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1號回來了 學童重現種子文創

為讓「樹林1號」回來,七股樹林國小師生利用三十多種濱海植物種子手作吊飾,在樹子腳寶安宮白鶴陣文物館展出。(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七股報導 十三年前七股區樹林里推動農村改造,成立「樹林1號」種子教室,後因屋主將房屋收回,社造工作停擺,為讓「樹林1號」回來,樹林國小師生十二日在樹子腳寶安宮白鶴陣文物館展出種子文創暨眾神之都特展,再現當年榮景。 位在樹林里門牌「樹林1號」閒置老屋,十三年前樹林社區推動農村再生社區改造、台南築角,改善廢棄空間後,成立種子教室,由里長黃寶田帶動居民創作種子文創商品,凝聚社區認同變成社造亮點,後因老屋計劃出售,社造工作停擺。 樹林國小學生搭配西港刈香活動,以樹子腳寶安宮為門面,設計海報及線上賓果遊戲。(記者盧萍珊攝) 樹林國小校長戴良全表示,「樹林1號」名字響亮,當時社區還在旁邊闢建開心農場種植蔬果,也曾舉辦樹下音樂會、活動餐會及種子DIY課程等,讓社區居民及參觀遊客認識濱海植物,體驗文創商品製作。 為延續樹林1號的精神,樹林國小全校學生在老師方慈珮、王薰苹指導下,以三十多種濱海植物種子創作吊飾、木雕等文創品,讓觀眾驚豔。樹林國小主任姜宏說,舉辦特展是希望喚起大家對於社區營造的重視,支持寶安宮文物館的推動,並將在地特有的白鶴陣文化傳承,打造優質的樹林社區。 「樹林1號」種子文創暨眾神之都特展十二日開幕,邀請樹林太鼓團、樹林社區黑琵學園長輩表演特色舞蹈、樹林國小陶笛隊演奏,展期到七月二十八日。

Read More

表彰文學成就與社會貢獻 東華頒授葉步榮名譽文學博士

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證書予葉步榮。(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表彰洪範書店負責人葉步榮的文學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國立東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日前舉行學位頒授典禮,由徐輝明校長代表頒授。典禮邀請楊牧遺孀夏盈盈錄製讚詞、文訊雜誌總編輯暨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社長封德屏觀禮及致詞,在海外的詩人?弦特別錄製賀詞恭喜,為典禮中一大驚喜。 葉步榮一九四0年生於花蓮縣壽豐鄉,一九七六年與楊牧、瘂弦、沈燕士於臺北市創立洪範書店,是臺灣出版界的長青樹,也是臺灣文化事業的引路人;尤著力於中、外文學、哲學、歷史等人文領域重要著作的出版、翻譯與推廣,建立起臺灣與世界閱讀交流與觀念互動的橋樑。其親身參與近五十年書籍編纂、出版技術演變的歷程,出版數百種優質書刊,對臺灣文學、文化的推廣貢獻卓著,更可說就是臺灣出版與閱讀史料的百科全書。 葉步榮獲頒東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東華大學提供) 洪範書店的出版物以純文學為主,是最早公開印行中國一九二0至三0年代作家選集的出版社,二0二二年榮獲臺北市政府、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頒贈「譽揚獎」。去年,葉先生更在二百二十四名藝文人士中脫穎而出,榮獲文化部頒贈「文協獎章」,其在出版界辛勤付出,得到最高榮譽肯定。 夏盈盈在賀詞中分享葉步榮先生與楊牧老師從小熟識至成年後七十多年友誼的小故事。 封德屏老師表示,洪範書店四十八年來已成為臺灣文學出版的重要保壘。 葉步榮致詞表示,投入文學出版工作,主要是想要把好書推介給讀者。作文學出版編輯工作,就是看書、選書閱讀,以及與很多作家交往、學習,是很愉快的工作。雖然文學市場很小,個人能力有限,洪範一直停留在很小規模的手工業。洪範是四個人合作創辦、作者長期支持,如果洪範有一點成績,是大家協力的合作,尤其感謝楊牧和瘂弦。

