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就漏尿 婦不敢出門

亞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指出骨盆底肌位置。(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0歲李媽媽最近因咳嗽或大笑時常會不慎漏尿,以致悶在家裡不肯外出;就醫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及建議執行凱格爾運動後,漏尿情形大幅改善,也恢復以往趴趴走的生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李女士咳嗽時會漏尿,必須使用衛生棉防止褲子弄濕,就醫時不禁抱怨「都停經了還要買衛生棉,實在很不好意思」,除了悶濕感不適外,也怕出門在外尿液不自主滲出,讓她總是把自己關在房內,整個人變得悶悶不樂。 蕭子玄表示,應力性尿失禁指因運動、咳嗽、打噴嚏、大笑、舉重物時,腹部壓力突然增加,膀胱內壓力隨之上升,造成尿液漏出,好發於多次生產、停經後、肥胖及曾經接受骨盆腹腔部手術的女性。若只有在用力咳嗽之下才會漏一點點,不需護墊或衛生棉保護者,為輕微尿失禁;走動就會漏尿,平時需使用護墊防止漏尿,則為重度尿失禁。 起初李女士以為必須手術治療,使她相當害怕;經評估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及凱格爾運動應能改善,透過藥物增加尿道阻力及局部補充女性賀爾蒙,以及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功能,約2個月後尿失禁次數大幅減少。 蕭子玄指出,面對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通常會先透過保守治療觀察恢復情形;若無改善漏尿狀況,則會建議手術治療。不同於傳統尿失禁手術傷口較大,現在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時間也較短。 蕭子玄表示,許多中老年女性長期為應力性尿失禁所苦,其實無論是物理治療或手術,都會經醫師完整評估,協助患者在短時間內擺脫尿失禁的窘境。

Read More

達文西手術 切除10公分子宮肌瘤

51歲劉小姐(左)獻花給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51歲劉小姐長子宮肌瘤,定期在門診追蹤,醫師曾建議及早動手術,但她因家庭因素延宕,肌瘤大到10公分,如同一顆哈密瓜,頻尿、加上更年期遲遲不來,影響生活品質。在與醫師討論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施以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術後2天就出院,2~3週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表示,微創手術只需1~4個小傷口就能完成,其特點是流血少,疼痛少,對組織的傷害較傳統手術小,恢復速度也較快。 達文西手術如同進階版腹腔鏡手術,器械前端彎曲如同人的手腕,角度變化靈活更能適應手術的需要,加上高畫質影像以3D景深鏡頭將立體效果呈現在醫師面前,在高難度手術中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劉小姐的子宮肌瘤已大到10公分,也把子宮撐大,採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治療,2個小時完成,術後病人情況不錯。 劉小姐說,她術後2天就出院,2~3週大致恢復正常生活,1個月後能走較長的平路,以往頻尿和經血多的問題在開刀治療後都已解決。 魏君卉表示,許多高難度的婦科手術,包含多發性肌瘤切除手術、以達文西手術就能精細的縫合;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半合併腸子沾黏,如因腺瘤、巧克力囊腫或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需要開刀,達文西手術也能降低併發症產生;疾病複雜度較高,又想進行微創手術的病人,達文西手術是一項很好的選擇。

Read More

高市府協助打造醫美之都

高雄市美容醫療觀光協會等拜會市長陳其邁。(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市美容醫療觀光推展協會與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希望共同打造高雄成為「醫美之都」,高雄市觀光局將協助推動,讓台灣美容醫療觀光在高雄早日實現。 協會理事長連立堅、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曹賜斌醫師、理監事,以及長期推動醫療觀光的學會秘書長葉麗靖等一行,日前聯袂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在簡報後,陳其邁指示觀光局負責協助推動該項業務。 曹賜斌在簡報中,以「推動美容醫療觀光,振興高雄經濟」為主軸,表示協會是民間社團,外國整形求治者因擔心沒有官方公信力背書,發生醫療損傷理賠或訴訟恐沒保障,協會推動迄今10幾年來備極艱辛。 曹賜斌指出,以高雄的先天優勢條件,包含診所密集及及收費均較中北部便宜1~2成,對推展成為「醫美之都」大有可為;建議出國參訪,行銷高雄,至華僑居住地,以及南向政策國家,舉辦醫療觀光展示會,推展高雄醫療觀光。 另外,市府建置美容醫療觀光官方網站平台及網路行銷專區,在機場、飛機、旅館等地,放置宣揚高雄美容醫療觀光文案,安排各國僑領參訪、體驗高雄美容醫療觀光企劃案,並提供經費補助等。

