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唯一連8年進榜 朝陽科大登THE全球最佳大學排名

朝陽科大榮登THE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展現豐沛的學術量能及國際影響力。(朝陽科大提供)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2025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公布,橫跨115個國家地區,2,092所大學入榜,台灣占47校,其中,朝陽科技大學是全台唯一連續8年進榜的私立科大,展現豐沛的研究產學能量。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表示,朝陽建立高品質的研究環境,致力學術發展與全球永續,多位學者獲選為史丹佛大學統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名列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今年朝陽科大以「研究環境」及「產業表現」兩大指標的卓越績效,蟬聯英國泰晤士THE全球最佳大學,在2025 QS世界大學排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24-2025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名列私立科大第一,辦學績效同時榮獲三大權威國際學術排名一致肯定。 朝陽環境資源永續再利用研發中心打造千萬等級的高品質永續實驗室,協助企業ESG淨零轉型。(朝陽科大提供) 助理副校長兼研發長楊錫賢強調,朝陽科大透過重點特色計畫強化校級研究中心,帶動研發與產學績效;其中,「非破壞檢測研發中心」擁有多項領先全球的檢測技術,持續投入研發應力波檢測、熱影像與光學影像分析、三維點雲建模技術,結合無人飛行載具研發自動化非破壞檢測技術;「A2I智慧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協助中部地區機密機械產業智慧機械製造升級,導入智能技術,提升在地產業創新;「健康農糧中心」利用合成多種重要費洛蒙原體與研發劑型配方用於田間活性試驗、有機作物與產銷履歷作物稽核,推廣友善耕作不遺餘力;「環境資源永續再利用研發中心」則具備多項TAF環境檢測認證項目,針對國際減碳趨勢與綠色能源提出解決方案,協助企業邁向ESG淨零轉型。

Read More

培育百萬年薪矽世代菁英 新北首創半導體聯盟

半導體聯盟從國小試探到就業,挑戰百萬年薪專業菁英。(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臺灣為半導體領域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而優秀的人才正是鞏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為因應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新北市於今(11)日攜手國小、國中、高中職、科技大學及產業界,正式成立新北半導體聯盟,啟動培育未來半導體人才的新矽谷計畫。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計畫從國中小試探及體驗開始,由16所職探中心全面推動半導體試探課程,設計針對高中職首創的18小時模組化半導體完整專業課程,結合研華、南亞科技、米雷迪恩飛秒光源公司、創控科技、聯豪科創、騰錂鐳射、志聖工業、環球晶及臺灣學聯等半導體相關產業,並攜手龍華科大、臺灣師大及雲科大等大專校院,從試探、半導體應用技術、研發到就業,為新北學子提供全面且具實務性的學習機會,逐步引導學生探索半導體產業。整合產官學及頂尖科大的豐富資源,向下扎根積極培育下一代專業技術人才,為臺灣半導體王國產業人力培育發展再升級。 半導體聯盟從國小試探到就業,挑戰百萬年薪專業菁英。(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樟樹國際實中校長陳浩然分享,本次與龍華科技大學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等科大端合作,首批預計培育新北市約20位的半導體師資,並遴選30位高中職生參與半導體培訓課程,課程不僅涵蓋半導體基礎學科、IC製造與封測等技術層面;此外,透過企業實習和職場參訪,讓學生了解實際的產線情形和工作環境,幫助學生透過體驗實踐累積經驗,逐步確立職業目標,為未來進入半導體產業做好準備。 龍華科技大學葛自祥校長也提到,學校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半導體教學中心」,設置有半導體製程實驗室、半導體材料開發與測試實驗室、功率半導體模組封裝與測試等類產業化場域及專業師資。同時龍華科大也連結日月光、南亞科技、志聖等知名大廠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攜手新北市共同培育半導體優秀人才。 半導體聯盟從國小試探到就業,挑戰百萬年薪專業菁英。(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研華文教基金會創立TiC 100創業競賽的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楊士進表示,研華公司設立「研華文教基金會」,長期投入藝文、產學合作到心靈成長、公益活動創新、創業及教育領域。協會將全力支持新北市教育局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希望能夠促成半導體教育的創新、創業和專業,結合產業、政府及學校的各項產學資源,為臺灣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 教育局指出,新北市從國小起步一路銜接到大專校院,系統化培育產業半導體人才,為學生提供探索多元職涯的機會。113學年度寒假預計開設16場半導體體驗營,提供近500位國中小名額體驗課程,內容包含從認識晶圓、設計到產業參訪等,期望透過結合職業試探、產學合作、校外實習與職場體驗等,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為臺灣半導體產業培育百萬矽世代菁英。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大新小小漢藥師 探索漢藥香