Read More

錄取國立大學屢創新高 學子貼紅榜感恩母校

光復商工校長李秋嫺(左二)與豐濱國中校長施宜廷(右二)、師長共享喜悅。(光復商工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國立光復商工近年錄取國立大學人數屢創新高、榜單亮眼。為了激勵學生上進,也為了與國中端分享學生的成長與成就,光復商工校長李秋嫺特地帶領學校行政團隊到榮登金榜的學生國中母校貼紅榜祝賀,與國中師長及學弟妹們分享喜悅與榮耀。 今年錄取國立大學的學子母校共計四所:光復國中、鳳林國中、瑞穗國中以及豐濱國中,國中端師長看到李秋嫺校長和學校師長到校貼紅榜祝賀,都覺得與有榮焉,看到畢業的學生在高職三年的蛻變,不僅是在學業上錄取了國立大學,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也非常精進,非常開心能夠共享這份喜悅與榮耀。 李秋嫺表示,學校除了到各校貼紅榜分享喜悅,感恩國中端的師長對學生的教導,養成學生在高職三年認真學習的態度;學校也另外到家貼紅榜祝賀,在家訪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就讀高職期間,家長對子女深切的期許以及對學校栽培子女的感謝。 李秋嫺說,學校未來將繼續本著教育使命,繼續推動既有的餐飲科雙語實驗班、國中技藝班、專業領域師資教學等專業課程,語文技職並重,成為東部地區培育各領域專業及雙語餐管人才的搖籃。也歡迎對餐飲、烘焙、汽車、資處、電機等領域有興趣的國中畢業生加入國立光復商工,努力上進、力爭上游,一起打造三年後星光熠熠的金榜行列。

Read More

華大推離岸風電微學程 取得GWO證照月薪60K起

中華大學針對「離岸風電微學程」舉辦說明會,海碩能源為了鼓勵學生認識離岸風電產業,今年首度輔導數名應屆畢業生「免費」考證照。(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為配合國家政策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實現淨零減碳的目標。中華大學自去年八月成立北台灣首座離岸風電「台華風訓中心」;今年三月份與海碩能源簽署產學合作,從校園培育專才。近期推出「離岸風電微學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產業內容,輔導考取全球風能組織(GWO)國際證照,更有機會起薪月薪六萬起,無縫高薪就業! 中華大學管理學院針對「離岸風電微學程」舉辦說明會,邀請海碩能源徐傑輝董事跟學生面對面,說明受訓與保障就業相關訊息,管理學院陳棟樑副院長表示,隨著國家政策走向,離岸風電發展機會多,但少有大學擁有相關學程及系所讓學生探索學習,該校藉由推出微學程,設計離岸風電概論、實務以及GWO基礎安全培訓(BST)三門課程,讓大三、大四有興趣的同學們,能夠提早學習相關產業,為職涯做好準備! 學生完成修習「離岸風電微學程」後,除了獲得學程證明之外,海碩能源也將以優惠價格,輔導同學考取GWO國際證照;表現優異的同學更有機會無縫進入海碩能源,以每月至少六萬元的起薪就業,福利相當優渥! 中華大學針對「離岸風電微學程」舉辦說明會,海碩能源為了鼓勵學生認識離岸風電產業,今年首度輔導數名應屆畢業生「免費」考證照。(記者曾芳蘭攝) 參加說明會的資訊管理學系阮士銘同學表示,政府當今大力推動綠能,離岸風電發展前景佳,很高興校方提供新的管道,讓自己了解產業內容,希望趁年輕多接觸不同的行業,也能加速存到第一桶金,值得嘗試! 海碩能源徐傑輝董事指出,為了鼓勵學生認識離岸風電產業,今年該公司首度輔導數名應屆畢業生「免費」考取證照,現省六萬元考照費,讓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夕,為自己的履歷加分!