Read More

再生不良性貧血 配對移植救命

醫護歡慶鄭芬(右2)重獲正常生活。(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20日為異體非親屬造血幹細胞骨髓移植成功的病人鄭芬舉辦骨髓受贈重生會,醫護與志工獻花,歡慶他重回正常生活。 46歲的鄭芬是大陸四川人,在台灣生活工作,前年10月因貧血、臉色發白就醫,被診斷「再生不良性貧血」,每週必須輸血以維持生命,輾轉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 慈濟志工一一獻花表達祝福。(記者徐義雄攝) 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指出,病人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導致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量偏低,紅血球低會造成貧血,走路運動都容易喘,臉色蒼白有血小板低下症,平常低於2萬微升,牙齒流血、身上有出血點,這類病人如果發生嚴重碰撞,內出血情況會很嚴重。 鄭芬的家人都在大陸,無法從親屬找出適合捐贈的造血幹細胞,李典錕透過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配對。李典錕說,病人很幸運,配對到完全符合人類白血球抗原的捐贈者,病人今年住院接受高劑量化療,將身體殘餘骨髓清空,再移植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病人恢復良好,沒有排斥反應也不必再輸血。 社會服務室為鄭芬舉辦重生會,祝福她能回歸正常的生活,醫療人員到場慶賀,病房護理人員遞上祝福卡片,慈濟志工每人獻上一束花,鄭芬感謝所有人的關心。主持人許秀瑜社工稱讚,鄭芬樂觀開朗不畏懼病情積極面對,是位正向的病人。

Read More

彰基推動血友病基因治療

醫師林炫聿率彰基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醫療團隊,推動基因治療。 (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響應2021年世界血友病日「順應新轉變.持續齊關愛」年度活動,除了持續提供多專科團隊年度血友病整體醫療,近年來也積極參與跨國性血友病新治療之臨床試驗。 醫師沈銘鏡說,彰基希望對血友病患提供除了現行健保給付的標準治療外,也跟得上國際趨勢潮流更新、更好的治療。目前也積極在招募受試者,希望能夠帶給血友病患更多新的治療。 彰基指出,血友病是一種基因缺陷造成第8或第9凝血因子產量嚴重缺乏,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出血和不易止血的一種疾病。目前的治療,僅能靠定期施打凝血因子,來維持體內凝血因子的濃度,以緩解或預防其出血症狀發生。 可喜的是,正在全球進行中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已為徹底根治血友病帶來可能的契機。基因治療的目標是鎖定受影響的組織或細胞,恢復其正常功能,可望控制病情,讓病患無需持續接受治療,是目前醫學界積極推動的重要領域之一。 彰基血友病醫療沈銘鏡醫師指出,為紀念加拿大籍的法蘭克舒.納波對於白血病患的貢獻,1989年起訂定他的生日(4月17日)為「世界血友病日」。

Read More

醫療奉獻獎得主 義籍神父李智辭世

義大利籍靈醫會神父、醫療奉獻獎得主李智18日因心臟衰竭離世,享耆壽93歲。 (聖母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義大利籍靈醫會神父、醫療奉獻獎得主李智來台67年,為拉近與民眾距離,他學會一口道地台語。他常對人說「我是正港的台灣人」,18日因心臟衰竭離世,享耆壽93歲。 李智靈柩暫放羅東聖母醫院聖心堂,供各界追思弔唁;24日移靈北成天主堂,上午10時舉辦殯葬彌撒及公祭,隨後發引冬山鄉廣興天主教公墓安葬。 李智擔任宜蘭丸山療養院院長期間,用心照顧結核病患。有時病患是一家之主,一旦生病了全家生計出問題,李智不僅要解決病患的醫療費用問題,連病家的生活也會幫忙解決。 李智也經常探訪貧困友人,用自己微薄的零用金協助他們度過難關;明明自己的衣褲都縫補幾十回,卻捨不得換新,把省下的錢給需要的人,借錢也從不立借據、不問原因。他曾說,每個人都有尊嚴,若非萬不得已,也不會輕易開口,能幫就幫,不用多問。 李智曾獲第11屆醫療奉獻獎、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及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冊封為騎士等殊榮,106年12月因有殊勳於中華民國,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他很開心能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更督促自己希望能多做些事。

Read More

寶寶長期躺睡 易致頭形畸形

醫師嚴世島說,寶寶「姿勢性頭形畸形」可靠塑形頭盔重新塑造出正常渾圓頭形。(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寶寶姿勢性頭形畸形應進一步檢查,排除疾病造成的頭形改變,避免影響腦部發展」,奇美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嚴世島說,以前家長讓寶寶趴睡維持漂亮頭形,卻增加幼兒猝死率;現改讓寶寶躺睡雖大幅降減猝死率,竟又提升姿勢性頭部畸形的問題。 1名6個月大的早產男嬰,父母因發現他的頭部形狀不對稱,右後方看起來扁扁的,而且逐漸變得更明顯,就醫發現除了頭形外觀異常,男嬰的活動力及餵食狀況都屬正常,經檢查及X光輔助證實無顱骨骨縫早閉現象後,判斷為「姿勢性頭形畸形」,先行給予增加變換睡姿的頻率試著改善。1個月後回診,發現頭形不對稱情形更加嚴重,經由醫師建議讓小寶寶穿戴矯正型頭盔,於2個半月後已達到理想漂亮頭形,並移除頭盔。 嚴世島表示,姿勢性頭形畸形其實並不少見,而且也幾乎都發生在新生兒剛出生的前幾個月,主要是因為寶寶長時間躺臥於床上而出現症狀。畸形包括最常見的單側後腦杓扁平,前後一邊略為突出另一邊扁平,更嚴重的甚至會間接影響到臉部的對稱性。 早產兒、困難生產、斜頸症及神經肌肉等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姿勢性頭形畸形;但只要確定寶寶是因為睡姿造成,而非其他先天性疾病所致的頭形改變,家長就可稍為鬆一口氣。既非疾病造成,日後也不會影響到腦部正常發育。 他說,頭形畸形大部分都因姿勢所造成,但最重要就是要排除是否為顱縫過早癒合,因顱縫過早癒合會影響到嬰兒日後腦部發展。若早期發現,剛開始還不嚴重,多半可採用變換姿勢改善;若效果有限或變得更嚴重,則可靠塑形頭盔來幫忙重新塑造出正常渾圓的頭形。

