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齊與移工筆談 跨文化交流

家齊高中雙語班寫信給移工筆友,並十分期待收到對方回信。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為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文化理解,家齊高中高一雙語實驗班積極參與「Best Regards我的移工筆友計畫」,與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與泰國共六名移工筆友展開交流,開啟跨文化對話。 「Best Regards我的移工筆友計畫」是由全家便利商店攜手社會創新組織One-Forty共同發起,透過「全家一起友善移工」零錢捐款專案,邀請全台各級學校學生以書信形式與在台移工建立對話,深入認識這群跨越國界、為台灣社會默默付出的重要夥伴。 家齊高中表示,高一雙語班學生與六名移工筆友交流,這些移工朋友不僅在家庭照護與製造業等領域辛勤工作,也積極參與文化倡議與社群活動。學生們共撰寫了四十封中英文書信,真誠分享自身生活點滴、學習體驗,並回應筆友故事。 課堂上,任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筆友們的生命故事,探討移工來台的動機與挑戰,包括語言隔閡、文化適應、政策限制及技術移轉困境。學生從真實案例中感受到移工在生活與職場中不懈的堅持與熱情,也反思日常生活中是否忽略了對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與關懷。

Read More

傳承學習經驗 永信學長姐回娘家

永信國小畢業,今年國中會考錄取第一志願學長姐回娘家分享傳承學習經驗,校長吳博明(右一)頒發禮品表揚。(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永信國小舉辦「學長姐回娘家」分享活動,迎回一一四年國中會考錄取第一志願的姜晨光與陳芯伶等學長姐,向學弟妹傳承學習經驗與奮鬥精神,校長吳博明除頒發紀念品和禮物表揚,並期望透過學長姐的分享,為在校學弟妹注入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永信國小畢業就讀大橋國中的姜晨光,在一一四年國中會考中勇奪5A++滿級分,篤定錄取第一志願高中,榮登榜首。他特地返校分享國中生活的挑戰與轉變,以及讀書策略與時間管理技巧,感謝師長們的栽培。他也鼓勵學弟妹,不要害怕挑戰,相信自己、堅持到底,夢想就會越來越近。其分享充分展現出「永信DNA」中自律、堅毅與榮譽的核心價值。 另位來自後甲國中的陳芯伶,也以親切誠懇的態度,分享自己在國中階段的學習歷程。她提到,國中比國小更具挑戰,但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光芒。她同樣順利考取第一志願,展現出永信學子勤奮向學的優良傳統。 學弟妹們在榜樣引領下,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希望。

Read More

中年轉職 姚羿飛通勤300里進修

崑大環工所姚羿飛(右)每天通勤三百公里實踐終身學習,與環工系主任許蕙琳合影。(崑大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原本是婚禮主持人的四十五歲姚羿飛,遭逢疫情轉職課輔老師,並進入崑山科大環境工程研究所進修,每週四天從南投來回通車三小時至台南上課,專注碳排與永續議題研究,畢業後期望結合自身口才與專業,將環境教育帶進教室,成為傳遞知識與希望的實踐者。 今年從崑大環工所畢業的姚羿飛,原本是「飛瑜新境工作室」負責人,長年投身婚禮與活動企劃主持領域,因疫情衝擊工作型態,轉而進入校園擔任課輔老師。為符合教職資格相關規定,他重返校園開啟求學新章。 在教授李志賢指導下,姚羿飛畢業論文以《農地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成本效益分析:以中部某芭樂園為例》作為主題,探討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在碳排放與經濟效益上的差異。他透過田野調查、碳足跡計算與成本分析,發現有機栽培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也能兼顧利潤,證實綠色農業的可行性與永續潛力。 姚羿飛說,他很慶幸自己做了這麼棒的決定,與同學相差將近二十歲,年齡與每天三百公里的通勤距離並沒有澆熄他求學的熱情,不僅與同學培養好感情,更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Read More