Read More

中原大學與產業合作成立半導體材料研究中心

中原與產業合作成立新應材半導體特用化學品研發共構實驗室,共同培養相關人材。(記者丘安翻攝) 記者丘安/中壢報導 中原大學為讓學生未來更具競爭力和就業機會,除整合學校內半導體相關課程與師資成立「半導體材料暨先進光學研究中心」外,近期在校友每年資助百萬元下,十二日表示將與新應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新應材半導體特用化學品研發共構實驗室」,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為培養更多半導體人材,中原大學日前就盤點學校半導體相關課程與師資,成立「半導體材料暨先進光學研究中心」,十二日更宣布與新應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新應材半導體特用化學品研發共構實驗室」,中原大學表示,未來不是「業界出題,大學解題」,而是「產業需求出題,大學與企業共同解題」。 中原大學表示,此研發共構實驗室將由中原化學系和新應材常駐校園的工程師一起帶領研究生與專題生進行研發工作,希望望部分前端的研發能藉由學校教授和公司研究人員在大學自由氛圍下更有進展,培育未來即戰力的研究人員。 中原大學理學院院長吳宗遠指出,「材料科學」為中原大學的研發強項之一,中原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有非常不錯的排名,未來更希望能走出具中原特色的半導體教育模式,成立「新應材半導體特用化學品研發共構實驗室」只是其中一環,期待進入此實驗室的學生能有不同以往的教與學之學習模式,翻轉大學教育。

Read More

談端午 何啟聖勉學子體會屈原的忠貞志節

何啟聖要同學們知道,端午我們所紀念是屈原,但又何止是屈原?我們紀念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不滅的信仰,不朽的靈魂。(取自何啟聖臉書) 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剛過完端午連假,但端午對於中國人的意義為何呢?致理科技大學教授何啟聖表示,端午是紀念屈原,又何止屈原呢?回顧屈原他七十二年由貶謫流放貫穿的滄楚悲命,端午所要紀念的是因著屈原讓我們體會到融鑄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忠貞志節與堅挺脊樑。 曾任TVBS新聞主播的何啟聖,現已轉職在致理科技大學行銷流通管理系擔任專任教授。他不拘泥於教科書上的理論,而以他資深新聞人的特質,結合時事授課,受到學生們的喜愛。他在臉書以「中國詩人成百千  為何獨悼楚屈原」為題,紀錄了他結束了端節連假,返校教授的第一堂課,他以屈原為例,講述了「個人品牌管理」。 他先讓學生思考一下,中國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為什麼獨獨端午是紀念「人」的日子,而且長達二千三百多年之久呢?這不正說明了,屈原將「個人品牌」形塑的十分成功嗎? 何啟聖是這樣向同學介紹屈原,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代楚國一名翩翩少年,他出身貴族,身形澟澟、相貌俊俏、學識淵博、才華洋溢。他原本大可好好享受富二代公子哥兒的舒適安逸的日子,但偏偏愛國心的驅使,讓他步入仕途,廿三歲的盛年,即被楚懷王欽點位極人臣,由大夫躍升為「左徒」,也就是楚王首席幕僚,官銜僅次宰相。 何啟聖說,屈原他銳意推動改革變法,舉賢才以富國,削弱貴族權利,深受人民愛戴。他與朝中媚秦派對立,力主聯齊抗秦,未料,卻遭讒臣靳尚及楚王寵姬的私生子子蘭構陷,變法三年後遭到撤職。 何啟聖指出,楚懷王兩度拒絕屈原勸諫,最終在武關遭擄,一國之君成為秦國階下之囚,三年後客死異鄉。憂悶抑鬰寫下千古傳頌的<離騷>,「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道盡心中酸楚與悲慟。他說,如果不是對朝廷的滿心失望;如果不是對腳下的故土愛得深沉,屈原他又怎麼會寫出如此慷慨決絕的悲歌。 新君楚頃襄王繼立,率爾再與齊國斷交。 同時,相邀楚懷王至秦國商談土地歸還一事。屈原又一次對楚懷王說之以理、甚至以死相逼,楚懷王硬心前往,在武關一處被擄,一國之君成了階下之囚,三年後,客死異鄉。 悲痛莫名的屈原因此寫下了傳世千年的絕唱<離騷>,發抒內心滄涼哀怨的悲憤。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而與此終古?楚頃襄王繼位,屈原仍決志輔佐,希望再興大楚,重現榮光。誰知,新君亦受小人環伺,屈原有志難伸。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國大將白起,攻陷都城,楚頃襄王倉皇走避他方,楚國覆滅,屈原國破家亡。 五月初五,屈原站在汨羅江畔,想起悲滄的一生,留下了這句「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警世名句。此時的屈原,哀痛莫名,萬念俱灰,唯有一死,方可明志,遂抱石投江。百姓得知,駕舟遍尋未著,投食以保全大體不受毀損。 何啟聖表示,屈原死了,濤濤江水沒有忘記他,江畔的百姓沒有忘記他,二千年的歲月沒有忘記他。他的詩意浪漫,他的赤子之心,他的忠貞氣節,他的持守正道,早已融鑄於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之中。 在課程結束之前,何啟聖問同學,一個讓人們紀念了超過二千年的人,我們從他的他的「個人品牌形塑」中,學到了什麼?何啟聖要同學們知道,端午我們所紀念是屈原,但又何止是屈原?我們紀念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不滅的信仰,不朽的靈魂。我們紀念的是中國人善執一念的寵辱不驚,面對威逼的剛強意志,承受擊打的堅挺脊樑。這才是屈原教會我們的事。