新化區大新國小「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從小認識漢藥材以及新化漢藥舖歷史。(記者黃文記攝) 新化區大新國小承辦新化DOC(數位機會中心),為保留在地文化,今年特地為新化區超過一甲子的漢藥房進行影像紀錄並產出「新化漢藥香影片」及「新化漢藥散步地圖」,並結合大新國小「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從小認識漢藥材及新化漢藥舖歷史,通過趣味性和教育性的體驗課程,提升孩子們對漢藥材的興趣和認知。 新化在日治時期是一個繁榮的地方,也是舊時物資的集散地,其中特別以中藥材和傳統漢藥店而聞名,吸引山區的人前來交易,進而帶動當地的繁榮。如今,新化老街上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商號,販賣著各種商品,包括糕餅、米糧、中藥材等,展現了多樣的在地特色文化,隨著現代人對於健康和傳統醫學的重視增加,漢藥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在日常生活中,漢藥材不僅是治病的藥物,更常見於學生的營養午餐中,大新國小透過這次「新化漢藥香─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邀請新化區歡喜本草舖老闆陳傳中講解生活中常用漢藥材、神農嘗百草、漢藥AR虛實體驗、穿越時空變裝秀等關卡體驗,讓學生能以五感體驗接觸到出現在營養午餐中的漢藥材,並了解漢藥材在提升健康方面的獨特價值,也讓他們初步地認識漢藥文化。 大新國小校長王建智表示,該校承辦新化DOC,一直很用心在推動社區數位能力,也透過數位機會中心保留很多新化在地的人文與歷史,也希望透過這些的課程開發,能夠推廣給在地的學校,作為校訂課程。 歡喜本草舖老闆陳傳中指出,大新國小用心製作「新化漢藥散步地圖」,並實地採訪拍攝「新化漢藥香影片」,真實地保留了在地的漢藥文化,並透過「新化漢藥香─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讓在地的孩子了解漢藥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讓孩子更能認識前人的智慧。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應生童顏霧氣 揚名南美展