河堤國小「戀念台灣」跨文化交流分享會 僑生感動分享自己國家文化與美食

  河堤國小「戀念台灣」跨文化交流分享會,僑生感動分享自己國家文化與美食。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促進海外僑胞子女對臺灣的認識與情感連結,高雄市河堤國小二十七日舉辦「戀念台灣」跨文化交流分享會,邀請河堤國小入校入班僑生分享生活經驗與交流互動,僑生感謝能在河堤國小短暫學習,讓臺灣文化在心中扎根。 校長杜昌霖說,該校去年起擔任僑委會與教育部合作的「戀念台灣」僑民短期體驗專案,今年已經第二年,共計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歸國小僑民約三十人次,僑生不只能認識不同國家的生活方式,更能學會欣賞與尊重多元文化,進一步深化對臺灣的文化認同與情感連結。 學期即將結束,河堤國小昨天讓入班僑生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自己國家地區文化與美食,不僅讓在地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同時接受河堤國小同學各種提問,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拉近彼此的感覺,也讓僑生感受到河堤國小校園的溫馨與臺灣文化的魅力。 活動首先進行「海外文化生活體驗」主題分享活動,由僑生「愛理」與「依蔓」分別介紹她們在美國的生活點滴與學校生活,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現場充滿歡笑與掌聲,尤其美國的休閒活動,讓河堤的學生好生羨慕,因為可以滑雪,到戶外露營,和台灣截然不同。 接續登場的是「異國與在地美食饗宴」,除了極具台灣特色的美食小吃,例如大腸包小腸、滷肉飯&滷蛋、珍珠小肉圓、如意鮮蝦捲外,校方也準備了越式炒河粉、魚露烤雞翅、越南春捲以及美式餐點,每一道佳餚背後都承載著文化故事,每一次分享都加深彼此的理解與連結,讓現場宛如一場小型的國際文化市集。 教務主任林群峰說,河堤國小以教育的力量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樑,讓「戀念台灣」的理念在校園中實踐,也讓世界在孩子們的眼中變得更近、更親切,文化的種子也悄悄在心中萌芽。 來自美國的僑生愛理說,連續二年來河堤國小學習認識了好朋友,謝謝他們的照顧,和分享台灣學習的趣事,而且覺得河堤國小好漂亮,不會輸美國的學校。 林昱岑同學開心分享說,覺得愛理同學在美國的生活方式好特別,跟在台灣完全不太一樣,很想有機會也可以去她的學校體驗看看。魏妤卉同學也說,喜歡今天的美食,還有聽依蔓同學說在美國的生活,真的很有趣,讓自己想要認識更多不同地方的朋友。

Read More

宜蘭大學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 深化國際合作推動科技創新

宜蘭大學工學院太空運算中心揭牌。(宜蘭大學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回應全球智慧與永續科技發展趨勢,國立宜蘭大學工學院二十七日正式成立「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整合校內資源、深化跨領域合作,推動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雙軌並進,並進一步拓展國際學術連結。揭牌典禮由陳威戎校長親自主持,並邀請印度博拉理工學院的教授共襄盛舉,共同啟動校際科研合作的新里程。 「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係由宜大工學院發起,結合既有的「綠色科技研發中心」及新近設立的「太空運算科技中心」,建構涵蓋智慧科技、環境永續、能源創新與材料研發等面向的綜合性研究平台。該研究群聚焦於以下重點技術發展領域:太空運算與衛星應用技術、無人機工程系統開發、高性能無水泥型綠色建材、太陽光催化氫氣生成與污染物分解技術、以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於智慧家庭系統中的應用等,顯示宜大在前瞻工程科技領域的積極布局與深厚能量。 宜蘭大學校長陳威戎表示,宜蘭大學近年致力於推動跨領域整合與國際學術交流,此次「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的成立,象徵工學院將以「智慧化」與  「永續性」為核心價值,導入多元研究主題並深化學術成果轉譯機制,促進校內外資源聯結,期望未來能作為推動國家科技與地方產業升級的關鍵平台。 此次揭牌儀式中,Gautam Biswas教授將代表印度博拉理工學院進一步與宜蘭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未來將在智慧工程與永續科技等相關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包括師生交流、聯合研究計畫、國際研討會共辦等具體措施,共同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實作能力之新世代工程人才。

