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聊」癒機制 中山大學攜地嶽殿舉辦「問事」工作坊

中山中文羅景文老師(左)頒贈感謝狀,由地嶽殿李清俊副主委代表接受。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繼去年與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合作「宗教儀式與身體展演家將文化體驗課程」後,今年再次合作「身心『聊』癒:問事工作坊」與微學分課程,希望藉此觀察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問事」活動背後的心理機制、文化意義和人神互動狀態,進而探討這些民俗活動能否帶來身心的療癒。 課程活動首先由外文系校友阮偉華帶領學生認識東嶽大帝信仰和高雄地嶽殿廟史;他指出,東嶽或者幽冥信仰,並不如字面上來的可怕,人的一生與東嶽信仰緊密相連,例如民間信仰認為人之元辰、子嗣皆由地府所管;甚至連學生相當關心的感情和姻緣問題,也與幽冥地府息息相關,根據唐代小說〈定婚店〉的記載,高雄地嶽殿與臺南東嶽殿都有供奉的月老星君即是「幽冥之人」。 阮偉華提到各種台灣民間常見的問事種類與濟世文化,舉凡常見的擲筊、乩童、手轎、四駕,還有較具地方特色的問事方式,如北高雄海線的「關八抬」、台南的「關大駕」。民間信仰雖然近幾年遭受到了嚴重的汙名化及誤解,但不可否認的確為台灣常民生活中帶來許多療癒與心靈慰藉的作用。他也詳細解說問事流程,以及問事時較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 課程至地嶽殿進行問事實際體驗,首先由地嶽殿法師黃致毅帶領師生進行團拜,並進行「關手轎」儀式。法師敲鑼並頌唸請神咒,手轎的晃動幅度由輕至重,神明降駕後,手轎開始於桌面畫出圖樣,法師翻譯桌上的佛字為:「吾,李府大神。」意指由地嶽殿李府大神降駕為眾師生「指點迷津」。 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以血性漢子形容有話直說的李府大神,往往信眾初聞李府大神的指點後也會有些震驚,但祂在點破關鍵之處後,又能以樂觀積極、溫暖人心方式,鼓勵信徒用正信正念去面對未來的難關。透過這次的人神對話,學員大多能重視審視自己的內心狀態,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課程也強調「問事」為神人溝通的一種方式,每位體驗者感受不同,但無論如何切勿過度迷信。

Read More

羅東國中勇奪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與教育高峰會最佳設計獎

羅東國中楊智超老師帶領林庚叡、楊師宸及楊師廷三位同學組成,以「No Waste」為主題的創新App,榮獲「最佳設計獎」為臺灣爭光,於縣務會議獻獎,與縣長林姿妙及縣民共享榮耀。(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二0二四 App Inventor創作徵選計畫,為全球矚目的科技教育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生齊聚麻省理工學院參與人工智慧與教育高峰會全球學生競賽項目。臺灣代表隊由羅東國中楊智超老師指導,帶領林庚叡、楊師宸及楊師廷三位同學組成,以「No Waste」為主題的創新App,成功在各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設計獎」為臺灣爭光,二十日於縣務會議獻獎,與縣長林姿妙及縣民共享榮耀。 林姿妙表示,這支來自宜蘭的年輕團隊,將目光聚焦於在地小農的困境,使用App Inventor開發出一款能有效解決農產品行銷問題的應用程式。透過這個App,小農可以更方便地將自家農產品推廣給消費者,擴展農產品的銷售與觸及,因此減少浪費,更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此項創新不僅獲得了在地農民的熱烈好評,更得到了MIT評審的高度肯定。

Read More

成大攜手遠見天下文化領導影響力學院 培育半導體領域高階管理人才

成大與遠見天下的半導體領域高階管理人才培訓合作簽約儀式,多位產業界代表出席見證。(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佈局中占據領先地位,高階管理幹部也正面臨跨國管理與數位科技的雙重挑戰,有鑑於此,成功大學智慧半導體學院新開設的「成大半導體高階管理暨研發碩士在職專班」,特別與遠見天下文化領導影響力學院合作,雙方二十日上午在成大勝利校區未來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攜手培育台灣AI科技與半導體領域的管理領導人才。 成大與遠見天下的簽約儀式由成大副校長李俊璋擔任見證人,成大半導體學院院長蘇炎坤與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為簽署代表,現場並有近四十名半導體企業代表出席。 在成大副校長李俊璋(中)見證下,成大半導體學院院長蘇炎坤(右)與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記者施春瑛攝 活動開場時,成大特別安排了一段影片,帶領來賓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其中的關鍵人才多數來自成大電機系,成大也順應半導體產業的轉型,設立了全台首座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影片並介紹了台灣半導體大廠積極在全球布局的現況,面對全球競爭與技術變遷,具備國際視野與領導能力的半導體高階人才需求持續增長。 梁曉華表示,未來在課程上將邀請全台灣在半導體相關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CEO擔任講師,並融入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泡沫化的管理等課程,希望在半導體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台灣具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走向國際。 蘇炎坤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發光發熱,在代工、封裝測試領域都是全球第一,半導體產業持續蓬勃發展,也帶動大量人才需求。此次設立的半導體高階管理暨研發碩士在職專班會著重半導體、AI、管理領導力等三大核心,並將於明年二月正式開課。