南應大美術系學生在南美展拿下7個獎,林旭獲國畫類柏川獎作品「悠遊‧夢境童顏」(左),及黃宥維西畫類林國治獎「霧中的真實」作品。(記者汪惠松翻攝)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學生團隊結合理論與實務創作,參加第72屆南美展,在眾多作品競激烈競爭中,共計有7人獲獎,其中包括國畫類柏川獎、西畫類林國治獎,及西畫類4人、雕塑類1人獲得入選獎,為校爭光。 南美展為鼓勵新進藝術創作人才、吸收新血輪,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的徵選活動,公募作品的優勝者有機會成為南美會的一員,自辦立以來迄今已第72屆,是台南非常重要的美術競賽。 南應大美術系學生在南美展拿下7個獎。其中柏川獎是國畫類的林旭,林國治獎是西畫類黃宥維。另西畫類入選由張詠詠、莊雯琳、林秉誠、白暐名獲獎。雕塑類入選則由楊佾取得。 其中獲得柏川獎的林旭國畫類作品「悠遊‧夢境童顏」,所畫出的作品是在枯枝邊放鬆休息的小朋友、每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感覺,同時指向孩子們天真爛漫的面容,和純潔的心靈、讓人在心靈深處共同擁有一份寧靜和燦爛的童年記憶。畫面以人物為主題,先用小楷中鋒勾勒,然後再用淡墨分染、統染、罩染、畫面上體現出悠閒自在,天真爛漫的感覺。 另獲林國治獎的西畫類黃宥維「霧中的真實」作品,藉由作品傳遞浴室鏡子的霧氣可被手或流過的水抹去而顯現出清晰的畫面,一個象徵虛幻的想像空間,另一個則象徵現實,以此比喻為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想像與現實世界。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暮拉多元藝術空間>製島人展覽 秀出心中島嶼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正推出「製島人」展覽,山本淳平的陶瓷作品《冒險童子》,充滿童趣。(暮拉提供)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正推出「製島人」展覽,邀請4位涵蓋台、日的藝術家,針對島嶼創作。暮拉指出,主題探討藝術家如何像製造島嶼般,通過自我探索與創作,反映每個人心中都有的那一座島,特立且獨一,也成為一種現實生活的使用指南。 暮拉表示,「島嶼」概念,清楚描摹出某一群體的生存樣貌與活動型態,然這些島嶼是如何孕育而成?媒材組成結構?憑藉著什麼敘事推進運行?亦或是引起何種思維效應?「島嶼」的存在狀態,直覺反映創造這些島嶼的藝術家心緒,他們為這些未知島嶼提供指南、給出線索辨別方向,開啟全新視野,同時引發想像,演示著人們可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展覽邀請蘇旺伸、波多野泉、陶綱、山本淳平等四位藝術家潛伏於自然觀察、成長記憶、社群機制及人文隱喻層面中的信息轉化,在這趟島嶼行旅中,掌握景色轉換節奏。 生活與創作都在台南的蘇旺伸,作品展現濃郁思鄉情懷,在西方油彩中,帶有東方繪畫的筆墨意境;現任沖繩縣立藝術大學校長的波多野泉,向大自然學習,感受萬物中存在的雕塑元素,作品中仿若時空停滯、濃縮著耐心與細緻的寧靜;曾獲MBC櫻島美術展獎勵賞的山本淳平,創作融合雕塑性、陶瓷工法與童年時期不受限制的繪畫思維,圖像轉化至陶土、釉彩與金質材料的整合運用,隱藏讓人主動發現驚喜的豐富細節。陶綱的「山形」,來自於自身過往旅行經驗,以點描繪植披景觀、風景遠近、情感痕跡,作品中細膩的黑白灰,展現不同季節與時序的景色變化,簡單卻意念綿密的堆疊,讓人印象深刻。展期至10月13日,空間位於中西區國華街。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官小老師研習 鳳梨酥飄香