Read More

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揭曉 長庚大學躍升兩百名

長庚大學獲2025《遠見》USR「永續報告書績優獎」,校長湯明哲(中)、永續長李坤穆(右)及老師林仲志(左)出席領獎,展現永續推動成果。(圖/長庚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於6月18日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這是依據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全球130個國家、2526所大學進行綜合評比。長庚大學此次整體排名較前年大幅躍升兩百名,進入第401–600名區間,總分更創下校史最佳紀錄,展現永續實踐逐步深化,並獲得國際高度肯定。 長庚大學提到,該校這次在SDG3「健康與福祉」項目表現尤為卓越,全球排名第64名、全國第6名,展現學校長期深耕醫學研究、健康促進與醫護人才培育,並與周邊醫療機構密切合作,建立完善的健康照護體系。而在SDG17「全球夥伴關係」項目中,得分創下歷年新高,反映持續參與SDGs政策倡議、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並與跨國企業展開產學合作,積極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域創新能力之永續人才。 長庚大學與台灣必治妥施貴寶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攜手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域能力之永續人才。(圖/長庚大學提供) 此外,長庚大學今年首度入榜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顯示長庚大學於綠色採購、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循環等面向的政策推動已見成效,未來將持續倡導永續消費行為,讓綠色校園理念落實於日常實踐。 長庚大學表示,為全面推動永續發展,該校設有「永續發展辦公室」,統籌相關政策規劃與執行,並建立跨單位協調機制,致力落實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三大核心價值。學校亦持續推行節能減碳、發展綠色運輸、設置無障礙友善環境、推廣性別平等教育與舉辦健康促進活動等多項實務措施,積極回應SDGs指標精神。 在教育面向,長庚大學提到,該校推動跨領域永續學習,於113學年開設「永續發展跨域微學程」,以ESG為核心,帶領學生關注碳中和、氣候變遷、生態保育與社會責任等議題,提升永續素養與實務應變能力;同時透過永續專題競賽與工作坊,鼓勵師生從生活場域出發,探索社會需求與永續價值,深化行動實踐。 長庚大學表示,未來將持續結合教育、研究與社會實踐,擴大與產業、社區及國際機構的合作交流,深化SDGs導向的校務治理與行動策略,朝向成為具全球視野與永續行動力的國際一流大學邁進。

Read More

龍華科大林宗新團隊參加波蘭國際發明創新展 獲金牌、鉑金獎殊榮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參加2025波蘭國際發明展獲金牌、鉑金獎殊榮。(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參加2025第18屆波蘭國際發明創新展(INTARG),作品《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以創新科技,贏得國際評審一致青睞,榮獲金牌肯定,同時獲頒INTARG大會鉑金獎殊榮,充分展現團隊優異研發實力。 龍華科大表示,波蘭INTARG國際發明創新展為促進發明創意、技術改良與社會創新的國際發明展覽,主辦單位Eurobusiness-Haller及Haller發明基金會,每年皆邀請媒體及波蘭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共襄盛舉,共創發明人與各單位的互動交流,為參展者提供了與全球企業、投資者及媒體接觸的絕佳機會,是歐洲最具盛譽的發明與創新展示平台之一。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以《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獲獎,展現研發實力。(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提及,林宗新領軍其團隊成員李傳婷、王鏡棠、李柏宏、高雄科技大學林佳美同學參與此次競賽,以《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作品獲得金牌、INTARG大會鉑金獎。《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作品是以共濺鍍法製備銅合金薄膜,具低電阻、低漏電流、良好附著力、具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銅矽、銅錫反應及抗菌等性質,可應用於銅導線、覆晶回流焊接、LED元件散熱、抗菌醫療器材等領域,具有商業化潛力。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在波蘭國際發明展與投資者及媒體互動交流。(圖/龍華科大提供) 林宗新指出,這項技術不僅在半導體工業中具有重要應用,同時對於能源、環境和通訊等領域也有潛在影響。INTARG展覽是創新者展示產品與技術的國際舞台,參展不僅有助於建立國際聯繫,同時為企業家與發明家創造了理想的交流環境,提供與來自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洽談合作的機會。而團隊此次參展不僅充分展示《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的技術優勢和潛力,並與國際同行進行創新商品行銷及深入交流,期待日後與廠商合作,加速實際製程應用。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是國際發明展常勝軍。(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除恭喜師生團隊奪獎優異表現,他並表示,該校半導體系致力於培育半導體技術實務人才,以實作融入理論課程並和產業合作,讓學子瞭解半導體產業中由化學、材料原理到元件製作製程領域到下游封裝與測試所需之專業技術,以及使用之相關特用化學品、分析量測儀器等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具備確認、分析和解決半導體製程實務技術問題的創意與能力。 葛自祥強調,龍華科大積極鼓勵師生參加各類競賽以累積經驗,並展現所學的扎實技術與研發實力。期望師生持續與業界交流,促進專利商品化,進而創造產品商用價值。

