節慶小吃與慶祝方式,為本次國際週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在交流中,學生觀察到兩國間有許多相似節日,但慶祝方式卻各具特色,於是學生進一步透過微縮模型與生動解說設計了「韓趣探索」展區,以創意方式將兩國文化源流比對呈現給觀展者,成為本次國際週一大看點。 此外,學生本著餐飲專業深入探究韓食文化背後的歷史與哲學,從引起全球熱潮的《黑白大廚》獲得靈感,因節目中提及文化認同時常提到韓式拌飯,故以此為研究重點,聚焦韓式拌飯中的五行飲食哲學,發現其理念與中華飲食智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透過這次研究,學生不僅加深對韓國文化的認識,也從飲食角度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的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在「韓你做拌」展區,學生讓參展者親手體驗拌飯製作,卻因用筷子代替湯匙遭提醒不符韓國禮俗,讓學生反思文化交流中的細節意義,成為一次深具教育價值的經驗。 「韓潮之夜」是本次開平餐飲韓國國際週的壓軸活動,學生以脫口秀結合歌曲、舞蹈、走秀表演,呈現韓國潮流文化的演變。(開平餐飲提供) 「韓潮之夜」則是本次國際週的壓軸活動,舞台上,學生以雙人脫口秀形式串連韓流文化從起源至今的發展,結合經典歌曲、服裝走秀與舞蹈表演,點燃全場熱情。無論年齡層,參展者皆隨著節奏拍手哼唱,充分感受到韓國流行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這股文化軟實力,不僅塑造了韓國的國家形象,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文化產業對國際關係的重要性。而整體活動的成功,離不開學生們的全心投入與專業表現。觀展的何撒娜教授表示,學生策展創新活潑已具備大學生水準。這份肯定不僅彰顯了開平餐飲國際部在跨文化教育上的努力,也展現了台灣高中生在全球化時代的學習潛力與國際視野。

Read More

全台首座 成大擎浪者波浪發電機組 問世

成大整合南部科研力量,共同研發的「擎浪者」波浪發電機。(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攜手南台灣多所大學與科研機構,成功研製出全台第一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擎浪者(WaveArm)」。該發電機組四日完成水槽測試,表現優異,發電效率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是台灣在海洋再生能源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成大表示,這項研發是由國科會補助,成大主導,整合成大近海水文中心、水工試驗所、水利系,以及南台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系、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聚恆科技,涵蓋機電控制、結構設計、能源材料、海洋工程、現場觀測、水工試驗、數值模擬等跨領域,為台灣開發多元能源方案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擎浪者」採用創新性的擺臂結構設計,系統由浮筒、擺臂與能量擷取系統組成,總重約三噸。「擎浪者」透過波浪的上下運動帶動浮筒驅動發電機,全年無休均可發電,而且其岸基式設計允許設備安裝於防波堤上,避免海上施工,降低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的影響,可協助國家快速實現海洋能發電的目標。 計畫總主持人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教授表示,歷經近兩年的研發,水槽測試結果令人滿意,期望國科會能持續支持後續的研發與實地測試。成大水工所所長蕭士俊則表示,希望以這次波浪發電機的研發為契機,推動更多跨校合作,形成南台灣科研創新的聚集效應,助力國家海洋能源開發政策的實現。 南台科大兼南科育成中心主任陳宥任也指出,這台原型機的所有元件均為自主設計與本地製造,完全掌握了關鍵技術,是國產能源技術的一大突破,未來有機會為南科廠商提供新的綠電來源。

