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縣糖尿病支團體及共享門診技巧績優 分獲全國第一

彰縣27衛生所均成立糖尿病技持團體,並為患者辦理衛教。(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30萬,一直名列10大死因第5位。國民健康署多年來積極輔導各醫療院所糖尿病支持團體運作,協助病友自我健康管理,以控制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累計至109年全國選出特優、優等團體,以及共享門診技巧特優,彰化縣都位居全國第一。 彰化縣長王惠美感謝彰化縣優良團體願意一起與縣府團隊守護縣民的健康,也感謝所有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醫事人員的辛勞。縣府並表示,全縣各鄉鎮市27家衛生所都有成立「糖尿病支持團體」,歡迎糖尿病友加入,以穩定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縣府指出,109年全國共577個糖尿病支持團體,為獎勵運作優異病友支持團體,健康署特聘專家選出優良團體179家,彰化縣占22家,位居全國第1名;優良團體中運用共享門診技巧之特優或優等共32家衛生所,彰化縣更高達13家,也是全國第一。

Read More

抗痙攣 可選擇脊髓腔注射治療

安南醫院主任醫師莊皓宇主任表示,ITB在治療前須經醫師完整評估及藥物測試。   (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腦部及脊髓損傷病人時常會發生痙攣情況,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甚至影響行動。據臨床研究報告顯示,約25~35%的痙攣患者對口服抗痙攣藥物會產生無法忍受之副作用或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以脊髓腔注射方式投與抗痙攣藥物。 安南醫院主任醫師莊皓宇表示,正常情況下大腦可以控制反射動作防止發生痙攣,但腦部及脊髓損傷病人可能因大腦與反射之間的聯結被中斷,致大腦無法自由阻止反射情況,患者也容易有外顯僵硬或痙攣現象。嚴重痙攣患者的治療常見方式包括抗痙攣藥物、酚劑神經阻斷素、肉毒桿菌毒素、骨科手術及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以降低肌肉痙攣,以改善患者的行動功能。 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阮威勝表示,「Baclofen」是最常使用的抗痙攣藥物,該藥物是作用在脊髓內以控制痙攣肌肉的神經,然而劑量調整需由醫師根據病人的情況謹慎酌量調整,太低可能沒有效果、太高則會產生疲勞與虛弱感,臨床上使用此藥物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太早放棄。 然而透過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ntrathecal Baclofen,ITB),經由脊髓腔注射方式投藥,使用量只需口服藥物的5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能顯著降低服用口服藥後常見之嗜睡、肌無力等副作用。安裝體內可調控式幫浦可經由醫師做體外程式設定來調整流量,3至6個月須補充藥劑即可,除能減輕嚴重性痙攣患者痛苦,更能大大提升患者及照顧者生活品質。 莊皓宇、阮威勝也提醒要接受ITB療法,患者須先經過醫師評估及藥物測試,考量患者的痙攣或抽筋程度、口服藥的使用狀況且患者需有1年以上病史並大於4歲。

Read More

彰縣糖尿病支團體及共享門診技巧績優 分獲全國第一

彰縣27衛生所均成立糖尿病技持團體,並為患者辦理衛教。  (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30萬,一直名列10大死因第5位。國民健康署多年來積極輔導各醫療院所糖尿病支持團體運作,協助病友自我健康管理,以控制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累計至109年全國選出特優、優等團體,以及共享門診技巧特優,彰化縣都位居全國第一。 彰化縣長王惠美感謝彰化縣優良團體願意一起與縣府團隊守護縣民的健康,也感謝所有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醫事人員的辛勞。縣府並表示,全縣各鄉鎮市27家衛生所都有成立「糖尿病支持團體」,歡迎糖尿病友加入,以穩定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縣府指出,109年全國共577個糖尿病支持團體,為獎勵運作優異病友支持團體,健康署特聘專家選出優良團體179家,彰化縣占22家,位居全國第1名;優良團體中運用共享門診技巧之特優或優等共32家衛生所,彰化縣更高達13家,也是全國第一。

