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將戴呼吸器助眠 精神變好又瘦身

31歲的林先生是貨運司機,過去體重破百,也飽受不明頭暈、精神不佳影響之苦,經醫師確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配戴呼吸器改善睡眠問題後,不僅精神變好,還瘦身6公斤。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是打鼾、睡不好,若未接受正規治療,當心中風、猝死風險高2.5倍。31歲的林先生是位貨運司機,因飽受不明原因的頭暈之苦求醫,透過睡眠檢測後確診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建議配戴呼吸器改善睡眠問題後,不僅精神變好,也健康瘦了6公斤。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睡眠時有呼吸暫時停止,又猛然吸氣的狀況,研究發現,長期短暫缺氧,將造成全身慢性發炎、血管病變,易引起心血管、腦血管病變,好發心律不整、中風、心肌梗塞,尤其在半夜至清晨這段時間發生猝死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 林先生確診後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後,醫師建議他配戴呼吸器解決睡眠問題,但因為正壓呼吸器要價不斐,讓有房貸壓力的他選擇「訂閱制」租用呼吸器使用,使用後不僅解決頭暈狀況、提升工作效率,也不會造成經濟負擔,而且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還健康瘦了6公斤。 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醫療儀器訂閱經濟的導入,除了降低高單價儀器的使用門檻,也因透過雲端監測軟體及主動式服務系統,提高醫療儀器的續用率,讓使用者不再是買個儀器擺著當傢俱。根據一項針對200多位訂閱使用者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52.2%的人解決了打呼問題,亦有50.7%的人認為睡眠品質獲得改善。 洪曉菁表示,調查也發現,因為專業的睡眠技師透過產品使用與訂閱用戶建立了一對一的顧客關係,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因此,有超過95%的訂閱者長期持續使用。

Read More

離譜 38學生共用12針頭抽血

宜蘭一所專科學校外聘醫師遭家長指控,實驗課要38名學生使用12根採血針相互驗血,引發爭議。圖為同類採血針示意圖。  (讀者提供,中央社)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某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聘請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授課,9日微生物與免疫課程要學生相互練習抽血檢驗,讓全班38名學生輪流共用12根針頭,互相扎針採血驗血型,事發後,校方已停聘何姓女醫師,且針對扎針學生未來半年將持續追蹤。 據了解,該班46人,8人沒有參與,其中38人使用針具,後來有學生檢舉,校方即啟動緊急處置,當天立即安排學生就醫,接受血液檢查,目前已有33人檢驗報告回繳,剩餘5人須等到19日。 網路上有人批評這所專校,只提供12支採血針給全班學生使用,未免太省了。校方回應說,當天是在專業教室的實驗室上課,櫃子裡就有整盒的採血針,每支不過1、2元,這屬於耗材本來就要用,學校不會要省下這些錢卻讓學生陷入風險,老師若授課有需要,直接在教室後方櫃子拿即可,其作法讓人不解。 惹出風波的何姓女醫師擁有博士學位,是宜蘭某醫院的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專精「肝炎」、「肝硬化」等,有著專業醫療背景,在宜蘭醫療界小有名氣,是某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外聘授課。9日下午何姓女醫師到學校上微生物免疫學實驗課程,對象是五專一年級學生。學校說,由於不見得每位學生都敢被針扎,所以依照課程規劃把學生分成6組練習,每組2位學生示範,所以才會發給12支採血針,怎知何姓授課女醫師竟要求學生用酒精棉片在針頭消毒,就讓大家輪流練習扎針驗血? 學校表示,當下有學生覺得不妥並提出質疑,同時也私賴班導師,導師有護理背景,驚覺事態嚴重立即通報校方,正值放學時段,所以緊急連絡所有被扎過的學生到附近醫療院師採血檢驗,同時也依照校安流程,緊急報到教育部。