Read More

「興仁尚水─相招來玩水」獲新北幼教之光 侯友宜頒獎表揚

(興仁國小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淡水興仁國小附設幼兒園「興仁尚水─相招來玩水」特色課程獲「2023年幼教之光特色幼兒園」獎項,於20日公私立幼兒園園長(主任)會議接受市長侯友宜頒獎,展現興仁附幼深耕幼教課程卓越成效,親師生同感榮耀。 (興仁國小提供) 校長陳政詮表示,興仁國小校園生態環境豐富,校園中有著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古老水井,井水引流至校園生態池,提供水棲動植物生長空間;而周遭社區環境,更擁有許多在地特色資源,學校聚焦孩子學習,全力結合在地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發展校定特色課程,是一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而美的幸福學習樂園。 幼兒園主任歐恩兒說,「許孩子一個幸福學習的童年」是興仁附幼團隊在瞬息萬變的教育浪潮中不變的共識,師生共構「相招來玩水」方案課程,以「探索」、「創新」、「合作」、「感恩」為課程理念;以培養幼兒成為終身學習者為目的進行幼兒為主體,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多元教學活動。 (興仁國小提供) 透過淡水當地氣候特色與校園和社區環境資源,老師們發現孩子對於「下雨」、「玩水」有極大的興趣,於是課程規劃融入孩子的「視界」,和孩子一起「相招來玩水」,並透過主題活動與社區踏查拓展、深化孩子的經驗。孩子們在主題歷程中分享自己的發現,覺知水的特性、享受和水互動的美好經驗,這些感受與分享,讓我們逐步共構出專屬興仁附幼的課程。 中班的彧彧說,自己好喜歡來上學,很期待社區踏查,因為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大班的小翔也表示,水對生活很重要,如果沒有水會有很多事不能做。 感受到水對於生活的重要性後,孩子們開始尋找能夠「愛護水朋友」的方式,並將主題學習經驗運用多元的方式分享給家長與社區居民,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一同認識興仁在地水文化,共同愛護水資源。 (興仁國小提供) 小佑媽媽表示,在每次的社區踏查結束後,小佑都會向家人介紹社區中的水資源文化,每一次的發現都不一樣,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好,可以看到孩子對於學習的投入與成長,真的非常棒! 姸姸的媽媽提到,姸姸在家都會分享怎麼省水、愛護水資源,看到哥哥的水龍頭沒關,會主動提醒、幫忙;也會請阿嬤將洗米水留下,用來澆花,現在姸姸可是家裡的環保小尖兵!真的很謝謝老師的用心,孩子能將學習到的知識落實於生活中,很讓人驚喜! 興仁國小表示,在積極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深刻感知社區文化,實踐了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而與水互動的美好經驗也在他們心中埋下了種子,這些種子正逐漸發芽,期盼最終能茁壯成長,為環境保護和永續經營開出燦爛的花朵。

Read More

南科實中蜚聲國際 市長表揚

台南市長黃偉哲接見表揚在世界合唱比賽獲得銀牌的南科實小合唱團。(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南科實中國小部日前至紐西蘭參加第十三屆世界合唱比賽,榮獲童聲合唱組銀獎佳績。台南市長黃偉哲十九日接見表揚得獎學生,並致贈台南400紀念小書包,肯定合唱團小朋友們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的音樂才華。 黃偉哲表示,南科實中近年來在機器人比賽、數學或科學競賽、科學展覽等都有好成績,也為學生們在本次合唱比賽中獲得的殊榮感到驕傲,感謝學校團隊、指導老師和家長的全力支持,學生們持續保持高度的熱情與興趣,讓許多國外競爭隊伍刮目相看,是台灣之光,也是台南之光。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合唱教育是培養學生藝術氣質和團隊精神的重要方式,台南市持續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包括舉辦各類音樂比賽和演出,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現實力。這次的成績不僅顯示出學生們的努力,也證明南市在音樂教育上的紮實根基,未來會持續鼓勵更多學生投入音樂的學習與表演。 南科實小合唱團表示,這次參賽的過程充滿挑戰,從選曲到集訓排練,每個成員都投注了最大的心力,最終才能夠在世界合唱比賽中獲獎,很高興能為學校和台南市爭光。這段過程不僅增進學生們的音樂技藝,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與默契。