Read More

糖尿病嬤感染 清創後免截肢

患有糖尿病的阿嬤足部感染壞死,台北醫院跨團隊進行筋膜切開、清創手術等護足醫治,免截肢且未影響行走功能。 (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有糖尿病史的75歲陳阿嬤,右腳趾出現小傷口已2週未癒合,足部皮膚還呈現發黑,到衛福部台北醫院檢查發現雙下肢動脈嚴重阻塞、右足底感染壞死、右腳趾骨髓炎,嚴重恐需截肢才能保命;經心臟外科及創傷照護團隊控制血糖、筋膜切開及清創手術,歷經約2個月終將陳阿嬤傷口照護好,不僅得以保留腳足,且沒有影響行走的功能。 部北心臟外科主任陳威元表示,陳阿嬤就醫時,足部傷口已明顯發黑,並出現水泡,雙下肢動脈也嚴重阻塞,右側足底有壞死性結膜炎、右腳趾頭有明顯骨髓炎,經立即安排導管手術及藥物治療,並緊急照會創傷中心進行筋膜切開及清創手術,透過多次清創手術、控制血糖、細心照護,成功控制病灶範圍,讓傷口成功癒合,才能避免被截肢。 陳威元表指出,血管阻塞嚴重會導致身體組織缺乏血液供應,患者會感到肢體疼痛、小傷口也很難癒合,若未即時治療,將導致不可逆的缺血壞死,一旦併發感染,恐需截肢,呼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人要留意腿部的血液循環,這是身體重要的健康指標之一,如感到身體冰冷、痠麻、疼痛,要及早就醫、提早治療。 創傷中心主任郭錦璋表示,傷口感染是導致傷口無法癒合的常見原因,慢性傷口治療與照護,需跨醫療團隊持續評估治療,包括清創及抗生素治療、選擇適當或先進敷料、高壓氧、負壓抽吸設備等方式。

Read More

洗衣膠囊抽檢 逾半不合格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19日舉行記者會指出,美國曾發生誤食像糖果的洗衣膠囊中毒,甚至致死,台灣也有人誤食,消保處購樣32件產品檢視,17件警語標示不合格,已限期改善。 (行政院消保處提供/中央社)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消保處19日抽檢32件市售洗衣膠囊,結果半數以上標示不合格,消保處提醒,洗衣囊色彩繽紛,顏色鮮豔極像糖果,要小心小孩及失智者誤食。 消保處參議王淑慧指出,美國每年都發生數千起幼兒及青少年吞食洗衣膠囊中毒事件,也有失智者誤食致死案例;由於台灣去年有長者誤以為是果凍食用,今年1月中又發生7個月大女嬰誤食送醫事件,因而進行警語標示的隨機抽樣檢視。 消保處採樣32件市售洗衣膠囊,經檢視確認其中17件標示不符合商品標示法規定。行政院消保處已請主管機關經濟部依法進行後續處理及落實追蹤;並協請相關公協會對製造、進口與販賣洗衣膠囊之業者加強教育,宣導其產品應符合法律規定。 王淑慧說,17件不符合規定,主要包括:未標示使用方法、保存方式或(及)應注意事項;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標示不夠完整,較原產地之標示簡略;未標示製造日期或製造商、進口商資訊等。 消保處表示,洗衣膠囊裡的洗劑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用潮濕的手拿取、放入嘴巴都會造成外膜溶解而破裂,如有保存不慎,將可能造成嬰幼兒誤食而中毒之現象,因此,特別提醒消費者選購及使用洗衣膠囊時應注意。 包括應注意商品標示明顯易懂、包裝方式孩童不易開啟之產品,存放於孩童或失智者無法取得之處;如置於低櫃,建議上鎖或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同時,開封後的洗衣膠囊務必放在原始包裝中,以免孩童或視力不佳的長者與果凍或糖果混淆,而造成誤食。