Read More

不一樣的畢業典禮!桃園復興奎輝國小率學生攀登那結山 傳承泰雅精神

勇闖那結山攻頂頒證。(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教育局鼓勵各校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讓孩子們透過在地走讀及實踐探索,深化對家鄉的理解與情感認同。位於復興區的奎輝國小今年度畢業生在山林與星光之間,完成了一場融合勇氣、文化與創意的畢業禮。他們以兩天一夜的形式,攀登復興三尖之首的「那結山」,並於山上頒發畢業證書,象徵從家鄉出發,邁向世界的嶄新旅程;活動當日更以金馬獎星光大道為靈感,穿著正式禮服出席畢業典禮,展現自信轉變。 攀登那結山當日清晨6時30分,十位畢業生在校長石維堅與教師群陪同下,自嘎色鬧部落登山口啟程,歷經五個小時挑戰,成功登上險峻壯麗的那結山頂。過程中需手腳併用、拉繩攀岩,學子們在排除萬難及汗水泥濘中體驗土地的深厚、文化的重量。 奎輝國小第64屆國小畢業生。(圖/教育局提供) 畢業班導師羅程瑋表示,「給畢業生最後的任務,就是攀登那結山;安排登山,是希望孩子學會克服困難、腳踏實地。過程的努力,比結果更為重要。」他也引用「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勉勵孩子們,未來行路要踏實、勿好高騖遠,並祝福孩子們畢業快樂、放心去飛。 奎輝國小表示,這次的登山儀式,未來將列為該校的畢業傳統,作為師長送給孩子們的特殊禮物。從認識家鄉土地起步,讓畢業不只是告別,更是深度文化學習與傳承Gaga泰雅精神的開端。 學校今年的畢業典禮則展現學生們創意十足的一面。他們主動提議仿照金馬星光大道,以西裝、襯衫、禮服盛裝出席,用嶄新形象象徵自信與成熟,盼提前體驗未來參與正式場合的氛圍,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石維堅表示,「攀登與典禮,象徵奎輝學子的雙重蛻變,從深耕家鄉文化,到自信走向世界,這就是最有意義的畢業典禮。」 最佳勇士之星獎。(圖/教育局提供)

Read More

柚香柚甜 玩桌遊認識麻豆

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設計桌遊推廣地方創意。(市府提供) 記者施春瑛、黃文記∕綜合報導 為強化外地民眾對麻豆區產業特色的認識,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與在地學員共同設計出「柚香柚甜麻豆遊趣」桌遊,以麻豆最具代表性的文旦柚為主軸,並融入在地人文景點、農業特產,透過互動式的遊戲,讓玩家在歡樂中深入了解麻豆風土民情與產業價值。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此次桌遊的誕生,源自一系列以「數位設計與地方行銷」為核心的課程,引導學員從產業觀察到內容設計,完成具教育性與娛樂性的實體桌遊,充分展現學習成果的可見性與實用性。 麻豆樂齡示範中心主任鍾秀琴指出,平時在協助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計畫執行過程中,深感中高齡者面對的已不只是健康照護或福利服務,更須透過再學習的途徑,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這款桌遊的推出,不僅讓在地樂齡者或數位學習民眾玩得開心,也讓麻豆區以外的「人客」,認識地方特色店家及麻豆相關產業,達到「樂齡首學、振興在地」的雙贏目標。

Read More

打造高中職AI實作平台 南台發起算力共享聯盟

南台科大全台首創,簽署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實作平台,讓師生零門檻參與AI模型建置與部署。(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廿六日舉辦「AI Maker實作型AI人才培育平台啟動暨算力共享聯盟簽署活動,並揭示全台首創,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實作平台,旨在將AI教育普及化,讓師生零門檻參與AI模型建置與部署,共同為台灣產業注入新世代AI人才活水。 校長黃能富表示,「AI實作場域AI Maker」,這是一套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模型建置與實作平台,核心亮點在於其 「零程式碼」 的低門檻操作,讓教師與學生無需撰寫複雜程式,即可完成從資料收集、標註、模型訓練到部署應用的完整AI實作流程,實現「教學×實作×部署」一次到位。 南台邀請全國高中職校加入「AI Maker 實作型AI 人才培育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共同培育具備AI實作力與問題解決力的「永續AI 活才」。(記者汪惠松攝) AI Maker提供完善的帳號系統與專案管理功能,支援教師輕鬆建立AI學習專案及學生分組操作。在資料集建構方面,師生可使用手機、相機輕鬆拍攝影像或錄製聲音樣本,自主建立教學數據集。訓練完成後平台自動生成可執行模型檔,並支援下載至手機或智慧眼鏡進行即時辨識測試,非常適合現場教學展示。 AI Maker背後有強大的算力支援,由南台作為主要算力基地,並發起 「算力共享聯盟」。聯盟成員學校可透過裝置貢獻少量本地算力,即可存取龐大運算資源,實現AI訓練與模型優化,共同打造教育場域中的「AI雲端超算平台」。 南台誠摯邀請全國高中職校加入「AI Maker 實作型AI人才培育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