Read More

女暴肥高血壓 罕見庫欣氏症作怪

罹患庫欣氏症的張女士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典型症狀。(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3歲張女士近半年飲食正常,體重卻快速增加,除腰部衣服變緊、臉變圓外,小腿肌肉量也大幅減少,走不遠就腳痠,且常有高血壓、頭痛、失眠、疲倦無力等病症,經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及新陳代謝科診斷,發現其右側腎上腺有顆3.6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較罕見的「庫欣氏症」,遂由泌尿科醫師許竣凱執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手術切除腫瘤。 術後張女士配合藥物治療,逐步降低身體對皮質醇的依賴,6個月內體重下降到7公斤,且不需再服用高血壓藥,體力也逐漸恢復,回到原本喜愛的烹飪工作。 許竣凱指出,庫欣氏症大致可分為外源性及內源性,外源性多是未注意的情況下,誤用含類固醇的止痛劑或不明藥物,造成體內壓力荷爾蒙過多,而內源性則是指罹患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等,常見於20至60歲人士,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典型症狀有失眠、高血壓、體重增加、中廣型肥胖、月亮臉及水牛肩,另會因皮膚薄而容易瘀青、傷口不容易癒合和骨質疏鬆等,甚至併發躁鬱症。 許竣凱表示,治療庫欣氏症的最終目的是減少皮質醇過多之問題,臨床醫師會先詢問病人是否有在服用藥物,排除外源性因素後,經尿液、血液、電腦斷層等系列檢查,確認病因是腎上腺腫瘤引起,而後交由泌尿科醫師切除腫瘤。 許竣凱說,目前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已從傳統開腹手術(傷口約15-20公分)進展到腹腔鏡微創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又可依開刀位置分為前腹腔及後腹腔兩種。 考量張女士的體型若選擇後腹腔手術,呈趴臥姿勢恐會影響心肺功能,因此選擇從側腹開3到4個切口(大小約0.5-2公分),從中進入切除腫瘤。術後醫師會開立類固醇藥物,以利壓力荷爾蒙之控制,而後病人只要熬過約3個月的適應期症狀(如腸胃不舒服等),半年內即可恢復過往狀態。 許竣凱提醒,若在正常飲食情況下,出現體重異常增加、臉變圓、後頸變厚等症狀,應進一步前往就醫,確認是否為內分泌異常導致,切勿盲目瘦身;特別提醒高血壓患者,在服用控制藥物後,卻遲遲不見好轉,更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Read More

不衛生 ! 自助餐35%收銀員盛飯

消基會110年2月至3月間針對全台125家自助餐廳執行自助餐廳防疫與衛生措施調查,14日公布調查結果,有35%餐廳收銀員必須包餐或盛飯,恐成病毒傳播途徑。   (消基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14日公布自助餐廳衛生防疫措施調查結果,在共抽查125家自助餐廳中,有3成5的餐廳收銀員必須包餐或盛飯,恐成病毒傳播途徑。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延燒至今。今年2月3月間消基會針對全台125家自助餐廳執行自助餐廳防疫與衛生措施調查,並與去年3月進行的調查進行比較。雖然多數項目相較去年都有進步,唯有收銀員接觸食物一項退步較多、桌面清潔度些微不及去年。 消基會說明,調查顯示,有35%的自助餐廳收銀員除了收錢外,也須盛飯、夾菜、切肉、送餐等,比例較去年調查的20%高出許多,是這次調查中退步最多的項目。之前曾檢驗鈔票表面細菌,超過7成的樣本中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17%的樣本中有大腸桿菌,可能成為病菌傳播的管道。 在菜餚加蓋部分,去年調查僅有19%的餐廳在菜餚上加蓋;這次調查增加為63%,同時店內有標示「禁語」等字樣者,也從去年的9%提升為42%。 消基會提到,政府大力推廣勤洗手防病毒,也建議業者提供消費者酒精消毒,但調查顯示,僅有37%的自助餐廳有提供洗手設備、45%店家提供酒精,儘管相較去年的28%及19%已經有提升,但仍都未達半數,衛生與防疫效果仍不理想。 此外,這次調查也新增用餐有無隔板項目,結果僅有6%的自助餐廳有設,且僅有8%的自助餐廳有入內量體溫措施。 在戴口罩部分,消基會說,這次調查中餐廳服務人員97%有佩戴口罩,但卻有10%未正確遮住口鼻,口罩僅佩戴到一半,且雖然有42%餐廳要求消費者入內需佩戴口罩,較去年的6%增長不少,但仍有半數以上自助餐廳未嚴格要求入內需佩戴口罩,防疫效果令人擔心。 消基會呼籲,餐飲業者多一次消毒、多一道防護,就能多保護一些消費者,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時刻,更應多加警惕。