Read More

有家族史 她10年發現3癌

高齡肺癌病人及第二次罹患肺癌病人治療方式要更有策略。 (新光醫院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59歲林女士10年間歷經3次癌症折磨,醫師提醒,有了年紀的癌友,身體條件不如年輕人,除了手術切除過程要更加精確,減少不必要傷害,手術前後更要靠運動、營養補給幫助復元。 林女士是一名企業主管,有家族病史,媽媽有乳癌、阿姨肺癌、爸爸是食道癌,10年前她發現乳癌,2013年又發現肺部左下葉肺腺癌,腫瘤約1.5公分,2018年回診追蹤發現右上葉肺腺癌,3顆腫瘤分別為0.9、0.8、0.3公分,經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追蹤中。 新光醫院胸腔外科張益誠主任表示,肺癌的原因包括個人體質,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如吸菸包括二手菸或空氣汙染及致癌物暴露。肺癌總體5年存活率約30%,而第1期肺腺癌經由手術切除,5年存活率85%以上,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最佳治療選擇。 高齡肺癌病人及2次罹患肺癌病人,生理條件較差,如何減少手術對身體衝擊,是重要的課題。 張益誠進一步表示,高齡癌友可從b方面著手,第一方面是「廣義」的胸腔微創手術,包括麻醉的優化,精準定位,較小切除範圍、使用「3D立體影像內視鏡」,讓手術切除過程更加精確,減少不必要破壞、「新型態能量源」代替傳統電刀,可以減少出血、「組織膠」或「防漏氣貼片」的使用,能減少術後漏氣,並減少術後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甚至不必放置引流管,大幅降低疼痛,術後當日即可正常活動。 第二方面是手術前優化身體狀態,手術前儘量調理身體,透過運動、營養補充、戒菸酒,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儲備身體的本錢接受手術的傷害。 院長侯勝茂表示,癌友必須接受多種治療,復健運動及營養補給需持續到術後至少1個月,吳東進董事長為了增進癌友飲食意願,連續12年辦理白蘆筍美食饗宴,邀請鐵板教父葉清雄及銀廚主廚蕭力升,將新鮮食材調理為癌友喜愛的料理,也希望增加癌友食慾,補充營養。

Read More

顏面神經失調 針灸透穴治療

一名女性因病毒感染,導致左臉頰顏面神經麻痺,經過一個多月、20多次的針灸治療漸漸康復。  (記者曾芳蘭翻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30多歲女性因病毒感染,導致左臉頰顏面神經麻痺,接受西醫類固醇治療後,仍覺得「臉還是怪怪的」,其後求診具有中醫與西醫雙執照的醫師蔡宗璟,經過1個多月、20多次的針灸治療,患者已漸漸康復。 蔡宗璟表示、顏面神經失調的針刺穴位以面部為主,他選擇兩組難度較高的「透穴治療」,第1組承泣穴透四白穴與巨穴,1針透3穴扎針約5公分,第2組地倉穴透頰車穴,1針透兩穴扎針約10公分。 不過,透穴的治療需要手的巧勁與針灸深度正確的掌握,必須要很有經驗的醫師才有辦法施行,左臉部還有印堂、絲竹空、下關等穴位,兩側上肢再針灸合谷與外關穴,左耳後的翳風穴,後頸部再針雙側風池穴,患者在針灸15分鐘後身體會自然的出汗。  蔡宗璟解釋,以中醫的角度,此病為「經絡受風邪」,即西醫所謂病毒感染,針灸後發汗的反應就像是感冒好轉的自然汗出現象。患者每天都來診所報到,在1個月之內共接受20多次針灸治療,第1週症狀即有改善,第2、3週恢復迅速,目前已恢復正常的外觀。患者只要作息正常,飲食儘量避免冰品、冷飲與油炸辛辣食物,復發的機率非常低。 蔡宗璟說,病毒感染導致的顏面神經麻痺,其病因外在是屬經絡受風邪,在內則可能有痰濕、內熱、血瘀等不同的體質,如果僅是經絡受風邪,以針灸的方式治療即可,若內部仍有體質上的問題,就必須同時服用中藥治療。 蔡宗璟說,中醫針灸的治療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除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針灸對於肩頸酸痛症、腰背部酸痛症、坐骨神經疼痛、頭痛、中風後遺症都有很好的療效,但針灸的穴位搭配與針灸的治療手法及深度,一定要由有「功力」的醫師來執行,效果才能立竿見影。