Read More

家齊高中慶百歲 百人縫繡傳承府城好手藝

家齊、雄女、竹女、中山國中學生一起參與百人縫繡活動。(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家齊高中校友會為慶祝母校百週年校慶,十二日攜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服裝設計系、家齊流行服飾科,在家齊禮堂舉辦「百人縫繡」活動,指導家齊高中、高雄女中、新竹女中、中山國中學生及鄰近社區民眾等合計一百人,共學車縫與刺繡,傳承府城好手藝。 家齊高中慶祝百週年校慶邀百人一起縫繡。(記者施春瑛攝) 家齊校友會理事長陳秋娟表示,結合家齊一百週年、南應大六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兩校服裝科師生團隊合作,共同指導中學生與社區民眾縫紉與刺繡技能,將回收二手牛仔褲改造成實用提袋,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減少「快時尚」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家齊流行服飾科學生當小老師指導學員車縫刺繡。(記者施春瑛攝) 家齊校長陳韻如表示,百人縫繡活動鏈結產官學三方,不僅推廣縫紉技能,更傳承刺繡技藝所代表的府城文化精神。感謝伸興工業的大力支持,提供五十台桌上型縫紉機,聯合地方社區與學校,開創雙贏共好生活。 學員將回收的二手牛仔褲布料改造成實用提袋。(記者施春瑛攝) 陳秋娟說,府城是刺繡工藝重鎮,隨著新興科技崛起,電腦刺繡帶動大量產能,加上政府鼓勵文創商品開發,許多年輕藝術家發揮巧思,將縫紉技術與傳統刺繡結合,研發貼近日常的刺繡商品,喚起大眾關注刺繡文化。南應大更成立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保留府城刺繡傳承,並走入校園向年輕學子推廣,讓傳統技藝向下扎根。 由於今年高雄女中、新竹女中也都適逢百週年校慶,這次的百人縫繡也特別邀請兩校學生參與。雄女邱品霓說,這是她第一次使用縫紉機來製作提袋,覺得很特別。家齊餐飲科柯立洋也報名參加百人縫繡,他說,這次的體驗很有趣,是平常體驗不到,手巧的他約花了半小時就完成提袋。