Read More

打疫苗 陳其邁:一點點刺痛

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到民生醫院施打疫苗,他說只有短暫針刺疼痛,沒有其他感覺。(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AZ疫苗第3類施打對象全面開打,高雄市長陳其邁14日率市府防疫團隊前往民生醫院施打疫苗,他表示,只有短暫的針刺疼痛,沒有其他感覺,卻能換來保護力,呼籲民眾按照順序接種疫苗。 陳其邁抵民生醫院依照程序填寫同意書,經由醫師問診及檢查後,他挽起袖子露出左臂膀,經旁人倒數10秒預備,順利由護理師協助接種疫苗。 陳其邁打完針受訪時坦言,要打針當然會緊張,尤其喊了幾次倒數還不打,那種感覺還是難受的等待,但打了還好,不太有什麼感覺,目前為止也沒有疼痛的感覺,眼睛一閉就過了,短暫的針刺疼痛,換來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更保護社區。 陳其邁強調,對於長輩等敏感族群,新冠肺炎致死率相對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其實還是高了非常多,打疫苗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對防疫來講也是義務,因為要建立集團的免疫,讓每一個人都有抵抗力,就能夠預防新冠肺炎的傳播。 陳其邁表示,國際疫情仍然在蔓延,台灣的防疫雖然做得好,但為了未來邊境開放、人員恢復往來,俾利國際經貿順利交流,呼籲民眾按照順序接種疫苗。

Read More

臉頸腫無法飆高音 發現肺腫瘤

成醫病理部醫師尤鈺婷表示,臨床醫師就像檢察官偵查病情,病理科醫師就是法官,病理報告就是那一紙判決。(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名女子日前發現臉腫脖子脹且高音飆不上去,至成醫皮膚科就診,經醫師檢查在該女肺內發現腫瘤,經病理醫師切片確診是肺癌。成醫病理部醫師尤鈺婷表示,病理科醫師在臨床屬第2線,雖不會直接接觸病人,但根據檢體判斷,能協助判斷臨床治療方向。 該名女病患至皮膚科就診,病理醫師根據臉部皮膚檢體,發現患者皮下堆積許多黏液,可能是單純的皮膚疾病,也可能是系統性疾病所致。臨床醫師經一連串針對甲狀腺、腎臟和胸部影像的檢查,進一步在患者肺部發現肺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影響回流,導致臉、脖子腫脹。 然而腫瘤可能是良性、惡性,類別可能是腺癌、骨肉瘤或是淋巴癌等,還需病理醫師進一步檢驗判斷,並確認腫瘤分期及是否拿乾淨等。病理醫師也會和臨床醫師密切討論診斷,協助判斷手術、電療和化療等治療方向。 尤鈺婷指出,從患者身上取下的檢體不管是小件的採樣或是手術取下的大件檢體,都會由病理部經複雜的過程進一步處理、判讀。 患者等待病理報告難免焦急詢問醫護進度,尤鈺婷也特別強調檢體的處理、製作過程繁瑣,如檢體較為大件還需等待福馬林固定,而困難的案例還需要特殊染色、分子檢測甚至諮詢專家,也是為提供病人最好的診療照護。