Read More

崑大畢業專題 時尚名師助陣

崑大時尚系進行畢業專題製作總審查,邀集時尚產業名師為準畢業生提供服裝設計、整體造型及指導,優化學生對時尚設計的精準度。(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時尚展演事業系進行畢業專題製作總審查,首次邀集時尚產業專業名師為準畢業生提供服裝設計、整體造型及指導時尚展演意見,優化學生對時尚設計的精準度,並將針對評審意見進行最後修正,於廿四日進行公開決選。 崑大時尚系畢業專題總審查,邀集品牌設計師竇騰璜、造型設計師李東元TONY、國際名模暨秀導林韋君等時尚產業名師,提供準畢業生最接近產業環境專業意見。其中竇騰璜成立獨立品牌DOUCHANGLEE已卅年,是各大學時尚系所畢製專題及台北時裝周時尚設計師新人獎評審,他提醒學生「要專注、有定位、有故事」,並針對每件作品材質給予不藏私的建議。 整體造型類評審李東元TONY有著多元業界經驗,從娛樂、美髮產業,到擔任「女人我最大」的造型老師,最大特色就是重視妝髮造型細節,審查中更是直接躍上伸展台進行造型調整,讓學生近距離學習。 時尚系畢業專題製作一直以來都由學生獨立打造,包含設計剪裁、妝髮造型、服裝展演到舞台硬體,展現三年所學,期藉由總審查學生能掌握時尚產業的趨勢性。 此次更由學生擔任主持人,讓時尚展演的專案執行更完整。今年學生作品主題多元,其中「冥日」系列以「麻豆代天府」的十八層地獄及八家將為設計方向,受到評審一致肯定,認為有定位且設計完整。 三位學生設計師曾嘉佑、李家萮、李苡嫻,在學期間除是美業競賽常勝軍,更已經參加國際級競賽。畢業專題製作將針對評審意見進行修正,展現學生的時尚展演實力。

Read More

教部自主學習節 台南獲雙獎

  台南市榮獲績優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特優及因材網績優縣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教育部四日舉辦第七屆「自主學習節」,本屆活動特邀全國各縣市代表及數位學習推動績優教師約三百人共襄盛舉。台南市也在活動上獲頒「績優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特優獎及「因材網績優縣市」獎,是全國唯一獲雙獎的縣市。 黃偉哲表示,感謝教育部對南市推動數位學習、課中差異化教學及適性教學的肯定。為積極推動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南市為國中小教室安裝七十五吋智慧觸控大電視,完善硬體環境,同時數位學習平台總使用量位居全國之首,教育局與學校善用數位學習平台,融入課堂中進行差異化適性教學,努力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學習。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南市榮獲「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特優獎,獲頒績優中小學學校領航獎一校、績優中小學人員及績優領航教師四人,成績斐然。「因材網績優縣市」獎,更彰顯在適性教學推廣與因材網應用於自主學習發展上的表現。 教育局資訊中心主任高誌健表示,自教育部宣布「生生用平板」政策以來,南市成立數位學習辦公室,教師數位學習能力的培訓率更領先全國,持續以「硬支持.軟充實」理念服務全市親師生,更連續十一年榮獲教育部數位基礎建設評鑑的全國特優縣市。

Read More

學子聚南台 秀日語談永續

  高雄文藻外語大學團隊在住華盃全國高中職台日文化簡報比賽中,針對永續發展主題分析海洋汙染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奪得冠軍。 (南台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應日系攜手住華科技舉辦「二0二四年住華盃全國高中職台日文化簡報比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學生參與,經日語簡報激烈競爭,由高雄文藻外語大學團隊奪得冠軍,台北金甌女中及高雄樹德家商則分獲亞、季軍。 住華盃台日文化簡報賽,以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為主題,鼓勵學生透過日語簡報,深入探討性別平權、永續城鄉、氣候行動及陸域生態等議題。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長奧正史也到場,肯定同學們的勇氣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南台主任秘書汪輝明亦強調,南台除重視外語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同學在深思世界公民永續議題的同時,並透過簡報發表形式學習廿一世紀4C技能,培育成為社會所需人才。 南台校長黃能富表示,看到同學用流利日語表達對SDGs的關心,看出學生願意自我突破做出嘗試。南台一直以來都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賽能激發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注,並培養他們成為具備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