參加研習的官田國小老師,逐一秤重,確保每顆月餅大小一致。(記者盧萍珊攝) 官田國小食農教育不僅針對學生的學習,就連老師也要參加研習精進。校方與官田農會四健會合作,推出月餅、鳳梨酥製作,將在地的菱角香鬆、金鑽鳳梨全入餡,從產地到餐桌,著實上了一課。 官田國小推動食農教育有成,不只校園裡有400坪的幸福農場,隨著季節變化栽種各種農作物,方便學生學習、觀察,採收的蔬果還會不定期舉行義賣,或是捐贈給弱勢團體,進一步落實從產地到餐桌,還會將自家生產的蔬果入菜,在學期結束舉辦謝師宴,感謝師長的教導。 官田國小老師將烤好的鳳梨酥脫模,放涼後封口包裝。(記者盧萍珊攝) 其實不只是學生要學食農教育,負責指導的師長也要跟著時代與時俱進。官田國小校長陳慶林表示,務農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不是只會耕種就好,農務的各項眉角非常多,雖說是指導的老師也需要學習、精進,所以校方會定期舉辦老師的研習課程,讓老師學習不一樣面向的東西,也會配合節氣做些應景的產品。 參加研習的老師們,在官田農會四健會及家政媽媽的指導下,手作月餅及鳳梨酥,老師們跟著步驟,仔細秤重量,分別將菱角香鬆、金鑽鳳梨餡包入,放入模型送進烤箱,烘焙教室裡飄散濃濃的奶油香,讓人垂涎三尺。 手作過程全錄了下來成為教學影片,陳慶林說,從老師實作會遇到的問題,日後更能幫助學生解決,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臺灣戲曲學院學生扮仙祈福 國慶大會演出守護台灣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洪芸家(右一)及施亦珊(左一),與客家歌手羅文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再度參與國家慶典演出。在客家委員會安排下,客家戲學系、歌仔戲學系學生與青年團近60人扮仙祈福,今(10)日與其他南北串連的客家團體,共約120位不同世代的表演者,在國慶大典合力演出「守護(亻厓)等个台灣」主題,慶賀雙十國慶。 演出人員與三尊Q版伯公蓄勢待發賀國慶。(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李揚表示,臺灣戲曲學院是全國唯一培育傳統表演藝術人才的學府,教育傳承並弘揚傳統戲曲文化,在重要的國家盛典常常可以見到本校學生擔綱演出,繼今年五二0總統就職典禮,國慶大會再獲邀演是極高的榮耀,再次證明學生的表現受到肯定。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生扮演的麻姑們,共同祝賀國運昌隆。(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此次客家委員會規劃的國慶演出,包括「流動山河、伯公相隨、盤花盛冠」三個主題段落,結合傳統藝術、旗舞、武術、客家八音與現代搖滾等演出,彰顯客家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的內涵。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團員林奕龍操作大型Q版伯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客家戲學系主任劉麗株表示,客家戲學系與歌仔戲學系學生共同演出,展現族群融合的內涵。學生旗手大力舞動客家庄頭旗,除彰顯敬天敬地的精神,服飾也有亮點,例如「神將」手中拿著花槍,下身穿著傳統褲,上穿著棒球服,搭配坎肩,頭上改戴頭巾,現代混搭傳統風,相當搶眼。演出中有三尊吸睛的巨型Q版「伯公」,戲曲學院學生合力演出「伯公賜福」與「眾仙搖滾」,學生環繞伯公,分別扮演「喜神」、「麻姑」與「神將」等,透過扮仙儀式為寶島臺灣祈福;客家戲學系副主任陳芝后提到,伯公就是客家文化中的土地公,巡守田庄保護家園,客家族群在不同生活領域中,都會透過祭祀伯公祈求保佑,也寓意眾神共同保護我們的國家。 酷炫衣著的神將賀國慶。(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除了扮仙,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同學洪芸家與施亦珊則是手持紙傘及盤花,與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羅文裕同台,兩位同學主唱山歌。施亦珊今年參加「竹東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榮獲小調組第一名,她很高興大會讓年輕人有機會在國慶大典上唱代表客家文化的山歌,感覺非常榮幸,也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國家慶典中短短的演出,背後都是汗水交織,戮力演練的成果。陳芝后說,過程中最難忘的是從台北到高雄當天來回的舟車勞頓,同學在雨中完成排演驗收,全身及道具都淋濕,已分不出雨水或是汗水,但這樣的經驗對學生而言,學習到團體合作與使命必達的精神,是非常好的訓練。 喜神現身賀國慶,喜氣洋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