Read More

林欽榮分享自費上百萬治癒C肝

國際扶輪3510地區高雄新市鎮扶輪社和高雄亞灣扶輪社,共同捐贈三百萬元給高市肝病防治協會,作為路竹區C型肝炎防治相關經費。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路竹報導 國際扶輪3510地區高雄新市鎮扶輪社和高雄亞灣扶輪社,共同捐贈300萬元給高市肝病防治協會,作為路竹區C型肝炎防治相關經費,14日在路竹區公所舉行捐贈儀式,預計2千多人受惠,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受邀與會,他自爆是20年的C肝帶原者,並與眾人分享帶原肝苦。林欽榮說,當時飽受病痛折磨,自費上百萬元服藥治癒,人生因此從黑白變彩色,他也呼籲民眾珍惜善用公私部門提供的防治資源。 衛生局表示,B、C型肝炎免費篩檢對象已擴大至45-79歲,目前高市有千餘家醫療院所提供篩檢,呼籲民眾善用終身1次免費篩檢服務,篩檢陽性及早至醫療院所進行確診治療。而且目前C肝新藥藥費已納入健保給付,完成C肝全口服新藥療程的病人治癒率高達百分之97以上,呼籲感染者積極接受治療,找回彩色人生。 副市長林欽榮表示,他曾是長達20年的C肝帶原者,染病期間感到無精打彩,又深怕傳染給家人,「差點就死掉」,苦嘆人生是黑白的,而且C肝剛有治療新藥時藥費很貴,健保並未給付,他自費上百萬元歷經連續12週的服藥治療,目前已治癒已查不到病毒,而且整個人神清氣爽。 林欽榮表示,衛福部訂定2025年要根除C肝目標,高市衛生局也針對C肝高盛行風險區執行「篩檢、追蹤、治療」一條龍服務,包含協助高醫開辦「梓官C肝整合照護中心門診」及桃源區成為全國第1個「微根除」C肝區域,後續也透過扶輪社挹注經費進行相關篩檢。

Read More

新一代益生菌 可防治肺阻塞

長庚大學賴信志教授(右二)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發現全新二代益生菌具抗發炎活性成分,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圖/科技部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腸道益生菌已是保健顯學,不但影響人體健康,經台灣研究團隊證實,全新二代益生菌還可抗發炎,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此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3月的Gut期刊。 在科技部「人體微生物相專案研究計畫」的經費支持下,長庚大學的賴信志博士、林稚容博士與輔仁大學的陸嘉真博士共同合作,由腸道分離並鑑定出一株二代益生細菌菌株「戈氏副擬桿菌」。團隊更進一步研究指出此菌及其活性成分抗發炎脂多醣(Pg-LPS)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賴信志表示,COPD在全球具有很高的患病率,並導致估計全球單一疾病第三死亡率。然而,COPD的治療方法依舊面臨相當多困難,並且患者的持續性和進行性肺部發炎仍然十分常見。 研究團隊使用吸菸小鼠模型,糞便微生物相移植(FMT)和抗生素治療策略,首次在全球建立了腸道微生物菌相與COPD發展的軸線。讓小鼠吸入長達3個月的一手菸,再透過糞便微生物移植等方式,結果發現,腸道菌相的好壞與COPD有因果關係後,再透過降低腸道細胞發炎和改善腸道細胞活性等方式,進而減少肺組織發炎病變。 口服實驗室自行分離的戈氏副擬桿菌可以顯著改善COPD疾病發展,恢復肺部正常功能。其機制主要經由降低腸道細胞發炎和改善腸道細胞核醣體活性和粒線體功能,並系統性地恢復血清中異常胺基酸的代謝,減少肺組織發炎病變。 研究團隊進一步鑑定出戈氏副擬桿菌的活性成分脂多醣(Pg-LPS)可透過拮抗TLR4受體訊號傳遞系統,明顯改善COPD,明確證實了腸道菌相在COPD發病機制中的重要成因。 賴信志表示,過去第一代益生菌主要提供保健功能,這次找到戈氏副擬桿菌是全新二代益生菌,則屬藥用益生菌,除可抗發炎、還可促進腸道細胞活化,進而促進肺部細胞活性;研究團隊也發現,此菌可以改進飲食引起的肥胖症和代謝症候群。未來將在食品添加物、保健食品及新藥開發方面,進一步應用於慢性發炎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Read More