Read More

走過聖山之路 小台江故事分享

社大台江分校四日舉行「聖山之路」故事展。(社大台江分校提供)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社大台江分校倡議「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Walking學習運動」,日前完成完成塔塔加到山海圳國家綠道的聖山之路學習後,並踏溯學習經驗,轉為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聖山之路」故事展,四日舉行故事展記者會,透過台江流域專題學習的策展行動,深化水手們的探索實作經驗。 社大台江分校表示,日前卅名海佃小台江親師生,以四天三夜徒步八十餘公里,從玉山國家公園,走到嘉義縣來吉國小,締結姊妹校,再走到嘉南大圳,完成塔塔加到山海圳國家綠道的聖山之路學習,沿路做植物觀察、路殺調查,完成聖山之路的挑戰後,利用暑期,將第五屆台江百里山行的踏溯學習經驗,轉為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聖山之路」故事展。 包括副市長趙卿惠、社大校長林朝成校長等人,特別到校給小台江親師生加油鼓勵,由學生王弘暘、王弘逸為大家進行故事展解說。趙卿惠表示,今年暑假前來給小台江授旗踏溯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聖山之路」,如今看到小朋友回到學校,將走過的八十公里路上所見所聞的專題學習轉成「聖山之路」故事展,十分不簡單,鼓舞更多人一起共同參與山海圳國家綠道運動,讓更多親師生可以看見台灣河川山林之美。

Read More

高雄高工與日本明石工業高專簽訂MOU 拓展國際視野

高雄高工與日本明石工業高專簽訂MOU,拓展師生專業領域交流與國際視野。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高工與日本兵庫縣國立明石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相互拓展學生專業領域交流與國際視野;明石工業高專全校師生與家長並募集「義援金」二十一萬日幣,表達日前山陀兒風災對學校的關懷,校長土居信數更親頒雄工社團活動組長林香伶「明石交流大使」,表達促成兩校交流的感謝;明石高專師生也確定本月十六、十七日回訪高雄高工。 土居校長於簽約儀式中表示,兩校簽訂合作備忘錄,除對高雄高工師生的表現令人讚嘆外,更因為兩校擁有相同專業學校背景,以及相互高度彼此「信任」促成;高瑞賢校長也表示很榮幸能跟日本一流的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期待兩校合作模式能成為高雄市的典範。 高雄高工是於上月受明石工業高等專門學校邀約,由高瑞賢校長、學務處李俊毅主任等帶領三十名學生於十一月八至十三日前往明石工業高專進行交流訪問,兩校並簽訂合作備忘錄,積極規劃雙方學生進行短期修學交流、學期中交換學生、本國學生赴日升留學,以及教師互訪交流計畫等事項。 雄工師生同時參訪明石高專建築學科、電機情報工學科、機械工學系等相應學科,並順訪茶道社、國際學生宿舍和當地盛名的「明石祭」等,拓展學生專業領域交流與國際視野。 此次高雄高工赴日教育旅行活動,學生除參與「明石祭」校慶活動外,更安排至早稻田大學附屬攝陵高校班級交流學習,彼此介紹台灣、高雄與校園文化,同時也參訪甲子園棒球歷史博物館,充分體驗日本高中生校園日常生活。

Read More

龍華科大合作十大科技舉辦CST電磁模擬實務論壇 促進產學交流

此次活動除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和互動交流平台,讓與會者有機會與CST夥伴老師及同學們共聚一堂。(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工程學院攜手十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11月9日和11月30日舉辦兩場CST電磁模擬科技實務論壇講座,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電磁模擬的實用技術與應用經驗,吸引來自學界與業界的踴躍參與,活動反應熱烈。 龍華科大提到,實務論壇講座第一天的課程首先由Dr. Prabir以「使用CST模擬SIW喇叭天線」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讓與會者了解CST軟體在太赫茲頻段波導的設計與應用,內容實用且具啟發性。接著由鄭宇翔教授介紹「太赫茲天線」,讓大家了解這項前沿技術的未來發展。而張立奇教授則進行CST實作導覽,透過案例操作,讓與會者更深入了解如何將模擬技術應用於實務中。 龍華科大工程學院攜手十大科技舉辦兩場CST電磁模擬科技實務論壇講座。(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接著說明,第二天的工作坊由十大科技研發經理劉政廷博士主持,內容聚焦於CST的進階模擬應用,幫助與會者掌握進階繪圖與多層次模擬技術,並透過多項小專題實作強化實務能力。為期兩日的課程亮點豐富,理論實作並重,參與活動人員與主講們的互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作都獲益良多。 龍華科大工程學院表示,此次活動除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和互動交流平台,讓與會者有機會與CST夥伴老師及同學們共聚一堂,探索CST電磁模擬技術最新資訊與相關應用,促進交流、分享經驗和成果。而多位與會者也順勢參觀龍華科大的實作場域及研發技術能量,期盼建立未來產學或校際合作機會。 十大科技研發經理劉政廷博士指出,此次活動不僅有夥伴老師的技術分享支持,也得到了龍華科大的大力協助,讓課程更具深度與廣度。與會者普遍對論壇與工作坊內容的實用性給予肯定的回饋,收穫滿滿。十大科技將持續與學術機構合作,推廣CST電磁模擬技術,掌握先機並加速高附加價值的創新應用的開發。藉由建立產學合作機會,協助學子瞭解產業發展與技術,提升職場競爭力,成為產業未來亟需的實務人才。