Read More

擺脫輪椅 血友病患日走10km

「你人生真的要這樣嗎?」血友病患者王華舘(左)25歲時關節變形,以輪椅代步10年,因醫師沈銘鏡(右)一句話決定動手術置換關節,術後每天堅持走上10公里,也希望鼓勵更多病友走出家門。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近50的王華舘,滿週歲時確診為缺乏第8凝血因子的重度A型血友病患者,病痛逐漸破壞他的關節,讓他在25歲就坐上了輪椅,一坐就10年,被醫師沈銘鏡一句:「你人生真的要這樣嗎?」激發他接受手術,找回行動力。 響應世界血友病日,呼籲及喚起大眾對血友病有更深的認識,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18日邀請王華舘現身說法。雖然走路會跛,但王華館堅持每天健行至少10公里,享受流汗、和風吹拂的快感。他表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希望回到小學時期,與同學一起比賽跑百米,感受速度。 因此,王華舘也向「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教授下戰帖,相約2年後,沈教授88歲生日大壽,以百米賽跑一較高下,以感謝再造之恩,並證明自己沒有辜負教授的期待,更以自身故事鼓勵更多病友,勇敢活著就有希望。 沈銘鏡表示,血友病是一種體內缺乏凝血因子,造成血液不易凝固的疾病,血友病患者因關節長期反覆出血,常有關節病變的問題。早期台灣對於血友病的暸解及關注都很少,除了對血友病充滿錯誤迷思外,也因為治療藥物昂貴而擔心家庭負擔沈重,甚至選擇放棄治療。 所幸在各界人士努力之下,民國84年時,將血友病的治療納入全民健保給付中,加上不斷引進新型長效藥物,讓病友們的醫療照護獲得充分治療,並與國際並駕齊驅。 沈銘鏡指出,現在血友病治療從早期出血才治的「需要性治療」,進步到現在的「預防性治療」,病友及早開始進行預防性凝血因子注射,規律注射凝血因子,便可大幅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出血風險,讓日常生活及肢體活動與常人無異。 因此,沈銘鏡鼓勵病友定期接受血友病整體醫療追蹤、用超音波做及時的關節評估診斷,提升精準治療。至於未來血友病醫療的發展,除了新型長效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的保護方式,是臨床上一種突破性的新應用外,一勞永逸式的基因治療,目前也在台灣多家醫學中心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備受各界期待。

Read More

女性泌尿道感染 解尿酸澀痛

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表示,女性比男性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少吃燥熱食物可預防。(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多數女性的泌尿道感染,是就算在沒有慢性病情況下,一生至少都會遇到一次的問題,因為先天尿道較男性短、且距離陰道與肛門口較近的因素,細菌在某些情況下較容易發生伺機性感染,而比男性容易產生這類的疾病。醫師表示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有下腹部疼痛、頻尿伴隨色深量少,且解尿酸、澀或痛,甚至血尿的發生。 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指出,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的4大因素,包含攝水量不足,解尿時間間隔太長、水分攝取不夠再加上憋尿習慣,衛生習慣不佳也是主因,例如經期時應頻繁更換棉墊可減少細菌的滋生。解尿後清潔時,應由前往後的方向擦拭,才能降低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此外,頻繁的房事運動,容易將男性龜頭與女性外陰部及會陰部分細菌帶到尿道口附近,又因精液本身會影響陰道內的酸鹼值,進而破壞原本有保護力的弱酸性環境,較會導致膀胱炎及尿道炎頻繁發生。因此建議性行為前後,都應該要排空膀胱及男女雙方皆須清潔下體,以降低感染發生。 陳暐棣表示,從中醫的角度看病因,如多食辛熱肥甘食物,或飲酒過多,產生濕熱體質,影響膀胱及會陰部清潔不當,導致病原體侵襲;或勞心過度心營暗耗,心火亢盛。脾腎虧虛反覆感染者,逐漸耗傷正氣;先天稟賦不足,或年邁、久病導致體質虛弱;工作過勞、縱慾過度;另肝鬱氣滯情志失和,勞心傷神操煩過多者。

Read More

馬國男性來台確診 匡列機上14接觸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8日下午宣布,新增1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為馬來西亞籍40多歲男性。(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1074),為馬來西亞籍40多歲男性,入境時體溫異常後送就醫採檢確診。另自費接種疫苗後續會視狀況決定是否需要再放寬。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1074是今年4月15日來台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因體溫異常(38.5℃),後送醫院採檢送驗,於18日確診(Ct值16)。 個案自述在機上自覺喉嚨乾癢及輕微咳嗽。衛生單位已匡列接觸者共14人,其中個案機上座位前後2排旅客共3人,列居家隔離,機組人員共11名,因均著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73例確診,分別為957例境外移入,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1人死亡、1,033人解除隔離、29人住院隔離中。 至於週一將開放31家醫院提供民眾預約自費接種AZ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不收取疫苗費用,但其他費用各層級醫院收費上限為地區醫院500元、區域醫院550元、醫學中心600元,若民眾發現被收取的錢超過這些價格,可以及時反應。 對於是否開放更多自費接種點,或是再開放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順位,莊人祥強調,會再看看後續幾天施打情形,再作後續規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