軟式輸尿管鏡雷射 擊碎泌尿道結石

軟式輸尿管鏡讓頑固的泌尿道結石藏不住。 (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右側腰痛忍了1年多,62歲男子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求醫發現,原來右側高位輸尿管有一顆1.8公分結石合併腎水腫,腎臟也有多顆大小約0.5公分的結石,決定開刀取石但術中發現輸尿管內結石緊黏於管壁且偏於一側,傳統硬式輸尿管鏡無法直視,改以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才順利將結石擊碎,打通輸尿管阻塞,患者於術後隔天即出院。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泌尿科詹皓程醫師表示,美國泌尿學雜誌的一篇研究顯示,2003至2012年間,全美使用輸尿管鏡處理泌尿道結石比例逐年升高至60%,而體外震波碎石則逐年下降至36%,至於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仍維持約4%。顯示隨著內視鏡醫療器械的進步,可預期醫師建議選擇輸尿管鏡處理腎結石的情形會越來越多。 詹皓程醫師表示,硬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主要用在處理中段或下段輸尿管結石。而因硬式輸尿管鏡無法彎曲,對位於上段輸尿管或腎臟空腔內部的結石,就得由具有靈活彎曲鏡頭的軟式輸尿管鏡取代,再配合使用雷射碎石,讓碎裂的結石在幾天或幾週內陸續由腎臟、輸尿管排出。年紀較大、共病症多或高出血風險患者,其腎結石大於2.5公分時,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也可以取代經皮腎造廔取石,以避免造廔的較大侵入性和出血機會。 詹皓程表示,泌尿道結石的處理方法有多種,泌尿專科醫師會針對結石患者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血尿腿麻痛 骨盆腔驚見15cm腫瘤

簡姓患者(中)罹患骨盆腔巨大軟組織腫瘤,北港附醫多科團隊接力3D模擬予以精準清除。 (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65歲簡先生前年發現左側臀部有腫塊,因無疼痛不適未就醫;最近感到頻尿、血尿合併左腿麻痛,就醫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雙側臀部及骨盆腔各有一顆超過15公分巨大啞鈴狀軟組織腫瘤。透過3D列印訂製骨盆腫瘤及立體器官數位模型,選擇破壞性較少的手術範圍,保留病人器官最大功能。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副院長、骨科醫師馮逸卿指出,患者因腫瘤巨大,且範圍從骨盆腔內經由坐骨孔伴行坐骨神經延伸至左髖部及右臀部,並擠壓骨盆腔器官,增加手術困難度。 歷經7個小時手術,術中併用神經監測,先由骨科執行左側臀部坐骨神經解離及腫瘤切除後,再由泌尿科執行左側輸尿管放置雙J導管及骨盆腔巨大腫瘤切除,患者術後無血尿及頻尿且左腿麻痛情形獲得改善,順利出院。 馮逸卿表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為良性軟組織腫瘤,身體各部位皆可能生長,早期並不會有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壓迫神經才會有明顯症狀,治療方式以手術摘除為主。 院長吳錫金表示,骨盆後腹腔腫瘤大部分沒有明顯的症狀,較難以及早發現;大部分病患到了腫瘤變大,壓迫到周圍的內臟器官及神經,或侵犯骨骼,才會產生相應的不適症狀。建議民眾若有久治難癒的坐骨神經痛、頻尿、腹脹及便秘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Read More