Read More

嘉藥助攻 大內酪梨籽變黃金

  嘉藥藥理學院與大內區農會簽屬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發以酪梨籽製作出環保新商品。(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藥理學院USR計畫團隊,在院長王四切及藥粧生技產業系主任林清宮團隊帶領下,日前與大內區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發以酪梨籽提煉出的「酪梨乳酸益生菌」為基礎,製作出護手霜與洗髮精,期望結合在地農產與創新技術,提升酪梨的附加價值並推動環保與健康理念。 大內區為全國最大的酪梨產區,酪梨籽常被視為廢棄物。嘉藥師生團隊利用乳酸益生菌發酵技術,將酪梨籽轉化為富含乳酸的酪梨發酵液,成功研發出溫和且滋潤的護手霜與洗髮精。酪梨籽含有抗氧化成分,經發酵處理後展現出保濕、抗氧化及強健髮根的功效,具有極高的商品開發潛力。 嘉藥藥粧系主任林清宮表示,這次開發的酪梨乳酸益生菌產品為善用農業廢棄物的一大創舉。酪梨籽無食用價值,是一種常被忽視的農產資源,但經過適當的加工和發酵處理,即可以轉化為有益皮膚與頭皮健康的產品。未來將持續結合學術研究與地方資源,開發更多具有商業價值的特色產品,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成為在地創新典範。 嘉藥藥理學院院長王四切表示,青銀共生─活酪大內樂居地USR計畫已邁入第五年。過去學校跨院師生團隊與區公所、在地青農、社區關懷據點及衛生所等單位合作,發展出食農教育教材和許多在地特色的伴手禮,也曾帶領樂齡大學長輩與大學生進行深度文化交流,提供遠距照護和用藥安全宣導等服務。 這次與大內區農會合作簽訂備忘錄,標誌著酪梨加工產品從食品領域拓展至生活用品領域,藉由與地方農會及社區單位的合作,不僅深化了學校與地方的連結,亦為大內區的農產發展與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Read More

南市推新住民語學習社群

新住民教支老師學習社群開發不少有趣的遊戲式教材。(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教育局積極推動新住民語教學,至今已成立新住民語輔導團,成功培育兩百九十一名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教支老師),為推動多語教育扎根,更進一步推出結合科技的「E起來學新住民語」教支老師學習社群,利用Wordwall平台設計越南語互動小遊戲,讓新住民語教學更便利、學生更愛學。 市長黃偉哲表示,配合教育部課綱,提供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七國新住民語言課程,只要學生有需求就全力開班,市府將持續投入資源,打造多元文化共榮的教育環境。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一一三學年度全市開設六百六十七班新住民語課程,其中百分之七十八為越南語班。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社群針對國小低年級設計趣味越南語小遊戲,並結合發音教學,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於日常生活。未來會透過輔導團到校蒐集回饋,作為開發其他語言教材的基礎,目標是讓新住民語「易教、好學」,更能融入生活。 像東山國小就利用Wordwall製作越南語小遊戲,以文本、詞彙、語文活動、排列與角色扮演為基礎設計遊戲,根據學生練習後的結果進行修正,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越南語。 新住民語輔導團總召、新市國小校長李智賢表示,每學期輔導團都入校觀課,並將推廣社群所開發的創意教材,收集實務回饋持續精進。社群帶領人、教支老師童氏容感謝教育局提供創意交流平台,讓教材開發更有趣、更實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