Read More

新化漢藥香 大新孩童樂體驗

崑大資管輔導新化DOC帶領大新國小孩童,在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中探索漢藥香,透過五感認識藥材。(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資訊管理系輔導團隊協助大新國小承辦新化數位機會中心(DOC),為當地拍攝數位影音保存文化,並舉辦「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帶領大新孩童透過趣味和教育性的體驗課程,認識漢藥材及新化漢藥舖歷史,提升興趣與認知。 為保留在地文化,崑大資管系輔導新化DOC為新化區超過一甲子之漢藥房進行影像記錄,並產出「新化漢藥香影片」及「新化漢藥散步地圖」,漢藥材不僅是治病的藥物,更常見於食物中,因此辦理「新化漢藥香─小小漢藥師體驗活動」,邀請新化區第三代歡喜本草舖老闆陳傳中為大新國小孩童講解生活中常用漢藥材。 過程中,並透過漢藥研磨、神農嚐百草、漢藥AR虛實體驗、穿越時空變裝秀等關卡體驗,讓學童以五感體驗接觸出現在營養午餐中的漢藥材,了解漢藥材在提升健康方面的獨特價值。 新化是一個充滿人文韻味的地方,曾於二0二0年入選台灣十大經典小鎮,在日治時期是舊時物資的集散地,其中以中藥材和傳統漢藥店聞名,吸引山區的人前來交易,進而帶動當地的繁榮,如今老街上仍保留許多歷史悠久老商號,販賣糕餅、米糧、中藥材等多樣商品,展現豐富在地特色文化,隨著現代人對健康和傳統醫學的重視,漢藥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愈來愈廣泛。 大新國小校長王建智表示,該校承辦新化DOC以來,一直很用心的在推動社區數位能力,也保留很多新化在地的人文與歷史,希望透過這些課程開發,能推廣給在地學校作為校訂課程,融合在地人文歷史,讓教育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Read More

南大攜手澎縣府 推動AI教育

台南大學校長陳惠萍與澎湖縣教育處長林長安簽訂合作備忘錄。(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與澎湖縣政府教育處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利用雙方的專業優勢,特別是在AI人工智慧技術上的長期耕耘,共同推動教育策略聯盟的深化發展,可望提升離島教師的AI科技應用能力。 南大表示,此次與澎湖縣政府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將透過與教學實務場域的深度合作,為師資生累積實務經驗,並藉由AI科技研習,提升澎湖現職教師在數位科技及學習扶助方面的教學能力。 南大校長陳惠萍指出,鑑於AI人工智慧已成為新世代學習的重要技能,南大規劃一系列AI增能研習,從離島開始培養數位科技種子教師,以強化離島的數位教學資源。 南大在數位科技領域長期耕耘,並勇於創新,陳惠萍希望此次合作能夠促成兩地師生在教學資源及學習知能上的互利共贏。 澎湖縣政府教育處長林長安表示,這一次與台南大學的策略合作,將有助於提升澎湖地區教師及學童的AI科技應用能力,同時確保穩定的師資來源。雙方將整合各自的資源優勢,在教師培訓、課程開發及教學研究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為澎湖地區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南大的師資培育提供更廣泛的實踐平台。