Read More

破除迷信色彩!中山醫大探討民俗醫療與現代醫學共生共存

中研院道士院士李豐楙分享科學無法解釋的真實案例。(中山醫大提供)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於端午連假期間舉辦為期兩天的民俗醫療論壇,邀請中研院及大學院校學者,和民間公廟、道壇的儀式專家及中醫師與會分享,透過多元視角探究民俗醫療所展現的諸多面向,及其提供的社會功能、文化內涵、心靈療癒等無法被現代醫療所取代的獨特性。 中山醫大民俗醫療論壇邀請道士與法師綜合座談,與現場民眾互動。(中山醫大提供)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所辦理的民俗醫療論壇以「多元視角的探究」為主題,邀請中研院首位道士院士李豐楙、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張珣,以及陽明交大生科系終身講座教授謝仁俊等重量級學者,分別從地方習俗、傳統信仰與腦科學的角度,對民俗醫療、靈附與靈療等議題分享專業見解。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培雅、東華大學副教授與部落祭師巴奈‧母路和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藝勻等人,針對台灣公廟的民俗醫療、原住民靈療與魂魄醫療儀式進行深入分析。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張珣,和與會者共同探討民俗醫療和現代醫療互補的可能。(中山醫大提供) 由學術角度探討民俗醫療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行為選擇等複雜因素,邀請台灣知名道壇的道士和公廟的的乩生、筆生、法師等儀式專家,分享他們在實踐民俗醫療的儀式過程中,對民眾所產生的幫助等特別經驗。綜合座談中開放民眾提問,討論範圍涵蓋道教儀式醫療、靈療等諸多面向,藉由神職人員分享的過程,幫助與會者釐清與辨別宗教詐騙的話術,降低可能的受害風險。 中山醫大副教授林培雅邀請學術界與業界共同探討、展示民俗醫療的療效與價值。(中山醫大提供)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表示,專業的醫學大學探討民俗醫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文化傳承、社會共鳴等不可忽略的價值。此次論壇希望由學術角度、民眾見證等面向來正視民俗醫療的問題,就醫學人文和歷史的角度,對民俗醫療行為產生觀察、分析和同理,理解文化與個人疾病經驗和醫療間的互動。 論壇主辦人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培雅指出,現代醫療強調理性的科學實證,民俗醫療通過傳統儀式,病患在心靈需求獲得安撫,民間依然有廣泛的應用,往往被忽視或誤解為迷信。

Read More

全國國小盃擊劍賽報名破700人 國手陳弈通鼓勵小將

理事長張煥禎(左四)和巴黎奧運選手陳弈通(左五)一起為即將到來的全國國小盃擊劍錦標賽選手們加油打氣!(擊劍協會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113年全國國小盃擊劍錦標賽」即將於6月13日至6月17日在台北體育館舉行,本屆賽事報名人數穩定成長,共計個人741人和團體66個隊伍參賽,賽事因應成長人數延長為四天,為提升賽事品質,邀請去年拿下3項團體冠軍的臺北市忠孝國小隊伍代表出席,宣讀賽事公約,巴黎奧運選手陳弈通也蒞臨記者會現場分享心得。從小學開始學擊劍的他鼓勵小選手保持快樂的心擊劍,勇敢享受過程。 近年臺灣擊劍選手在國際賽屢創佳績,中華民國擊劍協會也積極推廣基層擊劍人口,培育更多優秀的選手,讓國小盃賽事成為所有擊劍小選手挑戰夢想的起點。 一年一度全國國小盃擊劍錦標賽為所有擊劍小學生選手都引頸期盼的盛會,擊劍協會表示近年報名人數穩定成長,近兩年平均參賽學校達到160所。今年比賽日雖然接近學習評量週,仍吸引741位個人和66隊團體報名參賽,賽事也從3天加長至4天,除了鈍劍、銳劍和軍刀項目的個人和團體獎項外,也設立了「新人獎」、「敢鬥獎」、「禮儀獎」、「進步獎」和「教練獎」等個人獎項,以及「團體新人獎」、「最佳參與獎」、「團隊成長獎」、「成績進步獎」、「團隊總錦標」和「精神總錦標」等,讓所有參賽者共享榮耀時刻。 臺北市忠孝國小擊劍選手代表宣讀賽會公約,左至右為教練林柏翔、選手劉宇樂、選手邱淮暄、選手蔡忻璇、選手曾至禔。(擊劍協會提供) 大會特別邀請去年拿下3座團體冠軍的臺北市忠孝國小擊劍隊,宣讀賽事公約,傳達選手對於運動家精神、尊敬對手、尊重賽會、友善禮儀和維護環境的教育意義。 近期因韓劇《二五、二一》和美劇《星期三》的高話題,讓擊劍運動更為大眾所認識,而擊劍是一項需要經年累月訓練的運動,培養恆久的毅力、審慎的決斷力、敏銳的觀察力、反應靈敏的心智,以及強健的身體。從小開始學習擊劍的好處可使身體線條更優美,鍛鍊反應能力,提升抗壓性。擊劍協會理事長張煥禎表示:『擊劍運動同時需要運用智力、體力和技術,甚至對於智力的要求比例更高,小選手們未來有機會將此特質發揮在各領域。期待希有更多人認識擊劍、加入擊劍運動。』 男子鈍劍選手陳弈通在2024巴黎奧運的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拿下冠軍,成為暌違36年我國再度登上奧運殿堂的男子擊劍選手,也是繼2012年倫敦奧運的徐若庭後,再度踏上奧運舞台的選手。陳弈通跟國小盃選手一樣,也是從小學開始學劍,他表示初學劍時覺得擊劍場上兩人交鋒炫技的樣子很帥,練習一週後就決定設下奧運目標,百分之百投入。因為有過前幾次大賽輸一分與獎牌失之交臂的經驗,面對奧運資格賽比起往常特別沉著應對,終於取得資格,圓了奧運夢的陳弈通表示,將努力朝奧運獎奪牌邁進,接下來也以拿下大型國際賽獎牌為首要目標。 陳弈通以國小盃前輩身份鼓勵所有小選手,保持快樂的心,享受比賽的過程,並預祝全國國小盃的選手們有出色的表現。 中華民國擊劍協會表示,台灣擊劍選手近年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尤其是青少年賽事,包括在2024亞洲青年暨青少年擊劍錦標賽奪得兩金一銅,創下十多年來來最好成績!是繼2022年亞洲擊劍錦標賽勇奪男子鈍劍團體銅牌,2023年亞洲青年青少年擊劍錦標賽,李讓榮獲青少年男子銳劍個人及團體雙料銀牌,洪莉翔奪世界青少年女子銳劍個人銅牌後,連續三年屢創佳績!而李讓和洪莉翔選手過去都是全國國小盃參賽選手,這些成果歸功於紮實的基層推廣和選手的努力鍛鍊。擊劍協會鼓勵所有參賽選手勇敢向夢想挑戰,讓國小盃成為他們夢想的起點。