Read More

未來科技獎 成大13技術獲獎

成功大學今年有十三件技術獲得國科會未來科技獎。(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國科會「二0二四未來科技獎」獲獎名單出爐,今年全國共八十二件技術獲獎,其中成功大學就占了十三件。今年評審延續「科學突破」與「產業應用」兩大審查標準,獲獎之技術,不論是技術突破性或是後續商業發展,都深具創新與潛力。 成大表示,今年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十三件技術,人文科技領域占兩項,分別是楊雅婷教授的「AI羽球技能學習與提升之混合訓練課程」與連震杰教授的「多視角多球員軌跡追蹤技術」。 生技新藥與醫材領域四項,傅龍明教授的「AI慢性腎臟病指標多功能健康管理系統」,能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即時、準確的評估和建議,實現居家檢測的目標。徐瑋萱副教授的「奈米囊泡精準治療」技術,將益生菌胞外泌體創新作為天然奈米載體,專一性靶向致病菌,精準輸送核酸藥物。還有莊漢聲教授的「微珠式微量檢體自動化檢測平台」、杜翌群教授的「應用於熱消融手術模擬訓練之多功能高度仿真假體系統」。 AIoT智慧及生活應用領域三項,蔣榮先教授團隊全球首創以弱監督式多實例學習框架精準解析數位病理影像之基因表現及存活預測;林志隆教授的「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微型化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實現傷口持續追蹤與遠距醫療的目的;許志仲副教授「邁向可靠衛星影像生成模型」技術,不僅提高了影像傳輸效率,還能確保影像真實性。 另外,化工與材料領域兩項,分別是蘇彥勳教授的「奈米高熵氧化物花卉發光技術之極光蘭花應用於室內減碳技術」,及陳蓉瑤副教授的「超快速光記憶體元件與人工神經網絡之應用」。電子與光電領域獲獎的有鍾震桂教授的「高靈敏經濟可靠拉曼光譜篩檢晶片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應用」。方冠榮教授「循環經濟與電轉X(燃料)技術之整合」則是綠能環保與淨零科技領域獲獎技術。

Read More

敏惠醫專、朴子醫院共育長照人才

敏惠醫專和朴子醫院攜手推動產學合作,學生前往該院進行有酬實習,在醫院醫護師長的指導下精進專業能力。(敏惠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長照三點0」將於民國一一五年啟動,長照人才需求殷切,敏惠醫專與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產學合作,將共育長照人才,以服務長者,嘉惠社區。 敏惠醫專校長葉至誠表示,敏惠醫專與朴子醫院透過「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緊密合作,建立有效率的學校與機構間夥伴協力關係;為落實這項產學合作,四十餘位敏惠師生前往朴醫參訪。 這項「人才共育」是讓學生從課室學習、臨床實習到專業就業、在職進修,青年學子能「畢業即就業」。 朴子醫院院長賴仲亮表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推估長照需求人數將破百萬,但長照人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嘉義沿海鄉下地區;肯定敏惠醫專教育重視技術本位的專業培育目前有十位專五學生,以有酬實習方式參與朴醫的服務,使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實習、畢業後立即與醫院接軌,對需才孔急的醫療機構是務實作為。 敏惠醫專表示,該校和朴子醫院產學合作,深受家長和學生肯定,參與人才共育學生中有一半來自鄰近的鄉鎮,方便就近實習、日後留鄉服務,將學到的專業,照護自己鄉親長輩。 對路途較遠的學生,醫院提供住宿安排,加上實習津貼與員工薪資相近,讓學生在熟悉書本理論後進入朴子醫院實習,提早熟悉醫院作業模式,及最新產業知識,畢業後無縫接軌進入職場。

Read More

嘉藥銀髮擂台秀 舞出青春活力

嘉藥舉辦的銀髮擂台秀,讓長輩歡樂跳出青春活力。(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仁德報導 慶重陽,嘉南藥理大學特與台南市立醫院、明輝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合作,九日在嘉藥大禮堂舉辦「銀髮擂台show」,吸引社區十二組長輩三百多人參加,其中最年長的是百歲的阿嬤蔡春玉,舞出了百歲人的青春活力。 嘉藥的「銀髮擂台show」已連續舉辦八年,明輝社福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吳俊億表示,能提供銀髮長者表演平台,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不僅可預防失智症,還可促進健康,今年能與嘉藥高齡福祉養生管理系及社會工作系合作,確實歡喜。 九日的「銀髮擂台show」現場,有大學生志工協助活動,同時邀請高福系老師陳如萍和醫管系老師林秀碧擔任專業評審,從專業角度評選優秀團隊。其中,來自台南市基督教鯤鯓牧鄰協會的百歲阿嬤蔡春玉,每日都參加社區關懷據點課程,透過豐富的課程保持身心健康,並藉由與同齡互動享受愉快的生活。蔡阿嬤說,能與社區組員同台演出,讓她感到無比的成就與喜悅,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加社區活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