Read More

治好牙周病 血糖也獲得控制

嘉基牙周病科醫師鄭嘉瑢指出,牙周病與許多全身性疾病互相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糖尿病。(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55歲張先生患有牙周病,也有糖尿病問題,經過嘉義基督教醫院牙科團隊了解後,進入牙周與糖尿病的照護模式,找出問題根源,緩解牙周病問題。 嘉基牙周病科鄭嘉瑢醫師指出,牙周病與許多全身性疾病都互相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糖尿病。若能對牙周病進行控制,例如洗牙或牙根整平術等,將牙菌斑及牙結石移除、拔除無法治療之嚴重牙周病牙齒,以及平日加強口腔照護等,不但可讓糖化血色素下降,甚至等同多加一顆降血糖藥的療效,讓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 嘉基新陳代謝科醫師游慧宜說,未適當控制血糖的糖尿病病人,比一般健康者會有2~3倍的機會出現牙周病;研究指出,血糖控制在較理想範圍的糖尿病患者,其牙周病治療效果明顯好於血糖控制較差者,也能放心進行一般牙科手術及非手術治療術式。 嘉基牙科主任黃薰玉醫師表示,嘉基牙科和糖尿病中心合作成立「共同照護網」,透過問卷篩檢評分提醒民眾更注意自身口腔和全身性系統性疾病的問題,也在臨床中篩選相關風險的病人,一起進入牙周與糖尿病的照護模式,照護大嘉義地區民眾,提升治療品質。 院長姚維仁表示,維持牙齒是否健康,會影響身體的狀況,牙周病不只是口腔問題,更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訊,除了注意蛀牙外,更要注重牙周的健康,建議應養成定期檢查口腔的習慣。

Read More

頭痛中風 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動脈畸形患者因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1歲上班族喬女士無任何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她以為是壓力所致,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電腦斷層初步檢查,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評估喬女士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 徐賢達說明,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01,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至2%。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梁,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甚至癲癇等症狀。 另外,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會危及性命。 徐賢達以喬女士為例,其病灶為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術中,醫師會先分離出灌注動脈,將其切除後再將動靜脈畸形病灶與周圍腦組織分離,最後分離出引流靜脈,予以截斷再取出整個動靜脈畸形。夾完當下,可直接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腦部血管攝影,確認病灶已被完整夾除。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因此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 另外,有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兩種另類治療方式。前者是將金屬線圈或分離式囊球置入病灶區,讓病灶因缺血而萎縮;後者是利用強力的放射線,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經過約一年時間,達到血管萎縮、阻塞的效果。

Read More

接見得獎者 總統籲年輕醫師投入兒童醫療

總統蔡英文(右)19日上午在總統府接見第9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得獎者。(中央社)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蔡英文總統19日上午接見第9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得獎者時強調,面臨少子女化的挑戰,政府在照顧幼兒的政策上特別關注,也將持續挹注更多預算,讓照顧可以更周全。並盼更多年輕醫師投入兒童醫療領域,給孩子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未來。 總統感謝得獎者不論是個人或團隊,對小朋友的照顧以及對兒童醫學的投入,讓下一代的成長過程能夠健康、快樂、平安。 總統提到,這次獲得終身貢獻獎的中研院張美惠院士,曾推動新生兒接種肝B疫苗,致力於降低兒童肝癌的發生率,獲得這項榮譽是實至名歸;現場也有小兒耳鼻喉科權威—來自馬偕醫院的李國森資深主治醫師,李醫師是兒童上呼吸道的守護者,非常恭喜他獲得「焦點貢獻獎」。 總統接著說,獲得中流砥柱獎的高榮兒童醫學部邱益煊主任,是病童眼中慈愛的「邱叔叔」,視病猶親地醫治陪伴著慢性腎臟病的孩子。她也很高興有新血、專業的團隊,持續投入兒童友善醫療。包括這次兒科新銳獎得主、台大兒童醫院劉士嶢醫師。而這次醫療團隊獎得主,同樣是來自台大兒童醫院的急重症兒童轉院外接團隊。 總統指出,護理師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這次有2名兒童護理獎得主,一是台東馬偕的吳家慧護理師,另一是台大兒醫的趙芳欣護理師,陪伴病童和家屬走過艱難,非常不簡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