Read More

崑大視訊系黃瑋柔畢製 雙影展獲獎

崑大視訊黃瑋柔玩轉影視,畢製動畫《像我這樣的白芝麻》在青春影展、第十九屆螺絲起子影展等皆獲得獎項。(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視訊傳播系應屆畢業生黃瑋柔對台南這片土地情有獨鍾,從花蓮離鄉背井開始大學生活,在學期間學習平面設計與動畫製作,並將創意化為實體作品,畢製動畫《像我這樣的白芝麻》在青春影展、第十九屆螺絲起子影展皆獲獎,玩轉影視魅力。 高中就讀花蓮女子高中普通科的黃瑋柔,當時看朋友從事動畫製作耳濡目染產生興趣,並決定以此為未來志向,因家中有長輩是台南人,跟隨家人來台南旅遊的經歷,讓她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濃厚的情感,決定就讀崑大視訊系,除學習系所知識,更選修多堂外系課程,包括商業攝影、文字造形、進階動態設計、視覺文化符碼等,培養影視與平面設計專業技能。 此外,崑大於二0二一年禮聘台北世大運導演、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導演擔任講座教授,黃瑋柔參與三場Bito舉辦的設計工作坊,最後製作「composer」、「走路看路」、「笑死」三件動態影像作品,將腦中多樣化的點子藉由實作成形。 黃瑋柔也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她的畢製動畫《像我這樣的白芝麻》作品描述一粒白芝麻因震動從燒餅掉落至地面,遇上充滿彩色液體的人體模擬器,透過模擬器變成草莓毛毛蟲,並展開追尋自我的旅程。 該部作品以奇幻故事內容傳達被資本主義剝削的社會下,人類該何去何從的理念,不僅在崑大舉辦的第廿三屆頂級吐司影展中獲得銀獎,更榮獲第十九屆螺絲起子影展大專動畫類銅獎、二0二四青春影展動畫類優選,收穫亮眼佳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