Read More

南應大辦營隊 鹽中新生做中學

鹽行國中新生在史懷哲營隊中,透過咖啡飲調、英語會話等課程做中學、學中做,逐漸認識國中生活。(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鹽行國中一一三學年度新生七個班滿招,為迎接這些準國一生,與台南應用科大師資培育中心攜手合作,辦理兩週的新生史懷者營隊,師培生設計咖啡飲調、英語會話等課程,帶領新生做中學,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逐漸認識國中生活。 鹽行國中暑假除在校生國際教育交流,也不忘即將加入大家庭的準國一生,攜手南應大師培中心合作史懷者營隊,讓新鮮人正式踏入新校園。 營隊課程設計內容十分豐富多元,包括有卡林巴琴、咖啡飲調、生活花藝、化妝技巧、戶外寫生、創意捏陶、造型氣球、木球、英語會話等。 鹽行國中校長林建佑說,史懷者營隊計畫已在學校執行第三年,感謝南應大師培中心的支援,尤其今年營隊更融入交通安全、衛生教育等議題,讓新生「做中學」、「學中做」,希望帶給新生們一個難忘的回憶。 輔導主任吳逸嫻表示,史懷者營隊的南應大師培生無論在設計課程,或課程教授上,都非常用心認真,對待新生也展現出無比的耐心,新生們對課程內容都感到收穫滿滿,在快樂學習中逐漸認識國中生活。 鹽中學生許珈嫚說,營隊活動很有趣,尤其團康活動及花藝課程最令人印象深刻,還好有報名參加營隊,它讓她在開學前就先認識許多新同學。讓所有參與的新生擁有一個充實難忘的暑假。

Read More

灣中澳洲遊學 拍片玩馬術

大灣高中學生澳洲遊學教育文化參訪,進行攝影棚課程操作導播機、拍攝影片、後製學習等全新體驗,帶著滿滿收穫回國分享。(大灣高中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大灣高中暑假學生前往澳洲昆士蘭布里斯班進行半個月的遊學參訪,除在州立學院平行插班上課,並與澳洲學生跨文化交流,體驗攝影棚課程,操作導播機、拍攝自我介紹影片、後製學習等全新體驗,帶著滿滿收穫回國分享。 三月間美國曼德拉國際學校十名高中生與教師來台,與灣中學生一起入班學習相互交流,並透過十個寄宿家庭接待,讓這群遠道而來的學子融入台灣家庭,帶著滿滿的祝福回國,並約定來年灣中師生回訪。 暑假期間灣中學生前往昆士蘭布里斯班進行十六天國際教育遊學與文化交流體驗。此次行程由南昆士蘭大學UniSQ規劃安排學生參與多樣化活動,包括學術交流、參與南昆士蘭大學工作坊、校園課程博覽會,並與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 這次遊學體驗澳洲獨特文化,包括參加擁有一四四年歷史的Ekka「皇家昆士蘭展」,牧場參觀、馬術、近距離與無尾熊、刺蝟接觸,瑜伽學習綿羊陪伴,都是新奇體驗。也參與多種戶外活動,大森林的生存遊戲體會震撼感十足。學生們盡情享受澳洲迷人的陽光、沙灘、草地,此行安排住宿於澳洲家庭,浸潤於廿四小時全英學習環境,深入體驗當地生活的點點滴滴。 灣中校長李宜芳表示,學校積極推動雙語教育全英授課,並將其與國際教育結合、探討國際關注議題,旨在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拓展國際視野。此次遊學是落實展現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成果。

Read More

中原大學緬甸華文教師研習落幕 學員收穫滿滿

僑務委員會與中原大學合作舉辦「113年緬甸華文教師研習班」,結業式合照。(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39名來自緬甸地區僑校現職華語文教師,昨(18)日結束在台灣為期12天的研習與參訪之旅。此次研習班由僑委會攜手中原大學舉辦,中原大學安排台灣各領域優秀師資輪番上陣,以「教學實務為主、理論為輔」進行培訓。參與學員表示,研習過程中學到很多新穎的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及與學生互動技巧,收穫滿行囊。 中原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主任歐德芬表示,此次研習班課程安排以符合當地僑教需求且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原則設計,除了語言本體的專業理論課程以外,也以實務為導向,安排教學示範課程讓學員分組實作並回饋,期望研習結業後,學員們的教學理論知識及教學技能皆能明顯提升。 僑委會僑教處處長黃正杰說,此次研習班除了讓老師們充電與來台取經外,更重要的是幫緬甸地區教師和台灣專業師資建立聯繫網絡,並透過豐富的課程與參訪安排,培育更多優秀的海外華文教師,這次研習班的成功舉辦,不僅能提升海外華文教師專業能力,也是加強台灣與海外華文教育合作的實質成果。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讓更多華文教師參與,共同推動華文教育發展,將華文教育與文化知識傳播至各地,扎根發芽茁壯。 中原大學提到,這次活動也包含文化教學課程、教學觀摩與文教參訪行程;並拜訪與僑委會僑生技職專班合作的學校,包括桃園市世紀綠能工商及亞東科技大學,除了認識台灣學校及教學方式外,學員們皆表示收穫滿滿。此外,該研習班亦帶領老師們參訪代表台灣文化的在地景點,包含故宮、大稻埕、野柳和九份等,親身體驗在地文化發展與傳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